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弥陀信仰是必行急务之法则
弟子甲:我们师兄弟们在一起学习的时候,怎么去交流?特别是学完师父的讲课内容之后,大家可能会有些心得,或者说一些受益,怎么去交流会比较如法?
师父:如法?主要是没有法与非法。净土教法把法与非法呢,用同归啊,同归弥陀愿海,或者同归弥陀性海,这样一个法则。这个总摄的教法,就把不了义的法中所谓的有法、有非法的这样一个说法呢,在弥陀信仰中,就用光明遍照,或者说圆满遍照的一个教法,把它给稀释,或者消融了。本来在弥陀教法中,法与非法是不成立的。“九界同归,凡圣同修”,就把法与非法的这个说法呢,给消融掉了。所以说我们在一起交流,要是不离弥陀信仰的这样一个整体的内容的情况下,就消除了法与非法的这样一个谈话内容,或者说就没有这个内容了。
“九界同归,凡圣同修”,它把我们的心念的历程呢,或者心念顺性的历程与顺佛愿的历程呢,在我们每一个有弥陀信仰的人的这样一个法的实践中呢,去体验,去彰显。彰显什么呢?弥陀的誓愿,顺性的一个作用力,就是消除对待。所以说阿弥陀佛十二光明中就有“无对光”这样一个名号。那我们在下面交流这个法则,你就不能违背这样一个弥陀信仰的宗旨,就是“九界同归,凡圣同修”“三根普被,畅佛本怀”的这样一个普度众生的陀罗尼教法。
主要是我们在谈论弥陀信仰,在尤其是这个疫情啊,这个战、那个战的这么多的交织的这样一个时代,一个划时代的时代,我们再去讨论那些不急之务啊……这么说,弥陀教法呢,我们真正地讨论、学习、实践,就能解决我们生命在这样一个非常时代,或者人生在这个非常时代,怎么来觉悟它,怎么善用它,怎么不至于被这个时代的业力所左右,我们来超越这个时代的共有的业力对我们的制约。那弥陀信仰呢,无疑是我们大家一个急务吧,是一个必行急务之法则。
大家看看疫情,看看世界的经济、军事状态啊,现在国际上的评论员,对这个时代的状态,作了三个节点的一个评价。从历史的借鉴呢,来反观我们这个时代:疫情,就是瘟疫,疫情就是大的瘟疫啊,不管是鼠疫、流感,什么瘟疫,这些状态呢,必然带来人口的作为的制约,人口的减少;那作为的制约呢,就会带来饥馑;作为的减少呢,就会压迫人的心理,就会带来战争。所以战争、饥馑、疫情,这三个东西就像一个什么推手一样,相互的这个力在推动。
那我们人类,实际人类的生命在这样三个作用力的推动下呢,是很脆弱的。要是没有一个信仰,那就必然被这样一个强有力的恶缘所左右,人会变得恐怖、被迫、无奈,甚至狂躁。很多人就会使恶业相续,丢失生命,或者丢失健康。
要是我们真正有弥陀信仰,那就是面对这样的时代,反而就没有什么了。这三个推手者就变得,你看看也就是人生,或者说生命阶段的一个小小的缘起缘灭的一个小小的表现了,你不会把它当成生命的……因为我们在生命的浩瀚无际的这样一个广大空间中,看我们这一个短暂的分段死的人生,百年的分段人生,乃至百年人生中这一个小小的阶段,像疫情也好,饥馑也好,乃至以后可能会发生战争的状态也好,不知道啊,这是未知的,这都很短暂,毕竟它就是缘生缘灭的一个短暂的过程。我们从这种久远的生命来看这一个阶段,也就不把人压得出不来气了。在一个广大的层面看到一个点,我们去觉悟这个点,去认知这个点,或者善用这个点,或者超越这个点,就是哪怕融入这个点,你也会变得无畏,变得自在,变得起码说,不至于被这个业力击垮。这一点呢,我们大家善于观察。
(二)顺性发心念诵功课,与佛菩萨共修共行
弟子乙:师父,您以前在山上的时候,给大家说念诵早晚课的时候,这种念诵的音声充满一切众生心智,然后令一切众生解脱。这次疫情您又讲,说把众生的心理收集到自己的念诵中,或者我们的念诵充满众生的心智。这个做法您能不能详细地讲一下?
