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课 依法不依人

点击下载音频

导读:把四依法当成一个愿,当成一个戒,发愿正行,就完全改变了我们过去面对人情世故的习惯。我们有愿力,也有法的支持,我们就有化腐朽为珍宝、化业报为觉悟正机的能力,人人都有!

(一)四依法,就是法则,就是愿

佛说四依法中,很重要的有一条,就是“依法不依人”。我们现在呢,依人的东西,重的是人情,人之常情。

那个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称为四依法。这也是个修行。末世四依,这个末世就指的现在,就是未来世中,人当依四法修持,实际这是个法则。为啥把四依的“依法不依人”放在前面说呢?就是我们这个人情、常情,很容易把法给遗忘掉、遗漏掉,很容易遗忘法则去关注人情。大家都会有这种习惯。

“末世”实际就是法弱时。法弱了,人的习气就强了,就是我们的人情世故就强了。一强一弱,就是一个对称,世间就是这样子的,我们这个人情一强,法就弱了。我们要是依法,真在这个地方用功,那就可以在适度的情况下来依法处理人情。

像现在学佛的许许多多的人,不知道依法的重要,就会停留在人情上。人情世故,不是说大家一定要把它怎么样,也不是对立排斥它,最主要的是“恰当”,这是个很难拿捏的地方。我们依法,就直接把它拿捏准了,依法就是个恰当。依法,我再来处理人情,那这就很恰当了,这个恰当会变成一个可操作的事实。

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去恰当这个人情世故,这个人情世故做得很得当的人,十分不容易,实际这是特别拿捏人的一个地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比较困难的,恰恰是人情世故,容易给我们造成很多心理、作为的困难,这个困难就是不恰当。我们依法,就会得到这样一个恰当的作为的依止。这个依止,不是说我们不要人情世故了,是恰当地来处理人情世故,或者说面对,因为我们每天都面对着人情世故的。

在过去戒法教育中,像四依法,它跟戒法是划等号的,就是戒跟法则完全是对等的。你当立这样的誓愿,什么样的誓愿呢?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你当发这样的愿。什么叫愿呢?叫愿力,他有愿就有力量,愿力就是方向。你的作为、作用及选择的方向,就很清晰。我们有愿的这个标,那这个力的作用,这个作为、作用,它就会清晰的。因为这个标清楚、清晰、准确起来,那我们就很省力了,有方向,明确这个方向,人就很省力。

这一点,我们明确方向了,依法来处理人情世故,那就是恰当的。要立这样的愿,你有这个愿,就很容易很得当的,把不恰当的这个“不”就避开了。我们要是不这样,我们就很难处理这个人情世故。

实际我们大家烦恼的,恰恰就是我们每天都面对的人情与世故,这个是一定会出现的。人情、世故,我们每天都面对这些事情的。这些事情怎么得当呢?依法,就可以了。那我们再来不管是跟任何人交往,我先依法处理。什么法呢?这四依,就是个法则。这个法,实际肯定是佛法,觉悟的法,无所得的正见,正见的法,愿望的表达的法,戒所表达的法等等,都可以。我们把这个四依当成一个愿,就很简单了。

人修法特别难感觉到,修法怎么修啊?实际你发愿就好了,依愿行就好了,这就明确了。说修法、修法,到处人都在说修法。修什么法呢?要发愿!我们都知道,说发菩提心,发心为要、为首,它是种子啊——内因。这个地方你要拿不准,我们就不好搞了。所以说“以依佛愿为己愿”是个方向,我们说这个是不是有点高调呢?那四依法就可以作为一个愿。实际说发心发愿、依愿而行就是修法,这样就简单化了。

很多人说这个人修法、那个人修法,没有一个标准,不知道怎么修啊,顺我的心我就修了,不顺我的心我就不修了。那啥心呢?是习气的心,还是愿力的心呢?所以说这个就是顺性的心、圆满的心、明确的心,等等等等,那这个愿就很清晰了。要是我们不知道,我们去用力,就是无明习气。

