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性的现行作用——随顺果德入如来种性
慈法法师
岁次丙申夏安居日于鸡足山华首放光寺
第二十一集:五门顺入三身一如
礼敬三宝是我们学习佛法、实践佛法必行的一个前行。除了种性,我们还来谈种性现行的作用力——这是从初发心乃至成就无上道,都应该认知与实践的一个彻头彻尾的法则。
1、修德圆满给予众生,五门随顺得入性海
我们遇到净土这样如来种性直下作用与彰显的教法,和平时学到的一些法相比,有极为独特之处,就是其缘起机制——净土教法是以佛陀性修二法之一如性,来作为我们普通凡夫处理无始无明的圆满究竟的极殊胜缘起,就是直接启用如来种性于现行中的事实教法。
这个教法有很特别的特质,就是在阿弥陀佛因地,乃至在他成佛的缘起与过程中——我们读无量寿经能清晰了解到:阿弥陀佛在世自在王如来前,依佛神力,观察二百一十亿佛土,用五劫时间。在经教上还有提示二百一十亿佛土实际是一切诸佛国土,他观察了一切诸佛度生方便,以这个超越一切诸佛方便之最殊胜法则来展示世间,就是“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他这个超世是什么?超越二百一十亿世尊所有教法机制,建立一个独特的利生方便。
你说其他诸佛都一样,一定也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是,没问题的。但大部分诸佛世尊在因地是以众生需求而设立大愿。阿弥陀佛大愿是建立在二百一十亿诸佛世尊的功德因缘上——建这样超世愿望,就是性与修或者说是修德之给予,令众生直接顺修德而得见自性或法性,是性修不二之直下启用。这是极为不可思议的超越了九界众生一切思维、智慧、善巧、修证的大工程,这是不可思议的超世愿望!
所以在这样教法中往往就是反复宣化。这个教法唯佛与佛如实了知其究竟功德,难得,难遇,难闻!我们若以自己的分别、执著乃至智慧、辨解、知见等等,就很容易把这个教法的完整性、彻底性、圆满性消减或遮蔽,造成这个彻底究竟圆满教法的一些夹杂,善导大师说是杂毒之善。那样会把阿弥陀佛修德给予阻隔在我们业力之外,就是我们的业力不能融入阿弥陀佛的修德,直显性修不二之事实在凡夫现行中,或者在九界众生现行中直下圆成佛道的回归,或者缘起,或者作用力。因为我们的辨识、所知、修行习惯等等会给他附加许多高尚的、自以为了义的、自以为种种因缘的知见或想法,反而不能直下回归阿弥陀佛修德愿海中。这是特别大的一个问题!
许多人知道,我们汉地大乘教法中,以般若部为主体、为骨架。像玄奘法师新译部就译了六百卷般若经。因为世尊住世之时,讲般若部时间最长,有记载是二十二年,或者二十三年,就是几十年讲般若。以智慧为体,彰显教法契入方便、发心方便、运用方便等等,从智慧入手的教法是许许多多的。再一类是以慈悲作为入手方便,以悲悯世间、饶益有情作为修行正因,出生种种法益善巧。
我们知道,在南传佛教或者声闻教中,是以寂灭取证作为修证过程。许多人读过《妙法莲华经》,知道舍利弗那一段话——他的认取就是涅槃,是远离一切世间有为造作,得到涅槃休息。这种休息,世尊在《妙法莲华经》中讲到是化城,接引心地羸弱的有情。因为让他们直趣取无上道,心力不能承接,所以欲以化城承接此类心力或者此类愿望者,就是有声闻乘愿望的人,给予方便。
但这毕竟不是诸佛出世的真正本怀!诸佛出世就是唯欲令一切众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这样的殊胜利益。阿弥陀佛在其誓愿中就直下作为大施主来布施他的修德,就是以他的修德予一切众生作无余的证明、作无余的给予,于一切众生视若一子,来给予我们这样一个修德。这个给予是十分不可思议的事情!
你说我怎么拿不到什么东西?所以我们心里总在不接受、不随顺的状态中,会找很多理由不接受、不融入。随顺得入的随顺过程很少人去认真实践。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这是随顺的名言,后面有随顺的力用,达成出功德、入功德、往返往生的事实内容。就是我们实践这个教法的知恩报恩过程——知恩是入功德,报恩是出功德,以利于十方有情。这个教法十分完整地展示了阿弥陀佛大施主来布施他的修德。他不以其他世尊教法,说你修证这个你修证那个,或者说六度、万行、禅修等等,他就来作布施——予一切众生作无畏说,予一切众生作究竟安乐说,不舍一切众生的究竟平等地给予。这就是他这个教法极为独特的稀有难得的实质内涵!
当然我们读世尊的任何教法,包括声闻乘教法,也都是在无为法中的回归,休息中的回归,寂灭心中的回归;但这个地方他直接启用——令众生启用性德!怎么启用?以弥陀修德得见性德本不增减、本不来去、本无差别之事实——让我们无畏地启用这个事实。无畏来自阿弥陀佛修德给予的支持,性修不二的彻底彰显。如果没有这种彻底彰显,我们谈性德就是空泛的没有内容的,业习或者什么烦恼一来,就随着业习烦恼走了。
在赞美、礼敬与随佛愿而观察众生心性、观察自身心性乃至以智慧运用自心等过程中,就能了解阿弥陀佛修德之给予。这个给予就是承接这个修德的给予,或者说我们以内誓守护,能直下地体验阿弥陀佛内心庄严这样一个事实的功德。所以他不是以寂静、寂灭修持为方便——苦集灭道他不需这样修持,十二因缘他也不去修持,六度万行他也不去修持,他要干什么?像十大愿王讲的一样: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常随佛学,等等等等。
五念门中,以出功德、入功德、往返往生这样的知恩报恩过程,充分展示了这个法的不共性。他的修行就是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他的修持就这么简单!通过我们身、口、意、智、方便智来抉择阿弥陀佛,接受阿弥陀佛报德的给予与印契,回向于一切有缘,自他二利全部彰显在阿弥陀佛修德给予这样一个自他共享的过程中。那和自己有多高知见、开悟不开悟、相应不相应完全没关系,完全展示了在身、口、意、智、方便智随顺得入这个随顺过程的巨大事实,即是百川入海的巨大事实——百川入海皆名为海!
