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性的现行作用——随顺果德入如来种性》第三十集: 以佛修德现行本净

一如既往我们来礼敬三宝,祈求加持!种子的现行作用,我们这一节课继续学习与认知。这节课想从本起清净上来谈论我们对现行心智作用的抉择。

1、以佛修德即行本净,无作正行同归一乘

我们无始以来无明推动出来的习惯,或者记忆中延续出来的身口意作为,称为三业。地藏王菩萨给我们说无非是罪、无非是业——这个业往往是不能自制。像轮回、生老病死等八苦或者种种难缘,你无力回避。这些苦处或烦恼来自于不对称的果报。人的想法、作为、期盼与果报不对称,造成许多不满,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疑虑;对现实生活的种种想法又造成恶业相续,加剧了我们对恶业的一些坚固认知;怀疑、埋怨、迷失、痛苦、骄慢、自卑等等力量不断地相互推动,一浪一浪地在推动着。

我们大部分人的学佛口号有:去烦恼、出生死、离苦得乐……来到寺庙里,大部分人会听到这样的语言或说法,也会这样表达。但内心世界是不是这样需要?或者说我们到寺院是不是坚持这种发心与作为?每个人都有自我的一些反思、观察。

从缘起上说,我们要是依止本净本具——这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即是远离造作,随顺本来具足之心,令心安乐地不染著地作为,以无为而行诸有为利益世间。利益世间亦是不染著,以本净本具,就是本起清净的远离生死造作种性的事实。这个事实能使我们真正把无始以来轮回的业作一个现行终止,终止无始以来的轮回,就是出离生死的认知、修法乃至成就。使我们真正从情器世间步入觉悟世间的法界,使生命得到升华,把被动、迷失的生命变成主动觉悟这种生命运用的善巧者。

我们沉沦在无始以来的轮回中不能自拔——你有再多技巧,也不能自拔;有再多世间的聪明,也没办法自拔。因为缘起处出现了问题,一起步、一投足就出现了无始无明推动的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的习惯。这些习惯就是凡夫种性,这个种性我们无始以来都在运用,觉悟于此十分稀少。所以一切诸佛悲悯我们!阿弥陀佛遍观一切诸佛世界,说二百一十亿诸佛世界,实际遍观一切世界来了知众生心中的需求,怎么来使一切有情同圆种智,成就无上菩提?他以修德来回施我们。

所以我们可以从修德上来作为本起的事实依止,唯佛是念我们就能有个选择与认知。因为九界所有业相在佛这种究竟果报的对比下,它毕竟是业、毕竟是不圆满、毕竟是苦处。唯佛是念是究竟心、清净心之抉择与认知。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这话说来十分轻巧,要是我们在此处不认真地实践与运用,不认真地了解他,而从现行中想有一个本起清净的选择与作为,那可能还会埋没在自我编织的一些染识、无明或者无始无明推动的习惯作为里。

阿弥陀佛这个性修不二的圆满果地觉,能揭示众生本具的法性事实,就是三无差别的事实。我们每一个人作为也都没有离开法性,不是本来也清净吗?实质上无差别。十方九界与诸佛同一法性,这是一点点差别都没有的。但我们认识不到三无差别,抉择不了,反而会陷入种种苦乐、觉迷、善恶、是非、人我中不能自拔,把这东西坚固起来了。就是我们凡夫有情的所有缘起在染识中、分别识中、不正见中所建立,他依止的是那样一个缘起。

以前读宗密大师写《圆觉本起章》,就是来提示世间有情于无上道有正修行分,作了一个发心缘起,依诸佛这种正等正觉来因彻果海、果彻因源,启用这样一个事实,即是启用我们三无差别的本净事实。皆仰仗佛陀的修德或者教诲,依教奉行,彻见这样一个事实。使我们走入归元无二路的真实解脱之路,或者说究竟解脱之路,从无始以来种种业相中解脱出来。这个缘起变得十分重要了,所谓法不孤起之说。

无始以来的无明困扰着九界众生。弥陀教法唯以一乘教回施众生,令众生圆成菩提,或者说同圆菩提。就是同时三无差别这样一个大机大用的根源所在,就是现行种子。我们每一天谈现行,实际我们在每一个作为中,认知,它就是一个起步;认知,它是一个过程;认知,它是个终点。即是所谓一发心已成等正觉,所有修持过程如梦如幻——发心与等正觉无二无别,这是大乘发心。

果地教言要依果地觉为因地心,就是让我们发心、过程、结果一如得见。这个得见就是我们说缘起清净、过程清净、结果清净,真实不虚。这样的唯佛是念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一切迷倒有情一时融入不可思议之功德海,即是佛果。

怎么实践?我们在本净处下手!往往通过思虑、观察,这个思虑或观察就带上自我蒙蔽的一些分别执著习惯,落到一个名言里,或者说有名言后的染著。所以古代善知识以及近代的善知识,都提倡我们持名念佛来揭示三无差别。就是闻名俱来、闻名同生,以名号圆满一切世间,以名号功德摄化一切世间,以名号功德来净化一切业力,令一切业力一时融入无量光佛刹。以这样作为来显现本净缘起之事实。或者说以果地觉,就是这个名号,来摄化十方,同生安养。就是远离一切世间造作,同归一乘。这样一个本净缘起或者依本具本净事实的作为,我们在称名中来作不增减的守护、实践、观察与运用。

