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境、念、行、果的运用(二)

点击下载音频

编者按:运用境、念、行、果了解事情的过程,实际就是对事情的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让这个过程有一个实际操作的效果,使我们成为事情的操作者,而不是被事情反控。这个分析过程就是让我们合理地来分配自己的思想、作为与环境。当我们心中有“畏惧”或“莫名”,就可以把它放在境、念、行这个平台上去主动地观察,看它会产生什么效果,通过观察这三个“方便”来调整自己和事相,从而让事情能够依照我们的愿望正向发展。

(一)主动运用调整的空间

觉悟人生是个目的,就是让我们人生的经过、事情有一个觉悟的机会。觉悟人生要有方法,这个方法就是了解事情的过程——境、念、行、果,来让我们有一个调整的机会。认识、调整人生实际就是觉悟人生,所谓来掌握运用人生的方式、方法。

上节课我们把“莫名”这种感受做了一个剖析,也不见得能起啥作用,也不见得准确,但是我感到我们需要学会这种方法来剖析问题。不光是“莫名”,实际每一个问题我们都可以剖析的,都可以对这个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让这个过程有一个实际操作的效果。实际操作——就是说我们是一个事情的操作者,而不是被事情反控。我们来操作这个事情,实际就是来主动运用人生。

这样一个学习模式,它的目的,就是达到我们能实际操作当下每一个事情,来主动运用它,来觉悟人生。

“莫名”的这个分析,就是一个代表,一个范例。我们也可以用其他的——比较逼迫我们的方式。昨天有人说这个“牵挂”的问题,我们就来分析分析“牵挂”。

牵挂也可以用这四个——境、念、行、果来分析,这四个东西特别有意思。还是用这个境——远方便,念——近方便,行——进趣方便,结果,这样反复学。这四个东西的对称性,我们还是要了解。

牵挂的远方便是啥呢?牵挂亲人,那这亲人就是对境,儿子、丈夫等等亲人就是他的境。实际要想调整这些,从心理调整是很方便的。所谓的远呢,它是境跟念的一个对比。说“外境”好一些,外在、对境——看到的一个东西,内在——心理。这样分析一下,实际这都是我们强行的一个分析。那亲人就是你的一个对境,是外在的一个景象。实际你牵挂的亲人如孩子、丈夫等等,是对境,那我们其他人也有牵挂,也可以类似地去看。

所谓的近方便,就是我们的心念。牵挂造成的内在的一些动态的东西,比如压力啊、一些好的不好的取向、一些假设啊……这些动态的东西,就是所谓的近方便。

进趣方便,比如“我着急了,我去做这事儿,我去看一看……”这种不断的作为、不断的进趣就会造成一个结果,成为人牵挂、担忧、焦虑的结果,这个结果就是所谓的习惯。

像某某对她们孩子的牵挂,实际我们都有,人与人之间应该都有某种“牵挂”。那我们怎么让它起一个积极的作用呢?就像现在人说的正面也好,正能量也好,怎么能起一个正面的作用?实际就是我们的牵挂要是没有过多负面情绪的附加,就会有积极的作用;要是负面的东西太多,负面的推测、假设太多,就会引起负面作用——消极、负累,甚至可能有不好的引导、心理导向,就是暗示。暗示很厉害,孩子实际最怕的是暗示。

我们牵挂本身没个啥好坏,最重要就是我们能不能让它起到正面作用。这个分析实际是在内在的这个问题上,我们在进趣上,怎么能阳光地、正面地祝福,积极地去思考它,或者积极地去作为,可能这个结果就变成一个有意义的牵挂,就有一个母亲的那种支持。要不然可能就真是有压力了,孩子、自身、丈夫可能都会有一些压力,那压力就可能带来一些消极的、消耗性的东西。

实际这个分析,是在佛教戒律上的分析,分析干什么?就是让你合理地调整自己。并不是说做的好坏,是让你合理地来分配自己的思想与作为,合理地分配你自己的环境,有这样的一个作用。

这个“牵挂”也好,“莫名”也好,一旦去分析它了,我们慢慢对它认识清晰了,那在这些方便处,就是我们在这可调整的空间中,就变得积极、主动了。我们会积极主动地来运用这个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就不是麻木的,也不是说混为一谈,我们会主动起来。那这个牵挂也没啥了,我们这个习惯也没什么了,我们可以正向地运用它。

在可调控的环境中,我们怎么来让自己的心主动、明了起来?不是一个事情来了就无奈,这样实际就失去了调控的机会,就是我们没有对这个空间有清晰的认识。那我们把这个空间给腾出来,找出来,就在这个境上、念上、行上去把它找出来,把它拉得越长,你的作为能力越大,调整空间越大。如果这个过程拉的时间没有果上的时间多,我们要是不知道这个境、念、行,急急忙忙地求一个结果,很武断地去判断一个事情,那就没有调整空间了。

