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课 理上无疑 事上有畏惧

点击下载音频

导读:古人,尤其是禅宗,喜欢讲悬崖前撒手,这个悬崖前,实际就是事上,就是我们说的每一个当下,当下当念,这就是悬崖。实际不管什么事情,事情现前就是所谓的悬崖,它们两个是同名的。

师父:今天我们就这样一个话题。

一个居士呢,我们接触十几年了。他是比较善于思维的一个人,像顺性起修啊,什么道理啊,什么“如幻”啊,等等这些说法,这些理上都是没有障碍的,但是到事上就会有畏惧。

(一)为何悬崖前不能撒手

这是个很普遍的现象啊,十分十分普遍的现象,就是过去古人讲的一个形象的说法——撒手。实际撒手它有一个场景,这个场景呢是悬崖。撒手,他为什么畏惧呢?他畏惧、他撒不得手是什么呢?实际他的畏惧是悬崖,并不是撒手。他认为我要撒手,就会产生畏惧,实际他的对境呢,是悬崖。

古人,尤其是禅宗,喜欢讲悬崖前撒手,这个悬崖前,实际就是事上。悬崖就是事上,就是我们说的每一个当下,当下当念,这就是悬崖。实际不管什么事情,事情现前就是所谓的悬崖,它们两个是同名的。这一点我们要了解呢,就是这个对境清晰了。实际他畏惧的是一个悬崖的对境,并不是撒手。

所谓的撒手,就是我们不迷失啊,不固执啊。人呢,就容易固执,固执事相呢,他就不撒手。这个悬崖呢,我们一般对古人讲的这些场景不了解,场景不了解,你就不知道他们讲的什么。他是在讲什么呢?这是个场景,就是我们每一个事情的现前,不管什么事情现前,只要当下当念的一个东西,实际这都是所谓的悬崖。

悬崖在我们心目中这个对境,实际它是习惯造成的。

熟悉呢?熟悉是个安稳的地方。熟悉的,是你接受的东西,熟悉的,接受啊。这是一个大地,这个地方安稳。不了解的东西呢,我们把它当悬崖。不了解,未知,未知的内容,我们会把它当成悬崖,我们会把这个场景当成一个悬崖。我们熟悉接受的,这个习惯性熟悉接受,那就是安稳就是大地,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大地上你撒手,没有啥撒手不撒手的。

我们习惯所行,这个习惯所行就是每个事情现前时我们都有一个习惯。熟悉的东西我们接受,认为这就是个安稳。我们了解、了知习惯,了解习惯的状态,认为这就是个安稳地;那不了解呢,不了解的这些场景,不了解的内容,你就把它当成悬崖了。

像我们所谓的顺性起修,没有人了解这个内容是个啥样子,因为我们都顺习惯、熟悉的东西来作为,就是所谓的惯性。

我们说惯性,习惯性,它是个很大的力量,也可以说是业习、业力等等,这个力量很大的。我们在每个当下当念中,所谓遇到事就畏惧,实际就是莫名,因为不了解,就会莫名,有个莫名奇妙的东西,不知去向,不知内容,不知道这个去向是个什么结果。那么这个场景就是所谓悬崖,畏惧就伴生,就会伴生畏惧,我们的心会伴生畏惧。

他这个理上我知道、事上畏惧的场景,我们做个分析。这个分析,大家能知道、能列举、能同步这样一个内容。

我们来了解为什么我理上无疑,理上通了,明白,理解了,事上不行,事上做不到。这个做不到的场景,就跟这个悬崖——中国人讲悬崖前撒手,撒不得手,因为什么呢?不熟悉,不了解,不知道它的内容与去向。我们先接受这个场景,再说处理的方法,就比较简单了,就是所谓的撒手问题。撒手,这个撒手的特质是什么?

