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的作用

点击下载音频

摘要:世间最苦的,就是放弃了法则,随顺了业力。有法则,就有安乐的东西,可以调整自心,调整生命,调整环境,调整一切,实际这就是主动者!所以我们都做生命的主动者,远离将信将疑,彻底地摆脱被动!顺性的大愿,能破无始无明,你心中的所有无明你都能通过这个愿把它破掉。

(一) 十法界皆由愿产生

慈法法师:提个啥话题。

弟子甲:师父我想提个话题,上堂课讲依愿力念佛,心愿。

慈法法师:对,你要有个清晰的发心,或者清晰的愿望呢,方向就比较简单一些。

弟子甲:那现在是随佛愿呢,还是说随菩萨愿呢,还是随个人的愿呢,还是说都是可以的呢?

慈法法师:说这个愿,好比说十法界,这个可能都是由因果组成的。实际因果潜在它都是个愿。好比说地狱、畜生,他(地狱)就是刑罚,他就是刑罚的东西,能休息他的刑罚就行;那饿鬼呢,他就饥饿;那畜生就愚痴。他缺什么,就会有什么愿。好比说饥饿,他就希望饮食。只要他缺的东西呢,他就有一个愿的回归:我缺啥。好比说动物,它需要智慧,你看动物就需要训练,好比象、狮子、老虎啊什么,都可以训练。它愚痴,它缺失啥,它这个愿是潜在的。

那人类呢,徘徊,需要抉择,我们尝试着观察看,是不是潜在的有一个愿;天呢就是放逸;修罗就是斗争,他这都有缺失。那到声闻他有寂灭的东西了,他有个自利的东西了——寂灭,寂灭为乐,但他缺乏慈悲。菩萨呢有万行,六度万行,这是明确的了,他这个愿是明确的了,你看这就开始有主动的东西了。

这(三恶道)都是潜在的,这个(三善道)呢是潜在的,似乎也可以调整,潜在的占大头,调整的占一部分。这个(三恶道)呢完全是被动的、是潜在的,他这些愿望都是潜在的。就是你不用故意去做,就是无调整的,就是被动的。我们做简单的分析,这里的愿望基本上潜在、被动的,三恶道,他们受着刑罚;我们人做过分的事儿的时候,也会受刑罚,对不对?饥饿、贪婪无厌的时候,也会受饥饿,这都是被动的。

十法界中这些特质呢,我们可以分析分析。地狱,他为什么会这样子呢?饿鬼,为什么会这样子呢?他的生命,他的业报,决定了某些东西。畜生。人类,人类两条腿,什么都是两、两、两,他总是矛盾的、徘徊的。(天人)放逸,他这个福德,天人。修罗。

过去为什么说三善道呢?就是他们有调整的机会,有潜在的东西,有调整的机会,这就是善道。你看,他可以调整:我不得当了,我可以调整,我可以重新选择。这就是所谓的善道,善道的善就在这个地方呢。三恶道呢,全部是被动的。他被动,他饥饿他真就饿着,刑罚就刑罚着,他没有办法,无力调整,他完全是被动的。他这个愿是潜在的,好比他饿了需要吃东西;感觉到很愚痴、愚昧,需要调教;这个刑罚需要休息,不要去受刑罚。那人类呢不需要徘徊,需要抉择,对吧?你看,我们讲过最多的课实际是抉择的东西,愿、愿、愿、愿,实际都在讲抉择,就是你能不能主动地运用你的这个愿望呢。三圣道,这三圣他就因为是全部的主动,哪怕他是寂灭为乐,他也是全部的主动。

所以愿是一个动力,他(三恶道)有潜在的动力,他(三善道)有可以调整、也可以潜在的一个动力,这个呢(三圣道)是完全主动的动力。所以主动动力这一类的生命,我们称为什么呢?圣者,圣道。恶道,这无力调整就是恶道;可以调整一部分,善道;完全主动的,圣道。道都是由愿所产生的,由因果产生的,这动力、作为就产生了因果,不同的因果。这说的是所有的生命,我们把所有生命的愿做了一个大概的归类。

三恶道呢,他的确是被动的。我们的生命也有三恶道的表现,对吧?有时候愚痴,有时候饥饿,有时候几乎就是受着刑罚,被动嘛,这都是很被动。他是潜在的有愿望:我也不想去饥饿啊,我也不想去被刑罚啊,我也不想让这东西逼迫我啊,对吧?我们生命中也有。

