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性的现行作用——随顺果德入如来种性》第十七集:以愿标心以修显性


种性的现行作用——随顺果德入如来种性


慈法法师  讲授


岁次丙申夏安居日于鸡足山华首放光寺

第十七集:以愿标心以修显性

我们一如既往来礼请三宝,加持我们现前大众如理思维。这节课我们谈的题目实际有关我们每一个莲友、每一个学习者,是我们生命、生命相续依止的重要话题。这个话题关系着每个人生命意向的择取,乃至说我们这一生得遇佛陀教法,能不能通过这不可思议的教法来改变或者认知无始以来生命所依,作一个主动择取?这是人人应该关心的话题。

1

照见业相是法平等,听闻性德皆是佛恩

我们学佛,若不十分清晰自身发心、发心相续的结果,往往会有一些相似的似是而非的想法、说法或者心理择取。因为在佛陀所证的无生忍的功德法中,唯佛与佛究竟圆成。我们给他一个名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过去人不翻译这个名词,主体是希望大家尊重这种功德。现在我们在平常学习或者文句听闻中,一旦择取一些名言,会把这些名言当成自己的修证或者谈资,而不是真正随顺奉行的法则。那会出现对自身对他人的一些相似影响,或者似是而非的自我操作与表达。

在佛陀教法中,无疑的不增减的传承体系中,所谓法无定法。世尊所说付法偈,就讲我们面对的一切现行原本都是法。世尊讲这些法则的本质作用,讲万法根源,不是说我们有什么可以改造、能改造或者更玄妙、更高尚的东西。所以世尊在付法的整体过程中讲到是法平等的法印、法无定法的法印、法无我的法印。为什么要给这些法印?让我们有正思维或者正确思维、正确言说、正确作为的方式方法。要不然我们会在似是而非中表述平时心目中的一些烦恼业相与业流。它很容易让我们这些佛教徒冠上一个名字,包装自己背后的烦恼或者说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把它包装起来,外表是佛法道理,但内心没有依教奉行,没有依教思观,那样会在自己的信仰上有个挫伤。

   
许多人就是特别能讲,到后面反而没有信仰或者丢失信仰,主要是自身没有依教奉行。这个关键处是贡高、下劣,表现比较突出的就是以势压人、以势欺人或者颓废迷失。你再用法则包装这些东西,还会有那种不畅顺、不喜悦的东西。我们现在学习净土教法,是彻底展示——一切虚伪的、世俗的,就是无始无明的任何一个泛起,若是念佛者,都容易照见了知。照见了知若不能包容,就容易产生冲撞。

这个地方的伪装十分困难!不管任何一个人,想把自己的烦恼或者习惯伪装成念佛功德、念佛样子,十分不易。那么这个教法就似乎变得有苦处,就是许多人的业习,好比说追求名利、好为人师等等,很容易败坏、败露、惹麻烦,人很容易在这个地方有苦处。

   
为什么说这个教法难宣难化?就是九界业力或者无始以来的粗重无明、细微无明、极细微无明,你要是不随顺,在这个法则上都有清晰的照了觉知机会。哪怕这个人很普通、不善观察,但他作为一个念佛者,就很容易识破九界种种粗重的、细腻的、极细腻的业习蒙蔽状态。因此有时变得对自身、对他人有一种苦处,就是很多人的习惯——我们顺着习惯意识去思维或作为,会有舒适的感觉、安逸的感觉。平常都有体验:别人顺着你,你会感到舒适、安逸。但恰恰净土教法很容易看到对方的,尤其是他人的、环境的无明业习、业相。

在念佛团体中,恰恰这个业力比较放大。很多人的业习,在社会世俗中或者其他法则中还真显示不出来那么多。在这个法则中,像显微镜看东西,放大几十倍、几百倍、几千倍地看,那与我们平常的对等状态去观察完全不一样。

所以念佛人别具五眼——你不用修持,你一随顺佛的果地觉就能了知。所谓佛眼、法眼、慧眼、天眼、肉眼,说肉眼拣择、天眼通达等等,他带来一些超常的方便。反而因为我们自身的包容力、修持力、慈悲力、智慧方便,在没有真正随顺佛陀功德的作为中,看到别人的业习、自身的业习都会无限放大,就是细腻透视了。

我经常听到居士或者出家人说:看你周边都是些什么人!因为他用念佛的这些角度衡量这个人那个人。其实社会上也是一样。你说我以前怎么没有这种感受?为什么现在会这样激烈、这样粗糙或者这样泛滥?实际在正常情况下我们不觉知罢了。一旦我们用念佛随顺佛功德的方式,再审视周边事情,包括自身业力,就会看到很粗糙、很粗犷、很粗野的地方,感到这个人这么幼稚、自身这么幼稚,就会有苦处。所谓苦处,是不能忍、不堪忍于这样的业力业相。这经常会有引发。

要是真正随顺佛的果地觉来忆佛念佛,我们看这个世间,的确会发生巨大变化。但我们平时的业习、业习思维习惯、包容量,时常又浮出来。所以人在随顺佛果地觉与随顺自己业力的交织作为下,会出现一些比较尖锐的心理冲突,或者比较尖锐的与他人的冲突,或者对一些问题认知的冲突,变得很尖锐!这个尖锐有时候我们在常态心理下不能承受。