因为无始以来无明的习惯、染识,这个识垢不易清除,一举心一动念就会染著。所以很多人的修持很压抑,说不能往生或者说功夫怎样等等;再一部分人就骄慢的不得了,认为自己听到了一个什么名言、得到一个什么口风一样,认为自己不得了不得了。无所得的修持,净化世间一切起伏高低,平等予一切众生安心的修持反而变得比较稀少。这个缘起还是无始以来无明的我执,或者迷失,或者高扬,或者压抑,还是迷失在这样的业缘中。所以很多人久久修持不得消息,身心不得安乐;以压抑心、反抗心或者等待机会的心理去修持,等待什么机会,不知道期盼个什么,或者认为机会成熟了去挥发个什么。

在佛陀的功德海中充满了实相传递,就是三无差别功德的传递,也是名号的传递。我们真正以佛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起步,的确是依本净而展示。因为佛这种性修不二,真正展示了本净的事实,就是一切众生所有作为其缘起处本质是清净的。我们没依本质,而以种种取相、种种差别、种种习惯垢染来作为自己举心动念、意识言说作为的推动者或者所依、所依过程与结果,就造成种种世间的轮回、觉悟乃至广度有情的方法等等。九界以里完全是这些业相。

净土教法难以宣化就难在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本起的依止上,就是现行的依止。若是没有严格思维,如《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上讲,“众生心忆佛念佛,当来现前,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我们能不能忆佛念佛?在平常的生活中、意识中乃至念佛修行中,我们能不能真正忆佛念佛?就是对性修不二的随顺依止,也就是对本净的依止、对本净缘起的回归。

因为佛的修德彻底展示了我们与佛无二无别的事实,就是性德事实。我们有这样随顺圆满、令心歇息、回归本净的三无差别安心、无计于得失的修持机会,来实践念佛,来实践种种行为,不管是礼拜、赞叹、作愿、观察,不管是十大愿王等等一切无戏论的修持。就是无所得的修持、自利利他的修持,都是以本净回归、以本净缘起为殊胜方便。这个殊胜能顿超九界对我们的所有缠缚、蒙蔽乃至极细微蒙蔽。

我们这个举心动念无非是罪、无非是业,要是没有彻底认知,你那个贼心就不死,总想编排一套什么最厉害的故事。阿弥陀佛在无量世界中作过观察,他就以他修德回施,布施于众生,令众生因为此圆满果德而令心休息——令我们那个不安稳的心、不能歇下来的心、总有对待的心有一个依止,有一个载负者,有这样一个本起的依托。我们再称念阿弥陀佛,或者说修行五念门十大愿王等等,就会真正远离戏论,依止阿弥陀佛报德,随顺这种报德事实彰显本净之妙用。

这个本起是一切净土修法中必依必行的法则,再多的说法他也要依止这个地方。过去人说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这个地方你就是在这个圆满报德、清净安心、平等安心处真正得一个歇息方便,再去种种行持,在十大愿王五念门这些无戏论修持中能行诸佛果地事,或者随顺诸佛果地事来照了觉知世间。不是用我们所有的意识或者分别、执著、方便去辨识这个法益或者设计法益,是心灵的如实回归。这个如实回归会给我们带来极殊胜方便,就是起步。这一个起步,出生即压群臣。这个压,是超越九界所有业力造作。

2、歇心念佛随顺得入,现行抉择因真果真

果地觉是不可思议的,是九界众生不可思议的事情!所以给我们一个强制歇心方便。否则不要说我们,即便是菩萨声闻独觉这些已经步入觉悟世间的不可思议圣者,在此处也没有思维用心的余地。唯有随顺,才有殊胜方便,就是以佛果地觉为因地心的方便。作为凡夫有情,我们若不彻底随顺,而妄想虚设种种技巧,就不能随顺得入这个教法的实际利益,或者不能入佛不可思议功德海中,即是愿海中,来消除我等无始以来无量无边的恶业。

这个法门的宣化,无量寿经中从阿弥陀佛建超世之愿,以希求建立一个最殊胜国土来接引十方有情一生成办无上菩提的大愿,一直到他十劫前圆成菩提这所有宣化,就是布施于众生。一切有情若随顺,必然得入此不可思议果地觉来作为本起缘起,现行就能超越无量劫以来业力对自己埋没的困境,消除我们亿劫颠倒妄想!像《首楞严经》上阿难所说: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依这样不可思议的果地觉,在我们现行中、每一个现行中一旦抉择随顺,就有即下回归,就是往生的实质功德。五念门中有很细致很完善的入功德的提示。

主要是对这个法,我们没有真正认识到他在这个世界宣化的不可思议性,就是泯除一切众生造作习惯,即是我们颠倒妄想的思维习惯,令我们真正歇心。他在这个地方说菩萨声闻缘觉即便是亿劫思佛智,于少分亦不可得。我们作为薄地凡夫就没有余地了!不给你余地,令你于这个法能歇心持名念佛自利利他,歇心礼拜、赞叹、作愿、观察,歇心来作回向。

歇心就是随顺的一个根本依止,就是把我们无始以来造作分别执著的习惯真正休息下来,作随顺的基础方便。楞严经中讲歇心即菩提——狂心一歇,歇即菩提。无始以来众生迷失就迷倒在颠倒妄想执著上,颠倒妄想执著就是心不歇。因为他没有歇心的理由,找不到真正令他歇心的实质内涵,没有歇心的支持。阿弥陀佛以果地觉为因地心,给了我们歇心的正机、歇心的理由、歇心的圆满解说、圆满的接引,就是果地觉之给予,无亏无欠无缺,令你在这个地方能随顺,就是歇心行持这样的法则。这个缘起就是清净,就是因真果真的必然事实。