实际人类的特质呢,这个徘徊可以在任何地方去选择,所以人类最重要就是个徘徊业。我们说话、表达、意识都是矛盾的,生活在矛盾中,这是人类。为啥呢?他的福报呢,上不够放逸,下呢不够全部被动。说全部被动,他不是;说去放逸吧、去主动吧,他又做不到。所以就形成了人类这样一个特定的人群,人类这个群体。徘徊,但有调整的机会,我们有调整的机会,只是愿意不愿意调整。

有的人就是,说句实话,这个习惯造成了,那个没办法,人就调整不了,你就是眼睁睁地,你都调整不了。那有些人调整不了,一个是习惯势力,一个是因果成熟了。那因果成熟了,我们说界,这个因果一成熟就说界,某一界、某一界,你在某一界。人类的因果成熟了,我说我是人道的东西;那天道的,乃至说佛菩萨——哪个界的因果成熟了,实际就是愿、动力、作为成熟了,就成了哪一个界。

那这个愿望呢,是潜在的,还是主动的,是被动的,还是消极的?实际被动与消极产生了恶道;可以调整一部分,就是可以随着业力的一部分,业力就是潜在的一个状态嘛,那这就是善道的;完全是主动的,我们去分析所有的声闻、菩萨、佛陀,他们所有的作为都是主动的。寂灭为乐,他这个也是主动的。要是学过戒的人都知道,所有的都是寂灭,就让你寂灭,就是你的习惯寂灭,习惯都寂灭了。那他们出家人所有的东西,要不用寂灭,就肯定有很多痛苦的东西,不用寂灭要用菩萨的万行。所以说寂灭中呢,像这个应作分都是万行多,所以他有他的主动性。啥主动?明确,主动。

我们在人类徘徊中,或者在这些东西(中),他不明确的。人类都有修罗心,好斗争,对吧。但斗争的时候人容易失心,无原则,倾向于一个——不管什么了,我就一个无限的倾向。那天人的放逸,他不管你那个,他对业力、对世间的苦是熟视无睹的。很多人,好比说天道来的人,活在这个世间他就是放逸,能放逸多少放逸多少,一直到死,他不管那一套。那他的业习(在)那儿搁着的。所以说他有调整,当然潜在的东西我们说宿世的业力,实际就是秉性中成就的东西,就是过去带来的一些业习,他就是潜在的,再加上成熟的现缘,我们是某一个界。

有的人呢,生活在人类但是他不像人,有这样的,对吧。有的像屠夫,有的像杀戮者,有的人就是贪婪,有的人就是受种种刑罚。实际刑罚就是被动,什么都被动挨打、被动挨打,这是地狱,活在地狱。有这样的人,什么都被逼的,就逼得没有办法了,他就逼着做、逼着做。那果报呢,这个潜在的素质还是有的,那饿鬼的素质还是有的,地狱的素质还是有的。

那我们要了解恶道、善道、圣道,他的作用性的差别。所以说这个界就是个作用——性的作用。没有一个东西离开本性的作用的,哪怕他是饿鬼、地狱、畜生,被动的,他也是性的作用,很奇怪——性的表面性作用。本质作用是他们掌握了,佛菩萨、圣者掌握了,他们掌握了性的作用。那这六道呢,基本上是“被性作用”,被性在作用。他们不知道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结果,被动地被作用着。他(三恶道)是完全被作用的;这个(三善道)是一半儿一半儿,半个被作用,因为他有调整的力量。这(三恶道)完全是被作用,被动的作用,他们在被动中——还是性德推演出来的。

所以这所有的界未离(法性),所以称为法界,未离法性称为法界,所有的生命没有离开本性的作用。我们要觉悟,实际说,你要真正觉悟这个,这就是讲的三无差别嘛,三无差别。我们依着本质,可以看到这个界,因因果果,各受其报。那这个成熟呢,就是我们知道每一个事情都是有因又有果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一个效果,每个过程都会产生效果,那都是个成熟的过程。

动力,动力中显现主动、被动。我主动地运用愿望,那就是佛菩萨;我半主动地运用,就是善道;完全是被动的,就是我们做很好的善事被逼迫的时候,人一样在受三恶道的苦,不是吗?很多人认为学戒很艰苦,他在受三恶道的苦。我遇到以前学戒的人,他们说苦,我说“它是一个很明确、很闪亮的方法,为什么会苦呢?”后来知道:哦,他们是被迫的,不是心灵的需要。所以我说你要出家,你一定要发心,你心真需要这个(戒)了,你再去受这个,那是主动的嘛。

所以发心就是主动的意思。发心、发愿,依愿行,这个讲的主动。你要不明确你的愿,你被迫行,那就是苦啊!这(依愿行)就是乐嘛,这就是乐!所以这个法是乐的东西,过去讲法喜充满。真正喜法的人呢,的确会有一种法喜充满的感觉、觉受,他的确会有法喜充满的特质,他有法喜的东西。那这些东西,有忧伤、沉重、迷失、负累等等。

