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性的现行作用——随顺果德入如来种性
慈法法师
讲授
岁次丙申夏安居日于鸡足山华首放光寺
第十六集:无余供养无疑接法
我们祈请三宝加持,继续种子的现行作用这节课学习。学习也是给大家一个这方面提示,引发大家对种子选择认知的一些思考、实践乃至抉择。
1、自心有疑烦恼根本,除疑生信承接法益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一个教法的接受,“无疑”是其特质。我们会学习很多法或者接触许多人、事,但往往疑虑使我们不能承接这个教法的相续、愿力的相续、心智的相续。过去的师长也都是为了消除自己的疑虑,不是说真有个师长、真有个徒弟或者师徒的固定模式,不是这样。
除惑是特别重要的佛法传递。这个惑不是说我们对人、对事物的信任不信任——与这没太大关系。就是我们有没有疑惑,这是一个根源。或者说嫉妒、骄慢、嗔恨、不正见等六种烦恼会造成疑惑,对什么都会造成疑惑。疑惑是烦恼的一个特质,是迷失、拒绝、嗔恨、慢疑、嫉妒、不正见等等根源性的一个表现。在学佛中或者与人交往中,很多人会表现出对某个东西有疑惑。
佛陀教法从正见开始,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智、正定等等,这样一个证道过程整个就是除疑生信过程。我们无始以来的无明种子基本上是疑虑,是由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这些东西组成,或者不同角度所刺激出来、激励出来的疑与惑。我们称为见思惑,这个惑、疑惑是一个表现特质。在无始无明这个种子没有真正得到转化觉悟的过程中,这个特质一直在起作用。我们早课在读楞严经中有那句话——销我亿劫颠倒想——能除我们细微疑惑,这是佛法深入细致作为的一个特定效果,就是正见正信的事实。
往往我们会推及因缘,说这个事情不令我信、这个人不令我信、这个法不令我生信……实际我们没有找到这个疑惑的根源,就在于我们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这个坚固守护的根源。这种根源到底有多深?基本上在六道众生心中是深深扎根的。
这个疑惑或者见思惑,对我们整个生命是最大的不负责任的烦恼表现。它会埋没自身良知,是自身生命意识良好的、增上的、圆满的、回归性的阻碍,它使这个生命变得焦虑、对抗、敌视、痛苦、挣扎。有正信的人,了解了自身具足的见思惑是生死烦恼轮回的根本——我们觉悟这一点,自觉油然生起,自觉的机会就成熟了,如来种性或者教法会在我们生命中直接来接轨与支持我们。就是我们会接受佛陀、善知识、法、法体系的支持,或者说法界本然的支持。
在凡夫角度上,往往会把见思惑或者疑虑推及他人,认为是别人、环境、教法、师长带来的疑惑,而不是自身的种性的疑惑,或者心地的疑惑。推脱给他人、环境、体系等等,说很多很有道理的令自己疑惑的依据,这些依据继续用来坚固自己的疑惑。这个疑惑越来越坚固,他即下的是是非非就越来越多,他人过失越来越多。那么疑惑就逐渐在他心目中成为巨大事实,因为他没办法在根本上解除这个疑惑对自己的蒙蔽。因为在这个因缘上,他没有自觉化解认知心是根源——心源处是最重要的!
推脱责任,是对自身不负责任的一个重要表现。这个表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较突出。好比说两个人闹矛盾或者有误解,往往不检讨自身,一味地自己是正确。那么烦恼疑虑越来越炽盛,越来越坚固。各自要有反思,会一点一点地认识到自心对这个事情有所染著、有所执著、有所蒙蔽,陷入其中没有自拔。或者说使类似问题形成一个巨大聚集力,这个聚集力像漩涡一样,愈集愈多,愈集愈多,成为这个事实。
像那个疑斧者的故事,他认为邻居孩子把他斧子偷掉了,就会不断收集对方那种气息状态,到斧子找到,这些东西都解除了。我们心中对他人、对教法、对环境的疑虑也是这样——第一念疑心生起,实际是自心生起一种染著、蒙蔽、对待,不是依本净缘起或者阿弥陀佛圆满报德回施的缘起、慈悲感恩的缘起、自利利他的缘起,就会使这个疑惑慢慢变得充分,慢慢变得厚重,慢慢变得坚固。见思二惑就会很深厚地把我们埋没起来。这个埋没是不可思议的力量,十分不可思议!
