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佛经言:心不可见、不可知,我们一般对心的认知不太多。心四相的设立,则给我们一种方便,去了解心,清晰心的体和相。通过对未念(对境)、欲念(对境的作用)、念(境界的充满)和念已(事后的状态)的观察、剖析,我们会看到心念缘生缘灭、其用有而体无生的特质,就会生起喜悦,心灵会得到一个自由的空间。这个过程实际就是我们来给心灵一个空间,学会舒展自心,令心自由,主动选择、主动运用的一个体会、认知过程。
(一)设立心四相,了知自心,善用现行
我们一般对心的认知不太多。一说心,佛的经典上就讲:心不可知见。我们基本上都了解这一点:心看不到心,实相心、什么心你也看不到、摸不到的样子——我们会这样认识这个心。佛的许多经典为了让我们对心有个了解,就设相。这个设相是什么?就是我们称为心造心作,一切唯心造。谁来造呢?心主动造,这个四相也是心主动造出来的。
《华严经》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我们要是不了解这个世界是心所造出来的世界,我们对这个世间就无从了解,实际就会被世间的相——这个相呢,我们会把它当成一个实有,执着于此,执着于这个相。要是知道这是设立的,是心造出来的,是主动地运用,就完全是另外一个状态,那我们就会走出这个心不见、心不知的寂灭场。过去说空性场,这个空,说寂灭,说空性,说不可得等等,都可以。
那设立相的作用是什么呢?就是让我们来运用,主动运用。这个主动运用就称为妙用。我们常被执着于什么限制着、困着,那就是被动,被境界所转,被用了,被动地来运用。那要是我们主动运用呢,就能把被用的这个迷失状态,用妙用来把它唤醒。
实际你不管是迷失,还是我们来真正地主动运用这样一个心相,这就是所谓世间的不同啊,觉悟世间——觉悟者与迷失者,这两类生命现象就是所谓的四圣法界与六道轮回。这个被动就是六道轮回,觉悟这个就是四圣道。
心的四相,实际就是来让我们清晰地了解心。这个相是让你了解心,要不然你看不到它。什么是心呢?经典上一再讲“心不可自见,心不可自知”,我们就会茫然,一头雾水,不知道怎么回事了。说空性,说寂灭,说无一法可得,人还是茫茫然的。
那讲这个四相呢,实际是通过四相的设立、设置,来了了分明于此,分明不可得。了了分明实际就是主动运用,了不可得是其本质;本质是体,以体为用。那这样我们认识体用就有方便了,要不然我们就认识不了这个心。大家都知道法界是由心组成的,十法界是由心所生的,讲这个四相是为了了解我们心的作用。这一点,一定给大家讲清楚,这四相是心造的,是设置出来的。
你说我们什么不是设置出来的?桌子是设置出来的,椅子是设置出来的,我们打个灯光,安个电扇,装个黑板……全部都是设置出来的。穿衣吃饭,行住坐卧,实际都是我们在设置。要么被设置,要么主动设置,就这两个东西。大家可以看看一切有为的这个心体的作用,要么主动,要么被动。被动就是六道众生;主动运用就是分明于事又不染著,那就是知其本质,善用现行。
我们要能这样善用现行,那就是一个觉悟者,我们会步入觉悟法界,就是四圣道。这个四圣道我们都知道,就是佛、菩萨、声闻、缘觉这四个圣道。那我们就远离六道的迷失,就是人、天、地狱、饿鬼、畜生、修罗这六道。这无外乎是心的作用。
我们来看这个心的四相。为什么要了解它呢?因为我们的心不可见、不可知呀,我们不了解这个心是个啥东西,我们不了解它。不了解它怎么用呢?我们不了解这个心就没法用它,就会迷茫。要知道心的四相是主动设立的,它是设立的但又是不可得的,是不可得的设立——不可得的设立,设立的不可得。那我们怎么来用它,用它又不负累?用它又不负累是最重要的。
设立心四相的目的,就是为了了知其本质——它的空性。了知其本质,就是认识这个体、体相。没有对体,没有对这个相貌的认识,我们就不知道心是个啥样子、什么状态。那通过对四相的这种了知过程、认知过程,知其作用。
心四相。我们看看这四相都是什么具体的内容——它把心分成念的四份。一定要清楚这是设立的,虽然是古人设立的,我们也可以去设立。
