编者按:第一课《了解减劫特质,主动选择人生价值》推出后,栏目组“读者信箱”收到一位国内居士的来信,启问在没有太大的冲突及压力的环境中,怎么做才不算浪费时光。本课对其提问作了专门开示,提示我们主动对十法界进行择取,明确自身言行的缘起,学会对自己真正负起责任。同时,开示将这个问题延伸至对当代孩子成长方面的关注,提出“立志”的重要性。立志可以超越徘徊、浪费,令作为变得简洁;对孩子而言,有利于他们舒展、健康地成长。
居士问:如果现在生活环境中没有太大的冲突及压力,该怎么发现自身的问题呢?每天应该怎么做才不算浪费时光呢?是不是该多忏悔,多给予帮助,或者多时常提起念佛的念头呢?还是应该怎么做?
(一)十法界作择取,明确现行所依基础
这肯定还是说心里的一个状态,他有一个现状。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现状,有一个设计,就是关于未来的设计——未来的一个状态,或者说一个相对长久的东西。像我们说近期,或者说长期,都行。如果长久的大方向是一个真正的顺法、顺性的东西,那我们的现状真就跟十法界联上了。
实际现在人的心理现状很奇特的,每个人真都不一样。一类是我们习惯的顽固作为,这是常态,长期的一个自然状态。实际我们都在不自觉的习气中,大家每个人都有,可能这个东西是比较突出的。再一类是守护,你守护一个法则,真正会实践、守护一个内心世界的法则。这一类就是那些真正愿望明晰的人,这样的人他会有个法则的守护,他真正会所谓的如法行,起码说轻快、明了的东西会多一些,或者慢慢地趣向于觉悟的状态。因为顺性知世间、知现状,那就是一个觉悟的状态,人就会轻快。
刚才提的这个问题,实际就是价值问题,他这个地方的价值没有确定,因为习惯这个东西没法确定价值。第二类可能这个地方有一点点的价值观,价值观有了,他对这个价值观有个抉择了。我们的现状当然也有升华的东西,也有这种起伏变化,实际就是有变化。那这个价值咋择取呢?实际这就是对十法界的一个认知问题了。
那我有认知,我有设计,我通过一段的实践,我能明了自心,或者说依佛愿行等等。像我们学净土的依佛愿行,那明了自心者有一个设计;有人说我想买房子、买车子,有工作、生活等等的一些设计,这些都行。
那价值观这个东西,真是十法界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你看我们每个人的心随时都有价值观。好比说我根据习惯有个价值观,那我根据法则守护也会有价值观。根据不同的东西有不同的价值观。
怎么做合适?我感到这是现状的一个择取,或者在十法界中的一个择取问题。好比说我们真是很贪婪,那可能就是一个饿鬼法界;嗔恨心很大,那就活在地狱里面;慢心很重,那现世就是个修罗。这是择取了——十法界的择取,依现状择取,或者现行的择取。现行的择取,这很重要,这是现在的一个基础,言行所依的基础,或者说一个缘起。
那这十法界,你怎么择取呢?你是有设计吗?有这些大方向吗?要有这个呢,这问题不是问题。我自己知道自己的心理在十法界哪一个状态上,我是择取的法则守护,还是择取的习惯,或者说根本没有择取,浑浑噩噩,或者说我有设计,或者说我有长久的设计——大方向,或者我知道我是在明心见性的修持、常规的修持、依愿行的修持……那都行,那都是价值。或者我生活、买房、买车、工作、事业、感情问题等等,也都是这种价值,就是十法界的一个认取问题。