有人因为学习净土,在依佛果地觉念佛时候,反而感到自己具有性德什么的,就藐视于环境,藐视于他人,藐视于阿弥陀佛兆载永劫修持,认为自己与佛没有差异——报德的差异是无量无边的!这个世俗心里感到没有差异,实际是个骄慢心。我、骄慢——这两个加到一起产生狂妄,这种狂妄会藐视佛法、藐视他人、藐视一切,师长肯定不在话下了。这个藐视会带来心里的极度膨胀,这个膨胀就是我执与烦恼,恰恰是我执烦恼!很多人就打着性德的说法,迅速地恶性地膨胀自己心理。

释迦文佛证得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他告诉我们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他没有恶性膨胀,他只是认识到一切法平等之事实。认为我的性德与佛陀一样,那么我这个修德也与佛一样——那实在太夸耀了!这个地方恰恰是无惭无愧的痛苦或者烦恼。

这种膨胀,这个时代十分容易出现这一类人,所谓开悟者的一种恶意。这种恶意是伤害自己,令心高举,不能自制。他是通过佛的报德的教法传递,认知了自身性德与佛没有差异。这也来自佛的修德——没有佛的修德,你怎么知道你的性德与佛无二无别?我们听闻了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乃至说一切众生与佛三无差别,这都是来自于佛报德。这恰恰来自于佛的恩惠,佛这种报众生恩的给予,就是智慧慈悲的给予。要是离开一切诸佛亲证的性修不二的事实,你能认识到你有法性吗?有所谓的性德吗?性德是从你自己编造的故事中蹦出来的吗?

这里若是不能确认,你学了佛不光不感谢佛恩,还会藐视佛法、藐视他人,认为你自己能单独认识到性修不二了。佛是亲证性修不二,我们是听闻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不过是个听闻者!听闻者要能感恩戴德,就能生起惭愧,随顺佛陀教法,脱离自己业力自大的纠结与强化,不贡高不下劣的心能生起来,就是平等安心,作为修行、实践佛法、认知生命的殊胜缘起,即是种性。这是不可思议的大事。

过去彻悟禅师讲: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他讲的是念佛时,不是膨胀自己时!不是说我与众生与诸佛都没有差别,我这一下了不起了,可以为所欲为了——不是这个时,这是念业时、膨胀时、自大时、邪慢时。彻悟禅师讲得清晰:念佛时!我们念佛的报德、性德,随顺佛无碍的回施,那是成佛时,当体当念,不相错位,方便现前。

如果自大生起来,认为我也有佛性,我也有觉性,我与佛没有差别——这个我、这个心念,本身它起的作用就是无端地骄慢。过去人对这一类心性的处理就是感恩心,孝顺与感恩。所谓依教奉行,知无一法可得,而接受这种广大教法来利益世间。不是你真得到一个与佛一样的东西,然后自己可以像佛一样或者比佛还厉害了。

这一点要是认识不透,人的慢心十分不可思议!不是一分,是十分不可思议!往往这一类人有一百五十个不忿、一百五十一个不平等、一百五十个受不了、一百五十一个感觉天地都对不住自己。这个慢心欺天、欺地、欺同参、欺师长、欺一切。为什么?膨胀!这种心念,心灵深处很痛苦。有人说,可能是因为自己久久压抑的心,好不容易得到一次舒展。要是人人听了都这样做,这个世界就炸了,佛法利益是什么?

所以世尊在无量的大乘经典中,对这一类人重呵,说此类增上慢者,未证言证,未得言得!犹如狂象,踏入莲池,坏一切清净业。世尊在《佛说观佛三昧海经》中有清晰描述,在许多经典上对这一类人有清晰授记。狂象是什么?不能自知自心,恶性自大。

我们念佛人,尤其是学到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一类学佛者,应该以感恩心来面对,而不是无端的骄慢与自许。一旦这一类人认为自己开悟了、有所得了、得到与佛一样的心了,就十分顽固;染污自心,染污他人,挑战三宝。经常会有这样的人出来,藐视于大众,藐视于佛法,藐视于经教,十分容易!为什么容易?就是这个教言的猛利。

世尊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没有在这个世间骄慢;他是接引一切众生,给予一切众生教法方便、利益方便、接引方便。像释迦文佛应化身,赤足托钵,与人作福田,没有其他东西。我们中国不是热带地区,慢慢变得没有赤足托钵的习惯或者环境了。但亦要感恩于檀那。我们所有言说中,感恩给我们衣食的檀那,感恩父母,感恩国土,感恩师长,感恩教法,感恩一切——一切对我们色身的支持,对我们能以道业相续守护的生命相续的支持。

要是这一点审思不了,真要多读大乘经典,多读付法偈。为什么“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就是告诉我们的确无所得!有所得,佛不予授记;有所得,一定不是世尊所施教。为什么有人要拧着有所得的心念?因为一种我心的久久压抑,一旦碰到这样言词,突然感觉自己有个出口了,突然感觉自己无所不能了。