我们看看三恶道、三善道、三圣道的这一个假设,为什么说是假设呢?说九界伪业啊,就是假设嘛。大家对这个假设,不太清晰。无所得就是个假设啊!你终将无所得,这所有的法界中,终将是无所得的,那不是个伪业吗?你当真不是伪业吗?你当真那一刻钟就是伪业,你在守护、作为伪业,因为这个东西是不可得的,你不是伪业吗?为什么儒教的人很苦呢?他们有“克己复礼”,“复礼”的这样一个有所得的东西。那很多人为了令正法住世,他们也要受苦,但他们受苦不是为自己的,是为了令正法住世,他受的苦是有意义的。他的这个苦是没有自性的一个苦,但能令正法住世,那跟我有所得的那个伪业完全不一样的。那个“克己复礼”是为什么呢?为了表达“我”是这个世间有作用的人,这就是个伪业,很奇怪的。为自求就是伪业,完全就分析出来了嘛,从这个逻辑的、次序的、因果的现行中、事业相中,都能分析出来。

所以说我们来学佛呢,最主要的要超越伪业,超越这个东西。它本来就是无所得,我们一定想弄出来个什么东西,结果就很苦。你苦苦得来了,还是无所得,很奇怪。说无田的忧田,无财的忧财,无房宅的忧房宅……有了呢,徒受其苦——守护的苦。有钱了,怕这个官、怕水火、怕盗人、怕亲人盗去,那其它的亦复如是。所以财富权利被五家所分,这是人人难逃。所以,有财的他就担心他的财,没有财的时候他盼望有财,那这都是伪业,多变伪业啊,它存在着多变。所以多变跟伪业是等着呢,不可把持,想把持的人没有一个能把持的。

秦始皇可能造的业最大,历史上再没有人像他做那么大的墓,倾国之力嘛,从他一上台就开始建墓,倾国之力来为他建了一个墓。有个啥呢?就落了个名字。他真有啥实际内涵吗?一点儿内涵都没有,对他生命自身住世是绝对没有价值的!所以他泰山一封禅人就死掉了,生命难保。

(二)主动发愿 依愿而行

那我们在被动的作为中呢,有个奇特性的东西,就是你的愿望,像这三恶道,他是根本看不到的,他看不见愿,他体会不到什么是愿,他潜在的有。那三善道呢,将信将疑,俗话是这样的,有时候信,高兴一下;有时候疑,痛苦一下。将信将疑,就是有时候这么做,有时候那么做,有时候这么想,有时候那么想,就是徘徊,在这个变异中。那(三圣道)这肯定是正信了,正行、正信,没问题的,这是三圣道。那佛陀就是完全跟愿力、生命整合了,圆满大愿嘛,说唯有佛是圆满大愿的,圆满愿,他的愿望跟生命整合了,圆满一切愿,他可以行一切众生行,种种化身、种种分身、种种报身、种种法身的这种作用力,他就圆满了,这是佛陀。

那三圣道、三善道、三恶道的特质,我们完全可以看见,他都围绕着一个愿,方向。因果是个约定,成熟是个执行的过程,界是个结果嘛,都没有离开愿。只是说三恶道在这个地方是模糊的,不曾了解“我有啥愿呢”。

你经常会听到人说,这个人有啥愿,那个人有啥愿,自己不知道有啥愿,那他就会在这块儿徘徊,或者在这个地方将信将疑,实际人类将信将疑是最多的。人类他就是徘徊的特质,矛盾的特质。实际我们经常讲的话,就是中国老祖宗设“矛盾”那个名词,他是矛盾的。人的心理就是矛盾,徘徊、矛盾是他特别大的一个特点。所以我们中国那个著名的名词——矛盾,绝对中国人发明的一个词,就是人类的特质——矛盾。跟人交往矛盾,得失矛盾,好坏矛盾,什么评价都矛盾,自己作为不作为矛盾,向东向西矛盾,反正任何东西都是矛盾的,这是人类。

修罗他满脑子就是斗争,没有办法,这个斗争没有办法。

天人放逸,就是有个喘气的机会他就去放逸,这就是天人。很多人都有这个特质,我只要还能出一口气,除了出不了气了那我不放逸了。天人的一个习惯秉性。

慈法法师:你还有啥异议?

