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课 起修

点击下载音频

导读:净土的起修很独特。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是不共的、净土的、念佛的特质,九界同修、同归,直指佛果,这是特别不共的一个起步。我们真正地知恩了,就能安乐于此,就起步了。知恩,就来报佛恩,来利益一切众生,回施一切众生无上功德,如佛无异,示佛法如佛。 知恩报恩,是整个净土法门的纲领,作为的纲领。行佛事业,报佛深恩,报众生恩,这是净土的修持。

(一)直下启用佛果,是净土不共的起步

这儿出家师父多一点,还是想把起修的问题给大家讲一讲。起修是很重要的一个点。实际这东西呢,人容易似是而非的。

举几个例子。教下呢,它有它的特质。像我们中国的唯识宗、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很多宗啊,我们统称教下。教下最主要是要有它自己的理论,华严有华严的理论,唯识有唯识的理论,天台有天台的理论,它有一套自己的理论体系。

这个体系就是通过说教,或者言教,就是依经论,依经依论,就是所谓的圣言量所施教,来传递一个东西,它的起修处就是“大开圆解”。这个“大”,就是圣言量所支使,人能心开意解,大开圆解。这个“大”,因为跟圣言量、跟经论有关系,非自己的识心所产生的作用力,称为大开圆解。大开圆解就是教下起修方便。教下的起修一定是在“开圆解”这样的一个状态下去起修。这个开圆解呢,已歇业习之识,就是我们的识心习气休息了。“歇”,歇了,休息了。这个重点,就在他习气的这个识,识的运用休息了,那他就开始起修了。这是教下的一个普遍的特质,不管它是哪一个,都是以经论的圣言量来开人的心识,把意识的东西、习惯的东西,让它停止下来。这是一个教下的特质。

宗下,我们知道有云门、临济、曹洞等等五宗,宗下有五宗。这五宗的起修点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又是什么呢?过去宗下的这些导师们——我们称为禅师,这些禅师们佩佛心印,就是一代一代人佩佛心印。就是像拿一个合格的公章一样,我给你盖这个章,你的心跟这个心(佛心)契合了,那他就把心印的这个权力给你有个印证。

这些禅师们的印证有三个方面。他不是说一句话私属于我,我有权力就给你胡说,不是的,他最根本的圣言就是经典经论,这是一个。再一个呢,传承,就是一个法系它有一个传承,传承的一些口诀。通过这些传承口诀的对应,一代一代的人呢……像临济宗的三玄三要,就是很重要的一个口诀。那你对着这个了,他再拿经典给你来印证。下面就是自己的实践,因为每一个禅师他有自己实践的证量,他用自身实践的证量来勘验你所契合的东西是不是如实。

大部分就是这三个方面。当然也有一些冥加冥证的东西,这是不可预设的不共法,就是不共的东西,这很少,也有。像过去已经取灭的佛菩萨,或者在我们这个欲界、色界,或者阎浮提不再显现的这些佛菩萨们,他们来显相,显现象,来作证施教,也有。

那这个,是禅师们宗下的一些明心见性的起修。这个起修呢,亦起到一个“歇”,真正地歇自业的一个过程。自业所属,意识也好,造作也好,完全就停止了。所以他这个最重要的是真正地休息了,在自身的业、知见、法则等等利益上全部休息了,在这个地方真正地休息了。通过这样印证休息了,那就是起修方便了。这是宗下的特质,它的重点一定是明心见性。

这个明心呢,实际宗下的人士往往依经论就没那么复杂,不像这个开圆解——我让你处处理解了,他(宗下)只是重点让你歇心、歇业,在自己的心智上能休息了,有个着手处了。此一心体,十方诸佛与一切众生同一心体故,得见方便,他得见这个同一心体了。得见,是明心方便。那又为啥说见性呢?知心方便。知其心体广大无碍,圆明具足,是名见性。它两个是互说的,明心者必然能见性,见性者必然能明心,就是寂照照寂,就是照者能照自心体,使这个寂静的心体能得见得用。所以,这里面有止观的直下的作用。明心见性,这是个起修。