许多人学法多年,就是这个疑虑、疑惑、不负责任的习惯,承接不了教法利益。要是一个教法没有给你带来清凉、平和、慈悲、善巧,而给你带来了骄慢、自大或者嗔恨、迷失,那是背道而驰了。
为什么人学法把握认知不清晰,容易嗔恨、骄慢、自大?就是染著与迷失。还是疑惑种子在起作用,他会盗取一些名言、有益于自己说话、身份、名利的文字结构或者形式状态,而不是解除自己疑惑,不是对自己生命意识还原于清净圆满实相上的修正。人就会建立骄慢,骄慢则于不顺从者起嗔心,于顺从者一味伴党或者拉帮结派,那与佛法毫不相干了。
佛法都是普利一切的!这不是一个高尚说法或者设置,是他只能这样平等地利益于一切。可能表现不一样,但他利于一切的心不会有变,不会因为事相变化而变化,不会因为别人爱憎而爱憎。他会产生这个事实,就是无疑地承接教法,无疑地传递教法,无疑地实践教法。他不可能因为爱憎或者得失而迷失自心。我们学佛,若在外面去观看,在外面去了解与认知,会丢失自心清净缘起、自心清净相续、自心感恩的内在认知。我们会丢失这个,然后染污自心,以为是环境、他人或者是教法带来等等。
我在下面也经常听到一些菩萨议论,说这个教法不好、不了义、不彻底或者这个人不咋地……那样把所有学习佛法的东西促成世俗的对待法了。对待就会产生见思二惑的巨大作用,让我们烦恼生死相续——烦恼相续,生死相续,无有解脱机会。不在自心真正用功夫,不真正承担自身的自觉的责任,会把学佛变得很可笑,做很多幼稚事,说很多幼稚话。的确会做很多幼稚事情!什么幼稚?就是这个惑、疑惑会使我们变得十分固执、骄慢,烦恼使人变得焦躁不安,心灵不断地有内压,给自己一些无端的压力,让生命没办法舒展,没办法真正让它像花儿一样绽放。
你看这个地方做这么多鲜花,干什么?插鲜花的菩萨提醒我们的心要开放起来。开放是消除疑虑,自然舒展,不对待,不蒙蔽自己。说花开见佛悟无生,我们现在天天看到花开,悟无生了没有?一堆一堆的花,长在大地上多好!现在既然花了钱,运到这里来提示我们,我们却不去悟无生……要净化自心,这个花才能真正起作用。不是说张三如何李四如何王二麻子又如何,或者说这个寺院如何那个寺院如何……那样会把觉悟之机推脱,把觉悟之心蒙蔽,会变成被动、消极的做法,会迷失自心。
2、觉悟自心无疑承接,了达心作主动感恩
在佛教三部曲中,第一部曲是自觉,对我们的提示一定是自觉。他没给你提示其他。“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他是讲心。他没有说五蕴皆实、他人皆实或者他人的说法、做法皆实。有时我们在社会环境因缘中会习惯性说是说非或者有疑虑。这本身不可怕,怕的是深陷其中,坚固于此,不能自拔。那比较麻烦了。若有人我是非、推脱责任的习惯,你能觉悟于此,心里开始轻松了。你会让心变得主动,你的心会变得主动起来,自觉的支撑点找到了。
这个支撑点一旦找到,我们生命就变成主动的生命,就是具足自觉机会的主动生命。你就不会被很多事情过分地牵制蒙蔽了。习惯中可能还会有一些牵制蒙蔽,但你因为有法则学习,会主动觉悟那个牵制蒙蔽,不至于无限地迷失、无限地蒙蔽。
我们作为一个佛子,来到寺庙里学习佛法,就要来觉悟自心。你如果觉悟自心有善巧有方法,可以在方便时候,在别人需要或者机遇成熟的情况下,把这些方法相互交流或者回向于、供养于他人,使他人得到一个增上方便。这样能自利利他,能自觉觉他,佛法的传播与守护实践都变得十分有益于世间,有益于生命。而不是看谁说的话高尚、谁表达得厉害、谁能煽动人心……那不起作用。人心再亢奋,你还要休息;再压抑,你总要在哪一天把压抑的东西放弃;再徘徊,你还要清晰它。学佛可以直下给我们一个觉自心、善知自心、用自心的直指,所谓汝心是佛,像禅宗一样直指心性。
以现在人的根性,因为习气——自大、骄慢、嫉妒心强,一说汝心是佛,他不光没去实践佛法,还生起了骄慢。像昨天提到蕅益大师这句话:自心是佛,就生起惭愧了。现在人一说自心是佛,那个慢劲,鼻孔朝天了。哦,原来都是佛,不得了了!就是没有真正审思自心作用力的一个状态。
比如知道自心原本是觉悟,原本是觉、圆觉、正觉者,现在运用的怎么都是蒙蔽、疑惑、对抗?或者没有利益他人之心的状态?肯定会生起惭愧。蕅益大师这句话,比较准确地给我们普通学佛人一个心理,就是佛法会使我们生起惭愧。因为我们的心本来是佛,现在造作出来的东西不是贪就是嗔,不是痴就是慢疑,或者是不正见,我们应该生起惭愧。了解了自心是佛,我们才生起惭愧!因为没用佛心,而是用习惯、烦恼与蒙蔽,人就会生起惭愧。这个惭愧是自觉的开始,而不是自我的强化。
经常会听人说一些高尚的法。说高尚的法为什么?为了压倒他人,为了让他人有个屈服,或者让他人对自身有个信仰、敬仰一样,那实在没有意义。因为你自心要是得不到明亮喜悦,不能照了觉知烦恼由何而来,你就在行背道而驰的作为,就是裨卖如来,就是贱卖法则。这个法则本来是消除我们心中的疑惑、烦恼,结果使我们心中更增加我执与膨胀,那么佛法就落在与他人谈资的名言上了,内心不得清凉与安乐。
很多人读过六祖大师故事,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心生光明,心生喜悦。这个光明喜悦给他带来什么?他一定要见谁在讲这部经,谁在传播这部经,经的意义是什么?就去找弘忍法师,印证自心之喜悦与光明。他没有其他作为,更谈不上骄慢,谈不上要说多少高明语言。他没有高明的语言——在猎人队里给别人说啥高明?印证以后没有什么高明的。别人在打猎,他高明什么?他没有什么高明的对象!
