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路

点击下载音频
摘要:我们运用“观自在菩萨行”的法则,就能体验法界心的作用,就能了解法由心生。这个教法是个善巧,接引八万四千心,设立八万四千法,而实无一法可得。它是法界心的一个图纸,圆满无碍的一个路线图,让我们在这里面行走自在,运用自在。

一、法由心生自在行

 

上一节课1,我们把《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一段文字呢,做了一个角度的提示,就是所谓法界心的提示。

我们所描述的有种种心:世间心、出世间心,三恶道心、三善道心、三圣道心、佛心,我们会表述种种心、种种意识。

法界心呢,谈的是十法界,十法界的根源所在,十法界所有的意识行为,它的根本依止,就是所谓的法界心。那我们运用这个法界心,就是“观自在菩萨行”。

“观自在菩萨行”为什么说是法界心的心相呢?因为我们在运用法界心,就会表现在自在、自在行、深入智慧的这种作为,能度一切苦厄的善巧,它的作用,就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我们不是为了学习知识,是为了使自己对情世间、器世间的作用,对生命、对人生的一个认识实践,不单单是知识层面的一个学习。这样,我们就能去实践觉悟的法则,或者慈悲智慧的法则,就是所谓佛子行。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实际就谈论的“观自在”的这个自在,自在的表现,自在表现的细微角度,就是色受想行识不异于空,空不异于色受想行识,照见五蕴皆空的即空即色、即色即空的这样一个真相。所谓法界心的清净,无所对待、无所障碍、没有对立、没有矛盾的这种真相,就是法界的清净相。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来告诉我们观自在菩萨行,或者自在菩萨行,深刻的智慧行的这种内容,就是照见五蕴皆空。怎么来照见?他说色受想行识不异于空,空亦不异于色受想行识。这不是一个理解,是一个运用的方便,运用的法则。

法则跟你理解不理解,不作关系。你去随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或者说色受想行识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这样一个法则,去审观世间,跟你理解“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或者说色受想行识不异于空,或者说空即色受想行识,那个理解,跟依这样一个法则去审观世间,是有很大的差异的!

还是以前课上说,吃苹果、吃梨子,品尝滋味,就是我们依这个法则去实践,那就是所谓的尝苹果的滋味,去评价苹果,就有意义。只看、解说,什么苹果、什么梨,什么大小啊、味道啊,描写得再细致,你再理解,但你也不知道苹果、梨子的滋味,因为你没有去亲口尝一尝。所以法则是实践,是品尝法味,品尝苹果的这样一个过程。

我们要运用色受想行识不异于空,空亦不异于色受想行识,这样一个“观自在菩萨行”的法则,那我们就能体验法界心的作用,或者说就能了解佛所讲的一切法由心生这样一个自在菩萨行。掌握了法由心生,那就是自在行。

法由心生,跟“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有什么关系呢?这就在于大家去运用色受想行识不异于空,空不异于色受想行识,或者说色受想行识即空,空即色受想行识,这样一个互为作用的自在力,就是无染无著的清净力,这样一个清净无染的善巧,那我们的法界心就激活了,我们的法界心的运用就展示出来了。

那就能知道,什么是“观自在菩萨行”,为什么称“自在菩萨”?就是在一切色受想行识这样一个现前、现行中,无疑我们在运用一切法空的这样一个大智慧行,所谓的缘生缘灭这样一个生灭现象的游戏。我们就能善用生灭游戏,而不执著于色,不执著于空,不执著于色受想行识,不执著于色受想行识异于空、不异于空,善用于色受想行识即空的善巧,就超越了对色受想行识的执著,对空的执著。

世人不执著于“有”(色受想行识)、以为“有”,就是执著于“空”。空,他就要断灭;执著于有,他就要排空,他就否认空。那这个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或者空不异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不异于空,这就是“观自在菩萨行”,也就是法界心的一个于色边、于空边,就是世俗人认为二边法中的一个“即”字的运用,就是色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这样一个自在妙用,不染不著,不居边见,不执有无,这样一个智慧行、清净行,去一切执著行,所谓的方便行者。这样的一个行者,称为自在菩萨。