我们的身、口、意、智、方便智在融入阿弥陀佛功德海中,一时彰显身、口、意、智、方便智皆是如来修德、皆融入阿弥陀佛修德,或者说皆以阿弥陀佛的修德来印契现行,令现行无缺无欠,远离得失、善恶、大小、圆满不圆满等一切对待。我们要是不审视阿弥陀佛不共的修德给予与自己的修证作为,那么阿弥陀佛“我于无量劫,不为大施主,普济诸贫苦,誓不成等觉”这个为大施主的誓愿不成立了。他就是以他兆载永劫的修持、修德回施,视若一子地回向给每一个众生。像舍利弗在《妙法莲华经》中与释迦佛作长者子的比喻一样,我们可以读那个故事,了解这样一个过程。
他把他的修德给予我们——这个修德给予你,你真正接纳,他的一切修德法界中,你任何一个作为,这种不可思议的未曾有的福慧因缘一时现前与充满,而不是积攒出来多少。现在大家修净土普遍是说你放生多少、日做几善、诵多少经、给多少人助念或者有没有持戒、精进……这都没问题!但不是阿弥陀佛修德回施之彰显,而是你自身业力善缘福德的积累。能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经典中有清晰记载——能!能往生!但这与阿弥陀佛欲使一切众生得究竟方便的发心不能完全匹配。
这就是站在个人的修持、作为、因缘上,或者说我们的习气上、执著上、细微惑乱上,作一种自我释放或者自我的熏修。那样你要回向往生极乐世界,要心心回向能往生彼国。但阿弥陀佛本誓所显,就是作为大施主,把自己的修德回施给每一个众生,令一切众生圆满缘起地在现行生命中运用未来生命,直指究竟。直指究竟什么?就是彻底融入阿弥陀佛功德海中。
现在我们很多人是听到名言的给予。通过身业礼拜、口业赞叹、意业作愿、智业观察、方便智业回向等等实践,使我们入其功德、出其功德,自利利他。在这样同享佛果的作为中知佛恩、报佛恩,行于佛陀给予,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事实修持。这种修持皆是以阿弥陀佛修德作根本守护——脱离不了这个!一旦脱离这个就变成旁依净土的一些方便,就是把阿弥陀佛净土教法变成个人修持——六度万行也好,十二因缘修持也好,依悲心修持也好,依智心修持也好,等等,那样脱离了阿弥陀佛报德给予的缘起与过程。
你自己的修证要心心回向,往生没问题;要不是心心回向,只能建立你自身的九界的福德因缘。不管是声闻种性、辟支佛种性还是菩萨种性,一生欲得阿鞞跋致终无依靠!若不心心回向,终无依靠!
2、入佛功德知其恩惠,出佛功德报恩转化
阿弥陀佛这个报德修持、报德给予是圆满缘起。这个缘起就是阿鞞跋致,就是如来种性的直下作用。这个作用,我们身业礼拜,就是归向应正遍知的不可思议事实,成就往生彼国意。这个意是彻底随顺阿弥陀佛报德,就是应正遍知的报德,使我们造作心智休息在弥陀报德给予上,是为具足无上大利。在这种无上大利上真正令身心造作休息。这是第一随顺——身业随顺,得入阿弥陀佛修德。因为阿弥陀佛的修德就是接纳,像大海接纳百川一样。我们只要有身业礼拜应正遍知阿弥陀佛的功德,就有入彼国这种事实功德的现前。
口业赞叹亦复如是。我们在赞叹阿弥陀佛身相光明、修德圆满这个过程中融入大会众数。像如来会一样,在赞佛过程中了解自心原本光明、心佛众生本无差别之事实。在这个随顺佛陀光明智相之时令心回归,一样是随顺阿弥陀佛修德,得见自心方便。一样产生知恩的事实——知佛修德给予的事实。
心常作愿,意业中心常作愿,令一切众生往生彼国无有障碍。即是以佛愿照了觉知自心圆明之事实,照了觉知一切众生本来无来无去之功德。就是毕竟往生安乐国土,自心佛心了无差别,自愿佛愿一如显用。这是心意入佛修德的一个方便。在五念门中第三门说,所谓作愿门中,得见华严境界之庄严。就是知佛受用。什么受用?佛有什么愿,我们也发什么愿,愿愿相应故而得知自心佛心一如功德。
我们再体会阿弥陀佛国土庄严、阿弥陀佛八种自身庄严、菩萨四种正修行——这二十九种庄严中得见自心之事实,像在自己家中数珍宝一样。这无尽的宝藏,实际阿弥陀佛这无尽的给予,就是国土的给予、自身八种庄严的给予、菩萨四种正行的体验,会使我们充分体会到如来家中所有的珍宝善巧智慧慈悲方便一切内涵,我们在这里边去了解。所以二十九种庄严中,于器世间、情世间中得殊胜方便,与眷属、与主得主宾方便。这种方便就是我们真正了知阿弥陀佛及其眷属所作法事、所行善巧,让我们去过滤一遍。
前四门中令我们来真正入功德,就是体验阿弥陀佛修德完整的给予。这个修德怎么给予我们?我们怎么接受?这四门中清晰告诉了我们。要真正依法实践、念佛实践——观彼智相,入彼应正遍知海,依彼愿知自心,了解彼主宾所作与依正二报内容,我们就能整体接受阿弥陀佛修德,知其恩惠。就是惠以众生真实之利。此真实之利所在之处,完全就是阿弥陀佛兆载永劫修持的完整给予,毫无保留的给予!这与其他修法的确有差别。
这个差别到底有多大?一个是给予,一个是自身在某一阶段或某一层次的体验。这不管是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全部是以佛修德作为参照、作为融入、作为接触的内容;他的全体是佛报德,没有离开佛的报德,寸步不离!这样我们能知佛深恩,能感动自心,感动天下,感动法界!像大势至菩萨一样——大势至菩萨一旦动本位,一旦念佛,就能感动十方,威震十方,一切诸佛皆起于本座。何以故?佛佛相念故。何以故?佛佛光明互应故,佛佛相赞。所以普通众生赞佛之时亦得佛佛相赞之功德。这是不可思议的大事情!