这个无戏论的修法为十方诸佛所赞叹、所守护、所传递。所以《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中不断给我们提示,十方诸佛世尊皆出广长舌相称赞这个教法不可思议,为这个教法作证。说诚实言作证,不说戏论,不说杂语,但以究竟方便饶益一切众生。我们在其他因缘中要想有个歇心理由十分不易!很多人说我修行可以得到歇心——那更是难中之难。果地觉回施之给予,在无所得法中给这样一个圆满缘起,接引到我们本具本净上来,令心无所亏欠,在此处能安住下来,休息下来。这样我们修行与作为都能等持于现行,所谓正觉于现行,因为没有不对称的业相续。

若依本净本具心,一切作为必然是对称的,在过程、结果中必然对称。等正觉之行持与种子就得以方便得见。我们在实践法中就不会产生不对应的果报,所谓令人烦恼、不满、疑虑、压抑、骄慢、徘徊……不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因为他的缘起是本具的,是清净的,是圆满的;在相续中也是清净的、圆满的、本具的,结果亦复如是。

因果互彻互彰互显这样一个事实,也就彰显了因果同时,发心、结果、过程的同时。这样我们能在修行或者实践法则的路子上清晰自心、清晰过程、清晰结果。是本起清净,本起圆满,本起具足,其过程与结果必然形成这样事实,这个事实就是果地觉为因地心的正觉世间的推动。我们在实践这个正觉修行的过程中,会使我们对九界过患、六道轮回过患、三恶道过患有个清晰认知,能佛眼观世间,就是正觉觉世间,来觉悟世间。

我们能觉悟世间,佛陀的教诲,予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成就清净道业的这种唯一出世本怀,也就能在我们佛子行中真正显示作用。我们这样行持的结果也就不辜负于佛慈悲教诲,或者说不辜负阿弥陀佛兆载永劫修持之回馈,给我们这样一个恩惠与究竟利益之布施,于一切众生作究竟大安的这样一个安稳处、歇心处,来作我们真正的本起善巧,就是现行本起的善巧。这样就是发心清净,所依清净,相续必然清净。

我们有这个学习实践的过程或者机遇,完全来自于阿弥陀佛因地大愿圆成菩提的事实,给我们这样不可思议惠以众生真实之利的惠利的极大善巧,十劫以来一直在给予我们!也可能我们现在听还是闻所未闻,也没有什么。你要是听得到,在此生起感动、生起守护、生起实践的愿望,就承接佛的恩惠、教法、利益——把果地觉承接过来作为因地心的修习、本起、发心,作为一个根本依止或者唯一依止。唯佛是念就成为我们生命中真正积极的有意义的殊胜缘起。这个缘起一旦认知运用出来,我们就能承接佛恩,知恩报恩,行报恩事,自利利他,同成佛道。似乎在我们生命相续中就会越来越纯熟于、纯正于这样一个法则。

净土教法这个特质,的确是在众生每一个业分现行中令其作本净缘起的依止,就是本起清净的依止,本起清净、本起圆满、本起本具的事实。这个地方要不是纯之又纯,“南无”不成立。南无无量光寿,即是启用本具无量光寿,那样就是一个戏论或者说说而已,可能又擦肩而过了。闻到这样无上教法,有几人生起、几人运用,那是大家福德因缘,但他毕竟使我们有了听闻机会。能听闻、能思考、观察、运用,都是不可思议的福报。拒绝者、疑惑者或者闻若未闻都可以,在阿赖耶识中毕竟种下了这个种子,有这样一个影像,以这样一个音声,是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机遇吧!

3、时代共业刚强慢,如实认知唯佛是念

这个法难就难在歇心,所谓本起处,就是发心处——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为因地的因地。我们这个时代的慢心、堕心、刚强心风雨不透,让人十分容易颓废。这个颓废是什么?就是没办法接受,像顽石一样不受润。再大的雨也不能滋润你,表皮湿也没用,这是这个时代的共业!我们要能警觉于此,就有听闻或者少分接受、多分接受、整体接受的机遇,能把自心打开,作意地、主动地或者鼓励自己珍惜这个教法。世人现在就是轻慢自大的东西超级多,这是这个时代的机。

但净土教法又是阿弥陀佛十劫以来孜孜不倦地通过任何一个因缘机缘来回施给我们。他不择机、不择时、不择因缘的回施,就是在任何一个时机、任何一个因缘下都在布施圆满的果地觉,使我们有缘起清净、本起清净的事实的殊胜法缘。有没有实践者?能不能实践?我们每一个人现在这个作意很重要!你要鼓励自己。说善根个个成熟,可能十分不易这样宣化。我们有听闻机会是不是善根成熟?也算善根。但是能实施这个法则还真要有一个强缘——自我意识的强缘。

