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课 五步法

点击下载音频

导读:五步法是我们来认识无自性的一个方法。这个训练会使我们在变异中、在生死无常中有充分的准备和接纳能力。我们真正地了解了诸行无常,准备好了,了解清晰了,在无常产生的时候,任何一个变化、变异产生,就能从容面对,产生真正安详、从容、安稳的事实。

(一)名言无自性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很多的事情,很多的事相,我们要是认知这些事相,就知道这种认知有它的作用引导。过去有一个传统方法——五步(法)。

认识事情,我们说远方便、近方便、进趣方便,包括果,这是戒律上用的,世间人不太常用。想一想,换个角度我们试一试。

五步法是教下常使用的一个方法,在中国大乘佛教的一些教言体制中经常用。

我们每一次举心动念,都会有它的一个特质。对问题的反应,对问题的观察,都会有一个举心动念的过程。然后就会有善恶取舍,这个事儿是个善啊,是个恶啊,该做不该做啊,开始有它的作用引导,然后我们就会把它固定下来。

好比说骂人,要是动念了,你分析它是善是恶;具体的内容,具体的事,是善是恶的特质。这时候我们给它命个名,就是名言。

有为观其性。这是常态的对每一个事情的五步曲,五步的方法。

这还是人为的分,人为的割裂,过去是有这样一个教言的体系。人为的设置,就是人为地把它割裂开来,这样有意的——就像我们学那四步(远方便、近方便、进趣方便、果)一样的,有意地把它拉开了。这个跟那个的差别:这是教下经常用的,教下跟人交流的一个方式;那个是戒律上的,戒律上的东西呢,有时候可能背景要多一些。这个就比较简洁。

以前我讲过的《意乐人生》,要是有时间了,有书可以查,《意乐人生》上有这五步曲。还是对每一个事相的认识,每一个,并不是说一个特定的事相才有这个方法,所以它是可以介绍给大家的。当然你说我心中没有意乐,可以不学,没有问题,只当我讲了,重复一遍。

它这个是把它分割出来了,实际是一个事情的整个思维过程,就是回观的过程。回观是很特殊的一个心理。一般我们对事情,看外表,透视力差,它这个最主要是增加我们的透视力。这个透视力是十分有意义的!没有这个分析过程,就看不透这个东西,现象、表象马上就把它盖住了,表象、现象就把我们挡着了。

举心动念,好比去游泳,这也算是个名言。这里面没有啥善恶的东西,这就是个活动,就有取舍的概念。那游泳能成立不成立呢?别人说:“你游泳哦”,“今天不行啊,有风,有浪,有暴雨。”那就不成立了。它有取舍,有取舍的相。游泳这个举心动念一出来,去还是不去,能不能去执行,就会有取舍。

好比去大海游泳,去大海某一个指定的,好比说白沙滩,涉足到地方了,那后面就是游泳成立的事实。来到了白沙滩,已经穿上了游泳衣,一个概念到这样一个事实上来。

好比说恶口、打人,已经动手了。这时我们观察伤害的本质、伤害的事实,事实它会产生事相与本质的冲突,什么冲突呢?好比说,打人动作,这是一个恶的行为,这个事实有它的本质。

说到本质,我们还是回到性空上来,怎么来体会性空呢?实际就是名言的一个特质,伤害与不伤害、取舍、动念,所谓的这种反思性的作用。

我们说举心动念的训练,实际就是事相发生之前的五步观察,观察的一个预设。这个能使我们的心念在这种往返运用中,能透视现象的取舍;实际是我们的举心动念——它的取舍或者说它的善恶内容,来观察这个如幻或者空性。

这还得慢慢来举例子,因为它是五步的,要把它拉开,实际最主要是名言与善恶取舍的一个特质。它这个媒介的东西呢,中间这个环节是很重要的!要冰冻一下,实际是让它有个静止的过程,过去叫止,止观的修持。那我们一直推动它,在这个地方要是没有个止呢,名言就会成为事实,它就不是名言了。这个是一个过渡,这个过渡要静止;不静止,就成为一个打伤的事实了,它就不成为名言了。名言是个过渡期。

