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心力、缘力、境界力有圆顿的特质,串习力是渐次的特质。串习,一定要清晰这一点。我们来分析观察的时间,看我们着重偏向于哪个力,那我们就知道自己的这种修法、修行的一个着力点,就是我们怎么来支配这一二三四。
我们学习,实际就是一个方法熏修。这节课,重在我们对这个力,作用力这四个来源,我们来复习一下,以前学过的。要了解我们的生命中,所支配的这个力量,支配的这种作用力,它主要是四个来源:心力、缘力、境界力、串习力。
(一)心力、缘力、境界力与串习力的差异
现在我们所谓的修行,大家关注的是串习力。串习,这个很明确,习惯。串习呢,人们就把它当成一种修行的主题。我们在这个习惯上有一种串习,就是大家不断地串习串习,好比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好比说一个道理、一个动作、一个体育锻炼,或者说是一种什么心念,或者说记忆一个什么,增加一个什么记忆或一个技能,基本上都是串习而来的。人们容易忽略的实际这两种——缘力、心力,最容易忽略。
缘力、所缘力就是所依力。所依力也有人关注,也有时候会不关注,但大家关心的或者在意的,基本上都是串习力,就是在这一点上了。恰恰就这一点,串习力是一个渐次的东西,渐次的。像境界力,心力,包括缘力,这三种力不是渐次的。像这个缘力,是不增减的。
这个心力是实相力,本质的力量,它不依增减、来去作为内容,它是不对立的。这个心力,一般的认知很少,这个地方是真正的休息处。它这个地方称为歇心,歇者名心。人不知道歇心,就是不增不减的这个事实,也就是所谓实相力,人的心力,一般呢用不上。
阿弥陀佛这个教法,实际直接用的是心力,就是实相力不增减地载负有情,令其休息,就是给你一个真正的安乐,所以称为安乐国。实际就是不增减的休息,也就是所谓的载负有情的一个修法。这个心力是佛所完成的一个完成式,实际就是实相力,也就是所谓圆满的特质、无碍的特质等等。
要是没有一个很好的教法,我们涉足不到这个东西,人很难去涉足它,涉足不到。就是你的思想碰触不到这个地方,我们的思想观念涉足不到。所以过去的人需要授受,就像我们学英语一样,要是没有一个老师的教授,很多内容你根本不知道,你想象永远想不来,包括一些技能锻炼啊,你一定要有个授受。那这个心力、实相力,也授受而来。戒律、技巧啊,都需要授受的。所以这个授受,它有境界力的特质,就是所依力的特质,这是教法特质,就是方式方法的特质。所依力,它跟着就来了,就会产生在不同的境界下。
你看,我们到一个境界,马上就了解这所有的内容了(一百本书都记载不了的东西),它会产生一种力量,境界力。好比我们来到斐济,来到大海,潜到水中,你去体会,你去看一万本书,很详细地记载,它也没有你进入到海底那一刹那所感触的东西内容多,为什么呢?境界力不可取代!下面的串习力实际就是渐次,我们能深入、细致、细腻地去了解些什么,慢慢地深入了解些什么,这样一个渐次的东西。
串习力是最慢最慢的一种状态,但是我们比较容易在意,最容易专注于此。所谓的教授啊,方法的内容啊,境界带来的直接景象的趣入啊,串习力是很难一次性得到的。渐入佳境,这都是渐渐地来。渐入,持续而来,逐渐地细腻深入。
心力是授受而来的,非增减,这个是教法。就好比说承载的工具:飞机、汽车、神通、步行、驴车、自行车,不同的教法呢,所缘力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它这个载负力就会产生。
当然境界,有它的特质。中午我吃饭的时间,我这个人从小就对黑色的东西特别地忌讳,黑色、绿色我都是,饮食中一旦出现,我就完了,就关闭门了,那个大门“啪”就关了。那一定要去吃呢,就处理,完全地不关注这个东西。完全不关注没问题的,就跟大家一样吃进去了。但是一旦关注:哦这是黑色的、这是绿色的——完了,你再让我去吃,就很困难很困难了。他心理上的这种力用,记忆的这种力用,就产生了一个决定,他再去用力就很辛苦。
像我看到这个绿叶,你想让我吃,这是特别辛苦特别辛苦;但是说“这是吃的东西,你就吃吧”,关注点在其他地方,真就是能吃,包括黑色的东西。以前做那个菜汤就是黑色的,我一看,因为我静静地坐那看,就我一个人坐那看着,越看着越想:怎么是黑色的呢?黑色的,我怎么能吃呢?为什么弄成黑色的呢?就越想越多、越想越多。茄子加那个酱油啊,茄子本身遇水就黑,再加上酱油更黑,在那个土豆的衬托下特别黑。这个境界力一下就把我……真是,我想了很多办法,不行,怎么都不行。就因为这个境界已经决定了一个状态,你已经进入这个状态了,你再去改变它,十分困难。