因为我们这个时代众生,来到这个娑婆世界的因缘就是刚强难化。像泥沙才能沉到水底,娑婆世界就是无量世界的泥沙之底啊!就是刚强难化,密度太大,业力密度到一定时候才能来此娑婆世界。心气极高,福德极少,就是这个时代!人的心气高,把自己看的不得了不得了。像我们汉地学禅宗的多,不愿意学其他的,因为都认为自己是上上根器。大部分人认为自己是上上根器,是这个时代的特质。承认自己很弱的人也有;昧因果者说我业障很深,像原罪主义一样,不断地指责自我——那也有,但心里可能还想着自己是上上根性。基本上掐指一算,就认为自己是上上根性。你看他的眼神一定是“上上根性”,不是“上上根性”不来娑婆世界了。

这个教法是完全给予性的教法,往往刚强、自大、骄慢、自满不容易接受——他没有空间接受这个,心里空间被自大、自满、自诩塞得满满的,形成刚强的、不受法润或者不受教法滋润的状态,这十分不可思议!内省者少,外观者多,是这个时代的特质。推托责任的多,不负责任的多,负责任的人十分少;要利要权的多,要责任的人少之又少。一说有责任,一看跑一片;一说有利益,哄抢一片,就是这个时代的特质。

这个特质造成我们的共业。阿弥陀佛这个教法的确不可思议,但能震撼几人?说大势至菩萨一念佛,十方世界一切诸佛国皆以震动。我们现在天天念佛,也不知道震动过谁!我们天天“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知道有没有真正心灵的震动?真有震动,我们的心就松开了一部分;那种自满、自诩、自我的东西塞得太多了,可能有一些松动。能受少分、一部分或者全部法雨的滋润,那是大家的福报了。这种实相音声真正能洗礼我们那些坚固执著,使我执与法执得到一些松动,这真是很庆幸的事情了。

在这个教法中,释迦文佛说阿弥陀佛成佛十劫。这个十劫不管是小劫、大劫、中劫,都是不可思议的时间。弥陀名号早已广传于十劫相续中,我们这一生是又听闻了,以前可能不知听闻过多少次了,但没有真正把我们那种自诩、自满、自以为是的东西松动过,没有接受过这个滋润、洗礼、养育,这一生我们不能再错过机会了!再错过机会我们那个逆反心就越来越强,自满的东西就越来越坚固,自大自诩的东西就越来越随时可见!虚伪、伪装、不实越来越……因为毛孔中都渗透这个东西了。

所以我们这个时代连忏悔的机制都很少了。过去人遇到一个事情,行忏悔十分及时。现在你要说一个人,他说我怎么会错?我怎么可能有错?人人都认为自己没有错、都是别人错的时候,这个世界已经很糟糕了。十大愿王中忏悔业障,不是自己忏悔,不是我错了我忏悔,是我生在这个错的时代就应该忏悔!看到错误、听到错误、闻到错误,都应该忏悔。忏悔依正二报、所有记忆中的过失、没有记忆的过失。

到这个末法时代中,以前我给人举例说人的一念善心也生不起来,一念忏悔的心都十分困难!说我忏悔,真心认为应该调整自心——这样的人十分难遇,万里挑一!一万个念头中要有一个念头说我应该调整一下自心,都太难遇了,是人中之宝。像优昙花一样,太难出现这样一个人、这样一句话、这样一个机遇了。

我遇到的不管是出家还是在家人,从骨子里面都犟着劲:我一定是正确的,其他人是错误的!自己就是正确、一贯正确。听个法你要能听进去也是处理过了,被你那个骄慢心、自诩心处理过了才接受,不处理他绝对不接受。变成自己更加骄慢的资粮了才接受,要不然他不接受。变成自满、自诩的资粮了才接受,要不然他连听都不愿意听。是不是这样?可能是我恶口了。听到的太少太少,所以只能鼓励自己忏悔。因为啥?大家都不忏悔时你也不忏悔,那到一起就相互看谁更刚强了。

这个时代你要能听到对方一个从心而发的忏悔、调整自我的音声,是万难之难,太困难了。而指责他人、侮辱他人、伤害他人或者说自是非他,遍地开花,十分不可思议。哪怕这个人做的事情再违背常规,他也一定是正确的。他会找一万五千个理由来证实自己正确。这个时代的特质!

我们能遇到十大愿王的修持,随顺这样教诲,放下自己那种无端的邪慢、无端的骄慢、无端的自诩——这样的法则哪怕你听闻听闻,都不可思议,到做不到先不管。随顺没有你骄慢的东西,也没有你自诩的东西,也没有你自大的东西。忏悔什么?就是我们无始以来无明的坚固到极致了。以前读说末世众生刚强难化,我自己都不服气,感觉哪儿刚强了?但是天天和大家在交流、交往,不是末世众生刚强,是自己刚强了。因为经常被钢铁捶打,你自己不刚强也刚强了。经常被我是正确的、我永远正确这样的知见、作为与交流机会捶打,你本来是个杂质很多的铁也捶打成钢了(众笑),也很刚强了,不刚强不可能!所有周边因缘都是一贯正确、一贯自诩、一贯自满,这个东西像大铁锤一样。

所以说在净土修行中随顺得入,不是我们普通凡夫才应该随顺得入,这些觉悟世间的菩萨、贤圣、辟支佛等应随顺才能步入佛之知见,才能回到本起清净之事实上来。那就不给我们这种自慢自大的人以许可的机会——你再多的自大自满,在你自大自满的守护中只是无始无明沉积到极致了。你要急于推动这个业,是什么果报?自己观察了。

