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辯音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帀。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門甚爲希有。世尊。此諸方便。一切菩薩於圓覺門。有幾修習。願爲大衆及末世衆生。方便開示。令悟實相。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于是辩音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门,甚为稀有!”辩音菩萨来为我们细分。唯佛能宣,怎么不稀有?此法门甚为稀有,是唯佛能宣、菩萨不能宣之法益。菩萨受佛加持,也可以宣这样的法益,但非佛亲口亲宣。所以这个地方是不可思议的!
“世尊!此诸方便,一切菩萨于圆觉门有几修习?”辩音菩萨通过辩音加持我们来辩音,使我们各个随类入二十五种门或某一门,发起修持。“愿为大众及末世众生方便开示,令悟实相。”这直接了,为我们末世众生直接开示最殊胜方便,分得更细。三大类毕竟还是三个大类,要细细地辨,分成二十五类。“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爾時世尊。告辯音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大衆及末世衆生。問於如來如是修習。汝今諦聽。當爲汝說。時辯音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尔时,世尊告辩音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大众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修习。汝今谛听,当为汝说。”直接告诉我们修习方法了。
“时辩音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从文殊菩萨为我们立正见、避邪见,到普贤菩萨要我们立正行,普眼菩萨要我们立正心,一直到这里因缘,让我们看到具体修法与运作。
【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淨。本無修習及修習者。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於未覺幻力修習。爾時便有二十五種清淨定輪。】
“善男子!一切如来圆觉清净,本无修习及修习者。”这告诉我们很清净了,本来没有修习及修习者。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因为未觉,所以要发起因地,称为幻力修持,要依幻修幻。本来无修习及修习者,何以故?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切众生本证圆觉。这是诸佛亲证果德,真实之说、威德之说、究竟光明之说、法界不动之说,是诸佛正在说法之说。你未觉前还要说法,说什么法?分别法,随顺众生说,所以叫幻力修持。“尔时,便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细分有二十五种清净定轮。三大类,即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从这三大类中细分出二十五种定轮的修持。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若诸菩萨唯取极静,由静力故,永断烦恼,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萨者,名单修奢摩他。”这是第一定轮,单修至静,可以永断烦恼,直入涅槃,发生无上道。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淨妙行。於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此菩薩者。名單修三摩鉢提。】
第二定轮:“若诸菩萨唯观如幻”,三摩钵提。“以佛力故”,因为三摩钵提离不开智慧。若离智慧,会堕入悲魔、堕入世间,慈悲出下流。所以依佛力故,如是佛力为大悲的本源、大悲的本体。若离佛力,一切如幻皆是轮转业或众生业流,不能称为如幻功德。以佛力故——这特别重要!“变化世界种种作用,备行菩萨清净妙行,于陀罗尼不失寂念及诸静慧。”陀罗尼门是总持门,有无量无边。寂者,无作无起,佛力住持;念者,处处运用,真实回施。
“此菩萨者,名单修三摩钵提。”三摩钵提不能丧失佛力加持、佛力住持、佛力本体。这是第二种,单修三摩钵提。
《圆觉经》在汉地流传广泛,注疏很多。因为这是释迦佛与十二圆觉所宣化之总持陀罗尼教、圆满了义教、究竟最上乘教,非大事因缘不能见闻,非大福德成熟不能知晓其经名——连这个经名亦不能知晓。我们每一次开始读诵时,要提醒一下这个经典难得难闻。
流通这么广,为何说难得难闻?我们中华国土是极有福报之国土,也是极优秀之民族。我们这个民族,含量非常广大。佛教在印度逐渐衰弱,而在我们震旦逐渐昌盛;虽然几兴几衰,但在我们这个地方,流传还是最为久长。中国在世界上基本上是一个佛教中心。若不如是,圆觉经在我们汉地乃至中国很难普及流传。这个经典能在哪一方流通、流传,是哪一方人善根成熟!若非善根成熟,这个经典封于大藏,不能得见。
大圆寺以前是草堂寺下院。草堂寺有一代祖师是圭峰宗密禅师,著有圆觉经疏钞
[1]
,我们有因缘应该看看。过去成就的古德基本上都有圆觉经疏钞。因为这个经典是显教中必修,过去的教下古德没人不知晓圆觉经。像近代宗下大德没人不知道楞严经一样。圆觉经可以直接启开密教行持,是打开宝库之匙,也可以直接打开八万四千法中任何一个法门,都可运用。
我们学习三种性,随三种性,开显这三种法门——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由随顺这三种因缘,辩音菩萨给我们发明二十五种定轮。二十五种定轮有单修,有双修,有三门同修或次序而修。其修持方法是根据众生的机、各个不同的因、各个不同根性差别而显现教化。我们知道楞严经有二十五圆通,这有二十五种定轮,都是修持下手的方法。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相。此菩薩者。名單修禪那。】
第三定轮:“若诸菩萨唯灭诸幻,不取作用,独断烦恼,烦恼断尽,便证实相。此菩萨者,名单修禅那。”禅那者,直断烦恼。于诸幻不起作用,于寂静也不起作用,但断烦恼,单用此一法。烦恼就是分别、爱憎、是非、善恶、起作——烦恼的根由从这儿发起。所以但以不动禅那而随顺,切入法益。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於是中起菩薩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三摩鉢提。】
第四定轮:“若诸菩萨,先取至静”,至静,即奢摩他。前面有三种单修因缘,下面有重复修或者交叉修行之方法与善巧。“以静慧心,照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萨行。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这是两种法门交织在一起先后修持,先以奢摩他发起,后以三摩钵提产生种种幻化接度方便。
