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课 遇师即遇法——得心歇息

点击下载音频

导读:你说我对这个人有信心没有信心,一点点关系都不相干,就是你得没有得遇法则。得遇法则了,那你就歇心,你就充盈,你就真正地回归了,真正在这里面安心休息了,在这个地方不再造作了,真正地发现了心性,具足圆满无碍了。实际就是我们心中那个三身功德,因为我们遇到教法与师长,启发出来了。

(一)得遇师即得遇法

远二元是师的作用。老师所有起的作用,让我们这种对立心,对立、对待,就是割裂的习惯,这个习惯能休息下来。因为这个习惯很厉害,在我们父母生身的这个天地世界中呢,这个割裂的习惯是十分强烈的。二元的这种心理,就是我们的生命状态与来源,这个就会很伤害;或者说就是生死,这种割裂二元的生死,是生死烦恼的出处。

所有老师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遇到的老师,所有给我施教的,都是令这个心怎么能休息下来!不管是我宗下的老师,或者是律宗的师父们,或者是念佛的老师们,或者其他的老师,对我施教的人,他们所有的施教,就是让你的心怎么真正地歇下来,真正地歇下来!就是把这种造作的习惯、割裂的习惯休息。休息、平静下来,实际他就会充盈。

人的这种智、这种心意等等,都充盈下来,饱满了,这个就是遇师方便。他得到师,就有这种方便。我所有的老师,传递的都是这样的,就是真正让你休息下来,不管什么样的方法。戒律的方法,他说具足、说无漏、说无作,我戒律上的老师都会这样教我。传的是具足戒,给你是具足的位置,给你是无作的作为方法,所以这种无修修的一种守护,就是寂定守护。

戒律上所谓的止,就是为了让你远离自我造作,所以他讲那么多比丘戒,讲那么多戒,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它总共有三千个细分。过去现在未来的三千个,过去叫“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有三千个细分的说法。这个说法,所有都是让你休息,全部是休息,没有其他东西。它起到的作用,就在寂定寂灭为乐的这个乐上去用工夫。所有律宗的老师,他们的教诲都是这么个引导,说你本来是具足的,你不相信呢,有三师七证。像女众她们有三师七证的本部律,就是二部授。就是有二十个比丘尼们给她们做了证,再有十个比丘给她们作证,称二部授法。

这个法是什么呢?就是具足。唯恐她们自己的疑虑多。女众,有时候给她们授了以后,她们不相信,再有十个男众来给她们作证,叫三师七证。给她们作证什么呢——你们是具足的,你们的作为是无作的、是无漏的。所有的造作都是有漏的。那这个老师呢,他就起到这么个作用,把我们的对立、割裂、二元的习惯呢,让我们休息下来。

通过戒律的实践,实际戒律是佛制的,不是你的作为;该做不该做,是佛说的,不是你的作为。你遵循着“该做不该做”,是无作。佛说这么做,你就这么做;佛说这么不做,你就不做。实际你整体的就是你做也没有做、不做也没有做—-就是无作戒!远超了我们自己的持戒犯戒的所有染著,那称为梵行者!

戒律上的老师一定是这么施教人的,他不这么施教就毫无意义了。说这个人持戒、这个人犯戒——这跟戒律一点点关系都没有,这都是世俗人的。所以《大心材喻经》讲得十分地精准!告诉我们,若有人因为持戒,诋毁于那些所谓不懂戒律、没有戒律的人,此人堕地狱;若那些因为守戒有禅定,看到散漫的人去藐视散漫的人,此人堕地狱;那些因为有智慧禅定,有禅定、戒律的守护,得到了智慧的升华,看到那些愚痴的人生起藐视,这样的人堕地狱。因为他都是造作与割裂,这心里不是持戒。

我希望大家有机会读一读《大心材喻经》,这是古来已久翻译的一个经典,就是对所谓的这种真正戒律的传承,就是出家人梵行的一个真实指导。

梵行是心地的梵行,不是说谁好谁坏的一个割裂,这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充盈的,刚才某某比丘尼讲她喜悦啊,没有什么是非了。那心地要充盈起来了、饱和起来了,人就会真正地休息下来。因为他是具足的,这个心是具足的,过去人说知足常乐。实际具足的人不去造作了,不去挑三挑四了;人心不具足,才找这个毛病、找那个毛病。这一点,那师的作用我们要了解,一定是要依师!

