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师于北京福慧慈缘餐厅对大众随缘开示(下)

 慈师于北京福慧慈缘餐厅对大众随缘开示(下)

时间:2011.10.30

 

那我们这个时代到了一个快节奏的时代,这个时代呢什么节奏就比较快,我们很多不必要的一些套路啊、一些架子啊、一些八股文的东西,需要拿一拿,也可以放一放。时代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时代的契机。那你要作为一个欲觉悟又生活在这个世间的人呢,你就不能违背这个大的契机,就是这个高速度的变化这样一个时代状态。

许多人接触过一些佛教的修行的仪轨,或者说其它的一些修行仪轨,或者很多的仪轨呢慢慢的人们就没有太大的耐心去作为了,这并不是说我们这个时代人变成什么了,或者是有什么特定的变化,实在是这个时代带来的这个大气候下面的一种事实的状态。就像水啊遇到零度以下这样的环境呢,可以能结成冰,那么这个温度越来越低,可能冰就结很厚重,生成大陆架这样的冰层,就像南北极一样的,当它气温来了,零度以上的温度越来越多,可能它这个冰架会化掉的。有的人呢,好比说是冰的表层,温度来了,你就再去对抗、挣扎,它也要把你融化掉;那么你在这个冰的最深处,你就不挣扎,它也没有啥,你挣扎,它也没有啥。就是说我们现在的大环境呢,它对我们是有很大的影响的,起码说在作为的状态上影响很大。

我们不必要去回避这些东西,或者说做出一个什么样子,来装饰自己,没有必要。我们这个时代呢是个包装的时代,包装什么呢?我们看看我们的用品就知道了。尤其是礼品的包装是下最大的功夫的,东西可能一点点一个东西,包装可能很大的,很精致,打开了,里面的东西也就是那个样子,接触到核心的东西了就更不是那个样子。那礼品是人跟人交往的一个表达性的东西,一个尊重的表达,那尊重的表达反而变成了这样一种包装的一种不实的东西,那我们人跟人交往要想来得真诚呢,真是不要包装的。就是自己不要作为那么多不必要的,能把自己心地的直接需要表达出来呢,有调整、改变、觉悟它的机会。因为太多太多的包装很累很辛苦,你装出一个觉悟的样子,或者说你装出一个圣者、智者或者善良的样子,或者说好人的样子,你心地不是这个的时候,还不如你去让你那一些不好的东西表达出来,大家还有一个交流、指出、觉悟、改正的机会,来得还真切一些。

找我们这个时代人的心地的需要、阶段的需要、究竟的需要呢,认知,这个认知很重要。我们每一个生活的这样一个一个次序相续啊,是人类不可阻挡的东西,是没有什么断灭可以产生这样一个断灭的事实的。所以说我们把每一个现行做得好、做得准确、能觉悟它,那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无疑是自我单体的一个责任、一个尊重、一个价值观,就是他做一些有意义的这个单体的一个作为。

现在我们这个时代的表现可能比较充分的人呢——有的人就是对什么也不屑一顾了,认为自己能嘲讽这个社会呀,能肆无忌惮呐,似乎就是无碍了,是不是呢?这些人心灵深处更多的深层的迷茫,与深层的不安,看似超越了一些什么东西一样的,心灵的不安呢,在心灵深处的不安会咬他自己,像蚕食一样的会蚕食他寂静那一刻钟,就是他自己反醒自己那一刻钟会被他自己的这种过分的作为蚕食掉,就是自己觉悟的机会都会丢失掉了;再一类人就比较压抑自己,大家都包装嘛我也就包装,大家都这么做嘛我也就这么做,就是说这个大的气氛,那人就活的很辛苦,明明不是那样想的,明明不是那样要愿意做这个事的,还必须得去做,不是那样想说那样的话,还要那样说,很辛苦,这个辛苦呢,是自己就是不情愿做、不情愿说、不情愿思维的事情,他要去思维、要去说、要去作为,那后面就会带来一些烦恼,莫名的烦恼。

