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前面课程中学习的“境、念、行、果”是一种有为的处理烦恼的方法。虽是有为,但它很重要,它让我们有足够的空间来调整事相,达成从被动到主动的转换。有了这个过程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就容易接受圣者的法界——唯识所现,以无为法而作守护,由此我们来趋向圆满的觉悟者的前景。从本课开始,我们将系统地学习“心理环境的架构与作用”。通过大架构(十法界)的学习,我们才能真正地抉择、学习佛法,把佛法当成生命之顶——生命的真正的抉择,成为一个真正皈依者。
(一)剖析事相的目的——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转换
前面“境、念、行、果”几节课,我们把事情发生的过程做了一个剖析。这个剖析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就等于把事情的发生过程给放慢了,是拉大空间、慢放的这样一个过程,拉大、慢放呢让我们有足够的调整空间,或者说有认识、调整的这样一个机会。实际这个剖析就是为了使这个因缘成立。要是对事情发生过程没有这样一个认知呢,不把空间拉大,那这个可调的东西我们就找不到,就没有可调的方式、方法。
要知道,这个剖析是有为的、是故意的,故意把它分开来,有为地分开。实际一个事情的经过完全是没有这么多啰嗦,但我们把它有为地分开,使我们在这个境缘、念头、行为上有一个可调性,就是在所谓的结果上有一个可调的机会。通过拉大空间、放慢过程,我们来认识、调整、看清晰它,剖析就是清晰、认清的一个过程。这样呢我们在每一个事情上都可以来类推。
把事情发生的过程剖析、认识清晰了,我们就有调整的机会,可调性就成为一个事实,而不是说结果是一个事实。过去我们是被结果这个事实控制着,被事相蒙蔽着;现在这个可调呢成为一个事实。这是最重要的一个转换。通过剖析、认识这个转换,我们达到了一个目的,就是把我们这个结果变成一个可调的事实,实现这样一个转换。
这个目的很清晰——就是通过拉大、放慢事情发生的过程,使我们知道在境、念、行为上有可调的空间,这是个事实。事情一发生,我们在这个事实中来运用。那过去沉浸在或者说被迫在这样一个被动的结果的事实,变成了我们主动的、可调的一个事实。这就是主动于事实。这样一个转换目的,一定要弄清楚它。
(二)从被动到主动的转换——由愚位到贤位的过程
我们把过去被事相蒙蔽、左右的状况,转化成了在这个可调的空间来转换、调整的一个主动事实,就是所谓转境的事实。转换,实际就是转境、转念、转行为、转结果,这个转换的事实呢,是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的,就是把过去这个受蒙蔽、受左右的被动,变成了可调的主动。每一个事情都可以这样来转换的。
我们这样的一个作为一旦清晰了,就是所谓的认清、了解事情发生过程的这个架构了,那我们很快就能把被动的、被事相所蒙蔽左右的这样一个状态,变成在这个可调的空间中的主动调整,就能把这个方向、结果都调整了。这就是所谓的人能转境,是为智者。那这样呢就是一个智者的行为。实际我们来学习这些法则,就是要成为一个智者、一个主动的人。这类被事相蒙蔽的人是被动者。这个被动实际就是愚,被无明所愚弄了,称为愚者,或者说迷失者、蒙蔽者。
那我们学习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是为了使大家变成一个智者,从一个被事情结果蒙蔽者,变成一个可调性的运用者,也就是事相的运用者。在任何一个事相中、过程中、结果中,都可以来运用这个事相,而不是被它蒙蔽、被它左右。