实际人类寿命百岁到十岁接近于无情的果报了!后面再趣向、趣向,就非人类或者无情物了,人类的东西越来越少。我们自身的知见、感知、作为,人类的东西在退失,非人的东西越来越多,人寿十岁到极致了。人寿十岁摘草为剑,随便拿个东西就直接可以杀人。为什么?刚强到极致了!我们离极致没有几天了,现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似乎是人心里的一个特定音声。一般别人说干啥,我一定缓五分钟再表达,要是直接表达一定出问题。

   
时代特质我们要有认知,不要认为刚强是属于你!一说人刚强、一说固执、一说自大自满,很多人就认为是说谁、谁、谁——我们哪一个人不刚强、不自大?你问问自己。你不要认为只是说我——不可能说你。哪个人不刚强?很多人貌似不刚强,心灵深处比谁都刚强。有人貌似很谦虚,一旦事实现前、事情来了,比纯钢还要纯!共业如是,大家要认识这一点,心里就有松弛调整的机会,每一个人。要不然我们总在坚守、固守着自己是正确、自诩、自满的东西。

随顺得入是给我们最殊胜的歇心的许可方法。让我们在那些造作的习惯、坚固自我的习惯中休息片刻,给我们一个安乐的意识法界。

共业的事实我们不能不面对!若不面对,遇到再好的教法,你心中那个逆反还是十分强烈。尤其听到随顺二字,人的逆反心真是不可思议,会把它扼杀掉、拒绝掉。我们遇到这个稀有的教法,其利益擦肩而过,真是令人惋惜之事。所以我们把自己坚固的东西放在共业大环境中,松弛机会就多。要不然认为自己才这样,把自己装扮成什么样子的与别人不一样的刚强者。

人人刚强是时代的一个共业。哪怕最糟糕的有情绪的人、烦恼的人或者没有智慧学问修养的人,他也骄傲得不得了不得了的,自大得不得了不得了的!不相信你去分析,类同分析,各个分析。哪怕这个人糟糕一塌糊涂,一样是骄慢、自大、自诩。时代因缘把我们浸泡成这样了,像大染缸一样,把人人都染成这个色了。弥陀教法就是让我们在这种特定机制下用不可思议的佛的慈悲调柔,来融化我们刚强的坚固心智,使身心真正调柔起来。真正身心调柔,受法的滋润,得到法给予的安乐,出离那种固执、坚固、强化自我的痛苦。

人寿百岁以里没有理由不刚强为什么?因为他活着都很难!资源、环境、福德、寿命都短促薄少,就为了活着他也要刚强。就为生存二字很多人都要刚强自己、强化自己——学很多东西为了强化自我,做很多锻炼为了强化这个色身的、意识的自我。为了生存,不用说其他的了。有人想出人头地就费尽心机刚强自我、强化自我,是不是这样?

这是个提法。可能大家都不是这个世界的人,都是乘愿再来的人,身心调柔地来到这个世界,来调柔其他的人,那挺好的。

要是依净土教法,果地觉为因地心,我们真正能审视自身乃至环境,正面地认知,不回避,不夸耀,也不过分诋毁它。正面认知这个时代、认识自身,我们再来看唯佛是念的修行,就是无戏论的修行。这个法的实践,我们就能证实自身自心的选择,把这个本净缘起或者说以佛果地觉来作为生命的依止、心地的依止、本起的依止——我们会在这个地方真正抉择一次,或者说认真起来。

要不然日复一日地,这三个月很快会过去,这一生也很快过去了,多生也很快过去了。世尊讲《妙法莲华经》一讲就是若干劫、若干劫,也就是弹指顷、一食之顷。我们的业力若是不能出离无始以来无明的蒙蔽,无量劫轮回也就是弹指顷。

你接受这个教法,正面地认识生命、认识依正二报、认识业力的事实、业力的状态,来运用阿弥陀佛修德作为自己心地休息、回归之殊胜依止,那一定是清醒的、智慧的、负责任的良性发现,或者难得难遇的大事情。教法是遇到了,选择还真是靠我们每一个人在自己心灵法界中、现行法界中、学法整个过程中不断地审视、了解、认知、抉择,这个抉择就是发心了。

要不然我们无始以来那个刚强的心到这个人寿百岁状态中……按照释迦佛所说百岁减一岁、百岁减一岁……过了三千年,我们现在人寿七十岁,遇到法、实践法、发心、成就、守护的机会越来越少,刚强、自大、自满、自诩越来越多,越往后面越厉害!所以要警策自己,警策于同参道友,真正有个觉悟正机,觉悟地运用。

4无明习惯正好觉悟,一切现行入佛智愿

女众代表:和尚慈悲!大众师父慈悲!各位莲友同修,昨天师父谈到启用如来种性可以照破无明之蒙蔽。现在有个问题:白天发生一件事觉得处理了,晚上做梦却还纠缠这件事,而且隔日了。这种情况怎么处理?祈请师父慈悲开示!