不要小看二十五种定轮!可以用这二十五种定轮来辨一切法的修持,包括八万四千法、无量恒河沙佛法的因缘都可对照,可知其下手处。过去人不管是哪个法门行持、哪个祖师行持,只要有成就,不出此三法门,这三法门是根本。这二十五种定轮是大定向,不会有错。因为用这种观察自他两种方便,就是下手方便,都可以成就。我们看自己适合哪一种法门来行持。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第五定轮:“若诸菩萨,以静慧故,证至静性,便断烦恼,永出生死。”因为至静也可直取涅槃,得以解脱。“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禅那。”禅那是趋于寂灭,非是断灭,即是永出生死之利益。这又是一种行持的定轮。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復現幻力種種變化。度諸衆生。後斷煩惱而入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鉢提。後修禪那。】
第六定轮:“若诸菩萨,以寂静慧”,寂静慧,以奢摩他为下手因缘。“复现幻力”,幻力是诸三摩钵提,就是三昧、三昧门。“种种变化度诸众生,后断烦恼而入寂灭。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这是三门先后次第修持。
因为一些菩萨依种种幻化之力、种种三昧之力度脱众生,并不断烦恼,也不求智慧——他根本上不离智慧,无有烦恼,但他常现烦恼相。因为度脱众生,依种种幻化业流,显现种种不思议教化因缘之时,常常随顺众生作相应因缘。所谓同事,四摄之一必有同事,同事方能发起利益、布施与提携,若不同事很难相应。所以这个地方三法先后次第修持。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已。後起菩薩清淨妙行度諸衆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禪那。後修三摩鉢提。】
第七定轮:“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至静力即奢摩他。“断烦恼已”,就是禅那。因为依禅那断烦恼最方便,即是不取不舍。禅宗是走这样路子。六祖大师在其教诲中说:若善男子、善女人、诸善知识,于诸相不作取舍,若善若恶,以种种因缘不作分别,亦不作辨识,能速入一相,得一行三昧,于菩提圣果迅速得见。这与此处教诲等无差别
[2]
。
断烦恼。现在我们总有烦恼,你善观察——不管是自是他,或是现在发起观察,或是以后发起观察,都可以用这种观察门。只要有爱憎因缘发起、分别因缘发起、取舍因缘发起、人我因缘发起、魔佛因缘发起,必有烦恼!一启用平等法性,烦恼当下即灭,了不可得。以此断烦恼方法最直快,就是说我们中国禅宗能大兴,运用这种方法最为直接。
“后起菩萨清净妙行,度诸众生。”度众生皆是依三摩钵提而发起的大威德力。因为我们没有正受识晓种种幻化,所以会随境界所转。菩萨摩诃萨得自在力,化现种种幻化境界或者稀有境界——虽是稀有境界,也是幻化境界,由自在力故,可以度脱怯懦众生,提携下劣知见。所谓妄执有我、有他,种种差别的烦恼,我、我所的执著,或者我执与法执二种执著,或者是理障与事障两种执著。
度众生必然靠三摩钵提之力。若没有三昧力量,欲度众生发起大用是无由的。像一般众生是一百多斤,你也一百多斤;一般众生有烦恼、无明,你也是烦恼、无明,那么度众生的力极弱,利益众生的因缘甚微。若发起三摩钵提之因缘即可移山倒海,变换无穷幻化相。三昧无量无边,名字也无量无边;若依真如三昧发起就方便了,是五停心的圣人。为什么称为五停心圣人?因其息灭贪嗔痴比我们力量大得多,一天下众生一个人可以度尽。
若是大家都不停心,你帮别人或者别人帮你,都是利益甚微弱、甚微弱。所以三摩钵提是度诸众生的根本所在。
“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一看到度众生这样的言辞,多是以三摩钵提发起利益。说佛菩萨度众生是以智慧为根本,就是断除烦恼,启用三摩钵提之幻化,不住幻化境界,度脱幻化众生。这样的因缘比较多。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復度衆生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鉢提禪那。】
第八定轮:“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至静力是奢摩他。“心断烦恼”,即是禅那。“复度众生建立世界。”为什么?度众生是转境,使自己依报也得到彻底改变。有些法可以自利,所谓自性众生誓愿度,但消除自身烦恼,于外有缘不作回施,称为声闻自利。如是自利断灭大慈悲种智,他不能建立世界。所以多遁于高山之中、阿兰若处,远离人间。现在我们中国还有许许多多这样贤圣住世。他们为何不回小向大来度化我们?因缘不熟吧!
因为声闻证得圣果,看到我们不怕因果、贪嗔痴慢疑恶见这么炽盛,会生大怖畏,马上得舍离我们,没法和我们一起生活。他有三明四智五眼六通,你举心动念他都知道;你发起任何一个因,他都知道果,所以生大恐怖。我们末法时代人不怕因果,贪嗔痴慢疑恶见心炽盛——哪怕我们有一个细微的意业的善恶生处,他都能看到果报。因为他知八万大劫宿命,也可看到八万大劫的未来。他有三明——漏尽明、天眼明、宿命明,这三明于八万大劫内的自他因缘都可彻达。
“此菩萨者,名先修奢摩他,齐修三摩钵提、禅那。”齐修——把两个因缘并在一起运用。佛真是慈悲到极细微处了,把这种修持的差别相很细致地告诉我们。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變化。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三摩鉢提。後修禪那。】
第九定轮:“若诸菩萨,以至静力,资发变化,后断烦恼。”至静力是奢摩他,变化是三摩钵提。若人得三昧,有变化自在。“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后修禅那。”断烦恼是禅那的根本功用,变化度众生是三摩钵提的根本功用,至静、解脱是奢摩他的根本功用。就是其表相,表这个相。当然这三法也互含互摄。虽各有特征,本不可分,佛为我们设方便,随顺我们分别心,欲使我们得修行下手处,给我们分出来了。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後起作用變化世界。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禪那。後修三摩鉢提。】
第十定轮:“若诸菩萨以至静力,用资寂灭。”寂灭也是断烦恼。我们知道声闻教有寂灭为乐的教化——为乐即是断烦恼,断烦恼会得到法喜、法乐,寂灭之乐!我们为什么那么多烦恼?因为不寂灭,分别、取舍心极强,就会产生许多热恼、烦恼。“后起作用,变化世界。”三摩钵提大功德相现前之时,可以移山倒海,可使世界净变浊、浊变净,随意调用。
过去道家也有这样因缘。传说赵州桥,是人把这一堆石头变成羊,赶到那个地方。过去人掂一桶水到山上一倒,这一代都可以发大水。有人一手持一世界,一手持另一世界,把两个世界换位置,其中众生都不知道——没法知道,因为三摩钵提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有人一手摸日,一手摸月,用手同时把日月遮起来玩,日无热感,月无寒感。这都是三摩钵提的幻化力,修持不到或者叫神话,实际上没什么。
“此菩萨者,名齐修奢摩他、禅那,后修三摩钵提。”这种修行次第或者下手方法,各人差别很大。若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能迅速得利益。若找不到而想知道佛法全部功德,则是甚难甚难。像盲人摸象,但得少分。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隨順而取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後修奢摩他。】
第十一定轮:“若诸菩萨以变化力”,变化是一种力,神通摄护是一种善巧,是不可思议的力。现在许多人信梦,信幻化境界。梦见佛菩萨好一些;梦见地狱饿鬼,苦不堪言,他第二天就会反省自己,说地狱真有啊!现实中见种种应该警醒的苦难,反而无动于衷;对自己瞪着眼的这个幻化境界不在乎!
