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法界心

点击下载音频
摘要:整个《心经》讲的就是法界心的心体、作用与相貌, 体、相、用。不管是众生分别执著心,还是诸佛如来觉悟圆满心,都未离开法界心。那我们在念一切法,念一切经,修持一切现行,实践一切现行法则,要了解一切未离法界心,这就是观自在,就能主动地运用生命,运用有为法,运用现行,觉悟现行。

弟子:阿弥陀佛,师父好,弟子想请师父开示一下《心经》。缘起是这样的,弟子在生活中特别容易着实,尤其是遇到事情的时候,就特别容易陷进去,所以弟子每天也在持诵《心经》。大部分法师对《心经》的解读,可能都是从空性的角度来解读的。弟子也看了师父以前对《心经》的开示,师父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要善于念这个《心经》,了解《心经》,要知《心经》,用《心经》,传达《心经》。心者,佛心、众生心,无差别的心。”那弟子想请师父再从果地觉的角度来开示一下《心经》的内涵,以及以何种心态来持诵《心经》。感恩师父!

一、法界心的心体、作用与相貌

师父:释迦文佛在人寿百岁应化世间,他所施教的教法的谈论中心,也就是所谓佛心、众生心的这种作用与异同。

诸佛如来的佛心,就是所谓觉悟的心;众生心,就是分别执著的心。那为什么又会谈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呢?这是依本体来讲的,依本源来讲的,依本质来讲的,就是顺性表述。顺性表述表示的是什么呢?法界心。不管是众生分别执著心,还是诸佛如来觉悟圆满心,都未离开这个法界心。

《心经》实际就谈法界心的心体,实相心体与实相心的妙用。心体妙用,就会展示一种相。《心经》一开章所说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开章就说这个相,“观自在菩萨”,就是说的相。

整个《心经》讲的,就是法界心的心体、作用与相貌,过去说体、相、用。

分析一个法则,怎么分析呢?认知了解一个法则,怎么了解呢?体、相、用。

体者,说其真实,就是说至真等正觉的内涵。诸佛如来所觉悟的这个法界心,内含着诸佛如来圆满觉悟世间的善巧,亦包容着一切众生分别执著的困顿,所以称为本质说。有诸佛如来圆满觉悟的这个作用,亦有众生分别执著的困顿,所以佛说法界心,这个法界就包括众生法界、诸佛如来觉悟法界。

“观自在菩萨”谈论的,是法界心的心相。

你说《般若经》谈智慧的,怎么会谈相呢?我们善用这个相,认知这个相,才能破相,才有破相之正因,才可以说无相,才可以去表达无相的这个事实。要是不了解,或者排斥相,或者断灭相,或者迷失于相,你要说无相,那就会落入顽空的断灭见。

所以这个“观自在菩萨行”,讲的是不畏惧一切众生执著迷茫的这样一个觉悟的作为,称为“观自在菩萨”。这个“自在”呢,是法界心之自在,是真如实相之自在,亦是一切众生单体所运用的自在。

为什么要说单体呢?每一个单体,像每一个分子、每一个原子是一样的,这个世界就是不同的无数个单体组成的世界,这无数个世界呢,每一个单体是其一份子也好,都能全部展现也好,说单体未离全体,说全体亦能显示各个单体。

“观自在菩萨行”,实际讲的法界心相。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开始说它的作用了。

那你说这个经典本来是观自在菩萨所讲的自身的一个法则,或者说一个运用,怎么会扯到法界心呢?每一个菩萨、每一个诸佛说法,每一个时节因缘,莫不展示法界心。一切世间作为、出世间作为,一切有为无为,一切凡圣之法,了义不了义,皆未离法界心。

