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慢慢地清晰、体验凡夫跟佛菩萨的思想角度差异,去观察、了解,那我们来学习佛菩萨,学了什么东西就比较准确;凡夫有情的烦恼的根源是什么,也能比较准确地了解,处理烦恼就会逐渐精准、有力、有效。一定要看到分水岭,一个是觉悟世间,一个是我执迷失;或者一个是不为自求,一个是为自求。有对比、有了解、有观察,学佛的方式、方法就真正能用上力。
(一)为自求即是妄想
我们找一个话题。今天吃午饭的时候说不同年龄段人的思维、思维差异,聊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状态,聊他们80后的一些状态,我就很有感触啊。
像对比比较鲜明的,实际就是佛菩萨这样一个觉悟法界的有情和我们这个情世间的有情的这种思维方式。这个是很奇特的,比较鲜明。我们情世间的人的思维很奇特,佛菩萨的思维也很奇特,他们这个差异就比较鲜明。像我们在不同年龄段呢,这个差异实际并不是太大。但是我们也可以对比出来成熟、不成熟的一些内容。这个话题来源于不同年龄段的一些思维状态。
我们先讲讲觉悟法界跟我们这个情世间法界的有情,思维的差异十分大十分大。实际简单地来说呢,佛菩萨就是“不为自求”,这是他们的一个最简单的方向。这个(情世间的有情)肯定是“自求”,就是为了自己。这是很独特的一个区分。
中国人讲“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是一个传统的话,为什么凡夫就会有这种所谓为自求的一种特点?佛菩萨为什么有不为自求的特点呢?这一点我感到我们这一节课呢,大家能从这些角度观察观察、思维思维,还是一个有意义的话题。
因为谈这些话题,真是有点欺弱的感觉,说幼稚的人容易感觉到在欺负人一样。但我们谈谈佛菩萨,可能应该没问题;再谈谈凡夫有情的想法,就容易有一种感受。因为我们这里面80后有几个,谈论这个,这些孩子挺无辜地说:怎么老谈论我们80后啊?问我。我感觉不谈这个了,我们谈论这个话题还是有意义的。大家先把这个题目看一下。
那为什么说凡夫有情的这个妄想呢?实际我们造作出来的这些东西,就是为自求的东西呢,它一定是个妄想。我们可以去分析,或者说大家来找“我为自己不妄想的一个东西”,就是不是妄想造作的,只要是为自己的,可以找一个,找任何一个话题都可以。
大家都可以寻找一个:我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为自己想,不是妄想、不是造作的一个想法,或者说是一个角度。大家都可以来发现或者思考,去寻找。能不能在我们所有的想法中,只要为自己的这样一个前提,而不是妄想的一些想法,可以寻找寻找。只要是为自求的,为自己这样一个作为,大家可以思维思维,找一找。可以举任何一个例子,就是我知道是为自己的,但我这个不是个妄想,找一个。
弟子:要活下去。
师父:活下去就是妄想,你不是妄想吗?谁不让你活了?实际就是离不开这种无端的造作,无端的造作。只要是为自己,这个东西就一定是造作,就是没事儿找事儿。中国人有个“画蛇添足”的说法,就是多此一举的东西,一定是。我们任何人可以去挖掘这个,“我这个想法不是”,你可以找一个。每个人都可以寻找。
弟子:为自己求觉悟。
师父:求觉悟也是妄想,一定是妄想。为自己求觉悟一定是妄想。
你经不住分析,我跟你讲。刚才某某说他喝咖啡,我说喝咖啡得有个理由。“我困了我喝咖啡”。为啥呢?我困了嘛。实际肯定是个胡说,就是一个喝咖啡的习惯。
所谓的凡夫,我们为自己想就是凡夫,为自己着想一定是个凡夫。普通人就是为自己着想的人,对吧?不为自己着想的人很少,那就是佛菩萨了。觉悟的人,不为自己想,他对生命有一个准确的认识、了解了,他就不再为自求。为自求一定是在打妄想。我们可以找嘛,大家都可以一起发力,来找一个不是妄想的为自求。
不为自求就是佛菩萨!他这个觉悟法界呢,不为自求就是一个觉悟的特质;为自己呢,就是一个凡夫的特质。所谓的情世间,往往用自己的生命、习惯、意识、知识等等来感知这个世间,建立自己的生命相续、生命环境,都是为自求,这就是所谓凡夫有情。我们这些普通人都是这样做的,没有几个不是这样做的。不这样做,那就蹦到觉悟法界了。
妄想,一定是妄想。你认为自己“有”,你一定是认为自己“有”——“有”颠倒妄想,你才要远离,对吧?“没有”,你远离什么?你看,“有”,你才远离,对吗?它是对称的,就像“我困了,我才喝咖啡呢”。
弟子: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师父:你这个话题,你“有”这个对象,实际这个对法中,本身就是颠倒梦想,你就在染这个事儿。这是一对嘛,对吧?就是我们的思维模式,大家可以去掂量着用一用,试一试。很多人说,“哎呀,我这个想法就很烦恼啊”,实际就是在为自己、为自求的东西上,人怎么折腾都烦恼,没有办法不烦恼。
弟子:但如果我们是为子女或者是为父母来求健康,这也是吗?
