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安心
地点:上海 海上海
时间:2011.10.16
(上)
一、现行安心开示
二、答疑
1、 什么是尊严?
2、 如何契入本性?
3、 如何变得圆满?
4、 安的什么心?
5、 念佛时如何定心?
6、 如何持戒?
7、 念佛达不到一心不乱怎么办?
8、 念头是不是命中注定?
9、 请开示般舟三昧
10、
如何看待往生与度众生?
11、
知见圆满是一种往生吗?
12、
如何参加临终注念?
13、
吃素与吃荤?
14、
学佛为什么要往生?在这里度众生岂不是更好?
15、
吃肉不吃肉?
16、
再讲安心与往生。
(14:14开始)
我们今天就讲一个简单的主题——就是我们生命中的现行与安心的这样一个话题。我就写一写。
因为这个话题呢,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可能都是有意义的。不管年龄啊,不管身份、作为,安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需要,每一个人都需要这个安心。安心的这个角度啊,或者彻底不彻底呢,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很大的事情。那么现行是安心不安心的一个入手处。“现行”,这个名词呢,可以给大家慢慢地讲一讲。现行就是我们现在的身、口、意的思维、言说与作为,身、口、意,它的思维、作为与语言交流。那我在说话,这就是我语言的现行,这个现行呢又称为意识它一个作用力。这个就比较贴切。我们每一个人不管你是什么样的职务、什么样的作为,那我们现在都可以看看自己身、口、意的现行,也就是现下它的作用力是什么。
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就是由许许多多的所谓的现行组成的。那我们想解决自己人生中的安心这个大事,就要从现行中下手,从我们的身、口、意,现下的思维、作为动态中去观察它,去选择它,去认知它。这一点呢,大家可能是要有一定的次序思维。现行是解决我们安心的唯一的入手处。你要这样认为了,那你对你自己的现下的意识、作为就会关注,就不会放任它,就会在意。因为我们每一个人的作为,那是一个事情接一个事情的。一个事情做完了,那又有一个事情,这会有无量无边的事情。但是我们要解决一个事情的现行,来透过这一个事情的现行,我们把它处理得清晰明了,那我们就能解决无量的事情。我们通过一个事情,就是所谓现行这一个事情,来清晰明了地把它解决掉,在所谓的安心的这样一个大前提下,我们去观察一个事情。这个事情呢,也可能是身体的作为、口的语言、意识的思维,它现下的一个作用力——也就是趣向,来看这个事情,来安心这个事情,那么安心做事,做事安心,一旦对应,那我们这个学习、觉悟,那就能会达到一个无对的正觉、无对待的觉悟。
我们现在之所以不能安心于每一个事,或者说做事往往不安心,最重要最重要就是我们的对待的心太多了,对待的意识、这个作用的趣向往往是对待的、对立的,或者说这个趣向是不满意的。因为我们往往对一个事情的作为不安心、不满意、对立,造成了我们身、口、意三业的作用力下面趣向的不满意的烦恼,那就令我们的心不安。心就不安,心不安呢,那么我们的生命中就增加了很多负担,这个负担就是不满意的积累、对立的积累、对待的积累。那么在不断地附加附加,一直到我们死亡。
所以作为一个欲想学习佛法觉悟的人呢,那就要从每一个现下现行的这每一个事情上,不要急于做下一个事情,分析下一个事情,就在我们现前的、现下的一个感知问题上,去了解它,去认知它,观察它,做这个事情是不是安心的?做这个事情能不能安心?是否在安心的情况下去做?为什么不安心?我们就会有一个对这个对待、对立、不满意的趣向的了解,那我们就觉悟每一个事情。你能觉悟这每一个事情,这个觉悟,那就给我们的人生有机地联合起来了。那么觉悟人生,人生就变得十分地有意义、健康,我们的人生就会解除许多现行的负重,就是不必要的负重。因为我们会对现行附加上我们未来的期望的负重,对过去的一些记忆的纠结、不满意、积累这样的负重,让我们现下的生命疲惫不堪,或者说有种种烦恼。那么这些烦恼就来自于对待、对立、不满意的积累。
因为我们每一个现行若是安心,每一个事情就清晰明了的觉悟,那我们等于把每一个事情处理得十分干净,就没有负重与积累这样的一个缘。那我们的人生、人生的相续,就变得轻松明快,那我们作为一个人,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中的人呢,那就是一个觉悟者、智者。
因为现在的社会生活空间的这种密度,据他们说,上海就有三千万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加在一起,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一个密度,那在这个大的密度中呢,我们人类要不把一个事情一个事情一个事情处理得很清晰很干净,稍有积累,那压力就太大了,就太沉重了。那往往就会有不安的因素在我们生命中表现出来。所以我们能学会从每一个现行,也就是现下的作为力的趣向上是安心还是不满?不满是因为对立、对待的一个状态,那我们要清晰明了这个状态,你就知道这个状态是一个负重的状态。那我们从这一个事情上做好准备、安心的准备,我们再去做它,不安心我就不做这个事情,那你就少事安心,安心少事,在少事的情况下,把现前的事情能处理得得当,养成这样一个习惯,就是安心的作为。不安心不作为;不安心你不必要去作为,因为这个作为会给你带来苦与苦的相续。那我们在这种所谓安心的这个前提下去观照人生的每一个事情、每一个相续,那我们的人生就会变得有意义,变得明亮,变得我们在这个人生的因缘中呢就会有增上的作为,或者说平持的作为,而不会堕落,所谓的堕落就是越来越不如,一日不如一日。
那按常规来说,人的行为、生老病死,按这样一个自然次序来说,我们现在的人,在这个外围因缘的状态下,多是减劫的一个特征,就是越来越差、越来越差,这样一个自然现状。但要是觉悟每一个事情,在安心的情况下去做每一个事情,或者说在每个事情清晰明了它对待带来的,或者说不满意所带来的积累的副作用,我们能观察到这一点,我们的人生呢就会走一个上坡路,就越来越好越来越好,那么你就活得十分的安详从容,那你撒手那一刻呢,也就很喜悦的回到了你那个本家本国——极乐世界。何以故呢?你整个生命的作为是增上的,你的人生就越来越多的快乐、明了、轻松,那些负重的东西你就丢在脚下;要是我们不这样去做为,一个事情有一些遗憾,一个事情有一些积累,一个事情有一些对立,这样不断不断地增加,那我们就会越来越衰老,越来越沉重,越来越迷失,那在现行中就活得越来越累,越来越苦,那你撒手那一刻,三恶道就在等待着你。
这一点呢,我们要公正的来认识我们自己的趣向——心理趣向、意业的趣向、语言的趣向,就是说每一个现行我们要认知得到、用得上。那么安心在现行中,现行中行安心,这是我们人生的一个福慧的这样两个腿我们可以走路。若是我们没有现行,没有安心,这个人生呢那就是死亡;若是只有现行,在迷失对立这样一个状态相续,不安心,在迷失挣扎的状态下去生活,去做事情,那么这个趣向一定是三恶道,这个是无疑的。
所以说我们作为这个时代的人,那我们把这个安心作为我们做一个事又做一个事,做一个事情的必行的一个前行,那是最好的。安心它是我们大家的一个需要。所谓的现行就是跟我们每个人一定有最直接最直接的关系、最亲切的关系,跟我们每一个人有关系,不是跟他人才有关系,这个关系就是每个人都在作为、思考、言说。我们的思考、言说与行为呢,就称为“现行”。这个现行呢是通过一个事一个事,一个时一个时来表达的。那我们要了解这一个事一个事,我们要清晰它,不要空过,那么你这样呢,你的人生就变得一切作为都很有价值,那我们这一切作为都是觉悟的一个过程。那么人生的价值呢,就变得我们不再后悔,不再积累、烦恼。
所以这个安心很重要,这个安心实际是我们心灵深处的真正的需要,真正的需要那就是在每一个事每一个事上的一种自我观察。那么安心做事,做事安心,它两个是没有对待,那这样呢,我们就会得到究竟的安心这样的抉择。
安心与现行是我们每一个人相伴的这样一个状态。有的人说我不安心,我们来到这样一个环境,这个居士为我们提供了这个场所,我就问他:“你提供这个场所你安心吗?”他说:“不安心。”——那么不安心为大家又提供这样一个场所,提供这个场所本来是善意的,是为了让大家有智慧的学习、有修行、有交往,这样一个空间,那他自身不安心,那你说我们来到这个地方给他带来了不安心,我们的现行是一个什么样的业呢?那就是个恶业。那我们对他来说,我们大家造了一个恶业;对我们自己来说也可能是个善业。从很多角度上来说,要是对他人有利益的事情,对我们自己有削减,我们可以作为一点点,在自己能承担的情况下去作为;要是对自己有减损,自己又不能承担,对他人有利,尽量的不要作为,那样作为一样会使你不安心,一样会使你沉淀下来烦恼的。那他这个不安心的作为不断地这样做,也会给他带来恶果的,影响他单位的工作,影响他的收入,影响他的私人的生活空间。那我们这些人呢要先回向给他一个安心,大家以这样一个善意回向给他,希望他通过今天的课得到安心。我们有这样一个祝福,那我们本身也要安心。
