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以不变应万变,这个不变就是实相的作用,万变就是事相。透视现行,一念决定,实际就是我们决定在这个实相上,安住、回归、融入。我们怎么做,都没有离开过实相,这是十分庆幸的一个事。再多的善恶是非,都没有离开空性,没有离开不可得,没有离开原本的具足、原本的安乐。这就是一个回归的地方。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我们来透视现行的一些状态,把现行变成觉悟的妙用,变成一个无染著的妙用,智慧的妙用。
(一)透视现行,以不变应万变
在事相上,事相上的这种发酵啊、残留啊,是比较厉害的。我细细地审视自己,都会有。因为事相上的发酵,或者把它放大、延伸,这似乎是我们很大的一个习惯的、下意识的东西。这是我们习惯,也就是记忆,习惯性记忆的作用,它会发酵,这个事想一想,想一想,它会发酵。但要是真正地对性德,好比对实相,对实相的体用的认知、确认,或者决定,那就是透视现行,它就会自然地透视现行。
过去的一句古话,就是以不变应万变,这样一个说法,以不变应万变。为啥呢?这个实相是没法变的,它也不增减,对吧,它的用处就是不增减,实际这就是它的作用。它也不增减个啥,但它会应付万变。万变呢,我们称为事相,万变就是事相。以不变应万变,那这个不变就是实相的作用,万变就是事相。那我们能透视这个现行,这一念决定,实际就是我们决定在这个实相上,安住、回归,都行,或者融入,还是一大堆词,对,都行。那我们有这样一个方便了呢,现行你一定会透视它。透视,善用,无畏的善用。
你知道它是个习惯,你知道它会发酵,但你知道它是如幻。不发酵,当然最好了,我们一般说,不发酵,它就是一个事实的状态;那发酵呢,是如幻的一个状态。
我们有这样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作为,我们这一节课呢,这一点能认同,就特别容易一念决定,实际就是实相的安住,实相的安住与回归,那透视现行,就是来应万变。
了解这个方法,那就简单了,就是我们在这个多变的所谓的现实中,现实生活千变万化,对吧,这个没问题的,但是,这是我们的心志安乐、心志安住的特质,就是不变的一个特质,那我们来面对这个千变万化的生活呢,就会在现实生活中妙用这样一个幻相。
这个地方,是可依从的一个教法,因为以不变应万变,是个可依从的,就是可以看得到的,你这个心能安住在这个不变的实相中,就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增减、不来去等等等等,很多说法。这样呢,就会使我们的心在现实生活中来妙用幻相,因为有个安稳的体了,那再幻化,你也是妙用它。这是十分有意义的、有意趣的一个事情,十分有意义、有意趣了。
那这个无畏的善用呢,透视了这样一个……透视,大家都能理解这个透视,就是透过表面看本质了。透过了表相,安住本质,那反过来就是善用于烦恼那样一个事实了。
那这一念的决定是十分重要,就是在这个地方,真是在这个不变的应万变的这个体——实相体上,我们真正地来融入其中了,或者说住这个不二的法门了,在这个万变中不迷失、不畏惧,就是我们来享用这样一个体,安稳的体,享用这样一个体。因为你安住在这个实相,就享用这个体,善用变化缘,那就不会因为变化而烦恼了,这就没意思了。因为每天都在变化,不变化是不可能的,什么事都在变化。那怎么在这个万变中,万变不离其宗,过去人讲的这个话,都很准确。
我们可以观察我们的现实生活,它的确有这样一个功德,就是一念决定透视现行,来使我们在这个实相中安住。这就是决定的,那你来善用一切变化,享受我们这样一个所谓的不增减的体下产生的作用,因为一旦安住这个体,所有的变化你都感觉到是美妙的,因为这个美妙的变化,就变成了一个很美好、繁荣的这样一个世间了,要不然,我们就会感觉很繁杂,很容易迷失。
要是这个体的决定没有产生,就是我们在这儿没有决定,就昨天讲那个截点啊,这个截点没有找准,那我们的起步就出问题了。实际就是起步处,所依的法则、截点,说截点、说发心等等都行。越找越准,那你这个透视现行、运用现行呢,就简单了,这种对记忆、对现行的一些识心所现的东西,我们就没有畏惧了。识心所现,这个记忆、识心所现,我们就没有畏惧了,现什么,也就会知道这是个繁荣,记忆的繁荣。我们内心一个记忆的繁荣,就是阿赖耶识啊,你不怕它复杂了。我们对阿赖耶识就不再有畏惧了,这么多东西,这么多,这么多……就不会再怕它了。