过去有证悟的人,像宗下有证悟的人,大法难启是一个普遍的知见与教育。像六祖大师那样的人出世,也要有久久的内心成熟过程。净土教法是不增减地传递阿弥陀佛的报德,就是恩德、恩惠。一旦有人说自己怎样怎样了,在净土教法中他一定断绝这个根性,就是传递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修德布施的恩惠,就是予一切众生无上信心,令众生得到歇心的正行机会、人人是法平等的机会、远离贡高与下劣的机会,使我们走出无始以来差别业报对自身的压迫、对自身的冲击或者对你带来的不平衡。这点真是净土修法的一个特质。

2忆佛念佛安乐调柔,承接修德感恩报恩

在善导大师著作中,说一切众生往生皆仰仗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不管你是菩萨、声闻、缘觉还是普通人,一切往生者没有一个能除外。一切众生业力的骄慢、自卑、邪见等等,这个地方荡涤一尽!他这个传承要涤荡你那种邪见。在历史上,学习净土教法出现狂妄自大的人,不是一个、两个、三个或者百千个了。他们受益不受益?最终会受益,但在多劫自大自许的勤苦中会饱受苦报!这不是佛法给他带来的,是自身压抑已久的骄慢与自卑的心产生作用,就是种子的作用。

所以修行人要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作这样守护佛陀教法、守护自利利他的实际利益的学习者,会得到极大方便。若不然是佛法中贼,盗一点东西把自己无限膨胀。现在我们看到社会上很多这样的人——这个功那个法,创立这个创立那个,终将恶性膨胀自我,以讹导讹地令许多有情迷失在骄慢自大的心智中,就是一盲导众盲。

弥陀教法要离开了阿弥陀佛修德,我们所有谈说无所依从,就离开了他的愿力支持。我经常听他们在下面说,要抛开弥陀报德表达自己什么——没有弥陀报德的接引,我们根本不知道三无差别;没有释迦文佛报德的修持,你也听不到三无差别这个名词,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与你没有关系!我们对此若是不能感恩戴德,不能护持他的教法,而是恶性膨胀自我,一定会掉到邪慢坑中!

这一点十分相似,就是似是而非。相似到什么程度?你稍一不谨慎,就感觉到是这个道理呀,但人心在膨胀。佛陀教法中,我们看看佛陀的阿罗汉弟子,他们的调柔;看看菩萨们的调柔、善巧与对一切有缘的尊重——你看看这一类人的所有言说与作为是啥就行了。我们要不谨慎,掉入这个险坑中,就是深渊。这个深渊你怎么自我解脱?净土教法接引九界众生,当然也包括这一类众生——无端的骄慢者,包括接引这一类众生。

这一类有情要是不能反思反省过来,这个利益不知道有多久远。因为我们都能听闻佛名,不管你是多么恶或者多么善的人,他这个利益终将会成熟。这个授记是必然的,他这个顺性授记的利益是不可思议的。我们若在业力中徘徊,不真正感恩佛报德的给予,此生利益、后生利益甚至后后生利益可能会丢失。

世尊的付法偈十分重要!我们接触任何别人的言说,都可以用付法偈或者说法印,自己的思维言说也可以用法印、付法偈过一过。尤其在交往有影响的角色中更应该谨慎。若不谨慎,就会把这种心念不断地传染,传染以后自身迷失、他人迷失。这种过患你若不觉悟,就一直支持着你去流转。

为什么金刚经在我们中国广泛流传?大乘教法真如宝箧中蛇!善用者生起威德;不善用者反被蛇咬,会伤害你自己。一定要谨慎于这样一个法则。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徒,尤其是念佛人,真要念佛忆佛,忆佛愿念佛愿,平等安心,远离贡高与下劣的逼迫、业习的推动,令心真正在忆佛念佛上得到安乐。这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昨天谈到无余这个话题,要是在三皈依上不能无余地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你就是佛法中贼!这个贼可能是少分、多分,也可能是全分。我们真正皈依三宝,会把自己身心作为来随顺佛陀教法,随顺佛陀功德,随顺佛陀的僧团这种守护教法的团体,使这个团体健康下来。要不然会败灭自身、败灭他人。

无始以来的生死轮回是大事情!虽然这个无始无明的种子我们已经习惯,没有强缘,轮回很难出离或者不能出离。尤其像我们这一生遇到阿弥陀佛圆满究竟教法,实是难中之难,无过此难!世尊在无量寿经中讲了九个“难”,说听闻如是教如是法是为难中之难,无过此难。佛在其他经典上也有这样说,但没说这么多“难”。我们学佛人若不殷重地尊重这个教法,而藐视佛法、放纵自心,佛法利益十分难以现前。放纵自己的习惯、放纵自心,佛法在我们生命中想成熟起来真是大难。

所以过去很多讲经法师到后期什么都放下了,就是“阿弥陀佛”了,彻底地鼓励自己忆佛念佛!乃至如法宣化他感到也应该放一放,要在忆佛念佛上用功夫了。为什么?在我们这个时代,读经念佛比讲经听经要有意义得多。像这一节课的设置,是想大家在学习与读诵经典中有疑难了,有这个公共场合来相互交流与面对,及时处理一些障碍。严格来说,大家读读经念念佛真是挺好,可能是最殊胜方便了。

尤其净土教法上,若不宣化阿弥陀佛的修德,不管是任何一个人,我感觉都应该谨慎!不管是自己表达还是别人在表达,都应该谨慎这一类人。他要表达什么?他要传递什么?我要表达什么?我要传递什么?阿弥陀佛教法要是离开了阿弥陀佛的修德,完全无从谈起,完全无从谈起了!