我以前的一些同参也都谈到这一点。以前在放光寺有一个出家师父,后面到广东一个寺院做住持去了。因为别人推荐,他就来放光寺了,跟我学了两年、三年戒律。这个出家师父说:我有一段像天人一样的生活,我一直追忆,就是找不到这个来源,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就失去了。他给我讲了他的一个经历,他的剃度和尚是本焕和尚。本焕和尚给他剃了度,他在这一段像天人一样的生活是什么样,他一举心动念,老和尚就知道了:他认为老和尚知道了,或者他认为他举心动念,老和尚会知道。他到老和尚在那儿就不敢举心动念了,他不敢,不敢有念头,是也好,非也好,坏也好,他不敢动那个念头。他过了一段天人一样的生活。他跟我讲那一段,他永远就忘不了,但后面就一去不复返了。他到放光寺的时候,一个叫某某的法师给带过来,快死掉了,人垮掉了,脸是灰色的,灰黄、蜡黄蜡黄的那样一个人,走路就很困难了。一米七八的个子,当时大概是九十多斤,人就像个什么一样,很弱很弱的。

我说,你肯定是出现一个问题了,就是你在对本老这个问题上,出现问题了。他说我现在很恨他。这是为什么呢?我说你给我讲一讲。因为他出家是本老召唤他出家的,他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还有欧洲德国搞画展。搞了画展以后正春风得意那会儿,去见本老了,本老说你还不赶紧出家,你出家吧。那后面不管咋的就出家了,出家了他有那么一段生活。后面他就感觉到本老不那么照顾他了,或者说不怎么照顾他了,或者说他在本老那儿不那么得意了。给他弄到湖北孝感的报国寺,那是本老的一个祖寺,本老出家的地方,去那个小庙子里,也不算小啊,去那个庙子去做普通出家师父。离开弘化寺,受不了了,认为自己像被充军发配了一样,就开始怨,积攒怨气,愤愤不平。身体也垮了,精神也垮了,天人的那个感受呢逐渐消失了,变成了一个怨妇怨夫了。张嘴就没有好听的,动念就没有一个不是撕裂性的东西。那我说你一定找本老忏悔去,把你这个心念,把你这个心积的过程跟本老说一说,让本老帮一帮你忙。

我说你一定回去忏悔。他回去对本老,就把我这个话说了,说“一个法师建议我跟您忏悔,说我不忏悔,我就完了”。本老就委托他去管理一个寺庙,后面是什么咱不管了。但这个过程,他在一个充盈的阶段,就是把是非休止的过程,他过了一段天人的生活。

这个出家师父对我说,那一段他永远忘不了的,我说我以前也的确有这种生活经历。就是这个是非生不起来了。不是说两眼瞎了,也不是说心识没有了、习惯没有了,也不是这样子;是那个东西生不起来了!他会有一个充盈的回归。就像你知道你这个水要淌到大海里了,你再不担心自己是清水、浊水,是小水是大水,你不再顾及这个了。说“哦,我马上就要入海了”,有入海前的这种喜悦,就回归到不枯竭的这样一个充盈的海,或者这样一个回归地。实际就是休息,你的心休息了,一个休息的状态。你有休息的理由,因为你回归了,就是有真正的回归,真正的回归!在这个回归处,人能休息下来,人能安顿下来;这海能安顿你,就是巨大的一个安稳的东西会给你烘托出来。