我们现在的人容易学一言半句,或者在哪摘一句、听一句,然后在这上加个包装,稍微放点东西,就比他高了,开始自大起来了。岂不知已经丢失原来你听到的法益!这样的利益是什么?就是招摇过市!那么你的心是不是污染的?是不是被骄慢、被这个名所欺辱?被这个东西当成傀儡?实际你在做傀儡的作为。我们有时候会认为自己突然高尚起来,突然不得了了,突然这么多人……我们学的什么佛法?自觉觉他的什么?我们学习一个教法,要是没有消除疑虑与烦恼,就没有承接这个法,你再说这个法就是为名利。所以历代善知识给这个地方作个评判——裨卖如来,贱卖佛法之意。像粮食没长熟,没长饱满,是个秕子,打不出来淀粉,那样把它卖掉了;你自己也体会不到它的滋养、利益和支持。
现在学佛最容易掉到这种功利心,就是迅速拿这个名词,在这个名词上再加一个东西,就是“我”更高尚的一个看法,使自己心里更多我执的、名利的污染。这个污染慢慢产生“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那种巨大的我慢心。结果染著机会更多,反而不如比较朴实的人老老实实念佛,不如没有啥能力的人那种直心的干净的心地道场——不如那个意义来得直接。
所以学佛不是为了把我们的聪明发挥出来,是让我们直心的道德、直心的觉悟善巧运用出来,这是有意义的。聪明人在这个地方要十分谨慎!若不谨慎,很容易换包装——从那个盒子拿出来,换到自己的盒子里,就开始拍卖。这样的短期效益对自身对他人都有危害。
所以学习佛法非一时之因缘。如净土教法,你要不是无疑地承接,就是随顺得入,你没有感恩戴德、孝顺孝敬于法则的作为,而是极力膨胀自我,这个法与你不相干!至少佛法的教义教理与自己不相干,那与快餐文化的教育有关系了。很多人就用少付出多得到的心理,与贪欲心有关系。你说阿弥陀佛圆满报德回施我们不是极大给予吗?是啊!这个极大的给予我们会有感恩心,那不得了,那是不可思议地承接;有孝顺心,就是把这种法则平等地予一切众生,同享平等法益、平等安心;把自卑的人扶植起来,把骄慢的人平和下来,那是真正安乐的法益,是我们能承接这个教法。
以前在庐山一个地方讲《净土传承与誓愿》,无疑地承接十分重要!任何善知识、任何一个教法传递,你只要有疑虑,即便天天在这听、天天在这作为,你心中还会用疑虑、对抗的东西,心里还在那个地方拧着,十年、十万年、十劫、十万劫都没用,一点意义都没有!你最多感觉浪费生命了,一定是于事无补。
无疑的承接——我们要了解自心无疑方能承接,不是他人能给我们个无疑。这就是主动与被动的问题了,是负责任与不负责任的问题了,是愿意自觉地接受一个教法还是被动接受教法的问题了。被动地接受教法,这个机会十分不易,反而不易成熟。我们主动地了解自心——不管是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还是自心业障、业力、烦恼蒙蔽,都应该觉悟它,而不是强化它。觉悟它,认知它的无我性,所谓不可得性,所谓无常,这样一个缘生缘灭。那样你对你的见思惑就不会死死地抱着,以为这就是“我”,或者掩饰这个“我”,或者强化这个“我”——丝毫没有必要!
所以佛说法无我解脱一切“我”之缠缚——把自我缠缚的心通过法无我之智慧溶剂融化了,通过无我的暖,把我们那个冰冷的自我的坚固东西融化了,使我们真正回入本质心中,就是实相心中,或者法界心中;让他真正广大无边际,具足无量善巧方便,具足这些内容。
疑虑、疑惑是现在人学习佛法的自我障碍。你要认为是别人的障碍,你怎么解决它?你怎么掌握主动地解决它?要是知道自心的疑虑是自心蒙蔽的障碍,我们就能主动用法则解决它——自觉机会就成熟在每一个你愿意觉悟的当下。觉悟心作心是,这样一个心地操作方便,而不是把自己的疑虑推及于人。