弟子甲:这个愿啊,我们从小把它训练成一种倾向性的结果,就是你要一个蛋糕啊,或者长寿健康啊,国泰民安啊。通过今天的学习,认识到三恶道的愿望他是模糊的,你让他发愿,他也发不了愿。

慈法法师:对,他发不了。

弟子甲:你让三善道发愿,他发的是一个结果,他不能发这个愿的动力或者本质。

慈法法师:对。

弟子甲:你要让圣道发愿呢,他会是既包含了这个结果,同时他运用的是主动的本质。让我们随愿、依愿念佛呢,就是串习我们这种主动的能力,但是我们也可以得到所谓的结果。但是如果偏重于结果呢,就会忘记这个本质或者能力。

慈法法师:性德的这个主动,它是主动的嘛,你看到它的本质了,你就是主动的。主动,你作为是什么东西,你也不会计较了,或者说计较越来越弱了,或者说你那个计较你知道是苦。那这些地方他(三恶道)不知道,他太需要了;这些地方他(三善道)也不是太清楚,忽明忽暗,像我们这个天空是一样的,白天、晚上,白天、晚上,忽明忽暗。就是天界也是忽明忽暗的,天界放逸中呢,受了很多安乐的东西,但他们受到冲击的时候,他们也是很苦很苦的,他是加剧了一种苦,这种苦的密度很大。说天人五衰啊,苦于地狱,比地狱还苦呢,为什么呢?他们放逸中产生的对比苦:哎,我这么好的东西怎么突然失去了呢?他会有失去的苦。所以天人就怕失去,担心失去。那这些生命(三恶道、三善道),根本都不存在有,他没有拥有。像人类很多东西也都不拥有,所以就会争夺。

他们的愿望实际是片段的、阶段性的,不是完整的。佛的愿望是完整的、完美的,他运用了这个性的东西,他在任何生命的角度都可以完美地展现生命的作用,就是本质的作用。佛陀他把这个愿望给圆满了。这个(三恶道)是愿望被动的、潜在的;这个(三善道)是将信将疑的,半调整、半作为的、半被动的;这个(三圣道)就是主动开启。

声闻他取这个寂灭,他也是很主动的。持戒,就是戒定慧嘛,他还是主动的。哪怕他是为自求,他也是主动的。所以说声闻有声闻的苦,就是无慈悲的苦。他不予人,你看南传的僧人他会越来越到阿兰若处,越修行他越要到兰若处,他越要远离溃闹。很多人读过一些阿罗汉的圣记,他们先远离人群,远离其他生命,包括天人啊、修罗啊、鬼神啊,他们越来越远离,回到他们那个法界,就是所谓的声闻法界,纯声闻的法界。他们也有他们主动的东西。严格说都没有离开愿,这样就比较简单了。

实际发愿我们都在学佛菩萨,你看,学他就很简单。不是我们自己不能发,能发,关键是你那个愿望你总是感觉到,你要是参照不是这个(佛愿)的时候,你总是感觉到缺失点什么,你怎么想你都不敢敲定它。你说“我就这么做了”——你不敢,你心中总有一个莫名的东西在阻碍着你发那个愿。

所以大家说发愿吧,发愿那么简单。我早期看到来果老和尚发的四十八愿,我说我是不会发的,直接就拒绝。为啥呢?他就是在所谓的生命最苦端去作为。似乎你要看他的愿,就是他比释迦佛的愿要更重一些,就是:谁都舍弃的地方我一定要去作为,怎样怎样怎样。那在声闻心中呢,这就是很可怕、很恐怖的东西;那在其他生命中,想都没法想;那在佛菩萨这儿,他就可以去作为的。

实际我们在一个愿上,你自己去想一想的时候,你真正地去把你那个无明、畏惧破除的时候,你就知道,顺性是个啥东西了,顺性发愿的这个力道了!要不然,我们不知道那个力道,就那个力量在哪个地方呢?就是顺性产生的力量。因为能破除我们无始以来的无明——无始无明啊。所以呢,顺性愿不是跟别人学的,是自己真观察过。顺性的大愿,能破无始无明,就是你心中的所有无明你都能通过这个愿把它破掉。你可以尝试的,我们可以尝试的。

说“今发愿、当发愿、已发愿,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真实言,是如实语!《阿弥陀经》这话特别真实,特别真实,特别真切!“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它就讲的这样一个实质的内涵,这个内涵很真切。

某某还有啥角度,想一想,大家有啥角度可以提一提。实际我们学法呢,真要在我们心灵深处有一个契合,就是你要把这个法带到你生命的未来中,带到你现在的生命中,带到你过去,能解决你过去所有遗留的一些无明业习,任何一个东西都可以照亮它。

