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对戏论或者真实说有一个概念,那在我们生活中能宽松一些。这宽松来源于顺性与随顺佛的果德,宽松来自于真实。佛法界比较具体地展示了真实,九界都是戏论。真实、戏论,实际是一个对法说,旨在引领我们真正地忆佛念佛,这样我们会正面接受与运用“法无我”,人就会身心调柔,那就会娱乐于世间。学会放弃戏论,面对真实,去实践,这很重要。
(一)心念是正报、环境是依报,心念环境互折互摄
这一节课我们还接着来讲心理的环境。我们心理的环境是很独特的一个设置,大家学过十法界,这个架构是十分的多元化、多层面。我们认识它有一种方法,可以通过现在说的真实、戏论,这两个角度来谈论它,也可以用无为、有为来认识它。心理架构的十法界我们有一个比较粗旷的认识,那我们慢慢地来了解它的作用,尤其是真实与戏论的作用,或者说有为与无为的作用。
因为在许多角度上,我们的心理环境,尤其是环境,这个无为的特质特别多。就像我们所在的依报世界,往往我们会感觉到它是一个无为的特质。像我们来到这个环境,我们来改造它,来建个房子,挖个池子什么的。那环境本身是无为的,我们通过人为的作为,就是人的这个心念——我们叫正报,心念来主动地做一个什么,那就是有为的一个特质。
所谓心,往往我们认为的作用实际来自于心,来自于正报,那又回到心的特质上来;环境往往是个配合。所谓的这个主宾,内因、外缘。我们慢慢地把平时很零散的这些词汇,看能不能对它有一个系统的认知。心,心念是正报,是这样一个内因,是主,是一个有为的特质;环境是一个依报,它本身是一个无为相,表现是一个无为相。
因为我们的心造就了十法界,实际就是说这内心使外缘的配合呢,互折互摄地在影响着,所以它这个依正二报在佛教谈论的特别多。现实中,就会落到戏论与真实说;在平常的作为上,会说有为与无为说。它能不能完全地串联在一起呢?那我们就看它这个作用的一个选项了。
(二)唯佛法界是真实,九界皆戏论
这个世界是个很美妙的世界,就像十法界,实际每一个法界都有它很美妙的一个特质。很多人说:地狱法界肯定不美呀,地狱充满了刑罚呀,谈不上美妙吧?十八层地狱,大家一说十八层地狱,这个很苦啊!这些觉悟者,觉悟在这里面的演化,那这是主动的。被刑罚、被业力所困的人呢,生命呢,那它就不是主,是宾位的。它没有啥作为,但它受业力的制约与奴役。那它就像戏论一样,宾位的东西、戏论特别多;演化的这个,主动的东西、真实的东西特别多。无为呢,反而会显现一个安稳的东西,有为呢往往会出现一个无常的现象。我们的心念无外乎是在觉悟、体验这些东西,每一个人的生命无外乎在觉悟、体验。
前段我们讲的日常生活中的这个自然价值,实际自然价值是一种随业流的一个状态,它随着业流变化而变化。而这个觉悟体现的是主动的。说这个戏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自然价值,基本上是戏论的特质。实际人很容易烦恼,恰恰是戏论。戏论有它的有为的变异性,变数很大。人的心里要是没有一个真正的,所谓的做得主,或者是清晰的愿,或者清晰的发心,那这个心就会像浮云一样飘动;像水上的浮萍一样,随着水流动就流动了,随着风吹就变化了。生活中的戏论的这种作为特别多,实际我们一天到晚要是去随着自然价值的这个业流去,那就是生老病死,那就是趋向一个自然。
大家认为这是自然的,那自然特别地就没有味道。“无趣”,人感到没有趣味。要真就是这样,人生就是个生老病死,就这样过去了,那就会没有趣味。所以心愿就表现得特别重要。
心愿的选择,就要对戏论与真实有个认知了。说到十法界的这个佛法界,可能会透视出来真实的东西,或者说比较具体地展示了真实。那其他的九法界也有这个真实的本质,本质未离开,本质都是一样的。本质肯定是没有戏论!实际说现象是戏论,我们一般说现象是戏论的。那在这个佛法界,不管是现象还是它的本质,是一如的,现象它也是一如性展示,所以佛法界称为圆满法界。