这点是主动与被动的状态!推脱责任者一定是被动,嗔恨心大,迷失很重,机会少少,永远怨恨。主动觉悟自心,了解自心缘生缘灭,所依所现,串习在什么地方,作为在什么地方,心地的主动、感激——感激法则,感激现行,感激他人——我们感激心会生起来,感恩心会生起来。感恩心生起来,我们生命就变得主动、喜悦、明亮、自主。
要认为这种疑惑是外围环境带来的,就会怨恨、迷闷、痛苦、被迫。越积攒,你那个疑惑越重、越有力量。那要么困着,要么消极,要么哪一天爆发那个嗔恨心,可能会毁灭你感觉你可以毁灭的东西,破坏你认为你可以破坏的因缘。若了解自心,疑惑是由自心心作心是而生起——我们接受了佛法教育,就会感激现缘,感激依正二报,感恩教法;就会成诸善缘,自利利他。
一个是破坏,嗔恨心所表现,一个是慈悲,自利利他;一个是被动,一个是主动——我们心目中可以清晰地去观察,去了知。每个人都可以十分清晰十分细致地在每一个因缘中,看自心的心作心是,还是他人给我们带来的疑惑?他法则给我们带来的疑惑?环境给我们带来的疑惑?认为外在给你带来疑惑,你就开始怨、被动,开始起嗔恨,开始迷失,开始消极的东西。
要了解自心:疑惑由自心作、自我心智染著,我们来觉悟自心,心佛众生本无差别,我们用佛之悲心、智心、果地心来平等安住,清净安住,也可以慈悲回施。那么我们的心就变得主动、积极,承接教法,感恩三宝,同样会利益有缘。这是十分直接的、十分平面的,人人只要冷静下来都可以观察到的心理主动与被动的作用,觉悟与迷失的状态。
3、固执强化依法调整,取用信疑心作心是
有的菩萨说反正我责怪人、埋怨人、嗔恨人、认为疑惑是他人给我带来已经习惯,我就这样的习惯,我就活在这个习惯中——这个习惯你要能扛得住,你还真是一个坚强的人。你不怕苦楚,不怕被动,天天被这个东西牵着鼻子,被别人一个眼神、一句话、被环境一个推动牵来牵去。像人养的宠物,人想让你怎么样你就怎么样,让你烦恼你就烦恼,让你痛苦你就痛苦,让你嗔恨你就嗔恨,让你迷失你就迷失……坚持这样作为是不是有点愚痴?是不是愚痴的迷失的选择?这个愚痴与迷失苦不苦?
你堪于忍受这个长期状态吗?甚至要强化它吗?你要是对这东西有感知了、了解了,应该调整调整。我们共同相处,遇到这一类人,至少劝他念念心经;劝他念念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不可得;劝一劝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劝一劝心作心是;劝一劝不要迷失在仇恨、嗔恨、埋怨、对抗、伤害、破坏的作为或者心理状态上。
至少我们可以对这一类菩萨作个祝福,作个正面提示。也可能我们自身是这样,没问题,也不是啥事情。自己能不能知道这个地方是苦处?这个苦是自己心所缘而造成,是自身业力相续所造成。我们自身完全有权力来解决它,来觉悟它,来主动地让心喜悦与灿烂起来。让我们真正能承接佛陀教法,不管是智慧的、慈悲的或者果地教这种如来种性的、即心即是的回归,把无始以来无明一时让它散坏,运用具足清净圆满之心,用这个心来相续在身口意中作用。
如果这样作用还承担不起,我还需要埋怨埋怨,还需要对抗对抗,还需要破坏破坏——偶发一点也没啥,不要坚持。若一定坚持,要问自己这个坚持给你带来些什么?给他人带来些什么?要回光返照,照照自己的心、业怎么相续?怎么作用?作用力与结果如何?疑虑是我们见思二惑的特质,所谓五利使与五钝使。使,就是把这个四大之身当成傀儡了,给自身带来很多烦恼,支使生命去做烦恼事、轮回事、迷失事、伤害他人事、伤害自己事。
你说久劫以来在这儿沉溺得太久,迷失得太久,已经习惯了——就是习惯了才没问题,你要了解它没有自性,习惯不可怕。你说很顽固了——你了解它是没有自性的,顽固也不可怕。你说我这人就固执于此——也不可怕,你知道这个固执的结果,审观是自己固化所造成。这个苦来了,你就不要怨了,也不要恨了,自己坦然面对就好。若不能坦然面对,推脱给别人,你更迷失,嗔恨心更激烈。因为有嗔恨对象了,你怨恨更有内容了——怨恨有对象了!
