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们多个层面地来看一个事情,来了解事情发生的经过,一般我们会被事相制约。那要了解,这是事情过去以后的一个残留,然后知道这个残留不过是在残留那个阶段产生了一个残留,超越了这个阶段,它就是不可得,那这个性空亦不可得,就是无自性性。“无自性性”是一个决定正见!
心理环境、架构等,都是多层面的,或者说多元化的。我们在生活中或者认识中,往往会滞留在某一个层面上。这个滞留,我们称为界,十界的那个界。因为这十法界,实际就是十个能滞留我们的层面罢了。过去说佛陀世尊能入佛法界,当然也能入魔法界。实际这个地方的魔,不是讲其他的,是迷失意识,滞留、迷失者。我们对某种业力的滞留,现在人讲磨难,实际就是在这个地方不断重复来消耗你的生命。
我们来看一看怎么避开这个滞留的特质,就是所谓在滞留上怎么能突破,十法界可以从这么几个角度来认识滞留。
(一)四个角度认识滞留
①把事相当真就是滞留
我们一般看的是现象或者事相,会把这个现前的事相当真,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在十法界中,我们不管是哪一法界,一旦显示出来,就会在这些现象、事相现前的时候当真,实际当真就是滞留,滞留也就是重复,重复称为磨难,那就是所谓我们在这一界中被限制起来了,局限了。
去中性地分析,滞留并没有啥,就像我们世间认为的那些名言,像好坏、得失、爱憎什么的,都只是个局限。被自己喜欢的事情或者厌恶的事情,有利的关系或者有害的事情等等限制。这些东西都会因为它的这种名言的一个事实,或者说现象现前,那我们一当真,这个滞留、这个局限就成为一个作用力。这是我们每一个生命都面临着这样一个十法界架构在作用的第一个特别特别突出的现象。
②了解唯识,解决滞留
第二类,就比较深入了,我们不被这个现象滞留了,他会了解唯识。
那这一类,我们可以通过事情发生的一些记忆,就像昨日梦,我们把所有发生的事情当作昨日梦一样的,实际是个记忆了,所谓的“唯识所现”,就是记忆中尚有,事情已经过去了。这一类人就在唯识的这样一个认知中,能有一个……它还是一个滞留,但是这个滞留已经突破了表面现象对我们的制约和困惑,它深入了一个相续。
唯识的显现是很多的,只要我们去关注。好比说我们幼年发生的事情,只有识心所见的,其他的都已经过去了。我遇到一个特别的故事:一对年轻夫妻,结婚就开始闹矛盾,闹了十年,整整十年,两人都认为很残酷,双方一说出来就感觉很残酷,就是不能提起来这个事,但又在一起生活;一说,那就不得了不得了了。后来我们认识,就跟我说这个事情。我说,夫妻俩个人的事自己解决,第三个人不能参与,第三个人参与没有意思,因为这是两个人的感情问题,我说这我不参与。后面有一方跟我这么说:“你再不跟我说,我就把对方杀掉!”我印象很深。哎!我说真想解决吗?他说,真想解决!再不解决,十年的困惑,十年的滞留,他就被这个业滞留在这儿了,这种滞留他真解决不掉了。开始他感觉到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事情的妥协,慢慢地可能能过去。不!越积攒越厉害。
那我就用这个方法跟他讲,因为这个现象永远解决不掉了,你要困在这个事相上,你怎么能解决呢?我说,你多大结的婚?他说他24岁结的婚,现在就34了,不能再熬了,再熬下去他感觉到自己就会杀人。因为事相没办法解决了,积累太多了,相互的伤害啊、误解啊、推导啊,种种东西太多了。那我说这个好解决,我就用这样一个东西分析。
我说你23岁的时间怎么样,他说什么样;22岁什么样,他说什么样;我问15岁什么样子,他说是什么样子;一直推到他能记事的时候是几岁,他说三岁。我说你三岁的时候有没有这么多恨?他说不可能,我连她认识都不认识,怎么能恨她呢?!我说15岁的你能不能恨她呢?他说,不可能!根本不可能!我说你什么时候认识她的呢?他说他们认识没多久,就闪电结婚了。
我说那你在没认识她的时候会不会恨她?他说那没有理由啊!OK!我说你的意识中实际是没有恨她的东西的,不过是你24岁以后的记忆,记忆下来的事相,再产生了这个力量。我说你这个地方唯识所现,真是没这回事儿。你真想解决?他说,真想解决!我说你就回忆你23岁时的生活就行了,你就认真回忆你23岁的时候。我说这个真不应该是我做的事情,但是你可以认识唯识。他就用了半个月回忆他23岁,回忆回忆,两个人就分开了。因为他没有那个缘了,没有发生事相的那个纠结了,没有滞留了。
我感觉到滞留是个很大的事,像这一类东西就可以用唯识解决。要在事相上,我们永远没有办法解决。因为他会滞留于此,埋没在这儿了。很多人就是发生问题了,解决不掉了,为什么呢?他没有这一步的深观。
③ 唯识所现作用力,识不可得
第三个呢,人就会清晰地认识到实际唯识所现,还是有一个识所作用力,识不可得。它不过是我们法界意识层面的一个认知,识不可得。哎呀,一个事情发生了,这是个表面现象,缘生缘灭;我们留下一个记忆,这个记忆也不可得。我刚才举的那个例子,我们只要用这种方法,就会回溯到这样一个因缘上,的确是不可得的东西可以回溯出来,你可以看得到这样一个因缘,这样一个机制——逆,逆着观察,实际不可得。
这就要轻松得多了!因为啥呢?识不可得的这个滞留局限我们的作用呢,它没办法产生,支点消失了,性空就表达出来了。就是我们滞留自己的支点,就远离了这样一个对我们作用力的支撑。
④性空、空亦不可得,无自性性是决定见
第四步一般就是说,性空,空亦不可得,是最重要的!
