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诸法因缘生”,有因有缘,就是有依正二报,由心理跟环境配合所出生的一个现象,实际就是事情的一个过程;“缘谢法还灭”,这个事情过去了,它的空性的本质必然现前。觉悟者顺着空性安住,自然回归;执著就迷失了空性。我们对事情的执著、染著的习惯带来了烦恼,它不是必然的一个烦恼,烦恼相续实际就是执著相续。
(一)依正二报是对事情的整体性认识
我们对心灵的设置、环境的设置不知道,大部分我们都是在这个地方有问题——它咋构成的,咋来的?
我们之前讲的事情发生的过程,我们试图在事情发生的过程的三个点:一、二、三(即境、念、行)中——调整的关键中,来调整它这个因果,在这个可调的空间,我们来调整这个结果。我们的学习,就是它的心理环境的结构与作用,实际就是事情发生的一个经过,我们来认识这个事情,实际事情是每一个事情,每一个。
我们列举了大家的一些害怕的东西,今天我们就说最喜欢的东西。我们换一个角度,从最喜爱、最喜欢的东西说。
上一次说最担心、惧怕的东西。为啥呢?实际想把它这个结构——事情发生的方方面面的一些角度,我们来认识它;把可调的东西,来对这个果真正地有个调整,有真正的一个自在、自由的东西——怎么能让它自由、自在起来,这样一个方式、方法。因为大家已经认清它了,它的自在性与自由性,都会找到那个点。
那我们现在从每个人的喜爱的角度,干脆都先列出来,这样大家都看得清楚。我们先从某某开始。
居士1:我最喜欢我想要得的东西马上就能得到的那种状态。
师父:实际就是满足欲望。这个没问题,是啥都不要紧。
居士2:我喜欢一切美好的东西——美好的景、美好的物、美好的人……
师父:美好的一切。
……
我们要多方面、多角度地去对它的架构剖析、认识,这是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心理架构,怎么来运用它,一定要了解它的架构、结构。不了解它的结构,我们根本没办法去运用自己的心,怎么样让它自由啊、自在啊,那是没办法建立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喜爱的东西,某甲想满足自己,某乙感觉到美好的一切,某丙活着,某丁要把内心的东西描述出来献给别人,某戊有颗自由的心,某己要和谐……实际就是我们每一个参与者都有自己所喜爱的。
内心的结构是多角度的,是多层面的,是多知识的,是多元化的,是十分多元化的,就是它不是那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所以,很多人说你转换一念就行了,你这一念一调整就行了,不!他被很多东西牵制着,它这个结构很复杂,很多东西把他牵制着,他就想不来。像某甲那么简单个话,某乙对他说你转个弯就过来了,他就转不动!为啥呢?他的结构被牵制的东西太多了。就是他这个结构运用得不灵活,他被这个结构制约着了,架着了。
有的人的结构是自己操作的结构,可以运用自如;有的人就是个傀儡,被这个结构的东西变来变去,完全没有自由。那这个结构是个什么样的状态呢?实际我们都有一个自觉的过程,这个展示也是个自觉的过程。
当然,通过他人的事情来平等地观察,这个地方一定不要有好坏想,不要有我、他想。好比说现在,我们是六个人分析这六个人的角度罢了,没有任何东西的差异,都是在找觉悟的一个方式、方法。这样看,你心里就十分地轻松,我们就容易对这个结构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就是多元化、多层面的,实际都是我们的心。