如是自在菩萨呢,能度一切执著之苦恼,执著的苦厄,执著有、执著空的这种给有情带来的无明执著、无明我执的一种烦恼,乃至断灭空、顽空的执著的烦恼、苦厄,所以能度一切苦厄。

 1  指:20211008《认识法界心》

 

二、依诸法本质,善用诸法

这个五蕴,就直接把“色、受、想、行、识”这五个,旧翻五阴,新翻五蕴。在中国传统的译经,罗什大师的时代,称为旧译,玄奘法师的时代,称为新译。玄奘法师从印度取经回来以后,所展开的译经的直译模式,称为新译。在罗什大师那个时代,意译,因为秦人喜简。那时候称为秦人,就是我们说的秦朝的那个角度,或者说离印度最近的这样一个区域,称为秦人。秦人喜简,所以他翻译呢,是意译,就是所谓的旧译。新译是直译,就是不增减于文句的一种直译的方式。五蕴亦是新译的一个翻译,把五阴翻成五蕴,这样一个名词。

那这个五蕴——色受想行识,不异于空、即是空,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法则,值得我们玩味,值得我们体验的一个法则。这是一个苹果,我们要去品味它,而不是去理解它。品味它,就直接让它在我们思想意识中起作用,在我们生命的作为中起作用,在我们观察作为中起作用,不是你的识心的理解。那个理解呢,一会理解了,一会又不理解了,它会瞬间变化,瞬间就挪移了,信、疑,它总是伴随着呢,你这面信,那面就会疑。

那这个“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来提示了观自在菩萨行,或者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所观察的内容,所行深的内容,或者智慧行的内容,让我们去体验色受想行识不异于空,空不异于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即空,空即色受想行识,这样的诸法空相,这样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所谓的我们称为法界心的作用,法界心对整个法界的一个广大如实的体验,就是观自在菩萨行的体验,或者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实践。

这个实践,度一切苦厄,那就是成就无上菩提。度尽一切苦厄,佛教讲的度一切苦,得一切乐,就是讲的生命远离无明执著、颠倒妄想之“苦”,成就圆满、清净、觉悟之“乐”。那这个离苦得乐,是佛教教法对有情回施诸自在行、乐行,就是娱乐行的一个智慧方便,远离无明执著的苦厄的一个善巧。

这个教法是个善巧,实无一法可得的给予法则,接引八万四千心,设立八万四千法,而实无一法可得。因众生八万四千心,感召佛陀说八万四千法,来使八万四千心,汇入法界心,就是所谓的清净心、平等心、圆满心、无碍心。

我们在实践这个“观自在菩萨行”,那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这样一个运用法界心的过程中,他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样一个色受想行识不异于空,空不异于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即空,空即色受想行识,这样一个如是法则。非是理解,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一个法则,一个运用的内涵。

所以他后面会提到“舍利子,是诸法空相”,就是法尔本然。“是诸法空相”,讲法界心的这个心相的细分。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这一口气讲这么多,这是啥呢?勇敢者,无畏于一切业相之人,运用这样一个观自在的法则,在色受想行识所审观、体验、作为到的一个诸法空相,就是深达缘生缘灭,了知诸法空相。

此空相非断灭,他在讲色受想行识;非色受想行识有实质,讲诸法空相。因为色受想行识的表现,讲色受想行识的本质,空!本质,以本质了解、运用色受想行识,那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那就是色受想行识不异于空,空不异于色受想行识;那就是空即是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即空,就是讲它的本质。以本质运用现相,就是所谓的诸法空相。“舍利子,是诸法空相”,很重要、很重要,因为讲到了色受想行识不异于空,展示了色受想行识即空的这样一个本质。

所以说,依诸法本质,善用诸法。这太有意思了,这就很有意思了,就是我们了解了法界心,是诸法空相,这样一个运用的状态。诸法空相,讲的什么样的诸法空相呢?讲的色受想行识,其本质也空,展示于色受想行识的当体。色受想行识展示之过程,当体即空,就是所谓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一点,我们要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在念佛中,在随顺佛的果地觉中,在我们闹习气烦恼的时间、情绪作为的状态中,去体验。体验什么呢?是诸法空相。体验什么呢?体验这个诸法空相,体验诸法的相貌的这种作用与本质,就是所谓的它的体相用。