有人跟我说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拜佛,可欢喜了。我说你现在去大殿拜佛,拜到明天早晨都没人管。大殿里那么多佛像,你白天想怎么拜就怎么拜,多欢喜自在!但是这个你不要,就要梦中那一点、一瞬间。所以幻化之力对众生来说有极大善巧,因为众生有奇异之心、不平常之心。幻化是一种力,叫境界力。
像人说话大家不在乎,如果哪一个牛、马说一句话,大家会很惊异;人掉泪不以为奇,若给猪、马、牛、羊讲三皈依,它们一掉泪,我们也很感动,说这畜生还有这灵性!但是人掉泪就掉吧,很正常。这是一种力——它能震撼你,能警策你,能引发你的增上;有此增上力,有此幻化力,你否定不掉。很多人白天礼拜念佛等等,但梦中念一遍真言或者念一遍阿弥陀佛,第二天就高兴得管不住自己了,说我做梦还念着佛呢!
若菩萨以变化力——变化是一种稀有力、奇特力,超出常规的力。我们现在看电视机会说话有图像很正常,如果拿到唐朝,把电视一打开,他们会吓跑的,不知道是哪路妖怪。我们看平常了,它魅力都退失了。所以佛法这个力是真正的平常力,但对众生来说幻化力很稀有,是要的。要真正知道一切皆是幻化,究竟不可得,任何人也不可能动摇你心智,不能惑乱你。真正的智慧、至静、禅那、三摩钵提都会现前。
我们现在还在被境界惑乱——有人被贤善惑乱;有人被妖魔鬼怪惑乱;有人白天所想可以出梦;有些善知识以不退转之教化因缘,诸佛菩萨可以使其威德的善根成熟的回施,令其梦中见到殊胜境界,得以增上利益。文殊菩萨就发有这样愿
[3]
,说众生白日懈怠放逸,不能闻佛法,作诸恶业,他可于梦中实施教化——梦中给你显现你希望得到的形象或者从没见过的境像,使你受到震撼,向往佛法。所以佛法这种运用也是一种善巧。
“种种随顺而取至静。”随顺取至静,不可思议啊!这是一种善巧。“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随顺变化,得以至静。这种修持在这个时代特别方便。专门取静,很多人因缘不足,福德不具。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而取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後修禪那。】
第十二定轮:“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这是说三摩钵提。有人能入别人梦中或者给别人一个梦。我们能不能使人做梦?以一些法术也可以,但真正通过三昧力,有善巧的切入,可以使别人生梦,或者入别人梦中显现境像。这要有真正的修持力与善巧力。
我们若想发起广大修持、广大教化、广大利益,随顺佛力也可以入三摩钵提。信得及,好用!信不及,只相信两条腿,不相信飞机,那不行。自己亲证三摩钵提是另外一种因缘;仗借佛的力量,三摩钵提的因缘也可以运用,真有极大善巧处。没有善巧,你根本没法思议。
我们知道可以借东西,那么智慧力、法力、慈悲力可不可以借?决定可以借。但现在人很少相信能借,不敢借!因为对佛法认识不足。佛法有八万四千法或者说无量诸法,就是有无量善巧与方便,但是众生总按照自己的思想概念,认为这是佛法那不是佛法。佛法能成就众生,使众生速入大觉位,但信者越来越少,所以称为末法。
过去,皇帝可以将尚方宝剑赐与大臣,以此能方便行事,先斩后奏。大臣不是王者,但他用尚方宝剑也可以使用这种王权。我们现在作为普通人能不能把佛威神功德也借过来?可以!近代大德赞叹印祖,说印光法师是三百年来独出此一人
[4]
,单提如来正印。就是提着尚方宝剑来的!他可以呵斥一切,可以扼杀一切,成就一切,建立一切,具大威德!他这个地方的嗔也是善巧,怒也是善巧,杀也是善巧。
我们若有因缘可以学学天台教。我们不知道佛法多么广大真实!诸菩萨贤圣以贪嗔痴慢疑十恶之法也可以度众生。若能善于巧借,不假修持,得以善利。这叫惠以众生真实之利。实际这些法也可以直接惠利,主要是现在人自私、自以为是、贡高我慢,很难接受别人的赐与、给予,随顺因缘弱!
“种种境界而取寂灭”,在境界中取寂灭。种种境界——变化力有无量的境界。欲发生境界并不复杂,我们也不需要故意做作,就在这个房间坐几分钟,也可以有无量的境界。但在心不清晰之时往往不能照了。有些特殊方法可以直接照了境像,或者你生个妄想也会出现一些境像,依正二报的境界是无穷无尽的。
人以为境界是什么,说你达到什么境界、他达到什么境界……实际上每一个众生都有无量的绝待的境界——每个人的境界都是绝待的,只是人不敢信。此绝待即是真实利益。识得此绝待时,你就生起尊贵。所谓尊贵,是不被外境惑乱。所以一色一相莫不是实相啊!
“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后修禅那。”这又是一种修法。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靜。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中修奢摩他。後修禪那。】
第十三定轮:“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主要运用变化力,运用三摩钵提比较多。我们现在人发生这种功用或者三摩钵提的因缘弱一些。能不能借用佛的三摩钵提?真希望大家有这种善巧。但能相信者太少。实际上特别好借用!因为我们贪嗔痴也可以借用。人可以像手机或收音机一样,信号能接收过来。机器尚且如此,人为什么不能借用佛的?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因为我们在佛的大光明藏中、智慧藏中、三昧藏中。不得自在,主要是因为我执的割开。现在我们用手机很普遍,手机打开就可以听,关上可以不听,但我们为什么不能打开与关上?能制造打开、关上的机器,却不能调整自己或者自在运用自己,这特别可悲、外化。所谓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我们看看外面东西,再对照一下自己生命,我们生命大部分都浪费了!