所以,法界心就是真相、实相、本相,不出入之相、之体、之用。实际就是回到体上说用,回到体上说相。

这个“观自在菩萨行”,说的是法界心相。

为什么说心相呢?好比说某个人,就说某个人的特征相貌。凡圣人,凡圣相貌;善恶人,善恶相貌;持戒,戒律的相貌;修行次第,次第的相貌。好比说十行、十住、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都有相貌。没有相貌,无以言辩,你的言语辩识,就是分别智没有所依从了,那就是胡说了,所以有所依从。相者,辩识、交流、所指方便。我们要辩识、交流、指出某一个法则的状态,这就是方便。

所以“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讲菩萨的相貌,什么样的菩萨呢?未离法界心的菩萨。

那你说一切有情、一切诸佛如来都没离法界心,为什么要“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说这样一个菩萨呢?说这样一个相貌呢?对!这就引导我们每一个佛法的信仰者、学习者、无信仰者,来认知一切有情未离法界心,这就是所谓的观自在。

因为一切有情未离法界心,这就是真正的自在,就是本具的。好比说,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是自弥陀,还是他弥陀,还是自他弥陀?实际都未离法界本体的这样一个弥陀。什么弥陀呢?就是无量光寿。

二、十法界未离法界心就是观自在

一切众生未离法界心,这就是观自在。这特别重要、特别重要、特别重要的一个环节。那我们在念一切法,念一切经,修持一切现行,实践一切现行法则,要了解一切未离法界心,这就是观自在。那就能主动地运用生命,运用有为法,运用现行,觉悟现行。

怎么来觉悟现行呢?观自在。

观什么自在呢?一切未离法界心。

所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不来不去、不垢不净的这样一个作用体。自在者,就是无以增减,无以来去,无以生灭,无以垢净,所以它是真相、实相、法界心。法界心就是大智慧心,当然含有大慈悲的作用、大方便的善巧,这就是所谓的大智慧、大方便、大慈悲,这样一个法界心。

所以我们学《心经》,跟念南无阿弥陀佛等等,一切佛的果地的这种教诲,严格地说,这是方便多门,归元无二。一旦归到法界心上来说,皆是总持一切法的善巧,这个总持法能总持无量无边的一切法。

所以我们在学习净土中,《心经》这个“观自在菩萨行”,实在是法界心,就是无量光寿这个心。无量光寿在起作用,那就是观自在菩萨,那就是自在菩萨。

这个自在,不被诸佛如来觉悟所增,亦不被凡夫种种恶业所减;不被诸佛如来诸梵行、圣行所兴,亦不被众生种种恶业所污染,这称为自在,所以法界心自在。

我们以前去很多地方看到,尤其北京有个卧龙寺,那儿有“得大自在”的一个殿,殿里有个卧佛,那个牌匾上写着“得大自在”。那个像塑得,像我们赞佛的那种相好啊,庄严哪,具足啊。

得大自在,实际就是圆满地运用了法界心,所用不虚,在法界心的运用中真实不虚,那称为“得大自在”。不光在自身上运用,在有情身上运用,在情器世间、一切世间运用,皆得自在力的支持,自在力全显自在方便,称为“得大自在”。

说“得大自在”,就是时时处处皆被法界心光所照,就是不动光明所照,自在光明所照。不像我们生活的这个环境,十二小时暗、十二小时明这个样子。当然现在人类制造了一些电灯、照明具,包括一些以后人造太阳、人造月亮,人造的这些大的光明、小的光明,是对这个世界有所改变,但是它不能全显光明。像这个法界心所照,日夜六时,时时处处光明遍照,影畅表里。这一切觉悟成就者,他们时时事事皆是影畅表里的,无有障碍,眼目触及,无有障碍,就是自己看到的、触到的,当然包括听到的,皆无障碍。不像我们人世间,会被见闻觉知(障碍),会有很多障碍。所以,那十二光明中所描述的无碍光、清净光、无边光、智慧光,实际那就是法界心中的无量光所表述的。

