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行者的足迹——短出开示集》:佛名印契是法平等——就路还家九界同归

       梵行者的足迹——短出开示集


慈法法师 开示


岁次乙未仲秋于山东费县丛柏庵

佛名印契是法平等——就路还家九界同归(20151005上)

 

 

我们来礼敬三宝,祈请三宝对我们周遍如实地加持!

作为一个学佛者、一个佛子,要常存念三宝。存念不是压力,是由心而发的感知事实,是作为佛子、三皈依者的特质。这个特质会唤醒我们真正于法无所得的心地安乐回归,或者说是法平等的回归,或者说实相的回归。这节课我们提示佛陀所宣化是法平等这样一个教法事实,即是实相在一切时处的周遍显示。

我们在娑婆世界,尤其在欲界众生中,会清晰看到六道众生的轮回、苦与乐的循环。在这种循环中,人类大部分择取向往乐或者安乐的法则。虽然是表面上向往,也都在传达着去凶就吉的心理趋向,这似乎是很人性化的理念。在无量无边生命的广大圆满的基础上认知,他就不会这样来认知;或者说觉悟世间的人不这样认知。因为他知道缘起——一切法的根本缘起来自于心地、心地所依。一旦落入事相,已经是无常相的一个显示,已经是事实末梢。对心念的认知在佛教中广泛宣化。

是法平等,这是对一切法不可得、法无我、性空的一个角度的宣化。一切觉悟世间者于此宣化是如实安住与运用,他的一切言行作为及思想状态是一如安乐,没有矛盾,没有修补,不需后悔;他们的作为是无畏的,任何一个作为在相续中是喜悦的自在的。

凡夫有情这种取于善法之增上修持,是我们人类的广泛认知,也有这样实践。造成了人类对强大、拥有极为渴望,包括对善缘拥有、财富拥有、事业拥有等等,造成了这种强大的欲望的独木桥。大家都涌到这个环境中,造成世间相互争夺、相互排斥乃至战争等等。像现在全世界人对能源争夺——石油、矿藏、自然空间等等,都去争夺,希望更多地占有。在佛陀这种是法平等的认知中,怎么来看待现实生活?现实生活中我们怎么运用是法平等?

是法平等像大地一样载负着一切作为,像虚空一样包容着一切作为。我们要有是法平等之心念、意识,就贴近了实相功德。即是一切法之本质相貌、本质状态,我们就比较贴近。这个贴近会变得被整个生命、情世间、器世间所整体载负与支持。这个载负是不假用力的安稳,与我们用力追求增上与安稳,其结果与状态不一样。这种自然的环境、一切生命的支持,会给生命带来休息下的充沛精力的作为与空间。自身设计的增上修法,以虚妄的残缺的心想强化自我,本身就是消耗,是残缺的认取,会在挣扎耗力上用功夫,往往做事结果会产生不如意、不对称,给人带来许许多多困惑。贪欲越多,人的烦恼越大,不对称的相续结果与表现内容就越来越多。真正认知了是法平等之事实,我们能在现实生活中从容面对每一个事情、每一个业缘的现前,真正安住于当下。

现在比较流行说活在当下。有多少人能安稳、平实、如实地活在当下?我们自身有没有理由或者认知来充分地活在当下?活在当下会不会有什么遗憾?会不会有什么焦虑?会不会有什么新期盼?怎么让当下活得充盈、圆满、彻底、无怨无悔?就是对实相的认知。许多人对这个认知没法下手。说是法平等比较泛滥,人没有直接感受。要以正见来说,无一法可得,一切有为法如梦如幻,皆是缘生缘灭的相续——这个正见要安立了,于是法平等比较容易认识。

古代善知识可能认为这需要理论、正见或者专业的佛教教育支持,就给我们说了一些方便法门。像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过去人称为万德洪名、实相名号、报德名号、摩尼宝号。这个名字具足一切功德,具足一切善巧,能接引一切众生,能印契一切众生。想通过这种简单的“南无阿弥陀佛”万德洪名的称念,让自身具足的心智当下认取,在一切时处都能称念这个实相名号,能揭示是法平等。为什么?一切时处都能称念,一切时处都是万德具足;一切时处都是万德具足,即是实相,是圆满、清净、真实的。