要是遇到师父,没有这样一个感受,你的确不要承认(遇到老师)。你没有老师,这不是你的老师——你来教育他、你来表达什么。他不是你的老师,你一定要去重新拜师去,或者这个法对你没有太大的利益。

因为我学过戒律,用的年头稍微多一点,但这种感受的确来自于授受,就是教授。这个教授以后,三师七证把这个具足法一教,你感觉到没有问题了,你就做事去了。自己的心、业都不再造了,就是佛说这个该做,那就去做;那个不该做,就不管了,就撂一边了。自己在这中间,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习惯性的作为,也没啥,忏悔就行了;做了一些该做的,也没啥,这是佛制定的,跟你没有太大的什么关系,只是说我们在作为的时候,令戒法住世了。就是你在执行这个戒法的时候,令戒住世,如此而已,跟你没关系。你这个身体像划痕一样就过去了,但戒律在住世,就这么个效果。过去说法不弘人,人可弘法,就是这样。就是人在弘法罢了,弘扬戒律罢了,如此而已。那你这个持戒的过程,就是令戒法住世的一个过程,如此就是你的这个作为、形象、守护等等,人呢就特别安然,就是所谓有回归的真诚,有休息的这种安乐,有这种博大的舒展,因为他不再造作了。

这一点,我希望大家每一个学法的人心里都有一个参照。我还满脑子是非,满脑子都是骄慢造作,还是谁强谁弱、谁是谁非的时候,你一定没有遇到师父,或者没有遇到对称的法则,你重新学去;或者说你重新觅找你对应的、能令你歇心的师长,这个师长要能令你歇心,教法能令你歇心,那是你真找到师长了!是有意义的。要不然学下去,愈学愈远,实在是没有意义的,这跟信心都没有关系的。

你说我对这个人有信心没有信心,一点点关系都不相干,就是你得遇法则、没有得遇法则。得遇法则了,那你就歇心;得遇法则,你就充盈;得遇法则,你就真正地回归了,真正在这里面安心休息了,在这个地方不再造作了,真正地发现了心性,具足了,真正清净了,具足圆满无碍了。实际就是我们心中那个三身功德,因为我们遇到教法与师长,启发出来了。没有这样呢,这都是毫无意义的一些作为。

这个东西很多说法,什么谁长谁短,谁是谁非,不用教,我们天生就会!根本不用教,任何人都不用教,谁都会;睁开眼睛就是是非,张嘴就是是非,动念就是是非,举手投足都是作为,根本不需要你教育,还需要你费那么大劲去学习吗?不需要,根本不需要的!

(二)净土教法“唯称佛师”

那净土呢,我们都知道:九界同归,同入性德海。根本不是说我往生他往生,不是啊,是九界同归!是法界众生一时同得!文殊的誓愿,是同入性德海!

你还有你还有他,你还有这个合法那个非法,你就不能入这个性德海。这个平等缘起,不知道是什么;这个清净的心,你得不到;无对待的心,你得不到。所以无染清净心、安清净心,《往生论》上讲得十分清晰;乐清净心,十分清晰。

净土这个教法很简单,缘起就是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那就是往生。不是说,这个人能生那个人能生,我死了以后,我一挣扎到极乐世界去了。这跟佛法一点点关系都没有。

佛法是什么呢?佛的果地觉是什么呢?佛果能是那么自私吗?——“谁能到一个好地方过好日子”,这是什么,这是贫穷下贱的人的自我心理,如此而已,根本没有一个广大的心胸!这个九界同归的教法,不是这么教育我们的!佛的这种果地教法更不是那样子的。

所以说“闻我名号俱来我刹、光明照十方国无所障碍、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都讲的是对全体有情的!讲的都是揭示这种法性妙用,不是割裂,不是骄慢与自卑!所以在《无量寿经》上说,人要远离骄慢,既不贡高也不下劣,那是个清净心,那是个平等心,这个缘起一定要知道。这个缘起要没有,这个圆满的报德的回施,令众生回入法性呢……

你心中还有一个“能不能往生”这样一个理念,那骄慢的这个东西、跟自卑的东西就在你心目中,割裂就在你心目中起着作用,分别执著取相的这种造作、烦恼就在你心目中侵害着你。

这一点,我希望大家真正能有一个正面的认知!