念的四份:第一份就是未念,第二份是欲念,第三份是念,第四份是念已。这一个心念分成了四份。那这个心念划分可以对应一切法,就是你什么都可以用它,套定进去——未念、欲念、念、念已这四个法则,或者说四种现象。它组成了一个空寂不可得的本质的体。这个体、体相,我们在认知的过程中了知它的作用——有其作用,无所染著,那就是分明无所染。
实际我们在这个世间的所有作为都是染不住的,但我们固执它的时候就带来烦恼。一切作为就是缘生缘灭、因缘和合所显现的一个状态,缘生就有缘灭——生灭现象;这个生灭现象是了不可得的。我们通过这个认知,就能知道它的作用。我们要知道万事万物、一切法缘生缘灭这样一个特质,那就是没有实质。我们要了解这个没有实质,那怎么了解呢?就要通过这四个相,来作为一个工具,也就是一个方法,来使我们认识心念的作用,心念于一切法的作用——心念在一切法上都可以起这样的作用。
未念、欲念、念、念已,四步。大家先接受这个概念,先有概念。因为这些名词啊,它是一个相,它有力量的。你看我拿个水、拿个杯子、拿个重物,它都有力量的,这个相、分量都会产生作用。任何东西都会产生作用,那这个相也会产生作用。未念是个相,欲念是个相,念是个相,念已是个相,我们先强化它,等于把这个心分成了四段,这四段整个是个心理历程。
心理历程与万事万物,就是一切法是个心理过程,这个心理过程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一个认知。要不然我们就会天天用心、用念但却不知道什么叫心念。好比说,一个迷失的东西,一个迷失与执着的状态,那也有未念、欲念、念、念已这样四个过程。你要是看到这个过程中很奇特的这个缘生缘灭的特质,你就会生起喜悦。什么喜悦呢?就会得自由——心灵的自由,心灵会得到一个自由的空间。
(二)了解念与境,实践运用,令心舒展自由
很多人不是追求自由吗?那这个自由是什么呢?就来自于对心的了解,人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你对心不了解,你怎么能获得心灵的自由呢?就是我们自己都不了解自己是个什么,我们怎么来让自己有一个安排、安顿呢?或者一个恰当的作为呢?
所以说,我们先从“迷失”这样一个角度来看心的这四个段,一定要知道这是设立的。谁来设立的?你来设立。就是我们每个学人在设立,不要认为是佛设立的、菩萨设立的,或者说过去的历史在设立,而是我们现在在设立。设立什么呢?未念。
例如迷失。好比说我们固执一个事情,固执在某一问题上,或迷茫在一个问题上——说固执呢好说一些,固执。好比说我们看到一个人做了一个事情,这个事情呢有事相发生了。我们一般地就会说发生了一个什么什么事,这个人是个坏人,那个人是个好人——我们就会迷失在这个相上,会固执在这个相上。
那“固执”这个相,实际是这样一个事实:念——念的一个定格,一个定格式的东西。这定格的一刹那,定格了——这个念认真了,充满了,确定了,充满了你的这个概念,在你这个念头里面充满了。就是这个迷失也好,固执也好,就当真了,已经确定它了,就是这个“念”。这个念就会显现这一段的作用,好比说这是第三段——念,它的作用就起来了。念就会产生力:噢,这个人是个坏人,这个人是个好人,这个人是个贤善,这个人是个恶人。这个念就会产生力,这个力就会产生作用。
那我们说未念、欲念、念已干什么呢?直接说念就行了嘛?不!念它不孤起啊,就是说孤独地生起一个念头那是不可能的,你要有这样一个对境。我们学什么东西都要有一个对境,要有一个语言、环境,没有这个环境不行。实际这两个(未念、欲念)是我们念的定格——来确定、充满、认真的一个过程。未念、欲念是念的一个境。这个境相出来了,它就要动这个念,这个境相的确定就成了念。要是看到境了——见境,见到这个状态了,见到这个好人、那个坏人这个事情,那人就会产生对境的一个状态。这个欲念可以说是动念,念是念的成就、确定,它的作用力已经出来了,念力出来了。
我们可以回顾自己遇到的任何事情,尤其是最强烈的东西、我们特别固执的东西,你可以把它四分,让我们的心舒展开来。舒展开很重要,要不然你的心就打结。很多人的疾病、灾难,一夜把头发都熬白了,实际就是在这个地方——结,这个结的力量出来,心结把你捆死了。人真就能把自己着实,能让自己得那种恶性疾病,能把自己弄得身心疲惫——就这么个心结阻碍了你。