我昨天找我的手机,今天还找手机,因为啥呢?有两个出家师父,就面临着是出家还是怎么地,有一个人面临着疯掉还是死掉,这样一个大问题。我昨天找不到(手机)了,就有点儿慌了。习气这个东西很厉害!要是没有愿望清晰地把它剥离出来,这东西很厉害地在起着作用。怎么厉害呢?就是我们的人情世故、种种现象、业报,尤其是业报成熟,这个业报成熟是不可思议的!要是没有方法,业报一成熟,真不可思议!

因为我受业报比较多啊,大家可能受业报少一些。业重的人,他这个业报就很清晰地给你一个一个东西。这个东西一旦成熟,是不可思议的,祸不单行。潜意识你就没办法思议了,不可思议的。这一点,我希望大家要知道这个东西。

那我们要是有用力、用愿的习惯了,这个业报就塌下来,它就不算个啥了,真就塌下来了。什么不可思议呀?愿力最不可思议!因为啥呢?愿力是你可以掌握,你可以运用的,你可以主动地在任何时间去运用,尤其是业报成熟的时候。我们要没有这个愿,没有这个法的训练、使用呢,那业报一成熟,真就是不可思议。所以无法者,就是无法可依的人,业报成熟是不可思议的。我们有法可依,有平时愿望的这种熏修,明确作为的这个实践,我们知道这个东西了,那愿望就是第一力,愿力是一切力中的第一力。

这一点你要把握好了,修行这个话题就不是个难事。我们把握不好呢,修行就成为一个特别糟糕的,或者是说特别不好辨识的东西,一说修行,这个人修行、那个人不修行。依愿行,这就是所谓的修行。修你的什么呢?修你的无明业习,调整无明业习。依愿而行,那就是正行,正行就是依法行,你看,回到依法上了。

原来依愿行,就是依法行;依法行,那就依法不依人。不是说坏人情世故,是我们恰当于人情世故。这个时候人情世故,你在这个地方能安心,你能如实地安心。要不然我们的心不安,你不知道得当不得当,你不知道合适不合适。

所以依法不依人,是很重要的末世的一个四依,很重要的一个依止。就是我们怎么来择取我们这个时代的修法呢?依法不依人是十分重要的!就要发这个愿。这样,我们在处理人情世故中一定是得当的,一定你不会后悔,我怎么处理我都不会后悔。因为啥呢?它得当,我依法了,哪怕依得不准确,你有这个愿望就不得了。

没有这个愿望,我们的无明业力,就是见思二惑就会奴役你。你没有方法,这个业习就会奴役你,一定会奴役你,让你左让你右,你根本就不当家的,它就不可以思议地来奴役你,鞭打你,让你苦不堪言。

那我们要是有法可依了,OK!实际就是你发了一个愿,“今发愿,当发愿,已发愿”,发什么愿呢?那你自己发,我就能依法而行,这个法就是愿,愿就是法。所以说愿力第一,实际也讲法力第一。为什么要把它放在第一位呢?它是个动源、动力,就是一个源头一样的。一个东西要发动,怎么发动啊?就要有个动力,要有个源头,要有支撑点。所以过去的人说“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这个支点。

(二)依法为伴

这一点,我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因为这几位菩萨要走(指要离开斐济),我想一想,大家会说,哎呀,没有这个没有那个的。实际法永远伴随着我们。你一旦发愿了、发誓了,我守护这个法,那这个法就永远依止着你。不是你依止着它,它依止着你的。这一点,一定在我们心目中要清晰!
我经常也会面临许多人情世故,实际都很激烈的。我总是感觉到,怎么来得当地跟大家交往呢?只有依法,我找不到第二个路子。我也用人情世故去做,依人情去处理过,一处理就瘫痪。一挂上这个东西(人情),人就瘫痪了,你不得当的东西就出来了,偏左、偏右,偏爱、偏憎等等,你会偏颇。这个得当、恰如其分的处理,没有后悔的处理——依法依愿。

以前我在东北走的时间,他们东北的出家师父、寺院就劝我说,“师父明年还来”,我说我不答应,因为我不知道能不能活到明年。后面大家就这样请啊、那样请啊,全部跪下,不答应了不起来。我说,你这么做不行,我们大家只能说依法来为伴。这是说的实话,要是依人情为伴,特别不好处理,十分地困难!