那可能是业力造成的一种境界。这个境界你不能让我进去,一旦进去,我得慢慢地调整。我举这个事情,我体会特别深。实际就是一种境界,一种感知力造成的。我们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实际受所缘力、境界力的影响都很大。
这个教授呢是个不可思议的事情。
所缘力,我们知道这是个什么样的法则,择取个什么样的法则,会给你一个所依力;境界力,实际就在这个法则的授受呢,可以带我们入一个特定的境界。唯有串习,这个渐次性,实际我们比较亲切的,恰恰是这个东西。习惯、习气,慢慢地来,它有品味,这个地方有品味。其他的基本上都不是。好比看到彩虹,太阳出来了,彩虹,“哇,这么美!”那你要描述,很不好描述的,但你拉人过来一看:哦,这是个双彩虹,很美呀。很多人说我一辈子都没有见过,对不起,你现在一见就行了,它所有的力量对你的影响、感知都出来了,这个地方就不是慢慢来的。
(二)再谈四力的运用
生活中经常会触及到习惯,触及到习惯对我们的一些影响。好比说,喜欢吃辣的人,真是无辣不成餐,有的人喜欢吃肉食的,无肉不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气。说串习,就是慢慢地养成习惯。这个东西是一般我们关注的点,大家平时谈论习惯的多。说那个人怎样怎样怎样,实际就是谈论他的习惯,他习惯一些做法、想法。我们通过某种境界,会说某种人的习惯;但是谈到心力,涉及到心力,没有佛陀的教法,十分困难,就是实相力很难涉足。
我遇到很多很了不起的法师,真有修持的,在说法的时候,夸夸其谈,但是一落脚,一落就落到这了。他心一落地,就会谈习气,习气习气,怎样怎样;自己呢,要么就是我很如法——我很骄慢,要么我很不如法——我很自卑,就会谈到这种串习所产生的一个力用差别;很少去谈心力、依止心力,所谓的实相力载负。
这一点我们可以去做一个观察,对我们自身的举心动念做一个观察,举这么个例子,大家慢慢地消化消化。
我感到这东西特影响人,所以很多人在这个串习啊、修行啊、念佛啊、记忆的一些串习或者生活习惯中的一种串习上,就会把自己搁在一个状态上,不得自由。就像我这就不自由,一点都不自由,就卡在那个地方,力量到底有多大呢?就直接影响你的生活了。大家可以去观察观察,我们也可以慢慢地谈一谈。
实际我们在世俗法则中,大家会含糊地,就是似是而非地会有这三个力的谈说,大概都会有。但是他的重点会放在这——串习力。我们谈论基本上都是这个,好比说你不勤奋不行啊、不努力不行啊、不仔细不行啊、不专注不行啊,基本上讲的是串习力的这个特质,不付出不行啊。那境界力,他不是付出得来的;缘力也不是,好比说我要坐个毛驴车或骑自行车,我怎么速度也没有坐飞机来得快,就你坐一个普通的轮船,怎么的从我们国内开到这得两个月。法则的差异很大,这个跟我们的串习有没有关系呢?实际有时是没太大关系的。大家可以去观察。你说我天天串习跑步,我就可以像飞机一样的速度,那不可能的,或者说那是很久很久的东西,对,那个是很慢很慢的。
所缘力是个不可思议的东西,心力是个不可思议的东西,境界力是个不可思议的东西,串习力当然它也不可思议,但它一定是很慢的、很有序的,一定要注意这个特质。这三个都有顿的特质,过去叫圆顿特质;这个地方,串习力一定是它的渐次特质,有渐次。就是像我们坐飞机,感觉到汽车不行的,当然有人修神通有神通的感觉,走路有自己走路的感觉,自行车有自行车的感觉,这感觉,的确是差异很大的。
这(心力、缘力、境界力)有圆顿的特质,这个呢(串习力)是渐次的特质。串习,一定要清晰这一点。我们来分析观察的时间,看我们着重偏向于哪个力,那我们就知道自己的这种修法、修行的一个着力点,就是我们怎么来支配这一二三四。这四个东西,我们怎么来支配它的作用力。我们最重要的支配是哪一个,或者说运用哪一个?这一点大家也可以观察观察,也可以谈论谈论。