我们说净土的起修很独特,它跟这都是不共的,它不跟这共,它跟这些东西合不到一起,这些东西在它这里都没有用了。净土的起修,独特在什么地方呢?为什么说它是一个大用现前的法则呢?这就是十分奇特的一个地方,净土的起修,十分地独特,称为“不共”。一切法就像百川入海——净土的修法,以海的功德,以海的浩瀚,来回观百川。就是以海的量——佛果——来回观百川。了解、运用这个接引。它是必归的,他还要接引,为啥呢?很多人就会迷失在自己的大小水流、深浅水流上,会迷失在自己的是清是浊这些状态上,会迷失、固化在自己这个因缘上。那佛的接引呢,是同入大海的事实,就是往返往生的教育。这个不共在“往返二法”,往返皆依佛果,这是个很独特的东西,所以称为往生。

实际在许多修法中,止观二法是大家必修的。不管什么样的乘,止观二法不修似乎都是不行的。那净土宗,像天亲菩萨,他也用止观二法入功德。但他这个止,是以佛愿来作止的,是以佛愿、佛心来作止的。观呢,是观佛的依正二报,所以往返往生皆不离佛果,这是他的不共之处。

在我们学习的其他教法中呢,都有这样必然歇心的一个修持,必然的一个修持。这个歇心的修持是十分不容易的,就是这个歇心的过程是十分漫长的。对普通人来说,我们用这些方法——渐次修持,十分漫长。就是这个起修前行十分漫长,加行十分多,为什么呢?你这个歇心不容易产生事实,或者说不为自求等等,十分难得见这样的心智。有的人修行——我就要为自己怎样,我证明自己怎样,我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状态等等,都是不歇心的状态。我要度众生啊,或者我要怎样怎样,实际心都在狂妄着,狂躁着。所以渐次修持是个很久远的过程,这是个资粮道。人的资粮不够,资粮与见地都不够,那这是很麻烦、很漫长的一个过程。

我们真正不为自己是很不容易的,为什么不为自己?凭什么不为自己呢?我要这样,我要那样,我要做好人不行吗?我要修行不行吗?我要度众生不行吗?我要开悟不行吗?我要达到某种境界不行吗?都是在为自求。为自求,就无以歇心,你没办法歇心,你的心永远在躁动着,不管什么样一个理由,就是令心躁动。那这是很漫长的一个过程,达到歇心很不容易。

明心见性,大开圆解,实际都是歇心的一个过程。像宗下的大德接引上上根性,直指大用,他有方便,那就是接引方便。但那是上上根性,得有一个成熟的人来接引。

再一个就是像密乘中的善知识——阿阇梨直接的给予。那个给予呢,要有四皈依的这种接轨,令你歇心,也是十分不易的。过去人修五加行、六加行,很多喇嘛,真正的修行者就修十几次加行,或者几十次的反复修持,令心歇息,真正地了知无一法可得的事实,真正了知三无差别的事实,顿时歇心了,他就开始起修了。别的都不是起修,是准备工作,叫前行。准备工作是个前行、加行,这都不是正行,你这所有的修行不是真正的佛法,就是在准备,就像要打仗一样,粮草先行,要把粮草准备好。很多人修行多年,还在法外徘徊,在那儿晃晃荡荡的,实际根本不入于法流啊,就是没歇心。这是很厉害的一个现象。

这一点呢,你看这个止观,好比说有小止观,有大止观,等等等等,说得似乎跟这(歇心)都有关系。但它不是说像净土这样一个直指,一定是这是个因,这是我们起修的因,这个因就是佛果,这个是不共的地方!