我们不是为别人学的,也不是说我们这个学习的机会多多,我都不相信。我从二十年前讲净土的时候给大家讲,我说机会都少少的,实际机会都很少。你说我天天在这听,还机会少?少得很!我们听谁是谁非、谁长谁短,相互骂辱,相互诋毁,这样的因缘多多的;说法,机会少少的。要珍惜这个法则!你看我们现在有冠状肺炎这个东西,给我们昭示了生命的紧迫性。大家没有看那个病区的、疫区的人们的生活状态,我们在这儿生活真是天上人间一样的。像我们这里面也有人会得病啊,生老病死大家都会的。实际我们学佛的机会并不多!我有时候可惜、珍惜的一个啥呢?就是我们能不能在真正我们每一个学佛的因缘中,真正地去实践、关注于佛法,把其他的先放一放,这样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那个尊重、珍惜呢,它就成为一个事实。那我们珍惜性德的作用、性的作用,我们就会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任何一个机会,那就变得我们任何时候都可以觉悟,那我们就有觉悟的机会。

所以法喜充满呢,实际就是说顺性作为的一个特点。很多人都会有这种体验:哎,突然怎么那么喜悦呢?那个喜悦是抑制不住的喜悦,是没办法毁灭动摇的一个喜悦,那就是法喜充满的一个样子,叫顺性作为的一个体验。很多人都有这个体验的,但他就是忽暗忽明的,体验过去了,那个坏习惯一来、无明习惯一来,又进入这种东西。这种东西是人类的特点,我们要知道这是人类的一个特点,一定要知道。

天少一些,天的果报……这是人类的果报,就是将信将疑:是这样子吗?以前怎样怎样、过去怎样怎样,是这样子吗,能是这样子吗?我们人类的特质,大部分人呢一辈子就在这个状态中——将信将疑。所以佛在九品中就讲这一类的众生,边地疑城嘛,但他还有一个待的地方。我不信嘛,我又没有方向;我信嘛,这有啥信的呢,人这样、那样,事相这样、那样。所以说我们要去了解法性,了解法界,怎么去成熟这样一个机遇。

大家提一提,看看有哪些角度还需要提示提示。

(三)顺性发愿是生命主动的作为,欲望期待是阶段需求的缺失

弟子乙:师父,刚刚说到伪业,就是说只要你内心种子里面有这么一丝的有所得的这个点,就是说我一旦可能做一个事的时候,就像某某说的,会落到对结果的一个……

慈法法师:实际结果就是片面性的需要、一个片断性的需要,我们被片面、片断性的需要,或者自己的缺失所锁定了,它很强大。好比说我们缺啥,那你就会索取啥,对吧?那个片面、某一个阶段就会缺某种东西,好比说小孩子可能缺奶,缺个巧克力;再大一点的孩子缺个玩具;再大一点的孩子缺个工作,缺个感情,缺个对象;再大一点的人,缺一个房子、车子;再大一点的人呢,可能就缺个拐棍,缺个名医,对不对?

这可能是一个阶段性的一个缺失,它会锁定你。实际那个愿不是了义的愿,还是有被动性的东西,因为缺失而去作为都是被动的,那个缺失就是让你被动的。

好比你缺钱,很多人为了钱啥都干,那啥叫作为呢?钱成主了,他是个副产品,他什么都是围绕钱做,钱就是他的主人,对吧?把钱作为主人的人有没有呢?他真需要钱的时候,好比说家庭、教育、自己的作为、感觉、环境,他特别需要钱的时候——我啥都不管、我就要钱,那这样的人为了钱啥都做出来。钱能代表一切吗?他有钱的时候看,这钱代表不了一切,这钱很烦人。很多人钱很多的时候,这钱反而很烦人,钱给他带来了很多烦恼。好比说亲人来要,坏人来收费、来敲诈,水火灾难出现问题,把它毁了,他又产生了痛苦,对吧?我一切都为了金钱,(像)奴隶一样。他又会找新的一个东西,新的东西圆满了,他又会找,不断地找。

好比说刚学佛的人,很多人说“我缺失信仰,我要有信仰”,突然他很欢喜,像孤儿找到家一样,但到信仰这一群人里面看这个人、那个人、那个人,他又生烦恼,信仰忘了。他看这个人不好、那个人不好、那个人不好,看这个人强了,他把信仰给忘了,那他又在这个不好、那个不好中找毛病。所以很多人学一段佛以后,又回到世俗中了,就是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到处争权夺势的、争宠夺利的,就那样的,就是很烦,自己心也很烦,别人也很烦,为啥呢?缺失,你看,又缺失了。

