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往往大家会把一个习惯当成“我”。自己认识自己就是个回观过程。我们一旦有这个自觉的过程,再去觉悟别人,就是真正从心地里来回观认知,乃至觉悟世间。我们生命的这个价值观,作为的密度,就会有一个准确的训练或者运用。
今天谈一谈强弱,每个人都有自己强项和弱项。
强弱项是功能性的东西啊,是一个能力,它是有社会效应、作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强弱的东西,我们从强弱这个现象上,先就是自觉自己,这个自觉呢有意思。
我们平时不是太关注这个自觉,实际就是真正的了解自己,尤其还能把它表述出来,不容易。我们平时并不是太自觉,在这个自觉上的用心不多,我们今天就是换个角度,在这个自觉上,来认识、了解自己。
自觉呢,是欲觉他、觉社会的一个基础。没有这个自觉的基础,我们觉他、觉悟世间,就是说了解、认识他人,认识自己,就没有基础了。这个作用力呢,特别重要。
人容易谈到人生的价值,实际每个人都很注重人生的价值,只是说怎么来注重呢?往往呢大家会把一个习惯当成“我”。
好比说我喜欢吃什么东西,酸的、辣的;穿什么东西,漂亮的呀,或者说什么软的、硬的衣服,或者是好看的、不好看,习惯当成我,来认为这个是我,维护习惯;有人会把男女啊,在某些角度上,把男女性别当成我,容易坚持这个性别的概念,把性别概念当成我,来维护这个性别概念,我们生活中很多这样的时候;有的人会把知识、知见当成我,好比说什么宗教啊,什么信仰,什么唯物、唯心,所谓的哲学等等这种东西,来当成我。
我们人生的价值分类太多太多了,大部分人就会把“习惯”这个我呢,当成一个价值,当然含着这个男女、知见、社会地位、事业成败等等,当成自己。
我们维护“我”的这个概念,把它给当成价值。真正自觉,能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善待自己的人,并不多。说这个不可能,谁不善待自己啊?善待自己的人不多,这是个很独特的社会现象。因为要是把“习惯”这个我维护呢,人就会虐待自己。
今天我遇到一个出家师父的事。这个出家师父呢,以前在社会上可能就是比较有名的人物,或者说名声啊,就是有一定的作为。他在出家人群体中呢,不断地搞出动静,今天要闭关啊明天要……总要做很多事,永远都不安稳。上午要闭关,下午可能要去度化众生,后天就要建个大寺庙,大后天……永远他要把自己放在焦点的这样一个地方,就是引起大家的关注。
问我呢,我说你这是个习惯。他这个“我”呢,就很坚固,这个习惯很坚固,就是希望有人关注。我给他点评,他马上提出来,说你不要推测我,不知道我要做什么伟大的事,我说你就需要把一个东西打坏,像个孩子一样,让大家关注你,你就是个焦点人物了。
那这样他就很焦虑,他这个“习惯”我呢,很焦虑。一旦平静下来就不堪忍受,就是平静一点点都不行,他就感到太平淡,没有味道了,要弄出点动静。平淡啊、平常啊,就受不了了,要搞动静,搞出来一点动作,就是总要弄出来一点,说出来一点啥,做点惊人的举动,要给人带来一个特别不一样的感觉,不断要释放出这种东西,那这都是习惯动作。这一个我呢,实际是不善待自己的,把自己变得很焦虑。这样的孩子特焦虑,就是思绪起伏不定,烦恼也重。
这是我举的一个例子啊,实际我们每一个人维护的这个自我,或者说认识人生的价值呢,是参差不齐的,每个人都参差不齐。
我们怎么真正地了解自己的价值呢?我们先从这个强弱,这个功能、能力上来看看自己,我们来认识自己,也不用去夸张它,也不用去隐晦它,就如实地来表达一下,实际就是观察观察自己。我们人的眼睛是手电筒,看别人、照别人都比较多,真是看自己,就是回观啊,回观的人很少,回观的机遇少。这节课呢,从这个能力的强弱上,我们来回观一下自己。
我们说自己的强项、弱项,是比较有意思的,别人说呢,就是个不相干的事情,自己认识自己就是个回观过程。自己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实际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这样一个自觉的过程,我们一旦有这个自觉的过程,再去觉悟别人,就是真正从心地里来回观认知,乃至觉悟世间。我们生命的这个价值观,作为的密度啊,就会有一个准确的训练或者运用。
我们来说每个人的强项与弱项,就是哪个地方最弱,哪个地方最强,我们来自我分析。实际准确不准确并不重要,最主要是需要分析一次,那我们从居士甲开始。你自己认为你的强项是啥,弱项是啥,不用紧张,就自己感觉到这就是我的强项,这就是我的弱项,OK。
居士甲:就是我挺善于跟人打交道的,挺乐于帮助别人的。
师父:OK,强项。弱项?