没有这个认取,谈论价值没有意义,就是说自己想在十法界择取哪一道?我们的缘起是啥?十法界的特质,我们大家基本上都有一个概念,那我心中的这个习惯是在哪个法界?我守护的法则在哪个法界?这起码要有一个概念。有个概念了,我感觉这个问题都不是问题。没有这个概念,没有这个现状的基础——现行心理的守护或者说习惯的认知,其他都无从谈起了,谈它没价值了。
那就从这几个角度,现在我在十法界中,我择取了个啥,我知道了自己的心,没有问题,对吧?我知道自己的心,一点问题都没有,我知道这十法界我择取的哪一界。这个择取很重要,这是心的择取。
因为这个择取是主动的,这个主动实际就是价值观嘛,对吧?主动的。我也可以不择取,就是混呗,混日子,那混日子就被动了。混日子也是价值,最多就多个被动,很多人也在混日子嘛,对吧?没问题。也有不混日子的,比如我明显的就是嗔恨,那这明显的在地狱呗,就是用嗔心,嗔恨的心;我用这个幽怨的心,不满、幽怨的心,没问题呀,这是愚痴的心,这都没问题。人类的心——徘徊,我有个徘徊的习惯;天人的心——放逸,我享受五欲之乐,吃喝玩乐,每天都享受这些东西,都没有问题。
这是天人心、人类的心,这是饿鬼的心,这是地狱的心,这是畜生的心,声闻的心,修罗的心,缘觉心,佛心,菩萨心,有个择取吧!你自己有个择取就行了,择取不择取都没啥,这因缘知道,这价值就出来了。我主动地运用也是价值,我被动也是价值。被动自有被动的价值,你看越被动就越去往下三恶道。我们知道这个趣向,对吧?我用愚痴、嗔恨、幽怨,那没问题的。
主动的心,那就是上升心。这是价值取向,那价值取向也可能是天道,也可能是修罗。有的人感觉修罗很厉害,嫉妒啊、骄慢啊,也可以成为修罗,都没有问题。还有独觉等等,实际都是心理用途。这个用向、这个状态我们一旦了解了,这个价值观也就没有啥。你要知道这个架构,也就知道这个趋向了。
实际这个东西讲了很多,我感觉到大家需要多看,我们很多人并不去看文章。
这个价值观,是从十法界去发现。我们对“现在的基础”要有个概念——现在守护的是我们的习气,还是混日子,还是主动选择一个法则在实践。哪个法则?我在十法界中选择哪个法则,我去找哪个法则,都没问题的。因为这个“自作自受”是决定的,这个没办法,任何人都在自作自受。
(二)看清自作自受,负起对自己的责任
像我们过星期天的时候,大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作为,因为礼拜天了,那都有自己的作为。你看哪个不是自作自受呢?包括心念、行为、言语,哪个不是我们自作自受呢?那当然有结果,没有一个人说我作他受的,那门儿都没有,那不可能的!所有的人都在自作自受。那我们就知道我怎么来受,那我有习惯,我就受习惯的东西了;是主动还是被动,那主动就上升,被动就下降,就这么一个状态。
我能持衡,就是我守护着好比说我人类的特质,我观察清晰。为什么人类止观特别重要呢?因为他是徘徊的状态,所以人类的下手修持处就是止观修持。很多宗派的这个修法一定从止观下手,为啥呢?就是人类的特质——徘徊,得失、人我、对谁好坏……反正是永远都在这儿搞这搞那,因为啥呢?没有抉择。要抉择法则了,他就明快了、轻松了、省力了。猜,相互地猜、猜疑,行不行呢?还是自作自受。我感觉到“猜”这个东西反正就特厉害,它是特严厉的一个状态,这个严厉的状态就是个因果状态。
佛教的中心思想就是让我们自尊,就是负起自己的责任,关注这个自尊的责任问题。佛陀也不过是自然回归一个自尊的责任,然后有利他的方便。这是一个责任问题,要是离开这个,我们没法下手。在佛教的理念中,一定是提倡这个。那你说我不自作自受,我自作他受,那你试一试看。我们任何人都在自作自受,不管你是多么智慧、多么愚痴,或者多么嗔恨、多么幽怨,或者是多么光明,都在自作自受,就是我们自己的心念择取。这一点呢一定要看清楚,看不清楚我们对自己负不起责任。