这个地方讲色受想行识不异于空,空不异于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即空,空即色受想行识,这反复地讲来讲去,它的意义是什么呢?告诉我们“是诸法空相”。这个诸法,就是色受想行识,空相,就是它们的本质。其相也空,其相非顽空,显生灭,显缘生缘灭之相,实是无生。

后面谈到无生,就是说的“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它的体,性空之体。就像我们还讲虚空一样,虚空中,天空中,一会有日月星辰,一会有彩云、乌云、白云,我们能见到这样那样的种种相,但其体是空。因为我们这个日月星转,星转斗移,我们能看到日月星辰,因为这个天气的变化,我们看到彩云、白云、黑云、乌云,种种云,但是这个天空无增无减,这个天空其本体无一物可得,无一物是一成不变的。所以这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来展示虚空之体,展示无生之体。

这一点,很多人在意识上很难过关,但在随顺这个教言去观察,去体验,很容易体验到内在的,乃至不可言说的一种轻安、喜悦,或者清净、平等、喜悦的内涵,就是实相功德的内涵。

 

三、本质空,作用有

后面讲这一大套话,是更细分地讲。说“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一直到所谓的自在行。原来自在行,都是在这些地方来表现的自在。

为啥说色声香味触法,说眼耳鼻舌身意,说眼界、意界,说无明,说苦集灭道,说智说得,最后提到一个“以无所得故”?我们要是没有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等等等等色,那时候你说空,就是顽空。

此处说空,此处说不可得,是体验这样的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的作用,而无染著,所以就是“以无所得”。无染著就是智慧行,智慧行就是观自在菩萨行,就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行,就是度一切苦厄行。度什么苦厄呢?就是度对眼耳鼻舌身意的执著,对色声香味触法的执著,对意识界、对无明界、对生老病死、对智、对苦集灭道等等的执著!

这都是不可得的,但都是可行的。可行,无染,就是智慧行,就是观自在行。

他就更加细致的,更加把所谓的度一切苦厄的苦的这种执著,就是对色受想行识的执著,对眼耳鼻舌身意的执著,对苦集灭道的执著,就是法上的执著,对生老病死的执著,超越了这一切执著,就是“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那是真正的观自在菩萨行,这是观自在菩萨行深的一个表现、一个表达、一个味道,这个味道在于此。味道!这就是味道。

什么味道呢?这一大摞子话,我们从开始,一口气把它读下来的味道。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亦空空不亦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这整个讲的,前后关照得到了。前面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讲的是所谓的“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那观自在菩萨行就是以无所得的这样的菩提萨埵之行为。菩提萨埵就是菩萨,他把它细分了。“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那这个“观自在菩萨行深……度一切苦厄”,就是以无所得的这样一个菩萨行为。这就是讲眼界、意识界、色受想行识,乃至说声闻乘讲的苦集灭道等等,皆不可得。

所以在天亲菩萨的著作中提到,法无我,作用有,就是“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体清净,展现种种法,就是展现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无一法可得,但是有色受想行识缘生缘灭之作用,过去说,业力和合展现的一个无常作用,幻生幻灭的作用。这个作用呢,是无常的,是缘生缘灭的,是刹那刹那的一个表现,这个表现没有实质,所以称为不异空。缘生缘灭无所得,称为不异于空,即是空。

那我们知道一切缘生缘灭的现象,不管是色受想行识,不管是生老病死,不管是色声香味触法,不管是苦集灭道,皆是不可得的,皆是缘生缘灭的无常现象。那这就是菩萨所正行的,所谓的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就是依真正的智慧,就能观察到如是、体验到如是的内涵。

这一点,希望大家听一听,不需要理解,需要大家用心去品味。品味这个法界心,品味色受想行识、生老病死、苦集灭道不异于空,空不异于色受想行识、苦集灭道、色声香味触法等等等等等等。色受想行识即是空,苦集灭道即是空,眼耳鼻舌身意即是空。

那为什么要把色受想行识,或者色法、色表达,然后再说空呢?或者说空,还要说色受想行识呢?这大家一定要警觉。它俩不是矛盾,它俩是一个体、用之支持。有此用就现其体,有其体就知其用,不是矛盾,不是世间的矛盾看法,不是世间说色就色,就把空给填满了,说空就断灭了色,不是这样子的。这个地方是色受想行识支持空,或者即空,空即可显用于色受想行识的世间作用表现,但是毕竟不可得,即是空,无有实质,就是“以无所得故”。