居士甲:弱项是我挺没有耐心的。
师父:居士甲的强弱项,我们列出来了,继续。
居士乙:我想一想啊。
师父:不必要太勉强。
因为平时我们没有这种习惯,或者说机会,我们这种机会十分少,为什么呢?我们基本上都在看环境,就是看的东西基本上都是外围的东西,很少机会内敛来回观。我们这一节课就是来补补我们这个缺,就是把平时没有这样的机会来补一个缺,这样一个补足,来把它有一个认知。
这样认知以后,我们突然感觉到自己对自身清晰起来,就是有个认识,有个了解。就是清晰地感觉到,我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一些特质——强项、弱项,反而我们对自身有更充分的运用与把握。因为我们对自己的了解不够呢,运用、把握都是不够的,就缺乏这个东西,所以往往外围的东西很容易给我们带来烦恼,或者说混乱。当然说不被外围烦恼带来冲击的人有没有呢?有,少一些。大部分人都会有的,因为我们对自我的认识不够,关注不够呢,就会特别关注于别人对我们的评价、外面事情对我们的影响。那通过这样一个认识,能使我们稳固下来,稳定下来,沉静下来。
通过简短的训练,我们慢慢地就学会了一种自觉的方法。好比说从我们的强弱项来观察我们自身,从我们的爱憎,害怕、喜欢的东西来观察自己,慢慢地学会观察自己。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自己,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有机会调整了。
好比说,我想调整自己的弱项,我感觉到我这个人不能这样、怎样。好比说,居士甲说我不能这么缺乏耐心,我把自己的信心、耐持久力训练出来。那要先知道自己有这个弱项,你再去训练你的耐力,训练目的就很明确,这个明确很重要,或者说很准确很明确的。我可以训练这个,“哦,我缺乏耐心”,那这个人就便于“我在乐于助人的因缘中,我要有耐心,没有耐心是我的一个弱项,我把它调整得清晰起来、准确起来”,使自己有耐心。
为什么没有耐心呢?自己就可以从这个地方来直接突破——是不是我这种没有耐心,是来自于乐于助人的这种广泛性带来的疲惫呢?那就没耐心了呢?因缘太散、太多,我没有耐心了呢?
你看,它还起着一种助缘,来帮助你审视你的弱项。往往强项是弱项的一个关导,它(强项)在起着它(弱项)的作用,它(强项)一落下来就是这个(弱项)作用,那个举起来的时候就是它的作用。你看,就像人举起来的时候,表现很充分的时候,支持你的,强项;那弱下来——我累了,你看,弱项基本都是自己累了的一个样子。累了,落实了,或者说落地了这个事,平常了,反而就会缺乏,为什么?一定是在它的配合下才能显示出来。单项的很不容易,单项地说没有耐心,它表现不出来。你看它挑着这两头呢,就像个担子一样。要是你这个人有很多人缘,很容易疲惫,分散你很多注意力,那你就容易缺乏耐心,你看,它一定有对立。那我们认识自己很有意思的。
好比某某说这个善良,他这个盲目性也会有。因为善良只是我们说心念的一个善,对吧?他这个心念没有方向,没有愿力引导的时候,他缺这个愿的方向的时候,他就盲目。你看,我就善良,我应该对谁都善良,对吧?但他反而没有目标了,没有一个准确性的东西,没有方向。它俩很不配合。
那我要调整我的盲目,我就发个愿,有个清晰的愿望表达自己的善良。你看观世音咋表达呢,说“以什么身得度我就现什么身”,你看他有愿望了,这个盲目他就调整了,OK。我的善良是究竟的,他就有方向了,他就不盲目。“哦,我做人很善良,怎么度啊?不知道,什么样的一个尺度呢?不知道”。它俩个联系着呢。
某某的这个同情,实际是挺多情的哈。同情,那他就同样的会累,用情太多的人就累,就容易缺乏信心,很奇怪,你放心吧。他对这个人用情,对那个人也用情,就容易累掉,一定会这样的,他对某某的情感,就总感到自己不够那个哈,就是情感。
实际这个情需要培养专注,或者专一,或者说稳定。那他这个信心就会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你看,那这个信心就建立起来了,力量就集中了。实际他都是散掉了,这个都有一点,是吧,容易散掉了,就是不知道他释放到什么地方去了。那我把它集中稳固起来,制心一处了,这个信心就出来了,每个人都是一样的。
某某直接就讲出来了,自己没有方向的时候,就不知道怎么走?有方向了,执行力就出来了。实际所有人都是这样的,没有方向的时候,就不知道咋搞,有方向了就会作为,一旦清晰了,人都会这样子。她提这个问题呢,因为她是搞心理学的,她找的共性的东西多,表达的共性就是群体性的内容比较多一些。这是个群体意识的状态。
某某,设计,他这个能力,他这个设计是很容易作为的,我能感觉到实施的问题,他这个信心在实施上要表现出来。实施上,比方我有能力作为,一定要实施出来,咋实施出来?以前我们谈论过这个,你要是实施不出来,你就把自己的信心打垮了,我以为我有能力做,但是实施不出来,他这个信心,实施没有运用。实施的力度要有。
某某:完成式没有出来。
师父:对,我设计这个东西,怎么能把它完成呢,不是我画出来就了了,那不了。
某某,善于学习,就是博学、博大,这个地方就不够精深。就是什么都去碰一下,那精深的机会主动就少了。专业,你看很多专家啥都不会,是个白痴,全部都白痴,就一行懂。我们不称成专家吧,对。但你什么都有一种学习的热情,接触事情有热情,她很累,就是力度不够了。
某某的问题,适应能力强,问题太多,啥都好,啥都不好,你知道吗。某某啥都是好好好,没有问题,我不知道是不是有问题?关键是这个适应啊,就是我感觉需要一些原则性,我要有一些原则,不能用完全是奉行性的东西,一定要有原则。我做事儿要有个原则,有一个尺度,而不是无限度的。无限度,他就是问题太多了,什么都是问题,什么阻碍你,都是问题。
我们对现前的大家做一个实际的事情,不要想着多么精准,这个地方一定不要想多么精准,这一定是个概况,我们现在分析一个概况。要是用概况的情况下这样来表述它呢,就比较容易松散地去接受,不排斥。一旦要求它精准,就感觉到我不是这样子,马上就变成另外一个东西了。
我们只是说,从这样一个概况的状态中,来觉悟一下生命的一些强弱的状态,并不是说我们要给它定个指标,或者说给它定性。不是为了定性,这是为了认识自己,来觉悟生命的这样一个因缘,这样一个引导。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