实际这个“心”呢,我们的本心是安心的,我们的习惯、烦恼、执著的心不安。本来的心有啥不安呢?我们的本心没有啥不安的。我们看看这种种心是个什么样子,我们来看看“心”。我们先说自心——每一个人呢都有一个自我心理的感受;他心——他人的心理感受;共同的环境、共同的感知、共有的心,当然这里面它没有离开一个本质的心。我们说这么多心——这个心、那个心、那个心,这些心呢是我们时时刻刻都离不开的。那自心、他心、共心,它都没有离开这个本心。这个本心我们一般给它起了个名字,有的人说它是本来具足的,本来清净的,说它是没有来去的、不生灭的、不垢净的、非生死的这样一个心,所谓具足清净,那它又是没有色相,无色相。所以佛教对它有一个“八不”的解释,说: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那就讲的这个本心。我们安的心不是其他的心,是让本心起作用。那本心起作用了,它就真正的称为安心。
“安心于当下”这个名词呢,很多人都会讲,说“你要安心啊!”因为我们都知道佛陀说了许许多多的教言,但是安心一定是一个特定的教言,是一个大的方向,一个主体的话题。起作用于现下,那就是安心。本心在我们现下的身、口、意中起作用了,那就是安心。你看你那个本来具足的心、本来清净的心、无色相的心在我们的现下身、口、意中起作用没起作用呢?没有起作用没问题,那就是自心、他心、共心的业相。这个业相是千差万别的,可以说业相的内容呢无量无边。因为这个无量无边,我们在用这种“心”中呢,往往就会被无量无边的业所淹没,就会淹没、埋没,把我们的清净的心——本心呢埋没掉、淹没掉,使它不能起作用,那就使我们迷失,迷失在这些千差万别的状态下,我们的尘劳也就来自于这些心业的奔波,我们在种种业相上奔波。
我们认识是很好认识的——你用你现下的举心动念来认识它,从你的每个言说你去认识它,从你的每一个作为去认识它,从你的每一个现行中去了解是本心在起作用,那就是安心;那我们要是本心没有起作用,那就是不安心,就是业——业相在起作用、业力在起作用,它就会使你烦恼迷失,会使你负重。不管你说话,不管你思维,不管你做事情,都会给你带来负重、沉淀、积累,积累到你不能忍受,你会出现大的烦恼,你就会随着生老病死去堕落,堕落在未来的生死业流中;那你要是依本心——这个具足清净、无色相、不来去、不增减的心,回归到这样一个状态下,或者说运用这个状态,或者说运用这个表达,在自己的现行中去审视我们的每一个业、每一个作为,那每一个业与作为都变成妙用,那都是妙用。他作为一个事就干净一个事,做一个事就解脱一个事,做一个事就圆满一个事,这样一个事一个事一个事组成了我们智慧的人生,组成了我们解脱的人生,组成了我们圆满未来、现在、过去的人生。我们有这样的作为,那就有这样的结果。
所以说呢这个是表达了一种世间有为的因果相,那么这个本心不是造作而作为的,所以说以无为而安住于有为法中,利益着有为的世间。那以不造作的心面对一切造作,从造作中解脱自己,解脱他人,那就是自利利他者,那人就具足智慧与方便。
我们的安心与现行呢一定要跟自己的心联系起来,跟自己的口业、语言联系起来,跟自己的作为联系起来,这个责任是我们自身对自己的责任,任何人都不能取代另外一个人。这个作为的结果,这个结果是我们自身在承担的,就是任何人做的身、口、意三业的果报,我们所做的当下,就在承担着这个果报。那个当下是不是安心呢?是不是用本心来作为?
那你说我不造作,我依本净具足的心我怎么来说话呢?有办法说话,你可以尝试着做;你说我怎么以本净的心去思维呢?你可以思维,你可以尝试着做;你说我以本净的心怎么去与人交流呢?你可以尝试着做。虽然这个地方没有爱憎、取舍、生灭、大小等它的驱使,但它是以清净、具足的心跟人交流,跟人说话,来思维,这是可行的,这是在安心的情况下去做每一个事,去思考每一个事,去说每一句话,一个必然清净的结果。这个结果呢就是让我们的本心启用于现下,安心遍布在我们的身口意、过去现在未来的作为中,使它真正的做一个安心的现行,现行的安心。那这样呢安心与现行不再对立,那么我们就能走出这个生死世间,走出生死轮回而利益生死轮回者。
因为我们不是断灭了生死,也没有超越了世间,实际说步履在这个世间而饶益着这个世间的有情。那么在这个世间的作为中,解放了世间的种种困惑,所以佛法不离世间法。那我们这些安心的作为、觉悟的作为呢也没有离开世间,没有离开世间的现行,那么这个就路还家呢就是一个必然的事实。
就路还家是佛教的一个对我们现前众生的一个真正的教法与加持,也是佛陀对我们的真正的恩惠,也是我们本心具有的真实功德。佛陀最珍贵最珍贵的作为就在于他先于有情证实了这样本具的功德,所以呢佛陀他先于我们,我们之所以礼敬于佛陀,赞美于佛陀,主要是他先于我们证实了我们本来具有的这样的功德——就是本净心的真实。所以他所有的教诲无外乎是供养、启发、印契、成熟我们本有的功德,这个呢不是说是给我们增加了什么,实在是启发了我们本有的功德的作用。他来给你作证,你有这样的功德,什么样的功德呢?像我们挂一个佛像,说佛具足智慧、慈悲、方便,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站在清净的莲花上,整个身心世界都在舒展,绽放着最芳香、最美好的一面,那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本具有的这种本心的功德。佛陀证实了这个,来展示给我们,让我们有一个榜样,有一个印契,有一个启发。这样呢,我们每一个有情的悲智的方便呢都会滋润着我们的心,启发成熟我们的心,让我们象阿弥陀佛一样回归到我们本心的无量光无量寿这样一个如实的真实相貌中来,也就是说“紫磨真金身”。
因为阿弥陀佛真正的,或者说佛陀真正的展示了一切众生本具的德相——就是紫磨真金身,就是所谓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就是具足悲智方便,就是无量光无量寿,就是具足八正道,具足三十七道品,具足一切智——道种智、方便智、无上智、无等伦智、乃至无师智。他这个具足是我们本心具足。那我们没有证实之前,我们往往就犹豫、徘徊在我们的业力分别执著的不安中。
所以说我们的现行与安心是我们的本分事,是自尊事,是人人都应该觉悟、了解、认知、认同、成就的一个大事。这个大事跟我们每一个人有最贴切的关系,每一个人都应该尊重自己的现行是否安心,安心是否于现行中。现行令你安心,安心令你的现行相续。那这样我们就是一个无对待的本净心的使用者,就是智慧的人,具足慈悲的人,具足方便的人,那我们就会走出无始以来的一切恶业、一切业习,不再沉沦于六道。说行走于六道只是利世,不再沉沦;那要不然我们就会在六道中犹豫、徘徊、沉沦在无尽的生死海中不能自拔。何以故呢?我们不知道安心与现行与我们是最亲近,那是一种尊重的行为。我们会做许多不尊重自己、不尊重他人的作为,这个作为就给我们带来了生死烦恼的迷失,带来了负重,带来了焦虑,带来了无量无边的苦。
那我们做为一个有自尊的人,我们得遇了佛陀的教法,得遇了我们觉悟的机会,得遇了人身,那这就是我们使用本心成就于现下的这样一个真正的机、真正的缘。这个机缘呢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那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去运用它,去实践它,去关心它,去照顾它,这样我们的人生就变得就清晰、明了、有尊严,不在这种业力、习惯、烦恼鞭打下去屈服,那我们可以来明亮地、安心地、喜悦地运用自己的人生,完成自己的人生,那就是所谓的整个人生是觉悟之路,是觉悟之人生,这样的人生呢活得就是人生的本来的尊严、应有的尊严。所以说我们这个学习者就是有尊严的一个觉悟者,或者说安心与现行相应者。
那么今天晚上呢因为给我们提供场地的这个菩萨的缘起,安心的缘起,我们提到安心与现行。因为我们现在在这里学习,这就是个现行。那么不安心是为什呢?实际就是没有认识本心的具足、本心的清净、本心的作用,作用力可以在当下。我们把安心往往推给佛陀,推给那些成就者、觉悟者、有智慧的人,而不知道自己的每一个现行皆可以用于安心,安心可以令我们的现行产生相续。那么你迷失呢,当然也是现行。现行是觉悟还是迷失?是我们每一个人完全有权力选择的,完全可以作为的。那我们提出这样一个话题完全来源于这个场地的提供者,希望他以本心安住,在每一个事每一个现行中,去做一个安心于现行、现行安心的人,来回报他给我们提供这个场地的这样一段故事。
那么就这个安心与现行呢我给大家做这样一个提示。下面我们就可以提一些问题,来作为我们下面的一段时光的内容,作为交流。好。谢谢大家。可以提问题。
答疑:(52:50)
1.居士:法师您刚才提到“尊严”。我不知道佛法中那个“有尊严”和我们一般生活中的“有尊严”有什么差别?