因为我们生活在二元世界,你如果还没有依法解除疑虑,疑虑心的相续就是这十个烦恼或者六个根本烦恼。十个是说五利使、五钝使,就是见思二惑给你造成的生命推动。还没解除于此,就是把你当成傀儡,它左右你,你完全生活在业习烦恼的被动中。过去人称为恶业、愚痴业、迷惑业、众生业、三恶道业或者三善道业。
觉悟世间的有情基本上把这些东西处理得很方便了。像贤位菩萨,把这些伏住了。五利使五钝使再来找麻烦,他能掌握住它,不让它带来麻烦,就能伏住这十个根本烦恼,伏得住了。像登地菩萨,直接把它连根拔除,知道一切心作心是之事实,一切本净之事实一直畅快于一切作为中了。那么一切作为皆是增上道德的展示,平等一味,清净安乐,永远在百千三昧中运用善巧与自心。
我们还在疑惑或迷惑中,就没办法面对佛陀教法。这一类人给人说教法很麻烦,就是用自己的烦恼心讲——你顺我,我就给你讲;你有一点厌倦我,或者给我一个不好的眼神,我就不给你讲佛法,我就起怨恨,骂这人有眼无珠不识泰山!那样学佛没意义了,就是世俗的名言。换个包装,里面还是老一套东西;穿新鞋走老路,还是烦恼的老路。被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左右着,一会儿嗔心出来,一会儿慢心出来,一会儿又颓废了,一会儿又这样那样……心没办法松弛,也没办法安乐,给自身带来说不清的压力,给他人带来说不清的冲击,莫名其妙。为什么?被无明业习蒙蔽,完全进入无序的烦恼与混乱中了。
所以学佛是很认真、很直白、很简洁的内心世界的观察、熏修、了解、运用。尤其是自觉,要是对阿弥陀佛无疑承接了,你肯定是欢喜念佛者。你就知道唯佛是念——唯佛是念不是要求,唯佛是念是利益所在!不是说唯佛是念逼迫你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一切现行皆在推动着南无阿弥陀佛的摄取不舍,阿弥陀佛的九界同归这种广大接引善巧、法身周遍的摄化。这就是纯粹无疑的南无阿弥陀佛,不是疑虑的南无阿弥陀佛,更不是嗔恨的南无阿弥陀佛,也不是说我念一句阿弥陀佛给几个钱……
以前我遇到一个老人就这么说,说佛号不起作用。他念佛很认真,别人给他一个画圈圈的本子,念多少佛画多少圈。别人说这里面有巨大财富!他高兴得不得了,拿回家就念佛画圈。画完了没得到。他拿本本儿来见我,说我念这么多一分钱也没得到!我说你要多少钱,我给你。他说真这么灵?我说灵,你要找对对象;不找对对象,他不灵。这个不可思议的解除我们生死烦恼的功德宝号,真把他换成零钱,行不行?我们读过永明延寿大师或者净土宗一些善知识的故事,谁念佛他们给谁发钱。但有些人你发钱也白搭,他也不念。不信可以试试,你到大街上走一圈,说谁念佛我给谁钱,有人就是不念!
这个疑虑是不可思议的内心业报障碍。见思二惑是比较笼统的表现,这个笼统背后支持它的就是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这六条根,这六条根支持着它——疑惑!那么我们承接教法的机会没有了,污染自心机会多多。
这节课有这么个提示,希望我们无疑地随顺与承接教法。疑与不疑,不是别人的外在的事,是你内心用疑还是用随顺、用接受?是你心作心是的用法趣向罢了。实在没有什么疑与信的坚固东西放在那儿,没有实法!你用信就随顺、就感恩、就戴德、就欢喜、就喜悦、就明亮;你用疑就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支持这个疑虑、疑惑。都是自心主动取舍、主动运用的内容罢了。没有一个实在的疑心放在那儿,也没有一个实在的信心放在那儿。人用信之时,信在起作用;用疑之时,疑在起作用,如此而已,心作心是。
我经常听到人说这话:我疑虑,我很怀疑!有人怀疑佛法,有人怀疑佛教,有人怀疑净土,有人怀疑禅宗,有人怀疑藏传,有人怀疑汉传,有人怀疑南传……怀疑南传的人少,反正就是怀疑!这个怀疑一举起,认为自己不得了了,说你看我多大本事,我能怀疑这个怀疑那个……你用怀疑的心就会收集,所有的怀疑东西都收集过来,这个怀疑就成为一个巨大力量!
好比有人怀疑说汉传佛教不是佛教。我看他们写的一本书,书里把汉传佛教批驳得体无完肤!因为他搜集,用这个疑虑种子拉动所有疑虑归结到这个地方来,疑虑都来了!当时某某寺出家师父看到这一类书,说大乘是不是佛教?我说你用的啥心?他认为大乘佛教有不是佛教的东西,认为真有这个东西。世尊分明讲法无定法,他要找大乘佛法不是法的法!也有人批判藏传佛教,也有人批判禅宗,也有人批判这个大德那个大德……你只要用疑虑的心,这所有疑虑的种子、疑虑的业缘、疑虑的信号、疑虑的残留全部涌过来了!
很多人到海边或者河边能看到漩涡,第一个东西被漩涡漩进来,很多东西都漩过来了,变成这个漩涡集中的东西了。我们第一个疑虑心生起来,所有力量就围着这个漩涡开始运转。你要用信心呢?感恩心呢?觉悟心呢?利他心呢?也是个漩涡,所有力量也围着这个漩涡开始转,也会产生巨大力量。所以要了解心作心是,我们作为学佛人就掌握了主动面对业报、不再于业报上迷失的觉悟胜缘。
4、彻底归命称为至信,皆悉生彼即是无余
女众代表:师父讲了性德是佛亲证,众生本具三无差别之事实。佛通过修德回施给我们,我们怎么无余地接受弥陀教法回施?