智愚的这样一个被动与主动的转换呢,是一切修法的目的。实际在佛教的这些教育次第中,从一个愚者就是被动者,变成一个主动者的过程,称为由愚位到贤位。实际愚者这个地方就是恶位,就是愚位,称为凡夫。凡夫就是被事情蒙蔽、左右。那智者、贤者呢就开始改变了,他在主动运用事相,而不是被蒙蔽,就是他在事情可调的地方主动起来了。
我们以前是在结果上被左右、被蒙蔽,现在在这个可调的空间中,我们自由起来了。那修法就会成为一个事实,就是我们在修行、修证。这一定是有为的,没问题的,这是有为法则的必然规律。我们要从被事情左右、蒙蔽的凡夫有情,怎么变成智者、贤位的有情呢?那就要通过这种可行的方法,在一切事情发生的过程中,能转动、调整、主动地运用这个事情,那我们就成为了所谓的智者。
贤位菩萨称为伏烦恼者。我们这个方法的学习呢,就可以达到伏烦恼的这样一个有意义的效果上来。就是说烦恼来了我怎么办呢? 我先能伏着它,先不被这个事相、这个结果左右,那我们就可以伏着烦恼,就是来调整它、降伏它,降伏了烦恼。烦恼没有说断掉了。我降伏了烦恼,这降伏烦恼就是从被动转到主动的这个角度上,实际就是个伏烦恼的过程,也就是由凡位到贤位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修行人在次第有为法则中的一个必行之路。这一点呢,我们每一位真正的修学者都应该了解。
要学习一个从凡到圣,或者说从愚者到智者的方法呢,实际是有十分严谨的一个学习过程。凡圣之别是一个很特定的特质。我们现在大部分人就是在凡夫的这样一个位置上,为什么呢?就是被事相所蒙蔽,这个是常态。什么事情一来了,要么以喜,要么以忧,就是这样子的,这是凡位的烦恼所在。烦恼,实际就是被动、迷失的一个状态。
那通过修法,通过一些学习、运用呢,可以由凡位到贤位,就是从习惯上主动起来了,主动于事相,那我们肯定就不再被蒙蔽了,而是善用于事相。这称为“伏”,降伏。降伏了什么呢?被动、烦恼、被蒙蔽这些东西,把它们降伏了,这就是所谓的贤者,在佛教称为贤位,通过修法到达贤位了,次第而修。
我们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降伏烦恼、主动于事相,是做得到的,是能行能为的。就是我们可以去实践,在每一个事情上都可以实践,而不是说哪一个事情我才是修法。当然你说我每一个事上做,我做不到,那可以捡出来一些事情,比如比较影响我们生活的一些东西、我们能行能为的一些事情,这个是可行的。佛法不高深,最主要是它的可行性特强。法,就是法则、方法。
(三)佛陀与圣者的特质——以无为法而作守护
你要是步上圣位,再来进修呢,我们就不是降伏、主动运用这个事相,而是真正地了知了所谓的心作性。那就完全变化了,那直接就是圣位菩萨。圣位菩萨这个境都不需要了,他直接可以跨越境界,有境界、没有境界,他都可以建立这样一个主动。
贤者是于境中、于烦恼中得到升华,由被动变成主动,这是有一个境的;在圣者这个心作心是中呢,是唯识所现,就不一样了。
如果直接来讲唯识所现,人就会发懵,那了解凡贤之别以后,我们再来了解唯识所现呢,就不难了。对由凡到贤这个过程有一个实践了,人就很容易接受唯识所现的这样一个心作心是的法界。实际这是圣者的法界,他们的心能造出来世界,不需要其他东西了。这就是圣者,就是威德者。他们尽烦恼,烦恼跟他们没关系了,烦恼已尽,尽了。
由凡到贤的过程,还是有烦恼的,只是能降伏着烦恼罢了。这是在事业上、事相上的一个善运用的改造过程。主动运用事相是贤者,被动于业相是凡夫,圣者呢是另外一个作为。我们现在先学习由凡转贤这样一个修行的方式,再来趣向这样一个圆满的觉悟者。
凡夫与贤者,被动、主动,他们都没有离开“我”“法”,没有离开这样一个空间。圣者与佛陀是“无我”的、无为的。这是一个彻底的转换,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他在这个烦恼处无为了,在这个本质上无我了。贤者不是,他们还会有为。行位、回向位、住位、信位的这些贤者们,还都是在有为法、我法中。凡夫不过在这个“我”中重一些,贤者在“法”中重一些,但都是有为的。他们也讲以无为法而作守护,但是还在有为中。这个无为法是圣者的一个特质。