人的骄慢是抑制不住的。听闻了三无差别的说法,那个骄慢心一下子蹦起来了。我们看看在修德中有没有差别?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年龄有差别,体型有差别,男女有差别,教育有差别……差别太多。在业报相中差别无尽,差别种种。以性德说,无差别是事实,本质无别,现象就是差别。我们要不承认现象差别而又藐视这种差别,差别就更加厉害,就是骄慢自大的心变得更厉害。因为在这个业报海中,没有现象的差别,整个世界是一片幽暗。

极乐世界庄严也来自于差别,不过是来自于阿弥陀佛,皆是以他的圆满的正觉的功德而展示罢了。极乐世界种种庄严中,皆是以差别而表现。我们读到极乐世界描述的像我们娑婆世界很多美好景致一样,都是差别。他是为了告诉我们这个差别无差别的本质,这里面没有啥可骄慢的,也没有啥可自卑的。这种平等守护之事实,会令我们的心在差别中不计较差别而得解脱。若不然你固守于认为三无差别的心,同样会迷失。迷失什么?迷失在差别业报中。

前一段,我在社会上遇到一个年轻人,三十来岁。他因为接触一些法则,在事业上也有一点成就,挣了不少钞票,受到不少人恭维,就开始骂和尚、骂道士、骂天下那些了不起的人,认为他们都没有自己了不起。有人给我发过来他的一篇文章,他说自己是天之父、地之母。现在我们很多学佛的人可能还没有这个人疯狂,但内心疯狂差不多,只是没有机会表达,没有像他那样被很多人恭维、被很多钞票吹着。骂天骂地,就是抑制不住自己的心了。

我们读世尊的故事,佛菩萨在证得正觉、证得道业之时,所有宣化都是调柔的,都是尊重的,都是利益一切众生的。没有骂天骂地的东西,没有认为自己得到什么或者成就什么的东西。真需要读一读经典,来勘验自己的心念。若不勘验,社会上那样的人频频出现,寺院僧众学佛人群中也会频频出现。这一类人,尤其是对三宝、对有情、对环境的那种藐视,是挺可怕的。经常会有方方面面的这类消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过去出家师父五夏学戒,就是比丘戒中有许多方便,尼师戒中许多方便,不允许你与不同志者说、与不同行者说。哪怕你证到什么样子也不允许,况且未证言证!令人心平和安乐下来,在本位法中守护三宝教法,感恩世间。像我们诵戒中,敲地钟,唱那四句偈子,“报檀那厚爱”。我们所有作为是能利益世间、饶益有情,而不是自我膨胀。

净土教法有其特质——九界同归,凡圣同修,这十分容易让我们心境平和下来。为什么在这样平和的教法中,人要推翻报德的教法或者说法?就是恶性膨胀!像我举那个年轻人例子,他发表了很多东西,语句都不通畅,还会到处传播。他就是没有最基本的世间与出世间、真谛与俗谛的认知,不是一个法则的相承,而是一种无端慢心的扩张。这个扩张,因为众生心中都有这种慢心,我们的贪嗔痴慢疑中这个慢心都有,他会迎合太多有慢心的人契合这种业缘,让大家都推动这个事情,带出来一群这样的人。然后人狂到极处,就会迷失;迷失极处,就有不对称的果报。《楞严经》应该读了,一分慢魔入心,藐视天下。

念佛人真不会有这些事情!真念佛人,有这些事情也会转化。因为阿弥陀佛平等觉之回施,会使这种热恼得到休息与平复,真正随顺阿弥陀佛的修德,人人都能得到阿弥陀佛修德平等回施的给予。

这一点再次提示,还是希望大家在这个法的体系上有认知。我们现在所有学到的东西都来自于佛的修德,不管你学到的什么都是来于佛陀修德!要摒去佛陀修德,你这些听闻从哪来?你的言说从哪来?你的意识,包括你这些借口从哪来?所以过去学佛人感恩三宝;现在自慢的人、盗取佛法的人,无端地膨胀自我。无端膨胀,他主要是没有常态的东西,就会那一个劲上来了。没问题,后边的支持慢慢会消失。也可能有诸类似眷属力量、业力力量,也可能会推动一些果报,但毕竟对自身、对他人是危害性的。

所以,现在很多人提倡读《金刚经》《楞严经》这一类经典,或者学一学戒律,就是让我们那一颗感恩的心、接受佛恩惠的心,能真正面对佛恩,能平和下来,在佛法的利益支持下,能安顿下来,依法行持。依法行持出家生活、居士生活,令我们身心得到佛法的滋养。