“有尊严”我理解也是一种自心、他心的安心。
师父:很好,这个尊严是我们对现行与安心的一个鼓励、一个推动。因为可能这个名词呢不去固执它,它就很方便,固执它,它就很沉重。因为佛陀教导我们一切法无有自性,那我们来使用这些言说呢,能令我们对这个安心来引起我们的重视了,可能就是尊严。没有其他目的,最主要是语言交流方便。谢谢。
2.居士:安心是指安住在自己的本性。可是一接触到本性好像不是凡夫一下子有的。在这个操作上有没有这个可能就是可以契入本性?
师父:这个菩萨提这个问题呢,她没有看到这个一切众生本具的功德,她说我们凡夫没有具足这个功德。佛陀证实了我们具足这个功德,所以说呢我们每个现行都是圆满的,这就是本来的样子。每一个现行圆满。说圆满吧,圆满好说一些。佛陀就证实了这一点,我们就证实了我们总是不圆满,很多亏欠啊、迷失啊、不足啊、自责啊、负担啊,这就是凡夫心。因为诸佛如来顺性修证,他就是证实了每一个现行都是圆满的,所以佛眼看世间,世间是圆满相;我们看世间,世间就是不圆满相。不圆满相就是众生心的分别、执着、爱憎等等带来的分别相。那个分别相就是众生心。众生心呢本来是圆满的,所以说回头一念,过去说“回头是岸。”一念回心,即见圆满。那你要是说随着这个不满的心、不圆满的心去奔跑,这个业力就会越跑越远,就是现行不得安乐,现行就是亏欠,现行就是不安。那你要说坚持我就是凡夫我就是不圆满,那你就不圆满就可以了,但你那个不圆满本来是圆满的。这个知见哪,凡夫知见与诸佛觉悟的知见呢,差距就在于佛证实了我们每一个众生本来是圆满的。我们认同这个了,我们就可以用这个本来圆满的心,从现在就可以做事情了,可以思维了,可以观察了,可以在交流了。
3.居士:师父,我们现在认知到,就是我们感觉是不圆满的,但是我们要怎样把它变得是圆满的呢?
师父:好。听得懂了。
居士:好像没有这个……?
师父:对,不容易是每一个众生的烦恼,容易是诸佛的解脱。
居士:因为没有观察到这个的能力,还是没有转变这个的能力,这是关键。
师父:这样的没有自信的人呢也简单,没有自信就随顺佛力就好了。就是随顺佛的知见来观察就行了。你当成不是你的知见,是佛的知见,我随顺就行了。因为有这样的自信呢,现行就安心了,就不需要折腾了;若是没有这样的力量的人呢,就随顺佛力——就是说佛怎么看,我就怎么看。我就是说借着佛的力量,来解决自己的思维与观察的角度,就像我们拿一个望远镜看东西一样,拿放大镜看东西是一样的,实际还是你的眼看到的。没问题。谢谢。
这个难呐,说用本心很难,安心很难,实在是我们习惯拒绝圆满、拒绝本心的一个方法,习惯,这个习惯是很多很多人的绝技,就是“道理我懂,但是……”,基本上是这个绝技,就是凡夫烦恼的借口的绝技。这个“但是”不得了,具足大威德,造成了无量烦恼业海,这个是不得了的。“但是”,这一个转折就回到业力中去了。这个转折词就是苦海无边,不愿意回头就没有岸。
看来这个现行安心真是印契大家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感觉,因为没有问题了,真是很好。因为现行呢就是我们现在、现下的一个与安心、与本心的一个契合点,这个点呢是人人都喜欢的,从根本上我们都喜欢安心。从根本上,从根本意义,依本来说我们都有安心的这样的基础。回到本源上来看,人人心就是本来清净、本来安稳的。那你心一躁动你就知道它是业力了,你可以观察观察。
所以说下边提问呢,没有问题大家就静静地坐一坐,把安心与现行运用得相续得越久越好。
4.
师父:安这个心是无色无相的,安这个心是不来不去的,安这个心是不生不灭的。
居士:那既然这个心不来不去,不生不灭,您怎么去安?
师父:对。所以说不需要安它就安了。它是无为而至的。
居士:不需安就安了?
师父:对,这个安心就是无为而至的一个心,本来安心就是无为而至。因为我们的造作,造作了生死海,造作了九法界,造作了恶道、善道、圣道,那都是造作出来的。安心的人看造作的人就很好看了。没问题,小伙子提得特别好,看来小伙子真安心了。
居士:我还没有安心呢。(众笑。)
师父:我们最主要是讲的安心与现行,这个现行就是我们对自己现下的身口意三业的一个认知、一个印契。
居士:法师,那心在什么地方?安的那个心在什么地方?
师父:心在什么地方?你说它在什么地方它就可以在什么地方!
居士:这是理相上讲,我想说事相上。您刚才讲的是理相上的。
师父:讲得出来。那你举手抬足都是安心。
居士:这是理相上。
师父:我说的是事相!我说的身口意三业都是安心。
居士:证道就是愿力嘛。为什么说是业力!?
师父:对呀。觉悟当下就是安心。你不愿意觉悟也没有问题,也是安心。
居士:那您说安心,心在何处?
师父:那是你自己设计的。没有问题。
师父:我告诉你,小伙子,你难为不住我,你只能难为住你自己。(众笑)没有问题,这个没有问题的。“安心在何处”这不是一个话题,这是自我设计的一个陷阱。这没有什么。因为我们举心动念没有离开本心,这没有什么。因为你的举心动念、你的每个动作、每个说法都是安心,都是安心处,这没有什么。这是民间的一种世俗的陷阱,实在是没有意义的。很世俗的一个陷阱,很多世俗的人认为这样可以为难住一些所谓学佛人,没有用。这是世俗陷阱——就是自己挖出来的一个陷阱,跟其他人、第二个人都没有关系,就是自设自受的东西。学佛的人要知道自己的心怎么安,去拿这些东西去做其他的东西主要是没有意义。现行与安心就是我们的每一个举心动念、言说、作为,一定是特别重要的,自己安心不安心?要问问自己是不是用的觉悟的本心?还是用的业相?这一点呢十分重要。
(下)
(1小时17分)
师父:有啥问题,最好还是我们这个安心的问题,换个角度也好,谈一谈,或者现行的问题,谈一谈。我们就这样一个话题可以使它比较深入,或者实际的我们来有一个交流,这样呢这一次机会它就比较完整。我们回到生活中去思维也好观察也好,它有这样一个相续的体系对我们可能是一个比较有作用的一次座谈也好,讨论也好。还可以提一提这方面的话题。
5.居士:我想问一下。我们在生活中心是浮躁的。我们怎么样在念佛的时候怎样把心定下来,这个转换怎么来做?