 

四、法界心能生十法界

所以菩萨行这样的菩提法则,菩提萨埵,就讲的这个般若波罗蜜多,就讲的这样一个智慧的法界心,当然,这个地方提到的最主要是智慧心。实际这个智慧,大智慧就是法界心,大智慧就是以无所得,就是清净,清净就谈的法界心,法界心能生出种种法界。所以我们这十法界,在法界心中秉然显现。

法界心中,一念无明起,就能生种种法界,一念无明觉,就能觉悟种种法界,这太有意思了。

我们都知道,法界心就谈论的这个实相、真相,本寂。本寂中,一念觉悟无明,这样的心的运用,就是智慧、慈悲、方便,就是诸佛菩萨所运用的法界心;一念迷于无明,执著于无明,在色受想行识等等法则上染著,就造成了众生迷失法界。所以一念觉,生种种觉悟法界,一念迷,生种种迷失法界,这个法界心一动,若迷若觉,就产生了十法界。所以法由心生,如是彰显于世间,彰显于出世间。

所以一开章我们就提,“观自在菩萨行”是法界心的一个心相。因为看到自在菩萨行,了解了自在菩萨行,“度一切苦厄”“照见五蕴皆空”的这样的一个作用力,显示了法界心的相与作用。我们通过法界心相与心的作用,来回观法界心,就是所谓的实相,实相心,真相。真相就是以无所得,真相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这个地方很有意思,耐得我们反复地去(嚼)。像我们亚洲,尤其南亚,南亚人嚼橄榄,越嚼越有味道。最早到嘴里,一点味道都没有,这个地方呢,过去的善知识、修行的人认为,这个地方开始会有味同嚼蜡。

实际,我们真正要是依照着法界心,一切唯心造这个法界心,来观自在菩萨行,无染行,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这种随文入观,随文体验,不去作解,就有不可思议的这样的一个殊胜威德。

后面讲,说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为什么说是咒呢?就是语言成就,心念成就,观想成就,都可以说是咒。有的咒呢,用意识可以发出;有的咒呢,用语言发出;有的咒呢,用观想可以展示出来,都可以说是咒。

所以这个地方,我们的身、口、意,加上观察、语言、思惟过程中,都可以去通过法界心的观察、实践、体验,乃至说表述,我们就能了解《心经》整个展示的。《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大般若、大智慧,大智慧的内涵。“般若波罗蜜”就是彼岸,就是智慧的内容内涵;“摩诃”——大,大到什么呢?法界。

所以,《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法界心的认知、实践、体验。大般若波罗蜜多,大般若波罗蜜多心,就是法界心、实相心、智慧心,当然这也是慈悲心,也是方便心。

当然,这个地方表面上偏于智慧说,就是空说,就是色空说,说色说空,色空一如之说,色即空、空即色之说,皆讲的是法界真相,法界真相的妙用。法界真相的妙用,就是色不异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就是法界的真相,法界的真相就是法界心的内涵。

所以这个《心经》,我们中国人,真是信仰不信仰的人,基本上都会去读一读,或者背一背,念一念。信仰不信仰,中国人家家挂的,到处挂的《心经》,不管是哪一方面的,包括书法啊、绘画啊、哲学啊,宗教啊、历史啊。这个《心经》是在我们华夏大地,在我们佛教东土、本土化的过程中,传播最广,家喻户晓的一个法门,可以说是一个教法的浓缩。

很多人都知道,玄奘法师在他去西域取经的过程中,遇到种种难缘,有人就传播给他,也有说观世音菩萨传给他这样一个法则、方便,让他用这个方便法则去超越了一切世间的障碍。在印度十四国参学的过程中(十六国、十四国都有说),荡涤种种障碍,圆满地能把取到的经,乃至说学到的教法,驮到我们华夏,翻译出来,在大雁塔、小雁塔,有国家支持的一个译经场,把他所驮回来的六百卷般若经等等等等,许多经卷翻译出来,支持我们震旦人民的内心智慧的开发,给我们华夏民族带来了健康、智慧、慈悲、方便的法则,实践的善巧与支持。