总体来说,净土教法有其特质。因为这种彻底性,人稍微不注意,就会回到
“我”、“我的习惯”上来。所以在净土教法中,感恩是第一位的!阿弥陀佛为大施主,普济诸群苦,于兆载永劫修持功德,平等回施一切众生,接引一切众生归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无上无上正等正觉之功德海中,实在是阿弥陀佛报德的接引与成就。若是没有佛陀报德,我们连佛字都闻不到,
连三无差别的名言都闻不到!若是没有佛陀报德,我们这身衣服永远没办法穿。没有他的修德传递,我们的衣食都没有依据。

我劝大家与现前僧众:释迦文佛给我们二十年福慧的赐予,我们才能今天住到庙堂里面,有饮食,有衣物,有他人恭敬,有教法文句可听可闻,这都来自于佛的修德,没有其他东西!我们用的点点滴滴都来自于佛的修德。你要认为是你自己福德,你可以把这个衣服脱下来,你不要张嘴说佛的话,不要用佛的物件,不要用佛的这种设置!你可以表达你的猖狂去,一点问题都没有,完全可以试一试。我们坐的、吃的、站的、用的东西都是佛陀所赐予。这不是迷信,这是在传承的整个空间中这样表达出来。我们可以细细审观。

这一点,我希望大家在学习净土教法中要有深刻细致的思维。如果没有这个种性,或者在这个地方不彻底,你心里是什么种子?就是“我”,一个狂妄种子。这个种子会结出什么果实?不管出家在家,我们每一位学佛者还是在“无余”处需要审思,需要观察,需要了解。若不观察了解,任他膨胀,你后面就是逆子。像父母把孩子养大,孩子反而弑害父母一样。我们在三宝中得到一点点名词、一点点说法,穿上这个衣服,吃着这个饭,把我们养大了,我们反而开始藐视佛法、藐视三宝、藐视佛的修德,那不是逆子吗?每位学佛者都应该从真谛俗谛中审观自心所依种子,认真细致地观察自己举心动念,真要细致地观察!

我们每一个人的作为、言说、意识,都在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像纸里包不住火一样,都在表达着。你这个种子究竟会燃烧出来什么样火?能不能对自己的作为真正负起责任?要真正负起责任,你爱咋膨胀咋膨胀,因为九法界中什么样生命都有,这个世间什么样人都有——孝顺的人有,叛逆的人也有;感恩报德的人有,抱怨仇恨的人也有……肯定都有,佛法中一定都允许。但我们自身作为哪种方式方法来择取自己的学佛人生?这需要正确面对!

自我责任不是泛说、滥说,实在应该细细地思维,细细地观察,依法思维,依法观察。若以自己的妄想膨胀,以自己迷失与固执的心去思维,受其苦果之时能无怨无悔,也是个丈夫。但无怨无悔者少。

我们讲到净土这个角度,一定有感知,就是他这种究竟回施会使我们的心智变得猛利起来。我们稍微不注意,不以感恩的心、报恩的心、孝顺的心,就很容易恶性膨胀。因为这个教言猛利,普摄九界,揭示九界之虚伪。他是很猛利的一个教法,给予真实无上信心,就是佛果地觉为因地心的这个果地觉。我们稍微不注意,把他变成私有的东西,就开始膨胀;稍微注意,这是感恩戴德的机遇!调柔自身,随顺佛教,用报恩心令生命相续,生活在报恩的、阳光的、积极的、阳性的、灿烂的心性上。要不然就是恶性膨胀这种抱怨的、迷失的、对抗性的、扭着的痛苦中。

可以审思观察,每一个菩萨都可以审思。因为这些状态与每个人都没有绝对关系,除非死死地固化在某个业相上,与你貌似有关系,从本质上还是没关系。我们知道一切业幻生幻灭之事实,所以不要把恶缘当成自我,也不要把贪嗔痴慢疑的烦恼当成自我。我们学佛都有一个胜缘,就是就路还家,真正觉悟每一个现行、现下。

3依愿成佛法不孤起,但说空性多生邪见

  
男众代表:和尚慈悲!大众师慈悲!各位莲友同修:今天上午,出家师父之间有一个讨论,关于我们学佛人的发心。我们应该怎样发心才能比较恰当地与师长、与阿弥陀佛相应?了生死的心是不是应该发?利益一切众生愿成佛的心是不是应该发?这种种发心与我们接受阿弥陀佛的接引是什么关系?祈请师父慈悲解答,阿弥陀佛!

   
:不是太清晰,可能是话题内容比较多头。发心,还是种子问题,我们一直谈论的是种子在现行中作用。我们在浑浑噩噩状态下或者一种业力状态下,学佛、做事情是不成立的。如实知自心,我们去年学《无量寿如来会》中提到如实知自心。要是没有发心,一切修行一切作为都无从谈起了。

我们还从贤劫以来拘留孙世尊、拘那含牟尼世尊、迦叶世尊到释迦文佛来说,每一个世尊都是以他们的修德展示在无量法界中。在我们娑婆世界,虽然有人寿六万岁、四万岁、两万岁到人寿一百岁这样不同阶段的示现,皆是以他们愿力,就是以其发心与修德所展示。没有发心就没有修德——没有发心就没有愿望,没有愿望也就无从谈起修德,只能成为业力业流。

  
 
