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认识十法界,入佛知见,来主动运用人生。认识十法界了,才能真正了解这一生的愿望。人生短暂,清晰的愿望、作为,对我们来说就是重中之重了。人生做事,有大小、轻重、缓急,要是我们在大事上不认真,在重要的事上不认真,在该做的事上不去做,我们真就会丢失这一生的这一个机会。大事情一旦清晰了,大方向清晰了,那我们的作为就简洁了,简洁就省力,简洁为易成!
(一)学习十法界,是为主动运用人生
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课堂,我们来认识心理环境的架构。
佛教这个十法界对人类心理的分析,用十法界就把人类心理架构具形化。具形是十分重要的,具象、具形,那我们就能明确地、准确地来认识抽象的心理,让我们来学会积极地运用它。十法界是佛所建立的这样一个心理特质。我们每个人对生命的认识都有自身的界分,就是某一个局限性,实际这是一个局限的分类。我们真正地了解了十法界,实际就是入佛知见,我们来入佛知见。因为我们要是没有这种教诲呢,那你就没有办法入佛知见。我们通过佛所建立的世界的认知,对我们抽象的心理有一个具形的学习与运用。
因为这一段的学习,有入佛知见这样的一个过程,我们举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一些好坏啊,什么喜欢不喜欢啊,多角度、多层面地来认识人心,认识生命的心。就是从人生的一些特质中有了一些对人类的分析、认识。我们现在对人类的减劫有一个学习,说人类减劫从八万四千岁到人寿十岁,由这样的一些增减现象来认识人生。因为十法界中,人生是其中一分,我们通过人生的本位法、对本位的一些认知,我们学习怎么来做人;或者说,在人类的本位现在,怎么去了解我们的过去,运用我们的未来,或者认知、实践未来,这样的一些讲法,内容也没有太多。
因为是小课堂,就大家几个人在一起谈论一些人生的特质。那刚来的人就参与一下。我们前一段把人生的过去、现在、未来问了问,现在也可以问问大家,问问这几个人。
师父:你的过去,就是此生未生之前,你知道自己是什么吗?不知道啊,不知道。后面那个呢?也不知道。我们都不知道。不知道也没问题。现在大家大概知道自己是个男人。(慈法法师问了在场的几位弟子,大家都说不知道。)
我们这一生去世,我们分段这一生结束了,我们能不能了解我们结束之后的一些归向呢?还从你开始。
居士甲:尚不了解。
师父:未明确,还没有明确。某某?
居士乙:向往去极乐世界。
师父:我知道有个设立就行。极乐,那就是有方向了。
师父:后面这小伙,这一生以后,这个分段死掉了。
居士丙:极乐世界。
师父:极乐世界,两个。
居士丁:我想出家。
师父:死了,你出啥家?那是你这一生的事。我们就把它撇开说。
居士丁:随缘!
师父:好,有个随缘的。一个不明确的,一个随缘的。好,随缘,那是你现在的心理。
师父:你?
居士戊:未明确。
师父:你也是未明确。好,未明确是两个了。你?
居士己:极乐。
师父:极乐三个。你?
居士庚:必生极乐。
师父:这占了一半。实际未来未明确就是不了解自己的愿望。这可能是个愿望。这个愿望要有,好比极乐世界,我要有愿生的、往生的这样一个愿望。随缘,这是个不得了的事,随缘比这个愿望明确不明确都还要厉害一些。随缘是个不得了的事,关键是随啥缘。
你们来了就先参与一下,我们再往后面学习下去。
(二)主动与被动的选择,是凡圣的分水岭
学习前面的十法界,没有这样的一个知见与认识,所以有愿生的,也有没有愿生的,也有随缘的。要是我们对整个生命、整个心理架构真正有一个了解了,那我们心理环境的选择就很容易在这个作用上,我们来主动运用。
主动运用是最重要的。我们这一段讲的课的目的,主要是想让大家了解我们生命中的主动与被动。
被动与主动的两种作用要来认知。我们大部分人在未了知、未清楚之前基本上是个被动状态,迷茫、迷失、迷惑比较多一些,这是个被动状态。一般我们生命的特质就是随业相,随着自己的业力表现出一个价值,这个价值也称为自然价值。说这是自然的,生老病死是自然的,什么都往自然上靠,就有一个自然的价值。这个自然价值完全是被动的,这实际就是凡夫有情的一个特质。
主动者呢,严格地来说,像这些佛、菩萨乃至声闻、缘觉等等,这些觉悟者在主动运用生命。最主要他们对生命的认知清晰了,他们就能在这个幻化的业缘中自由地来娱乐于世间,他们是生命中的游戏者。我们一般称这一类人呢为圣者、智者。它是有差别的!
