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相应这个说法,最主要是对修行而讲的。我们修学的就是里表、自他、理事、性修这些种种说法的完整性,就是完整相应。不管是里表的、还是自他的、是理事的、还是性修呢,它要有完整的一个相应,那这就是一个真实业。
(一)里表一如的相应
我们很多时候会说,对这个事情,我心不相应,不相应、不对称;或者说很合乎自己心意,相应。我们从这几个角度讲,列出来几个角度。
在中国传统的唐密中,它有三个相应,叫三密相应。唐密中讲这个,尤其是瑜伽部,就讲三密相应,最主要讲身口意三密相应,身口意。我们把这个名词扔掉,我们来看我们在世俗生活中的与问题相应不相应。
过去有个说法,说这个人心口一如,想的跟说的一样,这个就是诚实言、诚实语,这就是一个相应,真实就是相应,里表一如。这个相应——作为,是言说的一个相应。再一个就是愿望的相应,人口念真言、心作观想、身作相契,身口意,愿望相应。三密相应,实际称为三个角度。
我们平时做事没有这么复杂,或者说大家都不会有这么多说法。大概的就是,这个人做事里表一如,心口一如的,是不得了,不得了了。那要是能再皈依这些所谓的佛菩萨,跟这些佛菩萨的相应实际就是愿望的相应,身口意与佛菩萨相应,那就是本尊成就。
先用列举一下,让大家对相应有一个概念。
实际我们平常有一个动作,讲这个相应啊,讲的是最多的。有一个动作——“合掌”,过去叫双手合十。我们两个手十个指头,十个指头合起来了,把掌合起来,实际这就是个相应的印。这个教诲印了我的心,或者我这个心是跟这个教诲是一样的,就合掌了,表示相应。双手合十就表示相应,这是一个最普遍的印契。很多人到一个地方就双手合十,表达的什么?就是相应。要不然很多语言说我相应不相应,他相应不相应,那大家一合十就是说——嗯!一种相应的表达。这实际就是一个相应的手印。
啥叫手印呢?就是一种相应的表达、一种表现。过去在修行中有很多手印,不同的佛菩萨有不同的手印。什么施无畏印啊,什么光明印哪,甘露印哪什么,总之很多很多的印。现在在中国记载的手印谱上,大概有五千个手印,表达不同的心理状态,就是用手来表达不同的印契。
手、印,那我们会把它两个放到起来。手印,按个手印吧;你表表态,举手。合十,就是完整的相应。它这是佛教很特定很特定的一个表达,双手合十。
我们日常生活中实际很多,现在慢慢形成一种形式了,宗教形式,不是一个真正信息的表达。一个人合合掌,大家都合掌了,好了,这个成为一个形式了,内容有没有呢?是两可的,也可能相应,也可能不相应。有这两种可能,这两种可能都会出现的。
那一旦成形式了,就是事相上往往大家都这么做,好比说现在的人去说,我是个佛教徒了,我是个基督教徒了,我是个什么,事相上大家都去祷告,都去修持啊等等。事相上看着是一样的,那相应不相应呢?这还有内在的说法——心念的问题,或者说完整性的问题了。
这一点我们要有个概念,有概念就会慢慢地了解一些。
为什么有这个手印、那个手印,这个做法、那个做法?好比说我们的行住坐卧,过去叫四威仪。四威仪中都在表达着你的一种印,出家师父这个行住坐卧,要求可严格。过去出家师父真是这么要求,四威仪中来施教世间,来与法相应。
那我们普通人呢?自己的每一个动作,实际都是个印,我们往往不会太注意这些东西。人说,你看这个人拖着鞋,邋邋遢遢的,那也是个印;这个人很严谨、很谨慎,也是个印。实际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动态都是个印。有的人很放松,有的人很紧张,有的人漫无目的的一个状态,有的人做什么事情、每一个动作都有他的一个明确指向,那这个就是相应不相应的一个作为。实际每一个活动、每一个动作,它都是印。
我们先来下一个定义,大家看一看,有一个对相应的认知。
现在我们交流的模式,大家语言上的交流,大部分都是名言上的相应与不相应。那涉足到内容啊、心念啊、事相啊,完整与不完整性,有这样一个差异。
我们平时实际都在修行,都在有意识地取向与无意识地取向。每一个人都在修行,每一个人的作为都在修行,都在作为。没有断灭,没有无情特质的时间,人都在修行。我们是有情的世间,有情的一切行为,行为给它加上一个修行。
