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胜三皈依实录之八

2015年4月6日,上慈下法阿阇黎在北京为前来求受皈依的居家二众用南传形式授予了三皈依。本文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慈法法师:大家可以放松的坐一坐,随意,怎么坐都可以,最主要要放松,像到一个最熟悉的环境一样。把我们这个皈依当成是最亲切的、最真实的皈依。

皈依不是我们把心寄放在一个什么样的神灵、什么样的业缘上,实际上是来启发我们本来具有的作用力,或者说我们本来具足的作用力,心地作用的方式、方法。

皈依就是像拿一把钥匙把我们自家的房门打开一样。房子里面所有的设置都是每个人私有的,个人拥有一些财富、智慧、方便。皈依就是把我们的心打开,把内在的宝库打开,不需上外面去觅寻什么。当然也要破除内外的对立,使我们的心一如地舒展开来,就是真正地像佛陀一样,像一切佛陀一样的圆满、光明、自在,照耀着自身的生命与周边的生命。所以一定对皈依清晰地认知,就是所谓启发我们内在的、具足的庄严,使这个庄严与具足,真正地通过这样一个仪式确认下来——就是人人都有一个佛心,人人都有一颗具足的心!

我们对这个具足心的认知,靠自己的假设、假想是不够充分的,是不能抉择的,所以通过一个仪式来给大家正式确认它。像我们玩手机一样,把电源打开,使它的种种程序真正的初始化,表明出来。三皈依就是把心中无尽的宝藏真正地复苏起来,起到作用。

这个皈依就是突破我们二元思想的一种对立、割裂、佛与众生的差别,让圆满的、平等的、具足无碍的心起作用。实际就是真正地转换一下我们思维、言说、想法的依止,真正地改变它,重新做一个深层次的反思或者认知。所以皈依是突破内外对待、佛与众生对待、凡圣对待,归入圆满心智的一个认知、决定,或者说意识。这对大家来说是公平的,或者说公正的,是有意义的,对我们生命的作用是积极的。不单单是我们此一生,作为人类生命的现象,对一切生命现象都是公正的。实际是对我们无始以来的生命相续做一个认真、责任的选择,一个方向性的选择。

皈依仪式十分的简单。佛陀在世的时间就三句话,就是我某某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因为什么呢?对生命生起了尊重,生起了反思。看到了这样圆满的、不可思议的、安详从容的一个参照——就是佛陀,生起了这种使人尊重的心、回归的心、榜样的心。对这种榜样感到满意,有所依止,他们就会投奔,来通过佛陀的功德圆满,照见了自心圆满的需要,或者说自心圆满的本质。这个皈依就是我们无始以来的善根福德因缘的成熟,或者说成熟的起步。

三皈依是十分难得的一个胜事。那要是从简单的仪式上来说,没有什么,但从它的结果来说,必成无上菩提,或者说圆满生命的至尊价值,不再受丝毫的委屈、压抑、约束,使生命真正彻底地解放出来,它有它特定的、实质的作用力。

原本皈依也不是个宗教仪式,但它通过一个宗教仪式,就一代一代的保留下来,无遗地、不残缺地保留下来。要是没有这种保留,不知道怎么来传递。人人心中虽然都有一个清净圆满具足的觉悟的机,这样一个内涵,这样一个宝库,但谁来给我们作证呢?那么就有一些佛教的善知识们,一代一代地守护着这个法则,来传递下来,使有缘者有这样的机遇。所以皈依不是内外的皈依,就是心灵破除一些对待障碍的一个胜缘,这样一个机会,这样一个做法。

那要想好,皈依是这样一个事情,你要是有宗教的畏惧呢,可以不把它当成宗教形式。因为我们从五四以后,大家对宗教也好,对东方的这些教育也好、文化也好、宗教形式也好,都有一个致命的冲击,或者说就没有这方面的教育了,大家形成了很多畏惧的心。那我们就不把它当成宗教形式,把它当成一种心灵的自我启发,一种心灵的自我反思、认知也是可以的,这样可能就会有诸多的方便。

