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佛念与念业

点击下载音频
摘要:“忆佛念佛,从佛念的角度、从本净的角度、从无所得的角度,依法修持没法疲惫。佛有多圆满,我们也可以运用多圆满的心;佛有多清净,我们可以运用多清净的心;佛有多么无碍,我们也可以运用多么无碍的心!把忆佛念佛作为一个习惯性的作为了,很多东西很简单。我们对自己无始以来、对他人无始以来的善恶业力、作为,就彻底能包容它,彻底能融化它,彻底能透视它,彻底能接引它,没有什么障碍,设立不了障碍的。

 

(一)过河则舍舟,无造无著,令身心清净平等安住

弟子甲:师父,在没有学习佛法之前,我们用自己的知见对世界——对周围眼耳鼻舌身所定义的世界,有自己的一个认知。在学习佛法之后,我们想学习佛法的智慧,抛弃自我知见造成的这些感知,来认识和看待自己周围依正二报的这样一个世界。那在看到自己周围的这样一个世界的时候,该怎样来认识这个世界?

我现在思考到三个角度。第一个角度就是我们可以依着本净的角度,看到的这些显现了,在显现的同时我们觉知它,显现即解(xie)脱,显现的时候它就已经过去了。一切的世界是一个显现,这是我自己现在思惟到的一个角度。

还有一个角度是佛愿的角度,看到的这一切世界,都在弥陀的愿海中,都是来让我们觉悟到我们的自性的。

第三个角度是看到这些世界的现象,就来用因缘法,来看到它的原因。

师父:你看看我讲的那个三个决定,三个决定心,三个意乐:顺性,顺佛愿,顺自己的究竟意乐或者意愿。去看一看,可能就比较好梳理。很简单,这个就是我们审观的角度,就是说要是依法来审观世间,可能这三个角度比较好感触得到的。有讲的,都讲过。

弟子甲:师父,那如果用因缘法,是其中的一个角度吗?

师父:可以,因缘法是个角度。你念佛就是个因缘法,你念佛忆佛就是个因缘,对不对?你顺法性也是个因缘,对不对?你所依在改变,你这个觉知相续在改变。跟你的意乐,跟你的愿望,不同的愿望,你所依的愿望变了,你的心智相续也就变了。

弟子甲:师父,那如果我们想解释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世界,这些是不是一个妄想呢?那就没有在缘着我们的佛了?

师父:关键是谁需要解释,是你需要解释,还是别人需要解释?

弟子乙:就是人的习惯,不解释透就感觉没办法安立。

师父:就是我们贪瞋痴慢疑这个疑心,疑心在笼罩着你的整个生命意识,这是个根一样的。六道轮回众生的根就是个疑心,他要怀疑一切的。怀疑什么呢?就是你需要给我解释,你需要给我一个安全的保证,我才去接触一个东西。它就是一个疑的驱使,它会延续出来前面那五种的痛苦——贪瞋痴慢疑。疑是个根,你一怀疑就会生出来这些东西。

就是我们的心不老实,总是在折腾,就是说像“生命不止,折腾不尽”,愿意折腾就折腾吧。很多智慧的人他们就明亮起来了,闲淡、休息下来了;愚痴的人就自以为聪明,自己折磨自己的精神、折磨自己的色身、折磨自己的作为,还折磨自己的伴侣,折磨人嘛,让你坐立不安,让你身心疲惫,真是这样子的。不断地想一些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想这些东西的想法,然后找一些也不知道为什么设计的道理来说服自己。

弟子乙:很可怜的。问题是已经把自己说服好了,又去创造一个难题。

师父:挖坑活埋,一定要挖坑活埋。不埋自己,人是受不了的。所以孩子就有娱乐的时间,成年人折磨自己的精力。小孩子越小,他有自己娱乐的时间,啥娱乐?他心里闲淡,他就娱乐。你看,我们成人总以为有什么可得的东西,就眼巴巴地看着自己,总要折腾出来个啥事一样的,就是身心不够放松、不够闲淡。

弟子甲:师父,那可以这样理解吗:把我们自己的所缘放到缘佛上面,然后像一个无实的妄想一样,我们不去抓住它,把它轻轻放掉,我们缘着佛。然后阿弥陀佛就是我们自性的一个展现,我们就像念着阿弥陀佛的这样一个光明朗照十方世界无所障碍一样来……