大家所有的业缘,跟“我”都有关系;“我”的所有的业缘跟大家都有关系,称为依正二报。这是个大名词,依正二报。这样我们就没有这种所谓的割裂的一些思想了,那就比较简单,容易觉悟自己的依报与正报。实际正报呢,往往过去是指的心理,把心理当正报;那现在的人呢,把自己的生命环境,把自己的生命当成正报,环境当成是依报。所以心理环境的结构,实际我们的心和环境是搭着界的,关联着的,互为关系的。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点。
一般我们认为的心理,会单一地说心理,就把环境给忘记了,会不顾环境,实际是不可能的;没有所谓的单一的一种心理,没有单一的心理,单一是没有心理的。说清净,它总是要配合的;所谓的正与依是要配合的,就是佛说的“诸法因缘生”。要不然就生不起来这样的一个架构、结构,它的作用就无从谈起了。
我们要谈这个心理环境,实际就是所谓的事情发生的经过,今天是从这个结构来看,来平等地展示一下我们心中原来有憎恶的东西、恐惧的东西,也有喜爱的东西。你看我们从大的两个角度来先认识它,就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个状态。
实际像我们所说的这些东西,细细地分,我们每一个人所有的角度都有,只是看在哪个环境中表现罢了。不同的环境在这种多元、多角度的状态下,这下面五个角度,可能就是某某内心另外的几个角度。那其他人以此类推,我们都是一样的,都可以作为我们多角度地来观察,因为这是依报嘛,他人是作依报说,那他人呢实际也是我们内心的某些角度。这么看,就特别轻松,这个平等的、松弛的心啊,坦荡啊,就比较容易表达出来。所以我们面对一个问题,都是坦坦荡荡的,没啥,就是这么个心理,就是这么个状态,就是这么个样子,大家都简单化了。
那这样呢,我们来认识心理环境,它的结构就特别活泼,就不会说我一定拧着一个什么样的特色,我是什么人,我跟别人就是不同。实际人人从单体来说、个体的角度来说,各个不同。这都没问题的,都不用去故意表达,各个都不同,都有它的完整的特质。我们就是自自然然的,它也表现得各个不同,这个都没问题的。
但你越松弛、越坦荡呢,就越容易觉悟整体性的,就是每一个事情实际是说的整体性,而不是各类地说——不是说哪一个人如何如何,是我们整体对事情有一个认识,实际就是说依正二报,不说个体的某一点、某一事,把它具形化。我们松散地这样来展开这个架构,对它的多元、多角度、多层面有一个认识。
先学会认识,再来学会运用它,主动地运用它、调整它,我们有这样一个过程,实际是细化,或者说多元、多角度、多层面。
那我们来多角度、多元、多层面地来分析我们的心理或者事情的过程的一个架构,就像搭一个房子需要很多的东西,做任何一个事情都有很多东西组成的。
(二)觉悟为随顺空性,迷失为执著相续
有这样一句话,这是对架构的一个说法:“诸法因缘生”,有因有缘,就是有依正二报,由心理跟环境配合所出生的一个现象,实际就是我们的事情的一个过程;“缘谢法还灭”,这个事情过去了,它的空性的本质是必然现前的。我们对它的执著——执著、染著的习惯,不是必然性,是执著造成的,那这个执著的习惯就带来了烦恼,不是必然的一个烦恼。
烦恼相续,实际就是执著相续。
执著就是一个烦恼,执著就要负累,执著的负累给我们带来了烦恼,它不是必然性。因为空性的本质,在一个事情的发生过程以后,是必然出现的。这个执著的习惯是烦恼的相续;要没有这个执著,也就是所谓的“缘谢法还灭”,就回到空性的这个必然上来了,这个必然成为事实。所以这是它的多方面的东西。
觉悟者不过是顺着空性安住,自然回归了。
烦恼呢,负累呢,他习惯执著这个东西,记忆中、环境中,他染了这个东西,烦恼就相续了。所谓的觉与迷,觉悟不过是随顺罢了,这个地方不过是执著罢了。所以执著就迷失了空性,随顺就安住于空性,就会得到性德的支持,就是载负。执著呢就会挣脱这个载负,就会自己制造一个东西,制造一个环节,那就是所谓的架构,它是个结构。
