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 境、念、行、果的运用(一)

点击下载音频

编者按:每个事情的发生过程都有共性,即都有境、念、行、果这样四个渐次阶段。人们最容易忽略前三个过程,往往只关心结果,被动地被现象蒙蔽。实际“境、念、行”是这四个阶段中可调整的“方便”,在这三个地方去调整,可以产生我们需要的结果。本课从我们心中害怕的东西入手,剖析事情发生的动态过程,以及在此动态中如何对事情进行准确、有效的调整。这是觉悟每一个事情的方法,调整它就是觉悟它。从本课开始,栏目将连续推出数篇与“境、念、行、果”主题相关的课程,欢迎读者持续关注。

(一)清晰认知事情的动态

关于事情发生的过程,我们一起来讨论,就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你怕什么?就是我们现在心中有什么害怕的东西,由此来看我们心中的事情,它是怎么发生的呢?我们来讨论讨论。

某某怕重复,它怎么发生的?

记忆过去,一直到现在,有一个结果。记忆是个阶段,对照是个阶段,现在是个阶段,结果是个阶段,这是四个渐次阶段。记忆是境,对照是念,现在是行,它出现的结果是怕重复。这是四个环节。

这些事情经过了,没问题。那我们就来了解这个事情,为什么对它会有“重复”的这样一个结果呢?他是回忆过去,对照现在,他动了这样的念,他有这样的执行。“现在”怎么执行呢?说这样是重复,产生的结果是“我害怕”。是这个记忆的一连串的一个过程造成了内心世界的这样一个结果,就是他有积攒、有“害怕”这样一个结果。

实际某某感到的“莫名”也是个结果,心念落在这个地方了。某某怕污染,也是心念落在这个地方了。我说你害怕什么呢?有人(指某某恐高)落在“高空”这儿,有人落在说“突然一个意外,我这受不了”。

实际我们心中有一个事情发生的过程,就是“现在”是你自己关心的,并不是说你真是害怕这个,根本不是,只是说我们“现在”心中的一个经过。我一问“害怕”什么,大家就落在这个地方了。你说他真害怕脏东西?真害怕莫名其妙?都不是,但是这一刻钟就在发生这样的事情。

我们来分析某某的“莫名”。莫名就是不知所措,就会让人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会产生这样一种不知所措的现象。莫名这东西超级厉害!

我们用“境、念、行、果”来解决它。

第一个是境,远方便。境,就是他在某一个地方才能产生莫名。没有一个境,这个莫名是产生不出来的,这是第一步。

第二个是念,近方便。因为一个境界的对称产生了一个念,产生了一个思想,它会产生作用。

第三个是行,进趣方便。行为,好比说这个莫名其妙、不知所措的就是行为,不知道怎么去做,没有方向了,这是行。

第四个是果,那就是莫名。

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分析呢?就是一定要学成这种习惯。学成这种习惯有个好处——远方便、近方便、进趣方便、结果,我们慢慢就知道这几个词的作用,实际这几个词是一个作用力的表达。

远方便是个作用力,近方便是作用力,进趣方便也是作用力,最后是结果。它讲的是一个作用力的动态的样子。只有动态,你才能去调整。只有动态的状态我们掌握了,我们才能调整它。这是为了解决问题,或者说来调整、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目的很清楚。怎么来解决、调整?那这个动态的认知,就是作用力与方向的认知十分重要。

这个莫名的过程,为什么说“境”才能产生莫名的这样一个参照呢?你可以问某某的莫名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有一个认识,你就可以解决问题了,要是没有这个动态的认识,我们永远解决不了问题。

远方便、近方便、进趣方便是讲动态的,这个结果实际是个方向的问题了。你要是不想要这个结果,不想要这个方向呢,那你得在动态中调整,你在远方便、近方便、进趣方便中调整,就不会产生这个结果。

所以说,境是远方便,实际就是说它的对境,也称为缘——外缘,这样引发出来的后面一个近方便的“念”、进趣方便的“行”,这都成为事实了,就产生了一个结果。

实际我们想解决这个结果,目的是解决它,或者说通过细分这个动态,我们来认识它。先要认识它,认识清晰它的来龙去脉。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把它认识清晰,了解它的来来去去的一个动态,那么它的方向,也就是结果,就能调整了。

我们从哪个地方调整呢?这个调整的力点,称为方便。不管是远方便、近方便、进趣方便,都说的是方便。什么叫方便呢?就是活动的时候,可以调整的时候,有调整的空间的时候,称为方便——远的方便、近的方便、进趣的方便。方便称为可以调整。

调整一定得在远方便、近方便、进趣方便上,就是在境、念、行这个时候调整,果——结果才能发生为你需要的那个结果。

(二)在动态中准确调整结果

这样大概就有一个角度了。那我们还来谈这个“莫名”的解决。

境、念、行、果是事情发生过程的共性,不管是污染也好,牵挂也好,某某的恐高也好,某某的重复也好,虽然说的角度不一样,但它们都有这样四个过程。这四个过程中可调的是三个,所以称为三方便,三个方便。

这三个可调整的地方、可调的内容——境、念、行,是最重要的,可以来解决这个果。这前三个是可调整的东西,第四个果就是事实了,一般地就是落实了,它就是不可调的。在可调的境、念、行上调整,那这个果就会发生改变,发生我们要求的或者说我们愿望中的一个结果。