师:习惯,我们有一些习惯性的烦恼、执著的重复。在实践法的过程中,习气习惯会不断地在我们生命中表示它的作用,并不是说我们实践一个法则没有效果。你无始以来的习惯,像一台车子在运行过程中遇到急刹车,它也有惯性力,会产生一些冲击。

我们无始以来的无明,造成一个巨大的无始无明的业流,这个惯性是巨大的!你确认无始无明的种种现象或作为是无我的、不可得的,知道了它的缘生缘灭的现象特质,认知了它,但这个惯性不会终止,还会不断地出现。每一个出现都是推动我们、鼓励我们,让我们觉悟于它的作用力。这样来看,习惯正是觉悟的好机会,或者正是一个即觉悟的机会。过去称为烦恼即菩提。

我们在任何习惯成熟之时,包括梦中、醒的时间、不醒的时间、觉悟的时间、迷失的时间,一概可以把它用习惯来看。在每一个习惯成熟或表达作用力之时,我们都可以用阿弥陀佛圆满报德来接受它,令它有个圆满的依止、回归,就不会在这个事相中纠结、迷失、排斥、疑虑,会接受它同生安乐国,或者同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来审视这个现行。这是一个好的修行机会。

白天,我们意识主动把握的机会多一点;晚上,因为睡眠——睡眠、昏沉是很粗重的随烦恼,它本身是烦恼相,会蒙蔽你的觉知、觉知心。这个习惯的作用力是让我们在梦中重复一些业力业相,甚至重复迷失的业,坚固性。要是我们念佛念惯了,有这样依止——果地觉为因地心,或者在每一个本起上运用习惯了,也可以在过去无始无明习惯中运用觉悟的习惯或者果地觉为因地心的习惯。这个习惯是觉悟的无戏论的善巧,那个习惯是业力相续的推动,这两者不产生矛盾。

白天处理过,像处理了一个习气烦恼,作了一个调整,但在晚上、第二天或者相续日子里还会重复出现。自慢、压抑、徘徊、苦乐、分别、执著……我们平时的生命中充满了这些内容,这就是凡夫的一个特质。阿弥陀佛说九界同归,我们所有的特质都无有自性,所有特质都可以在本起清净上认知,可以即烦恼处来觉悟——觉悟它三无差别的实质,而不是疑虑它或者相续、对抗等等。

弥陀教法的特质,就是我们不择任何一个因、任何一个缘、任何一个机遇,都可以用这同一法则简单处理。所以他称为大总持法——总持一切九界众生业分,能令一切业直下清净,显示它本起的真实、本起的清净。这样我们就不会在业中迷失、对抗、造作或者放纵了,会有歇心与圆满这种果地觉为因地心的现行。或者本起中觉悟每一个业力的成熟、接受每一个业力的成熟,令每一个业力的成熟都回归到本起清净的事实上来,也就是果地觉为因地心的接纳九界的广大善巧。

依法思维或者依法观察,就是阿弥陀佛有妙观察智的直下启用方便,让我们妙观九界一切造作有为必不可得、一切造作有为本无差别、一切造作有为本自清净之事实。在阿弥陀佛的这个佛心中,来以佛心相向,以佛心观察、了解、认知这个世间。借用佛陀圆满功德圆成一切或者圆满接纳一切,令一切融入圆满,显现它本自圆满、三无差别之事实。这种大总持的善巧就是所谓易行。易行就是不作其他区分,不作其他方便,直下以圆满接纳,直下以圆满消融,直接消融于圆满功德海中,显现它的本自圆满,或者歇心于本自圆满的事实上来,就是佛果地觉的事实上来,令我们照见它这种本质、不可得、空性或者本自清净、本自具足的事实。不分我们的习惯、烦恼或者有意识、没意识、觉悟、不觉悟。

有时习惯中有对烦恼的排斥、对某些迷失的排斥、对一些习惯的排斥,我们会拉长一点时间。但不隔念、不隔时、不隔日不是一个固化说法,实是让我们有一个用佛果地觉来觉悟现行的实践习惯。这样主动、不懈怠、不放逸地来解决现行问题或者接纳现行、觉悟现行的发心与推动。没有说把时间剪成这一段是不隔时、这一段是不隔念、这一段不隔日——那是给我们一个鼓励,它不是机械的运转,实是活活泼泼的果地觉为因地心的修行。

这个因地心就是佛果地觉的圆满清净的一个接受、一个接纳、一个认知。我们不能清净地圆满地接受这个事实,心地就不能依止着圆满安排这个事情,令这样一个事情回入圆满,彰显它自性本自圆满的事实,所谓三无差别的事实。因为众生心分与佛心分无差别,凡夫不认取这个。以前没有参照,我们就看千差万别,在相上用功夫,在苦乐认知、觉悟与迷失认知上用功夫。染著于此、坚固于此、执著于此、相续于此,形成九法界的种种德相、种种业相。阿弥陀佛以他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光明,圆摄一切业、圆摄一切缘,令一切缘回入三无差别。这是总持一切现行、令一切现行归入佛智愿海中的事实,是这样不可思议的总持法则。

刚才讲这个世界有情的刚强难化、坚固等等——他到极致之时,物极必反,反而很贴近于这个,很容易歇,在这个地方歇心。因为他到极致了,力量可能就消耗尽了。

像我们处理每一个问题,它重复的本身是无所重复,它没有自性。你认为它重复,是阿赖耶识的染识、记忆、习惯性认知它,认为它在重复。这个重复我们就会不断地对它有负累、有排斥、有厌倦感。所以在未曾有的本净中,本净相续它一定是未曾有的。所以任何法都是对等的,即是正等正觉,能觉悟于世间每一个现行,不产生对抗、冲击。对抗或冲击是我们有为的造作、设置,要么排斥、要么负累、要么放纵等等,都会形成不对称。这种不对称的果报造成我们的烦恼与苦处,造成了压抑、徘徊、放纵、膨胀的机会与支持。