“而作佛事。”度众生。变化力主要是度众生,要不然是妖魔鬼怪。有些人以变化或小境界、附体来炫耀自己,多堕魔眷属;诸佛菩萨依三昧力以度众生而发起,要不然不发起任何因缘。释迦佛教化的大威德善巧很多,最大善巧是如如不动,坐此菩提座,随顺众生示现无量方便,随机感应啊!
常读读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看看他以佛身等种种身的因缘,就可以知道诸佛菩萨为什么有那么多幻化之力了——这个力非他个人因缘,是众生力的感召,所谓借力发挥,借体发挥。我们往往认为佛菩萨是三头六臂——不是!佛菩萨比我们还要少许多东西、烦恼,更加纯净罢了。
“安住寂静而断烦恼。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禅那。”他反复讲二十五种定轮,告诉我们怎么断烦恼、怎么得度众生之力、怎么转境不被境转、怎么得寂灭轻安、大悲轻安、至静轻安,真是不可思议的教化啊!
过去人善根深厚、福根深厚。我们都知道优波离尊者,是首陀罗种性之人,其家世代为人剃头。因为释迦佛法体尊贵,其弟子不敢与他理发。优波离尊者的父母被叫来,也不敢为佛理发。优波离尊者那时还是小孩子,就自告奋勇为佛剃发。
他开始时直喘粗气,释迦佛说你气息太粗。他就闭住气,气息小一些了。释迦佛说你身体太端,就是太拿着自己的架子了。释迦佛二说时,他已经入四禅——站着拿着刀子就入四禅了。过去人福德具!调整调整呼吸,调整调整身形,就入四禅了。我们现在想入个禅你试一试?静不下来!现在人的福慧不如佛住世时人的福慧善根啊!
但现在人往往心高,认为我们吃的用的比他们好,他们以前原始落后,我们现在科技发达,福报也大——其实不是,都外化掉了!内在丰富的广大的内涵丢失了。外化一多,人的生命就脆弱,自受用也稀少!
我们若是动个概念就到月球上去;或者到无量佛刹土供养诸佛,欢喜赞叹,听闻佛法,可能比航天飞机强吧!航天飞机你要乘坐可能身体还不够格呢!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中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第十四定轮:“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诸佛菩萨以三昧力,也就是三摩钵提,虽然幻化种种形象、种种境像、种种因缘,但不染著,知如是幻化皆不可得,所以他有种种的幻化无碍作用;我们一般人有一点神通、感受,到处给别人说,有一说十,炫耀卖弄,增上慢心。那是障碍了!自己于自己制造障碍。这在过去教化中极为呵斥。
过去讲法法师,比如说闭关三年去读诵,读诵到语言三昧得自在了,要闭口一段,温养,绝不跟别人说境界力,这是无碍力,一说天魔寻机就可以把持你——我们只要有痕迹,天魔就会摄持我们,或者外道、鬼神会左右我们。要是增上慢或邪见人,一般鬼神都可以控制他;要是有一点善根摄护的人,天魔可以控制他、左右他。现在社会上许多人,天魔只要分一分力量左右他,他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老几了,因为与一般人比,天魔的威德大得很!若与佛法的三摩钵提比,天魔差太远了。
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无碍作用——诸佛如来一切菩萨的行迹,了无痕迹,来去无踪。但现在人惟恐天下不知自己,取著于相,多是增上慢相、邪慢相、罪恶相。这地方要审思!现在很多人修密法,说感应多——就这一个概念就可以了,魔鬼有眷属了,下面他太好抓你辫子了。他可以左右你、指挥你,给你一点你喜欢的东西就把你控制起来,你就成为他的部下或眷属了。现在人学法,无染清净心是根,要不然会丢失利益!
“断烦恼故,安住至静。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中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至靜寂滅二俱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鉢提。齊修奢摩他禪那。】
第十五定轮:“若诸菩萨以变化力,方便作用。”原来变化不过是个方便。要有方便力,不用变化,自在变化。不是道理,是运用。“至静寂灭二俱随顺”,于种种变化中了无可得啊!“此菩萨者,名先修三摩钵提,齐修奢摩他禅那。”
这种修持以变化力之方便,把握不好,多入烦恼业海。所以若非不退转菩萨,或无诸佛力住持、无有大善巧方便,多被悲魔所摄,或被勤苦所转,在勤苦中奔波。每一个人的因缘千差万别。释迦佛这二十五种定轮的教诲能使你迅速认识自己。你的命运为什么是这样?若是算卦的人掌握这本书,算得可准确了。因为这二十五种定轮把二十五种众生的大类分得特别清晰。你喜欢哪个一定有那种业缘、近似业缘。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於至靜。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鉢提奢摩他。後修禪那。】
第十六定轮:“若诸菩萨,以变化力种种起用资于至静,后断烦恼。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奢摩他,后修禅那。”齐修就是他会并发这两种利益,以变化力而得至静。变化和至静是背道而驰的两种因缘,菩萨以方便善巧,一切幻化究竟不可得,可以产生发起运用种种幻化,幻化了无染著,直归至静,“资用至静”,得三摩钵提与奢摩他的运用。齐用,齐修——两个手同时运转。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於寂滅。後住清淨無作靜慮。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鉢提禪那。後修奢摩他。】
第十七定轮:“若诸菩萨以变化力,资于寂灭。”寂灭即是禅那,断烦恼。“后住清净,无作静虑。此菩萨者,名齐修三摩钵提禅那,后修奢摩他。”他把静虑、奢摩他这个寂静轻安放在这个因缘上了。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於清淨。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奢摩他。】
第十八定轮:“若诸菩萨,以寂灭力”,寂灭是一种力吗?断烦恼者决定是一种力!可以简单试一试。哪位菩萨发心坐一坐,坐十分钟、二十分钟,没人理你;坐一天,有人说这人怎么不吃饭?坐一宿,说这人怎么不睡觉?坐三天,大家说这人有定力呢!坐七日,说这个人了不得!坐半年,可能会震动天下!有的是怪异惑众,也可能有人是真实功夫。寂静的力量很大,一个寂静相、一个坐相都可以引发这种利益。
过去外道有一种坐蜜罐的欺骗术,就用这个相来震撼人,使人折服。这个方法很简单,买三斤蜂蜜,往肚子里一灌,人一活动就肚疼,只能坐着。坐那儿越不动越安稳,口中唾液也会炽盛,不感到饥饿,可以七天八天不吃饭。因为蜂蜜是凉性的,吃下去不易消化,凉的东西人使人身体自然静下来。但是用这个骗人就糟糕了。这不是佛教的东西。过去有外道说化缘不好化,就用这个自然而然的物理现象,坐下来,静下来,也不饿,也不饥,也不愿动。外人一看,说哎呀!他再写个条子说我要建个什么,很多人来供养,说这是真功夫啊!很多法术都利用物理现象。
三摩钵提不是这个!寂灭力不是这个,是真正断除烦恼的德相、智慧力。他那个蜜罐坐完,蜜消化完,七天结束,站起来背着财宝就跑掉了。这个地方是坐下去和站起来一样轻快,一样自在,所以名寂灭力!