我们先要步入这个场景,知道每一个当事,每一个当下当念,实际都是个场景,都是个机会,都是觉悟与迷失的机会,那觉者呢就去觉悟它,迷失的就迷失它,那都是个机会。

像这个呢,“我理上明白,理上我了解,事上我做不到”,理上是很光明的,但遇事呢就蒙蔽了,就畏惧了,因为有因果啊,他心中有个因果的这种相——场景、习惯。因为因果的接受,也是我们的一种习惯性,是我们记忆中的一种习惯性。这个,我们要有这样一个了解。

某某提的这个问题呢,理上没有疑,事上畏惧,他大概的文字呢,你读一下。我希望大家步入这个问题的场景,我们就可以了解他说的什么,然后我给大家解释我怎么处理的。

弟子问:随顺如来觉性,便是随喜一切显现,有豁然开朗之感,理上无疑,事上有畏惧,若无回归法性方便,便又畏惧因果,对待心不敢撒手,祈请师父开示,此处如何抉择,是心念抉择,还是需证量抉择?

师父:这出现一个问题:心念,证量,他认为自己就是撒不得手。遇事畏惧,就是撒不得手。他这个场景他自己不清晰,那我给他分析下场景,实际给大家也分析下场景。

我们要知道,习惯上我撒不了手,实际是在习惯的安稳上,习惯的了解上,习惯的惯性上,我们撒不得手。是在这儿撒不得手,并不是说真有一个什么撒不得手的内容。是在习惯、安稳处、了解的状态、业力,这种地方撒不了手,实际就是走不出习惯。他这个案例是有普遍性的。

前一段,我们一直在讲截点,就是方法。截点,作用力的一个截点。我们几节课都讲截点问题,就是修行与迷失啊,或者说觉悟与迷失的这个截点在什么地方,它的机会怎么恰当地运用。

走不出习惯,是我们大部分人学佛的一个现状。你要走出这个习惯,那你就是个觉悟者,那就步入了觉悟法界。所谓的觉悟是什么呢?我们常讲的顺性起修啊,不可得处安住啊,什么广大的法性回施啊,什么慈悲回施啊,智慧回施啊,等等很多方法。

这个截点呢,就是一个实际操作的内容。这个场景我们认识清晰了,最主要知道这个悬崖,我们畏惧它什么呢?这悬崖呢,实际是因果这样一个内涵。跳下去就摔死,这就是个因果。我在不知道的情况下,我去作为,不死就伤,这是个畏惧。实际这里悬崖就是个因果的装置,一个记忆因果的装置。他对这个装置并不清晰,但他用因果来说的,所以呢就畏惧因果。我们到一个悬崖,跳下去,一定是摔死,不死也伤,也残。这个因果关系,大家是很清楚的,那撒手呢,必然就做不成了。所以说这个截点、方法、解脱,都做不到。

为什么古人讲“悬崖前撒手”“百尺杆头更进一步”,都是讲这一个点,这个地方就是识心脱落的地方。这些禅宗的大德在讲什么呢?他们在表明这个悟境,就是觉悟法界的内容是什么样子的?我们试图用语言来一个场景的推动,能推过去一点呢,我们就体会一点。能体会多少,就体会多少。这一点呢,我感觉到先就沉淀一下。

要了解古人讲“悬崖前撒手”,为什么撒不得手,这个场景是什么?就是熟悉、安稳的这个习惯,业力的习惯,认知习惯。认知习惯所起的作用,就是畏惧。一定要了解这样一个场景。

了解了这个场景,那我们再来看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要是我们用识心,怎么都解决不了。因为识心就是畏惧,识心就是因果,识心就是着相,这都是识心。识心的作用和记忆中,就是这些东西。识心就是染污,就是重复,把习惯重复来重复去,他撒不了手。撒不了手,那这个因果就昧着我们,畏惧因果,那就昧于因果。昧于因果是个什么结果呢?就很负累,就生死循环,那怎么得到解脱呢?所以说我们下一步要谈这个截点。

这个地方呢,大家有一个沉淀。我希望大家沉淀沉淀。因为这东西,并不是说大家随时可以接受、接触的东西,尤其这个场景问题。过去古德们的说话呢,这个地方特别多。这个场景要是不去了解,就真不知他们讲些什么。

理上无碍无疑了,为什么在事儿上就挡隔着我们呢?理上我明白,为什么事儿上做不到呢?习惯性的畏惧!习惯性的畏惧!!习惯性的畏惧!!!我们了解这一点就好。习惯性畏惧,并不是说真有个畏惧,或者什么真没有畏惧,是习惯性的一个场景畏惧,我们心有这么个场景,就产生一个畏惧。这个场景就是因果的场景。大家心里过一过,不过一过呢,后面讲的没有用。