依法能使我们的作为得当,这一点大家可以去反复地观察。所以我给他们讲,我说大家依法吧。我许这样的愿,就是“常伴于汝”,你谁依法,我就跟你做伴;你不依法行,我看不见你,你也看不见我,没有用。为啥呢?实在是没有办法,因为我们的业力成熟在每时每刻,要是没有法可依,真就被鞭打得不得了不得了不得了。但我们要有一个愿,依愿行,那就是依法,这是特别重要特别重要的。

那我们回到国内也好,平时的修行也好,依法为伴是重中之重!出离人情,不断灭人情,也不坏人情,也不敌视人情。人情世故,你敌视它没有用啊,因为我们生活在这里面,我们整个都是这样子的一个人,对不对?你敌视它没有用,你排斥它,你藐视它,你出家师父要是藐视这些东西,那你是啥人呢?你居士要藐视它,你是啥人呢?说不学佛还好,你一学佛学成什么了?

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还要尊重人情世故。怎么尊重呢?恰当地依法来处理,依法处理就是恰当的处理方法。这样,我们就比较精准地来支撑自己面临着种种成熟的业报的时候,我们怎么来处理这个被奴役的状态,使我们变得积极主动,我们来转境,把奴役我们的这种力量,化业力为福报。古人讲的是什么呢?古人讲的是化腐朽为珍宝。那我们这个愿力,就起到这样的真正的点石成金的一个作用。它得当、准确,这就是依法的这样一个十分重要十分重要的内容。

那我们就不会有这种习惯了,总是关注于人情世故,遗失了、忘失了法则对我们的真正支持!法则在支持我们每一个人,不要忘记了、遗忘了,关注于人情了,谁对我好、谁对我坏、谁亲谁疏,完了,我们出现了一个大的问题,迷失在现象中了,迷失在现象中就被奴役了。你看迷失、执著现象,这现象就是我们说的业力成熟、业报成熟,我们就迷失在这儿,你迷失在这儿就苦不堪言,那我们就没有所谓的化业力为福报,所谓的化腐朽为珍宝。什么叫腐朽呢?业报就是个腐朽的东西,腐朽你的生命,腐朽你的道德,腐朽你所有的心灵的作用。

那我们依法来处理呢?的确能清晰我们自心。所以过去人一讲,说发心很重要,愿力很重要。这是我经常嘴皮子上的话,讲了几十年,就讲这么个东西。我们能不能依法为伴?不远离人情,也不坏人情,恰当地处理人情。坏人情是人受不了的,谁都受不了。所以说现在的佛教徒,很多就说“你看你们这些学佛人!”很多学佛的家庭也是这样的,单位也是这样的。“我不跟你们学佛人接触!”我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因为啥?你们学佛人怎样怎样,没有人情!以前某某经常跟我说,“学佛人没有人情。”

实际我们对这个东西能不能反思,怎样恰当地来处理呢?佛陀早就教诲我们了,依法不依人。你看,这二个东西都存在着呢,“法”跟“人”都存在着呢。我们先依人,那去处理法的时候就蒙蔽了;要是依法来处理人,这个次序就很简单了,那人情世故就会得到恰当的运用。我们恰当地来运用人情世故,来修行自心、修行自身。