“而起至静,住于清净。”人断除烦恼,至静容易现前,特别容易得见十方如来心地,也就是大悲心;再看热恼众生,真是苦不堪言!真是大悲啊!彻骨彻髓的!与一切众生作同体大悲,作慈悲摄护,真是不拔除众生苦难誓不成佛!如地藏王菩萨所发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我们若是想象没法发起;随诸佛菩萨这样的愿也可以发,但真正行持很难——没有寂灭之力,没有至静得见,欲与这样大悲力相应很难。所以说寂灭是一种力,至静的轻安也是一种力;一旦至静生起,大悲也会生起。
我们知道一切陀罗尼门来自于大悲心,一切三摩钵提教化来自于大悲心,一切法益从大悲心中流出。离开大悲心一切法皆会散坏!是故诸佛菩萨在智慧上运用大悲,产生无量方便。这是佛教三种教化的利益,也就是三身的教化——智慧、慈悲、方便。“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於一切境寂用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後修三摩鉢提。】
第十九定轮:“若诸菩萨,以寂灭力。”以前承天寺广钦和尚禅定功夫特别好,经常半个月或者几个月地入定,对他来说是一呼吸、一刹那间就过去了。虚云和尚初到云居山真如寺时,有一次做饭后静坐入于禅定,出定时饭锅都长草了。他出定时第一句话说我的饭熟了没有?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瞬间的事。我们的时空概念是死的:一天二十四小时,分成十二个时辰,分成六个大时——时空不是这样的。
佛以大神通力摄护诸大菩萨诸声闻,宣化《妙法莲华经》六十小劫,如一饭顷——像吃一顿饭一样,六十小劫过去了
[5]
。我们一般在时空概念上比较强,越强越难跨越。像我们等人或者等车,感觉时间特别漫长;和知心朋友一起聊天,又觉得时间特别短暂。所以时空是扭曲的,我们把它定格,是一种共业的虚幻,本是没法定格的。
“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随顺。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后修三摩钵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於靜慮。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奢摩他。後修三摩鉢提。】
第二十定轮:“若诸菩萨,以寂灭力,种种自性”,寂灭力会产生种种自性。什么种种自性?“安于静虑而起变化。”三摩钵提会随顺种种众生的自性所需示现种种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这又是一种行持方法。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於作用。清淨境界。歸於靜慮。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三摩鉢提。後修奢摩他。】
第二十一定轮:“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过去人闻字可以入观,观文可以入观,随音可以入观,听法或诵经就入禅定了。现在人这样力量很弱!以前黄教的宗大师与大家做功课,手鼓和铃子晃荡晃荡就入定了。就是随时可以进入某种超越时空的境界。我们现在人的执著意识太强,想把时间和空间打碎特别难!执著建立的幻业坚固,把自己封锁起来了。
第二十一轮这种三昧运用,种种变化运用,无有自性,“无作自性”,只是随顺,称为他力显现——他力,他那里一想,这里就幻现或者映射出来。所以菩萨的三昧幻化无量无边,可以自力发起,也可以借助他力需求发起。
“起于作用,清净境界,归于静虑。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中修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二十五种定轮是本师对众生修持种类的一种善巧划分。这不是佛的本意,是众生有这二十五大类,佛以智慧眼观察给我们宣化出来。若不是佛以这种大威德因缘,是难以宣化的。许多教化内涵,众生虽在其中,但不明晓,不得运用。所以得仗借佛力宣化,才能使我们有个切入、得证的增上。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淨而住靜慮。起於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齊修奢摩他三摩鉢提。】
第二十二定轮:“若诸菩萨,以寂灭力”,就是断烦恼之力、禅那之力,也是一相一行之发起;于诸善恶不作取舍,于诸是非人我不作取舍,于佛魔不作取舍。禅宗所谓魔来魔斩、佛来佛斩——这个斩,他无所斩,是智慧之刀、文殊之剑。这叫寂灭力。得入一相一行能发生力,这种力使众生皆有归向,提携于有缘。
“种种清净”,在种种幻化境界中、种种众生业力中无染无著,是为寂灭力,他不取舍故。“而住静虑,起于变化。”以此寂灭力,不取不舍,发生清净功用,产生变化。“此菩萨者,名先修禅那,齐修奢摩他三摩钵提。”这又是一种定轮。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至靜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奢摩他。後修三摩鉢提。】
第二十三定轮:“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资生、资长、增加、给予,使寂静发生。“而起变化”,所谓三摩钵提。“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奢摩他,后修三摩钵提。”这又是一种定轮。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於變化。而起至靜清明境慧。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三摩鉢提。後修奢摩他。】
第二十四轮:“若诸菩萨以寂灭力,资于变化,而起至静,清明境慧。”前面是以寂灭力资于至静,这是资于变化,以寂灭力发生三摩钵提之启用。许多人修禅那,断除烦恼,神通会自然发露,宿命、天眼、天耳等因缘自然引发。神通也是一种三昧力,也可以超出常伦。你有天耳,可以听到东方佛国药师琉璃光如来讲法,肯定比别人有力啊!他听不到,你能听到。你有天眼,看到十万亿佛土有阿弥陀佛现在说法,你生大欢喜!这叫境界力。神通也是力,三昧耶这种力,资于变化,这种变化超出常人因缘,都可以产生这种不可思议因缘。