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是不共的、净土的、念佛的特质。它这个念佛啊,特质是十分独特的。好比说佛的内誓,假设我们念佛的无诤,假设念他的外愿,我们在念这些的时候,无诤的自受用,外部的他受用,你可以直接体会到佛所亲证功德的内容,他不需要我去歇心、我去干什么干什么,我就直下启用佛果,直下启用,不去委屈了,所以称为平等缘起,圆满缘起,无碍缘起。

这个缘起,跟止观修持,跟任何东西都没有关系,跟九界有情都没有关系。“九界同归,咸得往生”,这个九界同归、同修,这是不得了、不得了的一个大因缘。这个心是不可思议的,实际是佛心了。资粮道,加行道,歇心的状态差异太大了,一个人一个样子,一个人一个样子,九界中百千万个样子。那九界同修、同归,直指佛果,这是特别不共的一个起步。

所以说“凡圣同修,九界同归”,这是个大话题。我们一读到净土的修法,就是“愿共诸众生,同生安乐国”。这个同生,实际就直下启用了三无差别的这样一个法性,直下启用三无差别的法性。直下,它不啰嗦任何东西。这个大用现前呢,非歇心事,非修证事,不是说我们见性,也不是说我们开圆解,直接这个大用,就是佛,佛果,佛功德。

(二)接受佛的回施,行报恩行

我们这个地方认识不清楚的,就是佛功德的回施——他回给你,供养给你,给予你,理由就是视一切众生如一子,如自己,如父母,这是他的理由。那性德一如,这个是事实。

这个“如”,不是说无端地我就讲“我给你,对你都一样”。他有理由的,他这个理由很充分:对一切就像一子一样,像自己一样,像父母一样。所以佛是报恩者,他是报众生恩的。因为佛圆满菩提,是因为众生业分他圆满菩提,他是报恩者,佛的回施是报恩者的正行。
那一天我给大家介绍的《大方便佛报恩经》,就特别重视讲“报恩”。他报恩,就是视我们“视若一子,视若自己,视若父母”,因为性德是一如的,他亲证这个东西了,所以说他有亲证的这样一个惠利,他受益于此了。他这个亲证呢,是一个大利。他在这个大利面前,感恩戴德于此,他感恩于此。他亲证了,得到这个大利,大方便,也称为“得大自在”。在这个大自在方便中,他生起了感恩。这个感恩呢,感恩一切是事实了,是一个事实的心——就是他不做这样的事没有意义了。

很多人问我,说我们念了佛以后没事儿了,圆满了,清净了,使自己的心清净了,那多没意思啊,所以说呢,刚好报恩,报众生恩,行佛事业。你看,感恩一切,行佛事业,这就是念佛的特质。我们没事儿了,自己没事儿了,圆满了,清净了,在这儿真正地印契了自心,不在自身的一切如幻不圆满的业上造作了,歇心了,真正地歇心了,歇心于佛的功德的回施,这个地方是歇心的一个直下的启用。他不是开发了,他直接用它了。佛的功德就是我们歇心的一个启用。

歇心的这个东西呢,往往人就给它一个断灭,无所事事的借口了。不是这样子的,所以呢下面就是知恩报恩。

知恩报恩,是整个净土法门的纲领,作为的纲领。知恩,就是知佛回施,接受佛的回施。佛的回施很有理由的,这个理由就是法性一如。一切众生未出这个法性,一切诸佛如来的功德与一切众生的业作,都同出一法性,同一法性。这个法性,这个体,谁都超越不了。法性之体,无生命能逾越的,没有一个生命能逾越这个体的,所以它称为“体”。体是一如,在这个体的一如上,我们真正能知恩,佛的给予我们就能接受,要不然很多人不接受。