那这个依法就是修持,这个依法就要发愿明确它。这样,我们来觉悟也好、作为也好,我们就关注在这个法则上了,那人情世故,我们会积极地面对了。这个积极很重要,实际是正面面对,不回避人情,也不回避世故,不回避这些东西了,但是我是有法可依的,我牢记着世尊讲末世众生当守护的一个重要的法则。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好比说大家在谈论法则的时候,有人在谈论了义、不了义的东西,好比说谈论世俗,世俗的不了义的一些话题的时候,那我们可以用了义的教诲去审视它,用究竟的教法来审视它。

依义不依语,表达的这个义是净义,就是有益于大家修持的东西。语言这个东西有爱憎啊、是非啊、人我啊,这个语言的结构太复杂了。那我们自己要依这样一个实质的内涵,来净化自己与他人的语言交流的模式。

依智不依识,我们说这个识心就是人情世故,这个智就是法。智就是法的体,回到这样一个真实的体上来,究竟安乐。安什么呢?安一切识,这就是个大愿。我们用智慧的体,接纳一切识心的变化,依智不依识,来接纳一切识。实际说呢,我们依法来接纳一切人情,但一定要有法可依。没法可依,不得当的作为一定会出现,尤其是佛教徒。

所以四依法在我们这个时代,世尊最主要是对末世众生这样交待。实际在藏地,真正的金刚上师是必须讲的,他们会重讲这个地方。真正的上师,他不是为了名利,他就会一定重讲于此。因为末世的特质,大家会落在人情上,把法则给丢了,(所以)他会重讲于此。但要是有的人拉眷属,他不管这些玩意儿,他就不讲这些玩意儿,他就讲人情世故的东西。那是另外一说了,不知道。但这个东西是十分重要的。

这个末世,不是说你末世、他末世,是这个时代的共业特质,减劫共业,就像秋天来了、冬天来了是一样的,就是季节的问题。这不是说是哪个人的事儿,说这个人好、那个人坏,不是这个概念,跟这个一点点关系都没有,就是减劫的共业造成了我们这个末世的特质。说大气候,我们说这个季节,造成了这样一个共有的东西。

我们用四依法,就能免除末世对我们的侵害,就是生活在末世,你不是末世人。为啥呢?你有法可依。这一点,我想这几位菩萨们要回家,那我们就提一提,这样一个真是相伴的教法,相伴的师长,不退转的一个支持,就是依法。

你真遇到困难了,就寻找:我这个作为一定是没有依法,我依人情世故了,依业力的成熟的状态,被奴役了。那我要看我的愿望是啥呢?我依止的法则是什么呢?我要实践什么呢?一审思,就回头了。回头就是岸,这一点点都没问题的。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就是回头是岸。所以说极乐啊,本心极乐。我们的心都不乐了,你还乐啥呢?给你放到极乐世界,你一样痛苦。为什么呢?心不乐了。这一点,一定要把我们这个四依法,有一个正面的了解。

那我们就依这个智,接纳一切识,善用一切识,实际就是人情世故。因为我们生活在人类,欲界人类啊,要了解人情世故对我们来说,就是我们呼吸、空气,就是我们的大地啊。你要有法可依,这些都是珍宝,都是福报,觉悟的正机。我们要不依法依人情呢,就沉溺,溺在这个东西了,沉溺于人情,那人真就沦陷了,我们的作为、思想,什么都会沦陷。这一点,给要回国的菩萨们做个提示。

我离开鸡足山的时候,大家都知道,我给他们讲得很清楚,我说,我是一去不复返的。两个东西,一个呢,希望他们能管理的人员,能站起来,没有后顾之忧。我也表达了一个心愿,实际那时候给他们讲,真是一定要依法为伴。我就把那个广告牌打出来,那个时间我就给那些出家师父拿出来,我说你们要依法为伴。要不然你说我们怎么办呢?依人情为伴,依人为伴,生生死死,来来往往,你怎么作呢?怎么为呢?