所以我们这个时代呢,真诚、平白、平凡、不造作,对我们来说真是一个天福了。不去造作,就是不去装腔作势的,不管它好坏,不要去装腔作势。把那个装腔作势的势、习惯拿下来,让自己那一个现行的状态,让它去觉悟、让它去体验、让它去认识苦乐,就直白。这样呢,平常就真是道了。那平常就是道。

我们在平常是道这个地方真正的了解了,用得上力了,你这个人就是个闲人,你的心就可以休息下来,你可以让自己的身心静下来,那你这个所谓休息的心地就会浮现在你生命的整个空间。你站在你这个休息地上去作为、思维、交流、言说,他就会从容不迫。那些焦虑的人们呢,永远感觉自己站在边缘地带,就像一个悬崖边,或者说高低不平的这样一个某一段路上,也可能不知道哪一刻就把自己撞伤了,或者摔下去了。

我们人人都会思维,都会思维的,那有的人思维的就细腻、深刻一些,就是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尊重的机会,或者说令这个个体去像释迦文佛、迦叶佛、拘那含牟尼佛、拘留孙佛,这样的过去的世尊一样,在他这样同样短暂的人生中,或者说他这样的同样的寿命中,不管是六万岁、四万岁、两万岁或者一百岁,乃至寿命更长更短,这样的状态下去觉悟这个人生,去完成这个人生的觉悟,那么他认识着法界的整个生命——法界无情的成住坏空,有情的生老病死,他都像看到手中的手纹一样清晰,他能了解这个东西,他能自如地运用这个东西。他们也是一个生命的一个独立体表达出来的一个释迦文佛、迦叶佛、拘那含牟尼佛、拘留孙佛,这都是曾经在我们这个共同生活的世界上出现过的这样一个独立的单体的这样一个觉悟者,我们称为他们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我们给他这样美好的称呼,把他们所有的功德记述下来,建了很多建筑、很多塑像,用很多文字记载他们的经历、说教、教法、实践的过程,为什么他们值得大家这样去追忆、去学习、来了解呢?

历史上我们看到很多伟人,黑皮肤的、白皮肤的、黄皮肤的、棕色皮肤的,什么样的人,高人、低人,什么样的智慧的人,愚痴的人、疯狂的人、觉悟的人,我们都会观察很多人,但是真正像佛陀,这样留下来这么多教言、文字,这么多实质的内涵的这种智者,或者说单体的这样一个觉悟者,那当然很多人也会说到其他宗教的一些圣者智者,那我们先放一放,我们就谈一谈佛陀这样一个甚深的功德与作为,实在是我们心灵的一个完成式,就是一个单体生命的一个最佳状态,他的身口意都达到了一种至善至美的这样一种人人向往、人人都具有的这样一个事实。

我们只要认识了我们有像佛陀一样的心地,那我们就有完成像佛陀一样觉悟的这样的单体,就是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具足十八不共法,具足四种无畏,具足十力,具足十种名号,等等。这个呢,不是只有这些人才能特定的,是每一个众生的单体都可以成熟的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功德与利益。

这就是我们所遵从的佛陀给我们最真诚的、最如实的、最彻底的一个教法,也是一个供养,也是他对生命单体性的感恩与真正价值的认识,真正的认识。他不光是认识,他会实践,去亲证这个所谓的认识,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或者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的这样一个诚实言。这是个诚实言。

很多人认为呀,佛说的道理、教法呢,他都懂得的。这个道理我懂得了,他就有个“转折词”以后呢他就开始把这个所有他懂得的东西都毁掉,然后呢遵循着他的习气、妄想,或者说共业的逼迫,去作为一些他知道这样做会危害自己危害别人的一些作为、言说、乃至说思维、习惯——就是我们常常讲,道理我是懂的,“但是”,这一个“但是”就把所有以前的这种道理的积累、认识的积累、信仰的积累、所有的积累,健康的这些认知,全部就把它否定了,然后用自己的习惯、被迫、无奈、乃至说苦业的这些作为的一种陋习去相续自己的生命、作为、思维。这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一个应该观察的人生的这种丰富内容,这实在是我们人生的这种不可思议的业与福德因缘,觉悟它,它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福德,福德的业;不觉悟它,它真是一个沉重迷失的恶业,或者说无记业。