你这个入功德,所谓往生,往生教法的实质内涵,就是阿弥陀佛修德的给予与接引,就是圆满地接引众生——咸得往生是圆满接引,九界同归是平等接引,凡圣同修是清净接引,没有一个剩余!这就是广大清净平等觉悟的事实,这个事实就是三无差别的真实印契,这个印契来自于佛的修德。
我们再审思返向往生,就是第五门方便智业,饶益有情,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为首,依本愿力故。以佛愿力,就是接引一切众生,以法性之本;游戏神通,至教化地,在一切业相中如狮子搏鹿,行化自在,毕竟安乐。这是报佛深恩,行四种菩萨正行而得方便。如后面四句偈子讲“何等世界无,佛法功德宝,我愿皆往生,示佛法如佛”,行其方便而无所畏。何以故?佛愿力所支使,法性功德所支持,性修不二所安住,皆是以阿弥陀佛誓愿内外彰显,凡圣同入同一法性。
这个教法不共之处,我们可以审视,可以观察。在这个时代,大家往往把他这个不共法变成共法。经典中也有这样写,你可以作种种善缘,心心回向,愿生彼国。但他不知道这种修持的心心回向多么重要!你作诸善缘,若不回向,历代善知识在这地方有提示:你就是修到什么功夫或者风雨不透[1]
,也不能往生彼国,没有愿望故。你即便是大彻大悟、一生得阿鞞跋致,与诸佛兆载永劫修行之功德相比,也不知道你那个大彻大悟是什么?大彻大悟的标准是什么?世间多有狂人,认为自己大彻大悟,岂不知多有大悟者而行于念佛!如彻悟禅师、永明延寿大师,他们的确都是大彻大悟了,但他们就在念佛上系心不舍啊!
净土教法不否认其他任何一个法门。但阿弥陀佛的功德必然是建立在二百一十亿佛土功德之上的殊胜教法。他不是比高低,是他这个基础纯之又纯,善巧的依止究竟。怎么究竟?平等回施于一切众生,平等给予一切众生,视一切众生视若一子。
我们每一个学习净土或者学佛的人,都可以把自己当成阿弥陀佛唯一之子,像世尊与罗睺罗一样的关系——你要有这样的关系,有这样的亲切,你知恩的程度一定能迅速地在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中得到安住,得到彻底了解与接纳。要是没有这个彻底接纳过程,又会混淆,又对自己或对他人说你不这样不行、不那样不行,而不去在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中与佛报德融为一体,以报德印契自心,以报德而彰显性修不二之事实。离开弥陀报德,这一生你做那一点善根福德因缘、一点修持、一些知见作为等等,在这浩瀚业海中你不知道能给哪一个东西来匹配,令我们的心得究竟安乐?
所以净土一法之特质,是以弥陀平等的、于一切众生视若一子的、究竟功德利益的给予。就是惠以众生真实之利这个誓愿——把他的修德惠利于每一个众生,像一子一样给予。这是这个教法极为重要的特质!我们在这个地方若是了解不够,应该多读无量寿经,了解阿弥陀佛因地誓愿;多读、多实践《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中五念门、五种果地门的修持方法与内涵。这是历代净土宗祖师十分重视与在意的修行方式,但渐渐地被现代人变异了,变成功夫成片之类说法。
那也不是反对对象,但他已经把修行主体——阿弥陀佛报德平等给予——给斩断了或者阻碍了;把一些众生比较坚固的意识特征、执著修持的方法变成净土主流了。阿弥陀佛视一切众生视若一子,以报德回施一切众生,接引十方众生,同生安乐国,所谓“闻我名号,俱来我刹,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他把这个誓愿丢失了,玩自己那一点有为、有量、有限的所谓修行、福德、因缘、知见等等,藐视阿弥陀佛旷大劫以来所圆成无上菩提这种功德圆满的给予。不光不知恩,还形成自我骄慢,形成一种高举自心、高举自己业力的陋习。那么这个法至少会被减损或遮障,会消减他实质的对我们圆满究竟的支持、圆满究竟的给予、圆满究竟的融入、圆满究竟的彰显——他减弱了这个不可思议的不共法的作用。
所以净土教法的真正重点在知恩报恩上,就是往返往生、入功德、出功德这个作用点上。随顺得入是九界众生的本分事,你别无方便!在弥陀教法中,随顺得入处处得见。很多人就装——你不要装,没有用!你再装修行样子也一点点用都没有,你自己都知道没有用。你就感激佛陀吧!你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在这地方多用功夫,不要给自己弄那些虚假的事情。到时候你还得把那些包装剥掉、丢弃,还要回到你最朴实的随顺得入的心中。要不然把自己整苦了,就会算账、计较、嗔心。
这个法则的不共,有他的特质,就是知恩,就是报恩。知恩报恩皆依佛果地觉而彰显——知恩是依知佛果地觉而得见,报恩亦是依阿弥陀佛报德之融入作为善巧,相互予以无上信心,毕竟一生成办。成办什么?接受阿弥陀佛的报德修持,你有什么不成办?有什么因缘不成办?有什么业力不能超越?有什么障碍不能突破?有什么佛法的事实不能达成?