人呢,由于识不可得,他要有个落脚的习惯,人的意识要落地,它落在什么地方呢?就落在顽空上了,他就认为空就是什么都不能有,什么都不能……所以世尊讲“色不异空”,同样“空不异色”,这样一个“不可得”的事实,让我们真正地不去顽空与断灭处来安心。断灭与顽空容易令人迷惑,就是他没有依从了,反而产生迷惑。所以顽空是迷惑之源,那就成为一个无明的东西。
我们多个层面地来看一个事情,来了解事情发生的经过,一般我们会在事相上用功夫。那我们要了解,这就是事情过去以后的一个残留,然后知道这个残留不过是在残留那个阶段产生了一个残留,超越了这个阶段,它就是不可得,那这个性空亦不可得,就是无自性性。
这个地方——“无自性性”,这是一个决定正见!要有这个正见了,我们就认识十法界,认识生命的这样一个多元的东西,那在心理环境架构的作用上,就有一个十分完整的操作方式,就是所谓的“无自性性”。过去的人学习很多论啊、注啊,就要在这个地方产生决定见,实际就是正见的一个确立。
(二)滞留于事相,以唯识之法反省、调整
反复地来做一个提示,因为大家对心理环境这个架构的认识,在平时并不是太专注。大家专注的基本是事相,就是我个人的习惯、取舍利害的问题,大家关心的是这个,那这个心理架构就形成了它的单一性,就是某一层面的东西,这个单一性就特别强,就是特别在乎于事相。这个是能滞留着基本上90%的人的一个特质,就是现象一直滞留着我们。
滞留!不管是害怕也好,取舍也好,是非也好,人我也好,这个现象就能使大部分人都被滞留了。滞留在这个现象上,我们就会反复地运用它,反复地做这个事情。那这个滞留与反复,实际就是习惯。我们就养成了这种习惯,就是事相一来,我们就会喜怒哀乐。大部分时间我们就在这种习惯中去作为。
中国人有“每日三省”这样一个说法,那我们就有机会来了解昨日梦或者说发生的事情不过是一个心意的记忆罢了,这样我们就能对唯识有个感知。实际就在事相的表相中,能深入了,从现象深入到内在的一个作为。
唯识的东西,实际我们只要反思,有觉悟的机会,人都会有这个唯识的方法。好比说别人对我们有一个伤害、一个不合适的事情或言语,假设人会反省自己,就会感觉到这是记忆中的一个不对称——就是别人对我们的一个记忆不对称的言说,没有称你的心,不对称罢了,它并没有什么实质内容。那你这个反省就很容易从心理上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不是说我去调整这个事情。
调整这个事情,可以。心理上先调整,再调整事情,是一个次序;要是直接调整这个事情呢,冲击性太大,对别人冲击很大。那要调整自己心理,再去解决这个不对称,很简单。
我们现在的人就是在事相上直接地相互冲击,或者说我不冲击你,没问题,我力量不够,我闷在心里。直接的冲击还是比较多的,或者说我们自己在心中计较起来——这个计较是我们的习惯。一定没问题,不要怕它,都会计较。在没有证得初果之前,计较是我们的基本任务,就是基本的作为。事事都会计较,为啥呢?他不反省自己的时候,人都会计较,这个事情怎样,那个事情怎样,都会计较很多,找了很多理由去计较这个事情、计较别人。这是一个普遍现象。
我们要了解这个不对称的发生,那这样,人就会反省自己。
(三)正见觉悟“识不可得”,实践步入实相功德
“识不可得”,实际真是一个觉悟的深度了。
就像我们说40岁的事情,在20岁的时候,它是不可得的。这个现象我们可以逆推一下,这个时间这个现象不可得,识也不可得。因为这个事情发生在40岁,那20岁的记忆中、现象中、事相上都不可得,这是一个反推的作用力。那我们说,识不可得,那事相也不可得。就是在我们年龄记忆中,你一旦反观,深入地反观,这个不可得是可以通过事相来解决。因为这种思维方式,我们并不是太熟悉它,我们比较熟悉的真就是计较的习惯,喜怒哀乐的习惯,这个在我们生命中大量的运用着、重复着,大部分时间我们是这样的,就是现在,可能都是这样子。要知道它,先要了解它。
我们下面要解决问题,就要用反省的方法,那我们就深入这个事相,不断地深入这个事相。这个反省的的确确可以处理很多问题;反观、反思内心,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这个“空不可得”或者“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实际就是正见的一个事实。这个事实是真理,实际就是所谓的实相,空亦不可得。要不然我们会滞留在空,会有断灭见。要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会生断灭、顽空,就会造成心灵的迷茫、心理所依的迷茫,就会迷失,人就不知道怎么思考问题了。
