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课 心作心是与自作自受

点击下载音频

导读:了解自作自受,实际就是如实地面对了自身的因缘业报。如果认为是社会、环境、他人给你带来的烦恼受用,那你完全是被动的,就很容易迷失,没有办法主动地运用业报。要是知道自作自受,担起这个东西,人心里真会明亮起来,那主动权我们就掌握了。

(一)了解自作自受,掌握主动权

教内经常会讲:自作自受、心作心是。在社会上呢,就会这样说“哎呀,他这个人自作自受。”这个说法呢,是特别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人生啊,实际就是对这个地方的运用,主动也好,被动也好,来自于我们对这两点的认知。

我们要是真正了解自作自受,就真正地明白,这种说法实际就是如实地面对自身的因缘业报。要是说这是别人给我带来的,那完全不一样了。我现在这个受用是分成两段的,这是别人带来的,好比说社会、环境、他人,我这个受用不是自己带来的,是别人给我的,完了!这开始被动了,被动就出来了。要是认为是社会带来的、环境带来的、他人给你带来的烦恼受用,那你完全是被动的,你就很容易迷失,你没有办法去主动地运用业报。

实际主动呢,称为运用者,能主动地运用业报,就是现行,那主动运用现行就成为福报了。那这个人很有福报,他掌握了主动权。要是被动于这样一个业缘呢,那你就是被业力,你被这个社会啊、环境啊、他人所左右,被左右!被左右的人就知道,这肯定是被动,那就是苦、逼迫,那这样就成为业报了。同样一个东西,我们真正了解了是自作自受,那主动权我们就掌握了。

实际这是一个社会的俚语,社会上的一个俗话,常这样讲:自作自受。实际它有不可思议的哲理,这个哲理是我们能用得上的,对我们的人生是有意义的。那佛教呢,把它翻译成心作心是,实际就是让我们主动地来运用我们自身的心、自身的口、自己的意,主动地来运用,使它变成一个福报,就是一个福慧双修的东西。我主动运用现行,就是个福慧。

被动一定是苦逼,就会逼迫你,你就很无奈,业报是个无奈的东西。因为你认为是来自于社会、环境、他人,你就负不起责任。负不起责任,也主动不起来,那这个呢,就会变成业报,这就是所谓重复轮回的苦了,它就会不断地重复。

我们了解现行是我们自身自作自受的,特简单,特简单。是不是自作自受呢?我们可以来分析认识它,不管任何一个事情,大家都可以举例,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举例,思维,举例子。现在我们就思维思维,找一找,说这个事情的确是别人给我带来的,社会带来的,环境带来的。我们来分析分析,哪个不是自作自受?

我们来分析,先不说心作心是,现在不往这个高度上说,我们就往世俗上说,尝试着来认识。找一个的确是别人带来的,社会带来的,他人带来的东西,强加给我们的。要是我们通过思维观察来解决了这个,真是自作自受的,那我们就找到了主动权,就能解决这个轮回。

什么叫轮回呢?实际就是被迫了、无奈了,过去叫无明业使,就是无明的业在支使着你,你这样那样,你没办法,因为啥?是社会带来的,是他人带来的,是环境给你带来的,或者是你父母带来的,或者是你亲人带来的,或者是你朋友带来的,或者是什么带来的,而不是自己作的,跟自己没关系。

实际我们学这些东西,一定不是学问,是生活的必须就好了。必须,要是是生活的必须了,就有意义,我们学这一节课,大家交往就有意义、有价值,要不然没有啥价值。

大家可以找一找。我们尝试着找一个不是自作自受的。找不出来呢,那就真是自作自受,我们任何人的业报都是自作自受。

(二)对自己负责任

弟子:师父,我就说我昨天那个例子吧。我来之前其实就过敏过的,他们劝我别来了,说你要再复发的话,你回来入职怎么办呀?但是我想来调整一下嘛。可是来了之后,第一天整个脸就复发了,晚上我情绪就起来了,那种无助感、孤独感全都上来了。我觉得我那个可能也是自己情绪的自作自受,但是我就调整不过来。

师父:你看,我们那个地方写了一个:“我来干什么?”实际我们人生呢,真要是自己对自己负起责任了,是个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就是自己对自己所有的果报负起责任。你看:自己负责任,是十分有意思的一个事情。