一切世尊的修德都来自于发心、来自于愿力。我们不管读到哪一个世尊出世的经典或者教法,或者记录他们修行的经历,都是依发心,就是依愿力在因地发愿,一直到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谓愿望圆满过程,就是修德圆满过程,也是发心清晰达成事实的过程。这一切离不开发心,离不开愿。愿是发心的特定标志。过去说以愿标心,因为心不可见、心不自知。不管是凡夫心还是什么心,这个心的形状、色相、大小都没法描述。十法界中会延续出来不同的心、不同的心念、不同的心愿,若迷失者、被迫者、主动者、觉悟者、圆明者,表达了不同法界,都是依愿而成。

   
你说三恶道是愿吗?是贪嗔痴的恶业被迫所成,他迷失于恶业习惯中,会形成三恶道的果报。这是业力蒙蔽所推使。像三善道,有一些相似愿望。有人修五戒十善,修诸禅定,行诸善法,就有人天果报——他有这样向往,这里面有愿。过去说五乘教中人天果报皆依愿力而成。这个愿力是不究竟的,是生命中对娱乐对力量的一种向往。像菩萨、声闻、缘觉,他们愿望是能普利群萌,能有寂灭的守护,或者十二因缘观察的善巧,成就出离三界轮回被迫业的这种觉悟发心。这也没有离开愿,没有离开种子。

这可能是个粗重的话题。要是我们稍一不谨慎,又回到似是而非上去;要是不了解心不可见,会随着业力到处摸索,像天上浮云一样,令生命没有安乐,没有依止。有个清晰愿望,像我们读释迦佛五百大愿、读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及其内誓等等,他这些愿望的目的就是标明自利利他之发心。没有这些愿,这些佛依何而成?那又回到但说空性、但说法性的说法上——不说修德,不说愿力,但说空性,多生邪见!这个邪见是什么?断灭见,在孤起之法中妄自这样一种认取。

因为修德他有因有缘——因地发愿,乃至圆成菩提,这样旷大劫修持就是他们修德成就。这是法不孤起之事实,没有那种顽空、顽性的说法。像现在我们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若单说这个性德,就是孤起之法、断灭之相,是无因之由,说不清楚怎么蹦出来这样一个自性、空性。这样人、这样因缘的心地所依,大部分是依于断灭见,或者说被断灭见所欺辱。

为什么谈修德的恩惠?诸佛如来兆载永劫就是为了利益众生,他发的大愿就是为了利益后学、利益有情。我们来感恩于此,受教于此,承接于此,实践于此。要离开内誓外愿,我们不知道阿弥陀佛的性德是什么,了解不了平等觉是什么,了解不了三无差别,也了解不了九界同归的不可思议功德与利益。这个地方没办法妄谈于性德!要离开阿弥陀佛的愿乃至十方诸佛的愿,我们何以遵循了解性德的事实?那一定是奇谈。

不管是诸菩萨的因地与成就,还是一切声闻缘觉乃至诸佛如来,没有不依愿力而成就的。很多人去南传参加过简短的禅修,从初发心开始修业处,都要立愿;每一个进修阶段都要有愿,没有愿修行不成!没有愿你怎么修持?我们很多人跟着感觉走,说今天很舒服或者明天有个啥感觉、后天有个啥感觉……那永远没办法修持。

许多人参加过朗奔寺的修持,到某个阶段了,好比说修到灭处,让灭相续三分钟、半个小时或者更长时间,来了解这个灭的作用。那要立个愿,要写个小文字,表达一下自己这一段修行的愿望。没有愿望,你的修持有什么依止?怎么前进?达到什么样状态是一个阶段?没有愿,我们怎么作为?没有愿,你怎么推动你的作为?这一点十分明确!没有愿,世间善法也不能成就、不能表达、不能传递,出世法则一定是没有依止。

我们读到任何一个佛菩萨: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是愿;普贤十大愿王,是愿;地藏王菩萨,也是愿;《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是愿;《悲华经》中一千零四佛,都是愿!没有一个佛不发愿能成佛。这地方不需要含糊,大家也不必要含糊。不以愿标心,你怎么知道你的修行方向?你的作为角度?你作为的依止?作为的因?就是种子,你怎么来了解?怎么来实施?我们每一个人生活中都离不开愿,离不开约定与愿,时时刻刻都离不开。

4日常功课都未离愿,清晰愿心步入至道

我们年年讲,都没有离开以愿标心这个话题。今天他们出家师父能谈论这个,应该是引起重视了。没有愿怎么作为?可以问自己,也可以观察。没有愿怎么修行?怎么实践?这一天我们要离开愿,这一天就会浑浑噩噩。早晨起床时,像五十三个小咒,那么多偈子你念一念,能使你生命清晰调理。像文殊菩萨净行品中所讲,你每一个作为是在清晰愿望指导下作为,不是浑浑噩噩的一日一日过着,是念念不空过,日日不空过。梵网经中讲夜即摄心,存念三宝,勿使空过——不要浪费你的宝贵时间!那也是个愿,存念三宝也是个愿。

真正的佛教徒在与人交流之前,心里先要有个依止——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要有依止。现在的佛教徒一说就是我认为、我的看法、我的想法、我怎么样怎么样……过去的佛教徒一定是在礼敬三宝、礼敬师长、礼敬教法这种特定愿望引导下才去说、才去谈论、才去交流。为什么?他是佛教徒,他是学佛者,不是自大或自我膨胀者。

我们早晚功课中一定要把皈依放在明确位置上——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皈依法,自皈依僧等等。我们天天念,有没有皈依?皈依就是个愿。我们念大悲咒时候,要以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之心来传递大悲陀罗尼,接引一切众生,那是个愿!在读阿弥陀经中,若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皆得往生阿弥陀佛国土。你若不发愿,你念阿弥陀经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早上起来念十大愿王——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一直到普皆回向,不是愿是什么?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不是愿是什么?