“此菩萨者,名齐修禅那三摩钵提,后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於諸性相無離覺性。此菩薩者。名爲圓修三種自性。清淨隨順。】
第二十五定轮:“若诸菩萨,以圆觉慧,圆合一切。”把三种法全部拿起来修。有这样因缘的人是了不起的人!可能是古佛菩萨再来!一般人心力不够。他一起就以圆觉慧发起,合修一切,圆合一切。
“于诸性相,无离觉性。此菩萨者,名为圆修三种自性。”他把自性、佛性通过奢摩他、禅那、三摩钵提来开显——内发的至静轻安来表现佛性一个方面;内发的大悲轻安来表示三摩钵提这种变化的一方面——自性的一方面因缘;再用禅那断除一切烦恼,永出生死苦海,用来表现佛性、自性的一个方面。同时三个方面来体现佛性圆满,称为圆修三种自性。
“清净随顺。”因为佛性是无作无起,无生无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究竟广大,普照法界,安稳众生,真实摄护,清净随顺才能发起这种佛果之得见!佛果非假修证,以修证启用罢了。佛果非修来,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亦非修来,本具有这样功德,不过是假于修证方便,来启发此真实不动内涵而已。非是新有,非是生起,是本来具有。
所以说为众开法藏——法藏要有,宝藏要有,本来要具足这样因缘,才能开法藏,打开这种秘密宝库,使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非是修出来,修出来的是有为法、生灭法,是有漏的,是变异相,非佛法。
这三种清净随顺原来是随顺法性而建立的清净法益。十方如来一切菩萨离不开这三门,离不开这三种作业。若离开此三种正修路,皆是魔业!因为这三种正修路皆是依佛性,也就是大菩提心为根本。
【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修行如是。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依此輪者。當持梵行。寂靜思惟。求哀懺悔。經三七日。於二十五輪各安標記。至心求哀。隨手結取。依結開示便知頓漸。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善男子!是名菩萨二十五轮。”菩萨二十五轮,是为正定聚。若于二十五种定轮发生功用,也就是起修,必然要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这二十五种定轮不能启动、不能运转、不能成就与建立。“一切菩萨修行如是。”一切菩萨修行如是,一切菩萨不能超出,一切诸佛不能舍离。若舍离掉,就无法断除烦恼,得以寂灭、寂静,运用种种幻化之力度脱众生,饶益有缘。
“若诸菩萨及末世众生”,我们现在是菩萨也好,是末世众生也好。“依此轮者”,依靠,皈依,随顺,依止。“当持梵行”,清净行为,真实的善巧的行为,所谓依菩提心发起这种行持。
在印度,对“梵”字特别重视!他们称自己是梵天的儿女,像我们称为是龙的传人。所以他们的文字称为梵文,行为称为梵行。像我们中国圣人之行称圣行。他们说梵行,一称梵就包含一切善巧、一切殊胜、一切利益、一切尊贵。因为佛教从印度传过来,所以这个文字痕迹很重。
我看过印度人对文字的赞叹,开始时感到特别震撼与敬仰!现在习惯了。好比说一个“阿”字(梵文阿字:
),这个阿字就是世界本体!就是世界的本源相!你怎么不震撼?阿字本不生,如实知自心,知众生心相,也叫法界相。一个嚂字(梵文嚂字:
),是净法界相。这个种子字一写,法界是纯净的,是光明的,是不动的,是无碍的,是彻达的,是一体!所以让人震撼!什么震撼?他把文字当成一种活泼的、神圣的、有内涵的、广大的功用的具体所在。他不是一种名字或者人制造出来东西,是纯净的本来具有的。
过去说梵文不是人造出来。像中国道家认为先天八卦是先天就有,不是人设计出来的,他本身具有这种因缘。这是让人震撼的有力度的!本具则有大力、不可思议之力。我们读到梵行,要知道这是佛教的专用名词。现在印度的锡克教、印度教等,他们也说是梵行。所以这是他们的尊贵名称。像我们中国称圣人,说老子、列子、孔子——一加个子,就把他看成尊贵的了。
“寂静思维,求哀忏悔。”你要行持梵行就要寂静思维。因为梵行是依戒律而行,依法而行,会产生寂静的功德与正思维利益。求哀忏悔是学习佛法、学习一切世间法、学习一切善巧的最根本因缘。若不忏悔,不是空净之器,不能作法器,不能得利益。人一忏悔就像把一个茶瓶的水倒空了,可以注入新水,或者再注入其他什么也都方便了。不忏悔像封住盖子,装着原有东西,不管是好东西坏东西,反正新东西加不进去。所以说忏悔是求法、学法、成法的第一方便。
现在人不知道忏悔,或者口头上忏悔比较多。真正把自己知见放下叫忏悔。把自己过去一切作业的过失影像放下,是为忏悔;自己以后永不再作是为忏悔。像把原有的水倒出去了。我们知见能放下吗?很多人说我做错了,但下次他还这样做——那不叫忏悔,叫机巧,是谄曲,为了保自己现下平安,让人原谅自己或者自己原谅自己,说这种委曲语言。这样的人很可恶,就是嘴上忏悔,心里比谁都强,不能产生新的法益,不能改变自己。这个可恶不是骂人。那样他没法改变自己,没法接受新的利益、功德与善巧。
忏悔主要是放下自己知见与过去善恶二业执著的痕迹——放下是名真忏悔,叫无相忏。现在人口头忏悔,说我做错了,我忏悔,以后不做了。但十分钟后他跳得更高!一时求全,下面更加表现自己,这与忏悔一点都不相应。我们要知道佛教的忏悔不是一个口头话,是要消除,永不再作。要不然我们亵渎了这样美好的名词,这个名词特别不可思议!
忏悔不但佛教中有,一些外道也要忏悔。不忏悔就不能虔诚接受新法益,使自己智慧增长、法益增长或者产生新变化——没有理由,也没有因缘,有因缘也是表皮的。像在基督教或者天主教教堂里,神父或者牧师在那里,别人来忏悔,说我做什么坏事——别人忏悔的再大过失到他这儿也灭了、消掉了。他说孩子,上帝会饶恕你的!这一个大安慰,心里踏实了。所以他们叫礼拜。这些教民很虔诚,再隐私的东西也发露出来,轻松得很。
我们出家人在别人来忏悔、发露之时,一定要给他从这个地方消掉,消于无形中。不发露的人可以揭发他,他不知道忏悔嘛!让他碰碰钉子也好,哪天改正了,引导他忏悔。可能因为我们中国佛教几十年来弘传的艰难因缘,很多运用现在不能发生功效。现在很少有人能真正地耐心听别人诉苦,从根本上帮人解决疑难,就是听人忏悔。要能帮人解决,他真会忏悔与改变自己。很多在社会上罪恶或过失很大的人,你给他安慰说你好好说,不要紧,我来听!但是现在很多人怕自己这个洁白被污染,一听说坏人就推出去,说我要亲近善友!啥叫善友?善心是真正善友!真能听人述苦,给以安慰,他真能得大忏悔,会改变自己。很多恶人你不给他机会,他真厉害呢!