弟子:那种情绪出来之后,有的时候很难控制它,那天晚上我知道我有那种情绪,但我就是走不出那种状态。

师父:习惯,惯性。惯,惯性,刹车你都刹不住,对吧?惯性,我们的车开得太快了,情绪越大,车就越快,惯性。惯性这个东西呢,刹死车就翻了,人就抹脖子了。你的情绪越大,实际就是惯性越大;这个情绪的力量越大,惯性越大。你用力越猛,你习惯了,那它就真刹不住车;刹不住车,就让它去惯一段也没啥。

知道自作自受,就是自己对自身负起责任。什么责任呢?不管是什么业报来了,自身要负起责任,马上就变味道了。因为啥?主动出来了。要不然你就很委曲,因为是外在给我们带来的东西,你就肯定是委曲。这委曲很麻烦,莫名其妙,它很幽怨,说不清楚的一种东西,会纠缠不清。

要是知道自作自受,人心里真会亮起来,明亮,你要是担起这个东西,你真会明亮起来。因为主动就是个明亮的东西。要是委曲什么的,你越想,心越受蒙蔽,越想得多,蒙蔽就越多。我们被委曲的这个心啊,这个东西积累起来了,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多。

弟子:我那天就是被那种情绪带着走。但是在那个情况下,我不太会运用这个主动的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运用。

师父:所以说这是习惯,我们的习惯。习,学习,熏,熏修,你缺这个熏修,我们缺这个东西。好比说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呢,环境啊什么,我们都会培养一些习惯。这些方法呢,像心作心是,就是一个有为的法则,就是让我们去作意。

实际作意就是主动,我就提起来“我是自作自受”这样一个概念,所有的东西都很好解决了,你就能去查自己的心念所依止,就能解决了。要是说是外面带给我们的,好比说社会、环境、他人带给我们的,你怎么解决啊?你要去找他人,找社会,调整他人,再调整自己,那简直变得十分复杂了。要是我自己负起这个责任了,那即下就回归到你心念上了,即下自己就能承担这个东西了。

(三)直心是道场

弟子:其实我情绪起来的时候,不仅仅是因为自己,也是因为我2号要回去嘛,8号就要入职,我的脸是那样的,就没法见同事,没法入职。想到这个,我情绪就起来了。

师父:那你是面子问题啊。中国人就活个面子,没有这,人就活不了了。我不要面子,我不管这个东西,我挺冷面孔的。面子这个东西啊,人不要,会受不了。过去说,“人没有脸,树没有皮”。都要面子,不是你要面子,是我们中国人所有受的教育,所有的生活围绕的东西就是这个,这就是中心。大家可以看,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谁一旦触动我的面子了,(弟子:噢哟,可了不得。)不管是谁。

弟子:但是师父,我记得第一次见您的时候,您就给我讲过面子的问题,您说如实嘛,内心怎么样你就去表达这种状态,我这一年一直在调整。

但是,但是我觉得……

师父:你这个“但是”啊,我们前面说了很多东西,你这一个转折,就把它否认了。你自己建立一个,否认一个,建立一个,否认一个,就很无聊,这样的谈话。

直面,我就直接说这个问题,我心里是怎么想的,我直面解决这个问题,我不去什么“但是”,这个角度那个角度,我就直面来解决看看,这样就行了。直面,实际是表述自己的心理。这个“但是”呢,实际是掩盖,掩盖的东西比较多,说得很婉转,但是你没有面对自己的心理,你面对的是现象。这个地方道理特别多,还是想说服别人。

佛教的确是希望我们直面面对自己的心理,不去搞那些游戏,世俗的游戏很苦,可以去玩,但很苦。就这么说,你需要不需要这个苦与被迫,你需要了,可以玩这个游戏,也是熏修来的,也是习惯。像我学的东西呢,你能不能直心?他认为直心就是道场,直心就是你可以主动了。我直心面对的时候,直接就解决问题了,直接从心理上解决问题。

事相、心理一如了,不去“但是”,不“但是”。这个“但是”是在狡辩,前面说一大堆话,后面说个“但是”,把自己搞得很圆滑一样,实际一点意义都没有。

“但是”,“但是”,交流了半天,一个“但是”,所有的说法都没有意义了,那他的交流是啥?实际就想圆自己一个面子,或者说表达自己表达的是一个正确的东西,或者说自己拿不准的时候,就用这种东西来自圆其说,没有用!

