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们任何人做事,不顺性的思考、作为,没办法让人满意、让自己满意。要念真如,真如不增减,真实的业不增减,这是实相的功德,不增减业。我们这个六道轮回业是伪业,都是相续在执著着一个业,在强化自我。这个 “伪” 就是无常、散坏。满意不满意,是个伪命题。
我们昨天把满意不满意做了一个咨询,大家都表达了自己的满意与不满意。我们谈了有人情,有自己的思想、意识,有教法、自我的作为(等等)这些角度。
今天通过一个现象看看共业。共业也需要了解,从共业中了解自业,我们自己作为一个单体人类,有时候从共业中来了解自己,比较好了解。
昨天他们俩谈论他们对对象很满意,但又感觉有距离一样的,还有不满意。我感到这里面有谦让的东西,就是谦让产生了一个距离。实际这个谦让可能是心理的一个状态,相互的谦让,产生了相互的一个疏远,心理上的疏远。这是悄悄地积累出来的,你不知道怎么疏远的,你也找不到(原因),说我怎么会疏远的呢,对不对?
他们也有日常生活的交流,实际挺多的,不管是冷静的也好,热情也好,这个交流都很多,每天都在交流。不管你怎么的都在交流,但是说交流内心的东西很难,这个是十分困难的,这个地方有困难。某某说内心的感受是啥呢?就是说真话、说实话,很伤人。有一次我们谈论,他说人要说实话了呢,就很伤人。实际(这是)说感受了,实话是内心的一个感受。这个东西交流得少。有时候呢,实际是他有不舒服的东西,说出来吧,不好看,或者说,不想说,也没那么尖锐,不说就攒在心里面,那一点点一点点的不舒服,就是这个交流得少。
某甲:说实话?
师父:就是说内心的话,说自己感觉的东西少。有时候感受到某种东西,但是说不出来,有时候会说不出来,都会有的,因为日常生活中磕磕碰碰。那一天某某说,要是说实话很伤人,我说说实话怎么会伤人呢?实际我们自己内心的感受很容易伤害对方,说自己的感受了,很容易伤害对方,或者说容易冲击对方。这个交流得少。我感觉你们俩这个交流得少。
你看我们以前在部队的时间,一星期要有个谈心的时候,大家都要坐在一起说一说,但是要说心里的感受,不要说面上的事,心里有啥想法要说一说,要谈心,一定要去说。人一积攒就不行了。我感觉你们俩谈心少,说事肯定会有的。
某乙:师父,他(们)这个角度我有点体会。不是他们两个的事情,是我们整个中国人的很大的一个共业,小孩在大人的管教之下,没有表达的机会,在表达的时候就会受到遏制,以后他遇到的逆向的这些东西,就不善于表达了。
师父:我有感觉,我就闷在心里。
某乙:对,闷在里面。刚才师父说,你要表达出来。他也不知道怎么去表达,因为在那个地方卡住了。我看到西方有一些引导,刚才师父说这个点,我觉得这个点很重要。比如,你这样说,我不说你什么,我只会说,“你这么说完之后,我感受很痛苦,我很难受,我很不舒服”。
师父:西方人都会这么说,OK。
某乙:我看到一个小孩子的视频,那个妈妈,美国好像,她把她女儿的东西吃了,那是她女儿喜欢吃的蛋糕,然后她女儿一看她妈妈吃了她的蛋糕,就开始哭,她说,妈妈,我恨你!她妈妈就说,哎呀,对不起,以后我再吃的时候,我要先问过你,你说好不好?她的孩子就说,好,那我原谅你,但是我还是很难受的,你吃我的蛋糕,我还是很难受的。
师父:这她平衡了。
某乙:但是我们中国人就不善于说我的感受。
师父:这个交流实际是一种内心的平衡。
某乙:对方也很难去体会他的感受。