我们这节课想给大家说世俗乃至九界的一个戏论,这戏论与佛法界的真实圆满,我们要是有一个哪怕泛泛的、广泛的认识,慢慢地去深入、仔细地了解这个真实的特质,那我们选择佛法界的这种发愿,心愿的依止,这个趣味就有了,称为意趣。就是人会有味道,人的意识就充满了味道,要不然人的这个意识就感觉到真是无味,就是没有趣味,过一天活一天,可能就会无趣。因为什么呢?戏论太多,变化太多,不好去审视这个事相。在佛法界的这个真实,像过去的经典上世尊说的话,佛说的话是真实语。那反过来说,实际九界都是戏论,因为真实话跟戏论一定是对称的,因为这是取相说法。
(三)佛是真实语者,佛愿为真实愿
那在这个十法界中,为什么说佛法界是真实语呢?我们很多人念过《心经》,《心经》后面说:“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那最后几句咒语,“即说咒曰”,实际咒,过去叫真言,这些真言是无我的言说,不为我的言说。真言基本上是佛的誓愿,内誓外愿。他们这些言说,会给世间人带来真实的依止,就是带来真正的利益。不像这个世间的承诺,世间一些说法,它这个利益不是究竟的,不彻底。为什么说真言、说咒语,也有即说誓愿,或即说心咒,说有心咒等等。实际翻译方法不一样,它的内容是誓愿。他所有的作为,围绕一个誓愿来表达这个誓愿。
好比说我们一般作父母都有自己的一个誓愿——有儿女了,父母都有一个愿望,要把子女养大成人,给予教育,使他们能有这样一个过程。一般的父母对子女都有这样的一个自然的愿望,或者说一个心愿,就是自然有这样一个愿望。因为生育子女,就要养育他们,要教育他们。那佛陀对这些九界的有情,他怎么来表达自己的心愿呢?就是他的咒语,实际就是他的真言,他说的这些无戏论的话、真实的话,也就是无我的话,就是不为自求的话。那这些誓愿不达成,他就不成佛。
好比说阿弥陀佛就发了个愿:十方众生欲生我国,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在密宗修持中这句话是不会翻译的,那就一定说,“即说咒曰”。若不生者,十方众生,往生阿弥陀佛的国土,要是有障碍,那佛不成这样的佛。他成什么样的佛?就是十方众生往生彼国,没有障碍的佛。那念他的名字,必然生他的国土,这个就是他的一个誓愿。
他这个誓愿是无我的,就是不为自求的,是真实的,是可以给一切众生带来抉择力的。所以称为真言,无戏论之语,也就是说佛圆满功德的一个因。说他的发心,或者发心发愿,他这个愿是没有戏论的。从现象、作为上都是没有戏论的,能导引九界众生,有一个真实的依止。
那在心的架构中,这个真实与戏论,无为与有为,这个“无我”实际就是说无为法则,说佛呢就是息用一切心念,广行一切法则。他这成为众生的依报了,就是我所有圆满的报德回施给了一切众生,如虚空啊!他这个大愿像虚空一样,像虚空一样广大,能遍覆一切众生心中,他这个愿是真实愿。
(四)接受法无我的事实,真正忆佛念佛
因为我们对真实或者说戏论的认知,平时不会预设这个东西。我们在平时生活中,很难设立真实语。什么是真实呢?什么是戏论呢?在佛的许许多多的教言中,对这个真实与戏论作了一些阐述。我们慢慢地来剖析它。
来说这个所谓的真实、戏论,实际是一个对法说,就是来剖析一个问题。那究竟说中,一切法真实的这种一切现象它都是一个实相的作用,都是实相的。实际一切生命都没有离开法性与觉性的本质作用,都没有离开。那我们讲这个戏论,无外乎想让大家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用戏论的机会比较多一些,用戏论的机会特别多。戏论,实际这是个大话题,它的隔壁就是真实。实际这个话题是预设出来的,那要从究竟上、了义上来说,这是无言的。了义说是无言的,这个东西没法用这种语言来说,它只有用对待的语言。
一般说了义教中,无自说。那我们要说它干什么呢?在我们识心的习惯上,作一个疏导,作一个引领,使我们真正地能来忆佛、念佛。实际就是让我们的识心来运用,让九界有同归这样一个选择。这样说戏论、说真实,无外乎是起这样一个引领的作用。
