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们常会听到横断生死这个词,它的关键就在顺性这个截点上。我们真正安住于实相,守护皈依这个不二法则,就能令习性秉性不再相续,横断生死轮回。我们真正去实践这个截点,就能感受到这个法位的神圣性,未曾有的永不重复性,以及无量义的自在。
(一)自心观察抉择,让截点用得上
秉承过去就是,过去人说,好比说这东西就是高低、丑美、智愚、好坏等等这些无量无边的对法。因为秉承过去的东西多,过去称为宿命、宿业。这个秉承,我们这一生如果顺着这个因缘,再出生新的东西,新的这些东西的相续呢,就成习气。
一般,宿业就是个基础,业力的一个基础,就是因嘛,一个基础、来源。男女、大小什么的,这都是个来源,此生的习气它就会相续,它基础上的相续,这样的一个生发。
为什么说修行要注重这个东西,或者是说,回溯到所谓的本性上来才能修行?基点要找到。找不到这个基点呢,人就会增加它(习气),会增加它,强化这个因,那这个东西改变不了。好比说慢心、自卑心,这些就叫对法,二元的对法,一个生起的时候,另外一个马上跟着呢,它并不是说会单独生起。好比说这个人骄慢,实际自卑跟着呢,自卑同时跟着,伴生着就出来了。这个称为对法,一对一对地出现。这个人一旦很自卑的时候,骄慢也跟着。那这都是习秉,就是二元的特质。
这个呢(本性)它是不二法门,不二的方法,显现不二的这种特质;那习性秉性它显现出这种二。不二的人肯定是安乐呀、易行啊,准确呀、安稳啊等等等等种种不二找到了,很容易找到。自在啊,你看他本身就是自在啊,为什么说观自在观自在?他就是不二法门嘛,他就自在啊。他这个就不自在啊,二元都跟着啊,不自在啊,不安稳啊,你就给他反过来就行了。这个是很奇特的!
我们怎么来调整自己的身心呢?实际呢,就是自己负责任罢了。不调整自己的人,不可能去帮着别人的,为啥呢?他没有理由。调整自己呢,好比说不为自求,你看,不为自求它也是个不二的东西。不为自求,这不是个啥啊,实际这是个很好的方法罢了。不为自求,那就没有对立了,不对立就不二,准确,自在,易行,安稳!那你要——好比说“我就为自已”,为自己,他就坚固(习性秉性),没有问题啊,他会坚固自己,很奇特的,坚固。坚固自我没问题啊,他就会出现习气秉性二元的作为的相续,它会相续的,它会产生相续。相续,它就产生另外一种生发力量,生发另外一种力量。
所谓的自在与不自在,那恰恰为自己不自在,很奇怪!这个不自在,就是二元的这种对生造成的必然。不为自求呢,就把这个对立给去掉了,所以它称为不二法门,那就是自在,自在力所成。它就是个自在,没有割裂,远离了这个东西(对立),那他这个自在力就成了。这个地方(为自求),他建立了对立,那他就会造成这种不自在,很奇怪,这个。
你看,往往呢,欲为自利的人反而受其害了,欲为自利反受其害了,为啥呢?这个真是坚固自我造成的东西。这个不为自求,说菩萨行。因为无我法呢,称为无畏的法。这个呢(为自利)是因为他畏,实际为自利呢是一种畏惧,是内心的一种畏惧,总感觉自己不安稳呐、不足啊。菩萨行无畏法,实际就是所谓的不为自求,就是一个无畏的法。因为人不为自求,说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人无所得了,人不为自求就无所得、无所畏,因为这个无所得。无所得失的这种菩萨法呢,人呢就无所畏惧。无所得失呢,也无所畏,这是很奇特的事情。
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去分析的,一旦有得失,马上畏惧就来了;一旦为自求,马上畏惧也就来了。因为啥呢?它潜在的东西是畏惧、缺失、不安等等,总是分裂的东西多一些,它会有这样的特质。
为啥我们讲这个截点?截点!讲这个截点,实际用不用呢,我们日常生活中知,实际人都能看到自心的,只要在意这个地方。那你说“我不在意这个地方”,那无所谓,那就没有啥谈的,你再说得多,它不是那回事。
这个截点呢,我们可以不用分析,就是内心观察,我们就用自心观察就行了。不用去看其他的,看其他的没有用,自心观察就好,就能找到这个截点。因为别人再说、再有道理都没有用,一点点用都没有;经过自己观察呢来抉择,是十分有意义的!来抉择,那这个截点能用得上。
我们每一个人的这个东西真那么公正,佛说这个公正,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佛法讲这个,真是清净啊、平等啊、公正啊,都是很有意思的一个事情,很有意思的事情!圆满啊、具足啊等等等等,反正好话都说完了,无碍啊、感恩啊,它真是无量无边。这里面是无量的言词,没法量,无量的内容。
内容都是什么呢?就是你真正地观察过,来抉择的这个截点产生的作用。我不为自求是个啥?为自求是啥呢?为自求没有问题的,为自求,最主要是它会有这种潜在的作用,这种潜在的东西呢就是因,这个地方会产生果,就是固化我啊,割裂对待啊。我们可以去观察,当然从内心里是最好体验的,这个东西最容易体验。因为人一旦真正地关注这个地方了,就负起责任了。真正关注这个呢,这个责任就出来了。
人在这里面三心二意,我真是说句实话,我最感触的,反而就是这一点:就是人对自心的关注呢三心二意,对事相的关注是全心全意,这是十分奇特的!因为啥呢?习惯!你一说关注自心,人感觉到很可笑,就很幼稚的一个样子,实际呢,这真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截点!特别重要!