生命不断的在变化——集体性的变化、个体性的变化;觉悟的变化与迷失的变化;坚固、不坚固的变化。但像现在我们人寿百岁,你就是极坚固的人生也就是一百岁,超过百岁的人呢,有一点,少之又少啊,百岁以里的人,多之又多啊。但是我们这一百岁中我们有几个有意义的作为呢?每个人都可以回顾的。我遇到一些念佛呀、闭关呀、走般舟啊,或者说一些特定的修法下来的人们呢,就会有这样的言说,说,“哎呀,我这前几十年白过了。”我说为什么呢?他说,“哎呦,这个一天一夜,或者这一段时间吧,这个记忆是十分难忘的。”我说为什么呢?举他们般舟的例子,他们说,“哎呀,这一天一夜像一年一样长哦。”

一天一夜怎么拉这么长呢?这么漫长呢?哦,他对生命有感知了,有感觉了。原来我们所谓在走般舟类似一样的闭关修法啊,或者说一些念佛啊,一些行为中呢我们会把生命的感知的密度排列组合到最佳,或者说一个最大的状态,最大值。在这个状态中呢,你就会感觉到“哦,这么多内容啊”。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这样奔于世俗的习惯与生活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就这样过去了过去了,浑浑噩噩地甚至很少概念,一晃,哦,二十岁了;一晃,哦,三十岁了;一晃,哦,四十岁了;一晃,哦,六十岁了;再一晃,哎哟,火葬场可能不远了。那是人人必行的路子啊。那我们这个必行的路子,这一路走去是觉悟啊?还是一路就浑浑噩噩啊?你不用问,每一个人都会去有自己的追求与观察,自己的选择。

佛陀之所以出世于这个世间,他有所有伟大的行为啊,我们所赞美的行为,或者我们歌赞、礼敬他的行为,最主要是他把实质的东西去证知、证实出来——就是我们每一个众生心的究竟需要,或者说那一个最快乐的那个点,真正的快乐那个点,得大自在那个点,他亲证到了。然后他就回供给一切有情,就是每一个单体的有情,他又供养给你。为什么我们赞叹阿弥陀佛呢?阿弥陀佛就是把他的这个所有的修证的功德回施给每一个众生,平等的回施给每一个众生。蜎飞蠕动、等觉妙觉,就是你不管是什么样的众生,我都平等的圆满的回施给你。并不是因为你善恶、大小、是非,我给你多给你少,没有,全部是圆满的回给、供养。这个呢,是值得我们尊重的,值得我们赞美的。因为他清净圆满的这个供养、回施,是他的真诚的亲证、周遍的亲证、如实的亲证的一个亲证的事实。这个事实就会产生这样一个普遍回施的这样一个真正的真诚心。这个真诚心呢,是每一个人最安稳的地方,就是每一个生命的单体性最安稳、最安稳的大地。

我们还没有回归到这个地方,我们有不同的对立——对立的人群、对立的法则、对立的思想、对立的说法、对立的习惯、对立的种种种种,有对立的东西,那我们把我们完整的法界无意识就割裂了一部分,割去了一部分。那你圆满的觉悟、圆满的运用的机会,就被你自身的割裂造成了一个割裂的感知的结果,割裂后的一个结果的受用、一个认知、一个习惯。这个习惯呢,你再做下去就苦下去、烦恼下去、迷失下去,养成习惯以后,你自己没有觉悟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事实,你又证实不到这个事实,那你就不断地在流变中、流变中、流变中去流转。