我们平时在念南无阿弥陀佛中,有没有对万德洪名实相功德的认知?这是念佛人能不能安心念佛的重要认知与支持。有人念南无阿弥陀佛很焦虑;有人念南无阿弥陀佛很从容;有人念南无阿弥陀佛很欢喜;有人念南无阿弥陀佛还迷失着。同样这个实相名号,为什么带来千差万别的业报状态?不是名号有千差万别,名号都是南无阿弥陀佛,无二无别,像实相是一如的一样。但人们的分别、执著、业报差异,造成不同人称念这个名号的感知、摄取、趣向不同,有不同的一些内容、不同的一些结果、不同的一些感受。

古德们认为南无阿弥陀佛可以用实相心称念——称念即是实相,实相就是称念之当下,当下是印契一切皆是实相的一个作为。这些实相念佛修持者,并不是人人掌握了大量教理。他在这种满足、清净、平等、摄化九界同归一真的万德洪名的万德光照下,认知或者感知了光明普照的事实,就是无边光摄化众生的事实。无边光即是实相之光,是不增减、不来去、不生灭之光。这个光照耀着一切法界——情世间、器世间、觉悟世间,一切众生都在如实运用着这个光辉。不过是通过南无阿弥陀佛名号的持诵、听闻,能得到实相的印契,抉择我们对实相、周遍实相、一真皆真的展示与修行入手方便。

这个方便给许许多多念佛人、没有太多理论支持的人带来极大功德与喜悦。古人说以名昭德,以德显心,以心致用——这个心就是实相心,这个德就是实相的德,这个心、德是一如的,就是南无阿弥陀佛称念与听闻的当下。这个当下就启发出来是法平等的事实,也就一切法皆是缘生缘灭的事实,或者无一法可得的事实。

无一法可得我们修行做什么?为唤醒迷倒有情故,令迷失者有清晰觉悟。没有方向者给予方向,黑暗中者给予光明,痛苦者给予安乐,饥饿者给予饮食,就是于所有人给予让他满足、安乐、平和的传递。这个传递就是光明遍照。

我们会看到一些寺庙写着“佛光普照”。南无阿弥陀佛之音声传递与持诵,就是佛光普照,也就是阿弥陀经所讲“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阿弥陀是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唯有实相功德遍一切时处,也就是照十方国;唯有清净,于十方处无障碍,也就是清净;唯有平等,能彰显实相像大地一样厚重,给人带来安乐的载负。这句弥陀名号就是心智回归、令心安乐的大地,万德具足。你的心智在具足的万德的照耀下、摄化下,不再惶惶不安,不再寻求什么,不再感到亏欠。那么我们在念南无阿弥陀佛之时就会从容,就会一念永念,就会得到真正安乐。一念、万念、无量念,都是一如功德。一念可以代替万念,万念也可以融入一念,都是清净实相功德,是是法平等之真正印契与揭示。

有这样揭示,我们在日常生活的习惯、烦恼、择取、觉悟、迷失、顺缘与违缘之中,要是了知南无阿弥陀佛的实相功德,你有意识地称念一句,或者无意识地称念一句、别人称念你听闻一句,都知道是法平等,脚下安乐。我们举手投足都是圆满缘起、清净缘起、没有缺欠的缘起。自心就会安详下来、从容下来,你这个人生会变得充实、从容,不需要急急地做个什么,也不需要急急地不做个什么。就会有序地安乐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从容面对人生每一个环节——生老病死、顺缘违缘。八苦来了会变成八正道;种种难缘来了,会变成对生命多角度觉知的方便善巧。是法平等在我们人生中会真正地充分地发挥作用。我们会从有情世间的一个凡夫,步入觉悟世间,轻轻登上这个神圣的生命殿堂,就是智者的广大法界。

这个法界远离世俗的迷失、挣扎、掠夺、伤害等等,建立的是安详、从容、喜悦、支持、爱护。他没有任何必要去杀害、去掠夺、去占有、去责怪等等——没有那样的元素、没有那样的必要、没有那样的相续力量。因为阿弥陀佛名号之实相功德给予、万德之给予,昭示了九界同归,所谓一切众生皆是往生无碍的对象。