因为我们对生命的认识——十法界十类生命,我们对它的认知不够清晰,就很容易把这个被动当成一种自然。“我就这样子了,大家都这样,我们也就这样子”,那就会丢失我们生命主动的机遇。所以我们来认识十法界,入佛知见,目的实际就是学会主动来运用生命。
生命很独特,说十法界大家都知道。十法界中就有人类法界、天的法界,人类有多少种类,天有多少类,什么色界天、无色界天、欲界天……这种类太多太多了。就是在天的这个种类上,我们人类要去用生命选择,他就得多生多劫地去实践,就不要说其他生命了。太多其他生命现象了:三恶道,修罗、菩萨、声闻、缘觉等等等等,太多了。
我们要是这个生命的选择不准确——去向不清晰、愿望不准确,那它的操作性、可行性十分差,就不见得能达到目的。我们要是愿望准确,可行性就会产生一个事实。实际我们来学习十法界,来认识十法界,就是为了让我们对生命的架构与作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来选择主动的生命作为——觉悟的一个作为,或者说善于游化的一个作为,不至于沉溺在地狱、饿鬼乃至畜生等等六道中,去浪费我们多生多劫的这样一些作为。
因为这些作为是被动的,所以说浪费;就是比较苦吧,没有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所以说是浪费;因为它不积极,它就苦,苦、迷的东西,那我们就说它浪费。要是不浪费地、恰当地运用我们的生命,可以把它运用得准确,那我们对整个生命的架构呢,就要有一个准确的认识,所以这个架构认识特别重要。
你可以取相啊,对它的认知,我们可以来取相,那十法界无疑是最好的一个认知方法。
前一段我们着重对十法界作了一个提示,让我们来选择主动的生命的趣向,来选择一个趣向,来清晰这个趣向,使我们作为凡夫的迷失或者自然价值有主动运用的这样一个升华。
这节课原来有这么个引导。
因为你们几位有不同的答案,我们讲这个课,问所有的人都是极乐世界,就连像某某,还有某某,不知道什么是极乐世界,她说“某某去我也去”,那都去了。但你要是没有学过这个,没有这个认识,对这个架构没有清晰的认识,不清晰的时候,就会选择似是而非,就会多劫地浪费、苦迷于其中。那我们就会在这里浪费很多生命的一次一次的作为,就会在被动中轮回,所以轮回生死中。这个轮回对我们来说就是无尽的重复,它没有升华,也没有起到更好的效果,是个重复。
我们要给你们补补这节课,这样我们下面对十法界审观了解,你们就都有基础。来了解它这个架构,就不用多劫这样去徘徊、犹豫、轮回了,就肯定会择取这样一个生命有意义、圆满的方向或是作为。你说我不选择,那也没问题,心里有这个种子就行。多生多劫的轮回的浪费,就能化作主动的择取愿望、可行的愿望,达成这一生我们生命觉悟的价值。觉悟的价值就不是我们的自然价值了,是个觉悟价值,那步入觉悟法界,我们的法界观就会改变。那是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事情。
(三)短暂人生中,清晰自己的究竟愿望是为重中之重
我们人类减劫的特质,给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作了一个提醒:因为生命太短暂!太短暂!太短暂!我们怎么来运用这个特别短暂的人生,就是所谓人寿百年这样的人生?忉利天的一日,是我们一百年,就这么短,怎么来运用它?面对十法界,面对这样一个广大的选择,我们怎么来选择呢?这无疑是我们人生的一个清晰愿望的必须的过程。
说来说去,还是要了解我们这一生的愿望。了解这一生的愿望十分十分的重要。因为人生短暂,清晰的愿望、作为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重中之重了。
人生做事,有大小、轻重、缓急。要是我们在大事上不认真,在重要的事上不认真,在该做的事上不去做,我们真就会丢失这一生的这一个机会。我们前面也讲过:人身难得,人生难得,人生特别难得。我们在难得的短暂人生中怎么清晰愿望呢?这是重中之重的事,是十分急的事,是十分重要的事,是个大事情!那你说这谁不知道呢?那真是要在这清晰它,是我们应该作为的,清晰它!