说这个自作自受,不过是个因果关系罢了。心作心是,实际就是自作自受,我感觉到这是个充分的价值观。难听,但它很真切。我们可以反复地观察,别人作我来受,是不是、能不能那样子?看看咋去受,你怎么去受,怎么参与这个东西?实际还是要自作自受。
这一点呢,就包括像佛的这个给予,佛陀的这个佛果的给予,也是自作自受。他把佛果塞给你,你要接受佛果才行;你不接受,不选择这个佛果的给予,他照着你也没用。那我们接受佛果呢,就是所谓的信顺或者说随顺的一个最简单的方法。这是天亲菩萨最重要的一个教诲:随顺得入。那最简单,但你也要去接受才能有这种佛果的享用,还是自作自受。这个自作,必然是我们主动的一个根源。没有这个根源,我们就容易躺着中枪,说太辛苦了、太不公正了。
好比说我们的疾病,我们的烦恼、违缘,遭遇这些东西干啥呢?让你觉悟的。那你自己干脆自己觉悟就行了,为什么要有违缘才能觉悟呢?过去他们跟我说,不要跟某某打交道,一群怨夫怨妇。“怨”,这个怨是个啥东西呢?实际就是没有自尊,没有对自己负起责任的时候,就会怨别人,很辛苦。这东西辛苦得不得了,辛苦也解决不了问题。
大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看,“怨”是不是很辛苦又解决不了问题?别人也很不爽,自己也很不愉快。实际就是择取了这种东西,他这个幽怨就是贪得无厌,贪与愚痴的结合。过分地贪,他就幽怨深厚,就是这个怨,不知道怨啥?我们这个时代这个东西是一个大头,特别大的一个贪,幽怨特别多,不知道为啥?你搞不懂从哪儿来的。实际就是从那个地方来的——没有自己对自己负起责任。自作自受实际就是对自己负责任,负责任就是啥都有了。对自己不负责任,那这些东西很多——愚痴业多、嗔恨业多、幽怨多。
实际我们在这个业报重的时候,或者特别嗔恨心的时候,或者特别愚痴的时候,或者特别徘徊的时候,徘徊到焦点的时候,或者骄慢到焦点的时候,都可以觉悟。
(三)内心立志清晰,则能超越徘徊浪费
阳明先生是个极致性的人,他的心理作为是“我要做圣贤”。他要做圣贤,在他心目中他就有这么个目标——“我要做圣贤”,也几经磨难,也迷失过、嗔恨过、怨过、徘徊过,这后面还是以圣贤为目标,来解决自己的这样一个大问题,就是人生的价值。他认为他就要做圣贤。他就是极致,他做什么事都极致。极致,格物致知,所有地方都做到极致,做到极致的时候,会把这个东西放大,超越它。不管是哪一个,他能超越。
那你说佛能不能超越呢?从顺性上来说、从三无差别上来说,众生、佛都能超越。这个佛名、众生名都是设立的名,或者说都是一个缘起缘灭的东西,那人顺性极致了,佛与众生都可以超越,就把它摆平了。
我们在这个地方认知,事实上都是心理的。你要把它当成妙用,全部都是妙用,说一真皆真啊。那要是把它当成一个极致的作为,比如去感受饿鬼的苦难、嗔恨的苦难、愚痴的苦难,那我们就会体会声闻的解脱、菩萨的六度万行、佛的圆满、独觉的观察妙用、修罗的慢心自大等等的这种广大空间。一旦极致了,人就会去体验它,极致。
我感觉大家要是真正地去寻找价值呢,还是读一读古代先贤的作为,有个参照。不管是古今中外,我感觉到这些先贤们的作为真是很重要,因为啥呢?我们人生的价值的这种审视,现在参照的东西少,大家比的就是谁有钱、谁有权。这东西挺不可思议的,这东西是个啥呢?说不清楚。今天有,明天呢,谁知道是个啥结果呢!就是参照的东西特别不安稳,去追求这些东西。但这些东西起啥作用呢?我们从心地来看这些生命状态,那我们找什么样的一个择取呢?