(三)依法恰当处理人情

这一点,就是我们一定不能沉溺于人情,遗忘于法则。学会关注法则,来正面地、恰当地处理人情世故,我们一定会恰当地处理人情世故。因为我们是佛教徒,我们来学佛嘛,就是我们有愿力,也有法的支持,我们有这种化腐朽为珍宝的能力。人人都有啊,你依法来行,一定会有化腐朽为珍宝的能力,化业报为觉悟正机的能力,我们人人都有!没有这能力,你们跑不来。这万里迢迢,不是说千里迢迢了,跑到这儿干啥来了?就是要来依法不依人。

我们不要误解这个不依人,佛陀超级人情。他从家里逃出去了,舍王宫弃位出家。他这一段,还没有真正地表达觉悟。他要弃位出家,跑到深山老林里,干什么去?苦行林里去苦修。苦修啥呢?法,觉悟的法则。他一旦觉悟了,他第一个就先去招呼他儿子,招呼耶输陀罗,招呼净饭王,招呼他的母亲。干什么去了?那时候是恰当地处理人情世故,很恰当地处理人情世故。

我们现在恰当不了。为什么呢?没有方法。一处理就沦陷,一处理就迷失,一到里面就不知道怎么来恰当地做人做事,就迷失于其中了。那我们就学会这个,依法来恰当地处理人情世故,化腐朽为珍宝,把这一切不可思议的业报成熟的奴役,变成了我们主动积极面对的一个觉悟的正机。

那我们的思想就梳理清楚了,依法不依人就出来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我们在究竟的法则上可以选择它;依义不依语,我们不去计较别人的语言,自己也在语言上善于饶益有情;来依智不依识,接纳一切变化、思想,善用智慧洗涤于一切现缘。那四依法中,就能使我们的生命真正变得这样一个正面积极,不被人指责,我们也不去指责别人,做一个真正的学佛的觉悟者。

要不然,这个佛法被人弄得就是装腔作势、没有内容的一个壳子了。那我们真是辜负了佛的慈悲、智慧、方便的给予,阿弥陀佛圆满清净的给予,心性具足圆满的这样一个启发作用,我们就没有接受。这个依法,十分地重要!

我们来梳理这个事情呢,实际就想让我们清晰“恰当地处理人情世故”的重要性,实际恰恰就是依法不依人。这个地方,很多人容易混淆,特别容易混淆。说句实话,我最大的障碍就是依人,就是大家沉溺于人情世故的这个东西,是饱受其害的。因为这个东西很溺人,它会让人受不了的。但我们又离不开这个东西,所以说这个恰当。我找这个词呢,我认为就是用这个词汇,依法与恰当,我感觉到是很准确的。

因为我们每一天都面临着业报的成熟,每一天都在成熟,我们要是正面积极地面对它,就会有一个愿望,依法则去觉悟它。这样,真是我们再看这个人情世故,你会感激它的,我们感激现行。因为啥?它都是这样一个正机了,你只要能正面地面对了,就是依法。正面地面对,就是依法面对。

所以我们不坏人情,不沉溺于人情,恰当地运用人情,来觉悟世间、净化世间,来使生命变得主动、积极、有意义。尤其像我们来斐济这种生活模式,你要是不正面地面对,你不化业力为觉悟的正机,那我们人就苦去吧,等着苦吧!过去有多少世俗的苦,我们现在还会有多少世俗的苦,一点都不会减免。过去有多少迷失、负累,我们现在还会有那么多的迷失与负累。所以这个依法是那么的一个当务之急,不管是哪一个修法者,都那么重要。

(四)心法最重要

那这一个篇幅,整个提醒大家,我们怎么来四依,发这样一个誓愿,来学会发这样一个愿。把四依法当成一个戒,戒护我们的这种行为,实际戒护就是觉悟。你看,你把它当成戒的时间,它能护持你,它能给你带来安乐、安稳。发愿正行,这样就完全改变了我们过去的一种作为,这会彻底地改变我们过去面对人情世故的习惯。