它的差异在哪里呢?这(指修行)是明确的。修行是一个明确的,就是方向明确;行为不然,行为可能明确、也可能不明确,有可能性,这是行为,但它跟修行有平行的东西。有可能有方向,有可能没方向,实时的东西多一些,所以说行为。说修行,很标准了!像我们要校正一个东西,它就有很对称的说法,方向明确、精准。修行。
实际相应这个说法,最主要是对修行而讲的。我们平时这些行为也算是修行,最主要是你要有一个明确、清晰的东西——方向,那这个修行就会成为事实了。要不然,许多修行者就会这么说:有时间明白,有时就不行了,有时可能就会迷糊,或者说似是而非,就会迷茫了,意义不一样。
修行的特质与行为的特质呢,这(指行为)可以是一个业的自然,业力的一种自然倾向,这个地方(指修行)是有意识的调整。所以一般说修行,都是说的初发心菩萨,初发心的一种行为。像阿罗汉、登地以上的菩萨,他们修行的痕迹就没有了,只是在利他的行为上得方便,就没有这个痕迹了。对初发心来说,修行的痕迹很重,就是这个人在修行,很明确、很准确。所以一般说修行就是对这些在作意层面上的一类有情,他还要造作,去作意。
过去说八地未圆菩萨,未到八地以上的菩萨,都有作意的修持。就是他的作为要明确、要准确、要有方向性,这样一个修持。他容易有相应不相应的说法。我有目标、有方向,相应不相应就有参照,但这个参照是作意性的,实际基本上都是在名言与心念上一种结合,或者说引导,当然还是在概念上去串一串。
(二)往返往生是自他受用具足的相应
相应是一个作为特别重要的内涵,它挺重要挺重要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人事交往啊、什么感情啊、事业成败啊,跟这个东西都有关系。实际这个词可能我们平时用得不多,但在日常生活时,常会表现出来相应不相应的一个业相。像我们现在说心念,表与里这样的一个事相中,佛教特别提倡这个心念,这个“里”,这个内在的相应,内在的作用力。因为这个内在的作用力跟自受用、自身的利益,跟这个挂上钩了。
要是不注重自身利益的人,他就会表演,表演性,给别人看的东西多,那这个自受用就很差。演绎的东西多,怎么说呢?注重于引发别人的关注。这个东西也有他受用的一个善巧,但同时我们要是不注意自受用的熏修,就是内心世界的熏修,很多东西就会落于表相,落到这个表相上。那这个地方,有时间会有伪业。伪业,就是心里不情愿去作,但又去作为。
能达到里表一如,那就是一个真实业,就是自他二种受用具足,那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我们要对事相的里表有一个认识,那我们从这个内在的自受用上下手,就比较容易。就是我们消化过了、处理过了,再去表达、表现,就特别有意义了。有自受用了,再传递出去,就实实在在的,它就很实在。这个一如就很实在,很踏实、充分的一个状态。要不然就会有一种伪业,伪业它会有减损。
我们要是里表一如,这个增益于自他,称为自他受用具足。我们只在于事相,也可能会对别人有支持。好比说出家师父,我这个四威仪中,我在修行、在做为,但内心世界还念叨世俗的利害关系。那事相上,他会支持别人;但自受用,他就丢失了。从自身的利益上来说,就可惜;那从现象上来说,也可能对别人还会有支持。这一点呢,我们要看到相应的特质——作为相应的特质,来选择作为。
佛教很多修行,特别注重于这种里表一如的修持。就是自他二种受用的一种修持,特别重视真实业,就是能自利利他的作为,特别重视这样一个作为。像我们在念佛的作为中有往返二种往生,就是所谓的自他二种受用。往呢,是自受用;返呢,是他受用。这种自他受用的修持——要不然净土法门就不完整——称为往返往生。
我们现在听到社会上有一种说法:你死了往生啊,你死了能不能往生啊?它就讲一个单向往生,这个很难得到利益。就是说不是福慧双修,不是出功德、入功德的这种完整修持,它就会受到局限,这个局限就是人得不到利益。
它(往返往生)有这种自他受用,就是出入功德的作为。入功德是自受用,出功德是他受用。它来表现这样一个教法的完整性,自他完整,就是自他二利是完整的。我们一切作为中,自他的这种完整性没有,那这个相应就不是真正的相应,可能是某个角度的相应。就是它的完整性很重要!