我这几天受冲击比较大的就是,有两个寺庙的事出现了很大的一个违缘,年底又这个那个,就是权利的更迭或者说维持等等,到境界这个因缘上,那简直就是妙不可言了,就是大家都不知道说啥好。我说大家依法呀、爱护啊,平时学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为什么呢?习惯这个东西太厉害,一到利害关系上、人我尊严上,一下就蹦出来了,什么都遮蔽了,它成主体力量了。
我感到,平时对心力、缘力、境界力的认知,或者说串习,这个反向的串习不够!在串习的习惯上还是比较着重,有点落在这样一个习气上的习惯,人就很不容易运用这个心力的一个事实。就是真正地在安乐国里处理任何一个事相,在歇心的状态下、不增减的情况下,去处理任何一个事情,就是不染著地处理任何一个事情。一谈就是人我是非,不得了不得了的,所以载负不了自己的这种现行。
为什么说阿弥陀佛载负九界有情呢?就是因为他的这个实相力,实相力的一个接纳,就像地球载负地球上的众生,载负一切有缘一样的。你在大气层中,它都在载负着你,它在托负着你,你怎么对待它,它都一样地托负着你。这个托负力、载负力。
缘,这时候的作意啊、教法选择啊,这个里面有它的特质。我们选择了哪个教法所依,支配哪个东西的作用,它这个地方有选择性。(心力)这个地方,是你选择它在,不选择它也在;这个(缘力)呢,是有选择性的特质。
境界力基本上是我们的业报的一个成熟特质,你可以随时到另外一个境界当中,你当然也可以用教法引导,把你引到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去。就像我们来到斐济一样,刚到斐济,感觉“哎呀,这个地方太自然了、太美了,你生活在这就太朴实了、太原始了,或者太不方便了”,他一对比就出来了。有的人说到南半球,跟北半球啊怎样怎样的。实际真是了解这儿境界的人,真能休息下来;不了解的,可以继续奋斗,没问题的。
反复地自己提示提示、观察观察。
(三)原本具足的启用
在串习的这个角度上,大家耐着心,用顺性的、顺着心力的这个特质、不增减的特质去品味串习,去运用串习,串习就会变得特别地美好。但我们要是就业习而业习,改正也好,调整也好,转换也好,就会有一些磕磕碰碰。
今天他们学习英语,学习英语要是用这个心力的学习,像以前我学习东西的时候,老师的教育他特别重视什么呢?
好比说我学这个,“因为我英语不行”,那你就从你的识心中,你就会认为:哎呀!这个我不行啊!我不会啊!这很自然的一个状态,就会这样的。那在过去学习,老师们都这样教,他说“你原本具足,你要把它启发开就好了”。它称为如来藏,也就是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这地方就是实相印。从这开发它,然后去串习,就是启发内心本自具足的东西。他来串习,他就不会有这种自卑——我不会、我不行的自卑。自卑是一种衰性,它本身就会使你学习啊、作为啊衰,衰减下来,这个力量衰减下来。那很多人有自信,他自信从哪来呢?要从本具这个地方就特别省力,也特别平等,也容易让人接受。说这个人很优秀,这个人很差,你这个人很差、很笨,这个人怎么都教不会,完了!这个自卑一来,这再学习很辛苦很辛苦的,很累。
我以前老师都是这么教的。因为我以前啥都学不会,特难、超极难。在世间我真是无一点点的技能,虽然是工作经历了很多,但自己回头一看,没有一点点的技能,一点点的长处都没有。我以前只要谈到文化、文艺上的东西,我们家人、所有的家人都会这么说,“去,去去去,去去去”,就是你不要说了,就直接把你放在这样一个环境上了,“去去去,你不要开口”。
当我一出家,遇到老师们的教育,不是这样的,他都开启你这个——本具,他不让你自卑、也不让你骄慢。别的人会,串习得很好,作为得很好,这是他开发出来的。他毕竟被启发出来,他内心的这个作用力被启发出来了,你只是没有被启发出来,如此而已。这样呢,人的这个自卑,就不会再制约你了。
这个自卑的制约。现在好学生、坏学生的教育,就很容易让人自卑,因为啥呢?一说这个好,这个不好,那不好的就自卑;好的人看看,“我不得了”,那这就会受到制约。
佛教的特质,它不是这样,它这个平等缘起特别有意思,跟这两个有关系的,心力、缘力,就是方法,教授的方法有关系。
世间的东西,他就这样教育的:这个差、那个好。你的识心就会强化自己的弱处,或者强化自己的强项,那这个地方就会有高低的教化。这个,世间教育是很常态的,他就强化这个世间教育。(平等缘起)这个地方,就给我们来消除世间的这个隔阂,或者说这种自卑与骄慢给我们带来的某种障碍。