师父:也是,那是大自己,为家嘛。好比说,为家、家人,为环境,这都是妄想,肯定是。
找,我们就找一个不是的才好呢!只要是为自求的思维习惯,一定是造作出来的一个妄想。都可以去思考思考,思考一个不造作的、不妄想的为自己,看看是个啥。所谓的凡夫,就是为自己,没办法。要不为自己了,那就是佛菩萨,就是觉悟者。你可以思考,这个对比度很强的。
一定要去找一找,到底有没有为自求不造作的妄想呢?可以试一试,要真是我们都找过了,真是就特别理解佛菩萨。我们现在对佛菩萨并不是太理解。
把这个分水岭——为自求与不为自求的特质,我们要能找出来,那我们就做了一个大行凡夫,就是做一个开始觉悟的菩萨,开始学习佛的一个真正的……哦,原来不为自求是一个特质——觉悟者的特质。
弟子:师父,那自利利他的这个自利,算不算是自求?
师父:也算,本身自利也是个妄想。实际佛讲这个东西,说有两个体,在如来藏教中有两个体,一个是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个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在了义教中,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不了义;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才是了义的。他在说真实,真实的功德。
不了义,就是妄想,这个不了义就是造作。有造作,这个造作就是个妄想。这(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心作的东西嘛,你看。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它就很干净,很彻底,就是实相功德中流出来一切生命现象,它回到根本上说话了。所以这个就是即心,简单了,很贴切、很如实地在根本上表达了这样一个如实的现象,那就离开妄想造作了。
这个地方剥得清晰了,就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佛菩萨,佛菩萨干什么的。从哪个地方学习呢?为自求与不为自求的差异,这是十分重要十分重要的一个节点!十分重要的一个焦点问题。
“很难”,这个烦恼,你看,这造作的烦恼马上就出来了,习惯的造作性的烦恼。一动念,一举出来就是造作。一动念就出来了,这难易就出来了,这个难易就是妄想。你不造作,这个难易就出现不了。所以佛菩萨不在这个地方用功夫了,就是不为自求。
(二)不为自求是觉悟与迷失的分水岭
弟子:那就没有表达了,这里面?
师父:有表达,刚才说的发愿嘛,不为自求的愿嘛。对吧?怎么没表达呢?有表达啊。你举心动念出,你就出在这个问题了,没法表达也是个妄念啊。不是吗?不是个妄念吗?就不怕我们动念嘛,对吧?但是你逃不出妄想,为什么呢?习惯,那都是习惯,凡夫的习惯,就这么简单。
佛都有大愿,你看观音说:以什么身得度,我现什么身。不是表现得很清楚吗?愿望很清晰啊,但又是不为自求啊。不是觉悟者的表达吗?你看,允许吧?那你去表达嘛,我们去表达嘛,大家都可以表达嘛。一表达就是妄想。“我为道业”“我懂得这个道理”,你看这都是造作嘛。“我懂得这个道理”就是造作嘛,“但是很难呐”,对吧?