师父:因为我们在学习弥陀信仰这样一个无边光、无碍光、无对光的愿力内容,性德的作用内容;或者说诸佛如来圆满于世间,清净于世间,无碍于世间的一个作为的这样一个依正二报,圆满作为的这样一个参照。有这样一个参照呢,那我们就可以把我们这个当下,这个年代中的生命的整体——好比说地球上七十亿人类的种种民族、种种教育、种种区域、五大洲啊什么的,反正都是在这个地球村里生活着——我们要是顺性呢,就是没有对待地做一个念诵,就是我这个念诵的功德,我这个修行的功德,我这个认知正见的功德呢,回入一切众生心中。那这个话的本身,我的这个思惟、这个观察、这个作用力呢,它没有对待的。那我们在这样一个作用中呢,就会产生一个共鸣,就是心地的一个共鸣。
这个共鸣,你说:哎,这有的人可能是在恐慌中,有的人可能是在迷失中,有的人根本就是邪见,有的人就想着怎么危害别人,有的人怎么就想推包袱,有的人就想把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怎么样,他们怎么会接受到这样的信息呢?那这是我们去念别人的业的一种业力对我们产生的心理共鸣。
那我们用如弥陀一样的顺性的大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或者说“设我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号,俱来我刹中”,这样的愿望的愿力的作用下,或者说在顺性中我们也建立了一个愿,以我们对性德的认知,对弥陀功德的接纳、愿力的接纳,来推及到一切众生心中。我念念中,于每一个作为中,把所有佛的功德,回向众生;所有性德的功德,回向众生;或者说我们自身觉悟的刹那的功德,回向众生。
回向一切众生,平等回向。那你的平等心就在实践,你的清净心就在实践,你顺性的这个作为就在实践。不过是拿所有的七十亿的人类,做了自心真诚、清净、圆满、无碍的实践的一个共鸣的对象罢了。那这个利益是必然如是相续下去的。
因为我们在一个修行中呢,好比说,早晨起来了,我要去上殿,五点、六点钟起床了,天没亮就去作为去了,你要是不是为一切众生,或者为正法住世,为去除一切众生苦,你自己去念的时候,你感觉早晨别人在睡懒觉,我要起床,你心里开始生烦恼了。你要是为一切众生得到安乐,为了那些将要死亡的众生得到健康,恐怖的人得到安乐,迷失的人得到一个方向,不能救济的人得到及时的救济,要有这样一个善意,去上这一个殿,上这一节课,那你就会把你这个“哎呀,别人睡觉我起床,别人不发声我要发声”,这样的一些自我的、无明的业习的一种制约,变成了一个慈悲心。
为一切众生,我早晨起床了,就想着为一切众生去祈祷、去祝福,去作为一个黑暗中的光明的支持,饥饿的一个粮食,度脱水灾的一个桥梁、一个舟船,给人带来治疗的一个医者、一个药物,给那些痛苦挣扎者带来安乐、安详。这样一个善心,从起床到殿堂里,然后去念诵,你那个心里所依的东西呢,就是我们说的发心。
一个是业力的制约,哎呀,我早上要起床很痛苦啊,我要去念诵,我要保点气,养着自己的肚子啊,养着自己怎么样啊;一个就发心为这七十亿,为这现在的生命,乃至说无量的生命,去祝福,去念诵,去给以支持。那这两种心态,念佛作为的结果是什么呢?大家会知道。
说哎呀,可能很多老百姓都在睡觉,或者说我凭啥这样念,我为啥要念呢?我干啥呢,我那么傻?这样的人肯定这堂功课做了,就会生很多烦恼。自己不念诵,打瞌睡;谁要是有声音大一点,你还生烦恼;谁要是提醒你,你也生烦恼。反正一路就是烦恼下去了。
那我们要是为所有的众生,为七十亿人类,为疫情下的所有的有情,来做一个安乐、健康,得到治疗、得到生活保障,乃至有的人工作保障的这样一个心灵的支持,福德因缘的一个心灵上的一个因缘的一个因的一个支持,那我们这一堂课念诵下来,会是什么样一个喜悦呢?那是你做了一个爽快的事情,一个善缘波及到整个生命、整个人类的,一个积极的、光荣的、光彩的事情。
我以前经常看到那些人埋怨:哎呀,耽误我睡觉了,这样那样那样。很多人说自己没有气力了,又是要吃这个补品、那个补品哪。也有一部分人真是为了信仰,为了维护这个功课,为了这一堂课次序下去,为了道场,为了这一节课有道场、僧团这样一个彰显,不至于让人轻视,不让这个法灭掉,很多人真是做得很好。