师:有余、无余,要是我们把它作个语言上的分析不是难事。世尊住世时候,有个供灯的故事。有人有许多财富,到佛前供了千千万万像车轮一样大的灯,来乞求福慧。有一个老人没有钞票,没有灯油,她唯一与生命相伴的是长发。她就把头发剪下来,换一盏灯油,作了这个置换。然后她端着这个灯油,在许多大小灯中把自己这个灯点亮。后来有风来吹,把很多大灯吹灭了,唯有这盏灯一直燃着。
许多人很好奇,问世尊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应该是灯芯粗、灯油多的大灯不容易灭,怎么这小小一盏灯什么风都吹不灭?世尊把老人这种虔诚地以唯一财富置换供养作了表达。因为她这种彻底与真诚,感动了天地间一切善神。一切善神为了使这个老人虔诚供养能达到究竟极致效果,就护持这个灯——什么风也不让它吹到,使这个灯真正完整燃烧出来。其他的就是一种供养。他们有巨大财富,能供养很多,但是那个供养远远不及这个老人的真诚心——拿自己头发换取一盏灯油所点灯的功德与利益。在经典上有许多这样故事。
无余不是一句口号,不是我喊一句无余就可以了。过去有举例说大树平时就倾向西方,一遇到大地晃动或者自然灾害之类动静,这个树就直接倒向西方。它这个倾斜、这个回归、这个力量运用是明晰的,是清楚的,是抉择的。现在人的信仰,对教法、对弥陀乃至对一切他都有保留,或者是百分之九十的保留。我们说南无阿弥陀佛,基本上在南无阿弥陀佛背后是让佛来支持我做什么事情,达到一些自己所要完成的名闻利养、世俗的贪嗔痴慢疑或者个人需求。
许多人到寺庙来作供养,也不见得虔诚不虔诚,可能有那个缘,当时那个心念可能都会有。但是真正地无余地供养,不是多少东西问题,就是真诚,就是如实,就是珍惜这个机会,全力以赴。
说南无也好,说正信也好,说远离疑虑的蒙蔽也好,现在在佛教徒中,经常有一些遇到违缘的出家人或者居士,尤其比较用功夫的人,学过南传、藏传、汉传或者很多法则的人,到一些特定时候他会否认信仰。你感到很惊奇,说这个人参访过那么多善知识,学过那么多法则,那么勤苦,怎么会有推翻信仰的表现?甚至因为一念不顺心,他就起大嗔恨去破坏,或者砸佛像、毁经书、毁寺庙、毁僧团……一旦有不顺心的事、不顺他的意,好比说在寺院里人给奉承迎合惯了,有一句话不迎合他,这时不要说佛法了,不要说信仰了,他什么都会表现出来。
以前某某寺有一个沙弥,把寺里的电话线、电线、水管等都砍断了,让大家用不上水,用不上电。接一次他砍断一次,接一次他砍断一次。我说为什么?他说这一群人住在寺庙里没有信仰,接受别人的礼敬与信施,自己又不上殿、不干活,不做僧人该做的事情,我就要断他们的水、断他们的电、断他们的饮食。我说你怎么认为别人没有信仰?他举了一些例子。但反过来也有其他出家师父举他的例子,说他没有信仰。
也有出家师父把大量经书毁掉,扔在肮脏的地方。有一次某某寺一个出家人去一个山洞住,把很多经书撕烂了,大藏经扔一地,佛像……就是嗔恨心。感觉我天天念啊、拜啊,没有给我带来利益,就要毁它。对三宝、对环境、对僧团、对相互之间爱护,对住持三宝、对经像、对寺院设置就是那种状态,他有信仰吗?这样人能得到佛法利益吗?
过去说护持教法、护持僧团、护持道场一草一木如自己眼目一样。为何如眼目一样?他能全力以赴地把自己的生命、意识、作为去爱护这个地方。这个地方有三宝住持,他能体会到三宝的相互利益关系。我们如果平时就对僧人、对团体、对经书、对佛法、对佛像不屑一顾,只培养自己的好坏、感受、得失、爱憎,那不是有余无余的问题了。现在许多人把寺庙当成我高兴了来住住,不高兴就骂骂人,怨恨这个怨恨那个,再不高兴就破坏破坏回家去。那么我们这个有余无余怎么表达?刚才举那个老人的例子,世尊把无余称为至信。
昨天有个居士来说无余不好懂。我说世尊在律藏比丘戒里有个例子,用这个例子容易理解。有优婆塞优婆夷问世尊怎样是正信于佛法的人?就是正信的优婆塞优婆夷?世尊举一个例子,若人对你生命实施威胁,要杀你这个色身,让你否定信仰,这时你说此色身为四大所聚集,如梦如幻,可以作诸善缘恶缘,可以觉悟世间,也可以迷倒世间。但三宝教法能使我生起正信,达此幻缘,了此幻缘,得以出离善巧。你可以杀掉我,但我的信仰不能丢失。
下面又依次说亲人,比如父母子女妻子丈夫等等,说你要是守护信仰,我把他们杀掉。这位优婆塞或优婆夷会如是回答:如此亲情之身亦是四大种所成,幻生幻灭,此身可以觉悟,也可以迷失。若是我有正信善巧予以教法接引,可以使他永出轮回。你要除他这个幻身,只能使我了解这个教法的如实,破除对幻身幻缘的迷失与执著,正信不可丢失。乃至说到一族人、一国人、一世界毁灭,此心无转,称为至信。
至信——我们达到这个至,就是无余。何为有余?动摇我可以,你伤害我,我也不能毁坏我的信仰,但伤害我的亲人我忍受不了;或者伤害亲人还能忍受,但你伤害族人我不见得能忍受了;或者伤害族人能忍受,伤害一国人不见得忍受了;或者伤害国人还能忍受,但伤害所有有情不见得能忍受。是不是这样?何为无余?彻底地没有任何一个死角地完成这个信仰的守护与实践。我们这个南无阿弥陀佛九界同归咸得往生就是无余的一个观察。
好比说你心中有一个仇视过你的人,或者伤害过你、诋毁过你、给你找过麻烦的人,你认为他不能往生,那就是有余。所有人都说他很糟糕,都认为他不能往生,你也说他不能往生,那就是有余。无余地往生——九界同归,咸得往生。世尊在无量寿经上有四句偈子: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皆悉到彼国——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经中又说:设我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皆悉、俱来,他就是没有余,他不舍任何一个因缘,无余!