真正地关注了自心,人的责任感就会生起来,责任感就会生起。那你关注自己的这种实践呢,所谓的“如实知自心”的东西呢,人也就会作为了,就容易静下来了。要不然,人容易说不清楚在干啥,有种说不清楚的东西。实际就是我们在习性、秉性这个相貌上,我们认识运用熟悉了。
熟悉,他熟悉,他对这个东西就亲切。你看,他认识这个东西,他就亲切了,亲切了,人就对这个相有亲切感,所以人就执著。就这么简单啊!因为我亲切,我就执着。那所谓的心,管他什么呢,他感觉到抽象空洞啊,抽象空洞,他就感觉到不熟悉,就无从下手,没味道,感觉到没意思。
我每每谈到这个地方,实际受人轻视的。我这个感触特别强烈的,一谈到自心就说不清晰,有的人心里哼哼哈哈的,对。感觉到,好像你在谈一些抽象的、空洞的,因为事相你不行了,你才说这些东西,就受人藐视。这个是讲法上特别容易遇到的一种,似乎就是一种……
要是不观内心,就很容易受冲击,要是从二元上你很容易受冲击。“算了,不跟你讲了,啰嗦啥呀,耽误事儿”,你会感觉到那样。但是这个呢,它会经常发生,因为啥呢?人人都亲切这个东西。
实际我们要了解这个抉择,内心抉择了,真正地安住在所谓的本质上,我们这个截点,真正能用得上。过去叫法位,法的位置。
我希望大家真是有这个法的位,讲那么多,还是希望这个截点呢,真正地能成为一个事实。
(二)从顺性截点处,横断生死轮回
你要是不了解这个截点,就是我们说顺性的这个截点,这样一个不二的法则的皈依,那我们怎么都在训练自己的习气秉性,就是造业,那“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就是个实话。我们找到这个点了呢,用上这个点,那还是业还是罪,但是是觉悟与运用了,它不相续了,所以就是断生死。
断,怎么断呢?从截点这个地方断,断生死轮回,就是这个截点找到了。你看,“啪”,还是这样在相续,但他这儿用的东西不一样了。习性秉性不再相续了,他会回归到这样的一个本性上来,回归到本性上。
昨天讲实相安住。我们真正能实相安住了,安住下来,那心里这种不二的守护,他就准确自在地运用出来了。这在现行中,才能准确自在地运用,就是现行。你看这现行,我们讲的还不离这些业相,没有离开业相,但是已经断生死了。就是习性、秉性不相续了,而是回归到不二的法则上了,这个易行处,所以说它易行啊。易行省力啊,省力不造作呀,不造作,烦恼没有了,或者说习气的烦恼暂时还有,但他已经了解了它的根源所在,那这个截点就能横断生死。
我们常会听到这个词儿啊——横断生死,它的关键问题就是这个截点。这个截点,你再怎么修,那个修这个修,你还是在这个生死上去晃悠。晃悠,它没啥作用。晃来晃去,晃来晃去,晃来晃去,产生不了其他作用。
这个截点呢,我们运用得干净不干净,彻底不彻底呢?就可能还是习惯、秉性上的一些表现,我们要用就可以用。彻底,不彻底,那是习性、秉性的一种惯性的蒙蔽罢了。这一点,你要注意,它很重要很重要的!
我们经常说解脱生死,解脱、横断、顿超等等说法都无所谓,但它就是这个截点上清晰,这个截点上清晰,清晰与无畏!