忏悔特别重要!自己要会忏悔,会发露。现在人不会发露,给非人说自己的过失——这个人本来是烦恼炽盛,再给他说,会更炽盛,不光不能给你带来清凉,反而给你带来新的烦恼、嗔恨、罪恶。我们要会忏悔,要知道忏悔对象。看人喜悦,知道这个人有善巧与方便,可以给他忏悔。忏悔最好在上午,下午、晚上或者人急迫时不要忏悔。像人急着要去办事或者有大事临头,你那点小事要跟人家忏悔,会增加烦恼的。所以我们学法要知道时节因缘。
“经三七日。”在佛菩萨形象前诵经、持咒、拜忏,都可忏悔。或者在善知识面前发露,在大众面前发露。也有人在十字街头忏悔自己过失、诉说自己的过失。三七日是二十一天、三天还是七天?这是善巧说,没有定数。利根人一忏悔即见明相、瑞相、圣相、诸佛相;钝根人可能千日能见,也是善巧。所以三七日不是定数,许多人强执定数会出现过失。
“于二十五轮各安标记。”把这二十五轮编上号,或者把这二十五轮的内涵写下来,然后也可以抓阄;忏悔以后,得相好了,去抓一个,看哪一定轮适合自己;一定要按这个轮一点不怀疑地行持,迅速会得利益。这个法特别快,一般九十日决定能成就——一般的善根,不要说大善根,真是这样。佛不说绮语或异语,说的是诚实言真实语。
“至心求哀,随手结取,依结开示,便知顿渐。”依二十五轮的某一轮,依这样因缘。你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你抓了那个轮,就依那个方法了!不管是顿是渐,是单修、两种法门前后修、齐修或是三种修,都可以的。
“一念疑悔,即不成就。”这是决定的!什么法也怕疑悔。你若生疑惑、疑悔,就不会坚持下去,你心中就有阴影,他不能成就光明,真正利益不会现前。比如我们办事到一半不想办了、生疑惑了,就会丢失,半途而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辯音汝當知 一切諸菩薩 無礙清淨慧 皆依禪定生
所謂奢摩他 三摩提禪那 三法頓漸修 有二十五種
十方諸如來 三世修行者 無不因此法 而得成菩提
唯除頓覺人 并法不隨順 一切諸菩薩 及末世衆生
常當持此輪 隨順勤修習 依佛大悲力 不久證涅槃】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辩音汝当知,一切诸菩萨,无碍清净慧,皆依禅定生。”这地方告诉我们“皆依禅定生”。
“所谓奢摩他,三摩提禅那。”这都是禅定。他把禅定这样分开,大家好看一些。否则笼统说禅定你不知啥叫禅定。是不是坐那不动?禅定内涵他从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这三个方面阐述,让我们看得见、摸得着、能运用。佛说法直接了当!既浅既深。
现在有的法师讲经越讲越多,越讲越复杂;小本子讲成大本子,大本子讲成大摞子。过去祖师讲法,大经讲成薄经,厚经讲成一两页纸、三五句话,指导你行为就对了。过去讲经给你指个路,现在讲经给你一大套理论。什么理论?谈玄说妙,毫不相干!反而使人高推圣境或者轻贱佛法,因为没有力度故。释迦佛讲法最直接,你感觉特别亲切之时,直接启用之时,才知道佛说法没有一点遮掩,没有一点玄虚,都是直接的给予、果德的给予、纯正的给予、无上的给予、最亲切的给予。
“三法顿渐修,有二十五种。十方诸如来,三世修行者,无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这个是决定说。除此一路,别无正行。欲得大威德成就,你离不开这三种因缘。
“唯除顿觉人”,唯除,可能是除了佛吧!除了菩萨吧!顿觉人,我们知道六祖大师一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够了!下面再过过筛子,成细米了,可以运用了。你说他修的是三摩钵提、禅那还是奢摩他?没有踪迹,一闻即够,一闻即成。再过过筛子,可以熬粥了,可以做饭了,可以利众生了,使饥饿众生得到饱满,可以作法主了。
我们现在人难度大一些,就是我执、我见强一些;愈强,闻法的法利愈难现前。所以唯除顿觉人——顿觉人是无有痕迹的,得法与利益现前都无痕迹。佛在世时,这样人成千上万,无量无边。佛灭度之后,像法时代也是此类人辈出,如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接一浪;到末法时代,这样人能不能出世?大家都是这样的人才好呢!
净土一法直接给你闻法即成之增上缘、大愿业力、果德,但很少人细微审视于此。一般人把净土看得特别小,认为是文盲、老头老太或者没有办法人做的事情——不是!这是最上乘人做的事!释迦佛在无量寿经上告诉我们:念佛人是我第一弟子,是我亲善友!不是第一弟子根本不能闻!阿弥陀佛所发四十八愿,后面几个愿都是运用这个,说他方菩萨或者他方众生闻我名号即得总持等等。
什么叫总持?陀罗尼门。他方菩萨,闻我名号,即得不退转;他方菩萨,闻我名号,即得三种忍——阿弥陀佛都是给予这样因缘。你是不是这样根性?给你这样的因缘,你怎么不是这样根性?他随时在给予你,启发你这样的根性,什么时候成熟,当下就启用。有人闻名就启用,一入坚信,信一具足,愿一立,当下启用!真是不可思议!当下可以安心、歇心、生大悲心、光明心、智慧心,得种种方便善巧,超出常伦,现前行普贤之行。这都是顿觉给予,不是顿觉人也可以给你顿觉因缘,启发你顿觉之智、顿觉之利性,善根成熟。
无量寿经有一种译本,在这个地方都是用“令”字。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令无量他方国土众生咸入我国,咸成佛道——都是“令”字。令是给予的意思,直接给予,直接灌输,像大雨一样,普降于一四天下,你有什么样法器,都给你灌满,这个大雨一直都不停!