还举伤害人的恶行为,要去揍一个人,这个念是个恶念,去做还是不去做?这个地方就是个静止问题了。一看到它的恶,可以不去做,可以舍掉;也可以去做。它的特质是什么呢?可以做可以不做,这就成为名言了。你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它是个名言的状态,它并没有一个实质的必须做、必须不做的特质,它有静止、沉淀的一个过程。

通过这个具体的特质,我们可以看到名言的过渡,它能沉淀下来,沉淀什么呢?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当然也可以是善也可以是恶,那它就成为一个名言。实际名言透视就能表达所谓的无自性。

这个冰冻十分重要,实际就是可做可不做的这个冰冻,说徘徊吧,说沉淀。在我们观察的举心动念中,是完全可以择取可以做、可以不做这样一个特质。你做呢,是由心念来产生的;不做呢,也是由心念来推动的。这样就成为了名言的特质,就是它没有自性。没自性就充分表现出来,就通过具体特质,善恶取舍的特质,来表达它的无自性。

好比说打人是个恶的名言,它可以产生事实,也可以不产生事实,就是它没有自性。这个沉淀,过去叫做冰冻,把它静止一下,就是我在这儿做、还是不做这个徘徊的过程。

任何一个事情都会有这样一个——实际我们哪怕短暂的一个迟疑或者表现,就会有这样一个过程,就是沉淀的过程,或者冰冻的过程。冰冻过程,要是用不做,它是名言;做,我可以用不做的方法选择,也可以(用)做的选择,这种徘徊也可以说是无自性的表现。那这样,就可以显示它的自性,就是所谓的空性特质。

那么我们就可以选择无自性,最重要是选择事情无自性的特质的事实,把这个事实在我们心中真正地认取。做与不做,实际它重在“观察”二字,重在观察。这五步,它教授的是一个方式、方法,让我们去了解一个事相的过程。

真正来认知事相,还是可以放到每一个事情上去,来让它的性起作用。性起作用,实际就是观察其性的作用,了解它的性德作用。

举心动念是一个侧重,是善、是恶这样一个取舍的观察。用作为、不作为这样一个特质,所谓徘徊的特质,或者说把它冰冻起来,来看它,是做、还是不做。那要是用不做的方法,只是观察,它就称为名言。

名言没有自性。(要)充分地了解、充分地认知这个没有自性,要充分地认识它。

让性起作用。实际就是这个举心动念,判别是善、恶还是无记,然后了解做或者不做的特质。可做还是可以不做,就是所谓的取舍,名言的一个建立。举心动念是没有内容的,是名言罢了,内容还不成立。名言成立了,那名言是无自性的,(我们)来充分地认知它的无自性,来观察它的性德的作用。

性德,所谓的选择它的作用,这样一个对善、恶、无记业——凡夫业的观察,通过我们的善、恶、无记,就是所谓的可能是善、可能是恶等等,来达到对实相的认知。

实际这个无自性,就是可做、不可做的这种特质,那它就是没有自性了。就是我们动一个念不一定达成事实,或者说想一个很凶的事,或者说很善的事儿,也不一定会执行,有时候执行,有时候不执行。那它这个无自性,就是没有本质的一个……好比说善也没有本质,恶也没有本质,无记也没有本质的这个实相,我们可以反复地观察分析。

因为可以对每个事情来观察的,每一个事情都可以,不管是善、恶、无记,我们都可以去观察;用这个东西去套它,来认识实相。这种观察、分析的过程,实际就是一个善巧,就是认识实相的一个善巧,这个很重要!