因为人生的短暂、人身的难得,选择的权利、力量是十分不可思议的。人生有选择的这样一个广大空间,这是个十分了不起的事,很难得的就是我们有抉择的广大空间。天人的那种放逸、五欲之乐,对欲界众生来说,那色界、无色界的那种禅定之乐,无想、非想、非非想那种乐趣,我们人类根本涉足不到。要是我们有那样的因缘了呢,可能也会去放逸。因为天人的放逸是难免的,他的福报就是满足五欲,像欲界天就是满足他的五欲;色界天,满足他的禅定欲乐;那无色界天,满足他们的非想的安乐,这个是极为放逸的天人,他没有办法去选择,十分难的。修罗在斗争,三恶道在完全被动的业力中纠缠着。
我们人类的生命是十分难得的。那择取广大的空间呢,我们怎么来找得准确呢?在这里面怎么能找得准确呢?
这个短暂的人生,短暂是个很重要的事情。在这个十分短、十分短的人生中,我们怎么来恰当地处理它、运用它,那就要准确了——清晰、准确。所以说,“当发愿,今发愿,已发愿”,实际就是明晰我们自己的心地抉择,清晰它,一定要清晰这个。
(四)以愿标心,在大处着手
这个“愿”,到底有多么重要呢?
因为在这个十法界的结构、心理结构中,我们的这个心呢不见不知啊!看不见摸不着的,经典上说心不可见、心不可知、心不自知啊。所以“愿”呢,把心标出来,标心,让我们来认识大小轻重,重点找到,该做的事情必须得做。这是个大事情!我们人生的价值、难得的人生价值就能充分起来,充分地成熟它,或者说完成它的作用。
把我们的人生价值在法界中真正做到准确、清晰,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大事情。这个大事情一旦清晰了,大方向清晰了,那我们的作为就简洁了,简洁就省力,OK!简洁为易成!
实际就是一个认知、运用,来准确地运用,来成熟它。这个大方向的认识啊,说起来是十分容易的。很多人感觉大是大非、大方向谁都能看得清楚,实际不是。我们大部分人都被生活中的小节问题、琐事埋没,大部分心念或感知都被这些埋没了——记忆,或者说培养业习的需要、习惯的需要等等。人很难在大事、大方向上去拿得准,经常被这些小节问题所埋没。很尖锐。
前一段这里几个人,因为一罐咖啡,闹得很矛盾、很矛盾的。实际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感觉、记忆、习惯会把我们埋没,让我们对大是大非、大的选择,就忘记了,就遗忘了。似乎就不关心这些,我们反而就不关心这些东西,被埋没其中,你的举心动念就被这些东西带着。
要是我们真正大方向清晰了,大的作为清晰,这些小节我们还会有,这些习惯、记忆一直都有的,但它会变成我们在这样大的基础上去选择,这个基础它不会坏掉了,这是大地,它能载负着这些东西,它能承这个重了,承重的力量够了,不至于被这些东西埋没。我们平时就在这些东西中积累、积累、积累,把你的身心、作为、意识埋没了,耗掉了,就把你消耗掉了。你没办法去不消耗掉!
这一点,我们这节课作这样的提示:在大事上抉择、着手、着眼,这要看清楚它。小问题在大的基础上看清楚了,着手的时候小心一些,这样就简单、易行,我说省力易成,因为有大小的对比,在日常生活中也就没有什么。允许!习惯也允许,记忆也允许,什么别人作为也允许,它就不至于把我们埋没其中不能自拔,我随时可以自己走出来,可以认识它,看得清晰。
这一课,对你们才来的有这么个提示,我们以前学过的,再重复一下这样一个概念,谢谢大家!
弟子:感恩师父!阿弥陀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