因为一旦阿赖耶识以体——以不增减的体来表达的时候,阿赖耶识就会起如来藏的作用,就是不增减的一个功德,如来藏,这是很奇特的很奇特的。过去人斗争比较多的,就是如来藏的说法,实际没有问题的,最主要是它依止着实相的体,要依止大圆满镜智来观察阿赖耶识,没问题的。
反过来看,就是以不动来看万变,你看这,就是很好看的一个东西,这是很美好的一个境界,以不动的这个心,来看变化的世间万物,这是特别美好的一个作为,特别美好的作为。那我们内心的这种丰富啊,事情的多元化啊等等,你都不会有那种苦处了,因为他会把它真正变成一个美好的作用。善用与不善用,善用,这个善用很重要:不染地运用它,不偏激地运用它。
(二)决定截点,不令事情发酵
这个题目呢,可能是来的时候,就自己审观了一下这一段我自身的事情,我审观审观,实际人的这个截点上做得准了,千变万化真就是很美好的东西。这个截点拿不准,人随着这个变化就变化去了,那就奔波劳累了,就开始奔波劳累了。人很辛苦,因为这个变化太快了,速度(太快了),你要跟着它跑,你简直就受不了。那我这个不变应万变呢,用这种不动的心来审思依正二报,是个很美好的事情。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去体验。
我说,给大家提议啊,就是一些方法上的提示、表达,实际呢就是能用得上、不能用得上,都不重要,但你心意这个阿赖耶识要过一过,这个要过一过,这很重要。
我自己就经常会考虑考虑,自己为什么有这么多讲法呢,或者为什么这么多角度呢?这就是过去听的多。我发现,我过去跟我师长,就是几十年的听闻,或者说几生的听闻,就是听的多,不断地听他们在讲,因为他们讲的,也是在依着一个实相功德在讲,虽然千讲万讲,不离其宗,慢慢慢慢养成思维习惯了。思维习惯,你就是转身迷失了……像我这一生,来到这个世上也是迷失了很久,三十多岁才接触到佛法,说实话,接触到佛法才感觉到自己有一个头绪。那迷失那么久,那这个迷失过程中呢,并不是说我学的东西丢失了,没有,就是蒙蔽住了。
我们举个水,脏水的例子。拿一杯水,我们弄了泥巴,浑了,但水的澄清的这个清澈的性质根本没丢失,你把这个泥巴一沉淀,它那个清晰的性质就表达出来了。我们没有方法的时候,就会被蒙蔽着,被那个泥巴搅浑了,那个清澈性彰显不出来罢了,那个清澈性根本没有失去过,实际是迷失的一个状态,蒙蔽的一个状态。
一旦启发出来了,那我这个记忆讲法呢,实际也是给大家一个传递、一个表达,原有这些东西,原来我们都安住在这里面,只是我们不知道。你从来没有出去过,就是,真是你从来没有离开这个,这是重中之重,你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永远都离不开这个其宗,所谓的性德啊、安稳啊、实相啊,我们永远都没有离开过,你怎么做都离不开的,从来都没有离开过。
但我们会认为,哎呀,会认为我怎么样了。好了,随着变就变化了,就迷失了,随着变化而变化了,那就奔波于这种变化,实际就是迷倒了。迷惑,迷失,迷惑了,这就多变了,心不知道咋安住。那我们这个不变应万变呢,来一念决定实相的安住,来透视现行,那现行就是很美好的,不管它是什么,不管它怎么变化,不管它附加什么样的名词,那都是很美好的。这一点呢,大家可以去(实践),哪怕这个事情会发酵。
因为我有个事情,我的确搁几天我都没有处理掉,说句实话,我就心念上有一个考虑,就怎么都不愿意放弃。这个决定不决定,真在起着很大的一个作用,就是,你是不是决定着这个截点,真正要来修行。不修行是什么?就是在现行中,我们依着自己的记忆习气,让事情发酵,继续发酵,一直成为业力,成为事实。那我要愿意改变,那我就在这个截点上用力,它马上就能改变了,能改变,要不然,这个事情发酵,它就一定成为一个事实,什么事实呢?你怎么动的心,就是产生一个什么样的事实,这是个很厉害很厉害的事情。