有的人信仰到某一个位置上了,好比出家了,有一定的位置了,他也会产生恐慌,产生混乱,为什么呢?他自己又在另外一个角度择取了。好比一些法师有法师的困难、障碍,为什么呢?都是没有顺性。这个无所得他不坚守,他坚守这个伪业,啥叫伪业?就是某个片断的收获,片断的需要,片断的需求,不是吗?我们大部分都是片断的需求把我们给整死了。好比说有人需要房子,需要一个工作,他谋这个房子、谋这个工作的时候,他不惜一切代价;需要车子的时候;跟别人攀比的时候,甚至中国人报道的有卖肾买手机,把肾脏割下来,卖给别人,然后买个手机。那不是片断性的需要吗?大家在相互片断性的需要中斗争,不是很伪业吗?很假设吗?很快就过去了,又会产生新的苦,新的需求。

那佛这个愿呢,他圆满一切众生的需求。所以佛的作为实际是不可思议的一个无畏作为。像声闻、缘觉、菩萨都会有畏惧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你看它是个啥词?你念一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实际就是满足一切需求嘛,不是吗?你去品味它,它就是圆满的心,无畏圆满。

实际我们真需学习,现在。我们学习佛的圆满功德,去发现性德的作用,这个过程,那这样呢,我们能顺性起修,面对伪业。我们的伪业太多了,习惯,片段性的需要很多,你知道吗?好比我这一刻钟我需要尊严,谁触动了我的尊严,我跟他拼命,对不对?谁动摇我的什么利害关系了,我跟他拼命,这世间人不都这样子吗?有的人一句话,家破人亡,不是吗?多的很哪,多少夫妻……

我到天津遇到一个案子,遇到一个事儿,这家里人跟我讲:一对夫妻,丈夫把妻子给杀了。实际这个丈夫特别爱妻子,因为妻子就挑剔他,挑剔越来越多,他心里矛盾,极端的矛盾,就把妻子给杀了。就是片段性的需要,所以我们在片面性需要的逼迫下,就会很坏,很糟糕,很过激。在这个片面性的逼迫下,人很过激的,人类在这些东西中,有时候很过激,不是吗?

大家真是顺从这个(性)了,那大家都很慈悲、智慧,也都像佛菩萨一样的,也可以展示某种方便。但是一旦落到人情习惯,或者说地狱、饿鬼、畜生心上,那都很愚痴、很固执,固执得可怕,愚痴得可怕,残酷得可怕。

实际也没啥内容,但他会被迫嘛!你看多少人,我看现在报导那些啊,人在房间里被憋得那种歇斯底里的东西,感觉也没有必要。我感觉到我蹲在房间里,一蹲就一天,我一下都不想动,说实话,不是吃饭我不想站起来。但他们都会疯掉,“啊、啊、啊……”,拍了很多小视频,人就疯,撞墙的都有。不就是让他待在房间里吗,但他们心里充满了焦虑、恐惧,为啥呢?人心不能自制,被迫的,他是被迫关的。我这不是被迫,我这是坏习惯,我往那一坐不想动,懒惰。那人不一样,所以果报就不一样。将信将疑,他就蹂躏自己,这东西很苦。

那这个地方有乐子,顺性作为的体验一定是有法喜的。大家可以去观察我们的生命,我是用哪个方法去做,哪个阶段去做。每个人生命都在相续嘛,我们每个人的单体生命不都在相续呀。

尤其我们这个时代,一定要相信——我们觉悟法则、实践法则特别重要!世间最苦的,就是放弃了法则,随顺了业力,或者被迫于业力的人。有法则你就有安乐的东西,你可以调整自心、调整生命、调整环境、调整一切,实际这就是主动者嘛!所以大家都做生命的主动者,远离将信将疑,彻底地摆脱这个被动!

三恶道一定要彻底地摆脱它!“我国不复三恶道”,你看,阿弥陀佛讲的最多的就是这个。“往生我国不复三恶道”,“我国无有三恶道”,说要彻底摆脱这三恶道!在这个地方呢,要尽量地超越它(三恶道),我们去运用三圣道的善,或者说四圣道的善缘;或者我们干脆这都不要了,像净土,唯依佛乘,圆满。那启用了这个性具,圆满一切,不为自求就是圆满的。

我们一落到为自求上,就滑落到这样一些东西上、界中去了,哪一界中去了。哪怕声闻、缘觉你也会有滑落,主动的滑落,就是无有慈悲嘛。实际就是没有生命的作用了,生命作用变得寂灭了,守护一个无作用的状态。虽然是个休息处,但它毕竟是没有作用了。

所以说佛道是最圆满的,唯佛是念,净土它就给你安排这儿了,顿超九界。一讲就那些名词,大家听得耳熟了,不以为然。实际是不可思议的,遇到这样一个唯佛是念的法,是不可思议的!