我们谈如来种性现行作用,或者种性的现行作用,不得不提净土教法的特质。没有净土教法的特质,这个题目就比较笼统。安居之前我大概用了两个月时间,思考这个安居日我们共同学些什么。年复一年,我们怎么接触到阿弥陀佛修德的给予?怎么在现实生命中运用?虽然学过五念门、学过安乐集、学过五果门或者现行果地觉、净土生活等等,我们与自己有多少联系?希望今年我们这九十天中有个紧迫感,真正来礼敬佛陀修德,赞叹佛的修德,以佛愿为己愿,认知他的修德,在他的依正二报中真正体验二十九种庄严。虽然二十九种庄严是少分说,但在这个少分中能使我们体会到彼依正二报情器世间之不可思议,要去认知体验!
3、除佛印施别无依托,往返往生皆依佛愿
这个法要是我们没有知恩,所谓往生利益现前,接受阿弥陀佛果地觉之给予——没有这个契机,我们修行多是自卑、多是骄慢,还沾沾自喜于自己的一点作为、念几天佛、做一点善事等等,自以为了不起,有些知见、有些想法、拿些文句等等,结果与赞佛、礼敬佛陀、融入阿弥陀佛依正二报完全不相干!你所遇到净土这个特别法门,就是修德给予的接受过程,你没有形成这个事实,那么阿鞞跋致与你无缘。
有人很骄慢地说我修密法怎样,或者说我修大圆满、大手印……不要吹!如果没有一个真正成就的上师、大成就者给你作印契、接引你,你就修去吧!说无修法中得自在,你那个自在全是口头意识上的自在,因为没有修德相续的支持。很多人说我自己学禅宗、我证悟自心——不尽然!没有真正明眼人彻底地来帮助你,你可能自许中以为自己开悟,但不知道染著到哪一道去了。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尤其在这个乱象群生的时代。要是我们没有唯佛与佛这样以佛为师的教法,摒弃人的障碍、法的障碍乃至自己困惑的东西,直奔王家,那么在这个乱象丛生的时代,真是令人无所依托!
尤其似是而非的说法,一旦业力成熟,一点都不能自制。一旦以前的违缘现前,不能制止;一旦名利现前,早就不知迷倒于何方了。这个了生死的不可思议大事,我们在人寿百岁之时,你有这个学佛机会而不认真、擦肩而过,那一定会留下遗憾!
所以说弥陀这个教法的特质,我们要是能有清晰认知、了解与实践,知恩报恩,随顺入弥陀愿海而得现行自他二利的乐清净心。此妙乐胜真心来自于佛之修德,使性德在我们现行生命中得以启用。没有修德,没有弥陀修德的激励、印契、给予、摄取不舍,我们想要认取性德,多是骄慢,多是自许,行诸障碍。为什么?你没办法知恩,也没办法报恩,反而自以为是,行诸骄慢法,就是染污自心,高举自心。
在平等觉的回施中,能令我们远离贡高、下劣的伤害与迷失。人的高慢心与下劣心,刹那间都难以掩饰、不愿意掩饰或者掩饰不了。什么叫刹那?就是每一个在举心动念中,你要是不珍惜或不认识阿弥陀佛修德的给予,不是骄慢就是自卑,不是压抑就是高举。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号号自己的脉搏:举心动念依止的什么?每一个人都可以观察。所以弥陀修德的回施是不可思议的无尽悲心、无尽智心、无尽方便心,彻彰一切诸佛出世之本怀。
所以过去人对净土教法说依佛本愿力故而成就,令一切众生得以究竟安乐。所谓本愿,就是佛的修德给予,令一切众生往生无碍,就是接受阿弥陀佛的报德给予无碍。在接受阿弥陀佛报德给予的过程中就是往生内容、往生大利现前。“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就是他报德的给予,只不过这八个字比较明确告诉了报德的内誓外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有内誓也有外愿,是他不可思议修德的直下彰显。彰显什么?令一切众生往生无碍,依法性故,依圆满修德故。
因为我们没有实践五念门,没有入佛功德安住在身业、口业、意业、智业这样四个角度上去体验、去认知阿弥陀佛修德给我们生命带来些什么,而盲目去否认说阿弥陀佛修德怎样怎样,或者说自己以为怎么样——没有实践过,就体验不到他的实质内涵,所谓佛恩德的给予,没办法体验。后面说报恩,就是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为首,成就悲心。这个悲心是什么?就是利生方便,依佛愿力利世、利益世间,就是行佛事业。普通人怎么能行佛事业?依佛愿力故而普利世间!