那我们自己选择什么样一个发心呢?因为我们这个发心哪,就是我们心地思惟清晰地作为一个事情,就会积极、阳光、向上,就会很喜悦;被一个无明推动下,一个烦恼的心,一个自私的心推动下作为呢,都是后悔、埋怨、斗争,别人给你带来什么什么。这两种结果,我们选择什么呢?所以一个就是明确发心,清晰作为,结果准确;一个就是培养业习,滋生烦恼,延续烦恼。所以“发心佛即成”,那发心业即成,这个发心太重要了。所以说无明的发心,无明推动你的业习心,那你就产生很多烦恼的相续。那我们清晰发心,就很喜悦。
我这一生啊,实际说学戒律、学净土、功课,就这三点支撑了我所有的生命,我感觉到。当然师承的一个东西呢,是这三个的推动的一个根源。根源什么呢?我感觉到我这一生变化最大的就在上课中,上课像个大烘炉一样。一群人都在睡觉,你在念佛,你在祝福他们,你跟佛菩萨在一起祝福他们。啥叫佛菩萨?画像就是佛菩萨。你要认识,我们现在的因果不成熟,我们的对象就是个铜像、铁像,就是一个木头像、泥巴像、画像,那就是佛菩萨!我们都是跟佛菩萨一起在念诵,在祝福世间。这是很美好的事情!
所以我在早期十几年的那个作为中,起码在03年以前这个作为中呢,一直就保持着那种喜悦。当然是有师父教导引发出来的,后面因为总是在殿堂里那个角色上,有支持殿堂的那种心理,一直保持着被殿堂、被佛菩萨、被大众支持的那种(喜悦),被法器、被念诵的内容支持的那种喜悦。一到那里面,你就抑制不住要跟佛菩萨一起做事的一种喜悦,跟僧团一起做事的喜悦。
那你说别人都不做,别人都睡觉,别人都念闭口真言了,那跟我有什么关系呢?那恰恰是你的激励者,成就了你。就是这些睡觉的人,这些放逸的人,这些想培养自己一肚子气的那些人,给你带来了一个反面的支持,就是给你更大的空间。那你就尽量把自己这一段时间不空过,这一段时间呢,让它变得跟佛菩萨同一修持,与诸上善人同聚一处的修持的一个过程,那这个功课就很美好了。
很多人为什么一到团体中就是睡觉啊、无聊啊、无奈心啊?以前我接触过许多出家师父,就大家一坐,坐十分钟,就有三分之二的人开始晃了;坐十五分钟、半个小时,那这人就陆陆续续、陆陆续续……为啥人会坐立不安呢?站着,那不用说了,就抠抠这儿、摸摸那儿,就是妄想纷飞。
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因为没有共同熏修的法喜,没有共同熏修的发心,没有知道这是不可思议的难得的一个修行团体。前面的佛菩萨跟你没关系,你把他当成铁、铜,把他变成一个布,变成一个所谓的画像,跟你没关系。那你得不到增上的加持与提携。
很多人在团体中就想,哎,我混过去就行了,就认为自己很聪明、很能、很多技巧,但是要在吃、用、玩中,总想多占一点,多比别人逞能一点。但是在这个共有的作为中呢,怎么偷懒,怎么去……唉,这人真是,就是把自己美好的与诸上善人共同熏修的机会,或者清泰之时,早晨起来多好啊,都浪费掉了。变成了一个烦恼,一个埋怨,一个不满的一个培养,每天起来就不满,每天到这个人群中就不满,这个长、那个短,谁声音大、谁声音小,天天就是关注这些东西,就生诸烦恼,慢慢地对这个团体就这个不好、那个不好。
某某他们那一帮子人去终南山的时间,那时候我在茅棚里住。你看在一千一百公尺的这样一个光明顶上,风也清凉,这个什么也好。太阳一出,底下人还看不到,我们就看到太阳了。我们搁这敲着钟,撞着鼓,多大的意义啊。佛在经典上讲了很多,说在高山之处,人稀有之处,若念一句佛,若一句法语的流传,能给世间得到多大的一个利益的传递啊。
你念个“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祇获法身”,多么美好啊!晚上那词儿,多美好啊,就那钟词儿。一个是从《楞严经》上取一段儿,一个是从祖师的禅门日诵上面取晨钟暮鼓的晚钟的那个词,都很美很美的。那么美好的音声,通过钟鼓传递到法界,传递到这个世界,我们的心在享受这个传送的过程,是多么美好的一幅画啊,是多么美好的一个作用力啊!