所以“无自性性”是学佛的一个特别的关口,这个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这个“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能解决我们所有问题、障碍,所以能度一切苦。这个正见的事实呢,很重要。
推它这个过程,无外乎是想把这个事情发生的经过来提示一下。我们最早的一节课,特别提出了缘生缘灭的一个事实。缘生缘灭到这个阶段,就是性空、识不可得上呢,就特别容易得见方便。
“识不可得”,就是我们还是说40岁发生了一个事情,一下退到20岁,那个事相与记忆都是不可得的,就是缘生缘灭,这是一个最好的解释。因为本来没有一个道理可存在的,为了使我们的正见安立,就要去这样一层一层地去剥脱它,使我们的心里有一个清晰的次序。
我们大部分人的现状,基本上还是在滞留中,大部分的事相、现前的问题还直接影响着我们,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的现状就是这样子,但我们不能去排斥我们对生命的学习与了解。要知道,你是这样子的不过是被事相所滞留了,那我们就有机会反省自己,就有机会来反观自心、反观自性,就有机会来认识缘生缘灭;就有机会真正地步入实相,就是所谓的正见支持。
要是这个学习没有,那机会都没有,因为这些知见的确不是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单独地通过事相的这样一个观察就能了解的。这的确是佛陀在他所有的教典中,就像剥芭蕉树一样,帮我们一层一层地剥开,剥到这个所谓的空相,这个空相也不可得,这才产生了让我们了解这个芭蕉树剥空跟这个有树是不异的一个事实,使我们远离二元的这种烦恼世界、烦恼法界,实际就是尘埃法界,那真正地让我们入实相的功德。
这是很重要的,远离断灭、顽空的这种迷失心理,因为这个学习实在是很重要很重要。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我们现状一定是在这儿呢!没问题——有冲击了,他会计较,他会去对抗,或者记在心里面,不断地重复,反复地这样去做。这个呢一定承认它,就是说“我们就是这样子的”,现在就是这样的一个我执、一个执着,就这样子。
这个呢,是要理解自己,当然也要理解别人。这个理解很重要!咋理解呢?你只有有了方法,才能理解;相互地理解,才能谈上包容;没有理解,没有包容,你解决不了问题。大家就遇到一个人、遇到一个事,就产生一个积累,那这个世间就会把你堵死,那就会不断积累这个滞留,埋没我们的业力。
实际通过我们对它的一个认识——是!我们现在的状态、习惯都还很厚重,这个没问题!但我们哪一天学会反思、观察了,对这个事情有反思了,有观察了——这个反思,这个止观啊,很重要的!这个地方就有止的作用,这个地方就有观的作用。止观的修持,我们能了解缘生缘灭,那我们就能深入到不可得的正见上来,不住断灭见,不住顽空;这样一个实相的功德,会在我们心目中,先在认识上建立起来,那后面就有实践,因为我们认识清晰了,实践是必然的了。
实践!你不用说我一定要求大家实践,或者要求自己实践,他会慢慢地去实践的,因为这种力量——正见的作用力是不可思议的!人不会苦害自己的,任何一个人都不会苦害自己,因为我们都有觉性,都有佛性。所以这个学习很重要,哪怕我们十分地坚固于自己的业习,都没问题!
要了解这样一个可以进趣的方便。对我们作为一个人来说,或者说十法界的一份子,这个法界中的一份子,那我们的觉性通过它透视出来,这个觉性因为这样的一个教诲、正见,我们会透视出来,会让我们的生命真正远离这种重复与滞留。慢慢地,我们能反省;慢慢地,我们能去了解缘生缘灭;慢慢地,我们在实相的功德中,真正地像一个觉悟者,步入觉悟的法界。这是一切佛陀、菩萨对一切有情的最大供养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