每一个事情实际都是个悬崖,我们昧于这个相,那都是一个悬崖,昧于因果,都是个悬崖,那我们就走不出它。因为啥呢?你不了解它。不了这个因果是个什么样子,有的人是断灭,有的人是顽空,有的人是边见,有的人肆无忌惮。这些东西行吗?到底是个什么结果呢?不知道。所以畏惧因果,故悬崖前不能撒手,撒不得手。

好,有一个思维。我们用一种可以思维的语言,来破译一下古德们的一些说法。那我怎么处理的呢?我就给他提了一个最简单的方法。今天早晨,我给这个居士作了一个文字。这是我来解决他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

当下悬崖 事时撒手。心念证量 无畏作用。粘滞事相 习惯所成。

闻名具足 印契大利。非是莫视 欣喜回向。清新现行 解脱方便。

吾等何证 唯顺佛愿。如空回空 斯用大美。

这是我给他解决的一个方法。因为一个问题来了,说悬崖撒手,怎么撒手呢?我是先说一个作为,后面说的方法。

当下,基本上我把这个“当下”来提到这个悬崖事。“当下”就是撒手的时候,你其他地方撒不了手。任何一个事情要解决呢,我们只能在当事、当时这个现行中,没有其他方法的。没有其他方法,不要期盼于其他方法。就是这个时、事,撒手。事儿一来,撒手。

后面讲的是方法。“如空回空”呢,是一个方法的作用。“斯用大美”,实际就是一个大安稳、大安乐处。

“如空回空”,无所得中得大安乐,这个空就是无所得、无所修。无所得处就得大安乐,或者大自由、大自在。这个大的运用,它一运用,也都在这儿了。“斯用大美”,讲的是这样一个“如空回空”的结果、作用。

我们怎么在无所得这个地方撒手呢?

无所得呢,就敢在所谓顺性上来看因果。顺性看因果是很奇特的事情,不管是空性,还是无我性,或者是说本净、本具性,无所得是一个特质,实际就是,你要依此就得撒手方便。

你说我还撒不了手呢,因为我还有因果呀! 我的因果,我的历史过去,我的记忆,我的业力等等,那这个我还是撒不了手。所以这个地方, “闻名具足”的这个印契,最为重要了。

我们都了解佛法所讲的“无我”的法则,实际直指无生,直指这个性空的特质。他为什么要直指这个呢?实际我们所谓悬崖的建立,也就是因果的建立。世间莫过于因果了,我们所有的作为离不开因果。因果就是循环,因果离不开循环,循环就是生死轮回,我们在这个地方撒不得手呢,那就生死轮回。

这个轮回是没有休止的,不是此一生也不是彼一生,是多劫以来,我们就在那儿轮回。轮回,你从哪里去结束它呢?只有在现行、当事、当下这个地方才能结束。这个结束并不是断灭,因为我们完全可以觉悟地来运用因果,实际就是主动地运用因果,觉悟地主动地运用因果。觉悟因果,主动运用。

那这个呢,就是超越了因果对你的限制,最主要是超越了它对你的制约,成熟得自在。本来,佛陀给我们的法,就是为了令一切众生得大自在。这个得大自在,是佛所传播的,对生命一个最大的供养,最平等的一个给予。所谓的超越限制这个制约,成熟我们对这个生命最美好的作用,就是大自在,成熟自在。

他这个自在,跟大自在天的自在不一样,这个地方,他讲的是无生忍的这种事实。那这个地方的撒手呢,是依止着——我们都知道净土的特质——闻名具足是以空印空的一个法则。以空印空、以空回空、如空回空,本来这个没有什么具足与不具足说、亏欠说,他用具足来弥补我们这个亏欠,是一个特定的方便。所以说出家师父受具足戒,这个具足戒实际就是一切心本自具足。我们不了解了,那这些福德因缘成熟的人们,这些大德、诸佛就给他们作证,说你本来是具足的!实际这就是一个对我们这种亏欠的心,无始以来贪、嗔、痴、计较的这些东西的一个印契。