师父:还就是现行问题。刚才讲了一个事一个事情的问题,实际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中呢许许多多的作为,但这个作为都没有离开我们每一个当下、当下这样一个事、一个事的积累。那我们能不能在工作中把自己当下的事做得好呢?做的安心呢?或者说顺应我们的本心去做呢?就是不计较得失的去做呢?不用爱憎的心去做呢?不用喜与不喜的心去做呢?这可能是一个特别重要的一个角度。要是我们真正的去做一个事情,你说要是不用爱憎啊、大小啊、得失啊去做,会不会麻木不仁呢?不会的。你可以去实践它。
所以说我们用安心的这样一个前提下去做事情,就是用本心的这样一个心地去做事情,可以一天先有一个事两个事去做,可能大部分的事情还是不安心的。但是我们有一次、一个事情的突破,两个事的突破,慢慢的我们就习惯于安心做事。我们慢慢的就会看到不安心做事的那种苦与迷失、负重,越来越清晰的会让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口业、作为去选择,选择安心的情况下去做事情的这样一个目标、一个作为、这样一个抉择。这是要有对比的。
开始我们一天做一次,用本心,或者说用安心的这个状态去做一个现下的事情,有这样一个过程;做两个,做三个,也可能是一百个事情都是烦恼的,但是这两个、三个、一个,是有安心的情况下去作为的,清晰的情况下去作为的,那我们对这一百个、九十九个、九十八个我们就会有一个觉悟它、反观它的这样的机会。慢慢的我们就会用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在安心的这个角度上去做事情,这在生活中是十分十分现实的一个作用力,就是很好用的。这个平等的安心在每一个作为上,或者说对每一个作为都升起了足够的尊重,这样呢我们慢慢的人生,我们自身所有人生的自我的价值感,就是自尊,这个自尊不是骄慢也不是自卑,是平等的安住、安详的人生的一个缘起,可能我们就能感觉得到、体会得到。
对自己要求不要太高,有时候太高了适得其反。已经做得很好的人,有的人已经做得很好了,总对自己不满,结果呢,做得很好的也变成了不满,那我们把一点一滴做得到的觉悟的机会呢、事相呢能升起这种喜悦,这个喜悦就会慢慢的在我们生命周边成熟。这样对我们的生命、作为是十分有价值的。所以要尊重自己的作为。
你说我的过失我尊重它吗?过失也要去爱护它,不要去诋毁它,不诋毁它,它就不相续;你不排斥它,它也就不相续。做完了,有一个觉悟的机会就好。这样呢我们就不自卑不自慢的会回归到这种安心的真实心中来。不需要太高举自己的作为,可以把自己的心念,在休息的状态下去作为,这个理念去认识实践,认识实践,那慢慢的工作生活,不离工作、生活我们就可以真正地修行了,也就是休息中的工作,工作中得到休息。谢谢。
因为提问题本身没有啥,但它是我们参与这个交流的一个角度、一个业相、一个力。有时候提问题,对我们每一个人的这种自我认识也是很有意义的。(若)思考过你处理不掉的问题或者替别人问一个问题也好。我们现前的来的这些人,大家参与这个座谈也好,这样一个过程,参差不齐的,所以说呢可以从各个角度提一提,只要对大家有意义,我们就可以来做一个交流。
6.
师父:好。听懂了。你这个话呢是现在很多居士或者学佛人的一个特征性的一个作为。对佛法可能我们还不是太了解。我们会把佛法当成一些形式,或者说一些形式就代表了佛法。从现象上来说,善、持戒,我们避开一些恶缘,对我们自力的修行者来说,也不失为一个方法,但这个方法里面呢缺乏智慧的观察力。因为我们这个观察呢可以不拘现缘的来观察这个事情的生灭与本质,所以说我们要是用不了义的心智去修行,就是用对立的心,就是善恶、大小、是非、人我的心去修持呢,那我们这个心本身就不清净了,本身的缘起呢就是分别、对待的习惯的坚固。这个越坚固,你就越辛苦。这个辛苦呢就会使我们学佛的人比常人更加辛苦。
很多人对学佛的人的评价就是:这些学佛的人没有不学佛的人快乐。为什么呢?那些不学佛的人只有现行烦恼的状态,这些学佛的人又增加了一个制约现行烦恼的烦恼。(众鼓掌)因为这种制约现行烦恼的烦恼呢,就是给我们增加了一种心理负担与自我约束的这样一个约束力。那回头看一看,我们的佛陀对我们的教法呢是让我们解脱自己,解脱他人的。或者说,从我们的本净心上来说,一切行为呢本来就是自显自解脱的,这个行为本身是无自性的。那有的人说,那我杀还是有杀业,做善事还是有乐业,恶业还是苦报,善业还是乐报——这个是没有问题的,这是不究竟法中现缘果报中的计较而得到的相续。若是从了义教言中呢?我们来审视它的本性是最重要的修行方法。那么我们再来择取,在这个基础上再来择取,应做不应做,那人就在作为上得到了做法的快乐、修行的快乐、制伏恶业的快乐。要不然我们在制伏恶业的同时,产生了一种制伏约束力的烦恼。
所以说呢我们作为一个学佛的人要知道智慧观、智慧的持戒。智慧的持戒并不是说不持戒,不违背世间的这种应舍应取、应作不应作的,他不违背这个,但他没有负担。好比说我们某个业力一旦,好比说被一群同学啊、单位的人、朋友约去看一个电影,可能你要是从心里的清净来说我借这个机会可以相互启发大家,也可以启发自己,也可以觉悟人生,不被任何的景象所迷惑、所蒙蔽,那你有这样的心念,可能你看电影比你不看电影来得还要有意义一些。这个是要恰当地运用的。
那我持戒,说,我不该看的、不该听的、不该去的地方我不去,这是一个自利的选择,这个没问题。假设是我们还不能很好地觉察它的本性,我们这样可以回避一些问题,但是不要给自己带来烦恼与压力。一旦带来烦恼与压力,那么这个法的本身又给你带来了一重新的烦恼,就是对法的误解。因为一切法都是给我们带来喜悦轻松的。要不是带来喜悦轻松,这个法,我们要思考它是不是合适了?是不是个附加性的东西。假如给我们本来沉重的业力上再来附加上一份沉重,那这就不是佛法了,它一定是背离了佛陀的初衷——来教育我们、利益我们的初衷,那肯定不是佛法了。所以佛法本身是法无定法的,这个无定法,就是怕我们再执着上再产生一种执着。
那我们在烦恼、习气的执著上对它有所观察、学习、调整,实际从我们这个本净心,或者说无自性这个角度去观察、审视,或者说从念佛的角度去审视它,基本上我们在一切现行中都可以修持。这一点我们学佛的人就会越来越轻松、明了,越来越安详、从容,因为你所做的过失是可以觉悟的,你所做的正确的事情也可以使你觉悟的,一切现行皆可以令众生觉悟——这就是佛陀!若是我们做的善事才可以觉悟,做的恶事就不能觉悟了,那就不是佛陀的教法,那是善恶世间的分别执着。这一点呢,善观察。谢谢。
因为我们在这个世间活着、生活真是有很多不容易,像在大上海这个地方可能买个房子就很不容易,买个车子也不容易,有个家庭不容易,有个孩子、妻子、老公都不容易,所有的不容易都来自于什么呢?开车子会堵车子的,房子又很贵,好容易你买到了,你住不住又两可的。工作很辛苦。那你要知道这么大密度的生活,所以说我们来学习一些轻松、快乐的佛法,来解脱自己的沉重,来帮助有情。来解脱自己的沉重是我们的要务,要务!