这个方法我们慢慢地学会了,善于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那就会使你的心得到舒展。怎么舒展呢?就是心灵有自由的空间了。这个自由要有空间。你的心要获得自由,你不给它空间你怎么能自由呢?你把它装在心结的牢笼里,它会获得自由吗?实际固执就是把心装在牢笼里了,那我们就开始苦啊。
因为法不孤起啊,我们来认识欲念跟未念的特质,就是来启迪——启迪确定的一个对境,所以说未念它是有对境的。我们任何一个欲念生起来要有对境,才有这个欲念的名言。我看到这个东西了,我怎么来说这个欲念,设立这个欲念干什么?要有一个对境。这个对境,就是我还没有动念,只是一个境相,连分别、清晰都没有的时间,那就是未念。就是还没有给它一个概念,这个念头还没有动呢。
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是这样——小孩子眼睛看到什么东西,实际都是在未念、欲念的状态上。我们看到孩子很简单,很少固执,尤其是小小孩子,什么干净呀、肮脏呀,什么该做、不该做呀等等,他基本上在未念、欲念这个地方。而我们成年人呢,用在念这个地方的多。大家可以知道,未念是由对境产生的。好比说这个对境就是我们说的善恶、是非等等。那这个对境就是未念成立的最初因缘,要不然这个未念不成立,我们设立都没法设立,设立的价值都没有。
我们由一个对境的设置产生未念,就是没有辨识它的这种善恶无记等等。未念,有对境。那欲念呢,是对境已经清晰了,已经动念了,但动念尚未确立,尚不充满,还不充实,还没有确认。那念,就是定格了,确认了,充满了,产生了力用,这是念。
那这个我们要了解,就是孩子在未念、欲念这个地方就用得比较多,越小的孩子,或者比较单纯的人就在这个地方用得多。他不见得是无记,这是他的一个状态,这个状态就是心念的一个状态。所以很多人就教孩子一些知见,因为孩子还幼稚,心念不确定。孩子也有对境,他跟大人同样有对境,但他分不出来什么亲疏好坏、该做不该做。大人就会给他个概念,让他来产生念的这个确定。
我们先看看这个:
未念,有对境;
欲念,是对境已经产生了作用;
念,是定格、确定、充满了,是对境对我们的念、对我们的心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念已,这个充满后的效果,就是念力作用后的效果,也就是事后,这个事情过去了。有时候人会提个劲儿——我就要积极呀、努力呀什么什么什么,去很用力地去作为的时间,这个念就成立了。但它会有个过程,这个过程会过去,过去就产生了念已这样一个状态,就是事后的状态。累了,不愿意相续了,或者说想休息一下,想调整一下,那就是念已的一个状态。
这个对境的过程呢,大家可以去观察这四份。我们对心相先有一个概括的了解,那我们在生活中就可以实践了,就会很容易实践这个东西。学习这个对我们有啥支持呢?就是给心灵一个空间,令心舒展,认识这个心体,了知心生心灭的作用。这到底是个什么支持呢?那我们大家在用的时间才能了解。
我们还在这个地方去认知:未念,有一个对境;欲念,跟对境已经产生了作用;念,产生的作用,好比说某个东西是红色的,是蓝色的,还是黑色的?念已,自己要动动喜欢不喜欢、忧伤不忧伤、排斥不排斥的念头了,这样一个作用——这是境的充满、确认,事后的状态。
大家接受这个概念要有个过程。这个过程实际就是我们来学会舒展自心,令心自由,是主动选择、主动运用的这样一个心、一个体验、一个体会过程、一个认知过程。
心四相的设置是一个认知心本质不可得的过程,这个设置让我们对心的认识一下子形象了起来,就不再似是而非了。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用这个法则时时处处来观察自身心念与境,了知心念的缘生缘灭,这样我们内心的空间慢慢就会拉大拓宽,告别固执与急躁,从而让内心自由又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