我们用阿弥陀佛圆满果地觉来圆满一切、接受一切,不对称就会在我们现行中一个一个地回归到三无差别的事实上来。我们就能平等觉悟世间、平等觉悟一切,或者说妙观一切、圆照一切,了解一切都是幻生幻灭的事实、毕竟不可得的事实。你这个俱生智就会在现行中——不用故意说它的名字,你也就在运用。

要不然我们用出来的东西就是分别、执著、储存、负累、排斥这样不断地重复,从八识到六识中,不断地折腾来折腾去。在我们生命中就起到这样一个轮回、轮回业相。白天我们处理问题,隔夜了……什么不隔夜?就是你有这个发心就好,用阿弥陀佛的果地觉来积极处理每一个现行;知道有因缘、有机会,我们能用心来处理它就好,习惯于此了。这个习惯就是念佛忆佛,或者说以佛的圆满报德来认知圆满世间、接纳世间一切现行。

所谓接纳,在凡夫心智中有很多困难,就是我们的意识分别、爱憎分别、凡圣分别、对错分别,造成执行圆满接受一切这样随顺果地觉的障碍。就是你那个分别执著习惯,尤其是对错、是非、善恶、凡圣、正邪,会造成对他的排斥。你会找很好的理由,排斥运用圆满心接纳一切、用清净来审思一切、用本具来观察一切这样果地觉的佛知见。我们用一些世俗分别习惯去排斥他,找了许许多多理由!

5以法包装背道而驰,消除旧苦不增新业

像人讨论往生不往生的问题,他说不往生,就找了很多理由不能往生。我说你学阿弥陀佛,为什么要找理由不能往生?你为什么不找理由往生呢?很奇怪!哪怕他天天拼命念佛,就说不能往生,找很多理由说不能往生。你拼命在念佛又拼命在找不能往生的理由,为什么?就是矛盾心理,造成矛盾的修持。发心造成混乱,结果一定是混乱。所以许多人念佛若干年,就在混乱中挣扎自心,心越来越矛盾,矛盾越来越尖锐。

我们接受阿弥陀佛这个教法了,为什么说归命礼?第一门就是归命,归命阿弥陀佛应正遍知。把我们所有执著放在这个无知应遍知的法界海中,就是皈依,就是归命阿弥陀佛,就得往生意。这个意就是清净意、歇心意、满足意、不造作意,你这个意就是无所障碍,念南无阿弥陀佛就令心休息,令心不再造作,满意了。这个名号能令你心满意安住了,你这样修持就是往生彼国的信心,在称念时就是满满的,就是具足的,就是无亏无欠的。

那么对往生他不会产生愿生不愿生、能生不能生的疑虑——念佛就是往生,没什么,像上车就是到目的地一样。因为他信赖这个车子,在这个地方能得安住。哪怕他打个盹,汽车一样把他拉到目的地。阿弥陀佛圆满功德载负,你哪怕是清晰或不清晰,真正愿意在这歇心,他就能逐渐使你清晰达到目的地。就是逐渐回到这个因的事实上,即是果地觉的事实上来,我们来觉悟、圆满地觉悟世间。弥陀教法的特质,就是不怕任何一个业或业缘。不怕不是放纵——放纵一定会受大苦,那是借口了。拿佛这种不可思议的接受、接纳、圆觉的事实、本净的事实去放纵自己业习,这个法则成一个借口或者包装了,会危害自身。

所以我们随顺这个圆满来审视世间一切业相,令心觉悟,是极殊胜的方便。就是滴水入海、永不枯竭这样无戏论的究竟法则。你若是打着这个旗号,那是另外因缘了。很多人就把殊胜的法当成包装,心里在放纵自己的业习、作为,那样它起不到作用,会适得其反。好比说人拿一些高尚的法则去膨胀自心、换取名利等等,很苦,很负累。像很多没有成名的人想成名,成名了就知道有多么负累!破帽遮颜过闹市,他们就想静静地呆一会,想一个人歇歇,那个机会可能都没有,很多人终身痛苦。

我们要是随顺这个法则,不是借它作个包装,也不是借助它的势,而是得以融入的事实,三无差别处得以安住,那么我们一切业习其本质会显示出来,就是本净、本具的事实会显示出来。要是掩盖或者包装自己的过失,一定会受大苦。那是背道而驰的东西,这个地方不能毫厘有差!在九十年代日本真宗刚刚到中国传播之时,培养了一大批那样的人。拿着“我被得度了”,口号是杀人都能往生,就把自己心中那种东西都放出来了,认为这一世得到尚方宝剑了,可以为所欲为了!结果受到很多苦,很多人在这里面折腾得一塌糊涂。

很多人不明白佛陀的悲心是来让我们离苦得乐,不是让人放纵自己。实际是彻底认识每个业力的事实,彻底从每一个业力的事实中解脱出来,而不是放纵心中压抑的东西,造成很多奇怪事情。

那段时间接触到一些人,感到他们作为很奇怪,后面就知道他们那个因缘。前面是说法则——他得度了,阿弥陀佛救度他了,然后他去为所欲为。不管怎么样,他认为自己可以得度就为所欲为去了——为所欲为是他的目的,得度是个借口。这一点十分误人!很多学习净土的人在这个地方也容易被误导。阿弥陀佛是九界同归,九界同归是我们每一个现行成熟的业报在这个地方都能觉悟,都能了知它三无差别的事实。这一定是能除旧业、不造新业的极大善巧。