这在教法上,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法本中,十分清晰准确地给我们展示了我们入功德就是知恩,出功德就是报恩,入功德所谓往生,出功德所谓返向往生的实质内涵。十分完整,十分清晰,内容如是啊!能疾速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天亲菩萨如是传递,如是施教。
我们后来的净土学习者,要不依历代祖师所守护的根本教典来实践这个教法,而去东拉一点、西扯一点、东说一点、西做一点,似是而非,或者今天这样想、明天那样想,没有入功德体验佛恩、安住往生现前大利的一个事实的体验实践过程,就是知恩过程没有,欲报恩,就是正行方便,何以建立?自利尚没有,自利、入功德,不了解佛恩、不了解佛恩的现行内容,你欲报佛恩怎么报?佛恩是什么?要报什么?
大概是九八年,我在辽宁盘锦讲过知恩报恩,有那小小的上下册,上册印出来了。知恩报恩——在五念门与五种果地门中,一定是知恩报恩的整体过程。不是我们九界众生装腔作势、搞个名堂或者搞个什么样子、给人表现什么事情、什么能力、什么善根……完全不相干!你要相干,就是心心回向,往生彼国。要不依佛的修德,你所有作为就要心心回向彼国,那能往生。要不然你何以往生?
善导大师在这个地方就直下剥脱了,他不管这一套,说一切往生皆以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给你否认完了。否认什么?不相干!不相干,我们所有装腔作势的东西都没有用力地方了,所有是非的东西没有用力地方了,所有凡圣的东西没有用力地方了,所有骄慢的东西没有用力地方了,自卑的地方也没有。你用什么力?你一定要用力你就用去,自找苦吃!这是这个法门清净平等觉的特质。离开这个特质,你一定会装腔作势地搞名堂。你搞吧!你就是把心机用完、把生命浪费尽,最后还是一塌糊涂。不信你就去做。
世尊要是观察不到我们现在这个业力状态,也不会把这个教法嘱累给弥勒世尊,在未来世中守护,勿令众生失望,勿令众生迷失。不要丢失这个法义,为什么?佛的修德给予这种易行善巧,就是身业、口业、意业、智业的融入,直下、简单、清晰;知恩过程很清晰,报恩过程也很清晰——令一切众生同入弥陀愿海,同生彼国,无所障碍。知恩报恩这种行持,在净土教法这个不共修法中,被历代善知识清晰了知。所以唯宣弥陀不可思议之愿力、功德、修德,赞美于此,皈命于此,行持于此,随顺于此,在此安住,传递于此,处处未离佛之报德。这是此事之根源,这个教法的根源。
我们再回到种性的现行作用上来看,入功德与出功德、知佛恩与报佛恩、返向与往向往生的实质修持,正是净土法门依止弥陀报德作为缘起的殊胜易行之道。就是以阿弥陀佛果地觉为我们现行因地心,直下运用如来种性。运用佛的果地觉为因地心就是种性,就是把我们无始以来无明一时融入阿弥陀佛愿力海中,依佛的愿力、修德力作我们现行种子,作我们现行依止或者现行皈命之处、礼拜之处、作愿之处、回向之处;乃至于不可思议报恩行中,亦未离开修德的实质内涵。
这一点我们每个莲友可以细致观察。对其他法则没有什么抵毁的东西,也没有什么高低的东西,只是这个法的不共之处我们要了知。要不了知,在现行中运用阿弥陀佛这种果地觉为因地心就完全是一句空话了。
许多人在所谓念佛中,嗔恨心大得不得了。说你那嗔恨心调整一下,那更大了!有人怀疑心大得很——你念阿弥陀佛平等接引、平等给予,怀疑什么?疑虑什么?可以调整。这种就是随佛愿力来调整自己一切业力,乃至一切九界众生业力都是方便。为什么?在一切如幻的作为中,回向于弥陀圆满修德,十分简捷,直下照见,了晓觉知一切有为如幻不实。
这地方有个提示,还是希望大家在现实修行中通过五念门、五种果地门了知阿弥陀佛给我们报德这样一个给予过程,使我们能知佛深恩,行持报佛恩这个修行的圆满式,就是知恩报恩、往返往生、出功德入功德的不可思议的教法实践,令这个法则自利利他,使我们“尽此一报身,同生安乐国”成为一个事实,而不是口号——成为事实的有作为内容的,就是真正在我们生命中产生作用力的实践方式方法。
4、性修不二诸佛亲证,三身一如设胜方便
男众代表:和尚慈悲!大众师父慈悲!各位莲友同修:我们放光寺早晚课上有个回向是“四生九有,同归净土法门,八难三途,共入弥陀愿海”,但在多数丛林中是念“四生九有,共入华藏玄门,八难三途,共入毗卢性海”。今天我想问的是毗卢性海和弥陀愿海什么关系?同异是什么?
有人议论说把性海变成愿海好像使境界变小了。同时引用华严经中记载,说我们娑婆世界和极乐世界都在华藏世界十三层,是华藏世界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把他变成弥陀愿海,有委屈的感觉。这个问题在丛林中多有议论,请和尚慈悲,给我们开演性海、愿海的不同之处,谢谢师父!