师父:这种思想、理念、接受的教育,不断地重复可以使我们洗刷自己的身心,但你要是天天这样干,会把你累死,你知道吗?像一天我们洗澡要洗一次,因为啥?出汗了。要是不出汗,一星期洗一次澡都行。但我们要是没事搁这儿就洗一遍,洗澡本身把你累死了。

我们要拿一个知见不断地在自己思想上去过,很累人的。实际说一个教导、一个教法令我们休息了,是最重要最重要的!令你身心休息了,令你身心朗照了,就是真正明觉无执啊,人得安住的方便。

要不然我们就不断地在重复一个东西,就像真是不断地在水下冲自己一样,把自己搞得会很疲惫的。我们平时可能会因为世俗令自己疲惫不堪,学佛人学不好,不知道学佛是为了解脱自己、为了令自己觉悟,结果就会用法把自己搞得身心疲惫。

这个东西就像初一到十五,初一过去了就过去了,十五来了就十五来了。一天一天的就这样,它不会重复。你看假设我们不重复,就是在真正地令自己身心清净平等安住了。要是感觉到自己有尘垢了,染著了,就洗涤一下自己,用教法令自己的心过一遍,洗刷自己心地的尘垢。要是心里没有尘垢,你故意用这个东西洗,就像我们身上没有尘垢我们就去冲浴一样的,也很疲惫人。所以一个教法的作用是什么呢?它的的确确是为了去除我们的执著。要是你在这个地方已经不执著了,就不需要重复这个东西了,它没有价值。

你看念佛,他不是重复的。好比说我们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忆佛,他永远不会重复的。那你说我念一句话会不会重复呢?你看一看,因为你没有作为方便的时候,就开始感觉到你是重复了,你心会疲惫。要是念佛你感觉到会重复了,你也会疲惫。

实际人忆佛念佛,从佛念的角度、从本净的角度、从无所得的角度,我们没法疲惫,就是依法修持没法疲惫,不会疲惫。

他说“至心信乐,乃至一念”,你看,他就讲这一个,干什么呢?让你身心回归,身心安住。要不然你就很累,很辛苦。就像一个茶杯,刚才解我的渴了,我一直端着这个茶杯,到处就拿着这个茶杯说三道四的,人感觉到很荒诞这个人。别人该干啥干啥去了,你还在这拿着这个茶杯,被这个茶杯困住了。

这个法执啊,我们对一个法的重复的法执,造成了世俗的执著,给你会带来一样的烦恼。开始你知道这个法很轻松,但是这个法不解决你的问题了,就变成世俗了,就变成世俗的心智了。它一样开始累,辛苦。

 

(二)在念佛忆佛上真正用功夫,朗照十方,一尘不染

这个发心、正见、念佛忆佛,这些根本原则的东西,是我们要千锤百炼的地方。真要千锤百炼,除掉我们的心垢。陷入了这种分别执著的习惯了,不能自拔了,去找善知识帮忙。平时,我们真正地要在这个法上去锤炼锤炼,这个是最得力、最有力量的东西了。锤不动了,真是陷入那个不能自拔的习气中了,一拨点就过来了,那时候特别痛快、干净。要是什么都去找人解决,自己就像一个婴儿一样只会张嘴吃奶,完了,这个人废了,变得是无力、幼稚,很幼稚。

这种思惟观察的能力,要训练自己,要锤炼自己的。正见、发心的这个力度要有,要善用于此。那我们变成一个真正忆佛念佛的觉悟者,而不是一个盲从者。

以前我遇到一个深圳的小伙,他说我不学佛,我说为什么不学佛呢?他说“学佛的人,你看那脸,都是怨夫怨妇的,你看那脸上都写的啥玩意?都是一肚子怨气的人才学佛的。”我说不是那样子的,可能是你接触的人吧。我说你这个话本身也有点怨夫怨妇的东西。(众笑)

我们学佛为什么变得那么负累呢?就是因为没有解决自己的问题。要真正地解决自己的问题,不解决问题不行。

世间的修行人为啥苦呢?本来没有生死可得的地方,他又造出个修行的生死,对不对?一个伪善的修行者,苦死了。

你要是从忆佛念佛上看世间,看得很清晰,我们自己看自己也清晰。不忆佛念佛了,就搞自己的名堂了。

弟子乙:习惯性地想抓住个什么。

师父:那你就抓去呗。为啥我不给大家纠结在一起呢?很多东西讲无数遍,没有用。你要是用了,你去实践了,我们再交流它,一定有内容,你知道吗?就是你细致的深刻的内容你已经有了,你心灵深处的东西会有了。