过去这个戒,我们不知道它是正等的。说“不杀生,尽形寿你能持否?”实际这是发愿,你看,也是戒,也是授受。授受来自于谁呢?来自于佛陀。这个戒律的授受全部是佛陀,没有第二个人,再大的菩萨都不能给你授戒,不能给你制戒,这就很有意思了。

以前,我遇到重大难缘的这些居士啊、出家师父啊,砍砍杀杀,业报特别重的时候,我说你受个戒去吧。一般的,一受个戒就改变了。我接触到一个居士,这个孩子做了一次,可能说世俗人,就是社会不许的一个事,可能所有的人都不会认取的一个事,就做了这么个事。我们就可以想象这些事,反正是所有的人都不会认取的一个事,他做了一次。做了一次以后,整个生命变质了,就是整个人生的方向变味道了,就是逆向,全部是逆行,全部是恶缘了。被人抢劫,被人欺骗,身体出现障碍,什么东西都是逆,整个颠覆了他过去的生活。

他说为什么呢?开始他只给我谈这个现象,他的逆行恶缘。他说,“师父,我这一段怎样怎样、怎样怎样,人都活不成了”。哪怕就是交个普通朋友都会被骗,住宾馆被人抢、被人劫,反正整天生活在一种特别不安的状态中。我跟他说,你肯定做啥事情了吧?可能你在心灵深处……肯定做啥事情了,起码说你有个啥事情,直接影响了、颠覆了你过去的人生观。我说,你要是真想解决这个问题,你就回忆回忆,是不是这样子的?他最后告诉我,说是。我说内容不需要给我说,你自己去观察就行了。你观察,是不是你做了一个真正社会整个顺缘不许可的事情。他说是,他跟我讲怎样怎样。我说算了,你不要讲,你自己来处理就行了。

他说咋处理呢?现在真是没办法处理。我说你认认真真受个戒去。为啥呢?这能改变你的人生,就是我誓愿守护一个东西。这就是机呀,机法,过去“机”跟“法”是连到一起的,就是机会,这个东西(机和法)是一个东西。

整个颠倒了,都是逆缘,我说你这个机,人生观,不是出现大障碍了吗?很多出家师父也是,犯了某一个戒了,他的人生观的一个现行出现问题了,现下出问题了。这一出问题,整个三观俱废啊,这个人就感觉不行了,逆缘就开始出来了。有的人是慢慢地积攒的,有的人就是一次性颠覆。

那我说受个戒,我建议受个戒。因为以前这一类的东西,要么去修个法、闭个关,要么就受个戒,要不然那个一定会成熟,就是不断地成熟,很苦很苦的。很多人可能一生中都有经历,我感觉到很多人都有经历,违缘的时候,违缘就是祸不单行,很奇特,十分十分地奇特。这一点,我感觉到大家一定要知道,自己的人生观起多么大的作用。

实际这个受戒啊、发愿啊,真是一个特别主动的力量,它特别有味道。我们的习惯啊、习气啊,我们的人情世故啊等等等等,这些东西没问题的,但你要是没有法的依止,没有一个机,你不掌握这个机,那你就被动了。机会、机会,大家都会说“这是个好机会啊”“这是个机会啊”,哪一个机会啊?每一个当下都是个大机会!你认真地看,每一个当下都是最大的机会!你只要发愿了,你只要有守护的东西了,每一个东西你都能觉悟它,都能看清它。因为啥呢?用法,用愿,用戒,你能看清,用一个安稳的东西,照亮、照破一个变化的东西。

说句实话,因为常年我遇到这一类的人,就比较多一些。有一个居士,很有作为,精通大概十个国家的语言,阿拉伯语啊什么,反正很多稀奇古怪的语言他都懂,大概十国语言他能够直接翻译,同声翻译,很厉害个人。后来瘫了,瘫痪了,很年轻就瘫痪了。瘫痪了,大夫也看,这个也看那个也看,都不行,最后别人推荐我,找个什么方法吧。后面就跟我联系上了,他说师父我现在就瘫在床上,什么都没办法弄,年轻轻的没办法处理。很年轻,就是智慧很高个人,十分圆明,可以同声翻译。他说,我肯定废了,毁掉了。我说一点点问题都没有,我说你好着呢,你有十国语言,你多大个福报啊!