师:法、报、化的差别。我们汉地功课是历代祖师依三藏十二部经典内容用心地给我们聚集出来,当然都来自于经教。提到毗卢性海与弥陀愿海,性海与愿海——要是我们还说大小,那基本没有谈论佛法。因为在三身说或者四身说中,身身无异,这是圆满,这是诸佛性修不二之亲证,没有差异。
蕅益大师判三身之说,我们理解或者接受起来比较容易。像法身佛毗卢遮那,一般说是展示性功德海。我们都了解性功德是十方诸佛同一性体,十方众生与十方诸佛同一性体。所谓一切世间法如幻、一切菩萨法如幻、一切诸佛如来法亦如幻,这是讲性德一体之事实。我们知道心可以出生十法界,这个心是心性之说;大小、是非、凡圣、委屈与舒展,这些是在我们二元世界里的语言建立。这个语言往往被教法所不许,就是边见所立。这个边见很粗糙,粗到什么程度?就是是非,没办法趣入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样无对待的随顺歇心方便、随顺本净方便、随顺具足方便。我们没办法得入,就产生纠结、疑虑,一说大小就会疑虑,实际是边见所生,不正见致使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本身是不正见。
说《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境界十三层中怎样怎样、哪个更大哪个更小,或者说华严世界大极乐世界小等等,这类纯粹是边见所成。要是还有这种大小对待法说,我们接触的就非佛法,是边见改造出来的名言,非是佛所施教。这不是佛施教的东西。要是佛教徒还用是非、大小、善恶、凡圣去把他世俗化,就比较麻烦。麻烦什么?就是边见。边见会出生烦恼、对待,对待会造成是非,是非就争斗无穷。大小是攀比性的,攀比它不会让你去休息、去解脱、去安住,没有法则的回归,以为有大小之定法,以为有极乐小华严大的喻说。
还回到蕅益大师的三身说。蕅益大师判的法身无始无终——非依生灭造作而显、而展示的法性功德,是以佛之修德,以一切诸佛修德而激活的法性大用。众生世间以业力而表现的法性变异作用,就是流转作用,这都来自于法性作用。法性作用可以显现众生变异相,也可以显现诸佛如来清净圆满相。所以诸佛如来的愿力,就是修德,可以激活展示圆满报德。他这个性德,佛的法性身,是无始无终的。这个激活是以始觉激活本觉,显现性修不二,就是法报不二的功德。修德之身就是报德身,有始无终。因为他回归于法性,展示法性,融入法性,性修不二,圆满展示了,圆满地把法性功德展示出来。
众生业边亦未离脱法性,不过是法性作用相续的一个变异。这种变异是各个执著于自身业分所知、习惯等等的执著相罢了。他亦是没有离开法性的业相——这个业相离不开法性,离开法性别无作用,作用不起来。所以过去有讲五道众生从法性中流出,就是这样一个表达。
佛的报德有始无终。因为以始觉激活本觉,显现究竟觉之事实,三觉一体,一时表现了。表现出来称为有始,表现出来那一刻说是有始。无终是什么?融入法性故,非生灭造作。所以说无量光寿、阿弥陀佛无量光寿是性修不二的事实展示,就是修德展示性德的事实,性修不二,圆满展示。展示就是所谓有始无终。
应化方便,有始有终。为什么应化方便?众生需求,展示出来;不需求了,回入性德海中。所谓有始有终。终是什么?终结于法性,他回归法性了。他为什么不像法性说无始无终?他区别于这样一个认知罢了,并不是建立真实有的有始有终说法;是给我们有个展示、区分三身的认知方便,实则三身决定是一如妙用,无有差别。
因为报身无以离开法性,法身无以离开报身之激活——报身不激活,法身不能显现。若是法报不存在或者不能产生作用,应化无由,应化没有依止。所以三身本是一如身啦!过去人比喻为月亮、月亮之光、月光所照之处——法、报、化,作这样一个比喻说或者体相用说、法报化说等等。实在是戏论,这些戏论就为了使我们戏论习惯的心有个依止休息。要是在这个地方说大说小、说是说非,人有无量无边的争论与建立。
在十大愿王修持中,在五念门修持中,在念佛忆佛这类修持中,远离戏论,没有这些戏论!所谓缘佛念佛,远离戏论。因为这样理论太多,怎么建立都可以。他的依止,历代善知识为化解众生疑虑,为令众生疑虑有个回归方便,依经教设立教言,剖析于世人,令世人能消化自我的习惯、疑虑等等,得入佛之知见,给以接引方便罢了。
极乐世界不大,华严世界不小;华严世界不大,极乐世界不小。因为阿弥陀佛无异于毗卢遮那,毗卢遮那无异于阿弥陀佛,皆是无量光寿,皆是光明遍照,皆是法性周遍。名言之异,世界之异,作用之异,本质无异,就是接引众生方便,法报化原本一体。要是没有佛的修德,法身无以谈及,就是性德无以谈及。在性德海你怎么谈?谈不起来!还是以佛修德而彰显,以应化而明确。明确什么?明确于众生业分中,令众生得见,有个接引过程。要是没有释迦佛应化,我们连佛名字、三宝名字都闻不到,不要说十万亿佛土外的极乐世界或者说华严境界了,我们没有机会!华严境界是龙树菩萨取来,也是佛所讲,没有离开世尊。世尊一旦不应化,一切教法不能得见得闻。
你从哪儿来?你从自心?你自心充满妄想与颠倒,充满迷失与纠结,要是没有佛陀教法慈悲赐予,你就打妄想吧!把佛的名言一夺,你心里是什么?就是浑浑噩噩、是是非非,就是无始以来无始无终的轮回。所以学佛者先把二元心的边见习惯——对错、好坏、是非……先把边见东西熄灭;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在平等缘起上审视一个问题,无所得上审视一个问题,无所对待上审视一个问题。所以依正见才有思维言说方便,要不然就堕入边见。