师父:内心的平衡方法,它把内心平衡了。我们没有这个交流呢,事相上平衡了,但是在心理不平衡。经常这个交流都有的,大家,不管怎样都在交流,这个事相上看着是平衡过了,但内心不平衡,因为你内心没有交流过,就是没有平衡过。好比她只要倾诉,我不舒服了,我把它表达出来,就行了。
我看东北的一个视频,特别可爱,要生二胎那个,我感觉特别好。那个小孩子跟他妈妈说,“话给你撂在这儿了,你只要敢生二胎,我拿上钱,我就离家出走,我让你们看不到我!”我把话给你搁在这了!现实生活中有的,我感觉那样,他心理就平衡了。他妈妈怎么处理,那都没问题。但是他说出来,他心理平衡了,他假设不说,这事就大了。孩子有这个想法,就大了,这个事。说出来,反而平衡了。他心理平衡了,他内心的一个动态的东西表达了。我感觉就是缺乏这个。
说满意不满意,不顺性,没有人能让人满意。我们任何人做个事,不顺性的作为,不这样思考作为,你没办法让人满意、让自己满意。我们可以列举任何一个事儿,总有不满意的东西。因为啥呢?这个顺性是个啥呢?说不增减,肯定满意了;不垢净、不来去,这实相的东西,肯定是安稳的。安稳的东西有意义。
再一个说,在一切中要不染著、如幻、不可得,这个比较自由,作为上比较自由,但是他要去作为。思考,亦复如是,已经干净了。要不然我们总是会有一些障碍,不管我们任何人去思考任何一个人,或思考自己,只要是事相上的东西,没办法尽人情、尽人意,就是事相。
某丙那个例子特别突出,自己对自己从心灵上很满意,但事相上……心理上是满意的,但事相上我们没办法满意,要是不顺着本质的这个事实来做。为什么佛教有一个智慧的教诲呢?好比说我们让别人满意、让自己满意,没有这个很难做。你可以去观察,这一点我们可以慢慢地看。不顺性,你怎么思考作为,怎么能让人满意、让自己满意?你怎么能兼顾得到?
我们昨天说那个角度,从法义作为、我们夫妻之间作为、自我心理与事相的作为,角度很全,都是事相上,很难让人真正的无疑的去作为。难的就在于我们的分别习惯。事相上的满意是太难了,我们谈论的都是事相,不谈论事相是不可能的,那你顺性的东西就丢失了。
某丁:师父您说这种只寻求事相上的平衡,在内心中积累的这种现象,是我们80后特有的吗?
师父:你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最充分,为什么充分呢?不管是公主,也不管是什么太子啊,反正都是老大,培养的就是老大。这个老大就,这东西很容易把它掩盖,很容易落在事相上,或者落在事相平衡上。
我们去作为啊,工作啊,家庭啊,很多都是在追求事相的东西,心理上的认知并不多。因为这个教育就很少,父母给予我们的都是物质的满足、事相的满足、环境的满足。你要啥吧,父母、家人全都给予,这东西偏多一些。心灵的教育太少。交心啊、谈心啊的机会没有了,拿物质来满足孩子。
某丁:那现在抑郁症啊,心理问题这么多的原因就是……
师父:心理不平衡,长时间不平衡,心理疾病。伪业,人的虚伪业就出来了,为啥呢?它就是自己自大的为中心的一个目标,自我目标,像是一个大的维护的东西。
某丁:我觉得自己维护的也是一个伪业呀,我维护的只不过是一个虚假的东西。
师父:实际六道众生用的都是伪业,六道众生轮回业都是伪业,都是相续在执著着一个业,在强化自我。这个 “伪” 就是无常、散坏。
要念真如,真如是不增减,真实的业不增减,这是实相的功德,不增减业。我们这个六道轮回业是伪业,满意不满意,是个伪命题。这个可以思考思考,因为这是个慢活儿、慢件儿,快不了,快了我们内心的东西看不清楚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