要是生活在这(好坏差别)里面,人就会有苦处;生活在这(本具)里面的人,就比较简单一些,就是人不会那么多的心灵的那些造作顾忌,或者说给别人看,或者一些无意义的作为。无意义的作为,它就可以休息休息。那要给人看的东西、比的东西呢,就比较累一些。它也没啥,我们都在这生活惯了。但这个(本具)比较容易让人省心一些,慢慢地趋向省心,趋向于这样一个开发过程。
“我知道,哦,只是自己这个角度没有开发”。他很坦然地面对这个自己不行的地方,或者说不会的地方,他也能如实在此,“哦,的确这个方面串习力不够,或者是没有学习过,或者是说还在蒙蔽的状态,还在蒙蔽之中”。那这样,就不受到这种境界的确定、坚固的一个制约。
好比说“这个人比较差,太差”。我以前在家的时候,我感觉到家人对我这个,我真是我感觉到,一面你又很傲气,感觉你什么都做过,家里人就是“你不怎么地”。家里人在看你的时候就感觉到:哦,你这人是太差了。因为啥?我受教育太少了。受教育少,受教育太少了!他们都受过很多的教育,我受教育太少了。就一比,“去去去去”,就是你没那么多内容。
我为啥对学佛特别感激呢?就是在这个地方的教育,师父们给的这个东西,令我以前在家的那种“去去去去”,就是太差了,这不行、那不行的感觉呢,不再为这些东西感觉自卑了,感到“哦,只是我这个地方没有开发;我有机会了,我可以开发它,有机会我也可以去实践。没有啥,这不过就是说大家启发出来的东西的差异罢了”,反而就能踏实下来。这个缘起就比较踏实,就比较如实。
这个东西(好坏差别),是一时的现象。这个比,就是一时的东西多一些,一时肯定是有差别的。这一时的现象,有时会困住人,会让人产生羞愧、产生骄慢;这个(本具)呢,让人总是感觉到平和、实在,挺实在的一个教育。
这一点,就是我感到法则的关系呢,教育的起步,所以称为力,所依力。
世法跟佛陀教法的差异,它就是缘起上。缘起,差异很大!大家可以去品味品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扮演的一些什么。
有一个法师跟我来往特别多,他就会谈他一段闭关、修行啊一些感觉。就是特别殊胜的时候,或者说利益特别好的时候,他就会谈到实相力,说安稳啊、喜悦啊、赞佛啊等等等等,那种感觉特别安稳,把一切业缘似乎都融到里面了,因为实相中接纳一切的,这个没有问题。它不造作,它接纳一切造作。一落脚,一谈到所谓现在的状态,哇,一下就颓废了,他说“哎呀,我这个根器不行啊,我过去做了多少恶业呀,怎样怎样”。他直接就落在所习的这种感知、业力上去了,他的重点在业力上了,就开始说那些灰暗的话,很多灰暗的东西都出来了。
为什么这样呢?在缘法的时间,人很轻安、喜悦,很广大;但缘了自己的业力,把它当重点的时候,越涂抹就越沉重,越来越沉重。因为他不透视它的本质,只在这个事相上去产生不可思议的境界力,业力的境界力。
因为经常在这里面观察了解,很有感触,就是许多触动人心的东西,当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举这个例子,实际是我对这个事情做了一个简单的反思,我说我这问题出在哪儿了?也不是能知、不能知,我就是搁置在那儿了,想想是自己业力的一个特质。想改变它也可以的,肯定是行的,但是这个要允许自己慢慢地来。
你看它是黑色的,就不行了,它直接把你制约得就不行了。很多人不服气,不服气了,我们马上可以做试验,就是境界力对人的制约是不可思议的。
那个贝拉(狗名)身上长那个癣啊,反正我每一次进屋我要是不把手洗干净,我碰了它,我不洗干净,我这一天就受不了,我要是没有洗,忘了洗了,那这一天我就惨了。说实话,我就感觉到哪个地方都坐立不安的,就擦了还得回去洗手;洗了手还不行,感觉刚才洗了手还怎么的碰到哪儿了。为啥呢?就是境界力,就那个记忆,你怎么都不安稳了。
他们才来的人,被蚊子咬啊,挠啊,我说你太关注它了。你关注它,它会到处都是这么个东西,实际并没有那么厉害。我们也是一样的,我们关注在这个境界中不能出来了,它就真那么厉害。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实验,境界力是不得了不得了的。你感觉到你一手是虫子了,哇,你搁那摸一摸,你再去想一下,你都受不了。这个力量可大可大了。