过去说教诲,佛的教诲,实际就是引领的作用。我们就活在戏论里——这个九界中,就在这个九界中来作为,又有什么呢?在这十法界中,我们就在这九界中去游戏有什么不可以呢?因为不了义,我们要是不在这个地方认知,彻底认知,它就是无我的苦。人就会在无我中去追求这个我,强化这个我,那他就跟苦联系起来;我们要认知了这个法无我,他反而会受其法乐。这是十分奇特的一个现象。
那我们在无我的实相因缘中,这样一个特质中,我们强制于、强化我。固执它,它就会变成苦。同样是面对这样一个事情,我们真正地了解、善用于法无我,那你就有法乐。过去的法乐可能叫游戏,一个游戏呗,就是生命是个游戏,这就是一个娱乐者。那这一类的人就不是,那就是一个所谓的以假为真的强制者,强制,过分的一个执著者,那他就很苦,就会被这个强制的业困起来,困惑、制约。那这样的所谓的我执的强化,那就是终将被业力埋没,就是在业力中挣扎着。
那么要是我们了解了这样一个真实,真正地来忆佛念佛,那这个法无我,我们会正面接受与运用。实际就接受这个正见,正面地接受、运用它,人就身心调柔。那反之呢,就不接受这个东西,就说那就是我,没有我就是个傻瓜,那就会强化这个东西,执著这个东西,那就会带来刚强,这个人一定是刚强的;或者说他外表柔和,内心刚强;或者说外表刚强,心里很弱。
没有戏论的人,了解了真实来念佛忆佛,实际就是接受了法无我的一个事实,这就是忆佛、念佛。忆佛的正见呐!很多人说忆佛,忆啥呀?就忆他的正见,实际就在意乐这个世间,意乐世间。那我们呢,我就执著自己的看法;我就来怎样怎样,这里面有那种赌气的东西。固执,这都没问题,固化自己的一些想法,这都没有问题的,但这就不是忆佛、念佛了,这个地方就会在这个业力中埋没。同样的一个事情,在这个法无我上,好比说我认为,法跟我没关系,我就是要做有我的事,他这个里面赌气的东西一定是有的。这个真实的教诲会给我们带来乐趣。
很多人不知道在经典上为什么说这个忆佛、念佛,这个忆佛,人很少知道忆他什么。实际就是忆他的正见、正语、正思维,这样的特质。好比说常忆“法无我”“诸法空相”,常忆“无一法可得”,这就在忆佛,忆佛的教法。过去叫念佛、念法,实际还是念佛、忆佛。那我们真正的有这样一个作为了,接受佛陀的教诲,那称为佛子。那不接受这个,你就是一个业相续。这都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的。那念佛呢,接受佛的教诲,就是入觉悟法界。那我们这一类的人,在业相续这一类的人呢,就在情器世间。
实际我们这些列举,严格地说也是世间,但了义教上真是没有这样说。这就是为了引领大家来忆佛、念佛,设立这样一个语言方便。我们来认知法无我,那你顺应这样一个东西,身心调柔。正面接受,人就会身心调柔,那就会娱乐于世间。我们要是反过来做,那就比较苦一些,艰难一些,这里面戏论很多,因为“有我”是个戏论,“无我”就是一个真实。
(五)果地教言无改习气,直接透视本质
心理的这个环境,架构,了解它的作用,最主要还是要返回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个当下。实际我们现在学到的这个教法,不需要我们改变我们什么。不改变什么。改变往往在渐次教中,要改变我们的习气。改变习气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因为这个习气是久远以来所养成的一个东西。久远养成的习气,一时的改变是很痛苦的。很多人不知道这个一时的改变多么强制,要么去责怪,要么自责。因为久远与一时会发生会极大的冲撞,对冲性,这个对冲就会给我们带来痛苦,在习气表露的过程中就会痛苦,就会出现痛苦的一个状态。
好比说我们这个有我、无我的问题,我们这个“我执”这个习惯呢,久远来的,很久远、很久远的。我们的识心,识心认知的习惯很久远了,要想一时用“法无我”来改变它,要真正的逼着它,逼着它改变,很痛苦、很痛苦的;一定让它变化,那是很痛苦。因为这个一时跟久远的碰撞,它产生巨大的力量,久远的坐力十分的强大,实际就是所谓的习气的力量很大。