阿弥陀佛发过这样愿,说一切众生要是往生彼国有障碍,他不成佛。所谓“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一切众生在往生彼国因缘上若有亏欠、有障碍,他不成这样的佛。他成什么样佛?任何一个众生愿意往生他的国土都可以无碍往生。动念即至,没有障碍;若有障碍,他来填补,给你补充。实际就是万德、清净、平等、无碍的法则给予。这个给予展示了无碍的无所得的法性、空性的法性,展示了清净、平等的觉性、法性,这样一个事实与内涵。他展示了这一点,让我们作为普通的迷倒有情,有机会称念此实相名号,称念此万德名号,称念此揭示是法平等之事实的名号。

我们真正有这个认知,平时若念一声、百声、千声、万声,若随意念,若专门念,都得到实相的支持、充分的支持。念得少,不慌;念得多,不负累。念一句是具足,念一万句也没增加什么。这个平等的法则,令多念者清净安乐,少念者清净安乐,无念者清净安乐。这个实相揭示了是法平等这样一个心地的厚重,心地清净、平等、庄严的安心事实,是这样的不可思议法则。

有这样一个法则,我们这半个月学佛生活与出家生活,就知道是法平等,就是梵行者。梵行即是清净行。是法平等故,法无高下,自心没有染污,即是梵行者、解脱者、究竟解脱者。依本解脱故,依实相得究竟解脱故。他了知无一众生不得解脱,无一众生有障碍;一切障碍不过是幻化的迷倒的执著,无有实质。你在法平等中直下解脱一切众生的业分、一切执著迷倒的业分,归向于实相之究竟觉悟、实相之究竟解脱,令一切众生在实相上得到究竟安住,在本质上得到安住。表相的千变万化你允许,你可以传递法则,唤醒此类执著迷倒有情。同时你也可以把功德回向他们,或者他们本身就具有是法平等之实相功德,本来安住在此真实功德智海中。一切幻缘,幻生幻灭,唯以他的心识支持而相续那样一个业相。所以诸苦中实无苦可得,诸乐中亦实无乐可得。

这种是法平等的广大心智,我们就能爱护一切众生,尊重一切众生,理解一切众生,同时能礼敬、供养、支持一切有情来觉悟与回归。所以实无一众生可度,佛广度有情。因为真正回到实相功德上来、清净法性上来、圆满报德上来,他已经运用出来了。没有亏,没有欠,展示自心的事实、法性的事实,同时照耀一切众生这种心地本具,安住在这样一个觉悟的广大清净法界。这个法界我们一般称为诸佛净土,诸佛的这样一个自受用功德。

我们作为一个佛子,出家在家,学习与实践这个教法,就是作无畏的法的回归者。所谓无畏,是不再计较于自己的习惯、所执、烦恼。这些所执、习惯、烦恼,我们在世俗生活中可能会感到有味道,像现在人说很酷、很爽。重复虽然熬煎人,但他感觉有味道。这有阶段性,没什么可怕。但要了解若是陷入这种业力中不能自拔,那是十分苦的痛苦。我们要了解这种习惯——习惯虽然还在相续,因为这种习惯的无常性、无我性、缘生缘灭性、空性、平等性,我们就会在业处得到解脱,得到觉悟,得到认知,得到尊重;不会慌慌张张去排斥、去掩盖、去放纵、去迷失、去对抗等等。这使我们生命顺着法性功德舒展开来,意识舒展开来,交往作为也舒展开来。

我们看到佛菩萨坐在盛开莲花这样的心地功德中、智慧中、妙用中、报德中,我们去赞美他,礼敬他。我们看到阿罗汉坐在金刚台上,因为他们以寂灭为乐,证得实相功德,在实相中如实安住,不取任何方便,所谓取有余涅槃、无余涅槃这样一个守护者。他们真正品味到了寂灭为乐之殊胜事实。但他们悲心,就是寂灭妙用利世间之处受到遏制。所以在大乘教法中说可以运用声闻法,不能生声闻心。如龙树菩萨说宁堕地狱一劫二劫,不证于罗汉之果。为什么?因为在地狱中尚有出离心生起,有出离成就无上菩提的机会;若是你证阿罗汉,住在寂灭海中久劫不出世,于无上道业无缘。这是从广大生命的究竟法则上来提起