那这里面的行为太多了,差异也太多了,包括三恶道中的差异都很大。鬼还有鬼王呢,你知道吗?畜生有畜生王呢,对吧。狮子王,象王,狼王,都有的。这生命差异太大了,我们要在这里面捕捉太难了,一生成就太难了!那我们在这个地方去实践,去了解,又有这样的方法。

所以大家要真正庆幸弥陀的这个教法,或者弥陀信仰的这样一个认知呢,那真是大家的福报。所以释迦文佛跟阿逸多说:阿逸多,汝闻佛名,吾助尔喜啊。这实在是说的是真实话,真实得不得了、不得了的一个语言!我们会感觉到净土教法看着太简单了、太普通了,哎呀,难遇难得,十分难遇!

因为讲这些教法的特别多。好比说,很多人讲善法,实际就在这里面的很多,讲善道、善法的。现在我们世间人,基本上很多人把佛法当成善法,在人面前表现的善,说的也善、做的也善,管不住自己时候才表现恶,被迫的时候才表现恶,没办法的时候也表现恶。现在在我们大陆上啊,基本上把佛法当成善法,完全是世俗化、善道化的一个佛法,而不是说真正佛法所传递的中道——远离善恶、超越善恶、善用善恶,利益世间、利益有情,解脱生老病死对我们的困惑制约,好果报、坏果报的制约,它超越了自我。

(四)依本质见方便 依佛愿善抉择

在佛的经典上,讲得特别清晰,讲得特别多,“我本不有,爱憎何由?”他讲的就是本具的作用,性具的作用。所以我们讲这个性德妙用啊,大家要去反复审思。

“我本不有,爱憎何由”,这个话要认认真真地去讲,“我本不有”就是性具的妙用。我们缺失啊,就是人类缺失的片段,那个碎片需要,给人带来了很大的负压——生活、生命中的负压。所以说他讲得很美妙,这个就是顿超,爱憎何由,顿超生死。这生死跟你(相)干吗?本不可得,本不可得就是具足的意思。你要用具足来看生命就好了。要不然,只有一个不可得,人就会迷茫:不可得我在作为啥呢?它这个“我本不有”就是具足的作用。这真是个很奇怪的转身,转过来了,人就改天换地;转不过来,人就被业力左右,就是生死左右我们。

大家再提一提,就这个话题提一提。疑虑我们一定是有的,是我们人生中最大的一个习惯。疑不可怕,但是你要知道疑是你的业、业习,这就好了。信是你顺性而见,顺性得见的方便。我们都知道疑是个烦恼,但很多人把自己的怀疑变成高尚。疑是个烦恼,我们知道烦恼就是个习惯,我们了解了疑是个烦恼,是个习惯,OK,这就简单了。

疑生出来的时候,我们知道这是个烦恼习惯,不去放大它,不迷失它,不再执著于这个东西,那就即下解脱,即疑解脱,就在这个疑的当下就解脱了,因为啥?它本来就是这样一个东西,我不再执著、不放大它了,不执著不放大,他就解脱了。它本来是不可得的一个东西,(是)我们的一种习惯,我们的一种烦恼,一种习惯相续、一种烦恼的相续罢了。知道这个了,不去这样做就行了。不执著,不迷失,不放大,它即下就解脱了。并不是这之外还有解脱,就这个本体就解脱。所以佛教讲色不异空。

我们大家烦恼的是什么呢?除了这些东西之外,实际是排斥的东西啊,排斥自己、排斥他人这个东西,也厉害。自责,排斥就是自责,这个东西很苦恼的。这都是习惯,这些习惯很烦的,对自己、对他人都很烦。所以说不知道这个“色不异空”,就是“烦恼即菩提”,这都是一样的话,那我们没有这个烦恼即菩提的时候,我们就会用烦恼,烦恼相续、习惯相续,就这么一些东西。那要了解了,不去这么做了,那就是所谓的“色不异空”,或者是说“缘起性空”,我们都用得上了。你这个缘,所缘的东西不是片面的,是圆满的,是具足的,就称为性空。这个词没有啥,它再转换也是这些东西。

缘起,是圆满的、是具足的,就是缘起性空,那你这些习惯你就看得清楚了。所以在佛教就讲这些如梦如幻,不是说它没作用,是有作用的,如梦如幻。梦幻不是有作用吗?你在梦中被人追杀,你不是一样逃跑吗,慌慌地逃跑吗?你被人伤害的时候,你不一样是痛苦不堪吗,对不对?你疾病危难的时候……所谓如梦如幻,你会了解这个东西。了解这个东西它没有实质,那这个缘起,“烦恼即菩提”的这个“即”,也没问题了。我们就知道空不异色,具足不异色的,空不异色。所有的这个诸法空相,就是所有的菩提道业,未离开一切色,未离开一切烦恼,没问题的。烦恼即菩提,真实不虚。