   
每天功课都在引导我们发心发愿,为什么还问发愿?为什么还说发愿有没有用?这应该警觉!你的功课做的啥?功课就在引导你发愿。“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愿今得果成宝王,还度如是恒沙众”,这不都是愿吗?哪一个不是愿?我们念的十小咒、大悲咒、楞严咒里面都是愿望,诸佛菩萨的愿望没有离开愿啊!

我们念八十八佛——南无普净佛、普光佛、普明佛,从最初“我今发心”一直到收尾,哪个不是愿?南无普光佛不是愿吗?南无普净佛不是愿吗?南无普明佛不是愿吗?南无旃檀香佛不是愿吗?南无就是愿啊!不是愿是什么?你要表明什么?你口头说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法界藏身阿弥陀佛——不是愿你念阿弥陀佛干什么?我用无明心去念这个,意义是什么?那叫尘劳,把佛事作成尘劳了,不是尘劳作佛事。那离开愿没有?我们早晚课中没有离开愿!你念“嗡阿母里特吽扒土”,都是个愿。什么愿?愿此施食变成甘露,普利一切,除一切众生毒害,令一切众生得法味饱满。这不是愿望吗?到你念遣送真言,哪一个不是愿?遣送一切众生回到清净诸佛国土,得究竟安乐住,哪个不是愿?

我们离开愿,修行什么?我们满天满地念的都是愿,还要发什么愿?功课本上写得十分清晰,我们每一天都在读、都在念,没有离开愿。你念南无阿弥陀佛是愿,南无观世音菩萨是愿,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是愿——你不念这愿你念的什么?你心里打什么主意?问问自己!我们修的什么?早晚课你从头到尾扒一扒,哪个不是愿?可以去找。我们一天功课,到中午过斋时念供养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当来下生弥勒尊佛等等,也都是愿。“大鹏金翅鸟,旷野鬼神众,罗刹鬼子母,甘露悉充满”,这都是愿,没有一个不是愿。哪个不是愿?我们找一个不是愿的言说?哪一个不是约定——成就的约定,忏悔的约定,供养的约定,哪一个不是?

今天我们说下雨就不下来,不下雨就下来——这不是个约定吗?这也是个愿。打板吃饭也是约定,也是个愿。你哪天把打板吃饭忘了,打板听不到你就饿肚子。我们基本生活在约定与愿望之间,没有离开这个。不过我们早晚课比较完整、完善地给我们提出来愿望的修持罢了。早晨的十大愿王是很明确的,晚课中文殊大愿是很明确的,没有不明确地方。我们为什么还要在佛教教育我们的愿望之外再去找愿望?还要迷失于发愿不发愿?因为我们对功课没有专注过,做功课不知道是啥,对功课没感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做着功课,而不知道功课作用力,我们不是荒废自己的出家生活吗?

   
早晨起来,一开腔:妙湛总持不动尊——开始发愿——首楞严王世稀有……读到最后,哪一个不是愿?没有不是愿!因为我们没有投入,没有三皈依的坚实基础,所以对身边所有修的法则不当一回事。在这之外搞高尚的东西、说杂言杂语的东西,以为那是修行;东寻西找,就不在自己现有功课当中用功夫!一旦用功夫了,我们知道什么叫修行了——日常生活是真正的修行,出家人的生活就是修行的生活。你这五堂功课全部是修行,都没有离开愿望!

因为我们对这没有真正投入过,没有在三皈依基础下面去实践这个法则,所以各显高低,各己能,各标其异。那你离题远了,安心不得,踏实不得。你也体会不到佛的恩德、恩惠、历代祖师们的悲心与道场的意义。

我们对功课要仔细一点,里面都是发愿。若不了解,日复一日地空过了,菩萨们!我们若不依愿修持,还有什么东西?你可以观察,你还有什么途径?不依愿修持,你再弄什么鬼模鬼样的东西,自己也知道在欺负自己、欺负别人、弄个壳子、弄个假象,最后受果报,一点意义都没有!装再像,没有佛愿,没有心愿,你成就不了任何福德因缘。随你去做!每个人都一样,因果公平没办法再公平。

佛慈悲地告诉我们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是给我们恩惠,给我们觉悟者的指导。这不是我们骄慢资粮,是慈悲智慧的传递。承接了这个慈悲智慧的传递,你会感恩戴德。如果因此生起骄慢自大,你承接了什么?愿望太有关系了!以愿标心,这应该提醒自己。要不知道自己心念方向,你的作为、修持、意义、结果是什么?佛教徒除了这个愿、依愿修持,我们还有什么?可以扒扒拣拣,这些菩萨佛陀除了愿还有什么?除了愿望之回施、愿望之摄、愿力之给予,我们还怎么来了解佛菩萨,了解佛陀教法?