我们现在修行人用心,有余无余?自己可以看。以前有人说来学法,要怎样怎样。我说不要轻易动念,动念有保留不行!很多人刚开始可虔诚了,但要有一句话不顺他的心,马上翻脸!要做过无余的尝试体验,你不会有那种颠覆。你只要有保留,你是虚假的、有保留性的,某个因缘一来就颠覆你的信仰、颠覆你的修行、颠覆你的装腔作势、颠覆你的造作,颠覆!什么叫颠覆?你会用疑虑说这个说那个,用嗔恨说这个说那个,用毁坏说这个说那个,用敌对说这个说那个……都是有余的,不是无余。
你看世尊经典上所有教法,阿弥陀佛所有言词都是咸得往生、皆悉到彼国。我们念那个回向文,也是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他没有说张三这一群人能生、李四那一群人能生,或者持戒人能生、犯戒人不生……没有说那些,也没有说贤善人生或者恶人生等等,都是皆悉到彼国!就是无余,这才是往生实质内涵与功德,阿弥陀佛报德所显现事实作用力就是无余。没有残留,没有任何残留!
现在人的信仰、交往基本上是交易性的——你顺我的心、奉承我、对我好,或者你满足我的需求,满足我的不管是无端要求还是不无端要求,你就是可以信仰;满足不了,怨恨就来了,毁坏就来了,敌对就来了,指责就来了。这与信仰有没有关系?这没办法南无、皈命礼,你这个修行就成为不了至信——你没有达到至心信乐,你没有达到这个事实。
你说有几个人能做到?几个人做到几个人得利益!你做不到,就用你那个虚假的心、将信将疑的心得到将信将疑的果报。不要责怪,自己那样做,自己那样面对就行。你说我骗骗自己,也骗骗别人——那是你自己的择取,不要怪他人,不要怪教法。许多人在教法上不得利益,就是疑虑心、保留心、虚假心所带来。或者说掠取,从那里面掠夺一点自己能得到的名言什么的,然后换取东西。换取不了就开始骂街,开始嗔恨。有的人就砸佛像、毁经书、毁寺庙;有的人就毁坏团体,在寺庙里弄得乌烟瘴气,搅得污泥浊水到处都是。为什么?因为没有得到,没有满足他要求的东西。
这与佛法、与信仰有没有关系?我们自己都可以审视。寺院环境弄得乱七八糟,对三宝之物、对经教与团体都不屑一顾,能学到佛法的利益?你要是在家里这样,家庭破灭;你要是感情这样,感情破灭;你在寺庙里这样,是要破灭啥?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的心,这个种子在推着作用,都是愚吧!这是什么愚?在业力中作为。
有人说这个不信那个不信——与信不信没关系!我们内心世界若有保留,南无阿弥陀佛这个誓愿——同生安乐国之誓愿,就会受到阻遏、消减。南无阿弥陀佛果地名号你没有称念,你称念是用南无阿弥陀佛完成你的世俗心愿,是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的某些心愿包装,没有真正无余回归。你不回归,它的力量就是这样。
心作心是,这个心彻底不彻底?许多出家师父到寺庙里,就拿所有时间与精力用在身体健康上,或者用在自己名利上,或者想着我能不能到一个庙子升座,或者想着我能不能收一帮徒弟,我能不能给人吹吹牛讲讲法……什么样人都有。你是不是无余地南无阿弥陀佛,守护三宝,守护道场,守护教法,实践教法?自己脉搏一摸一搭就知道自己在干啥了!我们来到寺庙里干什么?我们所有享受的东西都是自己心作自己心为的结果。无余,一定会享受无余的功德与利益。
5、有余无信种子不真,具形观想无余供养
刚才举那个老人点灯的例子、至信优婆塞优婆夷的故事,人人都能听得清。你先说有几个人能做得到——这是为你做不到作掩护罢了。那么我们来学佛为了什么?为什么不能无余地南无阿弥陀佛?为什么要保留自己这些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的东西?意义是什么?对你真正有益吗?你真正能得到佛法利益吗?这一点每个人都可以审视观察。
因为我这个角色,经常能看到人毁毁寺院的这个那个,就感到这个人真不容易!你要知道毁坏后面的障碍是啥?有人就在知见上制造混乱,有人就在事相上制造混乱。我们这个余、剩余,实际就是嗔恨、无信仰!这个信仰——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比生命更重要啊!我们三皈依,要是于至信优婆赛优婆夷的三皈依都做不到,至信的功德都做不到,你后面修持,种子没有一个是真实的!不是无余就不真实,不真实你就在推动你的业力!你的业力,你享受这个业力果报时候一定要自作自受,真不能嗔恨他人。但恰恰这种业力运用越多的人怨恨别人越狠、越实,机会也越贫乏。
佛法的利益从哪里来?过去人供养,像药王菩萨燃身供养,那不过是个说法,不过是个标志,不过是个模范,不过是个提示。你这个有余的生命你在做些什么?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你还做这些烦恼业障事的意义是什么?给你带来轮回与烦恼!轮回与烦恼你就会责怪,就会怨恨,真是奇特。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徒,能不能用至信的事实的实践?哪怕一念,哪怕自己作个假设、观想,你有没有?南无阿弥陀佛呢?