这些《心经》等等很多经典,当然像《金刚经》等等很多经典,很多人就会背、会读,甚至信佛不信佛,广泛地被华夏民族普遍接受的一个智慧的心理描述、心地描述,心理作用动态的一个描述,心理观察、心理支持的一个描述,很有意思。

解释《心经》的,那些历代祖师就太多了,现在可以查到的,可能上千种,甚至几千种,对《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解释,种种注解,科判性的。当然也有翻译《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比较全的,也有带“如是我闻”等等那样的《心经》,很多版本,很多版本。

《心经》的版本很多,但是在我们中国现在广泛传播的这个《心经》,大家都认为是玄奘法师,在他那个时代,或者大家普遍认可、朗朗上口的,或者说看着把头去了,但是又很完整的一个内容,这样一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当然,你现在可以查询到很多很多《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翻译版本,很多很多。到底有多多呢?大家有兴趣了,可以去查一查。这个翻译的方法,注释、注解的方法,太多太多,太多!

历代善知识有历代善知识的善巧。我这是从法界心的角度,从净土的角度,来给大家做一个提示。这个提示,也是无一法可得,关键能使大家对这样一个教典,这样一个宝典,这样一个法本,这样一个心理,法界心的一个图纸,就是一个路线图,圆满无碍的一个路线图,让我们能自由行的一个路线图,让我们去观察,让我们去在这里面行走自在,运用自在。

这个法界心,有无量法,能生十法界,所以《心经》能生十法界。《心经》一样能展示动念之觉迷,法界心一动,就会产生觉与迷二法界。觉悟法界会产生声闻、缘觉、菩萨、佛法界;迷得深重,就会产生三恶道法界,迷之轻淡一些的,就会产生三善道法界。这统筹起来,法界心一动,若觉,若迷,若破无明,若迷失于无明,这两种力就会产生十法界。

《心经》所讲的是光明藏,就是大明咒,讲的是法界心一动,所生的觉悟的、破除无明业的一个能所展示的法界,作用力的法界。虽是如是,亦无一法可得,虽是如是,十法界由法界心一动,若觉若迷所幻化出来的十法界的种种苦乐现象、觉迷现象、凡圣现象,实无一法可得。

所以诸佛菩萨游戏于此,因为他们是破除无明执著,觉悟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或者说十八界,觉悟这个十八界,拯济迷失于十八界的有情。这个教法就是展示这个内容的。

所以《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法界心这一动产生的觉悟的方法、觉悟的善巧,接引无明迷失着相有情、颠倒有情的善巧方法。实际就是我们觉悟心地的这样一个图画,这样一个路线图,这样一个内涵,来指导我们觉悟,用法界心来觉悟世间,觉悟色受想行识,觉悟色声香味触法,觉悟无明,乃至无明尽、无老死等等,苦集灭道等等。

所以《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我们在念诵的时候,就是觉悟的法界心,或者说法界心的觉悟的一念在世间的运用。在这个世间,在这个色受想行识的世间,眼耳鼻舌身意的世间,无明的世间,生老死的世间,来觉悟这些东西,这些色受想行识、生老病死、苦集灭道无一法可得的事实。透过色受想行识,运用色受想行识,无一法可得;透过色受想行识,觉悟其性也空,其用缘生缘灭,本不可得,这样一个过程,这样一个觉悟过程。

 

五、无一法可得,尊重一切法

所以我们念这个文字,就是在读法界心的心相、心形、心体。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一个“观自在菩萨行”,再一个讲的“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那这个“菩提萨埵”跟这个“自在菩萨行”,讲的是一首一尾。开头讲的“观自在菩萨行”,然后讲它的内容,来肯定“以无所得故”的“菩提萨埵”。

所谓的菩提萨埵,就是菩萨。“以般若般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我们了解了无一法可得,又尊重色受想行识,那就是出世入世,二种方便皆得。我们了解了“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的这样一个“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事实,人就会心无挂碍。