现在中国人的这个参照是不是出现问题了呢?我不知道,反正我感觉到一交流呢,就很容易在习惯上往这回落,为啥说回落呢?一旦落实的时候,就很容易回落到习惯上。很奇怪,就是心理的概念很容易回落。那这个价值的回落呢,就是开始被动了。被动,这个被动是个很让人头痛的事。
我跟大家交流这一点呢,我感到就是在这个时代,我们真是每个人对自己负责任的情况下,多去祝福,或者说起码知道祝福的重要性。不知道祝福的重要性,人就会堕入“徘徊”——这种人类的特质。我们这个人的特质实际挺苦楚的,人的特质有苦楚的东西。
刚才这个菩萨提这个东西——不浪费时光啊,这个徘徊啊,实际是矛盾,二元矛盾。实际这个状态是人类的一个特质,人类的一个特别表现,其他生命没有这个表现——二元矛盾,就在那里不断地取舍。在二元矛盾中取舍,这是人类的一个特质。
实际很多人感觉到浪费时间,是浪费在这个取舍的时间过程中,那就是患得患失的。患得患失,大家知道这个忧患啊,很多人会感到这个时间是浪费。因为这个就是没有一个决定,没有一个真正的决定的执行,在这徘徊,所以人感到浪费光阴。人类可能会有这种感觉。
取舍,是我们这一生中最大最大的一个伴侣了。取舍这个东西跟我们这一生相伴,它占有我们的时间、占有我们的生命特别多,不断地在这个取舍中、得失中、好坏中徘徊。这个地方呢,许多人过后会感觉到这是个浪费。
之前讲过愿,愿的成就;愿行一如了,守护清晰了,作为明确了,那人就能超越这个徘徊。超越这个东西呢,人就能作为很多很多。我们这个心灵的愿望跟行为真正配合起来了,过去古人讲“知行合一”,那它就不一样了,那这个浪费就不成立了。要不然这个浪费就成立,大家会有这种感受。这只是一种感受罢了。
有真正的浪费时光吗?这是种感受,就是我们没有造啥准确的业,但这种感受会是感觉到浪费了。那我们要了解这些东西呢,就会就有一种欣然的行为,就是我作为很快乐,或者说有感激的行为,那就能超越这种徘徊。因为徘徊这个东西真是夺我们的时间很多,大家可以观察我们自己,可以回顾自己的人生,自我回顾自己的依正二报,就是自身跟周边环境的依正二报,可以回顾一下,是不是这样一种状态。
因为这个浪费真是个感受,是取舍矛盾的一个感受,它没有实质。这个感受就是在变化中,它不断地在变化。不同年龄段的取舍都不一样,不同年龄段的取舍差异可大了。比如孩子从幼年、少年过渡到青年,就像你们现在教育孩子,这些孩子都在从少年进入青年的一个过渡中,很快就进入青年了。少年进入青年的一个过程,他就有不同的择取,心理、生理马上就有不同的择取。以前他可能还是少年时代、幼年时代,他斗嘴、说一些什么,到青年他就不是说说而已了,他要去作为了。那这个不同的择取是不可思议的。我们一生中都会有这样的东西,大家可以去看一看。
过去中国人讲立信、立志,要是这东西确立清晰了,人这个徘徊、犹豫的东西就没有意义了,就不成立了,他就远超、超越了这个浪费的感受。没有立信、立志清晰,人心里就会晃动、变化。
古人特别讲究立信、立志,实际佛教也特别特别讲这个东西,起码说志要清晰。立信呢,现在立信有难度,因为环境不安稳,这跟环境有关系。古代的环境特别安稳,人立信特别重要;现在环境不安稳,人立志就特别重要了,因为立志是自行的东西。立信跟外围有配合,这是有配合的东西,没配合这个立信不成立;立志呢,是自我的行为。立志很重要、很重要的,人立志清晰了,徘徊、犹豫就避开了。
好比说现在大家面对孩子教育,尤其是少年少女这个敏感期的孩子教育,大人通过行为、言说引导他们,或者他们自己选择,真可能就是他们一生或者多生的趋向了。这东西一旦抉择,那这影响就是一生的或者多生的,很厉害的这点。因为引导也好,自己选择也好,这都算强缘,强缘所使。所以说我感觉到大家这一点要谨慎一些,尤其是在这些少年少女的阶段。他们都必然步入少年少女阶段,这个实际又已经与青年挂上钩了。这是很强的缘,影响他们这一生的趋向。所以说,我感觉大家要指导他们认识人生的价值,他们人生的价值很重要。
立信呢,当然是一个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外围配合的作为。立志一定很重要、很重要的,我换环境了,我的志向没有变,那我一样可以自己操作作为。所以这个时代,我们对孩子、对自己,这个立志很重要。没有个志向或者准确的一些选择,人真就混日子了,浑浑噩噩的,徘徊一生太快了。
这个说要立志!