这个印契,就是许得你撒手的一个抹平这种所谓大地沉浮,所谓高低化作光佛刹,平如掌面。这些高高低低的东西,它没有实际的内涵。这个作用的方法,就是闻名具足。你要是感觉到我这个心不具足,那我就去念阿弥陀佛这个名,以名昭德,以德知心,以心致用。

以心致用,心是具足的,那这个具足的心就起作用了。起作用,就是所谓的“如空回空”,它的作用就起来了,就会得到所谓的自在与自由,所谓的现行解脱方便。

为什么说“清新”呢?我们就不在旧的业力那个习惯上重复了,不重复业力了,这个重复的习惯就超越了。这个超越,习惯还是有的,但我们会超越它,它不再制约你了,所谓清新现行,解脱方便。

他说证不证?我说“吾等何证”。这个地方不需要心证,也不需要业证,唯顺佛愿。因为净土特质,就是佛以具足名号印契众生,令各个解脱,所谓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那就是各个解脱,所以说“唯顺佛愿,如空回空,斯用大美”。

这实际是个方法,讲的是个方法。

那这样,这个粘着事相、粘滞事相的习惯,我们了解了它,那么我们就来闻名,来修行,这就是方法,它是个截点。所谓的方法称为截点,这个方法就是闻名。以前我们不是闻名,是依业习,那现在呢,我们把依业习的习惯改成闻名,那就是觉悟的截点。闻名是为具足,闻名契大利,闻名契利。

“非是莫视”,就是我们遇到了问题,你说因果不当回事儿啊?不是。莫视,不是不当回事儿,是啥呢?欣喜回向,就是把佛的功德,平等回向与法界众生,“欣喜回向,清新现行,解脱方便”,这两句话要连上,“非是莫视,欣喜回向,清新现行,解脱方便”。这就是方法的一个作用。

要不然呢,就是说我自己要亲证个什么。你要证个什么呢?“吾等何证”,没有啥可证的。因为啥?佛法无所得的这种教法,你要去实践。怎么实践呢?唯顺佛愿,随顺得入,印契自心。这样一个方便,无修修的实质作用,就会显现出来,无念念的功德就会生起来。那实相妙用呢,就是所谓的“如空回空,斯用大美”。这个“斯用”,就是这样的做法、做为;“大美”,就是极乐嘛,这样一个大美。

这一点呢,大家可以去观察观察。先讲了一个场景,再讲这个文字,大家去体会体会。

给大家介绍一个方法,所谓念佛方法的一个特质,给大家讲一个念佛的方法。“如空回空”这是个方法,大家都可以去思惟思惟。

最主要的思惟“当下悬崖”,这是个大事。实际呢这个就是“法不待悟”啊,真正的佛法是不待悟的。宗下的大德最在意的,就是“法不待悟”,就是你不能浪费你现在的机会,现在的机会就是当下。法不待悟,所谓机不可失的意思。每个当下就是个机,说法不待悟,时事撒手。

“当下”这个悬崖呢,这是个不待悟处,你不能呆在这儿。时事撒手,遇到事儿,你要撒手。你说我不敢撒手,那刚好,刚好“闻名”,“闻名具足,其用大矣”。往往我自己撒不了手的,因为我不敢撒手,这里面我撒不得手,因为啥呢?有因果,这个东西太重了,我这个生生死死被因果所制约着呢,那我就去念佛。我不莫视因果,你看我也不轻视因果,非是莫视,欣然回向。我实际是没有能力,我业很重,我放到大船上,船能把它载负到彼岸去。但我这个地方并不是莫视因果,不是轻看因果的,我并不是说断灭因果,这很重要!因为啥,要不然我们就没有“闻名即契”的这个方便,那这个念佛法门你修不了。你修不了,得不到那个真正的利益,就是所谓撒手这个利益得不到。

我们这个畏惧没问题啊,“心念证量,无畏作用”,你心念的证量在哪儿里表现呢?实际无畏是真正地起作用,那无畏怎么来的?