实际,像我们来作为一个学佛者呢,真正的,佛的最初的教诲,就是解脱法,解脱的一个方法。那我们在说习气秉性的时候,怎么来解脱呢?习性秉性只能推动习性秉性,你解脱不了的。你在横断生死上怎么用得上呢?这就不是一句话,那你就要有很多对内心的实践与认知,方法的实践与认知,才能达成在这个法位上的一个真正的安乐住,这样一种安住,神圣的安住!就是所谓的如实地来守护这样一个事实,它很神圣啊!
那你知道原来这个自在啊,自在的心是个很神圣的东西!这个自在是个共性,它不是说是哪一个人所拥有,所以讲无我,讲无所得,他不讲上帝,乃至佛都不讲。在这个意义上,这是三无差别的,是赤裸的,是共性的。
真正的,这种截点的意义,是一切众生都没有差别,有差别了没有意义,所以说它是清净的,是圆满的,就是我们这么多说法等等。他会产生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内容,无量的内容,这都是一个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就是要去实践。
这个点上呢,过去我用一念法,尝试着想说明这个东西。说“把自业共业他业,一时无余供养阿弥陀佛”,实际这个一时无余供养就是一个无畏的供养,无得失的供养,没有啥得失了。那“融入弥陀誓愿海中得不退转”,实际就是横断生死,就是安住这样一个法位——与佛无二无别的法位;“融入弥陀愿海”,那你的心、心智与弥陀愿海没有差别。我们再看现实生活中的习气秉性,那就是一个梦幻游戏。那这个游戏呢,大家就可以起码说放心、歇心、无畏心呢去实践,放心实践了,人的心就放得开来。人为什么不放心呢?因为很多东西的得失啊,看不清晰呀,他就没法放心。这个“放心”看着是个很简单的话题,但它载负了太多太多的东西,“放心”。
大家可以看一看这样一个历程、心理历程。
因为截点的特质呢,真是真正实践过的人呢他才能去……
因为我们这讲得多了,这个地方习性、秉性、自性讲得多了,我们在这个地方就夸张性地,或者说反复性地提示这个。大家能受益于此,那这个神圣性,就是远离骄慢与自卑的神圣性,我们就能够感知得到神圣的这个法位。法位,就是这样一个光辉照耀的一个法位、无我的一个法位,那我们就能体会到。
实际在很多宗教中,像天主教讲博爱、讲真主,很多在讲神,讲真我,都讲的它。它(法位)真正起到一种你从未有的,这的确是未曾有,它实在是未曾有的,从未有的一个对生命的感知。我们不是未曾有的感知,就是重复习性、秉性,就在轮回。那这个地方一定是未曾有的,所以呢这是个未曾有之光,它永远法位都是未曾有,永远是这样的光辉。
实际每个人的习性秉性都不可重复,只是说我们坚固了那种自我意识,坚固了那种爱憎意识,坚固了那种知识意识,貌似在重复罢了。所以就苦,他要抓住那个东西,但实际这个东西真是不能重复。
那我们发现了这一点呢,习惯还是那样的,秉性还是那样的,但是这个截点变了,就是这个机关,说机关、动力,实际就是动力变了。这个机关的动力变了,就这个截点,这个开关变了,所驱动的东西动力也变了,这地方让人感觉震惊,十分震惊!的确是你会感觉到法是不可思议的,你会赞叹、赞美法,因为啥呢?它的神圣性你体会到了,或者你触摸到了,你能触摸到或者用得上,感知得到,那你就会赞美。十大愿王,三皈依呀,念佛、念法、念僧啊,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啊等等,你就会自然地去向往那个。
像我以前对十大愿王真没感觉,在九四年、九五年那个时间读十大愿王,也读五念门,没有感觉,最多感觉有触动。说哎呀,这个佛菩萨一定是我们应该礼敬供养的,我们自己的业、众生的业一定应该忏悔。淡淡有这么一个概念过去了,不触动你的人心,不像截点这样一个激烈的说法,没有这么激烈,没有这么清晰。
它就是个截点,什么截点呢?阎浮提众生的习性秉性就是业,就是罪!你信不信,它就这样子,就是梦幻泡影事。
它(截点)并不是一定要割裂这个,是认知问题的一个次序一样的,我们有这样一个次序,就能认识到怎么来横断生死、出离轮回,怎么来享受这个未曾有的生命光辉。要不然,我们生命重复就累呀,重复,必然你就开始感觉到累、辛苦。任何一个重复,人就会累,就感觉到辛苦,不想干了,你感到没意思。
这一点呢,我感觉到大家都可以去审思审思。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