我几点起来啊,我睡得腰酸啊、腿疼啊,这样那样的,天天就摆弄自己的这个身体感知,那是什么个东西啊?
所以说呢,我们要去充分地体会我们的生命。好比说我们在鸡足山住,恒阳庵最低也两千五百公尺,哇,那简直在之巅,对吧?我们念诵着功课,传递着、净化着我们的周边与法界,这多么美好的一个事情啊!很多人沉浸在业力的昏睡中,业力的烦恼中,业力的计较中,业力的斗争中,业力的伤害中,我们在把这个美好的一幅画给展开来,觉悟这个世界的内容给展开来,给传递出去了。关键就是发心,欲欣赏、欲享受我们这样一个法的守护,一个作为的美好的内容,你不去体验,唉!那在团体中真受罪啊,真受罪啊,太受罪了。
我以前上殿的时候,我看到那人睡那儿,我真是感觉到可惜啊,我真是感觉到惋惜啊,我真是感觉到遗憾啊!每一次我都感觉到这些人真是太遗憾了,浪费自己美好的机会、福德的机会,与诸上善人聚会的机会,与诸佛菩萨同一法事的机会。哦,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死了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我们天天搁这就培养自己的习气、烦恼,死了就往生极乐世界了,这是啥样一个因果啊这是?我们现在就开始顺性,顺佛愿,去展示内心的美好,美好的祝福,美好的佛的圣言量,美好的那些祖师做的那些词汇,我们自己美好的发心,把它展示出来,去体验、去享受、去感知这样一个生命环节与环境。那是不是一个身在娑婆,形同极乐啊?那你舍报了,你不极乐,你哪儿去啊?
天天算计着,哎呀,我做了多少事儿,大家给我多少功德,大家给我多少笑容,大家给我多少称赞,给我多少利害关系。这样的人能极乐世界吗?这当时就是十八层地狱吧,就是贪瞋痴的三恶道吧?那我们把极乐世界就变成了三恶道嘛。一切唯心造,极乐世界、地狱、天堂,这十法界,哪个不是唯心造?我们要算计算计,哪个不是唯心造?
所以我们上殿,做共同的事业,一定要赞美这个。所以你看就我们这一节课,说句实话,我从心里,那就要祝福我这个自身的因缘、所有人的因缘,就像面对佛菩萨一样地去面对大家的这样一个心理的需要,去解决一些问题。我们就把它当成一种修行,不能把它当成一个放纵自己习气的机会,那样就苦了自己,苦了大家,苦了别人。那我们聚会呢,那都是积极向上的这样一个因缘,那人就相互地喜于聚会了。那我们到殿堂里就是跟诸佛菩萨同一修持。
闭着眼睛,赶紧把时间熬过去。唉,我这个体会特别多。殿堂里一听没声音,一下课,大殿堂门一迈出去,“哇哇哇哇”,谁的声音高,谁在殿堂里一定是念闭嘴真言的人。谁在外面儿兴奋,谁到殿堂里都是那种脸木木着,就像谁欠他的大债了一样,欠他一百个亿一样。在外面,一迈出殿堂,那兴奋啊,声音大得不得了了,可回到自己的自由空间了。一进入殿堂就像掉入地狱了一样。那佛菩萨成啥了?成小鬼了,啊?同参道友成啥了?成狱卒了,对不对?这样的人能到极乐世界吗?心业合一啊,你心作心是,你作的什么呢?
自始至终,现在我都不明白,我们既然发心出家,积极熏修,为什么不支持这个群体?为什么不在这个群体里展示自性,展示弥陀的功德,展示我们美好的心愿呢?这是最好的机会了。你不是要展示个性吗?那顺性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多好啊!把最大的空间让给其他人,自己去把最美好的东西传递出来。传递出来,不是把最大的空间给予人吗?