我们修学的,就是里表、自他、理事、性修这些种种说法的完整性,就是完整相应。不管是里表的、还是自他的、是理事的、还是性修呢,要有完整的一个相应,那这就是一个真实业。有这样一个完整的相应的修持。
像净土这个往返啊、自他受用啊、出入功德啊,这是很完整很完整的一个修行。所以我们学习法则,它这个完整性很重要很重要!我们平时做事情呢,这个东西也很重要!我们要认识到,它这是一个所谓的大乘的标志,这是个标志,就是完整性。没有狭义的、狭隘的东西,就是完整性;实际就是自他二利的功德。这个相应的受用,我们慢慢先从理念上有一些概念。
(三)弥陀内誓外愿是完整相应的参照
有二种表现,像净土的内誓、外愿,这就是自受用与他受用的一个展示。有相应的内容,内誓、外愿就是内容,这个修行的方向十分明确清晰。佛内誓就是自受用、自守护。他守护的是什么呢?就是他的自受用。自受用是什么呢?就是他的内誓。很精准、很清晰,就是方向、内容十分地明确!他自己的受用是什么,内心的感知是什么呢?就是内誓,也是他的守护。
像我们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不皈依外道,不皈依自在天魔等;皈依法,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不皈依外道徒众。那这就是很明确的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干什么呢?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相应的作用,相应不相应的参照。你跟这个法相应不相应啊?怎么来表达呢?——内誓。
外愿,就是四十八愿,就是对其他众生。若有众生畏于地狱之苦,往生我国,无有地狱饿鬼畜生,你不复三恶道。你看他这个愿,干什么?接引畏惧三恶道的众生。往生我国,不复轮回;往生我国,寿命无量,对那短寿无依的人;往生我国,必然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无量变化神通自在,你看对这些追求有神通的人。他这个愿就是摄外之愿,就是他受用之愿。摄众,摄受众生,有四十八个愿。说他方菩萨闻我名号即得三种忍,住不退转,这是外愿。
他在干什么呢?你与这个净土,阿弥陀佛相应不相应呢?从内到外,你看相应不相应。那这个就是自他二种受用的修持,就能使你完整地成为一个净土行人,就是阿弥陀佛的一个使者。把他内在的与外在的作为,完整地表达出来,那这个完整的相应,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功德,那这个法的完整性就出来了。我们在实践作为这个法则的时间,就会生起无畏的、安乐的、自他二利的这种力量,或者说这种真实功德。
读四十八愿,佛对无量无边的有情,三恶道的有情一直到菩萨等等呢,皆有愿望的摄受,就是接引方便,交流的方便。那对内誓,他有根本誓,有三个方面,我们以前读过无诤内誓,是他的根本誓。
这个内在的守护与受用,我们清晰了,那你这个身——五蕴身呢,就是弥陀身,就是弥陀的自受用。我们再把外愿,在生命中了解、熟悉、运用,那你就是在他受用上、摄众上有善巧,在利他有善巧,这个自他二种善巧就出入功德得以自在,那我们才是真正的修行人、修行者。
所以这个相应的完整性很重要,实际就是法的完整性。内外性、自他二种受用很重要!往返很重要,就是出出进进是很重要的!不是死死板板的,所以佛法是十分活泼、灵动的,有章有法的,十分地活泼、灵动。很好用啊,没有一点点僵化的东西,这一点我们就有一个了解、概念。
要是说这个还是有点复杂,像我说阿弥陀佛的自他受用,就简单一点说,能不能很简单地把它完整地表达出来呢?这个在阿弥陀佛的誓愿中有最简单的、大致的一个表达。过去称为心咒,现在翻译到我们显教,不管什么咒不咒了,就八个字,自他二种、内誓外愿都是有的,这里面内誓外愿都有的。这八个字很简单,我们作为一个念佛人,要是不管什么,念佛之前就先把这八个字念一念,再去念阿弥陀佛也好,再去做什么也好,它就有内誓外愿,就是自他二种受用的特质。
这八个字含有内誓外愿,就是自他受用,这里面是具足的。特别简单的一个真言,学习净土不需要那么复杂。自他受用、内誓外愿我都要有的,这一句话就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到底啥意思,你也不要管,你念一念,念久了就知道了,为什么?这里面有内誓外愿。它是个很独特的语言,“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不消除一切众生往生的障碍,他不成佛;他所成佛,就能消除任何众生的往生障碍,成佛的障碍。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内誓外愿!
大家没事可以叨咕叨咕、念一念,自己心里鼓捣鼓捣就行了。能鼓捣出来点东西,因为这里面有内誓外愿,含着整个净土法门的传承。你要是这八个字会念了,基本上净土教法传承就有了。
把它念得懂、念得通就行了。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很简单啊!内誓外愿都有。不取正觉,为什么不取正觉呢?有一众生不能往生,有往生的障碍,他誓不成佛的!他把他所有成佛的功德回向给每一个众生,消除每一个众生成佛的障碍!消除一切众生成佛的障碍,就是他的正觉。他的正觉就是回向每一个有情,令其往生无碍。
这就是他的誓愿,很简洁、很简洁的,简洁到没办法再压缩了。内誓外愿就再没有这么简洁的了,过去这就叫心咒。什么是心咒?就是最准确地表达着内誓与外愿。
像我们读释迦佛那个“唵 摩尼摩尼 玛哈摩尼耶 娑诃”,实际它也是内誓外愿,一种类似的这样愿。把自身的所有的无量的功德——无量无边的功德,回向给无量无边的众生,令无量无边的众生,得到无量无边的功德与利益。摩尼摩尼,很多很多殊胜的功德给予一切有情,就是这样有内誓的。那我们念着“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一样会感动法界,感动自身。
这节课就到这个地方,谢谢大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