要是你还没有遇到师长,对这个教法还没有认知,还没有实践,那你就去学教法,去实践,令自己安心。要是这个地方也安不了心,真正地再去找老师。

人生短暂,不要浪费了自己难得的人身!这一点是丝毫都不能不负责任的,我们在这地方一定要对自己负责任。这个地方,人不可取代。一定对自己负责任,任何人都取代不了我们。因为它是心灵的回归,心灵的实践,心灵的抉择,这怎么能替代呢?或者说内心的那种东西根本没法替代,就是替代不了。要能替代,佛早就给我们替代完了,替代不了;要是能替代,我们根本不需要张罗这么多事了,连这个学习都不需要,回去睡大觉就成佛了。

所以这个地方一定要有责任的,这个责任实际就是发心。我们自己要发心、有发心,或者说要有一个愿望,要有这样一个起步。没有这个起步,后面一切都变得无由了,一切都是空洞的、甚至自欺性的一种作为。

很多人在一些碎片基础上,碎片的一些境界感知上用功夫,我遇到很多这样的出家师父。现在有一个跟我来往比较多的出家群,他们很多出家师父过去的善根比较深厚,过去的东西他都记得住,对过去的一些生的事情有一些了解,但大部分是碎片性的,来讲这些过去的东西。我遇到很多这样的人。这样的人过分在意过去的一些意境,就是能回忆起来一些境界,会出现一个大的障碍,就是滞留于过去。滞留了,就停滞在过去的一些所谓美好的记忆上了。这一类人呢,骄慢与自卑随时生起:就是想起来美好的东西了,好比说佛啊、菩萨啊、什么什么美好的景象出来了,骄慢得不得了不得了,自大得不得了不得了,感觉到自己不得了不得了了;突然出现恶境界、恶因缘,自卑得不得了,自卑得不得了不得了,自己苦得不得了不得了。

那这个跟佛法一点点关系都没有!没有关系。不光这个碎片性的记忆没有关系,过去这一类呢,就是所谓的魔境啊魔难,实际这个滞留,就是魔。很多人修学,会被这个东西困着,碎片性的记忆。这一点一定要警觉!不警觉,这个自大与自卑就伴随着你的生命,它也是一种割裂性地活着,就是碎片性的一个冲击:得到一个玻璃片的冲击,你感觉到是亮的,得到一个什么黑暗的冲击,你感觉到是黑暗的。没有啥意思,不断地被业力撞击的一个被动者,那还是被动的,充满了被动。所以师资的作用特别重要!

大家一定要清楚,我们不是师资关系,我们是同学关系。你不要跟我说我们是师资关系,要说我们扮演师资可以,但我跟大家是同学,为啥呢?这个净土是凡圣同修的一个东西,它不是说谁能怎地、不怎地。这里面我没有施教的东西,我只是传递一个所谓的净土的法则。老师这么传,我也这么传,老师这么说,我也这么说。你说这个师呢,先者为师也没有问题,但是我们根本的师父,那一定是佛陀!这个,一定要清晰,说称佛为师,在这个地方是真实不虚的。

在净土的教法上,我从来没有畏惧过,因为我在传递佛陀的教法中,实践这个东西没有畏惧!我不增减它,我不偷工减料。这一点,你心里就没有任何的畏惧与缺欠。佛陀这个师,说“唯称佛师”,这是净土的特质!所以我从来不怕大家——你在我这儿歇心不歇心,都无所谓。我在这儿(佛师)歇心不歇心,最重要!