在殿堂我听最多的,就是谁谁不念了,谁谁闭上眼睛了,谁谁念错了,谁谁法器打错出问题了,都是这些东西。那你要真专注的时候,你真根本不在意这些东西。那大家要都专注了,大家都相互补那些不足的地方,让人调整,这个功课慢慢慢慢越来越好,越来越好,越来越好。为什么现在很多道场的维那会累呢?因为人随喜支持的少。唉!这真是不可思议的。
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不是在极乐世界,不是死了以后,就是每一节课中,就给我们建立那样一个庄严的殿堂,让我们在这个环境中,来熏修我们过去在那些杂缘中那种习惯的放纵,那种偷懒、投巧,那种恶业,让我们去认知它、觉悟它,善用自己的生命,在佛菩萨的加持下,与佛菩萨共修共行。
(三)与佛愿相应,是最大的孝顺
弟子丙:师父,弟子这两天整理师父的书籍和资料,有一点体会。想在这里跟师父先表达一个忏悔,也是弟子的这样一个观察。
师父刚才讲的是从发心的方面来看早晚课,弟子这两天观察的是从发心的角度来看弟子和师父的关系,以及用心。弟子想忏悔的主要的点就是不孝心。以前都没有反思自己孝或者是不孝,这两天反思的就是,有这样的一个师父,但心里却没有把师父真正当成自己解脱的完全的依止,对师父不够尊重,对自己不够尊重。最重要的是没有运用尊重自己解脱的这样一个心,不珍惜因缘。所以弟子向您忏悔,也代一切和弟子有同样的这样一个心理感受的弟子,向您忏悔。阿弥陀佛!
师父:这说到师资的问题了。在《大般涅槃经》中,世尊有比喻啊,说有父、有长者、有长者子,父亲要远行了,怎么给孩子交代。像涅槃呢,这是远行的一个因缘,给子女怎么交代。子女怎么守护自己的家产,守护这个家,守护这样一个事业。
佛菩萨把教法一代一代、一代一代传下来,那些有法守护的师长们,就像有财富传给子女的家长们是一样的。啥叫师资呢?父亲把自己的家产嘱累给子女了,这一代代相承,代代相承就是佛教的师资。
我们在上一代人那儿领纳的教法,不管是禅宗,什么宗什么宗的,净土宗的什么教法,它利益、惠利了这个世间,惠利了这样一个守护者、一个承接者。这个承接者在“诸法住法位”的这个法位上呢,他们有体验、有实践,有自利利他的力与事实,法则。这个传承的内容呢,是代代相承的。不是某一个人骄慢的一个自我发明,骄慢的一个自大的编造,不是这样子的。
就像我的师父他们学习戒律,实际他们都很艰辛地有一个学习,当然也有受教的过程。那承接师长教育给的一个心底的印契,那一刻钟他知道谁是他的老师了——佛陀是他的老师。人类的师长是在传达佛陀的精神、教法的心髓,他是一个传递者。那我们作为一个传递的接受者,也是一个接受传递者。
所以说“依法不依人”呢,这样一个显教的伟大的口诀,或者说直指传递世尊教法的、代代相承的传递者的、师资的表达,就很清晰了。原来人给人传递的,是释迦佛的教法的内容,在承接释迦佛的教法,再传递给下面的弟子;弟子再承接成熟,再传递给下面的弟子。皆没有离开释迦文佛的教法体系,这叫代代相承。而不是传啥?世尊传授给迦叶尊者了,迦叶尊者传给阿难了,后面就成阿难的教法了,成迦叶的教法了,释迦文佛的东西淹没了,那早就灭掉了这个法则。
像达摩祖师,传到我们中国,然后我们中国呢,初祖、二祖、三祖、四祖、六祖,一直传到一代一代、一代一代的,他们皆有心印。印的是什么呢?是师资相承的一个心印,代代相承的一个摩尼宝,是一个法印。说依法不依人。
那我们要是了解显教最殊胜的教法,就是“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整个这个四依法,就把释迦文佛的传承清晰地给予了那些愿意承接、传递这个教法的人们。说师资相承,一代一代,一代一代,一直到法灭尽。