所以不同的人,不同执著。我们的爱憎就是我们的执著,不同的执著就带来了不同的相续。说烦恼相续,实际是种种不同在相续,相继续——继续地在延续着表达,种种样子,种种执著。我们的架构中呢,种种的爱憎就在相续着。
那回入空性,是自然的,是觉悟者所行。他觉悟了什么呢?他觉悟了本质,觉悟本质的人他是必然“缘谢法还灭”。这个灭是什么呢?是回到本质上来的一种状态,实际是觉悟的状态。
那这个就是我们执著,执著的习惯;执著习惯,习惯执著,这样一种烦恼相续,就是烦恼、负累的相续,也可以说是染著相续,这样一个特质。
我们来看这个架构的作用,那这是觉悟者的一个状态;而这是我们常规的状态,就是所谓的执著、负累、迷失的一种相续。不同的相续——染著的相续,烦恼的相续,或者说是执著的相续,或者种种说法,但它就是没有这个“缘谢了”——因缘已尽,因缘已经谢了,但我们的心相续没有去掉;心相续没有去掉,环境就伴着你的心的记忆在相续,如此而已。
(三)大度地体验觉悟与迷失
结构构造成了一个觉悟世间与普通的情世间。
情世间就有爱恨,我们说喜欢与不喜欢。那觉悟世间我们称为极乐世界,诸佛国,也称为觉悟法界。情世间我们称为六道众生,都不同嘛,就称为众生。分水岭就是一个是觉悟,一个就是在情。这个“情”,实际就是执著,就是烦恼,就是不同,就是染著,这样一个情;就来自于执著、负累、烦恼、不同、染著等等,这些就是情世间的情所在。
觉悟实际就是性空的本然的作用,他善于用情,他善于用六道,他善于用种种法界,所以说称为极乐世界,他善用,这是个善用的法界。情世间是被用法界,这里面的所有有情都是有被动性;那这个善用法界一定是主动的、积极的,得到究竟安乐的,实际是个觉悟法界。
那这个情世间与觉悟世间,合成了我们这样一个宏观世界,就是大千世界。过去认为觉悟世间有这几类:有佛,菩萨,有声闻,有缘觉,一、二、三、四。那个是有六类,六道,这有四类,称为大千世界的十种法界。
这地方我们画了十法界图,昨天我们用了十法界图那个说法。实际这个架构,它的完整性就是十法界,有觉悟法界,也有六道有情;有极乐世界,也有六道轮回;有这种顺忍、信忍、无生忍。佛陀证得无生忍,所谓的无生忍就是不造作,不造作的一个觉悟、善巧,善于运用一切因缘。善用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事情,具足一切,他不断灭的,具足一切,他是善用者。
六道众生因为被情所困,被爱憎情仇所困,所以他是被用法界,他就是被动性,情就把他给困着了。好比说,染著的东西把他困着了,不同的东西把他给困着了,跟人不一样嘛。烦恼、执著、负累等等都归到这个“情”上,把人给迷着了,就是被用于法界,被动地被业力所使用的一个法界。
这个呢完全是一个主动的、自主的、明亮的运用法界,就是四圣道,四圣道就是觉悟的法界。我们说佛的法界,说极乐世界,实际就是十方净土、十方佛土都是极乐世界。他们为什么极乐呢?《无量寿经》中有很多记载来介绍佛的境界、佛的作为、佛的依正二报,那就是佛的架构。还有菩萨的架构、声闻的架构、缘觉的架构,当然也有六道众生的架构,实际就是我们的心理环境。这两个——依正二报的配合呢,它的作用展示了不同的法界,不同的法界展示了心理环境架构的作用,实际就是涉足到每一个人、每一个事情的过程,这回过来说,就涉足到这样一个状态。
实际还是想谈我们每一个事情没有离开十法界,我们每一个作为没有离开觉悟与迷失,我们每一个作为、每一个事情没有离开爱恨情仇。大度地来看心理环境架构的作用,大度地从觉悟的、从迷失的、从每一个角度来体验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