我们为什么称极乐世界是无量光佛刹呢?诸佛所聚会的这个如来会的法界,极乐世界,就是大光普照,表里畅明,无所遮蔽。我们看到任何东西,没有遮蔽,欲看什么就会显现什么,不愿意看的东西,它不会显现的,随心自在,随愿自在,称为满愿,满众生愿。所以极乐世界满你一切所意乐、愿乐,说“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那就是所谓的无碍光、清净光、智慧光、欢喜光、超日月光等等等等,无量的光明,这些光呢,光光相映,互不相夺,但是相互支持,就是表里一如,那称为极乐世界。

那我们在念“观自在菩萨行”这样一个法界心的心相时,我们就知道,原来我们体悟、运用法界心,观法界心不为佛增、不为众生减之真相实相,那我们就是观自在菩萨行者,就是自在行者,就会在这个法界心中得自在。

在法界心中得自在者,称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智慧行。

那我们来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跟念阿弥陀佛有没有区别呢?觉悟者,一切都是被觉悟者所运用的对象。光明所照之处,无不是光明,清晰可见故,善于取用故。我们要是没有觉悟,没有觉悟这个法界,那就不能称为“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或者说我们还在理论上、知见上去接触这种教法,学习这种教法,慢慢地来接受实践,那这个跟念佛法门就有差异。

念佛法门就直接取用这个“观自在菩萨行”,就是所谓的了知法界心。法界一切有情,下者三恶道,中者三善道,上者四圣道,这十法界皆未离法界心,所以称为十法界,这十法界未离法界心。我们了解了这一点,实践这个法则,称为“观自在菩萨行”。

这个“行”就是实践的意思,就是作为的这样的一个状态,这样一个形象。

“观自在菩萨行”就是运用法界心者,所以这是法界心相。观自在菩萨,这是法界的一个相、一个相貌。

我们怎么认识法界心呢?法界心的一个相貌,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我们就能认知法界心的心相。

现在人戏言说“重要的话说三遍”,我们这不是说三遍了。

“观自在菩萨行”,就是了解十法界有情,不管觉者迷者、凡者圣者,皆未离法界心,这就是“观自在菩萨行”。

三、一切唯心造的法界心

有人会这么说:“哎呀,我以前就没听人这么讲过,是不是你发明的?”

这不是我发明的。你说过去的古德们没这么讲,但是释迦牟尼佛传承的教法一直在谈论法界心,我们离不开这个。法由心生,一切唯心造,都谈的是这个法界心!那一切唯心造这个心,跟《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个心,是不是一个心呢?一定是一个心!

所以说我谈这个呢,未离佛之经教,未离佛所谈法则之所指。是不是呢?就看对大家有没有启发,有没有“观自在菩萨行”的这样一个可行的、可认知的、可学习的、可实践的、可以抉择自心的,可以抉择唯心造这个心,就是法界心这个心,那我这样讲就有意义。

我们说华严经句,“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个心性就是法界心性,法界的心、法界的性,所以我们谈法界心。“一切唯心造”这个造,能造一切的心是什么心呢?法界心!

所以我讲这个,出处是真实不虚的,是依止着世尊在《华严经》中的圣言量,展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个心,“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这个心!

“一切唯心造”能造、所造的这个心,就是法界心,就是“观自在菩萨行”这个能行、所行的心,这个行所指、相所指的体——性体。

性体的作用是什么呢?透过这个性相,展示它的作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照见色、受、想、行、识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就是实相心、法界心自在于一切法界展示的妙用。

我们通过相、用来看体,就是观法界心这个体。

法界的这个心、这个体是不可言状的,没法用言语简单地描述它,只有通过它的相、它的作用来回观法界心。就是回观华严经句所谈的“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可造”一切法界的那个心,那个法界心。我们怎么来了解这个法界心呢?怎么知道这个法界心的心相呢?心的作用呢?一切唯心造,能造什么呢?