通过每一个善、恶事情,善、恶发生的过程,就是所谓的举心动念,来了解它只是个名言。在我们心念中实际就是个名言,事相就是个名言,来观察它无自性的事实。让无自性起作用,实际就是回到性德上来,回到性空上来的一个过程。

这是一个训练,这个训练在教下是比较注重的。因为我们平时对问题的认识,我们不会这么认识,这么认识的机会很少。那故意把它这样做出来,就是给一个方法,实际就是建立一个方法,看看对我们认识问题是不是有一个起步、方便。

这不是为了一个知识,它就是提供一个方便或者是提供一个方法。把事情列开,把举心动念乃至一个事情,去用这几步曲把它割裂开来,或者把它拉大,把它宽缓起来。

它跟我们学习戒律那个四步曲有一点点差异。那个在方便的调整上用功夫用得多,这个在无自性上提示我们的多。

名言的特质,它只是个名言,没有事实的发生。有事情发生也没有问题,有事情发生也可以回观,就是已经产生事实了可以回观。打人,已经伤人了,也可以回观,回观到什么呢?就是我没有做的时间,我不做是个什么样的事实?那就可以可做、可以不做,这样一个事实,这样一个特点,特别重要特别重要。

因为我们每个人的心念、作为都会有这样的选择,就是可做可不做,是执行还是不执行?就会有这样一个往返的概念。那要是产生事实了,就是我们做过某个事儿,也可以回忆起来,通过这个事实的一个特质,好比说伤人了,我们来反观。

我这个动念,开始怎么动念,怎么是善、是恶,怎么来取,一定要作为的。这个名言的成立,这个事实的成立——坚固的一个业相,实际就是把这个(名言)变成了一个坚固的业力的作为事实。这个是可以的,就是在某些事实上,已经过去的事,也可以去观察的。

一般举心动念的特质,比较容易观察。我就坐在这个地方,没有什么作为,来观察举心动念,这个比较简单。

像我们学那个四步曲呢,它最主要是在事情的延伸的过程中,在事情上解决;这个(五步法)不是,这个最重要在举心动念上来解决,来认知善、恶、无记等等,或者取或者舍,来看看取舍的一个执行状态,取了是个什么样子?舍了是个什么样子?那它这个不定性特质让我们就能认清。

(二)从容面对无常变异

这些提供的方法,你要是去珍惜它,所谓珍惜它,就是拿来就用,接受它。接受它,是我们来认识无自性这样一个过程很有效果的一个方法。

要是无所谓也没有啥,因为这个只是提供一个方法。任何一个方法的训练都要一个过程,耐得住这个过程,耐不住这个过程,是一般人的学习有没有效果的一个特质!

无自性能认识到,是最重要的了!像善恶的命名,实际是冰冻的一个过程。取舍啊,善恶啊,是一个冰冻,让它凝固的一个过程。

还是说打人,那有的人要打人,一下冲过去,就过去了。要是我们有这样的观察、训练,这个打人的人,再有这一类的事情,要有这样一个观察过程,就像设了几个防线一样,这个防线就会拉得特别长,就会产生一个思维、抉择的防线。

这个方法,是需要一些训练过程。这个方法,很简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心里轻松了、喜悦了,想去实践了,这个五步过程就可以去了解。

我们来解决自己烦恼的方法十分多、十分多。实际平时在没有重大的生死攸关的时间,生死交接的地方,我们一般都称为顺境。那要是生死攸关的大事来了,好比大的变异,生死一样的事儿来了,那这就不是训练了,它就成方法了,来抉择我们的命运。

因为这个分段死是个很麻烦的事情,它短促得很。很多事情,人都没有准备好就结束了。很多事情我们都没准备好,或者说都没有满足;很多人的愿望不光没有满足,(反而是)越来越多的愿望、越来越多的欲望,越来越不好准备,越准备越不充分。那这个陷阱,这个轮堕的东西,那就必然成为越来越多这样一个状态。

实际这个训练是让我们回到自性的认知上,或者万事万物的特质——无自性。无自性性是特别重要的!