我以前读那个福特汽车老总的故事,他少年的时候说“我长大一定要制造一个汽车,让所有贫穷的人、普通的人都能开得上”。他后来就创立了福特汽车这样一个跨国公司。他就是立志。
很多地方说这个王云——王阳明,我以前特别佩服阳明先生。他为什么称为先生呢?就是他可以给你作一个参照。他很小就立志了,他立的志很清晰。那时候科举制要考试,他爹是状元,他感觉到状元也不足以为什么的,“我要做圣贤”——那是他的立志。他立志,他一生就有一个必然的结果。此一生没有结果,他来生也有一个结果的,他总归有一个结果的。
但要是人没有立志呢?成不得,就是你不晓得这个人是干啥的。实际往往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不愿意知道自己是干啥的,或者认为自己知道但也不见得有个啥明确的结果,就是不明确。
这个志,是一个十分明确、准确的东西。准确、确定,那我们的作为就会变得简洁。因为啥?这个矛盾、择取、徘徊,就会离我们远一些,就不会太多的浪费,就是刚才说的这个浪费时间的问题——怎么能不浪费生命?因为这样立志,那太多的浪费我们就能超越它。
人要是没有一个清晰的内心守护,内心没有一个清净的守护,人真是很容易在这个得失、取舍、矛盾上去浪费自己。因为一旦有这个清晰的守护了,他不存在“徘徊”这个东西,什么事来了,我该做啥、不该做啥,马上就抉择了,内心的这个清晰守护马上就抉择。他这个抉择没有迟疑的东西,一瞬间就抉择了,因为他有一个清晰的准则。“我想得很清晰”“我就这么做、这么做,这个不该这么做”,那这个徘徊、浪费的问题就解决了。
实际就是我们在没有抉择自己志向的时候,徘徊、浪费似乎是必然成立的。没有决定之前,没有清晰的立志,这种徘徊的、浪费的感受,似乎是一个必然的,会在变化中不断地出现。
(四)参照先贤故事,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我们来分析这个现象,就以现在的孩子们来说,假设是立志准确,他们就轻快,也就不浪费。那不浪费,人就成长得健康,这个成长肯定是健康的。那这个健康成长很重要。要是在这儿一直徘徊、犹豫、混乱,或者说不主动的东西多、盲目的东西多,那他这个成长就会受到阻碍,这些东西会阻碍他的健康。这一点呢,我感觉到我们都是做父母的,可以从孩子的角度看一看。
我们已经是老年或者中年了,人一生就这个样子了,但这些孩子们还真跟我们联系着呢。虽然是自作自受,但我们还是在起着引导或者说什么样的一些选择的推动作用。那看清楚这个问题,教育孩子就有便利,所以说立志很重要。立信是需要配合的,大家需要配合。
立志,实际是一个愿望的守护,有一个明确作为的准则。作为明确、准确,这个很重要。
我给大家推荐推荐,要是让孩子能听一听阳明先生的故事挺好的。实际他那个时代,出这么个人真不容易。阳明先生的故事可以听一听,或者说中国先贤或者外国先贤的一些故事,起码说对立志有个认识,要不然一生真就浑浑噩噩的,就在那种没意义的攀比中过去了——就是在制造烦恼的攀比中,相互攀比这样那样、怎样怎样,实际说就是没有志向,人生的价值出现了一个价值问题,忙叨一生,最后落一个后悔。这个后悔就是因为他混乱,就会浪费。
阳明先生的故事现在国内也传播得多,书籍、故事都比较多,我感觉能比较容易去了解,尤其他这个立志。
阳明先生的立志是很感人的一个故事,在他那个时代,很感人很感人的,感动了很多人,就是大家感觉到惊异。好比说我们这个时代,大家都在关注权、钱、利益的问题,在这些关注上用功夫了,但他不那么关注,他不关心这些东西,他关注其他的。在他那个科举时代,大家关注的就是“我怎么读书,考上一个什么院,然后去做翰林,去做什么官”,他不关注这个东西,他关注的是自己的志向。这是很奇特的人。
那你说我就想做个普通人,我就要关注这些东西,那也没有啥,大家就这样过一辈子就算了。这也算立志,“我关注这些”——俗志罢了,世俗的一个志向,也没什么,实际也不可以鄙视,人人都这么过的。但是阳明先生这个立志呢,让你感觉到,真是就像一轮太阳一样,明亮、超脱、独而不群啊,超然了,你感觉到明亮,就是特别明亮这个东西。