那像净土教法,它不改变你这些,它让你认识它。它把这个改变呢,通过认识习气的本质这样一个调柔的做法,把这个久远与一时的对冲,融化在一起了。就是让一时跟久远融汇在一起,实际认识它的本质就等于融汇。
我们现在很多人还有这种习惯,认为我学佛就是要改变自己。学佛就要改变自己,很多人很痛苦;要改变自己,还要改变别人,很痛苦。为啥呢?它就是一时与久远的一个对冲性,这个对冲性很痛苦的。很多人就会有那种抗拒心,就是一说学佛,不要给我谈这个东西。为啥呢?他就抗拒这个。为什么要抗拒呢?因为总要改变人嘛,人不舒服啊!尤其是人心的这个“凭什么改变呢”?所以就造成了许多人的心的对抗。那我们来学佛,你说不改变,干什么呢?我们就来认识它,这是一个很调柔的方法。实际在了义教、圆顿教法中,是不改变这个东西的。
那像果地教中,它根本都不改,因为它的缘起就是佛果,它无改,它不需要改什么。佛果就是直接来透视本质的,展示它的作用。它透视力强,十分强,它不需要改变什么。就是上节课我们讲那个,一、二、三、四,从现象看到它的这个识心的阐明,看到识心也不可得;看到性空,性空也不可得。透视它,从表相一下透视它的本质。能穿透它,到它的本质上来。那这个是很调柔的方法。
所以在果地教中充满了慈悲,你看九界同归就是很慈悲的。它不说我改变九界,它不需要这个,而是告诉你九界的本质。九界同归就是很慈悲的一个说法,很慈悲的一个教法。那要是改变九界是很辛苦的。九界的本质是什么呢?直指的这个本性,在性德这个本质上回归。性德的回归,是很重要的一个教法,就是所谓的果地教的教法,也是一个很调柔的教法,十分的调柔,这是一个很感人的事情。
很多学渐次教法的人呢,就用渐次来改变习气的这个说法,来对冲净土,所以很多人修净土一样很苦。本来净土教法是从乐入乐的教法,从乐明入手,从乐明到乐明的这样一个修法,没有这种对冲的东西。所谓的九界同归,它不需要去对冲。那我们说的像这样一个无戏论的说法,实际就是了义的说法。念佛是一个无戏论的修为,也是一个无戏论的教法,它是一个真实教。
像改变习气,这是有戏论的教法,不了义教都有戏论性的东西。一定要知道这一点,我们想改变自己或者改变别人,就是拿一时的东西去冲击久远的东西,就会造成一个痛苦,它的结果就是对冲,很痛苦的。
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要求自己改变。好比说我哪一点做得不好,我怎样怎样,要求自己改变,或者蓄意改变;当然同样会要求别人的。你说不是,不能改变的。要是我们了解了本质,了解了、透视过了这个现象本质,它自然就会调柔。它这个调柔的作用,它自然就会去作用了。这个作用是十分调柔下的一个作用力,这个作用力就会在所谓的佛力加持下、佛力作用下,或者说觉悟之力的作用下,觉悟的力量的作用下,不让我们对冲性地改变自己。实际就是从本质上,让它起作用,来调整现下,调整我们的现下。
那依佛的觉悟之力,或者说法性的力量,无戏论的这个教诲,让这个佛力觉悟的力量,或者说本质的力量来调整习气,跟来改变习气,改变自己的习气或者他人的习气这种修法,是有巨大的差别的。这是有戏论与无戏论的做法。这个教法是真实的,所谓的真实就是有效的,是究竟的。
我们来改变习气总是很慢,它这个渐次性特强!因为它是久远的习气,那你想改变它,也要用久远的时间来改变它,它产生极大的冲击,就是渐次性强。这个圆顿的教诲、究竟的教诲,它不这样,它就从九界同归这样的一个事实上,来让我们远离戏论;用觉悟的力量、佛的力量来调整我们所有生命的现行,就是透过表面现象,让本质起作用。那我们讲五步法,也是为了这样透视本质。上节课讲了那四个层面,透过现象来看到本质,也是起这么个作用。实际的目的不需要我们强制地盯着习气来改变它;我们认识它的本质,超越了这样一个我要用久远的业力一时来改变它,这样一个痛苦,把这个东西给避开了。