像我学这个法,不管是南传的,还是哪一传的,五千岁南传就尽了,一万岁大乘就尽了。那一万岁以后,净土在传、传、传,一直传到弥勒菩萨成佛,它不尽,为什么呢?弥陀的誓愿所成啊,它不尽。所以一切法灭尽,唯此法久住于世。那为什么我们要现在去传播净土弥陀信仰呢?因为这个法不易尽,易行,易接受,非法、如法的人都能接受,他都给予。因为很多非法的人,在其他法中是没法给予的,没办法去给予。
有居士建议说,法师你能不能对宗下的一脉、宗下的教法,给大家有个提示啊什么的。我说宗下的教法实际那是根熟者,就是上乘利根者。它有三根普被的啊,那你要用很多很多因缘去培养,好比说钝根,好比说非法者,你就要很漫长、很漫长的路。所以说禅宗在六祖之前都是单传,为啥单传呢?那结缘的人不是很多吗?我们都知道神秀座下就有一千个比丘,或者一千个出家僧众,随他去在禅堂里参禅,去修学。那你说他不是在传播吗?不是,他那不是。他那是一个结缘,什么缘呢?就是用禅宗的教法在结缘,这叫闲汉子。什么叫闲汉子呢?因缘未熟啊,他荷负不了如来的家业,他不能像六祖那样啊,他不能像六祖一开口就吐出莲花啊。我们都知道六祖大师一开口就吐出莲花,什么莲花呀?这都是不可思议的妙语啊,心悟之语。但禅宗,禅宗的人呢,只能与中下根结缘,接引上根人。所以说前五代人就是单传,只能单传,很多人学着,只能是结缘。
那你说净土呢,净土缘跟禅宗缘有没有差异呢?禅宗的教法由达摩祖师传来,由这个老婆罗门传过来,他来到我们中国的时候已经很大的岁数了,他传过来,一代一代的,大家脑袋瓜子都是祖师教,跟弥陀信仰有极大的差异!
所以后代禅宗的祖师们呢,都推荐说:哎呀,我们归还要归到净土,大家还都是念佛吧。所以很多禅宗的祖师们,悟后去念佛了。大家知道,最出名的就是红螺寺的彻悟禅师嘛,近代的大德,那是近代的一个楷模啊!一个守护教法、成就教法的祖师啊,师资相承的脉络很清晰。他是禅宗的祖师,但是他在传播净土,为什么呢?他真正地觉悟的时候,他才了解原来净土教法真像龙树菩萨讲啊——“一切法中,念佛第一”啊,他真正地觉悟了这个。所以彻悟禅师在他的那个禅堂,十方衲子一时云集,云集在红螺寺,但他就给大家讲了,你谁也不要给我拿捏,你谁也不要给我作怪,你老实念佛。哦,原来念佛是无上微妙禅,有因有果。从因果上,有因果。从觉悟上,你觉与未觉皆被弥陀所摄。这才是净土教法,“九界同归”“闻名必生”这样一个(教法)。
很多人问我说,法师你说你发了一个愿哪,所谓的遇到弥陀教法,此生必然度脱,不度脱你尽未来世用种种方便来接引此人,必得无上菩提。实际这就是弥陀的愿望的一个翻版,我在体会弥陀的愿望的时候,他就是此生必成无上道,成就阿毗跋致。这是他的愿力所成!
那你说你看,很多人的业力啊,很多人的作为啊,很多人在迷失啊,很多人在沉沦啊,很多人接不到法啊,很多人还在什么样子中啊。那我们为什么不随顺佛愿念佛呢,为什么不随顺性德念佛呢?这就是我们现在修学净土,说是念佛,但是心念自己的业力,心念不了义教的一个最大的差异!
我说跟我交往的人,必成无上道,为什么呢?就因为净土啊,所以呢尽未来际弘扬净土。未来际就是弘扬净土,没有其他可以做了。为啥没有其他事儿做呢?你一定要我做其他,我不做,我拒绝。对不起!为什么呢?因为弥陀信仰这个教法真是不可思议。那你说,你能随顺大家做一点点。那是啊,那可以随顺着,我也随着自己的业习、业力的惯性还在作为。但有一点,弥陀愿力,依着弥陀的愿力、性德的力量,你自己审思、极度审思、极为审思、顺性审思、顺佛愿审思,这样极度地思惟、观察、了解以后,发了一个愿——尽未来际弘扬弥陀教法。为什么?只能这样子了,只能顺佛愿、顺性、顺着自己极致的愿望来念佛,回向众生了,只有这样一个作为了,那就是一切众生必得往生,一切众生此生就能成就!那你说不能成就,那是你自己的心念,是你自己的妄想,是你的执著,不是弥陀的愿力,不是性德的愿力,不是法尔本然的事实!