我们要把它当成借口就会造诸恶业——明明你说你得度了,你认为可以为所欲为了,结果因果一来你又不能承担!因果一来这些人逃得很厉害,因为他的作为远远超过了自己的想象与承受力。他认为弥陀救度了,自己什么都可以干了,结果事实一来,超过了他平时承担能力或者心理承受、因缘承受能力,人就逃跑,就回避,就推脱责任,或者把这些因缘放在佛法身上、道场身上、他人身上。

阿弥陀佛接纳九界众生,是导引我们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来觉悟世间,而不是换个包装来放纵业力。这一点要能认知,我们对自己的习惯与习惯反复都不会惧怕,但也不会去故意造作或者增添更多业习。这可以接受一切九界众生所有过去生生灭灭的作为,没问题;但要是你拿这个作为借口,又去造作新的业力,果报一来就会蒙蔽你,你认为这个法没有用了。

我接触一个法师,原先就是包装比较好的人,后来遇到一个问题就说不信佛,遇到一个问题又说不信佛,他说佛法没有用。为什么?他是包装性的,遇到问题就把自己内心所有压抑的种子蹦出来了。他没有准备好承受这种果报——一做就有果,果报一来就承受不了。在作为过程他感到可以为所欲为,果报一来就崩溃,崩溃了就说佛法没用。像白天作为晚上重复,或者以前用过法则实践过现在又重复,这没问题,只要不放纵它,只要不是拿个法则来放纵自心,我们一定会有觉悟机会。这是十分有意义的。

希望大家在这个地方能有剥离——佛法不是借口,不是给人说的口号,一定是实践自心、令自己对现行成熟业彻底觉悟的善巧。认知它本自空性、本不可得的事实,认知它本自清净、本自具足的事实。你说我再去造作——你这个造作就造成你的习惯相续,就是无始无明的相续,产生的结果你又会不堪负重、不堪忍受。就是无始以来所有无明所造的业都是苦,就是苦处,令人迷倒,令人痛苦。

所以佛法一定不要成为我们的借口!阿弥陀佛圆满接受十方有情同生安乐国土,这要成为借口真会贻误自身!很多人在这个地方就是不得利益,感到我又换了一个最灿烂的包装,但里面装的还是自己业力的挥泛,没有觉悟它的实质,就是无始以来习惯性的实质。这个地方应该十分谨慎!我们忆佛念佛,以果地觉为因地心,一定能照了觉知我们无始以来无明的执著与迷失,就是放纵、放逸、不满、骄慢、压抑等等东西。

若不觉悟它的实质,而去放纵它、强化它、包装它,佛法利益就与我们擦肩而过,我们会背道而驰。许多人背道而驰以后会谤佛谤法谤僧,基本上包装一段以后都会那样。他会把自己的作为膨胀到他不能忍受的地步,就是自己的福德因缘承受不了,因为他假借的是弥陀功德这个包装。

每一个净土实践者于此都应该谨慎。我们是用这个法则,法则在相续,而不是用法则作包装、令自己的业相续。业相续,则是迷失、是苦、是放纵、放逸、是膨胀、是压抑。依这个法则就能觉悟,能轻安喜悦于现行。在每个现行中会生起无畏,在每个现行中能觉悟它的本质,在三无差别的事实上就能皈依,能真正地在果地觉为因地心上作为因地心来审观每一个现行。所谓一切诸佛皆因精进而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这个地方要功夫,要用心。

在放纵的包装上一定要觉悟或警觉,那个地方是迷失的、沉重的。可以换取一时的膨胀、自大、名利,但是很短暂,迅速出现违缘。这一类人十分多,就是这个分水岭——是用这个法、依止这个法、皈命这个法则,还是这个法则来皈命我、我贴一个标签?贴标签十分痛苦,这一类人会责怪,责怪三宝,责怪世间,责怪他人,把自己标榜起来个样子。我们要依止这个会忏悔,会调整自心,会随顺法则得到法的安乐,会感恩戴德,对三宝产生顶戴皈依的真正行持。

这有可以认知、可以观察的事实差别。一个是皈依佛陀,南无阿弥陀佛;一个念的是南无阿弥陀佛,心里想的是佛来皈依我。那就会包装,包装是这个时代的一个特质,特别麻烦的一个状态,就是把业力伪装起来。依佛教诲——果地觉为因地心,一定能觉悟一切业力。说同生安乐国,令九界同生安乐国。

要是没有真正细致地观察与审思,放逸的人根本不知佛恩,自大、狂妄。真正随顺佛恩惠布施者,所谓果地觉为因地心,他一定会趣向喜悦光明感恩戴德的作为。那一类会膨胀、不知自制,最后是埋怨、嗔恨——他的趣向很清晰。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审思自己是在南无阿弥陀佛、皈依三宝,还是拿三宝或佛法作为包装、作一个标签而放纵自身的业习、膨胀自我?一定要有细致观察。

这一节课希望大家在心地这种本起依止上观察:若不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无始以来无明必然起到它的作用,虚伪、不实、烦恼、轮回、负累是必然;我们能以本起清净,以佛果地觉为因地心,心智清晰、光明、喜悦、感恩、常忏悔诸过,这一定会是在行持中的不可思议的作用。  

慈法法师  讲授
岁次丙申夏安居日于鸡足山华首放光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