那我们既然有这种机会了,尤其是这个时代,念佛是一种特别简单的方法,好比说我们无始以来有无量的种种善、恶、无记的作为,苦乐交织的人生,当然包括睡眠,这样一个中性的人生,就是无记的人生。那么我们在这个念佛中呢,一念中呢,就能圆满它,因为这个万德的洪名呢,能启迪我们自心的妙用,就是本具心的妙用。你念佛的时候,它就在起作用——你知道它,它圆满的起作用;你不知道它,它部分起作用——它总是在作用!所以这个时代念佛无疑是一个最好、最简单的方法。走着、站着,若什么样的姿势它不管你;什么样的作为、什么样的职业、什么样的环境它不问你;它只是印契你是圆满的,你可以清净下来,你可以无畏起来,你不要那么多牵挂,不要那么多自责,你要满意自己。怎么满意呢?念一句佛就可以满意自己。念佛法门在这个时代对我们来说十分亲切,所以说阿弥陀佛是我们的本心,他就是无量光寿,那就是本净的心,就是本心。你念他,是最亲切的事情,所以说我们要知道阿弥陀佛是我们心地的最本质的光明与音声。你要念它,有事无事的,出声的不出声音的,忆念的,都是可以的,这样呢,我们在这个短暂的人生中,就会逐渐愉快、安乐起来。
人生实在是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太珍贵了,因为人身十分难得。你看我们现在的人生,能平持人身的人就越来越少了,就是能持五戒十善的人就越来越少,不是说没有,是很少。那么我们在五戒十善不能等持的情况下,就是不能相续的情况下,大部分人会丢失人身的。可能现世还是个人模人样,一转身,谁知道哪一道呢?所以说念佛,念佛这个究竟心地的作用,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大安稳处,就是一个安乐处,是我们最好的回归的地方。念佛对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来说真是太重要太重要了!真希望大家有意无意的多念念佛,这样来使我们的人生康乐喜悦。
7.居士:我再问一个问题。很多人问我,说一句佛号,念佛没办法达到一心不乱,那么我就不能往生,对这个问题很苦恼。
师父:实际我们都知道问题一定是自己造出来的。因为我们刚才从安心与现行这个地方讲到了。那我们现在把它用本心,就是本净的心它是具足清净圆满的。那么我们用本净的心念佛怎么不能往生呢?因为本净的心是周遍于法界的,佛有什么样的心,我们也有什么样的心;我们愿意往生,那就没有障碍;不愿意往生,那是你自设的障碍。
那从业习的心中,这个说法是成立的,因为业习心就是分别执着。他执着一心不乱,他又不知道什么叫一心不乱,那么他就容易迷失在这个“一心不乱”的名言上,那就会容易混乱自己,那人心就不安,不安的果报自然就是在六道轮回之中。那念佛他不是在念佛,他是在念分别、执着。那我们作为一个念佛的人呢是由心而发的“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本净心的妙音,是你本净心的作用力所表达。我们念佛之时就在印契自己的本净心,我们的心就是圆满的、清净的,本心就是无量光无量寿。那这个无量光寿成立的极乐世界我们怎么能不往生呢?怎么能不往生呢?除非你不愿意往生。
因为阿弥陀佛建立这个报土呢是顺应一切众生的本心设立的国土,那我们愿往生就是回本家本国;不愿意往生,那你就六道中去度脱众生吧,或者说去迷失吧。迷失也好,度众生也好,是自身的选择。
但是很多人实际是对我们世间的业和业的纠结不愿意往生罢了。这个业的纠结大家都说:我很多世俗的事情还没有做完哪,我很多情还没有了啊,我很多业还没有做啊,事业还没有做啊,很多这个伟大、宏伟的计划还没有达成事实啊,那你随着业力的作为相续下去你只有堕落,你永远就完不成它。因为什么呢?在减劫中,人越来越差越来越差,福德、智慧等等越来越差,外围因缘等等越来越差。那你往生极乐世界没问题啊,往生彼国,你还有这样一念残留,或者说你愿望中还有这样一个未了情、未了业相、未了作为的这个残留,你可以倒驾慈航啊,那个时间的作为就很简单的。你再来看看,你就会说:“我这些未了愿、未了业、未了情都是给大家交流圆满佛陀教言的机会了。”那你再回到这个娑婆世界就很好啊。所以说纠结这个娑婆世界的人也可以往生,就是先放下你的纠结,回来再做好不好?(众鼓掌)
这样我们就具足了威德,具足了不退转的心智,具足了极大的方便,这样呢是十分有意义的!所以许多人会纠结这个地方,不敢发心发愿往生阿弥陀佛圆满报土、往生极乐世界,他就被这个未了业、未了情、未了缘给蒙蔽纠结的,他不敢发这样的愿,他就说“我念佛总念不到一心不乱,我总是不能往生”等等借口。这个借口就是对娑婆世界的未了业、未了情、未了缘的认知不清晰,那么你就会再被它们所拖累,然后就堕落在恶道之中。因为我们这个减劫中啊人慢慢就堕落了——不是你堕落,是共业在滑坡,菩萨们!共业在滑坡,不是某个人能抵抗的。所以大家能先往生,再回到娑婆世界乃至无量刹土,去完成你的三个未了,那是很方便的。这一点要从我们心底真正认同了,那我们都会无畏地发一个愿:往生彼国去!(众鼓掌)
很多人的畏惧是一种自我暗示下的畏惧,因为他很多情怀没有了,很多男女情啊没有了,很多事业相啊没有了,还有很多房子还在等着他住,好车子等他开。但这一点你要知道——我们这一生寿尽之时,你要是把握不好,一旦再在六道里轮回,就是难逃堕落呀!这一点我们要看得清楚,那往生极乐世界就会成为我们必然的、唯一的愿望与选择。这样呢我们就会决定往生的决定心就会成立,那我们就会建立究竟的意乐,那就会顺性做人,就会真正的顺佛愿往生极乐世界,那我们真正的作一个无畏的回入娑婆世界者,这样我们就真正的尊重了自己的生命与业相续,那么这个个体生命的价值就会做到一个最好的价值的这样一个状态。因为我们每一个生命的个体价值最好的状态就是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是你还在六道里轮回,或者是还在九界里徘徊,那都可以说没有真正完成他的自身的单位的究竟价值。那我们在这个一声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这个抉择上,我们若是认识到了未了情、未了业、未了缘,我们可以在未来世完成它,从心地把它这个障碍一去除,那么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愿望一定是透达无碍的!往生必然成为我们这一生的事实!谢谢!(众鼓掌)
这一点呢是我们大家应该深思熟虑的。因为它这个障碍是一个莫名的,是一种我们习惯性的自我保护。经常会听到一些学佛的人说,这个道理——往生也好,念佛也好,持戒也很好,离苦得乐,我都知道,我明白,但我做不到。这个“但是”就是我们养成一种习惯性的,对业力的习惯的一种自我保护,这个保护呢使我们不敢跨越这个业。这个呢是每一个人你只要细心地安心下来你都可以看得到的一个事实。这个事实呢对我们有暗示的、潜意识的强制,这个强制十分地厉害。有的学佛很多年的人就是这样说:“道理我都明白,我做不到。”因为什么呢?就是这种未了的业相、业缘,他会产生恐惧。他说:“我要往生了,我要学佛了,我要持戒了,我这些事情、我这些因缘怎么办?”他认为就会断灭,会丢失他世间的福报、世间的因缘、世间所熟悉的环境。
这实在是个不可思议的误区,这个误区耽搁了许许多多的学佛人的这个正行,这是一种业相的蒙蔽。这个蒙蔽我就说那你真正认识到它,我们真正地安住于不退的教法、不退的利益的这样的情况下,再回看这些未了的东西,你就很容易、清晰地处理。所以说观音、势至啊就是为这一类有情而设立的方便,所以我们一般说观音势至就是来自于娑婆世界的极乐世界的二位菩萨。为什么呢?观音菩萨到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实际就是我们愿意往生又回来处理我们这个未了缘、未了业、未了情,那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大悲心所现。你说我带着业力往生到极乐世界,我能象观世音菩萨一样回来解决我的未了业、未了缘、未了情吗?会的!你一回头就会看到观音菩萨在这个世间,秉立于世间,三十二应度化众生,令一切有情离苦得乐,成就菩提。