这个不是思维游戏,是超越思维、运用思维的游戏。先要超越我们的常规思维,就是习惯性的思维,先要超越它,再来运用所谓的正念思维。正念思维就是所谓觉悟世间。那大愿就是觉悟世间的一种方法、表达。
对佛菩萨的愿,我们能记住多少?佛菩萨的愿望有没有为自求,或者说妄想的一些角度?好比说,恒顺众生,有这样一个愿望。很多人认为,恒顺众生就是别人想干啥,我就随着干啥。不是这样的。他这个恒顺,实际是性之所依,他表达的是众生一切作为没有离开性德的一个特质。就是你怎么做,我都能理解,能包容、理解、允许的这样一个特质,恒顺。因为啥呢?他了解,就是性之所依,就是他没有离开性德。他了解了这一点,他能理解任何一个现象,就是众生现象、众生的作为,能理解、包容。
他是有方法的,就是大愿来解决的。说人干啥我就干啥,这没啥意义,最多是个盲从,对吧?就是一个盲目的盲从者。像观音发这个愿呢,以什么身得度,你看他后面有个得度,要用欲勾,先来跟他搭上界,对吧?就先来给他理解、包容,对吧?先同事,我再去令其得度。像文殊的是不管你怎么对待我,都可以,我令你发菩提心。你看,他这个菩提心是引导,这个是他的重要的作为。你怎么对待我不重要,我令你发菩提心是我应该做的,OK?
心里的愿望,可行的方法。有总体的愿望,也有这种可行的、比较细微的一些愿望,可以执行的一些细微的(愿望)。
要是有一个,好比说想帮助某甲的愿望,他(指某乙)就可以在一些细微的愿望上去设置。好比说,第一步,我允许她去欧洲,去法国,对吧?因为那就是她的世界,她喜欢,在这个世界她受不了,她受不了这个环境。得允许,允许她。第二步,我允许你,你必须得学习什么,佛法或者说来觉悟这个人生,而不是陷入人生的这种生活状态。他也可以给她提出来一些建议。这(允许)就是他第一步的一个设置。下面怎么来让她自身在法上受益,引导对方在法上受益,那就是一个可行的。
她不成熟,她来生活啊、交流啊,这样一个环境,她就会有孤独感。她没有感觉,你强制她不行。她要那个环境,要不然她心里有孤独感,她得不到支持,就是人与人的交流机会少,她很容易就想到欧洲,想到莫斯科,想到她那个法国,对吧?这太正常了。
就像我们国内中国人出国一样,好山好水好寂寞,就想回到国内吃地沟油,对不对?明知道是地沟油,也要回去吃一顿、搓一顿,干啥呢?那有中国味儿嘛,对不对?跟这是一样的。她在这儿不成熟,那种交往的模式、环境,生活环境、人群环境没有,的确是很难。你硬让她安顿下来,不容易。
可能慢慢地觉悟了,人心里知道内心的丰富了,不为自求了,可能就有机会,对吧?那什么样的机会都有,人在什么上头都行。但在现在的状态下,她需要周围环境支持,人缘支持,生活资源的配合,OK?应该允许,起码说在现在,他应该允许。不能用力,现在要用力,就会出现伤害。某某他们不是要回法国吗?可以去走一走,来做一个调整的机会。
凡夫跟佛菩萨,这个思想角度差异呢,大家去有个概念,这概念慢慢地来清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慢慢地去体验,一个一个地去观察、了解,那我们来学习佛菩萨,学了什么东西就比较准确,凡夫有情的烦恼的根源是什么,我们也就比较准确地能了解,那处理起来,慢慢的就会精准、有力、有效。这一点呢,一定要看到它的分水岭,一个是觉悟世间,一个是我执迷失特质;或者(一个是)为自求,(一个)是不为自求,它的特质。
为什么说为自求是迷失?我们可以自己去分析,一定要善于去分析它,善于分析这个东西,我们来真正有一个正念、正见的认知,这样就很容易处理。(来了解)觉悟世间的这些佛菩萨,来了解我们这些凡夫有情,去认知他,需要清晰地认知。
这样的方法比较简洁一些,很容易认识,很简单地看清楚这个问题,就容易操作,为自求与不为自求。
不是简单地说我理解了,这个不起作用的,一定要去善于分析我们凡夫的心理习惯,善于分析。正面地认知,明佛大愿,明了这些佛菩萨的愿望,他们的大愿是什么?他们的愿望为什么这么发呢?这些愿望到底起什么作用呢?了解他们的大愿,去看我们凡夫的心理习惯。一个是习惯,一个是大愿。所以这个大愿表现了一个实相心,心的实相,就是真相。这个(指习惯)就是虚妄的一个状态。
我们要了解这些特质,有对比、有了解、有观察,那作为一个普通人呢,学佛的方式、方法就真正能用上力。实际用上力就是去实践、参与,在经典上讲,叫“依教奉行”,很重要。要不然我们用不上力。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