(六)用无戏论法则处理渐次心理,在真实上用功
所以很多人认为修是个很苦的东西,就是没有避开这样一个过程,就是一时的这种勇猛心,想来调整久远的习惯。我经常碰到这样的人说,哎呀我真是不能再贪睡了,真不能再贪吃了;我真不能这样了,真不能那样了,但我怎么又不行了呢,又不行了呢,又不行了呢……就是他不知道这种久远的习气深厚!要是不透过这个现象,它就十分的厚重,把你所有都遮蔽起来。那我们越去冲击它,它就会越厉害。因为啥?它这个久远的积累、积累沉淀呢,你这一时的勇猛,它就会有很大的冲击性。
这一点是我们修学佛法,乃至说与他人交流,像我们现在与他人生活啊、交流啊、共处啊,都应该注意的地方。生活、交流、交往都应该注意这个地方,就是不要想改变别人,也不要想改变自己。因为这个是十分容易产生痛苦的!因为看到别人没有改变,就会感到痛苦,看到自己没有改变也痛苦。那我们在念这个业力,用一时的勇猛心去撞击这个厚重的习气,一定会很苦的、很苦的!
那我们不关注这一点了,我们关注它的本质,透过这个现象来让本质作用,那我们就能调柔地来让这个现象在不知不觉中就转换了,不知不觉中我们就跨越它了,不知不觉中跨越了。要不然,我们想改变它,就盯得很紧。你把习气、毛病、自身的习气 、他人的习气都盯得十分的紧,盯得很紧很紧,那你就越来越多地对抗、伤害。我们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作为中,就有许多时候会关心别人生活上的小节,就是习气毛病。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气毛病,大家都会有这些,越去盯得紧,你看得越紧,这个东西越难调整,就会对抗性越强。这个对抗,就会无意识的建立起来。
我们要了解了这样一个内容,我们就用无戏论的法则、真实的法则来处理渐次的这种心理,或者世俗的心理。没有必要去发这个勇猛心!很多人说你发心怎样怎样,实际那样修行行不行呢?要有一个很好的老师啊!或者说教育环境啊!不间断地引导他,渐次教是可以修持的。就是有一个环境一直保持着推动它,渐次教这个勇猛是可以发的。要是没有这些保护,我们自己去发动某种因缘推动,想争口气、出口气地改变自己,就会很苦;或者改变别人,也会很苦。通过一个环境、一个好的老师、好的教法的护持,来慢慢改变自己的习气,在过去是成立的。在过去的很多僧团中,有师资力量。现在师资不具,这个时代,渐次教十分困难,不是不行,就是容易给很多人带来苦楚。
为什么说净土这个教法呢,为什么谈戏论不戏论这个说法呢?希望大家了解这个无戏论,就能让大家得到一个真正的利益,不知不觉地能调整自身与他人。不去故意盯紧业力,别人一个业习、自己一个业习。盯得越紧,对抗性就会越强。它就变得强大了,反而变成了新的恶业与苦恼,那就强化了恶缘。
现在在佛教徒中,特别多地在运用这种方法,大家聚集久了,就会产生恶缘。为啥呢?你盯着我的习气,我盯着你的毛病;自己也会盯着自己的习气毛病;有时候想赌口气,把自己的毛病改变一点什么,但是自己改变一点,就要求别人十点,那我们就更苦了。这一点,希望我们每一位都可以去在我们生活中做一个审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这都是频发的东西。
如果有这种师资具足的渐次教法,有一个好的环境的修持方法,它就可以通过这个久远的一个支持,来改变我们久远的习气,是成立的。但要是用一时之猛,想来改变久远的这个习气,就会产生很多苦楚。往往我们对别人、对自己一些习气的改变,都是一时之勇。不知道这个习气是很久很久所养成的一个东西、一个力量或者一个业相。我们要是了解了这一点,就不在这个戏论上去用功夫了。
那我们去从本质上,现在人比较多的说法:零点起飞。我们就是从零开始,从零开始呢,苦楚的东西就少一些。我们就可以有从乐入乐的一个乐法。这不是一个借口。所谓的松懈,说:“噢,你犯了多少过失,你就从零,从什么”,这个是个借口。那不是的,那是个乐,一个从零开始的善巧。