我们现在讲的大乘佛教,一出手就会不为自求,实际就是发的这个无上心。这种法则不易讲,因为我们在凡夫的这个位置中,在被动、蒙蔽的习惯中,直接去讲无为与无我是很空洞的,很抽象的,很难去执行。这个有为有形的状态找不到了,人就感觉抽象了——所谓的唯心啊,很抽象。反而这种有为的法则,对于凡夫与贤者来说是可行的,因为他有依止。凡夫只是“我”重一些,贤者在“法”上重一些,但他们都是在有为的这样一个作为中。
这里大概地讲了一个架构,是涵盖了一切有情的这样一个法界的架构。经典中讲,供养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为者。它就落在这个地方,无为者。就是说你供养再多的诸佛,你都有目的的,你都有法的,你有作为的,那你不如供养一个无为者。无为者就是所谓真正地回入到人无我、法无我、事事无我的这样一个法身法界,这样一个升华。
我们大概有这样一个提示、引导,大家先有个概念。
(四)果地觉为因地心——净土教法的特别所在
在常规的佛法教学中,渐次教大家是接受的;顿教、圆教,早期在中国是不接受的。在达摩还没有来我们中国之前,虽然很多经典都传过来了,顿教、圆教的教义没人相信的,没人去理会。说一切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那时候的人都有质疑的。达摩祖师来中国传法在历史上是很大的一个转换。
渐次教易被人接受,但它同样存在一个问题——要久远地修持,不是一时就能成就。它是渐次修行,是久远、多生多劫修持的这样一个法则。像圆顿——圆教、顿教这一类,那就是一念就行了。实际就是它直指,就是佛所行,来做佛与圣者。圆顿教是佛所行的,渐次教是凡夫与贤善所行的。
渐次教具象——具体、形象,人容易接受。圆顿教对于没有真正实践的人、善根不成熟的人、福慧不具足的人来说,那闻着就会耻笑它,就会感觉到很可笑、抽象。所以早期诽谤大乘的人特别多,诽谤圆顿教的人特别多,为啥呢?因为他没有这样一个福慧的积累,他被境界、被“我”“法”二执限制住了,即心即是、心作心是呢就不接受。
像净土教法远超于这所有的东西,不管是圆顿也好,渐次也好,远超的。这是很奇特的。净土法门称为一个特别法门,它真是特别的,它这个特别就是所谓的果地觉,果为因。其他这些修法呢,都是因就是因,果就是果,那是因果常态。净土教法是果为因,它的常态是什么呢?是以果导因。常规的方法一定是有因有果这样一个过程。
我们现在先了解法则的一些差异,粗略地了解一下,这样我们以后在谈架构的时候,大家有一个大概念。清晰、细致,还得慢慢来。先要有个大概念,就像大数据一样,有了大概念我们再往细致地去分析。
为什么说净土法门远超这些法门呢?它的因缘在哪里呢?为什么说佛果这么厉害呢?佛果远超了这些说法,真是远超了这些说法。佛果为凡夫的因,这太有意思了,它到底会起个什么样的作用呢?这个大概念要先知道。
我们中国现在的实践呢,大部分实践的净土是渐次的教法,甚至是世俗的教法,连渐次都没有,世俗的特别多,世俗的教育取代了渐次法。有的用的是渐次法,当然也有圆顿法则,但不是净土。真正想去接触净土这个果地觉因地心的教化呢,十分不易,十分难得!佛在经典上讲了九个难,《佛说无量寿经》上是有的,自己可以看看。《佛说无量寿经》中讲得很清楚,这个十分难得。闻到这些法不易,实际闻到超越世俗的法都不易。
像净土这个教法,世尊在经典中咋讲的——设满世界大千火,所有世界充满火了,就是火劫来了;你要是知道有这样的方法,你要去突破火劫来求这样的法,为什么呢?它能灭一切劫火,就是它这个难得性。不是说我们学净土就夸耀,不是,一点点都没有必要。但是在这个整体教法中,这个方法实在是一生成就,过去叫“阿毗跋致”。这个是十分不可思议的!