在龙树菩萨时代,也有一些声闻教善知识遮大乘佛教,也有相互争议,也有相互融通。许多人都看过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其中记载了大量故事。他走了这么多西域国家,经历了很多艰辛的、荣耀的、不可思议的、辩法的历程。乃至最后载着大量经典、舍利与佛像回到华夏大地,翻译诸多经典,为我们后人带来学习与修行方便。在《大唐西域记》记载中,有上座部寺、有大乘寺、有上座大乘寺、有大乘上座寺等等。以前依上座部僧团建立了大乘教法,称为上座大乘寺,就是上座部的大乘寺。有的上座部寺院会排斥大乘佛教,不允许传过来。何以故?在他们阿含部经典中,或者巴利语系经典中,没有大乘经典。所以他说你这非佛宣化,就会阻止。

我们知道塔利班把巴米扬大佛炸掉了。以前在玄奘法师那个时代,他还看过很长的卧佛、很高的坐佛。包括现在阿富汗、伊朗等地方,以前都是佛教兴盛的广大空间。现在佛教在全世界慢慢压缩,压缩到我们中国和南亚一些国家这样的很小版块里。

像阿弥陀佛教法,真正能揭示实相功德、法性功德。这样一个彻底究竟法则的传递,的确有赖于我们华夏大地人无量劫以来福德因缘。五台山为什么在我们中国?很多地方人认为,包括在印度他们都知道,说五台山是最尊胜之大智慧者所居住地方。说东方有震旦国,震旦有五台,有文殊与其一万二千眷属在五台山转妙法轮,广施法教。因为我们华夏人有这样大乘气象的福德,才能听闻、接受、守护、传播、实践不可思议的佛法教言。尤其像净土这样接引一切众生、令一切众生回入平等法则的果地教,就是最殊胜教,其缘起直指果地觉,直指一切觉悟法界的最上乘内涵。他是一个极为稀有的胜缘施教,就是佛心作众生因地心。

我们知道九界众生心分,九界就是九个阶段的差异。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的差异;人、天、修罗,三善道的差异;声闻、缘觉、菩萨,三圣道觉悟世间还有差异。乃至在被动、半主动、不主动、主动的法界中,差异炳然。唯有无上正等正觉者一切诸佛世尊运用是法平等之究竟广大心智,其心如大地一样不择取地载负一切生命,不择取地施展一切法益,不择取地成就一切、随喜一切。你把大地挖得千疮百孔,他也没有惹你麻烦,你只是自身惹麻烦,他还是那么厚重地载负我们!

净土教法亦复如是,实相功德一直载负着我们,载负着每一个生命,载负着十法界生命。大家全然不知不觉地运用着分别、执著、差异、被动、主动等等一切差别,唯有佛陀世尊在十法界海中,游历每一个法界生命的角落,实践每一个法则,广泛地彻底地无余地实践过,了解了一切生命原本无别之本质,亲证了是法平等之事实。这个事实就是佛之知见,是佛之报德,是众生与佛心无差别之事实——他亲证此广大事实。他亲证不是为了自己拥有,是为了予一切众生作证,令一切众生清净回归,就路还家。就什么路?他证实了这样一个事实——是法平等的事实。

许多人说金刚经中说法尚应舍,你说是法平等和法尚应舍有什么不同?他这个舍就是原本无所得!你要认为有什么法则可得,你染污了这样颗心、执著了这颗心,会疲惫于此、固执于此,就会迷失;迷失就脱离了清净平等法则,又回入世俗的妄想、执著、分别、迷失业相中,会负累起来。生命逐渐受用,感到不堪忍受这种果报。我们称念这个实相名号南无阿弥陀佛,就比较容易通过万德洪名唤醒对是法平等的认知。

我们在这个世间已经接受高低、好坏、得失、人我等习惯。这种坚固认知与分别习惯造成取舍——喜欢强大、喜欢顺缘、喜欢好东西,造成这种割裂的心。所以受了许多苦、许多负累、许多徘徊犹豫。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把每一个现行圆满地回归,圆满地展示,圆满地安住,圆满地认取,你就特别容易完整觉悟释迦佛、一切诸佛、阿弥陀佛的愿望、功德与受用。我们对清净平等或者说是法平等的法则,会从生疏中逐渐能成熟认知与完善了解。