为什么呢?菩提是人生真正的价值!我们的价值不是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末梢的价值,是觉悟者所运用的“资”。我们都知道“师资”二法,诸佛如来是师,我们是资,是他们的资源,是他师资的资。那我们作为一个人,你这一个单体性,你去往生去成佛,那你真正的价值你做到了;你做不到,流失在六道或者说三恶道中等等,这个他作为佛陀的教化饶益的对象没有问题,那只能陪衬佛陀、菩萨的慈悲,但是我们每个单体性的解脱的喜悦、圆成的喜悦、智慧慈悲的喜悦、乃至说变化无方的喜悦,我们不能体会。那真是可惜!因为我们知道是没有定法的。没有定法,我们为什么择取不圆满的苦趣呢?那不是人的择取,那是迷失于苦趣。所以我们一旦择取,有择取力,那我们对往生极乐世界,对于成佛,对于离苦得乐,那我们的心念必然是清晰的、是决定的、是无疑的。
所以你念佛愿不愿意往生呢?大部分人是蒙蔽在自己的未了缘、未了业、未了情上了。这是潜意识他所支使的东西。这个潜意识它埋藏得很深,你要静静心,你静静地呆下来,你观察,你用本净心观察也好,你静静地观察也好,你会发现很多纠结是你因为很多未了的东西在纠结着你、困惑着你,你放不开手,放不开心去忆佛念佛,去安心,去随顺本心作为,因为你怕丢失你的现缘、丢失你的情感、丢失你的作为。智慧的人,现缘中不会丢失;慈悲的人,现前也不会丢失,只是自利利他,他改变了一个方法,内容都不会丢失的。
所以佛法不讲断灭,也没有断灭这个事情的。但你要强制断灭,你会产生断灭。所以我们学佛的人没有断灭的机会的。你断灭什么?很多人认为一学佛、一觉悟、一往生,很多东西断灭了。有些人说我往生了再不来娑婆世界了,因为往生彼国,极乐世界就是个无生国土,本无来去的,所以你来来去去都是度生方便、利生方便、利世方便,未了缘的一个现行的解决罢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已经结了很多缘了,很多情缘、业缘、债缘等等,我告诉你:你往生你也得回来偿还!不往生你继续轮回偿还!你愿意轮回偿还还是愿意大觉大悟之后的偿还?你自己看!
8.居士:我从2000年开始信佛,到现在,十来年里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就是人的这个念头啊到底是不是命中注定?这句话在我怎么理解呢,就是说人在六道轮回中,你始终出不去的话,实际上就是因为你的念头被这个三界所困,所以你困在这里。那么反过来讲,如果人的念头是命中注定的话,又何谈觉悟?
师父:小伙子提了一个问题。他讲的是个宿命论的问题。佛教不是宿命论,因为佛教讲的法无自性,佛教一个最简单的知见就是法无自性,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我们讲宿世的业缘,讲相续的业相,这是没问题的,但这个东西不是一成不变的。他讲的是一成不变,一成不变的是宿命论,因为这不是佛教的东西。虽然你是哪一年学佛的我不知道,但你谈的这个不是佛教的东西,你谈的是宿命论。回去可以查一查什么叫宿命论,就是一成不变,那就是宿命论。
居士:那么在六道里的轮回跟宿命论有关吗?
师父:我不知道你提的这个话题是啥意思啊,你自己想好再说。你没有必要去质问这些东西。你先问问自己的心你要干啥?再说,再谈。
居士:我从学佛开始就一直在念净土阿弥陀佛。我们事实上也可以看到,身边很多人一直在念阿弥陀佛……
师父:你先说你自己,你不要去说其他人。拿别人说话的人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人。因为我们学佛是因为自己的因缘,你要拿别人说话,或者拿社会现象说话,有无量无边的话,跟你没关系。
居士:就说我自己念佛。
师父:啊,对,好。
居士:我自己念佛……
师父:好。怎么念佛说一说。
居士:念的当然是阿弥陀佛了。
师父:是口念还是心念?
居士:如果心不念,口能念吗?
师父:好,太好了。我看你心怎么念的,讲一讲。
居士:法师也可以讲嘛。
师父:我怎么不可以讲呢?我一直在讲。
居士:我体会念佛呢,就是你可以一天有十万句佛号,你也可以一句佛号没有,但是我的疑问和前面的问题是一样的,就是说你念佛的这个念头,如果这个佛号起来的话,有没有落到定法里?
师父:你是问谁呢,关键是?你是问自己还是问别人?
居士:修行是自己的事。
师父:呵呵,是你念佛,还是别人念佛?
居士:那法师觉得呢?
师父:你要跟我谈论什么,主要是?你要谈什么?你要有个话题的主体。那你谈宿命论你说你是学佛的,那没有问题。你现在又谈一个你的怀疑。
居士:我想问学佛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自己的幸福,是为了离迷开悟,对吧?
师父:不知道,不知道。我不知道你这些佛教言辞从哪儿来的?
居士:是为了要离开六道轮回。那么念佛的话,你如果念佛得法的话就应该离开六道轮回了,对吧?
师父:没有对不对的。你这个“离开六道轮回”是谁给你下的定义呢?怎么离开的?你告诉我。你怎么离开六道轮回的?因为你刚才你讲你念佛了,你怎么离开的?
居士:您的意思就是说念佛不是为了要离开六道轮回?
师父:我没有说。是你给我加上的。
居士:我没有加上去啊?
师父:你要表达什么,你要跟我起争议,就这么多时间就这么多人,你跟我争论个啥呢?你为了啥?你要认为有时间了我们下去可以争论,这么多人,你这个话题。说你有疑,你说你怀疑没有问题,“疑”是个烦恼罢了,“疑”是一个根本烦恼。那你来表达你的根本烦恼没问题,但你要问别人什么?怀疑就是个根本烦恼、粗重烦恼。
居士:我简单说一下。我来这里不是来问难的,我自己有疑问,我想从法师这里请教。
师父:你看你象请教的吗?你看你像不像请教的?你像不像请教的?
居士:这样算请教吗?
师父:那也不算。你自己要干啥你自己要知道,对吧?这个没问题的,发难也没问题,因为发难不是给我发难,因为这么多人哪,你浪费一分钟,就浪费一百多分钟。
居士:好好,那我就不问了。
师父:我们下去,你可以把你的疑问烦恼倒出来,能淹没我了,我感激你;淹没不了我了,你自己带回家。
9.居士:法师,麻烦您讲一下这个般舟三昧,就是您的法门。这次就想请您讲这个。
师父:般舟。因为念佛的修行方式很多,《般舟经》它介绍了一种方法,称为常行三昧。它的全体名字呢称为“一切诸佛悉皆现前三昧”。这个三昧的修持呢在我们中国大乘佛教中,八宗的祖师都有修持,八个宗这些祖师们都有修持。因为它是这些大德们自我勘验的一种很好的方法,自我勘验。当然我们现在在国内外都有这些走般舟的这些实践者,大部分的实践还处于一种经行念佛的这样一个状态,就是离这个三昧还是有一些距离。为什么呢?大概就是过去人走般舟,的确是在他的特定的前提下,好比对本净的抉择与认知,这一点呢确定抉择认知的决定见者一般的迅速地就能得到所谓的般舟三昧;再一个呢就是彻底有一个大彻大悟的这样过程的这些菩萨们去走般舟,他们的这种现行也很容易成就。
在我们这个时代呢因为证悟与大开圆解的这个抉择的机会都比较少一些,因为人的信息量比较大,思维的东西比较多,所以说纯净的心现前的人呢相对就比较少一些。所以佛给这个时代授记呢称为末法时代。不是人人末,是整体性的有些末相,这个时代呢就是说大家经行念佛呢是很重要的一个实践。对般舟三昧呢我们慢慢地实践,可能有一些有善根的或者成熟善根的人呢,可以透过这个法则去亲证这个三昧,可能有一部分人。但现在的因缘成熟不成熟呢?按佛陀的授记在竹林精舍般舟三昧这个法会上授记的:人寿50岁,是最鼎盛的时代,这个般舟三昧是最鼎盛的时代。可能这个时代我不知道是不是到了。因为要是按照佛灭度三千年来算,佛在世时人寿是百岁,现在人寿是七十岁,所以说呢这还不是真正般舟三昧形成事实的那个阶段,要按授记来说。
那也可能有些人在这个时代有特定的行持与善根、特定的因缘,也可能他是那五百个誓愿者,因为在般舟三昧会上有五百个出家、在家的菩萨们呢在佛前发愿,在这个时代要来到这个娑婆世界来实践这个法则。这个法是个共法,还不是某个人能支撑的一个教法,所以说在竹林会上,以贤护为首的五百个出家在家的菩萨们发愿,要在这个时代守护这个教法,实践这个教法,令此教法成就。
佛在他的这个经典的授记中讲,在未来世,在我们贤劫这个千佛出世的过程中呢,皆依般舟三昧而成就,这个呢是一个授记。回去了可以读一读《般舟三昧经》。因为授记对我们凡夫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支持。因为佛灭度以后,我们都靠经典、传承、授记来实践佛法的,所以授记很重要。这个般舟三昧的法的广传时期到不到呢,不知道。因为(按)年龄推(现在)这个人寿七十岁还是有的。所以说这个法要真正的有些作为可能是还要慢慢地实践,慢慢地实践。谢谢。
10.居士:师父我再问个问题可以吗?