这个流转呢,是我们累劫以来的亏欠心、割裂心、不圆满心,偏离、对立、对待心建立的一种业报的重复性。重复就是生、老、病、死、求不得的苦、爱别离的苦、怨憎会的苦、五阴炽盛的苦,这些苦在苦苦、行苦、坏苦中表现出来。这个出来的使你很无奈,因为你没有完整的缘起,就是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缘起,一切众生本净的缘起,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的缘起,你没有认得准用得起,你没有亲证它,你就不会真正的平和的回施一切众生,供养一切众生,没办法去这样。这样思维、这样观察的机会都没有。我们总是有对立的、冲突的、割裂的、排斥的等等建立,这种建立,给我们带来了生活、意识、作为的不完整性、不安全性、冲突性、乃至说相互的挤压、这种自卑与骄慢。

所以说皈依呀,不是说人要一个心外的东西。无外乎是令我们了解了这样一个缘起,就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样一个圆满心地的缘起,一个本净缘起,我们认真了,亲切了,就皈依了。皈什么依呀?哪个人……?就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应化的释迦文佛一样取灭。示现取灭也好、表现取灭也好、取灭也好,他必然是表达了这样一个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受是苦、寂静涅槃这样一个事实。那我们作为一个生命的单体呢,有发起那一天,就是有出生那一天,死亡就必然伴随着我们。就是这么充实的表达着这样一个事实的必然性。

那些不执著于生死的人超越了生死,虽然在生死的幻化运用中,他们在运用这个幻化作为佛事、觉悟事就是快乐事、智慧事、慈悲事、善良事;那些迷失在这个幻化的生死之中的人,有情们,就会沉沦在这个幻化的生死中,不断地建立着不同的生死幻化的业、业习、意识、意识相续,他们就是所谓的轮回者。轮回者轮回、轮回,这样的轮回、轮回、轮回……不断地轮回,轮回到使自己真是感觉到没有出头之日一样的轮回、轮回、轮回。

我们平时会感觉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这样的烦恼、业习、习惯的作为苦,不完整的心地在推动着我们的作为相续,我们的心没有安住在圆满清净的机会,所以说这样的人没有皈依。不管你是不是你所谓的佛教徒;或者不是佛教徒;或者说你是不是皈依、不皈依,因为在这个地方你不真正运用你清净圆满的心地的这个缘起,不认知它,你无从谈起皈依。你没有办法去圆满你的真正的究竟安乐,就是我们常讲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这个无上正等正觉不是一个高明的词,也不是一个伟大的词,是一切众生本来具有的本净心的如实相。它无上者——没有对待,远离了高低大小;正等正觉者——是我们心地最安稳的如实描述。那个名词他不愿意翻,古人感觉到要是翻译出来呢就会有一种余意未尽的那种感受,所以说呢我们经常会读到经典,尤其像流传比较广泛的经典,就是《金刚经》啊,一说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一个话,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确是我们心地最究竟快乐、最真实相,他描写的那个相。

生命是有很多单体性的生命,这个没问题的。我们一定要不要怕这个很现实的问题,那你说这个单体无我了,我这个单体咋安排呢?所以说他可以超越这个单体,还运用这个单体。超越这个单体,更好的融入社会、融入世间,但这个单体已经是个解脱的单体的意识、作为、思维、语言等等。他不是个断灭相,所以我们说这个空也好、无我也好、超越生死也好,实在是一个觉悟相罢了,一个觉悟的一个紫磨金身相。这个相呢,他已经超越了相,所以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他这个超越是从心地的一种觉悟的认知的一个妙用,这个妙用呢,此相还是这个相,但是此相已是非相了,非什么相呢——我们执著这个相就不是觉悟的相,不执著这个相就是觉悟的相。那我们要读《金刚经》呢,经常有人去读它,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就是不可以音声取、不可以相取。为什么呢?就是让我们拥有这个相、运用这个相,而不黏着于这个相,而不执著于这个相,不迷失于这个相而超越这个相。