我自己有这个历史啊,我自己在没有出家前,就有一段梦游的不切合现实的一种生活状态。梦游,因为啥呢?对现实不满,对自己的生活也不满,对自己的人生观也不满,对自己的作为,对什么都不满。不满呢,他就不切合实际了,就对社会生活、现实生活一点都没有感情了。对现实没有感觉,脱离现实了,所以产生梦游。就是一到晚上,一到静下来,自己马上进入梦境,梦境就出来了。这个就是脱离现实的一个反差作用。白天就是索然无趣,无聊,就像现在小孩子讲“这么无聊”,完全是无聊的,那就梦游去了。梦游中,的的确确也遇到这样那样的善知识,不可思议的形象的人来帮助,说“啊呀,我来帮你吧”。因为自身业力的骄慢、自身人生的经历,或者记忆的一些经历呢,就会很骄慢。“去吧,上一边去,我自己行!”不接受,根本不接受。我经历了很多不接受的过程,我现在都能回忆起来,实际就是潜在的一种自大与骄慢,不接受这些东西,什么你来帮我,他来帮我。虽然都是自己心目中的一些贤圣啊什么的,不接受,最起码说自己吹牛,“我能自度”。

我一直到出家,这个东西在我心里还是十分地顽固——就是别人能做任何事情我都能做!过去的祖师大德,你能做什么我一定能做什么!就是这种骄慢,这种不可思议的自我执著十分地厉害。我做了多少事儿我不知道,反正是回顾回顾呢,就是现代人讲“难行能行”,真都做过,一点都不开玩笑。

真是体验过了,才知道骄慢自大是个什么东西,它有多么大的厉害,体验过,才知道它有多么大的厉害。体验过,才知道佛恩浩荡这个事实,才能真正地体会佛这个理由,给予我们这个理由,就是报恩这个理由,是多么准确。我们是多么狂妄颠倒,多么自大。

在这个地方要了解佛的这个理由,我们正面地面对佛的慈悲,或者佛应该给予我们,我们应该接受这样一个歇心的具足的给予,因为我们本来具足。因为我们不了解本来具足,你一想自己本来具足,成骄慢自大了,你看,它在这转换了,成我执了。那佛的给予,令你这个具足起作用的时候,完全不一样!它是平等具足了,它是个周遍性的作用了。它不是偏颇的自我具足的一个特质,是生命不可思议的这种内涵了。那这个呢,歇心就是于自于他,是与法界同用同取的一个东西了,说自歇心,他歇心,共业歇心。这个歇心,于一切时处歇心。

过去我说“三种歇心,三种放心,三种安心”等等,于别人的一切业歇心,于自身业歇心,于九界一切业歇心,这就是佛恩回施。你真正地歇心了,在净土中你可以知恩了,你就能知恩。我们真正地知恩了,那就能“安乐于此”,就起步了,这就起步了,感觉到起步,有意思了。所以佛果的回施是起步,是安心。那报佛恩呢,来利益一切众生,回施一切众生无上功德,如佛无异,所以“示佛法如佛”。

(三)遨游法界的权利,一定是在报恩上

我们读《往生论》,有“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他怎么不说示佛法如菩萨呢?如声闻呢?如善人呢?他不!他说示佛法如佛!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教义。所以我们往返中都是在利用佛果,没有其他东西。其他东西呢,都要歇心,都要放心、歇心。因为啥呢?都要回归!

出家师父一定要在这个地方真正地要了解:佛为什么能报众生恩,报一切恩,我们为什么能行佛事业。所以“念佛成佛”,你看,这个地方的念佛就是“报佛恩”,成佛就是“度众生”。你看,不为自求,他很简单啊。自身的这个求没有啥可求的——不为自求,它是真实不可思议的。他并不是说一个高尚的语言,毫无价值的一个东西,一个空头的语言没有啥价值。他就真正地来展示了、揭示了这样一个“示佛法如佛”的行持,歇心于佛果,启用于佛果。歇心就是往生——入功德,接受佛的回施,这是一个歇心的过程,这是一个安心的过程。知此恩,报此恩,感恩一切,如佛感恩一切。

因为了知法性之一如,视一切众生如一子等等的作为,我们都可以亦复如是。佛如是作为,我等亦可以如是作为。你完全有这样的理由这样作为,因为佛把他作为的功德回施给我们了,把权利、方便都给予我们了,给予了我们,就是恩,知恩。