(五)十法界大概念——心理环境的架构与作用
我们提出来“心理环境的架构与作用”这个课题呢,目的还是希望大家真正地了解依正二报。我们还来讲十法界——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心,就是心理,心生种种法。今天我们谈的是大概念。这个大概念需要一段时间去学习。这个“大”不是假设的大,是真大哦!是真正的大。因为它囊括了我们什么样的一个世界呢?囊括了情世间、器世间、觉悟世间这样不同的法界,所谓的十法界呢,跟它们是等着的。是真大,这个真呢,是如实的,是如实的大。这个法界是很大很大的,包括了所有的生命、所有的无情物、所有的觉悟者,囊括了所有,所以称为大概念。咱们不是大数据,是大概念。
这个心呢,是大概念的根源。这个心是实相心,不是我们的妄心,妄心在这(地狱、饿鬼、畜生)三个格里。人、天、修罗,这三善道就有部分真心了,就不是纯妄心了,他们三善道有交织性的东西了。这妄心就是三恶道,完全是被动的。三善道这里面就有主动与被动的交织了。这上面呢,佛、菩萨、缘觉、声闻,是实相法界,是没有妄心了,是真实法界,就是真实心,真心。真心有四种觉悟的状态,他们是有差别的。佛是圆满的;菩萨是99%的圆满了,但是差一分,少一分;声闻呢,受教解脱,闻到教法了,受教得到解脱;缘觉是自悟解脱。所谓的解脱就是尽烦恼。尽烦恼和解脱这个词,它们两个可以画一个等号。
那佛、菩萨、声闻、缘觉,称为四圣法界。三恶道、三善道,称为六道众生。加到一起,就是十法界。四圣法界加上六道众生就形成了一个大概念。实际这就是所有生命的心理环境的架构与作用。
了解饿鬼、地狱、畜生三恶道很重要,了解佛、菩萨、声闻呢也很重要,了解人、天、修罗亦是十分重要。因为什么呢?我们人人心中都具足,天心具足,佛菩萨的心也具足,十道众生的心都具足。任何人回归了这个心,都具足十法界。这个心具足十法界,也可以回返到某一法界。
像我们这个人类的状态、人类的特质,就是我们的心归到人类这一个类别,归到十界的这一界。这个界十分有意义,界定。我们在这一界里呢,可能知道自己、看到自己了,但其他生命我们很难知道——我们想去了解畜生,有时候会了解,但是很难知道;想去了解地狱,有时候可能也会有一些机遇;想去了解饿鬼、天人、修罗,机遇就更少了。但我们心目中有这些东西——心理上有,环境、业报上不见得有。我们的心,跟十法界通畅着呢。
为什么要讲这样一个心理环境架构呢?实际就是我们平时对这个地方的认识特别少。我们狭隘地生活在自身的意识中,狭隘地生活在自己的空间中,这是我们人类的特质。就是我们不了解十法界这个架构。那了解十法界架构的意义是什么呢?拓宽我们的情,拓宽我们所在的环境,就是拓宽我们的心理。
你说不知道这个,就拓不宽了?你不知道,就拓不宽!它就放在这儿,跟你没关系。要是我们认识了,先从心理上认知了,就有关系了。那我这个心原有十法界,我现在高兴了、我不高兴了,我是张三、李四,我是谁?我是老几?我是老四、老三,还是老大?……就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完全就变味儿了。因为啥呢?我心里有佛、菩萨、声闻、缘觉、人、天、修罗、地狱、饿鬼、畜生,都有的,这个心是具十法界的。认识它、接受它,人的这个心就开阔了。先从认识上开阔。
那我们这样一个“我”的执着呢,不管是什么样的一个执着——我多么尊贵、我多么卑贱、我多么好、多么坏、多么富、多么贫等等,这个“我”就会击破了,有击破它的机会。我们能击破它呢,实际就是所谓的能得到解脱、尽烦恼这样一个效果。
(六)学习心理环境架构与作用的目的——于十法界作最殊胜的择取
那我们通过对心理环境的架构的认识与作用的认识呢,尤其是这个作用,我们就可以择取了。了解架构了,再看它的作用。从大架构上来说,我们的作用是三恶道、三善道还是四圣道呢?我们可以择取了!认识、择取。择取是主动的,那在这个大架构中我们可以主动起来了。