最主要它是本质说,依本质见方便。这个见解就是方便,要不然见解就成障碍了;依本质,见解就是方便,什么方便呢?出离烦恼、道业等等,出离这些东西的。种种方便就会现前,依本质,所谓的见就得方便,依无所得、依性空缘起、依缘起性空,这都得方便。这个说法呢都是依本质说的。这也是依本质说的,“我本不有”不是顺性说吗?所以顺性得安乐、得喜悦,能超越生死烦恼业相对我们的困惑。什么困惑?就是你习惯性的一些择取。

人类喜欢择取的抉择,所以人类一抉择了就很快乐,哪怕是生死的边缘。好比说是被枪毙,有人被抓起来,很多被抓起来的贪官哪,或者什么罪犯啊,他们都很高兴,“我终于不逃跑了,我终于不受苦了”,他反而过得很好,为什么呢?人一旦抉择,这个抉择会给人带来一种安乐,莫名的安乐。实际人的苦啊,这个苦就是矛盾,这个矛盾就是苦啊。

你看看历史上,很多就是一旦他抉择了,他不管是生是死,不管是什么刑罚,他都很有乐的东西,很奇怪。他认定了,他就很乐,他很安稳、安乐嘛,他内心有所归向了,归宿了。所以人类缺失的就是人总不抉择,大部分一辈子就在那唠叨,爱憎、爱憎,是非、是非,人我、人我,好坏、好坏,信疑、信疑、信疑,永远在这些地方就折磨自己。所以人被蹂躏的比较多,就真像柔术一样把人心给揉的。

“智者善抉择”,智者特别会善抉择,我才不跟你受这些矛盾的苦。说“智者善抉择”,古人会这么讲,智者善抉择,加个善,善字丢了不好弄,智者善抉择。愚钝的人那就在这个地方“哇哇哇”的蹂躏自己。那我们这个人生有多长时间去蹂躏自己呢?你要是不抉择,你就一直在蹂躏自己。

抉择呢,我们大部分说愿。尤其是佛愿,抉择,你看他的抉择“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不是个抉择吗?抉择的痕迹特别清晰。“依什么身得解脱,我就现什么身”,你看,这都是抉择。他是抉择性的,他不留什么东西。

实际很多人说你那个愿是吹牛的,不是,他是个抉择,抉择,方向,所以他这个方向很清楚。性显,性显的方向。以前我也认为很多愿,我读了我感觉到这咋能做得到呢?后来自己学着去,自己尝试着发愿,不要有畏惧,不怕别人审视,不怕别人骂辱,任何都不怕,你照那个方向做,你就能知道,这个性德就会显示出来。什么叫性德?就是你不动摇了,在这个地方你抉择了,抉择是啥?你就朝这个方向去走了,毫无疑虑地去走了,那不是抉择吗?再多事情发生,你也不会改变了。

因为我们一旦认识性德,就像一旦水、河流知道大海是它的归处、皈依处,它这个方向就很清楚,对吧?这个方向很清楚了,它怎么都会回到大海去。他不会有啥害怕、担忧的了,再长,三千公里我也要流到大海,八千公里也要流到大海,这个没问题了。方向一清晰,他心里安顿了,他就是不知道到哪个地方心才慌乱的。所以方向、目的清晰了,性就显示出来了,究竟安乐就显示出来了。

所以我们人类的特点呢,矛盾的特点就是徘徊,说不得个好坏,但人特别容易说好坏,用好坏来刺激自己、刺激别人,所以伪善就出来了。那徘徊就是这种东西,所以这是人类的共性,不是某人,是人类共同拥有的,人类共业,这真是有意思。所以我们要解决人类的共业、生命的共业,那我们就有一个高度,就有一个真心,真实的一个心理,就有与一切众生真实交流的一个心愿。所以共业特别重要,我们去讨论共业,讨论个业特别容易对立矛盾,容易相互冲突、伤害。谈论共业就很简单,大家共同拥有的环境,我们怎么来打扫这个卫生,怎么处理这个事情。

好,我们就这个愿,生命的愿,某某提出来,大家下去思维思维、梳理梳理,在生活中看看我们怎么用这个抉择。人类缺这个,我就用这个呗,试一试,看看会不会带来安定。你管它再乱,自己的心业、周围环境再乱,我这个愿是定了,那么一下人是不是会安顿下来?

我们再念十声佛,回向回向给这些病人、国内这些疫情烦恼,我们一起念一念佛,先念一念“其佛本愿力”。

众: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三遍)

南无阿弥陀佛!(十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