你看到他这个志向,你感到明亮。因为俗志大家都在发,这个似乎是不用说,说出来真是像星辰一样;他这个志向就真像日月一样,能昭然世间的那种感受。当然这只是个推荐,我们从一个非宗教的角度来看立志,可以参照阳明先生的故事。那要是从佛的角度,真还是佛果最好。我感觉阳明先生在世俗的这个志向当中,真是如日月之明呀,他把星辰的光芒都遮蔽了,真是光彩夺目。
不是说故意要强调这个立志,我们是普通人。实际就是在孩子这个角度,立志要特别清晰,做人做事。我们这么个年纪,或者说就像你们这些四十多岁、三十多岁、二十多岁的年龄能不能立志呢,立志行不行呢?我感觉也可以去观察。但在孩子身上就比较容易观察得到——立志,这样我们就给孩子一个通途,给孩子一个通畅的东西,让孩子的生存能舒畅起来,能畅快起来,舒展开来。要不然没有这个东西,实际他不安稳,很难舒展,因为它没有舒展的理由,他没有一个舒展的点。
现在我们中国人的教育太乱,说句实话太乱,人自身乱,孩子也乱,太乱了。这个乱是什么呢?没有目标,就是人云亦云的东西多,那就是没有立志。人这样那样,都是捉风、追风。实际孩子很苦,哎,说句实话,我经常遇到这些特别苦的孩子跟我诉说这个东西。以前我在国内,被这些东西弄得我真受不了,就是大人追风,孩子受苦,孩子就被当成一个工具了,苦得呀!
我心里挺寒的这个地方,就是大家不尊重这些孩子,不够尊重,就是大人玩追风,特别乱,孩子们就受蹂躏,孩子们的心跟不上,因为身体跟不上。大人把自己的这些价值观、这些追逐,去施压在这些孩子身上,真可怜!说句话就是让我只有心痛的份儿,没有其他的,什么你也说不出来。你只有痛,只有心痛的东西,其他任何的你感觉到再提都没有用,大人会把孩子当成一个表达自心状态的工具。见得太多,受不了,说句实话,我现在受不了这种状况。
因为啥呢?这人,少年少女也好,青年也好,很快就过去了,他们这一段美好的成长过程很快就过去了,过去了就定了一个格,就是人格。人格一定,大家都知道这就是一生了。像我们大家的人格一定,就是一生。你想改变他,因为这个志嘛,你还得重新立志,还得从这儿做。不从这儿做起,很麻烦。
感触特别多,因为毕竟是我这个角色,经常会接触到这一类的事,包括我们家人。以前某某一说起孩子就痛哭流涕,我自己的心也特别的痛,因为很早就提醒过能不能让孩子自己去怎么样,不要过多地安排他,不要把孩子的所有的东西都安排在自己的那种心理需要上去,没有用。“因为那是我生的孩子,是我养的,那是我的孩子,我让他怎么的他就该怎么的!”——这令人特别心痛。
那你说咋办呢?只能说我就是面对了,面对。所以我现在心里就多祝福,一点办法都没有。因为人不会在意这个,人在意的是自己的心念,自我的完成。
就是我说这个追风,我真是受不了,真受不了。孩子学那些东西,跟他们的生命,跟他们的成长,有没有太多的关系真不知道。
我说那咋办呢?回过来,回到内心,祝福!祝福,祝福大家都觉悟。觉悟吧!不要追苦的东西了。我感到不能,起码说不能去灰心,祝福呢,是一个不灰心的作为。要不然这样的事情太多了,人容易灰心啊。这个灰心,更受不了。灰心,人就会怨天尤人,划不来。
现在很多地方我就是静下来的时候念念祝福词,啥也不说了。有时候这东西,真是不知道咋说,太乱,孩子太苦。这些孩子成长的这个环境太苦,就像五岁的孩子去完成五十岁的心理,那真是太痛苦了!十岁八岁就完成我们四五十岁、三四十岁人的心理需要,对这些孩子来说就过度了,他们心里承受的就会过度,把孩子老年化了。这一点呢,我不知道父母们面对不面对,真是我感觉到就是祝福吧,觉悟吧。我们可以看看自己有没有引导得不得当,会不会有一些需要调整的;有需要调整的,那真是应该调整调整。
因为我身边的这些小孩子,看着成长的太多了,就在我这皈依的小孩子现在都成家生孩子了,看到太多太多了。也有清晰的人,真是去立志的也有,但被这个时代环境影响,被这个大环境影响,立志的人,说句实话少,能清晰地立一个志,大家有赞叹、配合这个的很少。这让人心中就会有一些感慨。