那你说“我接受不了”,所以说我们对法性的认知,这个接受的理由特别重要,接受的理由,与回施的理由。他回施十方都是这样一个理由,这个理由很重要,很重要!很多时候,我们感觉到凭啥呢,为啥呢?为什么佛要感恩众生呢?佛怎么会感恩众生呢?因为他得到了这样不可思议的大利,就是得大自在的大利,具足一切法界生命所有运用方便的大利,他感恩一切。因为有这样的利益,他感恩一切,他知这样的恩了,所以他把这个东西回施给我们了,让我们来直接启用这个东西,来报众生恩。报众生恩,那就是无量光无量寿。真正的无量光寿,就是生命之间的报恩,报恩行,这个报恩行很重要。那这生命的妙用呢,我们就能了解了,或者说生命的光辉,他这个光辉的地方——真正的价值,我们能从任何一个作为中来体验它,任何一个作为中去体验生命的价值、光辉,生命的妙用、生命的真正价值所在,就是真正的长寿。

我们很多人追求生命的长寿,那你把你的生命回施给一切生命,那生命是不是长寿呢?就是报众生恩,生命一定是长寿,是不是这样子呢?我们可以去实践,去观察,去运用,依经依教,依自已的心——实相心,依这个心来观其实相、真相、妙相,善用无相。那生灭中的生生灭灭,你皆得自在。生灭呢,你就善用于此了。一切生灭幻化,你能善用,而不是说再计较于此,滞留于此,被约束于此。那这个善用就是完全主动了,主动的光辉会照耀着自身,照耀着生命。那我们就说原来佛称无量寿无量光,他这个主动就是光辉。这个光辉呢,能自照,能照亮世间。

主动是十分有意思的,我们怎么能接受这个主动呢?我们真正地了解了这样一个法界性、觉性、自性,我们能彻底了解他这个一体的妙用了,报众生恩就是正行了,行佛事业。报众生恩,就是行佛事业,特别简单了。

那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生命,哪怕是九界生命,哪怕是菩萨生命,他也不能完全利益世间,他也在六度万行,完成自已的所谓的大愿。这个地方我们只是完成佛的事业就行了,完全抛弃了自我的所有的九界所需,过去叫弃九界业,直接弃掉,回入殊胜功德、一乘佛道,这就是念佛的特质啊!要不然我们这九界的徘徊……九界太浩瀚了,法界最浩瀚的就是九界,浩瀚,太浩瀚了,九界太大了,任何一界都太浩瀚了,我们在这里面找不到头尾的。那一旦入于一乘呢,那就是善游于此了,你就能自在了,在这个浩瀚的法界中,你能得到一个游戏的自在,或者游戏的权利呀。这个报恩实在是游戏的权利,这个权利怎么来的呢,谁来分配的呢?就是报恩。你报恩,一定会有这个权利;你不报恩,去完成自我,去坚固自我,或者是传达自我,你这个权利就会丢失。被业所困嘛,你被业困了,那你这个权利就丢失了,就会丢失这个遨游法界的权利。

遨游法界的权利,一定是在报恩上。这个报恩很重要,报恩就是个权利。大家可以回观这个东西,你在报恩的时候,你默默地祝福也好,回向也好,随顺众生需求也好,这个报恩的权利,就是善游的权利,自在的权利,这是很奇特的。那这无量光寿我们就能理解,因为他就是性,法性、觉性一体的妙用全部展示在这样一个生命的现行中。那任何一个生命,这个生命不说是男是女,是凡是圣,是好是坏,没有这个了,他就把生命的十法界的特质,自由游历的特质,他就把它(解放了),不再拘泥于、不再缠缚于、不再局限于任何一个生命现象中了,那就是报恩行。

感恩报恩啊,真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一个权利,十分有意思。接受佛恩,接受佛施,理由我们也很充足,这个理由我们很充足的。接受佛的回施,实际就是往向往生跟返向往生的二种入功德与出功德。入出功德都是佛的回施,入功德也是佛的回施,出功德也是佛的回施,知恩是佛的回施,报恩还是佛的回施。这个地方一下子就把你轻松起来了,解放了这个自我,这个解放自我呢,特简单的一个解放,是十分感人的。