这个即心即是,它不允许你那样去分裂,你会分裂前后,分裂理事,分裂人我。这个地方不允许分裂,这个地方不允许的,它不允许,就是你表什么就是什么,你说什么就是什么,表达什么就是什么。直心道场要了解了呢,人就真是光明;要不是这个了,人就是似是而非,那样心就很暗。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自己的心念,我心怎么想的,我就怎么表达,我就怎么承担,就特别直接了,不拐弯抹角的,就好解决问题。我这样那样,但是又这样那样,你也不知道你自己咋想,也不知道别人咋想,交流不了思想了,只交流一个道理。交流一个道理,这个道理谁也不用的时候,道理的意义是啥呢?就是一个相互的推诿、相互的掩盖,没价值,对生命没有支持力。

(四)训练主动作意

弟子:师父您之前教我如实地表达内心的状态,后来我就一直在调整。这样自己挺舒服的,对方跟你交流,他觉得你这人还蛮真实的,然后好多事情愿意往下做。

师父:是啊,社会上特别需要这样的人,因为这样的人真诚,也可能很笨拙。

弟子:就是自己内心很轻松。

师父:因为他这是光明的,没有人不喜欢光明。对这些人(心里黑暗)呢,谁都不喜,但人很喜欢做这样的人,很奇怪。人不喜欢这样的东西,但人会做这样的事儿。这个东西(内心光明)人人都喜,但不见得人喜欢做,很奇怪,就是啥?习惯,这就是习惯,这是习惯问题,明明心里黑暗,谁都不喜欢,“拐弯抹角的,这人”,对吧,不直接表达。谁都喜欢直接的人,那为什么不做直接的人呢?习惯,教育。

弟子:前段时间菩提眼发那个“主动和被动”。我来之前一直在换工作,有一些工作挺好的,但我不喜欢,有一些喜欢的,又不遇见,所以就被这件事情牵制住了。后来看到您说的主动,我就主动去找一家公司,通过几个渠道去找,找了内推,自己毛遂自荐过去了,就很直接地去表达了这种状态,后来就还挺好的。

师父:我们一般常说“这个人很大方”,你看,是主动的,很大方的言行。说“这个人很计较”,你看,他被动了才计较。这都是我们很日常用的词儿。主动,就很大方,人都喜欢大方跟明亮的东西。被动呢,就计较,计较就很黯淡,你的心就会黯淡,说不清楚的一个状态,看不清楚,说不清楚。这(主动)就很明亮,很清晰。

弟子:我会在这两个之间跳跃,有时候觉得挺好的,有时候就会跳到黯淡那块儿去。

师父:“知”很重要,不管是在哪儿,这个知道很重要。这个知,觉知,开始这个觉知要训练的,要训练它。这个训练,称为作意训练,开始一定要作意的。不作意,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啥。这时候的作意称为主动,作意是主动的意思。证八地菩萨不用作意了,但我们在七地以下的菩萨,所有的作为都要作意。这个作意,就是主动地去运用。

我主动地运用,哪怕我知道这是个习惯,黯淡的习惯,我有这个习惯,我经常有这个习惯,我要知道。那你就负起责任来了,知道我在用这个习惯,你知道的时间,你就不会责怪,就是习惯来了,带来了一点苦,带来了苦与蒙蔽。因为你这个知呢,你是主动地来运用这个东西了,也没有问题。

苦,蒙蔽也好,有点难缘也好,我们知道,会觉悟这个习惯,那这个东西就简单了。这个觉知很重要,就是作意很重要,作意很重要。我们在实践佛法的时候呢,最重要的是靠它,就是作意,主动地去运用。作意就是主动运用,主动运用法则。主动运用法则,就是这时候的作意。

因为习惯这个东西是久劫熏习,非一日之功,厚重,你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厚重,它能埋没一切。你要是不知道呢,它就埋没你,所有的都埋没了,让我们一切光明、智慧、主动,埋没在深深的海底,把我们的生命价值都埋没在深海沟里,业力的海沟,你不能自拔。

弟子:我要是陷入黑暗情绪的时候,就是这种状态。

师父:所以说就训练这个,训练。什么叫训练?就要拿出时间,有意识地去作为。

弟子:师父,那怎么去训练呢?