我们对这个地方的善巧认识不足,那我们就来念佛。或者说没有底气,那你就来念佛,用念佛来圆满缘起,做一个圆满的缘起,那我们就从圆满起飞。所以果地教它就弥补了我们这样一个苦处,就是渐次或者改变的苦处,改变的一个苦处。
那我们现在从这个圆满缘起,就是念佛的缘起,或者是从零、顺性来起修。这两个方法都能使我们远离这样的苦处,远离这样一个强制的苦处。
当然很多人会说这是很勇猛的心,很猛的心,这个地方很勇猛啊!所以很多人对这个勇猛的心,就是苦修啊,对这个东西很向往。我去过一个寺院,现在都不能回忆啊!这回忆还是苦。这个寺院是一餐饭。他们这个一餐哦,我感到你一星期也吃不了那么多东西,那它这个利益就会丢失,他不是一餐的需要状态,他不是需要,他是逼迫性的,一定要一天吃一餐,所以他就把一星期的饭食给装进去了。这就是强行的、很猛烈的一个东西,这个苦修唤起了很多人的敬仰。就感觉到,哎呀苦修啊,大家都会敬仰、向往。勇猛苦修,行不行?也行。老师一定一直带着,这个方法一直实施着,不能退。只要一退,这个苦修效果可就惨了,就会颠覆,就是推翻这个说法。
我们现在就是来说无戏论,真实的修法,真实的一个修法,就是这种善巧。从零起飞也好,顺性起修,来念佛圆满缘起也好,这样的一个果地觉因地心也好,都能真实地让我们解决我们的生死大事。那改变习气这样的一种渐次的方法,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个渐次的特质,它有个渐次的特质。
你要想真正地把所有的问题解决掉,那一定要从零开始,就是顺性开始,这个没有苦处。也可能不习惯它的时候,就感觉到没效果,觉得还是我直接能改变一些东西,改变些什么,这才了不起。实际我们一般渐次地改变是现象,某些现象,并不是心!现象不能夺于心,反而不彻底。
渐次修法有不了义的特质,它是有变化的;或者是说,在变化中才看到效果。那么这样一个变数,实际就是个戏论。无变数实际就是个真实说、实相说,就是所谓的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垢不净,让我们有这样一个圆满,或者说顺性的一个真实缘起、真实因地,那这个就是因真果真的。让我们远离戏论的选择,真实地来面对这样一个人生,如实地面对人生,不要让人生空过。那这个变数,通过现象的改变,这种改变修法,这个变数的戏论,它有很多不稳定性。有十分好的因缘了呢,它可能会到某个次第,会修到某个次第上去。但一乘教法中很难达到,就是一个究竟的东西很难达到。
所以这个时代果地真实教诲比较盛行,就是因真果真的教诲比较盛行。渐次改变,改变人的习气、毛病,这个方法在这个快速发展、多变的时代,变数本身就很多,我们面对的变数本身就很多了,我们再去在自己的心念、习气上去加速它的变数,就更加困难了一些,就添乱一样。那要是顺性来圆满觉,来真实的因真果真地修持,机遇就越来越多。
这节课的重点希望我们对这个戏论或者真实说有一个概念,那在我们生活中,能宽松一些。这宽松来源于顺性与随顺佛的果德,这个宽松来自于这个地方,宽松来自于真实。那这个紧张来自于戏论,就是不究竟说,那这个戏论就会给我们带来这些紧张的特性,这有这么个特质。
真实,远离戏论。那我们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我们来学会运用真实、远离戏论,做这样一个选择。选择,戏论就可以放一放,真实了,我可以用用功。要是掌握这个题目就比较省心一些,要不然我们这个选择性太多,内容太多,事情太多。戏论可以笑一笑,放一放。真实的东西,就可以认认真。学会放弃戏论,面对真实,去实践,这很重要。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玛达!
南无阿弥陀佛,顶礼慈法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