我跟大家提这个因缘,希望大家对自己的师资、师资所依有个清晰的认识,要不然说实话很苦啊,很难啊!真是我一想到这些带着孩子的从国内跑来,我心里不知啥味道,说实话,我说不清楚。要是能解决一个法则的问题、一个师资的问题、认知的问题,我感觉到值得,大家放弃春节跟家人朋友一起生活的过程,这值得!要是不在这个地方用功夫,说句实话,我感觉挺可惜的,挺浪费的。

这个地方的师资,我们一定要看清!

那从传递这个角度,我也可以称师,没有问题的,但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根本所依是佛陀!一定要看清这一点。看不清楚,我们一定会出现问题。称佛为师啊,这是真实的。我最多做一个介绍人,我说我是依他为师的,大家也依他来为师吧,最多有这么个理论!要不然我对我的作为会有畏惧,我对我的生活习惯会产生畏惧,我对我的举止言行会产生畏惧。

我在这个地方(佛师)没有畏惧。因为九界同归的教法是我内心真正的依止,我怎么地都把我抛不到九界之外,这是我的依止。要不然我真是惶惶不可终日了,我天天检讨自己,我再检讨别人,我受不了。因为我的作为呢,实际是经常会被人检讨,我自己也经常检讨。但这个地方经不起检讨,检讨它的意义是啥?要干什么?

这一点呢,师资、根本的依止,要清晰,那我们安心回归,就能确切地准确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在我们思惟作为中,敲定下来。

显教的特质,它十分强调这个师资!所以它是三皈,它没有讲四皈依。那在眷属教中,四皈是十分强调的,他第一个就是上师,他十分强调这个。但在显教中不能强调这个,强调这个容易堕入眷属之类。这个眷属之类,师资是十分重要十分重要的。

在昙鸾法师的著作中反复地强调,他也是依止经典讲我们末世有四种乱象,什么乱象呢?这个特别不易,以前有讲过,《安乐集》中有讲,我们下去可以查一查:外道乱善、无大慈悲心、坏人贤德等等等等。这个时代,尤其是外道乱善,就是虚伪的作为,人看这个事相——虚伪的作为,根本都跑了,谁知道跑哪儿去了?人的辨识能力越来越没有,因为啥呢?越追逐相上的东西,越容易迷失。这一点,大家可以去审观。

这是净土的教法的特质。

那禅宗一定是直指人心的作用,根本不管你什么什么。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慧能大师,是一代空前绝后的肉身菩萨,大家都知道。但是他是个樵夫,我们都听过他的故事,闻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能悟了自心,令心光明、令心喜悦,心智喜悦,心智光明,了无黑暗,了无染著,就是充盈现前,是非消融了。那是他的这种宿世的善缘,闻经句而成道,不需要其他的。

像我们现在人的修学呢,骄慢与自卑的东西,扼杀着大量的修学人、大量的修学者。是非染污了大量的——所谓挂个名头,做着佛事形象,背后的内容就是是非,背道而驰!这一点大家去如实地审观。

我举那么个例子,就讲到师资的特质,它起到的东西就是以心印心也好,开圆解也好,能顺性回归也好,能依佛愿知自心也好,都是个方法,都能令我们那个造作生死轮回的心、割裂的心休息下来。

过去说你这个人得法,什么得法啊?以前放光寺一帮人,还有外面的出家师父,看到我去接法去了,他们说“法师啊,你得到啥了?”这传法得法,我说“我得到一大堆水果,你看到了”。老和尚一抱就抱给我水果,对不对?实际就是真正地了解心、心无增减的事实;真正知道所传之法,无外乎是真正令我们悲智的运用,准确清晰起来。这一点给大家有一个提示,希望我们有一个反思。

来到这样一个地方,真是千里迢迢、不远万里啊。写个“我来干什么?”是生命之光的一个口号,实际啥口号呢?就是一个提醒:大家不要辜负自己不远万里,这真是不远万里,来到这个地方,我要干啥呢?希望大家能精准地操作自己的生命,运用自己的时间因缘,不要错过自己的因缘——错过去了,那你还得重新觅找、重新建立。

时间到了,谢谢大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