像隆时师出家若干年,这个问题怎么能提出来?谁议论都可以,你不能提出来。为啥?这是边见所建立。说华藏大弥陀小,这实在是边见,是边见的一个演化罢了。要是我们用正见处理一次,不会这样提。说大家有这方面疑虑,这个疑虑不成立,但我还要把大家这个疑虑提出来——那可以。如果这个疑虑把自己也疑虑了,这个疑虑把你左右了,你没有依法正思维,这个言说就出现一个自己没有依法思维的过程;就是被他人的疑惑带入疑惑境界,被他人的边见牵入边见事实上去了。
我们中国僧众居住的寺院大部分是禅宗子孙。禅宗子孙是说毗卢性海、华藏世界,那是最大,弥陀是小。因为啥?他说是十三层中的一个世界。岂不知诸佛如来出兴于世,建立世界、建立净土皆是接引众生方便,令众生回入一如法界得究竟自在之方便。这个方便不是为自己建立一个与别人不一样的或者更大的世界,不是!阿弥陀佛要建一个更大世界,他挺累的。因为法界海中不需要建立,就是最大的。所以他愿力超出常伦,这是一切诸佛所赞叹。这个赞叹不是说阿弥陀佛最大。
无量寿经中讲“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讲“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是不是说阿弥陀佛最大?不是!阿弥陀佛与大家一样大,才这么讲。为什么一样大才这么讲?因为佛佛相赞。阿弥陀佛这个“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是在赞一切佛。要说阿弥陀佛最大,那么他不是佛了,他可能是阿修罗王,嫉妒心一来,说我最大、不允许你比我大!那不是佛陀,是阿修罗王。佛无嫉妒心,心智清净,心智圆满。所以佛佛一如,不过是以不同身而显现。
很多人读过《央掘魔罗经》,佛在这个世界那个世界,各以报德,各以眷属安立,大家说来说去都是一个世尊。说这儿一个世尊、那儿一个世尊、那个世尊、那个世尊……在无量世界中各显世尊心,各与眷属事实教化,说法不同,叫法不同,实际皆是依佛心智,就是令众生成就阿搙多罗三藐三菩提。要是我们不了解这个,说阿弥陀佛在二百一十亿佛土上建立殊胜愿力,是不是要压倒诸佛?没有。他是要彰显诸佛出世功德。所以此处无大小,但是方便有异。
所以无量寿经中有讲。讲什么?阿弥陀佛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出兴于世,欲惠以众生真实究竟之利,而发这个无上大愿。这不是为大小——与大小一点关系都没有!大小在众生边,不在佛边,不在华严,也不在极乐。在我们娑婆世界有大有小,除此娑婆世界,大小一时化作光明界,就是无量光佛刹,不可言说大小,他是无量不可称喻之世界。我们这个世界可以称喻,说三千大千世界、娑婆世界,就有大有小。一出这个世界,就是光明世界。
实际我们这个世界在佛陀眼中也是光明世界。只是我们的业力把自身蒙蔽起来了。像我们这个地方现在是云盖着,你想天下都是被云盖着——实际不是,八千公尺以上,太阳大着呢!三千公里以外,太阳也大着,人们还在那扇着扇子,我们这里还在加衣服。同一天下业报有异,但是同一天下——这是无别的。有的地方被乌云遮着,有的地方下着雨,有的地方烈日炎炎,盛暑不堪忍受……都在太阳底下,但是经度或纬度不一样,承受的业力就不一样,感受不一样。
所以极乐世界不大,华严也不小;华严不大,极乐也不小,都是无量光佛刹,光光相应,佛土一如。因为我们不了解这个。很多人读药师经,说彼琉璃世界一如西方极乐世界。啥叫一如?你去问药师佛是不是一如?他说我派八大菩萨护送此人往生极乐世界。他两个一样,他护送你干啥?因为你感觉极乐世界大,你去极乐世界;你还没定,说到底哪个大?他说极乐世界大,去吧!佛佛都这么说,去吧!为什么?诸佛同一口径,予众生绝疑方便。我们有大小的疑虑、对待的疑虑、好坏的疑虑——绝你的疑虑!大家同一口径,都劝自己国土的人民菩萨往生极乐世界;说那个地方一生成办,是如来会,其他地方不是。实际到其他地方一看,都是大白牛车,没有不一如的。
说大说小,是在我们众生分别执著业分中才能建立,在边见中才能建立。在诸佛如来教法功德海中没有藏身之地,无以建立——此处无影无相,大小怎么安立?就是无量光佛刹!所以华严极乐皆是诸佛净土,皆是无量光佛刹,皆是琉璃为地,皆是菩萨所聚集,如来所聚会!
我们心中有疑,到那儿问就行。你在这儿问,越问越糊涂。你下决心去问药师佛也好,毗卢遮那佛也好,阿弥陀佛也好,或者说阿閦鞞佛也好——你爱到哪个佛土都行,但极乐世界最为方便!为什么?阿弥陀佛接引你!怎么接引你?给你报德!许多世尊都发了不同的愿,你说愿愿有同处没有?有异处没有?实际愿愿相同,但是个方便设置。
5、寿命短促福德薄少,入佛愿海易行成就
像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末世有情于减劫之中,修德不及了。我们自身的修德力量时间太短,人命不过百岁,还没翻过来个就死掉了;还在那骄慢、还在那里自卑,已经生命到头。像人寿八万岁,做婴儿就有五百岁——现在你连婴儿还做不完,你还修行?!他在摇篮中摇五百年,我们现在一百岁都不到,连婴儿都没长成,还想谈修行?狂妄自大的东西太多!所以弥陀报德之给予在我们这个贫瘠的、寿命短促的、恶业炽盛的时代,无疑是易行之道,是彻骨彻髓的悲心的给予方便、接引方便、成就我们的方便!我们生命太短暂了。
这样的信息我每天都有,十个八个有的。说法师你给念一句佛,念一句就行。我念一句“阿弥陀佛”,电话挂了。这个世界上有七十亿人,每天就有二十多万人去世——不管什么样人,全世界每天肯定是二十多万人在死亡。寿命短促得很!我们周边的人也一个一个在消失,你放心了,不断地在消失,跟我们都有很亲切的关系。不要把自己开除在外,不要认为你能万万岁。从古到今喊“皇帝万岁万万岁”,也没看到哪个皇帝万岁,你也不要认为你能活万岁。我们寿命都很短,人寿百岁毕竟很短!