再讲一个方法,我们怎么来使用无畏呢?闻名即是具足这样的一个大利。净土教法莫过于宣化我们这样来持名,来了解“如空回空”不可思议的功德,在这个无所得处安心、安住,来运用这样广大的空性,你才能用得起。你不敢用,就断灭了,要不然成顽空。人的思维意识很容易是断灭、顽空。那这个地方是具足的,具足一切功德,具足一切法则,具足一切庄严,具足一切悲智方便,如极乐世界所说阿弥陀佛的功德。

(二)非是莫视,欣喜回向

所以呢非是莫视!很多人在修净土中莫视因果,这是十分麻烦的,会受很多苦报。说我念佛能往生了,我啥都可以为非作歹了。那是胡扯八道!不是,一定不能莫视因果!一旦莫视因果,我们就出现大的混乱。

你具足,你一样得承担因果。你说我闻名了,心智具足。心智具足不承担因果,那是胡扯的!心具足,你一定要承担因果。

心具足承担因果,跟心不具足承担因果,完全不一样!完全不一回事,那完全是另外一个东西。我们要是用缺欠的心、惧怕因果的心,那承担因果苦死人了!那以具足的心来承担因果呢,人真是得安乐游戏,就是游戏因果,就是游戏方便。为啥呢?他以具足的心来承担的。这个地方是一个十分大的问题。

莫视因果的人特别多。我早期遇到净土,同参多呀,莫视因果的人多。就是,哎,这因果不用害怕的,我们随便可以作为了。那因果一来,各个承担,自作自受,谁都逃不掉,没有任何人能逃掉。

那你这个具足的心,来运用因果,那真是美妙!我们要是不是具足的心,种因果而昧于因果,受果报,那真是痛苦;或者断灭心受果报,更苦!遇到断灭见的人说因果,苦死了,苦到啥程度呢?莫名其妙受因果,就是莫名其妙,老感到自己莫名其妙。这个就是他莫视因果了,我们不敢莫视。

那不莫视因果是什么呢?欣喜回向。回向什么呢?欣喜佛陀的印契、给予!那我们这个地方还是因果。佛给予具足,我们运用具足的心,来面对我们过去因果的成熟,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这时候呢,很尊重因果,又不染着于因果,不昧于因果,所以呢“欣喜回向,清新现行,解脱方便”。

大家下面多读一读,我给大家把这个场景做一个解释,你们可以下面读一读。

说实话,我写这些东西,真不是我想出来的。就是他这个问题一出现,就会有这些内容,我写不来,你要我用心想,我也想不来,说实话,我想不来。这个呢,就是法则的一个相续,它很有次序。

讲的这个事儿,讲他的问题,是心量还是什么,我说无畏作用,不管是心念,还是证量,只有无畏起作用。你粘着于事相,你肯定会产生畏惧。所以说方法,闻名具足即契。契什么呢?契大利;契什么呢?契具足!

非是莫视,我这个做法不是莫视因果。

欣喜回向,接受回向,也回向给众生。

清新现行,我这个现行呢,还是过去的果报,但完全不一样了!用具足的心、光明的心来承受这个果报,来接受这个果报,来调整这个果报,或者说来回向这个果报。

解脱方便,这个方便就是来自于佛的给予!

吾等何证,他讲的是什么证啊,何证,不需要他证,为啥呢?唯顺佛愿,实际就是无畏作用。我们在佛愿这儿,根本没有畏惧,任何人在佛愿这儿,都不会有畏惧,所谓“如空回空,斯用大美”。

这是一个很完整的方法,来解决他那个提问。大家有个思惟。

一定要把这个——所谓的“当下”这个悬崖,这个事认准,要不然呢,很多人就是待悟,就是我在等待未来,未来我怎样怎样,以后我怎样怎样,我的什么什么成熟了怎么样怎么样,那我们这个机会,永远就在当下丢失了。所以当下悬崖,时事撒手,能不能撒手,这是撒手的方便、方法。

大家也可以提提疑问、想法,或者说什么,都没有问题,思考思考。

很多人就在净土能往生这个愿上呢,莫视净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障碍!在这里昧于因果,完全说因果,说你这个人好啊坏啊,能生啊不能生啊,根本不说佛愿,根本不说佛名的功德。他不依止这样一个修行的方法,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而以自己的习惯,要么莫视因果,要么就昧于因果。这个地方我们不莫视因果,也不昧于因果。因为啥呢?欣喜回向,清新现行,这是最重要的一个作用。要不然,我们就会在轻视因果与昧于因果这个地方打,跑来跑去。