要是我们去观察去了解,没问题的,《往生论》中有二十九种观察,它来干什么呢?正念,让你正念成熟,正见成熟。佛的二十九种庄严,他的依正二报的庄严呢,来正你的念,正你的见,来让我们怎么生起正智。正智,这是入功德,因为这都是佛果的观察,你就会正见,你就会产生正智的成就,这就是所谓的佛果。第五门,出功德,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为首,成就悲心。这还是借助佛的功德的回施,来出功德、利益世间,返向往生,成就利世的一个妙用。

我们知道这二十九种观察,要是有学习就会了解,“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你就去观察吧,乃至说“相好光一寻”“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让你去观察,观察干什么呢?正念,正见。就是我这个念佛是正念,这时候念佛是正念,是真念佛。很多人说念佛念佛念佛,忆佛忆佛,不知道干什么呢。正念正见!正面地来念佛,就是皆是佛的功德、佛的境界、佛的国土、佛的愿望,我们去观察,令心真正地安住在正智的这样一个成就上。

大概把净土跟其他法的一些修持做了一个提示。净土这个修持,行佛事业,报佛深恩。报众生恩,行佛事业,这是它的修持。

(四)为利世间、报佛深恩、报众生恩而念佛

哎呀,你要一心不乱,我听见头都大。你要证什么三昧,你要功夫怎么怎么样。这与这个教法真是背道而驰。但是现在又在盛行这种说法,因为他是渐次心,他只能接受那个东西,因为那是世俗心,那是世间人,那是九界心,大家都接受的。这个易接受啊,易信,易信必定是难行,奇特得很。那个说法一说就信,你要一心不乱啊,一听就信;你要加行啊,一听就信,易信一定难行!因为啥呢?这个易信是合乎我们的习气,合乎你的习气你就容易信。这个信很快就建立了。建立了,你作为的时候因为习气相续,所以就会难,所以说这个修行就会难,难行。世间人都在传播这些易信难行的东西。为啥呢?没有悟入佛的知见,那就说这些易信的话。易信很容易说,做的时候太难。

《无量寿经》中佛讲,佛陀是从明乐入明乐,从明入明,从乐入乐,这是净土教法。那从苦入乐,从迷入乐,从暗入乐,这是世俗常规的教法。从暗入明呢,从苦入乐呢,这是常规人的心理的一个常态,但这不是净土的起步。佛在不了义经中也有讲。我们都知道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有不了义经,不了义经是有的,为啥呢?顺应众生说,不这样说,你不信啊,不这样说,没有机会啊,不这样说,你拒绝啊!最初说法,你说咋办呢?顺应众生说,这是个不了义经的特质。

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个易行,易行在于佛的功德的给予,在于我们正当地接受佛所回施的这样一个顺性,视我们为一子,为父母,为自己的这样一个理由。我们要接受了,那我们就易信了,也能随顺了。要没有这个理由呢,大家就会根据自己的习气,说凭什么呢?为什么呢?你说的再好,你不证道不行。这个一下把所有的人都打倒了。“你不证道不行”,你看,所有人都说,“是啊,我不证道不行啊!”“我没有这个东西,我怎么能这样那样啊。”“我没这个修证啊。”这谁都信,没办法,那你就行吧,你作为就难了,你去证吧!你要证到佛果,你慢慢去证到佛果,一层一层去证,那你就浩瀚得不得了。不是不行,这个过程太久远,一生成办那就是谎言。

那接受佛的回施,佛在《妙法莲华经》长者子喻中做了一个很简单的比喻,长者有一子,这个子丢失了。丢失的这一子就是众生,迷失三界,不知自己具有一个长者的父亲。他所有的财产都是你的,你不知道了。这一子就是什么呢?天下的凡夫有情,一给予,就吓的晕倒了。骗我的,是要我的命的,对不对?让他打扫卫生、砍柴火,让他去看仓库、扫院子,然后慢慢地让他做管家。他一步一步地,哎,先做管家了,然后再说,我们很亲啊,然后说你是我的儿子啊!这时候可能行了。因为啥呢?渐次他才能生信。一下给予他,就吓死了。那我们的众生心中,就有这样的状态,就有这样的一个习气。