我们能不能从这些地方能顿出呢,顿出顿入的那个境界呢?这就熏修、串习一个习惯。说生死啊、往生啊、烦恼习气啊,我能不能入得进去、出得来呢?实际很多所谓的等持功德,就是我能进入这个境界,我能进入这(另)个境界。好比说我们一般的在贤圣、如法的境界中,人没问题的,人感觉到都很自在啊,多美好啊,对吧?在非法中、在颠倒中,你那个境界能不能入呢?你不见得能入了。
过去说入得佛境界,入不得魔境界,为啥呢?就是他认为有个实有佛、实有魔了,就坚固了自己,所谓的把这个境界著实了。所以说一切如幻,如露如电,缘生缘灭,这些认知,要有一个现实生活的实践与观察。
一些特质,心力缘起与境界力缘起一个特质;教法缘起串习,与实相功德串习,境界力的串习等等的出入,我们一定要知道。这个东西(串习力)是用得最多,它最多,我们平时最关注的是它;但这些东西(心力、缘力、境界力)特别重要;你是用的哪一个?特别特别重要。
你在缘力的这个法则上,你用的到底是哪一个东西,圆顿教?渐次教?还是什么?净土说出生即压群臣,,就是因地,全部是,那是不可思议的。所以你要读《往生论》,这二十九种庄严,就是境界力;所依的是佛、佛的果地觉;心地就是实相,导引回平等实相清净实相;所有的串习都是圆满清净无碍。他这四个力,一下就并到果地觉上去了,是个不可思议的大事情!
(四)修法应密护三业
那我们日常生活中,看我们咋用这种力量。除了这四种力,还有没有力呢?还有没有其他力量呢?大家感到除了心力、缘力、境界力、串习力之外,还有力量,大家可以举例子。过去我学习的时候,认为这四力很全面,各个角度都谈到,很全的。大家可以思考思考,看看这四力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力量,就是我们在作为中、思考中、所依止中、根据中,还有其他的力量。
以前听他们讲这个欲界定,就给我讲得晕晕乎乎的,包括菩提心,反正很多东西,我听得真就是晕。后面自己有一点点所谓的境界力,感受了一下,或者有那一个碰触,感到就是他怎么讲,都是相似引导,称为喻说。这个比喻,你感到怎么都不是实质的这个等持内容。怎么描述,它就不是那么全面,它总有一些你认为角度的一种描述不到的地方,所以说他有喻说。这个比喻说还是比较多的,就是我们很多境界力很难描述,怎么来比喻,作比喻说。
一般的,谈心力都是法说,依法说;一般说境界都喻说,特别多。境界力的描述是十分令人难堪的,十分容易异语。异语在佛教是不允许的,妄语、异语是不允许的,所以说境界特别难。
我看到一些修行者经常张口就说境界,实际特别难说,特别难说。好比说我们想描述“海莲花”这样一个自然环境,你想说它、描述它,都很难说很难说,我感到,想看就直接到境界这样一个现缘中,就有意思,这样就不异语。说境界,异语呢,很容易画等号,很容易;一张嘴,就会很难表示它。
所以很多说境界的菩萨,尤其过去实践般舟、实践一些闭关呢什么的,很容易异语,很容易说妄语,就很容易遭难缘。在像般舟有些特定行法,包括念佛三昧的修持,人都要密护三业,它的目的实际就是不异语,密护这个境界对你的滋养,让境界力支持你,继续支持你,而不是继续说。
后面像现在世间有解密的一个东西,有解密的一个程序,好比说若干年这个可以解密了,可以不保密了,可以解密。我以前就是三年以后,我学过的一些东西或者有啥境界了,不管是闭关干啥有境界了,三年后,就可以去适度地举个例子,但绝对不允许去夸张它。要不然就会出现问题,出现直下的一种异语与慢心。因为别人不知道,你知道,你就可以胡乱说了,那是一种欺人的慢心,那是不允许的。
这一点就是在净土的很多修法中,就特别要求这个。像般舟特别重要的一个环节,很多人实践般舟的境界特别多。当然,过去修观像、观佛,也容易出现境界,也应该知道要密护三业,要求比较严。它能让你去得到利益、支持你,而不去生习气、慢心。
境界力,现在的人受这个东西影响也大。我见过一个出家的、一个在家的,就因为境界力,所谓见佛或者佛土,或者什么琉璃宝地等等等等,见这个了。就说这个境界了,结果人就疯掉了,没法正常了,最后就是精神病院这里面去了。为啥呢?就是你说这东西跟现实的人根本挂不上号,别人就认为你精神病。所以说这些东西,真是有所见的人,要密护是必然的,要不然就会出现异语,就会出现伤害,这地方做一个提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