昧于因果就很苦,所有的作为你是苦不堪言的。因为感觉自己做得不得当,你就会苦;做得好一点,就骄慢;做得不如人,就自卑。人就会那个样子,永远生活在委屈、徘徊、似是而非的状态。所以莫视因果是很麻烦的事情。这在净土行人中,是特别多的,特别多。

非是莫视,欣喜回向。这个很重要,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转折的地方,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对心念一个转折的地方,很重要。

大家可以去观察思考一下,自己平时的当下当念,我是怎么面对的。面对不了,我就念佛,用佛的功德来印契;印契,接受,回向,你的现行就清新安乐,跟他人也可以清新安乐。别人对你漠然,对你无所谓,你也可以用念佛回向,没有问题的。他藐视你,你可以重视他。他烦你,你可以重视他,没有问题的。所谓的觉悟,是个纯正的东西,一点问题也没有。

这一点,大家可以去实践,尤其在这个时事,时事是不是撒手,我们能不能撒手。不能撒手,就是我们惧于因果,把它当成悬崖了。那这个悬崖前撒手呢,实际我们有佛的接引,周遍的接引印契。我还是尊重因果的,时事来回向于现行,于现行回向得到解脱。

大家可以去反复地思惟、实践、运用,这个是很重要。

(三)祈祷的作用力与自我考量

这些文字呢,要是自己去想象,挺费事的,我也不愿意想这个事情,因为给人回答问题呢,也会用法的一个祈祷,祈祷这个法,来支持这个因缘,他就会有一个结果。所以大家也可以,遇到事情呢,做一个法的祈祷,或者念诵,它就会来支持你处理现行问题的一个方便,会来激励我们,给我们一个方法。所以这个祈祷呢很重要。

祈祷这种方法,它是来源清晰,就是把这个来源呢找清楚,就是我这个心念、解决问题的方法来自什么地方?解决问题方法的来源,实际就是祈祷。祈祷,来清晰它,清晰准确地建立这个来源,那我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没有疑虑了,无疑就会建立。

像他讲,“我理上是无疑的”,实际上是来自于自心的考量。这个自心考量呢,容易在自身的因果上成为障碍。自身的因果就成为障碍,因为他这是一个线,“我心里是无疑的”,因为我这个考量,我就是思惟,善思惟,但他一回到自己业力上,因果就成为障碍了。

所以这个地方不一样,方法不一样,他把方法来源弄清楚了,他就会无疑地来解决问题。因为事相的这个相呢,相的来源,好比说是来自于弥陀,他方向很清晰,内容很清晰,那他这个地方无疑地解决,是没问题的。

这个自我考量,它就会出现这样的东西,我考量,考量通达了也没问题啊,通达了,就是理上通达;事上呢,就是因果上呢,一回到因果,伴生畏惧,畏惧就出来了。

因为这个(祈祷)呢,它不会有,到事相上解决也不会有,事相上他也没问题,如水归海,他没问题的。在事相上,他清晰它的来源,事相上就是个水,我归到海里,因为这是个大相。所以这个方法呢,祈祷的方法很简单,很成熟,无疑无畏啊,不光是无疑,他还是无畏。

那我们自我考量呢,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自我考量,称为自力修持。自力修持就会伴生,伴生因果报应这样的畏惧,他会出现这个东西。

(祈祷)这就是所谓的佛力,佛力不可思议,如水归海,这是不可思议的。你那个一点点的水,你再思议它,没有用,它受限量。这个地方就是所谓自我限量,这个(祈祷)是无限量,所以称不可思议。无限量是不可思议的,有限量是可思议的境界,我们称为自力修持。过去常态是这么判啊。

很多人拿自己的因果跟自己的习惯,考量了,“我通达了”,但到事上就不行了。为啥呢?这是他自我限量的记忆,实际就是个记忆的重复,业力、记忆的一个重复,

这个重复就制约了你。你只要想到那儿,就把你制约了,你思考一到那个地方,马上就制约你了。所以过去的人说,法不可弘人,就是这么讲的。法要弘人的时候,就受制约了,就受限制了。