要是我们对这个地方没有训练呢,会生诸多的烦恼。这个地方认知不够,诸多的事情也就会产生诸多的烦恼。要是我们通过这些训练,了解了无自性性,那我们就有诸多的福德。

很多人念佛说临命终时,说快死的时候怎样怎样。实际我们平时没有啥烦恼的,很多人没有烦恼还受不了,感觉到无聊、没事干,实际这个时间是训练这些方法一个很好的机会。大部分人享不得清福啊,无所事事的人享受不了清福的。那怎么办呢?去训练一个东西,可以去训练、观察,用四步法、五步法都可以来观察,训练自己来面对分段死——这个生死大事的到来。

实际每个事情,每一刻都算是生死,只是说我们一般认为无关紧要。它并不是临命终时,说我取舍,是上生到天,还是下生到三恶道,是天人修罗等等,还是觉悟人生。我们感觉这个跟自己没太大关系,不影响我生活,不影响我吃喝,对这东西变化的抉择,我们不够。不够,那就没准备好。变异一来,那自己就去承担任何一个事实,这个时候谁也劝不动了。就像(动物)一样,我们也可能哪一天会拱到皮子里面,不知道,谁都不知道你自己的选择是啥:也可能生为天,也可能真正步入觉悟。

这个变异的特质,平时我们训练得很成熟了,就会很安详从容,这个是必然的,因为准备好了。很多事情我们没有准备好,就弄得很紧张。那你要是到这些地方,紧张没有用了,产生事实就要自己承担,就像某某(指狗)它要承担它这一生。我们作为一个男人、女人,东方人、西方人,也要承担自己这一生。这个就是个分段。

我们这个分段结束了,一定会有下一个分段,想断灭很难,想断灭这个东西是很难很难的。也有极端的人,堕入无情物,很少很少的,很少这样的人,真正能堕落到一个无情物上。

分段就会产生变异,变异,你是升是降,还是觉悟,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自我选择了。实际这是自我选择的一个特质,那这个地方真是自作自受,每个人都在自作自受,没有一个不是。希望大家有一个好的明确趣向,一个主动的、安详从容的趣向,那这是一个善良的祝福。你说我才不管呢,说无所谓,那就无所谓了。

这个训练会使我们在变异中、在生死无常中有充分的准备。这个是我们所有学的方法的一个最重要最重要的目的!

你说我马上就执行,那太好了。每一个提示不外乎是想让我们从容。不住断灭想,也不住常想,了解生死变化,在变异任何一个过程中都能觉悟。准备好,准备好,准备(好)这个变异,或者说在变异中有充分的接纳能力。那我们临命终也好,这个自性中的运用就会变成福德;诸多的过患我们就能自然把它消除,三恶道跟我们没有关系;那我们可以常生善道,越来越多的自在自由,觉悟运用。

这个自作自受是个很美好的行为选择。堕落呢,与这些觉悟者、有方法的人是无关的。我们任何一个作为都是在变异无常的状态下相续。我们要是没有准备好,对变异就会有忍受不了的东西。很多人对身体、环境、家庭、事业,(对)变异的认知都不够,无常性认知不够,认为自己会有个什么,实际都会变。

不管是任何人,都逃不了这个事实,就是诸行无常。我们真正地了解了诸行无常,准备好了,了解清晰了,在无常产生的时候,任何一个变化、变异产生,那你就能从容面对。那人就会产生真正安详从容的、安稳的这样一个事实。

它这本来是个不安稳的东西,但我们要准备好了,心里清晰这个东西,就会带来安稳,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一个事!但我们对诸行无常,往往会用种种我执,会用种种技巧,就是自我欺骗的技巧。用很大的技巧,干什么呢?来躲过这个无常。我执,他会躲这个无常,他不面对这个无常,他不认这个帐。

我们学佛的人,通过观察、学习、了解,要认这个帐。准备好,就是要认。很多人我执、计较用得很炉火纯青的!没有准备好,一来变化人就会崩溃。因为时刻都在变化,你说我不让它变化,它也在变化;你让它变化,它也在变化。

我们要了解诸行无常,这个正见会产生正思维的力量。希望大家能有正见、正思维,当然下面正语呀、正行呀,是最好的一个祝福了,这是我们的业行。因为正见的引入十分不易,十分不易。

正见对我们来说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现在在学佛的群体中,或者在世间人中,最大的烦恼实际是邪见!邪见一旦建立,人的所碰之处、所及之处都是烦恼,不管你怎么弄都是烦恼,逃不掉的。那要有正见呢,所及之处就是安乐,因为八正道是安乐道。所以五步法呢,也就是让我们步入正见的一个很好的训练方法。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