刚才这个法师提这个问题是一样的。“哎呀,我们不孝”,实际孝是什么呢?就是随顺弥陀的誓愿,顺性德。你把慈法当成一个老师,那你就随顺他尽未来际来弘扬净土的这样的一个誓愿,你去审视自心。净土是什么?那我们就审视佛愿。佛愿是什么?我们就随顺展示法性的事实。我们去追根求源,那就会发现生命最光辉的本质光辉。最光辉的那个,就像现在最大的动力一样,反物质的动力,黑洞的动力,那远超核动力了,它们的力量更大,更不可思议,能吞噬一切。那性德呢,能展示一切,能给予一切,成就一切。
所以我们在这个时代呢,“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依义不依语”,这样是一个贯穿于我们真正想接法,承接一个法则,实践一个法则的最简单的方法。真正的师资,这是有师资的!四依法中得师资,就是得传承。哎,我依人,我对这个人好了、坏了,我对这个人礼敬了、不礼敬了,我对这个人有疑虑了、没有疑虑了,这都在业习中罢了,这没有传承,这师资全无。我在很多时候讲师资全无,就讲的人在业力分别中,就是师资全无,你搞的都是业习,搞的是烦恼、人我、亲疏、爱憎、是非,你没有传承,没有师资。
我们都知道弥陀的教法,那你假设我来作为一个念佛人,我也这样念佛,随顺法性,随顺佛愿,随顺自己极致思惟的一个愿望,就是我对生命一个极致的认知,对人生极致的终极的一个认知,做什么是最得当、有价值,值得我作为,永远不会后悔,而不是说我这一生不后悔!我就发现了性德佛的愿力,会使一个生命永远都不会有后悔、有遗憾,在过去、在未来、在圆满无上菩提,乃至说对一切生命,终究不会后悔的一个愿,那就如佛愿,自愿如佛愿。
这个地方是我无数次思惟的,有性德,有佛愿,自己那极致、对生命极致作为,就是终将无怨无悔的一个圆满的作为是什么呢?反复地思惟,反复地观察。就像世尊释迦文佛到弗沙佛面前,一看到弗沙佛的光辉与灿烂,那种无穷的美好的状态,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八万四千美妙庄严相,释迦文佛右手就举起来了,右腿也翘起来了,然后念起“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那我在生命的极致的思惟中,我人类的极致思惟中,我这一生的极致思惟中,思惟来、观察去,就推及到佛愿上去了,推及到性德上去了,推到一切诸佛菩萨他们的大愿上去了,只有在他们的大愿、他们极致的作为中,才能观察到生命、人生极致的一个愿力的所依,愿力的对称。
那这是不是个传承,我不知道。因为你推导推导到这,你感觉佛愿是最称自己的心的。那我们这个人生的未来、过去、现在,我们的生命的过去、现在、未来,放在任何一个角度都是无愧的、无悔的,没有遗憾。这是不是传承,我不知道,但这个地方充分体现了阿弥陀佛的恩德,阿弥陀佛给予的恩德,给予了什么呢?让你生命发挥它的极致的价值,就是无悔的价值,无遗憾的价值,也就是清净圆满无碍的一个价值。
那你一想到这个价值,你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你知道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就是你所作为的愿力的功德无异、无二、无别的一个内容,一个师资,那是不是师资相承呢?那你这个人类的名字,人类的名言,人类的形象,人类的业力,不是一时就散坏了吗?不散坏吗?这是不是真正的孝顺呢?孝为至道。那想成就无上菩提,不孝顺诸佛如来,不跟诸佛如来真正地契合,你怎么能称为佛子啊?