这种清净认知与完善了解,会给我们带来难得的大安乐。我们的心不再躁动,不再对立,不再割裂,不再有那么多无端择取。你可以闹中求静了。何为闹?千差万别是闹!你的心会在此万德之回归中、印契中、安住中、本来如是中真正寂灭,深层次地究竟地从一切繁杂业相认取中解脱出来。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我们随时可以念一念;烦恼时候、违缘时候、疲惫时候、择取时候、不安时候、亏欠时候……一切时处你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令心饱满起来,令心平等起来,令心回归起来,令心充盈起来,令心安乐下来,那无疑是真正念佛人的修行方式。所以这个简单方法称为易行易成的法则。成什么?直下回归,直下印取,直下彰显,直下回向,直下给予,直下周遍妙用。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即是实相印,印契一切,令一切现行现缘众生能安乐下来。

我们念五分钟佛,尝试把是法平等、万德洪名作为念佛中的体验,看看有什么样心理感知——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五分钟念佛)

我们用是法平等之心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可能还会生起一些联想、想法、念头等等,但你会清晰它、了解它。这个念头与佛号是平等的,你就不会排斥它;它与名号实质内容一样,它是实相,也不会去追求它。我们在念佛时生起种种想法,这些想法会融化在万德之事实中,或者说是法平等会相互印契,或者说本来清净就相互展示。我们就会在想法中令想法得到解脱;没有想法就清净地展示万德的作用力去照耀世间。所以有想法与没想法你都会从容,念佛变得十分有内在的心地的感受,就是休息的感受。我们在作为中得到休息,在修行中休息。在修行中休息,休息也是修行,修行本身是休息,是实相的一个展示。

世间很多说法、很多玄妙东西、不实东西在这个地方会像杂质一样松软地回归大地,把大地变得更厚重。迷失、自卑、骄慢乃至贪嗔痴慢疑的习惯,你不自觉地在淡化,在销融,在用实相印来印契它。所以贪嗔痴慢疑也成为我们休息的支持,就是休息的印契对象,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导,也是我们的报恩对象。我们对自他二种众生会生起感恩心,生起平等对待之心,让心真正休息下来——在日常生活中休息下来,在一切业缘的劳作中休息下来。

在休息中运用一切劳作,一切劳作也变成了休息;休息也就是修行,修行也就是休息;劳作无异于修行,无异于休息。是法平等在生命时刻相续中就真正展示出来。在这个地方真正踏实下来,我们能体会到佛教法给我们带来的广大休息空间、清净法界的回归、清净安乐的认知。我们会在如梦如幻的现实生活中真正得到自在、得到自由、得到法益。再说报佛恩、知佛恩,再说实践佛法、传播佛法,似乎变得很如实、很有内容,是不虚设的亲切的事实。

我们就成为真正的佛子。佛子这个名号就不是一个简单称谓,是有内容的,是我们生活内容的全部。不是说我在殿堂里才有修行、在寺庙里才有修行、在某个修行状态中才在修行——不是!是一切时处、一切法生灭之时都在修行。是法平等的广大运用,也就是生命一切时处的广大运用,会浮现出来。珍惜每一个当下、活在当下就不是空泛言说,而是生命相续的巨大事实。这个事实令我们从作为有情世间的迷倒有情回到觉悟世间,回到一真法界,回到佛陀究竟大自在的功德藏中。



 
我们在生命未来、现下,乃至审观过去,都会生起清净圆满无碍之实质心智体验。这个体验不需造作、不需假设、不需任何设置,不择时、不择因、不择缘,直下因为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实相功德名号,因为是法平等之事实,因为我们心佩实相印,一切时处皆是实相展示、实相照耀、实相内涵。我们说一切现行皆是无上的法性的功德,皆是法性功德的如实展示,就成为生命的正见抉择,会使我们有正语、正业、正命、正智、正定等八正道,会使我们真正回到觉悟法界。觉悟法界没有离开我们现前这一念、现前这个作为、现前这个思维。这样我们的生命变得轻快,变得喜悦,“但得诸乐无有众苦”可以成为一个巨大事实。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