许多人读过《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也读过《药师七佛本愿功德经》,从四殑伽沙开始一直到十殑伽沙这七个世尊中,有的世尊发四个愿,有的发八个愿,药师佛发了十二大愿,是这样一个传递记载。依释迦佛说,要是赞叹他们大愿,若一劫二劫三劫都赞不完。为什么只说四个、八个、十二个等等?实际这个愿心中含有无量愿。像药师佛第一大愿:设我来世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光明照耀无量无边无数世界,具三十二相八十随形,令一切众生如我无异[1]
——第一个愿望里面有无量无边愿望,他以一个大愿摄无量无边之愿。药师佛要是没有这样的愿,没有种种愿,你也称不出他是药师佛。释迦佛没有五百大愿,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是释迦佛。观世音菩萨要不发三十二应的愿望,我们也不了解什么是观世音。你说慈悲,慈悲是什么?我们连名词都不会听到!

所以这个愿很重要!我们学佛求授皈依,也是个愿,有誓有愿。“我某某某,依佛,依法,依僧”,这就是愿!不是愿吗?三要没有这个愿,你没有三依,你学佛之始就没有,你所有听闻与你都没关系,所有教法与你没关系。很多人说都有佛性,怎么没关系?有关系,你没有启用他;你没有运用这个观念的愿望,他就封存于你业海最深处。你这个觉性用不起来,只能用在自己的业力习惯中。从三依之愿到誓,说“我慈法皈依佛竟,宁舍身命,不皈依自在天魔等,依如来至真等觉”,这都是誓啊!有誓有愿。

   
我们最初接触佛法就离不开誓愿。五戒是誓愿,八戒是誓愿,沙弥十戒、沙弥尼十戒,六学法中式叉摩那、比丘、比丘尼,都是誓愿,没有一个不是誓愿。我们可以从头到尾看一看,佛陀的教法离开誓愿了没有?离不开誓愿!离不开誓愿,你在干什么?要不清晰自己的发愿,就是不清晰自己作为的因由、缘起,你修的什么?修自己的业习,膨胀自己的业习,无外如。后面谁承担你的业报?你还是自作自受。自作自受,受不了去埋怨别人,又增加更多恶业迷失。

  
 
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的心要有真实了解,就是愿望上了解。要有清晰愿望上的了解,这样不辜负己灵,不辜负自己生命,不浪费这个短暂人身。比丘们讨论这个话题,是为了使大家能真正了解愿力第一,一切力量中愿力第一!为什么说愿力第一?因为这可以主动运用,主动明确方向,主动抉择认取法界。它是第一,一切力中愿力第一。这是修行主动的基础,要不然佛教徒修什么?

以愿标心,一定清晰这个方向性的指标,或者因果同时的事实,或者说因彻果海、果彻因源。你要看一看,你发这样一个心会有什么样一个结果?你说我不明自己的发心,我就混吧!那你肯定烦恼重重,业力牵制令你迷倒,浑浑噩噩,一日又一日。

   
我们每一个莲友都可以思维思维,观察观察。没有愿,我们的心怎么明确起来?怎么能明确我们的心念、生命、意识趣向?很多人把“愿共诸众生,往生安乐国”当成一个大白话去念,而不知道这是真正愿望守护,是所有法则的依处,尤其是净土教法依处。不在这个地方用力,你所有修行都会散坏,像沙金一样到处去撒,最后一文不值。为什么?起不到它的用,显示不出它的本质与价值。

我们每一位莲友都应该警觉于此,对自身要有确切的责任感,真不敢泛滥于自己的生命,自慢自卑于自己的生命,蒙蔽于业习之中。在自己业习中蒙蔽地活着,不断地装饰它,不断地给它贴金贴银,最后受果报还是自己。再亲的亲人也不能替代,再仇的仇人也不能替代,再慈悲的佛陀也没办法替代你。我们没有见过谁能替代谁。他把他最慈悲的教法、愿望给予我们,接引我们,这是可以的,但是替代你的果报——怎么替代?他来接引无始以来的迷倒有情,像阿弥陀佛,九界同归是究竟接引,是给予一切众生极大方便。如果我们还不要这个方便,还沉浸在自己业力中,到时还责怪佛法或者责怪这个责怪那个,因为啥?你不堪于自己那种迷失业的果报!

真正修行人,愿望明晰,报恩心清晰,孝顺心清晰,能真正步入至道,就是究竟道业之中。一切诸佛如来是行报恩行者。《大方便佛报恩经》真希望大家读一读!读了之后,人的那个骄慢或者牛哄哄的东西找不到了,欺心的作为也不会做了。你就踏踏实实地作个普通人了,去修行了,真正依佛法来使自己生命得到安乐了。

祝福大家了解以愿标心,令心清晰。那样我们作为就省力、明确,会生诸喜悦,与法相应。

 

 



[1]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中药师佛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