师父:日常生活中训练嘛,事儿来了训练。说作意,说发愿、发心,就是我遇到事情的时候,我一定要训练它,训练主动地运用法则的一个愿望,一个发心,一个取向。

我心要有这个取向,这个方法貌似很笨,实际这个方法特别有效。因为它针对的是习惯,特别有效,高效就在这个地方用。

他们说你发脾气,你还自己说你来性格了。我说这挺好的一个事儿,啥好事儿,机遇来了。机会在哪儿呢?就在当下,当下越夸张,机会越好,这个越重,机会就越好,因为法是有效果的。这个东西越重、越大,就是我们说这个事儿重大,反而我们能解决了。因为啥呢?看得见、摸得着了。实际根本不怕发生什么重大业缘,根本不怕这个。真正习法的人,不怕这个东西。

解决问题的这个主动发心,你真是要用这个,的确好解决问题。实际大部分人学佛呢,就想过过小资生活,时髦。挺时髦的,又有点前锋那种感觉。这个东西呢,没啥意思,你不能不允许,但这又是很普遍的现象。

不要把它当成一个时髦的东西、小资的生活,要把它当成我真正解决生死烦恼的一个必须,是我心灵的一个需要,那完全不一样。似是而非的这种心,就是这种黑暗的,或者黯淡的,就不要了。我们要用真正的心地的光明来解决。

因为这是自受用,无从替代,没办法替代,谁都替代不了谁。只有自己的心去体验。我以前读经典,佛一讲无能替代,心就难过。我说怎么不替众生去解决这个问题呢?他可以从理上、方法上、实践上、内容上,给予我们提示,但他替代不了。

主动作意运用这个方法,我真正地用即心即是。我不许这个分裂,不许它,先在习惯上不许,不许分裂的习惯,我去让直心道场的这个“直心”慢慢地起作用。起不了作用再说,再调整。

(五)负责,离苦

弟子:我觉得我陷入自己的这个黑暗(情绪)里面了,这种情况下,我怎么通过发心发愿从这里面走出来呢?

师父:这个事儿苦不苦,难受不难受?

弟子:挺难受的。

师父:那你想不想离开这种苦?就问自己,就自问嘛!戒经上有,叫自责,自责其过,在戒律上用得特别多,叫自责其过。过就是苦嘛,苦报,你受不了的这个苦——被动、逼迫,他要自责。实际呢,这是负责任的一个意思。

我自己负起这个过失、这个苦,那我愿不愿意担这个苦?这个心念就会选择,我们的心念实际是最公正的,人的心是最公正的。你自己问自心,自问,这时候心最公正。要是我自己有这样一个过失,我自己能不能承担呢?不能承担,自然它就公正地调整了。这本来不是一个体外的事,就是我们自身的事,也不需要外面加修什么,是你自己,我需要这个东西。

我的心承受不了这种东西了,承受不了,它自己就调整了。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好比我们被烧红的铁板烧过一次以后,你再看到烧红的东西,你绝对不碰了。为什么呢?其过你受不了,这个苦你受不了,心里下意识就会记住这个东西。我们自己的心,再也不选择那种东西来烧我们了。他心里这个过,就是苦,就是不能承担,这种感受你承担不了了,称为过。说这个事做得太过了,这个话说得太过了,什么过呢?就是我承受不了了,承受不了了,人就会回避。

像我们每个人都会忘记我们出生的这个段,任何一个孩子,在羊水破的时候都没有这个记忆,实际他的记忆是完整的,但是这个记忆都没有了。为什么呢?就是不能承担了,他的感知不能承受了,承受不了,这个记忆就没有了。感知承受不了,他就关闭这个记忆,把它装到黑匣子里了。很多人一生受过一些冲击以后呢,他会关闭很多记忆,尤其是记忆承受不了的东西。

佛教呢,好比说心作心是也好,不可得也好,如梦也好,无自性也好,都是让你这个关闭记忆的东西解除了。它要解除这个东西,我可以面对,这些东西是可以面对的。如梦、如逝,有啥不可面对的?不可得,空性,有啥不可面对的?心作心是,有啥不可面对的?无自性、缘生缘灭,有啥不可面对的?这个面对呢,它是成立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