师父:可以。
居士:是这样的。您怎样看待往生跟度众生这个问题?
师父:往生跟度众生。在净土教法中它有往返二种往生。往生是我们自利的一个抉择,返向往生就是利益这个世间的一个净土的修法。念佛本身就有自利利他。象在《往生论》这一个介绍净土修法的五种方法中——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那么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它有个分水岭,就是我们的身口意智——这前四门修持呢都是自利的,就是往生之自利,称为入功德;方便智——就是所谓的返向往生,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为首,成就大悲,就是以利益有情为念佛往生的方便,以利世为念佛的守护。它本身就具有这个往向返向二种往生,这是净土教法的一个完整体系。就是每一个念佛人若知不知,我们念一声佛,或者实践这个教法,都有自利利他二种内容。知道的人呢,可以清晰地运用;不知道的人呢,他也具有这种内涵。谢谢。
11.
师父:你提。
居士:我说的意思吧,就是说往生往生,就是我现在用我的这个看法看这个世界不圆满,就是不圆满;如果说用佛的知见,佛知见说这个世界是圆满的吗?这是不是也是一种往生?
师父:这个是知见上的一种自我安排。因为它应该有依正二报。因为在阿弥陀佛的这个报土的国度中呢,大家受的果报呢是一致的,是圆明的、是亲切的、是畅明的、是无碍的;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里,有些人的心智、业报可以往生的现前利益中做以守护,但你的依报无有改观,何以故呢?共业所使。所以说呢我们这个土呢称为凡圣同居土,又称为五浊恶世。这个五浊恶世是什么呢?种种业报交织在一起。那我们不往生彼报土,那我们的依报就得不到改变。你自我感受有改变,但你的依报没有真正的改变,没有共相的改变。好比说你体会到你心智的智慧的喜悦与往生安心的守护与喜悦,都能体会得到的,但你依报环境的大相你改变不了——就是他人该恶还恶,该善还善,该苦还苦,该迷还迷。这个我们很难改观,或者说有稍微的改观,面积也很小。所以说往生极乐世界呢是势在必行的增上缘,或者说根本的回归。这一点要认识清楚。
12.居士:如何参加临终助念?就是以什么方式参加临终助念?
师父:那么以什么心来参与这个所谓的助念呢?这也不是我应该回答的问题,我感觉到。那么就尝试着回答回答,看看提提建议,大家能从哪个角度去思维。有很多居士很喜欢参与这一类的事情,或者说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情,来引发自己的善心。若助人往生,检验自己对这个教法的认知啊,这样的心情去念,或者说实践临终安慰的仪轨这样的心去作为,我感觉到很得当的。能自己去实践这个仪轨,又有真正的去勘验自己念佛一个作为的心理状态,来鼓励自己的慈悲心,或者说象第五门一样,来真正的不舍一切苦恼众生,来回向于这些临命终时的有情,令彼往生极乐世界,用这样的慈悲心去助念,肯定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这样对自对他都有这样的一个增上缘吧。
因为这个人的临命终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我们的自我心地要是认知不清楚,或者说盲目地去做这一类事情,就会有一些副作用。要很谨慎、很认真的去思考观察,去择取自己的心理。因为往生助念啊,对方的家庭环境、左邻右舍,乃至单位、社会状况,这里面的内容十分复杂的,所以要处理好这一类事情要很有智慧,很有善巧的。所以希望,真是有给别人助念的居士或者居士群体呢,在这个地方要做得谨慎,要做到依法而行,或者说真正的要具足慈悲方便,当然这是个很好的修持。这需要很大的耐心与真诚,还有方法,方法的准确性。
很多人很关心这一点,可以看看有这方面的著作。或者说多去在这方面学习实践,成熟了去作为,这是很有意义的;不纯熟去作为呢,还要多学习。这个地方要谨慎。因为我以前遇到一些助念的团体,出现过很大的违缘,被人撵跑过、打跑过的都有的。因为做得不得当。好比说不给人饮食啊,不给人休息啊,或者说别人有一些不同的知见、不同的信仰啊,或者环境啊什么的,这一点要注意。所以各个角度要看得准确,观察得到才好。
居士:就像您刚才所讲的这些,我想请问法师,您有没有想法,能提供这样的道场,让我们可以……。
师父:我有没有什么想法?
居士:就是提供一个道场,让那些担心的居士可以往生。你刚才说有被人打跑的撵跑的……
师父:它是这样子的啊,我要给大家声明一下这个东西。因为很多助念团体呢都是城市不同的,生活在不同的区域的这样一些(人),就是在人临命终时去做一个临终安慰啊、临终助念的这样一个,就是就事的环境。你说要是我们特殊建立一个来引导大家助念啊什么的这样的环境呢,在我们现在这个大环境中呢,不是说不行,但这个作为的面积又是个什么样子,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因为这个临命终,他谈的是临命终。实际来说在净土这个教法中呢,大部分还是希望我们活着把它解决清楚,活着把它解决清楚了,就是不麻烦任何人的,那就是笑着就拜拜了。(众鼓掌)那要是建立一个,没问题,建立一个临终关怀、临终助念的地方呢,在我们国内也是很多地方,许多地方都有。
13.居士:再有一个问题。就是之前我是吃荤的。后来呢,三个月前,就是在青岛,有个念佛堂呢,我就发愿吃长素。但是我在吃长素的时候,有些居士在一些场合也不能达到我的心愿,就只好忍着饿,但很多人还是讲你还是要吃荤吃荤,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师父:吃素啊吃荤这不是个话题。因为什么呢?在佛陀的教言中,有两类有情:一类就是说我们不杀生。不杀生对居士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健康的自我的审视,因为不杀生我们就没有横难,就避开短命的这样一个果报,或者说我们现世不杀生呢,就会有慈悲心的这样一个正面的培养。那么吃素食呢是菩萨戒的一个特定的要求,除菩萨戒之外,吃素是没有要求的。好比说过去的比丘,就是出家众都没有吃素的要求,他有三净肉的要求:就是不见杀,不闻杀,不为己杀,这样的肉是可以吃的。为什么呢?他因为是托钵的这样的群体。在家居士过去是没有吃素的要求的,除非你受菩萨戒了,不受菩萨戒是没有这个要求的。那我们在中国,居士吃素这个角度呢,可能是因为梁武帝的这样一个提倡,造成了我们汉传佛教的居士似乎必然吃素的这样一个相续的状态,这也形成了一个事实,也没有什么。但是吃素是为了什么?你怎么发心?是很重要的。要纠结这个事情会很多烦恼。你要是知道自己的发心是慈悲心,是爱生护生的心,那是十分有意义的,你就会根据这个心去择取你的饮食。谢谢。(众鼓掌)
14居士:我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刚才说到的度众生与往生的那个问题。我是想说我们这里所有的人都是学佛的,但是我们学佛为什么一定要往生?难道我们在这里度众生不是更好吗?就是说很多众生都在这里受苦受难,那我们所有的学佛人都在这里度众生,所有的人都学佛,难道不更加好吗?