这个相是什么呢?是无我相。因为自性无我故、本净无我故。不过是阶段性的一个表达、业力的一个积累、一个现实的相续罢了。它不是断灭的、它不是顽空的、它是在相续的,但这个相续可以觉悟。可以觉悟它的本质,也可以迷失它的表相。迷失于表相他就变得沉重、变得痛苦;觉悟这个相的人呢,变得超越、变得灵动、变得善巧慈悲。

诸位菩萨,实际我们现在接触的佛陀的教言啊,原则上讲实在是没有什么,要是把它处理得干干净净跟这个时代的人来交流,就是你的心念——你的心念、心念的作用——对你作为的支配、对你意识思维语言的支配的一个原始动力是什么,你去审观它。它纠结、它到最根本的地方是什么,你去观察、去运用。那我们所谓说的佛陀的紫金身就会在我们生命中表现出来他那个紫磨真金身,就是说你就会不再染着于你这一种不完美的相、不具足的相、不具足的心、不具足的作为、思维、乃至言说。

所以作为一个人来说,我们有这样一个机会,所谓的聆听了这样一个佛陀的这样清净的教法、圆满的教法、具足的教法,来印契我们每一个人,那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真正的福德因缘成熟,那是个不可思议的内容。那个内容呢,觉悟者是拥有——运用;不觉悟者拥有——埋没在自己的业力之下。如此而已。

所以觉悟者就是假借皈依而印证这个我们的心、我们现行的心原本与佛陀无二无别,就称为本净无二无别,也称为如来智慧德相无二无别。那我们在这个无二无别的缘起下、认知下、确定下作为,那你就真正是一个佛教徒了。这个佛叫什么?觉悟之人呐。你觉悟由此,由这个因缘表现出来的相续,那你就真正是一个修行人呐。

实际宗教仪式呢,在我们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相续是最早最简单,人们的真诚的心念、直指心地的大用的机会越来越少,那么这个套路就越来越多、越来越繁琐、越来越令你在繁琐的作为中忘却你世俗的业力,走出你的世俗的身口意,让你脱离那个地方,慢慢的适应这样一个觉悟的心、觉悟的事情、觉悟的语言。那我们去说别人觉悟的话,像读经、读论,学习别人觉悟的思想的一个次序,或者说一个角度,我们在交流经典、交流这些论等等说法,那与我们的心地究竟有多近呢?那些觉悟的人一看,那些觉悟的人都知道,三藏十二部没有离开自己的心念,一切祖师大德的所有的教法、说法、善巧没有离开我们的心念,没有离开任何一个生命单体的心念。

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都有无尽藏,都有无尽的妙言辞,都可以描写出无量无边的如佛陀的言说一样的真实功德。那我们现在为什么描述不出来、表达不出来、运用不出来、成熟不出来、展示不出来、交流不出来呢?就因为我们受到某种业习、割裂、执著、分别、对待的习惯的遮蔽。它封杀了你这种无尽藏、如来藏、本觉藏、法藏,使我们迷失在自己的业力海中、烦恼海中、事相海中、对立海中,困惑着自己。

你学佛也好,你学他什么呢?我们说拜一拜吧,拜一拜吧,求你这个求那个。这个求的越多的人,心里的亏欠就越表达的充分,越坚定。说勿求于人,但求心智方便,这个呢,你有方便。所以我们以不求人的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使你念念清净、念念安乐;用求人的心去念佛呢,念佛、佛亦亏欠。何以故呢?你念亏欠故、心亏欠故。有的人念这个万德洪名——南无阿弥陀佛,但心亏欠,心里有所求心很烦恼,结果呢,这个名号也成了烦恼的音声与传达了。他就会这样说,我念这么多佛怎么还这么烦恼?实际是心地在烦恼,心里在表达烦恼。