在这个短促的时代,又是减劫,人的知见那么坚固,福德那么薄少,我们再不接受阿弥陀佛报德给予,怎么出离这个苦海?我们有福慧修持力吗?你要问问自己,真正问问自己!佛在经典上有明确记载:万岁以里无所修持。你说佛在世时候不是很多阿罗汉都修持吗?那皆是累劫善根,世尊显现之时对应成熟啊!不是一时能修行成就,没有那样的好事!你说弥陀不是让我们一时成就吗?弥陀修德给予你,这不一样!教法不一样,就是接引我们的工具方法不一样。
所以了义不了义中,我们要依了义教法、究竟教法来修持,就是易行方便,就是大道至简。要是还依平常修为、平常心理来审视,真是难中之难,只能在这个娑婆世界难中沉沦了。于堪忍界中,沉沦无际。什么叫无际?无底深渊啊!像我们人寿百岁以里,能听闻三宝名字,福德不可思议!因为啥?皆因释迦佛五百大愿入此浊恶世界,显现八相成道,接引浊恶世界众生,显现殊胜方便。不要说人寿万岁了,我们这个百分之一的生命怎么办?万岁以里都不知道怎么修持了,就是业力积累,逐渐消亡——我们的善缘逐渐在消亡,恶缘逐渐在炽盛。
可以不可以观想得到?我以前说善心难生,你发个善念试一试?在你周边,不管是好事坏事,不管别人怎么对待你,你生一念善念,试一试?你鼓励自己,说我就生一念善念,对自对他——不容易!为什么?浊恶世界中嗔心、害心、迷失心、斗争心、嫉妒心……一举心、一动念,稍微不注意,就是那个东西。我们自己都可以衡量。这不夸张,也不减损,自己可以衡量。
我们为什么这个时候提出十大愿王或者五念门的修持,让我们体会佛的修德这种恩惠、这种实际利益?实际就是我们这一点点水、一点点生命源,很快就枯竭了!再不融入弥陀无尽智慧海中,我们很快会枯竭掉了!就是生命,这一段分段死的生命很快就枯竭了。枯竭了,你以什么因缘、福慧因缘令生命相续?很多人很自大很自大,福薄得没办法再薄了,像一张纸,甚至连一个纸的厚度都没有。为什么?业力一来我们就知道了,无以抵挡啊!
跟我一年得癌症的人,我回头看看,认识的没有一个了,一个一个没了。他活了几年,他又活了几年,现在都没了。为什么没了?生命短暂!不得癌症,他在其他地方也可以死,一样可以死亡。我们人寿就那么短,就那么薄,这个生命一冲击就没了。有人活的岁数大一点,但大小也不过是百十年以内。过去人说虚云和尚他们活到一百多岁,多也多不几岁。
寿命短促,福德薄少——你一定要在这个地方好好观察。你要真厉害,福德因缘强,你现在活八万四千岁让我们看一看?你要知道:你一投胎就出现了你只能活一百岁的这样一个授记、这样一个业力、这样一个现缘。要是能活八万四千岁,一出生的个子就不知道多大了。你手脚不能这么小吧?我们出生的这个时代造就了我们福德因缘的薄少。这个地方你认不认,都是共业使然,就这样造成了。你再装,再说我有很大福德——你的福德在哪儿?活不到一百就死了。实际在这个时代我们只能检讨自己、只能忏悔自己;还要弄其他东西,你那个利益从哪儿来?无端地给自己夸耀,伤害了自己依止的根本。
所以知恩报恩是这个时代回入法性功德海中的最殊胜方便,就是接受佛陀报德、接受这个种性,我们以此起步、作为、回归、守护与成就,都那么因真果真。要不然我们因在业力中,果一定迂曲着。楞严经这几句话讲因真果就真,你要不然,果招迂曲是必然。所以现行的种子我们自己来抉择,这个主动权一定掌握在我们每一个人对法的抉择上还是对业力的迷失上了。这个权力有多大?世尊都不敢夺我们这个权!一切因因果果都不敢夺我们这个权,都在支持你这个方便。
法不孤起,由心而生。你那个心是个啥心?是无始无明的种子,还是诸佛如来种性给予的随顺运用?这一点还是谨慎、谨慎、再谨慎!不谨慎就怕错失这样一个因果,错失这样一个胜缘。真是没有后悔余地。因为人寿百岁已经基本到极致。我们读过佛陀授记,说人寿还有十岁。百岁十岁又相差几岁?菩萨,问问自己啊!我们已经到人类生命的极限,离极限很近了,还在夸耀?真没有机会了!
过去说业不重不来娑婆。你说我乘愿再来——那么你就守护好自己的愿,不要迷失,真不能迷失!这一迷失,何去何从?皆当自审!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