师父:阿弥陀佛这个教法呢他就是要利益这个世间。就是要度众生,度尽众生,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度尽众生的意思。阿弥陀佛就是无量佛,就是一切众生皆是佛的这样一个教诲传达在世间。他没有说其它东西,他讲的就是度尽世间,度尽众生,度尽烦恼。
居士:刚才我们就是说到往生的问题,就是说要往生,往生。我们现在说我们这些人就是要度众生,就不需要往生。
师父:你这个说法就是一种争论的说法。因为我们刚才讲到了往返二种往生啊,返向往生就是利益这个世间。就是我们所有念佛修行的内容就是为了令这个世间的人离苦得乐,成就佛道,这个没问题的。因为念佛一法中呢有往返二种往生。返向往生就是住持娑婆世界饶益世间,以不为自求故饶益有情。所有的念佛、修证、作为都是为了利益这个世间。因为刚才讲过了,你再突然提出这个东西呢,就有一点……不知道是没听到还是你是后来的?
居士:那就是不说这个问题了?
师父:因为这个往返往生,返向往生呢就是为了利益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就是让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离苦得乐,成就菩提,他的目的就是这个。所以不存在你说的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提问题的这个准确性呢,就是根据自己的想象来提就麻烦一些。因为净土一法的完整教法是往向往生与返向往生,因为你谈的是往向往生,没有谈到返向往生,所以我们需要学习了解才能知道这个教法,要不然呢我们会站在一个角落里去说,就不了解它的完整性。谢谢。
15.居士:师父,那我提一个,就刚才吃肉的那个问题。因为很多大乘经典好多经书都明确表示,我知道比丘戒是没有吃肉这一条,但识很多经典都说不能吃肉,吃肉者断大悲种,非释子……
师父:这是菩萨戒的戒文。菩萨戒的戒文在《梵网经》中,这个十重四十八轻戒中有这样的说法。这种说法是什么呢:若食肉者断灭慈悲种姓。因为众生肉呢是不可食的。这不是大乘经典,这是戒律所谈。因为菩萨戒的教法是很严谨的一个体系,可能是梁武帝提出来这个教法呢是有他的特定性。也可能我们这个中华大地呀蔬菜丰富,足够我们解决我们自己的营养问题了。是这样的,可能提出来这个。那我们现代人素食对我们的健康是十分有益的。因为现在肉食类转基因的东西太多,吃了以后怕转你的基因,所以说不吃肉最好。当然你说在这个地方你要是不去审视自己的发心,因为大乘经典呢,最主要是自利利他。就是所谓的大乘就是普度一切的这个教法,所以它特别尊重、特别在意的就是菩萨心肠,就是所谓的慈悲心。
居士:师父,师父。
师父:没问题,你讲。
居士:我觉得大乘部《楞伽经》、《楞严经》都提到,而且佛祖在经典上说了:我在的时候,所有你们吃的肉都是我神力变化,如果我去世以后不要吃肉。我真的是有看到……….
师父:没问题。大乘经典上多处提到,这也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我们学佛的可能不是为了争论吃肉不吃肉的问题。实际这个因为有八万四千法门,有八万四千众,真是要是强调一个吃什么不吃什么(的问题),我感觉到违背了世尊出世的情怀了。没问题,大家谈论这个吃肉不吃肉的问题大家可以到下面去谈,因为这个吃肉不吃肉是个人修持的法门的差异。在这个《楞伽经》、《楞严经》、《梵网经》,很多大乘经典上都有写,这个没有问题的。那么涉猎比较多的菩萨们,若依着慈悲的情怀吃素那是很好的。因为不吃肉,第一个是慈悲心坚固,结于善缘;第二个呢是特别方便我们的禅修,他有利他的善巧。为什么呢?吃肉的人身上都有恶臭,都有杀气,杀气、恶臭的残余,或者说有这些众生生命的信息会残留到我们身上,不方便修禅定,对你的禅定有遮蔽。但是有些人呢他就说修禅定要去吃肉呢,还有那样说法的,那我不知道。但是这一点,在大乘经典的记载上,特别的记载上,尤其是禅修的记载上,不吃肉是最有益于我们禅修的这样一个殊胜的因缘。
因为佛陀制戒呢都是为了我们修行的增上,不是单一的制约,是修行的辅助,或者成就我们修行的一种根本的给与,是慈悲的,也是真正的慈悲。由于我们汉地人在这个吃肉不吃肉上用的功夫比较大一点,就是跟大乘经典有关系没关系呢?但是吃素,已经千百年来成为我们汉地人的一个学佛的标志了。这一点呢,那我们也只能面对这个事实,来顺应这个因缘。那你在汉地学佛你就应该这样,你到南传这样说,别人理你都不理你,为什么呢?他们不管这个。所以说呢,这个就是区域性的教法产生的事实。因为这个事实呢以前我在南传也很坚固的。因为我在南传受的南传戒,到南传佛教你托钵去了,他就往你钵里面放一块烤鱼,放一个鸡腿。你不吃也行,没问题。很多有禅定功夫的出家人也是不吃的。但有一部分人因为天气热,给点啥他们就吃啥,一放就坏了,所以说也有这样的人。我感觉它对禅定的影响比较大。要想真正深入禅定呢,不吃肉食是最殊胜的因缘。谢谢大家。
16.居士:师父,能不能请您再讲一下安心与往生的关系?
师父:好。实际净土法门的传承的体系呢完成于善导大师,就是唐朝的这样一个我们净土宗的二祖。他在《观经四帖疏》中,圆满的把净土教法的五个次序谈得十分的清晰。就是天亲菩萨《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中,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礼拜、赞叹、作意、观察、回向五种修持给我们做了一个完善的阐述。在阐述中他有一个,把它浓缩出来的一个说法——传承说法,就是“安心,起行,作业”。善导大师认为我们,我们在往返往生出入功德这五门修持中的成就就是安心,它的特征就是安心,就是现下的利益。现下的利益我们就出入自在,往生自在。这个往生自在是什么呢?不离当下,安心起行作业。他这个传承的体系就像现代人讲“信愿行”。他不这样讲,他讲“安心起行作业”。他认为你安心之人,是真正的有信仰的人!是念佛人!那么你安心的情况下的起行作业,就是思维交流,都是念佛的正行,就是往生利益的传播。那我们作为一个净土法门的或者说学习佛法的人,这样安心的去思维、交流,那我们就是一个真正的忆佛者、念佛者,那么是一个自利利他的一个大乘行人。这样呢就是一个所谓的现世的利益者,这个利益的确会圆成自他二种功德。
因为净土这个教法十分特定,在我们这个时代它起到大用的这样一个特定的状态,就是说,若人久修,印契其心;若人现修,印契其心;若人临命终之时,舍报之时,印契其心,亦得一样的圆满清净。他这个平等回施不管你是久修者、善根具足者、差别者、恶业者、迷失者、生命将要结束者,他都是平等回施一样的功德,这就是大慈大悲的回施。惠以众生真实平等的利益,这就是一个大用的教法,就是含纳众生,普施一切,他这个是个大威德大善巧。我们一般人的修法认为呢你修行到某个程度了,到某个角度了你才能感受到某个教法的力量。在净土中,不管你是什么样的状态,阿弥陀佛的回施都是平等的。你接受,他的利益就会现前。这是不可思议的!
因为这个教法的殊胜、难得,希望大家真是有这样福德因缘的人,我们在以后未来的因缘上可以去学习、实践、了解这个法则,对我们现世人生无疑是一个很稀有的这样一个作用!
因为时间呢本来是两个小时,我们现在已经是两个小时二十分钟了,大家可能有的人很远的路,就谢谢大家。希望大家做一个美好的梦。
笔录:梦依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