希望大家能把我们面临的这个敏感问题,去把它清晰起来,不要灰心。我感觉我们在这里的条件特别好,孩子舒展的心理特别多,已经有特别多的空间了。国内的孩子真是……现在我经常不敢联系,小孩子跟我联系,我说有啥需要?“我太累了”,基本上都是这样,很小的孩子都是这样。以前很多的小孩子都喜欢跟我来往,“太累了”,我说那你就唱唱歌吧,去玩一玩。太累了,现在小孩子这个东西表现得特别多。
这节课,我们从国内居士提的问题,延伸到这个角度上,希望在这个敏感的问题上,大家相互有一个参照。
阳明先生的确是一个立志挺独特的人。因为独特,我们容易看得见,对孩子立志就容易有个参照。因为我们说宗教性,我感到大家有接受、不接受。阳明先生毕竟是以世俗的角度来出现的,后面他认为佛教、道教都不是太切合于生活,那他就超越。阳明先生我感觉大家可以了解了解,尤其是做父母的,我真是心里有这么一个祝福吧,一个心愿。
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追风这东西对人的危害特别厉害,那我们要有一个立愿,有个阳明先生的回归或者说参照,心愿呢就变成了强缘,我们就能从那个世俗的一些特质中走出来。要不然特别忙叨,很辛苦,人都辛苦,身也辛苦,心也辛苦。
阳明先生的一生,我感觉到值得中国人去回味,也可能是现在国内呢很多人都在反思,把阳明先生当成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了。我感觉大家这也算是个追风吧,把我们的追风的习惯放在这儿,也算追追风,但挺有意思的,挺有意义的。因为说到徘徊了,说到取舍了,说到浪费了,说到人格问题了,就是从我这个角度,我感到阳明先生真是一面镜子,照我们的人生,照天照地,能照亮开。他毕竟是一代伟人呀,真是一面镜子,他可以照到人心。
这一点呢,给大家做一个思想汇报。我们这个交流呢,我感到还是想有一些触动,相互有些触动,要不然我们一节一节课地就那么滑过去了。真是希望大家有一些触动。
实际这个立志呀,佛教讲发心,或者说叫顺性发心。阳明先生讲“率性谓之道,道不可须臾离”,实际是他立志的一个结果。那我们的发心是什么呢?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有个什么样的志向?我感觉这东西很重要。要不然没有这个东西,那人类共有的那个表现就会在我们身上。所谓共有的表现就是“徘徊”嘛,就会在我们身上重复。那大家会不会感觉到浪费呢?这重复是不是浪费呢?别人已经做过了,我们在重复他,是不是浪费呢?所以说这个立志很重要。
可能这一节课最主要的是希望大家有这样一个心灵的触动,过去叫不辜负。我们不要浪费自己的那个灵魂、生命,不辜负。能不能有一个交流,我尽力,希望自己尽力,来把这个人类共有的表现、这个浪费能变成价值,或者清晰这个价值。要不然真就浪费了,就会滑过去了。
人生太短,实际说的人生的价值到底是个啥呢?自己会不会有后悔呢?会不会仰俯无愧呢?这可能跟自己立志有关系。
刚才我们说到了孩子,希望大家在关心自己的同时,要关心我们的孩子,让孩子们能舒展、健康。
【编后感】
本课的内容与前几课有一些相关联的地方,回顾一起读很受触动。立志,有俗志,也有像阳明先生那样超然的志。于自己而言,以佛愿为己愿是一个相对容易看得清的长远志向。需要常常提醒自己,被烦恼习惯蒙蔽的时候,恰恰也是运用志向来解决问题的时候。在孩子成长方面,身边很多父母正在经历这个教育大环境当中的焦虑,今后自己也要面对同样的环境,如何在这个大环境中引导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确是作父母需要思考的问题。非常感恩本课为此指明了一个方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