人可弘法,“人可弘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滴水入海,那它是这样一个效果。我们一个人的业力,像一滴水一样,滴水入海是不可思议的,是可以行的。但是我们要是从海水里取一点,认为自己就不得了了。取海水以为用,那你这是大海了吗?不是大海,你还是有限量的,那就把你制约了,所谓的法不可弘人,就是会制约你。那这个地方(祈祷)呢不受制约。现在人的修行呢,很容易落到这个自力上去,有限量的制约自己,没有用这样一个广大的法则。

这一点呢,我想大家能顺清它,有个思考。这都是中国古人的话,人可弘法,法不弘人。这都是古代留下的。它的内容意义是这样的。

为什么说不莫视因果呢?我们自身的因果就像水一样,是溪水、河水、一吨水、一池塘水,都没有问题,融入大海了,皆名为海。阿弥陀佛的功德愿海呢,就是个大海,任何人的业力进去,融入到里面都不是轻视因果,就是以虚空心观一切因果方便,那就是大海里注入脏水也好,净水也好,都是咸同一味,百川入海,咸同一味。这个就是所谓无量方便,无量不思议带来的方便。

有限量,是思议的方便,记忆的方便。业力这种限制,自我修持、自我意识的一个局限性。这个局限呢,就是我们取海水为用,我取了这海水,我就是大海。实际你不是大海,你取那一点水,很快就枯竭了。很多人呢,就是所谓的法来弘人,拿着法来说自己,完了,为啥呢?你就会受到局限、制约。

这一点,就是人的思维习惯,我们的思维习惯很容易取海水以为海。我这取出来的海水嘛,肯定是海,实际不是海,你取的是海水罢了。那人就说,我这是佛法,实际那不是佛法,你是取佛法的一个名言,你取佛法的一个说法,你是有限的,你是自力的,你是割裂性的,是自己的一个记忆,选择了一点东西,那不是佛法。

所谓佛从未说法。从未说法,就是海水像海一样,无一法可立。那用一切法,百川就是一切法,雨水是一切法,那无一法可立是大海。这一点我们要了解了,我们学会念佛来祈祷,来印契自心,回向有情,回向有缘,那这是个不可思议的事情,就能突破我们自力修持、有限记忆这样一个障碍,使我们在理上通达,事上也无碍,也没有畏惧。要不然,你理上通达了,考量过了,到事上就不行了,一遇事就出现障碍,就麻烦了,那就障碍了,那这个不行。遇事就有障碍,这个就是有限有量,记忆力的重复,因果的重复,昧在因果上,所以说呢,遇事即昧。

我早期接触的,一些从日本回来的学习净土的人,他们就是讲断灭因果。就是什么你也不用怕,莫视因果,结果就弄了很多事,什么事都出。这个地方一断因果,就肆无忌惮,无所忌讳,做事很麻烦,受果报的时候就说“这佛法怎么不顶用啊”,我说,不是佛法不顶用,是你那个断灭心,跟佛法没关系。所以说不昧于因果,不断于因果,这样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念佛方法。看清它。

(四)我法非见闻觉知

弟子:师父,之前我读《维摩诘经》,讲“法不可见闻觉知,若行见闻觉知,则是见闻觉知非法也”,我们任何的自心考量,其实是落在见闻觉知上。

师父:世尊讲的“我法非见闻觉知”,就是世尊讲的法,不是这些东西,不是见闻觉知。那我们常用的,离不开见闻觉知,离不开这些东西。世尊说法呢,非见闻觉知,所以说它是一个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的功德藏、法藏、如来藏,是一个不可思议。你那个见闻觉知,是个限量,你怎么思维都是个限量,你怎么考量都是限量。这个限量会把我们制约起来,限量制约,你看,它制约你。佛呢,不是这样一个制约,他是一个究竟解脱的教法。这个究竟解脱,就是没有任何的限量与制约,超越了限量与制约,超越了它,所以说他不可思议。

我们这个见闻觉知,是思议状态,有限有量的。这个不可思议的功德,是无量功德。过去人不好讲了,就讲如来藏、法藏、功德藏,等等等等,讲了很多藏,就讲这些东西。为啥呢?不是你那个限量所表达的东西了,不是我们心念所成就的东西了,不是我们的知识记忆。

人的知识记忆都有限量的,特别有限。性德海中,无有涯畔,没有边际。我们制约性的东西呢,习惯,制约性的记忆习惯,很重很重。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