因为一直在讲嘛,这个截点,我就一个问题思考了三天两天,我没有用这个截点,我没用这个截点,我就让它发酵,我就瞪眼让它发酵。越想越成,希望成为事实,甚至事实的形象都看出来了。那我想,你要是真做一个修行者,你要透视这个现行,是你的心识所现,是你的习惯记忆,那我们就能处理它,在这个不变中应万变,就来妙用现行了,那就不会被现行的业,或者造成现行的业力制约,或者产生业力的事实。
这一点,我感到这个“一念决定现行”来作为今天谈话的课题,对我们大家很有意义。因为毕竟是我生活中的这样一个经历,就是我让它发酵。之前呢,心中也知道自己在发酵这个事,我就想这个截点啊、发心啊、所依啊,这个修行与不修行,到底是个什么大的差异呢?在这个发酵中,你这个心想的、意识观察的、感觉作为的,全部都是这个玩意,它真就发酵,像那肥料发酵一样,它就会有一个味道,就往那一个味道上靠。
我今天感到自己讲一讲这个体验过程,是真实不虚的。那我要来一念抉择于实相的这种真实,就是来顺性,顺性来观察千变万化,感觉挺好玩儿的,这真是个游戏,是个游戏的东西。一下子感觉到它这个轻安的地方,就是所谓我们这个善用,善用这个变化缘,善用。要不然就很麻烦,它就会发酵成事实,我们说成为业力。
以前光讲一讲,感觉到还是有一个事情去历练历练,挺有感觉的。我这思考一个问题将近三天了,我也不是故意提这个,但是发酵了,就是,我就没用这个截点,没有把它归到那个实相、顺性上去思考,我就让它自己去奔,奔着奔着,奔着奔着,你越看越清,越看越清,马上就产生一个事实。这个事实是什么呢?你动的那个念,你那个念,你那个念,这个念不决定的时候,它也会推动一个东西,现行的东西。这一点呢,我感觉我们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可以去发现,去实践、发现。
尤其这个发酵的力量是很大,只要不用这个截点,我们一旦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一旦在意,就是所谓的这个记忆习惯,他就会重复,就会发酵,一直到达成一个业力,达到一个业相事实成熟为止。发酵就会成熟,就会产生效应。这一点呢,日常生活中大家可以去思维思维。
我就这么做了一个自我意识的剖析,通过一个事情,也就是一个事情一念发动了,就没有决定,就不管它了。它顺着事相就发酵,堆积发酵。就像我们那个草一样,堆堆堆,堆堆堆,杂物一样堆到一起,它会发酵,它会产生某种力量,共同的力量,就会把很多类似的事情堆到一起,相当于漩涡效应。
它会形成一种漩涡效应,它会往一块集中,所有的东西都往一块拢,那种效应。我今天这个体会特深,半路上,我感到越来越清晰,我这个念头要再不改变,就会产生一个事实,我看着它产生一个事实,一天一天一天,就慢慢慢慢成型了。因为啥?你没安住在实相上,没有顺性去作为,马上就会产生一个,你那个业力习惯产生一个方向事实,不得了。
(三)万变不离其宗,妙用现行
万变不离其宗,这是个十分可以庆幸的事情,就是我们怎么做,都没有离开过实相,这是十分庆幸的一个事。就这么说吧,再多的增减善恶是非,实际是没有离开空性的,没有离开不可得的,没有离开原本的这个具足,原本的这种安乐的。OK,这一点是应该庆幸的,这就是一个回归的地方。
弟子:这就像人在地球上,你永远都离不开空气跟土地对你的支持。
师父:对,对,这个法性呢我们离不开,实相我们离不开,这是个十分庆幸的事,这个地方是特愉快的事情,这是一个真正安乐的地方。就是你永远有回归,你永远失去不了他,怎么都失去不了。这个认同了,实际就是三皈依的皈依的事实,皈依的事实,实际是皈依的效应,这就是三皈依的一个效应,就是你永远离不开这个。
就像河流淌到大海里一样,你永远离不开大海了,因为你融入到大海里,你永远离不开大海了。你这时候再去做什么,你也离不开大海了。你已经融入了,你整个生命的体融入了。我们没有离开过实相体,这也是一个极大的安乐,一个皈依的认取,这个很重要。
因为我这个改变呢,我生活改变,实际冲击很大的,我面上挺镇静的,实际内心世界冲击很大的。因缘啊,说法啊,实际冲击很大的。要是没有这样一个依止,我这个人真是会崩盘,也会崩盘,会垮掉的,会不堪忍。但是因为有这种真实皈依的一个守护,有这个决定的一个截点的认知,就是我们不在这个漩涡里了。对,业流,这个业流。这个业流,你能去制止它,要不然你制止不住。