我以前对无余的概念有个例子。以前我读善导大师五部九卷读不通,不知道他讲的是啥。这其实就是凡圣有别,咱是个普通人,有普通的意识,有那种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的东西蒙蔽自心。像善导大师这一类人,得诸三昧,具足善巧,就是贤圣之人。乃至后人说他是阿弥陀佛化身等等,我不知道。那时读他的文字读不懂,就去香积寺有善导大师一个塔的地方,去绕那个塔。
读不懂的因缘在哪儿?就是有余。怎么把这个余,就是自身余习或者遮蔽去掉?就想起药王菩萨,我说作身供养吧!但又不能把自己真点着,别人说你自焚就麻烦了。怎么办?作个观想可以。观想一大堆白布,都蘸上油,一点一点地把自己捆起来,从胳膊到腿一层一层地包、包、包……包严实了,请一个人过来说你把它点着。“嘭!”点着了,看它一点一点地烧,烧成个大火炬,然后骨头也烧烂了,五腑六脏全部焚了,剩下一堆灰。正好来一阵风,一吹,“噗!”灰也没了。感到可以了,这一次无余了。就去转着读,还是读不懂!
读不懂,肯定还是有余!我说这个无余供养观想不得力,假设得太假,来真一点。第一次可能布有点少,只有十丈白布,这回我弄五十丈白布,裹厚一点,烧透它。就一层一层地裹呀裹呀裹,把油浸上,裹得像木乃伊一样。再请个人,“嘭!”点着了,就烧吧!烧啊烧啊烧啊烧,灰也看不到了,感觉这回无余供养了,再去读真读懂了。再读善导大师的东西,就知道他这个讲的啥那个讲的啥,读得懂了。不是说有啥懂了,就是感觉我供养善导大师的塔,他的著作他的思想我没有保留地供养了,实际就是没有保留地接受了这样一个誓愿。
这大概是九五年的事。那时候国内还没有善导大师全集,还没有善导大师五部九卷的印行。我们从藏经上把它复印出来去读。读懂了,至少读通了。这个文句原来梗在那儿读不动,然后感觉都能读动了,说这个文字真好啊!
你可不要去弄这一套,你弄了我成邪教了,不允许。这个观想还可以。你说观想我都不敢,那没问题,你不要观想。观想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毗婆舍那修持,是很重要的修持方法。我们说无余地供养、无余地回归、无余地礼敬,有时不好想象——空空洞洞的,你想象无余地南无阿弥陀佛,很不容易!就有个具形方法,给自己设置一个能感觉到、体会到的过程。这个过程对我们修行者十分有意义,让你有个感受性的过程,这个过程会消除你的疑虑。这些疑虑就是我们不是无余供养。
世尊讲了很多法,我们心中保留的东西太多,就是用疑虑心来接受。很多人用疑虑的心念佛,越念越疑虑;用不能往生的心念佛,越念越不能往生;用疑虑的心住在寺庙,住的越久越没有信仰,越感觉佛法没意思,越感觉遥远。为什么?你在培养你的心念而不是培养你的时间或者外表,实是内心世界的培养!
这个毗婆舍那的修持是内心的生命作为的一个观察。很多人读过药王菩萨的那个故事,我们不能做,就用其他方法。我建议你做一次,烧不掉你,你可以试一试。好比说你对什么信心不够,你就把你这个色身作观想——不是烧,是作观想,去供养他。好比说我们供养阿弥陀佛,供养西方极乐世界,供养这个教法,你再去念南无阿弥陀佛有感情了、有感知了,因为我真正无余地供养过。
你说那是观想——观想就可以了,不能做其他,只能观想了。观想是有意义的,你做其他的没有意义,你做其他的不知道是啥结果,但你作这个观想一定有意义。一旦谈到无余供养,我们很难想象,但是这样有一个内容性的无余供养,比较直接。你们一定要听懂,这是观想!这要明白,不能往其他地方想。往其他地方想你自己负责任,不能往其他地方想!
以前燃指我都反对。这么多年,来这个寺院要求燃指的不下三十个,我一个都没给他们燃过。我说我们两个手分明是做事情的,你把它烧掉不行。他说虚云和尚燃了,六指头陀燃了多少个……我说你不是他,今非昔比,你不能燃。要记住我的话,那个白布不是让你往身上捆,是往你心理上捆,要弄明白!
对这个无余,我们用空洞的想象往往没有支撑力;用这样一个观想方法,可以体验无余供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无余供养会少许地体会。这样慢慢地我们就知道归命礼十分重要!尤其念佛人,就是接受果地觉,摒弃九界业缘——你要把九界的业缘全部供养掉,不是说你把自己色身供养掉。你想一想:无余供养的力量是什么?就是咸生彼国的供养,皆悉到彼国的抉择,同生安乐国的事实,才是果地觉的接受,无疑地接受,无余地接受!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