那我们怎么来觉悟自己的人生?怎么来觉悟自己的人生?所以现行,现行,这就是我们这个现在、现下,就是我们现在这个这一刻钟、这一秒钟,再往前推再往后推都是这一秒钟、这一刹那、这一念中,那都是你最好最好最好,最殊胜最殊胜最难得最真实最真实的机会。这个最字呢,就是无以复加的意思。那迷失呢亦在、全在于此。所以一念迷,三世迷,过去现在未来都迷了;一念觉,圆满三世。何以故呢?一念觉悟你可以真是把过去所有的沉重洗涤干净、所有的迷失你认知清晰;现在你庄严、安乐、具足、从容;未来清晰、明了、灿烂、辉煌。如实不虚。

此一点呢,我们可以善于观察。说现行中的如实的利益、现实中的迷失,我们自觉自明。那你要是说在一个迷失的习惯中我们去运用它,也是十分正常的。这个正常就是你会带来苦,八苦、三苦,所以这是安乐心中的不正常现象,但是世人以为正常,所以苦恼相续;觉悟者认知此处非正常,所以觉悟生命、觉悟有情、慈悲相待、智慧地审观着自己与他人的这种业、业相。

佛陀呢不过是把我们人生的一些内在的实质内容,通过他的真正的不断的修证、认知、觉悟、观察,亲证了这样一个我们人人本来的状态罢了,每个生命的如实的状态。我们现在不是常态,当然说是凡夫的、或者说是愚痴业割裂业对立业支配下的一个常态,这个常态就是迷失、轮回、重复、颠倒,就是苦,就是苦的相续。有的人你就算强装着不苦,你的迷茫的苦还在等待着你。你那个装的苦、高举的苦、自大的苦还在等待着你。等待你什么时间受用呢?悄悄的时间你受用,你关着门,谁也不见的时候,你自己静下来的时候你自己开始受用它了。在人面前你可以表达的不苦,你表达的像个强人、成就者、或者像一个觉悟者那个样子,但你心灵深处一旦没有这个圆满的回归、真实的回归、如实的印契,那你一静下来,你平静下来的时候,悄悄的时候,你就知道自己这都是假家伙,都是无意义的事情,都是一种自我蒙蔽。因为我们有蒙蔽别人的习惯,有意无意的习惯,造成了自我蒙蔽一种相续。这个相续呢,给我们带来的东西是什么呢?无穷无尽的轮回。

生命的短暂与我们外缘的多变,现在给我们每一个人都出了一个考试卷,人生的答卷。我在杭州到苏州这一段公路上,看到了一个景象,这个景象呢,就在大雨中大家都在加速度开着车子,高速公路嘛,大家一定要把速度提上去。因为下着大雨,那个可视性啊就有一点局限,司机呢就容易感觉到疲惫,开开车就容易疲惫,但是不加速度呢大家都在加速度,所有人都在加速度,都有一个良好的愿望,早一点到家、早点到目的地,所以说都在加速度,不断加速度,车越来越近,密度越来越大,虽然都是高速公路,虽然都是这个雨水中,雨水就溅很高,也有那种视力越来越模糊的概念,但人都在不断加速度。我就问司机,我说,“你能不能把速度减下来”。他说,“你看,能减吗”?因为啥呢,后面的车子追着呢,前面的车子跑着呢,你夹在中间,你能停下来吗?你能缓吗?你缓不下来的。为什么呢?在这个共有的意识的加持下,大家都停不下来的。那稍有一个人一个概念出问题,方向盘一打、或者是某一个零件出问题,一瞬间,一大排就摞起来了。有时候我们烦恼的习惯、业力的习惯、放纵自己的习惯、自己伪装的习惯,那个惯性就像这一排车子一样,在这个高速的渠道里面大家管不住了。想管自己想调整自己的人,只有这个愿望但是没有这个力量了,这是个不可思议的业相。

我就问司机,我说,“司机,现在要有一个人车出一点点事情,一刹那间这一群人都没了”。他说,“是”。因为啥?那速度很高,都是嗖、嗖、嗖的,但人人都有一个脑袋长着,人都知道人的肉体很脆弱,人都知道铁壳子高速度一撞击会出什么结果,但人还都在这么做。我跟身边的司机说,我说,“我们能不能不这样做呢”?他说,“你不这样做不行”。因为什么呢?你在高速公路上。