所以释迦文佛也停顿了很久,在方等会上才给我们讲的,就是说我们都做管家了,这时候释迦佛才跟我们讲,你们都是阿弥陀佛的儿子。不信啊?阿弥陀佛视你为儿子,行不行啊?大家同一法体,同一法性,你信不信呢?在这个地方呢,这种给予啊,实际这个给予是一体妙用之给予啊!无间的给予,就是平等给予,平等回施。实际不存在给予不给予,但是怎么办呢?你说,怎么使我们的心具足起来呢,具足的心起作用呢?说给予吧!实际是无间的给予。因为是一体的,他不存在给予。这个如幻的业,你必须得经历一下,你才能满足啊,你才能启用啊!

所以说我们现在的修持呢,念佛还是要念的,但是不为自求,为了报众生恩,回施众生。所以“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都不是为自求,也不是为了功夫,是为了利益世间,报佛深恩,报众生恩,像佛一样的报众生恩,修持念佛,就很有意义了,报恩行。原来我们念佛不是为自己,要弄个啥样子。把身体弄好,把精神头弄好,把自己修个禅定功夫,这都不是。我们报众生恩、行佛事业,是真正念佛了。

以前有善知识说这个念佛功德,大家都痛哭流涕。我感觉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兆载永劫地能遇到这样的法则,太感人了。以前经常同参道友到一起,会痛哭流涕。痛哭流涕并不是其他的东西,是终于不为自求了!在那一点上,终于不再为自求了!终于在自我业力上、法则上、正确错误上,不再挣扎了,真正地不挣扎了。

所以呢这个长寿,我们称为无量光无量寿。我们都了解昙鸾法师,魏晋时代的人,他修过道家的长寿法,一闻到菩提流支这个长寿法,一接触,感觉到这才是无量的生命、无量的光明啊!在无量的光明中运用无量的生命,真正的长寿,真实的长寿。这个真啊,真实,就是实实在在的长寿。

我们能在这样一个时代接受这样一个法,一定是从乐入乐,从明入明。无益之苦,当远离,如是行者,得度世。无益的苦,不需要去吃,自他这个无益的苦。我们这个时代大家都看到很多人啊,在修苦行啊,不吃不喝不睡不穿,行啊,也行,但那是为了啥?要是为报众生恩,行佛事业,也是可以的;要不是,那纯粹就是名利的奴才,你就是个名利的奴才,那会害你的。

那我们要去了解这一点,我们还是在念佛,不再为自求了,不再求功夫了,也不再求圣解了,也不再求自己的证量了。原来无一法可得,在这儿真正地落脚了,真正地无一法可得,真正地把脚、心都落下了。这个地方真安心呢!佛说“于一切众生,为作大安”,真安心啊!生命的妙用,真正地把身心安顿下来。这一点给大家做个提示。

尤其是出家师父,你们马上要走了,给你们做点供养,希望大家真正地来做一个知恩报恩的人。要不然出家一次真不容易,一定要珍惜,珍惜这个行佛事业的一个正行。一定要珍惜!万里迢迢也好,千里迢迢,我们是为法而来。一定要把这个为法而来的心拿准,那我们生命的价值就有意义。要不然千里迢迢来了,的确很远啊,在地球上南北半球,这是很远很远的。

真希望我们珍惜这次机会,把我们为自求的心丢在这儿,把为众生、为利益一切有情这个心带回家去。我们轻松起来,真实安乐。要不然,回到国内又是纷纷攘攘啊,因为各种说法都来了,各种因缘都来了,各种作为都来了。我们怎么去让自己的生命,在纷纷攘攘的说法中真正清晰下来,真祝福你们能清晰自己心地的正行,做一个世间的芬陀利华,能真正地自他二利,这是我这一节课特别重要的一个动力、发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