所以我们通过“观自在菩萨行”这个相貌,运用法界心,运用实相者,称为自在行,因为实相不可毁坏故,不可染污故,非生灭相,所以称为“观自在菩萨行”。“观自在菩萨行”可以表述法界心、实相心的相貌。

就像我们说十戒,十戒的相貌是啥呢?五戒的相貌是什么呢?好比说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淫欲、不饮酒,这是五戒的相貌。十戒有十戒的相貌等等,说它的相貌。说相貌干什么呢?要认识戒体。戒体没办法讲,谁能讲体呢?通过相、用来谈体。

像比丘戒,为什么说二篇方便中能见其体。啥体呢?它不允许你作,你也不要碰它。干什么呢?以表“体”之不可增减。你不去作为就是无为嘛,无为显性体,有意思。在那一个焦点的地方、根本处,不要碰它。就是我们碰,实际也无碰。你真不碰它的时候,你去实践不碰那一点,你就认识了实相的作用。

通过那一点,你实践,你认识到了,原来碰不碰都是一样的。但是我们先要守护那一点,才能了解、观察到所有我们的触碰点的那种唯心造的生灭相,心作心是的生灭相,我们才能了解戒律那个根本,不碰它的重要性。要不然你乱碰,全部都混乱了,你没有参照点,就是你没有办法去实践法界心,认识法界心。

所以比丘戒也好,菩萨戒也好,这个无漏戒体讲的就是实相心,也讲的是法界心,无漏,无作。在比丘戒法中讲的是无作,他通过那个点的无作,来认识种种有持有犯,五篇三聚中,这些兰遮以上的罪,你可以去作,但是这个根本,不能动。

为什么不能动呢?它称为无作。通过无作来认识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真是有意思,所以它称为无作戒体,因为法界性,法界心亦是无作。

那你怎么又说有相有用呢?所以说,有情世间就是无明心动,会产生种种作为、种种能所、种种业相,就是因缘所生法嘛。说无明一动,无明妄动,产生众生种种业。

那顺性作为的种种的动呢,是无所动。因为啥?他不为自求故,不因为自心动而动,因为众生业之需求。什么需求呢?离苦得乐的需求啊,破无明的需求啊,破轮回生死循环的这样一个需求啊。所以诸佛如来是主动运用法性妙用,法界心的妙用,他不是无明妄动。

所以这就产生了两种动,两种动源。一个就是被动于无明妄动,产生能所、业力等等等等习惯,迷失于种种现象中、种种业力中、种种自我中,产生了众生法界。一种是悲悯众生故,因为悲悯众生,引发净识中的这种悲心。因为众生与诸佛如来同一法界心故,所以种种苦难、种种难缘、种种迷失的这种苦,引发了法界心中本具的悲心,这悲心就会流出种种诸佛如来的作为,就是主动运用法界心,饶益世间迷失有情。

众生未离法界心,诸佛如来未离法界心,所以说佛住法界心,入一切众生心想中。那你说众生不是一样入诸佛心中吗?真实不虚。众生心的这个苦难、迷失、循环、疲惫、积累,入诸佛心,唤醒诸佛的悲心,就是唤醒法界心中的悲心。所以诸佛如来就出世了,唯一大事因缘,开示众生令入佛之知见,就是回入法界心,或者说随顺法界心,主动运用善巧,而不是被动。无明妄动称为被动。

四、法界心本自清净,十法界本无所得

那很多人就会考究了,为什么这一个法界心中会出现众生与诸佛?