本身这个皈依没有对任何人有任何的要求,只是心对“如佛无二无别的心智”的认取罢了,对大家没有任何的要求。觉悟人生、觉悟生命可能是每一个生命最自尊的一个事情,它会获得生命的自主与自在、自由,它是很独立的一个机制,十分独立完善,我们对这个地方认知清晰就行了。

皈依对大家没有要求。因为我们汉传佛教有一个机制,就是最初这皈依是没有五戒的要求的,只是给大家讲清楚:我们有一颗佛心,我们可运用觉悟的法则来如实地觉悟自心。最初的教育是没有五戒的要求的。很多人认为一皈依了,是不是不能吃这个了,不能这样不能那样了,很多约束,就有这个惧怕。我们汉传佛教的三皈依中,最初是没有这些。除非你要求了,你要求!过去三皈依是要求,你要求要授所谓的戒了,那才有机遇给我们授五戒等等,不要求是不会授的,就是不会你心中没有意乐的就要求你来持这个,这样做那样做,不会。

三皈依不是要求,实在是我们认识自己、觉悟自己的最简单的起步罢了,不是要求!就在汉传这个皈依的形式中,他说羯磨法也是让你自己有这样的思考、有这样的观察,有一些观察思考的角度。

今天因为是用南传的形式给大家皈依,就几句话,想着还是提前讲一讲。念完皈依以后,大家也可以提一提关于皈依的一些话题、疑问,这样就把三皈依这些问题通过几个角度,尽量在我们思想意识中有一个完善的或者完整的表达、传递,这样我们就不辜负这个机会。所以,开始做这样一个简单的提示。那我们做了简单的皈依仪式以后,大家就可以提一些对三皈依的,不管哪一方面有疑虑、有想法,或者说有什么死角、不明确的地方,都可以讲一讲,达成我们一个作为的事实。

可以了,大家稍微活动一下。我把衣搭上,给大家念一个皈依。大家可以活动一下。

……

好,大家起来,可以先磕三个头。慢一点,年龄大一点的可以慢一点。

可以先磕三个头。长跪就行了,跪下,把掌合起来。放松一下自己,放放松,随我念就可以了,一定要放松!要把它念清晰,虽然是很简单的几句话,要把它念清晰。

慈法法师:我皈依佛!

大众:我皈依佛!

慈法法师:皈依法!

大众:皈依法!

慈法法师:皈依僧!

大众:皈依僧!

慈法法师:我第二次皈依佛!

大众:我第二次皈依佛!

慈法法师:皈依法!

大众:皈依法!

慈法法师:皈依僧!

大众:皈依僧!

慈法法师:我第三次皈依佛!

大众:我第三次皈依佛!

慈法法师:皈依法!

大众:皈依法!

慈法法师:皈依僧!

大众:皈依僧!

慈法法师:善哉!皈依完毕了,磕三个头就行。

仪式很简单,可以坐下了。可以随缘坐下了。可以提一提问题,来加固一下我们的概念、记忆。

因为在佛陀在世的时间,这个皈依就是自发的一种表达,那随着时间的这种演化,变成了一个仪式了,实际是一种自我心地的表达。因为大家不会了,才有一个教授,就是我来领着、引导着大家这样说。

早期就是善根成熟了,见到佛陀世尊,见到僧众了,有我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的喜悦、愿望这样一个表达就可以了。那现在世尊去世了,随着时代在变化着,大家这种表达的机会就少了。有的人表达说我要皈依就结束了。怎么皈依呢?就是由心里引发的这种语言结构。表达的机遇越来越少了。过去就是随缘,见到了就表达一下,我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最早的皈依形式就这么简单。

皈依不在于形式的复杂与简单,在于我们真切的抉择。

——摘选自清泰法音整理慈法法师《三皈依法要(常住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