但他瘫了。最重要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在这个逆缘的累积上造成的。因为他接触的人面越广,他越聪慧,受到的东西越多,起码说赞叹,受到很多人的赞叹。他背了很大的包袱,硬生生地把自己压瘫了,很厉害很厉害的。实际就是人生观上的一种累积,就是现象、现缘作为的一种累积,这个累积就把他击垮了,生生地击垮了。
这孩子,我就鼓励他什么呢?我说你去描经。他说师父,身体不会动了,我说你手可以吧?他说手可以。天天就描经,瘫了嘛,以前只能描二十个字、五十个字,现下能把《心经》啊,什么经典啊,都能描。描经之后说,“哎呀,我现在活了。”他说“活了”,以前死了。活啥了?描经了嘛,不是活了嘛,对不对?身体不能动了,但这手可以动。我说那你描经吧。描经,手能动他就活了,你看。他以前认为自己真就废了。“哎呀,我现在越描越好。”经常会给我拍个照片,说,“师父,您看我写的经好不好?”我说好。活了!

那就是说这个积累、这个逆、祸不单行,十分地厉害!我遇到这样的事情特多,实际挺冲击我的。因为很优秀的人,反而容易受到一些……就我说这个现象,这个也是很优秀,起码社会、自己都认为自己是优秀得不得了不得了的。但是一下就垮了,处处都是违缘,没有顺缘了。实际心里有个种子,对自己不饶恕,自己心中啊,这个社会不许,造成了自身潜意识对自己的不许,潜意识自己不许可自己。这个孩子也是这样子的,垮掉了。都很优秀,都是出人头地的人。这孩子很早就有自己的游艇啊什么,很小,不到四十岁,啥都有。垮了。

很可怜,你知道吗,可怜什么呢?无法可依,没法可依,依止的完全都是世俗的业缘。这种东西一积累,我们就说沉溺于这个世俗业力,那你越发达你越牛,伤你越快。它伤害呢,就迅速地积累,它能迅速积累一些恶业。大家都知道“迅速”是个啥概念,稍微不注意就会掉到一个很大的险坑,过分地夸张自己,很糟糕很糟糕的。因为我感觉到很多事情、很多人,就是不知道潜意识的厉害。这个厉害,十分厉害!

那我们要有法可依了,就简单。我不怕你成熟,哪怕就这个东西成熟都没问题,一点点问题都没有。我以前腰摔断过,我感觉到我挺快乐的,我感觉到挺好的。为啥呢?啥都不能动了,我认为我休息了。

咋去运用?我感觉到我们的命运,咋来运用它?不在于事相,是在于心理抉择,就是心理对它怎么抉择,所谓的心法,是最重要的一个东西了。人生观是我们对这个机法的运用,是不是在每个当下真正能纯熟我们的愿望。一旦有愿望,一旦有戒护,这个正行与觉悟会成为一个不可思议的事实,必然成为一个事实。我们过去的沉溺与迷茫,就会真正地通过所谓的改善、所谓的修行,那我们就能改变过去的状态、过去的习惯。

这个心法多么重要,我们主动多么重要,主动来运用人生,愿望多么重要!要不然,业报就重要了,业报就厉害了,它们就成主了。所以这个宾主,我们要把它调整好。做自己的主人,做人生的主人,做命运的主人,可能是我们学佛的人的一个特别重要特别重要的作为内涵。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