心无挂碍,非是肆无忌惮,心无挂碍是尊重缘起缘灭,就是所谓的菩萨怕因。这个“怕”,就是尊重、小心,认真于色受想行识、色声香味触法、无明、无明尽,乃至无老死,或者说苦集灭道,尊重一切法,因为一切法都来自于法界心。这个尊重,原来就是尊重一切,心得尊重,那这个“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是一个安乐行、喜悦行,也是一个智慧行、慈悲行,就是真诚,尊重。

很多人说,无所挂碍了,无所得了,人就可以为所欲为了,那一定会在色受想行识中,你的这个识,你染著于、执著于以无所得,无挂碍,你就开始执著于这样一个言句,你就放逸自已,随心所欲,那就不是色受想行识无异于空了,你那个识染著了。你染著了无有恐怖,你染著了无所得,你去无限度地作为,跨越了世间应作不应作的这样一个苦乐,或者有情允许不允许的这样一个界线、界定线,你就要面对这个果报,你要承接这个因缘,承接这样一个“作用有”的因果事实。

那你说,我们学这个“色不亦空,空不亦色”的作用是什么呢?是智慧行,是解脱行,是慈悲行,是真诚行,是尊重行,所谓的“诸恶莫作”行。出世入世二种法乐,你皆能体验到。有的人说,我只要佛法的乐,不要世俗的乐,那你就要承受世俗的种种违缘,而无所畏惧,承担种种世俗的违缘,不以为难(nán),不以为难(nàn),你不会生烦恼,不会去推脱,也不会害怕,你愿意承担。往往这一类的人,不能久住于世间。

为什么释迦佛的教法能久住世间呢?因为他顺应世间的苦乐,应作不应作,就是世间有情喜欢的东西去作为,不喜欢的东西、不应作的就制止,调整,那这个法就能久住世间。

违背于此,也可能昙花一现,但不能久住世间,就是肆无忌惮的作为,无所顾忌的作为,不顾于世俗人对色声香味触法的执著,而去违背了世俗人的心理的许可,那就很难住世,或者就很短寿命。

所以说戒律能使正法住世,久住于世,这是世尊与舍利弗,与他智慧第一的大弟子讲的,说为什么有的佛法能长久住世?为什么有的佛的教法,佛一取灭就灭掉了呢?因为未广泛制戒,广传经教。

制戒是什么呢?就是一切众生所喜乐的。有的喜乐应该做的,有的喜乐是不应该做的,好比说恶习,他喜乐,那不应该做。不应该做的,那就不作为。众生所喜乐,应该作为,就是大家喜欢,大家又能忍受、又能承受、愿意承受的作为,那是喜乐应作的作为,佛菩萨就制定成戒,干什么呢?以令正法久住于世故。

要没有这个戒,就没有跟世间法、跟世间有情结合,那这个佛法,佛一取灭法也就灭了,随着佛世尊的取灭,这个法也就取灭了。因为有戒律,有守护戒律的这一群僧众、僧人,能令正法住世。因为有僧人来结合世俗法,就是应作不应作的守护,来传递、守护释迦文佛的胜义谛的教法,就是远超因果的法。

所以说智慧、慈悲、方便的这样的善巧者,超越因果,他不坏因果,所以他就会知道法由心生的这样一个极大的慈悲善巧、智慧善巧,来饶益世间,所以远超因果,善用因果,诸佛菩萨都是这样子作为。众生呢,不尊重因果,又昧于因果,埋没于因果,不能自拔,在因果中不能自拔。所以这一点大家要观察,要审思。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这个涅槃,展示法界心的心体,究竟涅槃就是法界心体,就是所谓的常寂光土,教下判的常寂光土,究竟涅槃。它含报土、化土,它是常寂光土。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样的一切诸佛,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依般若般罗蜜多,就是依这个法界心,依这个大智慧行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

这就跟前面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个呢,“是无上咒,是大明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实际就是我们善用这个法界心的思惟、言说、作为,都能离一切苦。

因为咒,我们刚才说了,有的语言咒、有思惟咒、有观察咒,有境界观察的这样的能力,都会产生一个事实,所以真实不虚,这在于我们的体验了。真实不虚,在一切我们对色不异空不异色的体验。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讲的这个内容,实际就是密说前面的这些长行的一个誓愿,或者说一个决定语,不翻译了。也有翻译的,大家想去找,就可以找一找。

好,时间到了,我们这一节课就下课了。谢谢大家!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