好比说我忆佛念佛,我就有一个东西解决不了,好比说我比较坚固的一个习惯,就是我反复地通过念佛我观察这一点了,那你就会深入细致地了解你的习性与秉性,你会了解自己,自己就开始觉悟了。你不管它好坏,通过念佛忆佛你就照见了过去那个所谓的“我”,透过习性秉性它支撑你那个东西,你照见得它越清楚越好,清楚了你才能解决它,才能超越它。这反而不怕你去碰它。

但你要是在忆佛念佛上没有真正地用过功夫,你感到:哎,忆佛念佛……你还要在忆佛念佛之外抓个东西。这个抓个东西是啥呢?你根本不知道,因为你没有认真地忆佛念佛!忆佛念佛,你就知道你要抓啥东西,你真正实践了你就知道了。

好比说你来的时候,你说“什么是真正的安心呢?”这是你要抓的东西。你要真正抓一个真正的安心,实际这是个名言,实际是你妄想设计出来的,就是你思惟习惯的一种妄想的习惯。

这就是你的习惯,你念过佛的人、忆佛的人,你才知道我有这种顽固的习性与秉性。它不是“我”的习性与秉性,是共业;不是我的,是周边众生都有这个习惯,都在这个地方有毛病。我通过忆佛念佛观察得到了,我要解决这个问题。

我通过忆佛念佛能不能解决呢?不能解决,那我这个忆佛念佛有问题,就是发心上有问题,忆佛念佛方法没问题,肯定是自己发心的问题了。发心一调整,哦,那我们就知道了:原来我们念佛,是因为佛念我们了。与佛念相应,你自然就会念佛了。你才知道:我们愿往生是消除我执的方便,我的意乐是消除我们麻木不仁的方便,我们现在生疑是觉悟的方便——这都是方便。你有疑虑了,佛给你一个觉悟的机会;你要没这个疑虑,你连觉悟的机会都没有。所以说我们觉悟,就是觉悟自己的、共有的、交织的一些习惯、秉性,就是觉悟它的。

很多人就不用功夫,你要是天天讲没啥用,用处不大。因为啥?你没有用功夫,就是你自己没有用功夫。用啥功夫?就是你要真正地忆佛念佛。你要实践了,再去交流,它有意义了,你会如饥似渴地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问题阻碍我了,好比说,哎呀,净土这么好怎么不让全世界人都知道呢?你怎么知道全世界人不知道呢?哦,我的分别执著的习惯;这么好的东西怎么不给别人传达呢?你这是偏见,这是你是非分别知见的坚固。你可以分析了,你只要一动出来个东西,你就把它给处理掉了。

那你再忆佛念佛,你越来越干净了,你知道我举心动念原来就是习气与秉性在推动我罢了,我以念佛、佛念来觉悟它了,我了解它了。那我坐在这个地方就可以明明亮亮地看看星星了,心里也是明明亮亮的;看着蜡烛明明亮亮的,心里也明明亮亮;看见天地是湛蓝湛蓝的,它也湛蓝湛蓝的;它这个等受的东西出来了。

这个地方不真正地去用,不真正地认认真真地去实践,都是浮躁在这个,根本没有忆佛念佛。

你只要想法不圆满了,你自己出事情了;想法不圆满、不清净了,你出事情了;想法不安乐了,你出事情了,那就是你觉悟的机会,你看看,多好啊!要细细地用它了,你就根本不需要那么多啰嗦。你这样不啰嗦的时候,你说的都是真实的话,你动的心念,它会真实起来。很多不必要的、多余的负担,他就不要了。

佛心就是消融一切,平等对待一切,圆满对待一切。我们做不到没有问题的,你要觉悟它就行了。我做不到是我的习惯、习气,我觉悟你了,行了。你本来不可得,你可以圆满,你可以清净,你可以无碍。

人不是自我安慰,人是要在这个地方处理干净。过去说皈依,皈依——回归,他真正有一个回归的事实了,他就会无疑地运用这个法则。

佛有多圆满,我们也可以运用多圆满的心!

佛有多清净,我们可以运用多清净的心!