这三个方便,就称为远方便、近方便、进趣方便,这是十分重要的,所以称为“方便”。在讲戒律的时候会这么讲。为什么要讲这三个方便呢?就是在这三个时候还可以调整,产生结果这个时候已经调整不了了,成为事实了。

我们对每一个事情要是一旦认识清晰,形成习惯,在三方便的地方,在还是这三个状态的时候,我们调整它、认识它、清晰它,清晰认识,就可以准确调整了,就可以达到我们需要的那个结果。这三个方便特别重要。

不管是举谁的例子,实际每个事情都有这个现象,都有这个共性的过程。了解了这四个过程,那这三个可调的方便是我们要关注的。但人们恰恰都不关注这些东西,人们关心的是第四个东西——这个现象的结果,被动地接受,或者说被动地被现象蒙蔽。

为什么叫被动呢?因为结果已经是个事实了,不知道前面的过程,没办法认识前面的过程,不知道怎么把握过程,就会产生被动地被蒙蔽、被接受的一个负累,这时候就会有怨、委屈、烦恼、受不了、莫名的畏惧等等。

这实际是这个现象我们被迫地接受了,并不知道它发生的过程,就是我们不了解这个过程为什么会产生这个结果。要是知道这个过程,在过程中调整了,那这个结果就会顺我们的心了。过程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人们往往只要结果,我们谈的是结果——牵挂是个结果,恐高是个结果,怎么来的不知道;怕肮脏,不知道怎么会有这么个心念,并不知道它怎么来的。

如果你们问我“你怕什么”,我肯定不这么回答。我不会这么回答,为什么呢?我肯定不是关注这个现象的,我会观察,要是我设立个现象,我会往回返:它怎么发生的呢?怎么会动这样的念头呢?怎么会产生这样的行为呢?怎么会产生这个事实呢?可能会这样逆向思维。

一般我们的正向思维都落在结果上了,没办法,就是你一落在哪儿就到哪儿了。我问你怕什么,那你只能说你怕的东西。你要问我怕什么,我一定会说我为什么要怕它!我才不管怕什么,我会往回返,返到这个一二三(指境、念、行)去。

我们去看这个过程的时候,就会发现平时忽略的东西,实际是可调的地方,我们要在这个地方用用力,培养培养回观过程的习惯。这个习惯一旦培养出来,我们就不会被事相的结果蒙蔽了,我们就是一个自由的人。别人设障碍,你自己设障碍,业习设障碍,都不是障碍,因为你会反推到它的本质上去,反推到它的缘起上去,反推到它的最动态的状态上去。

境比较顽固,不太好调整,称为远方便,远不可及嘛;近,心念是最近的方便。你看,慢慢这个名词就有力量了。心念是最近的一个东西,称为近方便;进趣方便,就是我们做不做是产生事实的一个东西,称为进趣。我们不做,就产生不了结果。这不得了啊,进趣方便,它就很有力量。它讲得都很有力量!

远方便,这个境,关系并不是太大,但它也有方便——只要我们不关注它,一下就结束了。要是从境上,我们不关注它了,它本来就不可得的,缘生缘灭,我们不缘它了,一下子就结束了。这是远方便。

近方便,我们动不动心念?我们怎么动心念?近方便,太近了,可以用上力了。

进趣方便,这产生不产生业力呢?莫名这个业力对我控制不控制呢?我们去不去实践它?我们去不去染污它?我们去不去重复它?我们去不去作为它?这是行,进趣方便。

这三个方便是特别重要、特别重要、特别重要的。对于莫名、莫名烦恼、牵挂、意外、恐高、染污等等我们怕的这些现象,我们返到它的缘起上去,返回到它的远方便、近方便、进趣方便,就是它的境、念、行上去,在这个地方用用功夫,我们就能调整这个结果,就不会被这个结果蒙蔽、制约,不会被它给你带来一种果报,带来一种事实,带来一种制约。我们主动地来觉悟它,实际这就是觉悟它,调整它就是觉悟它

清晰认识,准确调整,这就是我们学习事情发生过程的一个重要内容。

清晰认识,准确调整,就是我们来认识每一个事情现象的四个过程,我们来掌握远方便、近方便、进趣方便的境、念、行的调整的这样一个过程、作用力,来准确地调整这样一个结果,使我们在生活中面对每一个事相,成就一个觉悟者的行为。对每一个事情都是一个觉悟的运用者,就会打开事情的宝库,而不是被事情所厌烦、所疲惫、所烦恼。

这是觉悟每一个事情的方法,是很具体的一个实践方法,实际就是觉悟者的教育。觉悟每一个事情,并不是说我们讲了一个莫名就只适用于莫名,是每一个事情都可以用这三种方便来处理它的结果。

编后感
通过这个方法来思考如何解决自己受冲击时容易陷入情绪当中的问题。受到冲击后的恼怒、抱怨等等,这实际是只看到结果、被结果蒙蔽的表现。本课给予的方法旨在让我们学习放慢事情的过程,主动在可调整的空间中进行调整。在受冲击这个角度,这三个方面——在境上了解事相缘生缘灭的本质;在念上认知当下生起的嗔恨心、愚痴心,依三皈依回归本具;在行上不作染着,不去相续情绪——是可多多观察实践的角度。很重要的一点是,面对事相时提醒自己慢一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