什么叫截点呢?你制止不住它,这个掼起来了,制止不住。那我们就能在这个业流中制止它,我也能横断它,没问题的。截流,横断,因为啥?他只要没有出离的时候,就是所谓的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实际这两句话特美,讲得很准确。
我希望大家多思维观察,多去体验,这个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的这样一念的决定,来透视现行的方便,这个方便就是它的实际作用。
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我们来透视现行的一种状态,把现行变成妙用,觉悟的妙用,变成一个无染著的妙用,智慧的妙用,当作一个真正的能不受它制约、不制约于他人等这样一个利益。
大家可以思考思考,因为越是在小课堂呢,我们人越容易专注,就是你的意识也容易专注,我们也容易谈话,专注性强。
这一点,最主要是这个阿赖耶识我们不被它困着。它这样不好、那样不好,一些记忆辨识,会造成一些我们的奔波,奔波是很辛苦的。奔波劳顿啊,我体会体会这东西,真是挺有意思。
大家议论议论,想一想,我们每个人都从心里过一遍,最主要还是希望大家思考思考,这个心理游戏,必须得去学会做。
我们说不隔念啊,不隔时啊,不隔日啊,说容易,但是习惯稍一放纵,就穿过去了,稍一松手,真是发酵,是个不得了的事儿,热带地区发酵不得了。环境对心理的繁殖,这个环境比较成熟。
染污行,过去的人讲叫染污。善行呢是清净行,你看,这很奇特,清净的东西,人一眼过去了。恶作的东西,就粘着,又牵挂,像倒勾刺一样,挂着你呢。
弟子:师父,从这个粘着的东西怎么能变成一样的美好呢?
师父:所以说的这个如幻呐,你这个如幻做不到,它就……
弟子:后面的都谈不上来啊。
师父:对,其他都没有意义了。
我们还说这个善恶,你主要对善恶你模糊认识。这个善、恶、无记,众生都是这个,我们所有的业,阎浮提众生的业,都离不开这三个,所有的都离不开这三个。它都离不开这三个,它会演,演这三个东西。
你要是没有用这个空性处理,这个善的东西,它就有快乐的东西,轻快、明快、轻松。它当然有自然的东西,它就比较流畅。你看所有的善的东西都很流畅。恶的就不然了,它就有苦嘛,苦它就慢,就粘着,就暗,就重,就不自然嘛。你就看嘛,反正就生涩,它就粘着。这个似是而非的东西,无记呢,就是不明确,迟疑。
这个东西,就是染啊,粘着,就容易粘着;这就是一带而过,这就一带而过的东西,很快,很怪,你知道吧。不管说谁的善,就一带而过了。这就粘着了,恶业就是谁都容易粘着,因为它生涩,越恶的东西,越粘着。你看,好比想表达这个人真是坏人坏事,他会说得更恶,对吧,更让人粘着。它这个业相了解了,它的特质,它的状态,你不回忆了,这就是个空性。
所以佛教呢,他超越了这些东西,实际他讲这个善恶,他讲这些的时候,是顺应讲。他是随众缘讲的,他随众缘讲的。佛讲的是这个,这是佛所说法(性空),佛说的这个东西。
弟子:性空。
师父:对,自性空啊,不可得。这些东西是随众生说,顺应众生说。
他是这么俯视这个众缘的,有善有恶,都是说众生业相,它本质是一切如幻不可得,他讲的是这些东西。佛不说这些玩意儿(善恶),但为了顺着大家,他必须得说这个,干啥呢?让你了解这些的性质,怎么来用它、认知它。
这一点呢,没问题的。我作恶了,我自己都会粘着,况且别人呢,对不对?你想想自己,我们自己做不得当的事儿,都会粘着,就是自我都不能原谅。我说凭什么不能原谅呢?就不能原谅!为什么不能原谅呢?他这是恶嘛,他就是不原谅,他就滞在那儿。我们这个习惯太强了。
为啥我们不敢作恶事儿呢?因为这个东西太痛苦,太累。我给他们说,真是你做善都来不及,还做恶呢,恶太难受,主要是。从事相上作恶事,都很难受。不舒服,对,任何人弄这东西都不舒服。真是很奇特。
所以我们真去体会这个不可得,来观察这些东西,来实践这些东西的时候,也不去一带而过,也不去染著,也不能似是而非地去看每一个事情,明确这些事情,那就是一个所谓的觉悟者。要不然,我们只能是,不是善人就是恶人,不是恶人就是个无明人,套来套去。众生三业,逃不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