实际佛教的实用价值特强。在没有接触佛教以前,也接触了一些教育。说句实话,它们也有很多那种很具体的效应,但佛教是统筹性很强,它对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一种方法来解决,你用得越来越熟,你会越来越明白,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简单。它有这样一个效果,这是很震撼人的。最主要是对境、念、行这些词儿,对这些过程,我们平时真就忽略了可调整的空间,我们直接就落到结果上去了,把调整的空间扔掉了,或者说我们都不精于这个东西。而恰恰这个地方是最珍贵的,是我们一个呼吸、伸展的地方,结果我们把它丢掉了——就是可调控。

(二)反复观察事情的过程

我怕啥就碰啥,我真有这样的经历。我以前特别怕蛇,看见蛇就会一晚上睡不着觉,就感到满屋子都是那玩意儿。后来大概十七岁参军到部队的时候,我开始去抓蛇。我在的军事院校简单,基本上任务也少,闲了我就跑很远的稻田去抓蛇。(居士:您是被逼的吗?还是主动的?)主动的,肯定没有人逼我去抓蛇。开始蛇一伸头就要咬我,我就会害怕。后面它再咬我也要把它抓着,就是不管它咬我不咬我,先把它抓着再说。后来别人说“你要抓对地方,不能乱抓”,那后面就练到见一个蛇就能抓,以至于蛇一看到我就蜷起来,那我就不再怕蛇了。这个事的经历,是我生命中很特定的一个记忆。

我们对某种事物真正有畏惧了,心中有害怕了,我们可以主动去观察,放在境、念、行这个平台上去主动地观察它,把这几个步骤去放一放慢,在这个可调整的空间中用一用。假设一个美好的东西,假设一个可以完全运用得最好的状态,不好了就把它返回去,重新做;再不好了,再返回去,再重新做;还不行,再返回去,一直到满意为止。做不好,没问题,我再回去……心理上我跑一万遍都没有问题,我再把它放到事实上看它会产生什么效果。

例如“莫名”,好比说今天我观察了一次,我用怎么样一个心情来对待“我畏惧”这个事,就会明确这个心情,夸张这个心情,去看它产生啥结果,再调整心理,再去实践,你马上就知道是自己的心念在起作用,而不是事儿在起作用。

这个观察平台实际是个空间。你观察得越久,这个空间越大,就越自由。开始我们在这里面没有自由,没有空间。基本上所有人都没有这三个空间,很奇怪。好比说这个人做了坏事,“你看这个人多坏!这个人怎样怎样……”就是落于这一个结果,其他什么都没有,没有这个空间。(居士:我也是,在这个结果里就想逃跑。)那它就成为事实了!它就如影随形地伴着你的心念,伴着你的习惯——要能逃跑了也真好啊!能逃跑那咱就不讲这个了,咱逃跑就行了,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我们一走就了了。但实际逃不掉!主要是在你的这个业缘中,你咋逃啊?!在你的心缘中产生的一个事实,你逃不掉!要能逃早已经逃了——逃不掉!

所以这个观察特别重要,我们可以反复地去作为。我们的时间就是干这个事,我就做这个事,我来观察,我来实践;我才不怕它犯错呢,我才不怕它做对呢,不怕它做好做坏;也别怕别人说什么!要把这个事情实践清晰,那你就一定有这个远方便、近方便、进趣方便,这三个方便就是你的方便,而不是你的负累。

那这个牵挂就变成特别主动的一个缘,一定不会成为你害怕的东西了,一定是一个特别美好的进趣。我们可以尝试着通过观察这三个东西来调整自己的心理去实践,然后产生一个结果。结果真不要怕它是好是坏,每天这个结果都在变。

这一点,观察是最重要、最重要的一个实践。

观察,执行。

今天介绍这样一个方法,下面就是我们要学会去用。哪怕你现在记不住都没有问题,但到某些因缘情况下,你自然就会用出来,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重复是永远没有的,我们的分分秒秒、每一个事情都不会重复。

要是自我心理对自我行为的支持、思想跟行为配合的密度很小,想的、做的、说的基本上不同步,人就会感觉到没意思,没味道;你要是想的、做的、说的一样,就很有力量,很饱满的。这时人不可能感到没意思,那是不可能的。

意识、作为分裂了,甚至背道,跟人讲着道理,自己的心理往那边跑了,作为又这样跑着,人就会不舒服,心里不踏实,就没有力量。道理变成指南,变成作为的支持,这是懂,要不然就不要说懂。要训练心,专门训练心,就是训练我们的操作能力,不放大自己的思想表达,把思想放在行为上,就是执行力上,培养执行力。

编后感
境、念、行、果的学习让我们处理事情能够慢动作,清晰了知事情的发生过程,同时有足够宽松的空间来调整,而不是习惯性地落在结果上。我们可以这样慢慢地练习,遇事就把它放在境、念、行的平台上来观察,调整、训练自己的心,让自己成为事情的主导者而不被境转,觉悟现行,觉悟人生。

已有2条评论 发表评论

  1. 顾金 /

    好神奇啊!感恩师父

  2. 明观 /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给顾金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