佛有多么无碍,我们也可以运用多么无碍的心!

为什么呢?他本来是一如的,所以随本而见自心是佛。要不然你就麻烦了!随表相而迷失,累劫不能出离。

弟子丙:所以通过忆佛念佛,我特别观察到自己真正没有皈依三宝。

师父:三皈依,从初学佛一直到圆满无上菩提,都是根本!但你要真正是个皈依法的人,你不能说法是清净的,我不清净;法是圆满的,我不圆满。你不能这么说。因为啥?你没有皈依了你那样说,你那样表达就没有皈依。这个地方跟骄慢都没有关系,跟自卑也没有关系,它就是一个平等的守护,如实的印契罢了。

所以这个正受特别重要。佛教讲这个正受,三摩地,特别地重要!它重要是什么呢?就是你要与一切现缘能等受于此,就是正受于此,而不是对立的——这个地方平等就出来了,清净就出来了,无碍就出来了。所以正受中见诸多方便。

现在我们为什么没有方便呢?就是佛陀的十号中,“如来”的这种功德我们没有亲证,就是正受,没有安住于三摩钵提的如实的功德。一切现象、一切现行都是如实的,都是无对待的,它就是平等的,它是清净的,它是平满的,它是如实的。你只要不造作,如来,你就能了知如来的真如相,即见如来嘛,说“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正受现前即见如来。什么叫正受呢?等持于正受。无所对待,无所冲突,无所割裂,平等、圆满、包容,它自然成为事实了。

念佛忆佛的确是个特别殊胜的方法。

弟子丙:阿弥陀佛在因地发心,四十八愿、兆载永劫的修行,其实就提供我们这样一个极大的方便,去印契自性,整个接引,四十八愿,整个西方极乐世界的正依种种庄严,其实就是一个极大极大的给众生的一个方便,自见自性。

师父:满足一切众生之所需。悦可一切世间嘛,悦可一切有情。“众生所愿乐,一切能满足,是故愿生彼,阿弥陀佛国”,已经讲得很清晰了。

弟子丙:这个众生所愿乐,应该是在此地,就是我们此地的一个满足。

师父:他顺法性,此、彼不相干,顺法性说,说彼、此就没有意义,顺法性说,只是平等一味,无有来去,无有生灭。你虽然没有证实到这个法性,但你可以顺法性观察世间,了解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说娑婆世界无所去,极乐世界无所生。是因为我们执著于生灭了,佛陀对这一类十分执著的众生说临终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呢?他给了一个最后的接引。这叫什么呢?最后执著的一个消融的机会。最后的执著,就是现行的执著嘛。它不一样吗?完全是一样的。

所以我们这个凡夫心就是建立了对待,对立了很多东西。对立,把过去现在对立,人我对立,善恶对立,娑婆世界极乐世界对立,全部都是对立,那对立就是娑婆世界的众生。我无对立、无分别,此心就是佛心,这个地方没有啥迟疑的东西。

阿弥陀佛他舒展自己的心胸,坦荡地面对着一切法界、一切众生的作为,下至无间众生,上至等觉妙觉菩萨。他这种大圆满,这种平等、清净、圆满的回归布施是不择不取的,那我们用这种心就行了。实际我们所有对付的、害怕的都是自己的习惯,觉悟的也是自己的习惯。

把忆佛念佛作为一个习惯性的作为了,很多东西很简单。我们对自己无始以来、对他人无始以来的善恶业力、作为,你就彻底能包容它,彻底能融化它,彻底能透视它,彻底能接引它,这个是没问题的。没有什么障碍,你是设立不了障碍的。

说“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我们念的是这样一个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佛”,这个号令就是号令十方众生回入无碍心智是根本。他就是号令这个。所以“闻我名号,俱来我刹”,这是个号令的事实,“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以名号号令、布施,这就是他的实质。

弟子丙:有时候我们坐在台上讲一些东西,感觉自己很清净,那一般也会认为我们很清净,但是一想到自己内心那种丑陋跟卑微,真的很惭愧。

师父:念佛人不需要这些东西。你念佛人是朗照十方,一尘不染。要念自己这些习气,念自己是高明还是低下,马上就出事了,啥事都出来了。所以不骄慢、不自卑,是这个教法的两个手——左右手,左右拳都要出击的,既不贡高,亦不下劣。 

——2012年5月10日慈法法师开示《念佛佛念与念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