阿弥陀佛不光现在住世,乃至尽未来际亦住世。阿弥陀佛非西方佛,是十方一切诸佛之功德藏,但以西方显现。唯除顿觉人——没有顿觉人不能听闻无上的净土真实之教!一般人认为念南无阿弥陀佛,说我要一心不乱……这是净土法门?这不叫净土法门,这是诽谤净土法门的一种因缘,也是净土法门现在的一种趋向。这是一种向往净土法门的引导罢了,是一种趋向因缘,是把净土法门作为加行或资粮的修持,决非净土法门根本利益或者根本教化。现在人以坏净土法门的因缘为教化因缘,或以枝末因缘为根本因缘,误导众生。那也是个因缘吧,因为也是众生业力感召,是末法的感召。
“并法不随顺。”在这个地方可以不随顺这种因缘,可以超出常伦。我们知道,在密教中一些根性大的人不需要修持,他跟着上师随顺一下,上师最后结束的时候给他个什么信物就接受了,上师功德顿时现前。我们现在根本不可能,现在人诋毁师教、诋毁佛教炽盛得很,坐在那儿没事生个怀疑或诽谤,顺着自己就高兴,顺不着自己就骂,怎么能得到上师功德、佛法功德?根本得不到!
阿底峡尊者来到西藏,因为西藏有两个国王前后去请他,第二个王才把他请过来。铸了一个与阿底峡尊者一样的金像放到那兰陀寺,那兰陀寺才放他,说只借一年,一年后要把阿底峡尊者还给我们。阿底峡尊者知道自己这一去回不来了。阿底峡尊者的弟子中很多都是不修行的,像圆觉经前面文字写的一样:世尊发一圆音,众生不假修持而得善利——他许多弟子都是没有修持而得善利。
密勒日巴尊者呵斥这个因缘,说阿底峡尊者有过失,什么过失?没有把诸佛如来无上的甚深口诀传下来。因为他这些弟子不修持,听听够了,得利益了;但是这代人一灭,没法传法了!密勒日巴尊者与阿底峡尊者是同一时代人,他就呵斥。这在过去叫呵护,不是诽谤。不像现在人说真有这样过失——不是!他是呵护。他受阿底峡尊者的因缘,启发这种修持口诀与口耳派传承——是为启发这种因缘,不是诽谤别人抬高自己,不像现在人这种心。过去人相互宣化,是烘托的宣化,可以把佛法烘托出来。现在人诽谤是真干,真想把对方整倒!过去人是善巧,现在人是业力,不一样。
“一切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常当持此轮。”我们应不应该?特别应该!以前我感到自己学净土就不搞其他因缘,后来我说阿弥陀佛发的什么愿?就是法门无量誓愿行持之教化。因为他叫无量寿佛,寿命无量,他要修无量的法,拥有无量法益。现在很多人说念南无阿弥陀佛要专,单念阿弥陀佛,什么也不能干,我说不是。
后来就占这个轮,的确感到许多方便!从这二十五种定轮中产生出来,特别省力!好比说你想瑞相,就是境界力发生功用,很好行持;想于寂静处发生功用,很好修持。若不相信我们可以一处坐,从今天晚上开始坐,坐多久都可以,想要静下来很好静。
不是说我有本事,是说这个定轮可以启发你这种至静、寂静之心,很好运用,一运用就可以了;就可以坐下来,也可以睡觉,也可以走或跑,但心的寂静不可动摇。就是内发的至静轻安这种方便,可以用得起了。像电视机功能按钮,我要中央一台,其它频道或干扰都可以调整掉。
你要能把二十五种定轮运用得恰到好处,运用对机,对自己因缘,就很容易调到那个地方,单立一个频道,清晰得很!我要这个频道,其他频道我不要——你有主动权。人身体是两种运作:一是自在运作;一是被迫,无明使我们在生死流中被迫运转。你要是运用这种定轮,法益产生,可以把生命作一个自在运用——要它睡,马上睡着;要它起来,马上能起。生命能不能自在?收音机能自在,电视机能自在,人怎么不能自在?!
佛法给我们自在力——吃也是佛法,睡也是佛法,吃要吃得香,睡要睡得着!你说是贪着色声香味触法吗?不是!他不染著这个地方,在这个地方可以直接运用它。色声香味触法不是毒也不是害,但你要一沾染就是害,你要断灭它也是害。没有色声香味触法,我们人活的什么?但你沾染色声香味触法会被六尘转动、被境所转,生命力也不自在;你要断这个,到处都是色声香味触法的东西,你的生命也太狭隘了,太苦了!
所以六根六尘都没有过失,唯有沾染与不沾染,这是方便与过失吧!不沾染的时候,六根、六尘、六识、眼耳鼻舌身都可以转化成善巧与利益。过去说转八识成四智,就是这么个话吧!
“随顺勤修习。”希望大家发起修习,依教修行。哪个人都能做到,因为他说的是末世众生——你不能把自己开除在佛法之外吧!我举例子是说人人都能做得到,为法捐躯要比你被无明业流摧使好得多吧!要自在吧!
现在许多人不行持佛法,不依佛教,不随顺教行,多是随业流流转一辈子,不能得到佛法利益,拿着法宝作要饭花子,可怜!所以勤修习是最重要的。学习是为了指导我们行为,否则学习被荒废掉了。
“依佛大悲力,不久证涅槃。”若依圆觉经这种行持,能迅速得饶益,能迅速彻知净土法门,彻知密教,彻知一切诸佛最上乘教诲!
[1]
圭峰宗密大师著作中,关于圆觉经的著述现存有《圆觉经大疏》十二卷、《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十三卷、《圆觉经大疏钞科》中下二卷、《圆觉经略疏》四卷、《圆觉经略疏科》一卷、《圆觉经略疏之钞》十二卷、《圆觉经道场修证仪》十八卷。
[2]
《六祖坛经》云:善知识,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如净名经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口但说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于一切法勿有执著。迷人著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3]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云:文殊师利童子白佛言:世尊,我当誓于像法转时,以种种方便,令诸净信善男子善女人等,得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乃至睡中,亦以佛名觉悟其耳。
[4]
弘一法师曰:大德如印光法师者,三百年来,一人而已。盖自云栖后,法化之广,未有如大师者。
[5]
《妙法莲华经》云:是时日月灯明佛从三昧起,因妙光菩萨,说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时会听者,亦坐一处,六十小劫,身心不动,听佛所说,谓如食顷。是时众中,无有一人,若身若心而生懈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