实际这皆是幻化业,这皆是有情世间之游戏,对诸佛如来来说,众生业与诸佛业皆是游戏之业。唯众生迷失于种种业相、种种自我、种种执著、种种感受,以为实,所以说他们在业力中深陷,不能自拔。

我们看到佛说,不管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还是说六百卷《般若经》,过去说九百卷《般若经》,乃至说无量无边的经典教法,佛说这么多这么多这么多法则,皆是智者的游戏。

法界心游舞世间,这称为“大圆满觉”,法界心是大圆满觉的一个本体。

本体,跟印度教讲的“本际”、中国人讲的“真际”有没有差异呢?这就是可得不可得的问题了。

大家都知道,一般的人到戏园子里,到影剧院,去看戏啊,去看电影啊,博得一笑,一个时间的消遣,一个娱乐的消遣,金钱的消遣,这样的一个娱乐。那诸佛菩萨呢,在无尽的法界、无尽的生命的这个大剧台中,法界的舞台中,就是十法界这个剧场中,他们是自在的,可以做导演、编剧,可以做演员,也可以做观众,也可以同时作为,就是所谓的分身无数,化身无边。所以他们是行自在,用自在,得自在者。

行自在,得自在,用自在,无一法可得,这就讲的法界心,法界圆明。若作容器想,若作容器观呢,就是这个大容器中,这个无量无边的容器中,包容着一切,含纳着一切,演化着一切。

印度人称为“本际”,佛教这个根本依止来破除本际之染著,本际可用,不可得。若以有所得心,那就会陷入有限有量,法界心就会被无明执著、我执限制,产生困惑,产生烦恼,产生自我无限膨胀的这种邪见。

所以在佛教中,无一法可得,法界心亦囊括在其中。为什么又说到观自在呢?它有其用,无其实,这真是有意思的一个事情。像风行世间,像龙卷风一样,可以破坏种种的建筑,在海中可以卷起惊天的大浪,可以把树连根拔起,但是它自身不可得。风的自身是不可得的,四大种本身亦不可得,那法界心亦不可得。

说“观自在菩萨行”,是法界心之用、之相,此相不可得。

依法界心行者,就是“观自在菩萨行”,但体没有固定的人、物、事,只有用者用时所显,所以称为“观自在菩萨行”。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一段讲的是法界心的妙用,法界心的心相。

我们通过心相、作用,可以观到法界心,就是一切诸佛如来,乃至十法界一切有情,未离法界心。如是观者,是为“自在菩萨行”。这个自在,不会被一切诸佛如来的觉悟而增加、纯净、增大,也不会被一切迷失有情的恶业染污、减损,这就是自在者,自在的这种法界心的心体。这回来说,通过相、用来说体。其体广大,不可限量,称为无量,其体无边无际,不可以用时间、空间来作比喻。

所以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们就是无量光无量寿。那个“观自在菩萨行”,实际也就是所谓的启用无量光寿,觉悟世间、行化世间者,那就是“观自在菩萨行”。

你说“观自在菩萨行”,行什么呢?我说这是念实相佛。因为啥呢?这就是智慧行,这就能“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就是所谓的无量光寿能照见一切皆空,度一切苦厄,用无量光无量寿能照破一切生死幻化,一切世间之业相,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体、相、用,我们通过相、用回观其体,原来体相用是一如的,没有什么差异。只是为了交流表达方便,认知方便,实践方便,我们来说“观自在菩萨行”之体,就是法界心之体;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来说它的用。

通过用、相回观其体,其体自在,其体照见五蕴皆空,其体度一切苦厄,其体不增不减故,其体不垢不净故,其体不生不灭故,所以法界心圆明广大。

诸佛如来的功德,用法界心来表示、来观察,用法界心来印契佛菩萨的功德,用佛菩萨的功德来彰显法界心,十分容易认识清晰。

那我们讲这个“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来认识法界心体,通过心相、心用,识其心体,那我们就了解了法界心是无量光寿,法界心体是“一切唯心造”的这个心,就是法界心,含纳十法界,造就十法界,利益十法界,无得于十法界,而运用于十法界,无得失于十法界。

所以十法界虽有其界,但它不是一个固化的、一成不变的坚固的事实,只是妄想执著的深浅、多少,表达了不同的业报的差异罢了。这一切业,皆如梦如幻,如露如电,所以“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十法界皆无有实质,称为法界心本自清净,就是十法界本无所得。因觉因迷,演化成觉悟世间与六道(三善三恶),种种世间。