以前不了解这个架构,你主动都没有方向,不知道怎么主动,不知道怎么择取。那我们通过对这个架构的认识、作用的认识——是三善道、三恶道、四圣道?我们就可以主动地择取一个环节、一个作用。那这样一个所谓的大概念呢,就会给我们带来一个大解脱的机会。
说大解脱呢,实际就是了解了依正二报,了解了整个架构的解脱,而不是说我们个人怎么样的得失。这是生命还原的一个状态,他透视了整个生命——整个的情世间、器世间、觉悟世间的特质。
了解了这样一个架构的组成,我们怎么来选择呢?看作用了,看它的作用力——原来这样是地狱呀,这么苦;这样是饿鬼啊,这么贫瘠、这么吝啬;这是畜生,这么愚痴;这是修罗,这么好斗;这是人呐,这么徘徊;这是天呐,这么放逸;这是声闻呐,只是自解脱,没有悲心;这是独觉啊,觉悟了就寂灭了;这是菩萨啊,还不够圆满;这是佛陀,究竟圆满,普摄十方。原来说佛跟心是等的,跟这个真心是等的,那我们把这个佛跟心对到一起了,那整个心原来就是佛。这样划一个等号,那这十法界已经形成了九法界,佛心容纳着九法界,那我们就会有一个最殊胜的择取。
这样一个心理环境架构的认识,使我们了解了不同的作用。知道不同的心理架构有不同的作用,不同的选择有不同的作用力,那我们这个选择性呢就会准确,就会不委屈。在这十法界中只有佛不委屈,我们要是没有这个大架构、大概念的认识,我们永远在委屈中,这个委屈是逃不掉的,不管你多么努力。因为什么呢?你的择取有问题。
通过大架构的学习,我们才能真正地抉择、学习佛法,才能真正地顶戴佛法,才能真正把佛法当成生命之顶,生命的一个真正的抉择。这样我们的尊重心就会生起来,那你不会泛滥地说“哦,我是个学什么的,我这个无所谓……”你把自己的这些饿鬼的心、畜生的心、地狱的心,甚至斗争的心看得很清楚,知道苦、委屈都来自于什么。
三恶道是剧烈的委屈,三善道是大部分的委屈,三圣道是少分委屈,他很少一分了,但还是有委屈的。这个委屈在十法界中,从这整个心理环境的架构与作用来审观呢,唯有佛这样一个生命特质是圆满的、不委屈的、究竟的。那我们所谓的学佛就变成了一个真正皈依者,这个真正皈依者是我们通过大概念、大法界——整个器世间、情世间、觉悟世间架构的认识与作用的选择,找到这样一个点了,成为了一个真正皈依者,远离了所有委屈,或者说我们在委屈中觉悟,而不是在委屈中迷失。
除佛以远,没有不委屈的,我们可以观察、了解。我们读诵经典说,“尔时大势至法王子,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佛前顶礼佛足,泪如雨下……”我以前读到这儿就特别不爽,我说做个人都不应该这样。但是你看看呢,佛的功德圆满,在这个法界是独一的。人人心中都有这些东西,但他不运用出来的时候,就有遮蔽,就有委屈的遮蔽。这个遮蔽让他痛哭流涕,因为他突然看到了这样一个真正的圆满的生命特质。所以真正的皈依,是认知清晰的一个真相的皈依、一个如实的皈依,这是十分有意义的。
我们学习这个心理架构与作用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在佛、心这个等持的功德上,认知生命的整体架构,来抉择我们学佛的这样一个事实;就是让我们认识所有的生命与世界,不委屈的,唯有佛。唯有佛的依正二报是圆满的,不圆满总是在情世间、器世间的生活状态中,总有消减、总有委屈。那我们学习这个心理环境的架构与作用,目的就是对委屈与不委屈、主动与被动、圆满与不圆满,有这样一个认识与选择。
跟随着反思课程的学习,心中常生感动,常常想起课程传递的誓愿——若一众生不识这个心理环境的架构,没有在这个架构上获得完全的自由、远离所有的委屈、像佛陀一样的圆满无碍,这个交流、实践、传递的作为就永不休止。忍不住又打开缘起文,“一个普通的生命能震撼我们的,实际就是三无差别的法性,它唤醒着我们像尊重佛陀一样地来尊重每一个生命,让一切有情体会到生命真正的价值。”唯有至诚顶戴方能表达此时的感受,应真诚守护、如理实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