我过去讲三种放心,三种安心,三种必生【1】,都讲的是这一点。就是我们自身对人生、对生命价值一个极致的观察、了解、实践,一个无悔,终将无悔无怨,无缺失的一个观察实践,反复地这样去观察实践了解,终将印契我们的是性德,终将印契我们的是一切诸佛、一切菩萨、一切贤圣。这是不是师资相承呢?诸佛如来是不是传递的这些内容呢?大家可以去观察、了解、体验、实践。
所以说呢,刚才这个出家师父讲到他们在整理我过去一些书籍什么东西的时候有想法,最大的孝顺,对我包括,就是法的实践!最大的孝顺,就是与佛愿的相应,这就是师资的内涵!那我们去念佛了,就是一切众生咸得往生,无有障碍,一切众生本心清净圆满。说他的业力,那我们就坠入众生的业力,我们在念众生的业,迷失于众生的业,纠缠众生的业,那就没有念佛。念佛回向这一类业力迷失的众生、固执的众生、偏执业相的众生,这才是真正地我们能作为一个念佛人出世间苦,在世间得解脱,在每一个作为中得到解脱,在每一个作为中无愧、无遗憾、无障碍。那我们每一个作为不都可以觉悟这一点吗,不可以返回这一点吗?影响吗?不影响。
前一段我给一些菩萨讲,我说我们真正作为一个弥陀信仰的学习实践者,就会开启一个挡不住的觉悟,挡不住觉悟的一个当下,觉悟当下的一个不可思议的法力、功德力、圆满力、无碍力。挡不住的觉悟,谁能挡住我们来觉悟啊,什么能挡住啊?没有东西能挡得住的。大家这一个角度呢,可以去善于思惟。
因为提这个孝顺问题,啥叫孝顺呢?奉行佛愿,奉行性德,奉行我们心地对生命、对人生最极致愿望的一个认知与实践,最极致的愿力实践,无外乎是无缺失、无遗憾、无愧色。我们要谈业力,这三点都做不到,我们要谈任何人的业力,“我如何如何”“我牛哄哄的如何如何”,一定有愧色,一定有遗憾,一定有缺失。你再牛的人,都有缺失!
所以佛的代代相承就是清净圆满无碍,法亦如是啊,性德如是啊。那我们作为一个念佛人,真正的念佛人,会不会立那样的誓呢?凡我有缘,必得度脱。若不度脱,尽未来际,以种种方便度脱此人,究竟无上菩提。为什么不发这个愿呢?未来行与现行啊,无遗无憾。我们现行中就不能有遗憾,未来才不能有遗憾;我现行就清净,未来才能清净。因为过去心不可得、现行心也不可得、未来心也不可得啊,我们才能用现在未来圆满一切!
净土教法,的的确确他的心髓传递了这样一个由弥陀的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誓愿,展示生命的极致的价值,若过去,若现在,若未来,若在无明中,皆能放出不可思议的光明。什么光明呢?无缺失,无惭愧,究竟清净圆满无碍。所以呢性德全显,这就是弥陀愿力的恩惠、印契,弥陀的大愿所成就的功德,就是弥陀信仰所荣幸的,所殊荣的真正的核心!
什么往生不往生,这样的废话,这样的伪命题,根本都不谈它。为什么呢?愿力清净,愿力圆明,愿力无碍;性德清净,性德圆明,性德无碍,性德圆满。那我们的无缺失的心呢,人生、生命究竟的价值呢,清净圆满无碍,无缺失,无懊恼,无后悔。过去人称为生命之终极,仰俯无愧。说业力,哪个仰俯无愧?说传承,哪个有惭愧啊?说起来传承,我们守护传承,实践传承,实践教法,你惭愧什么啊?说惭愧、残缺,莫过于业力的纠结罢了。说起佛愿,说起生命、人生究竟的价值与性德的印契,大方无畏,真实安稳,了达如幻,得生命之自在!这个生命的自在来自于什么呢?仰俯无愧。仰俯无愧来自于什么呢?佛的愿力的展示,自他二利。自他二利是什么呢?性德实相在生命中的充分表现。
——慈法法师2020年4月22日斐济课程
注释:【1】三种必生:顺性观察、顺佛愿观察、顺自己的意乐观察,一切众生必然往生。①顺性观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诸佛功德与我等种种迷失作业了无差别。顺其本性观,人人得往生。顺法性观,人人得往生。②顺佛愿观察——普摄十方众生,饶益一切众生,欲令一切众生出离生死苦海,成就无上菩提。顺佛愿亦能往生。③顺自己的意乐观察——这个出离心、厌离心、菩提心,在自身的意乐上,一定要彻底地抉择一次。究竟我们要解决一个什么样的事情呢?要在这个大的原则上审视自己,决定自己的意乐。这三项一旦决定,安心是必然的。三种必生,也就是三种安心、放心方式。(见慈法法师2009年夏安居开示《安乐集讲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