五、认识法界心,得大安心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释迦文佛,或者说观世音菩萨,或者说讲经的人,在称讲法的对象,实际就是智慧第一的弟子——舍利弗、舍利子。

闻到这样的法,都是智慧第一的善巧者,闻到法界心、心相、心的作用,智慧都会提高到一等一的这样一个状态,实践这个法则,都是智慧第一的舍利子。

为什么这么说呢?他前面的一句话讲得很认真嘛,“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就是行这个大智慧、深入这个大智慧之时,实际就是深入法界心之时,智慧心、慈悲心、方便心之时,那就是智慧第一的人。

闻这样的法,实践这样的法,那都是舍利子,都是舍利弗,都是智慧第一,一切诸佛智慧第一的弟子,这个不分你我他的,不在于名相,在于你对法的实践,对法的学习与运用。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又开始讲相貌了。

透过我们前面讲“观自在菩萨行”这样一个法界心的相貌,“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样一个法界心的作用,我们来认识法界心,认识、实践法界心,主动运用法界心。

所以智慧第一的人会认识到什么呢?“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在讲什么呢,这讲的是什么话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于在讲什么呢?这是不是予世间的人矛盾呢?就像中国古代那个“矛盾”,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那就是说,我的矛什么都可以刺穿,我的盾什么都刺不穿,这样一个矛盾的话呢?色、空,这不是个矛盾体吗?怎么一会儿又“色不异空”,一会儿又“空不异色”呢?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那受想行识亦如空,受不异空,空不异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这都讲的是一样的,色、受、想、行、识,照见五蕴皆空,色不异空,色、受、想、行、识,都是一样的。

受想行识不异于空,空不异于受想行识,这样就简单一些。

这是不是矛盾呢?很多用世间法则去评论、谈论法则的思惟,尤其我们中国人的思惟,就是矛盾思惟,一会儿说矛,一会儿说盾。

那这个经典为什么要把“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给大家来展示这个真实真相呢?那觉与迷,觉不异迷,迷不异觉。不异是什么呢?本体,讲的本体。这就讲的所谓的依法界心体,来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受想行识不异空,空不异受想行识。

这一点呢,我感觉到大家的思惟意识,我们称为文字般若也好,观行般若也好,这样一个“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不矛盾,不是中国的矛盾体说,是以法界心体而言,以法界心相而言,以法界心用而言。这个话题,用你那个对立思惟、边见思惟、不正见思惟,是难以思惟下去的,所以说以法界心思惟,以法界相思惟,以法界用思惟。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受想行识不异空,所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他在解释这个“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内容。因为这个受想行识,就是所谓的五蕴,“照见五蕴皆空”,照见受想行识皆空的这样一个法界心,法界心体、法界心相、法界心用。

我们透过这一点,来认识十法界一切生命现象未离法界心,就很好认识这个心体。我们认识这个心体,就能大安心。这个“大”,是周遍义,平等义,清净义,无舍离义,无逃逸义,你任何有情也逃逸不了这样一个实相、真相、法界心,这就会得大安,就是究竟安乐,全在于此。

你就能真实安心于世间种种现象、种种作为,就是“从容处处妙吉祥”1,那个从容的来源、从容的支持有了,因为你安心了,安什么心呢?法界心。你就能行“观自在菩萨行”,你能行“行深智慧行”,你就能“照见五蕴皆空”,能“度一切苦厄”。

时间到了,下一节课2,我们就慢慢地来用净土教法的角度、阿弥陀佛无量光寿的角度、本具无量光寿的角度、法界心的角度,来谈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1  选自《吉祥偈》:现行总集自解脱,安心不在别处寻。当体即是见实相,无须造作行圆满。烦恼菩提本一如,觉悟起用动念间。调御自心善抉择,从容处处妙吉祥。

2  请见20211011《心路》

——慈法法师2021年10月8日斐济课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