时代,我们这个高速度的时代,就是大家都在高速公路上,开着自己的车子,自己的单体的车子,速度越来越快、速度越来越快、速度越来越快,虽然有些服务站,有些休息的地方,星期天啊、节假日啊,有些服务站,有些休息的地方,但人的速度,那越来越多的雨呀雾啊,人开的越来越快,人越来越容易疲劳啊,休息、达到目的地的渴望越来越强啊,这里面的成分呐,我们就不得不警觉了。

我说这个社会现象,实在是我们心里业报的一种共有的、共同所拥有的东西。所以说大家现在这么多人渴望着觉悟、觉醒,渴望着不再沉沦于生死无奈之中,是正常现象。是一个很公正的一个自我的一个反思,是一个如实的认知。这样的认知、这样的反思是有价值的。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它都很公正。所以说觉悟的机会不要推给别人。因为念佛它是个方法罢了,皈依也好什么也好,很多都是个方法,最主要还是我们要认识到自己心地的真正的需求。真正的需求。

好。给大家二十分钟的问问题的时间。最好问一些我们来解决心理问题的一些事情。最好谈一谈自己学佛中的一些问题,简单一些,我们话题就比较集中一些,把我们这个时间处理的得当。最好二十分钟的时间我们可以提一提,或者说我们可以交流一下,不同的角度。因为讲了那么一段时间,可能我该表达的、我想表达的、我能表达的、我能供养的,我用这一颗跳动的心,我感到就没有保留的,能供养给大家,或者说给大家交流出来了,那么希望大家呢在这个后二十分钟有这样一个现代人所说的互动也好、交流也好,谢谢。

 

(交流)

居士提问:师父!时间有限了,我觉得有一个选择自己怎么学的问题,选择自己怎么悟的问题。路很多,遇到的缘很多,到底我怎么选择?读经、听讲、念佛、坐禅……就是有时候,因为时间有限嘛,今生的时间有限,当然还可以来生。

师父:好,听得懂了。我们比较在意的、交流的、谈到的、思维的基本上都是表相。表相就是我们说的阶段性,阶段性的一个单体作为的一个状态。我们把这个状态就像抓镜头一样的抓下来、拍照下来,说,我这一段迷失、我这一段痛苦、我这一段有某个什么就会把它给定格,这个定格呢就认为这个就是“我”,它会附加到这样一个生命上来。有人说“我”病了,那病是我;有人说烦恼了,我烦恼,我很烦;有人说我这一段很多为难的事情;我这一段很不痛快,那不痛快就是“我”。“我”这一段,这一段,这一段,我们会把这一段呢当成是自己生命的一个一个一个……我们会把整个精力放在这样一个感知上,很少去反思,反思这个感知背后是什么。好比说我读经、我念佛、我拜佛、我去听讲、我去参访善知识等等很多方式,“我要做什么”,实际“我要做什么”这是心是迷茫的,这做什么很多事情在等待着大家,每个人,很多事情都在等待着我们,但我们选择哪一个事情呢?这就是所谓的明确发心不明确发心的问题了。

发心未明,修法无益;发心未明,你做事也无益。发心未明,你诵经、你拜佛、你参访善知识,有益没有益呢?很多人说,可能是外面也是个助缘。所以的常亲近善知识啊,常接触法则呀、教法啊,常与同参道友去共同交流啊,这不失为一个启发,反过来来说,我们能观察到自身的需要,自己的发心,我们谈了很多问题,往往呢你说再多他不管,他不在乎自己的心念,他就是说,哦,这个事情怎么样,那个事情怎么样,那个事情怎么样,你自己的心地怎么样,是我们的头等大事。刚才上面这一个多小时,我一直就谈一个问题——我们的心的问题。那么这个菩萨问的问题呢,是我们应该做什么事儿,而不是用什么心去选择该做不该做。

所以说我们要超越了发心,所有的作为都是迷茫的作为,都是一个业。无明的业力支配下的一种结果。所以做了事情就会有遗憾、做了事情就会迷茫、做了事情就会辛苦。你清晰了你的发心,你明了了一个发心你去作为,那么这个发心就是结果,你的作为不过是个过程。你这个过程跟发心的契合,你就会有一个对称性,我们就说和谐、或者说平等、或者清净、或者说不再取舍,或者说它是圆满相,它是个清净相续。说明了发心,你择什么法都方便;你不明了你的发心,一定要在你的发心上去深究。不管是参访善知识、不管是读经,一定要究自己的心里的需要是什么,认知自己的心。所以说我们读《金刚经》、《心经》,许多经典都是让你明白自心的,说观自在菩萨,明白自己的心;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不可得;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等等,都是让我们来觉悟自心的,没有一个让我们心外求法的。那我们所举的烦恼、业习都是这个事情、那个事情、张长李短,就是没有看到自己的心是平满的还是对立的、是迷失的还是觉悟的。那我们心是觉悟的,读什么经都是觉悟的过程;我们的心不觉悟,读经也可能启发我们的觉悟,也可能你还继续不觉悟。所以以经印心,心得觉悟;那么以善知识的教言,真是觉悟的教言来印契自心,也可以觉悟;那么依教印心,也可以觉悟;以法印印心,也可以觉悟。

觉悟对我们来说就是我们心地的活动,而不是你做什么做什么做什么。先把做什么放一放,事相先放一放。看看你的心地。再去碰触这个事相,选择这个事相,你就会得到极大的方便。所以说这个菩萨谈的这个问题呢,就是一个事相问题。那我们先把发心搞得清楚了,再去做这个事情。这个问题呢就有一个答案了,就是明发心,而后行事。

过去有个善导和尚讲,就是安心、起行、作业。安心,就是明白自己的心地了,去作为、去观察、去言说、去思维,那是有意义的,那是觉悟者的行地,是觉悟的状态、相续,是觉悟者的实践。我们不知道自己,就失心的作为,你失心的作为,任何作为其结果都落到失心的状态上去了。这一点呢,可能是大家可以去认知。过去这些善知识们的言说,都很准确的,所以不明发心修行无益啊。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所以发心、发心、发心,我们不给它戴上什么菩提呀什么高尚的名词了,就是你的心地是不是究竟的,是阶段性的还是究竟的,究竟的你究竟安心,阶段的你阶段安心,但是你一定要明白你自己心里状态再去作为、再去交流、再去思维,这个结果一定是有意义的;不明白这个心去作为、去思维、去交流往往呢你就会落到一个无明的相续中。

所以我们的时间很短,但是呢我们每一个现行都可以来觉悟自己的心,观察自己的心的需要作为,再去思维、再去作为、再去表达也好,这个都是一个很方便的事情。我们都有这个主动权利,这是一个很主动的很积极的一个心里,这个是积极的,这是健康的。要不然我们很被动,做了一个事情了,受到一个压迫、逼迫了,迷失了,痛苦了,不健康的结果出现了,我们再去思维、再去观察也可以,但已经落后了半拍。那毕竟呢是我们能在一个事前去观察思维,那就特别的方便、简洁,主动性大。很多人说,认为佛法是消极的,或宗教是消极的,或者说是麻醉性的东西。不是。它是清晰的、明了的、有力的、抉择的、是智慧者所行的。

大家来到这个地方了,一定会走上智慧、智慧的路子,你会走上一个觉悟、觉悟的路子。那在我们人生未来的这种圆满无上菩提的这样一个真正的意乐中,或者说这个无上正等正觉这个最大的生命单体的这个价值化的认知中,这个未来的相续中呢,大家一定会圆满自己的作为的。一定会有这样的机会。因为我们已经有一个这样的开始了。谢谢大家。

 

整理:惠正    
校对:惠心    

二校:明灯_2011.12.02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