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佛愿力念佛普利世间

点击下载音频
摘要:阿弥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誓愿是摄取不舍的!我们根据这个摄取不舍的愿,来忆佛念佛,来传递世间,那就是各发无上心,不拘泥于形式,令弥陀教法广传世间、广利世间,令一切有情究竟无上道业。

(一)忆佛念佛,忏悔业障,超越自我纠结

弟子:阿弥陀佛,师父,弟子这几天有一个问题。有人要是老打扰我,弟子就会很烦,就会上情绪,马上说出来一些可能不耐烦的话,然后引起对方的一些情绪。希望师父在这些方面能够给一些开示。

师父:这又回到包容与耐心了。实际,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这种骄慢也好,这种排斥心,或者这种不允许别人违背自己意愿的一些作为,就是这种耐心、包容心、慈悲心不够,是个普遍现象。

我感觉到我们这个时代的人,也不要相信自己有多大的耐心。所以为啥说这个时代念佛,念佛的愿,忏悔自己的业,比较来得直接呢?我们都知道,阿弥陀佛这个愿是无量光无量寿,就是最大的耐心,最大的包容,最大的接受,最大的礼敬,他对一切众生都有最大化的教育、接引、成熟指导的这样一个真正的悲心智心,就是无量光寿的耐心。我们在阿弥陀佛这个圆满的修德下面,我们这个时代的有情,可以说各个都放在里面,都是没办法跟他去比拟的。

又是“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我们遇到这一类问题,就去念佛的这个功德,或者是顺性去观察,顺着性空,顺着佛愿,顺着清净圆满无碍任何一个角度,或者正见去观察,我们就不会染著在自身动心。不是真正有啥业,是心动了,排斥啊,相互地不耐烦啊,给脸子啊,等等等等。

那我们从这样一个整体的观察中,我们更容易看得到,“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地藏王菩萨说得很精准的这样一句话。像十大愿王一样,除了礼敬诸佛、供养如来等等,都是跟佛、佛、佛有关系,然后就有一个和我们自己有关系的,“忏悔业障”。

这样,我们的修行变得就特别地简洁了,我们不再固执自己的对错了,我们所有的作为在佛的面前都不够圆满清净,都不够真实,那怎么办呢?真正固执自己的业与他人的业的时候,就不如忏悔来得简单。忏悔得安乐,忏悔得清净,忏悔回归真实,破除我执,不为自求等等,这个忏悔,就很容易突破我们自我的这些烦恼的相续、业相续。

所以这一点呢,希望我们还是把九界众生的业,无不是业,无不是罪等等,来做一个审观,就不再执著于我如何如何了。真正执著我如何如何的时候,我们就好好地反思、反观、反省自己,忏悔这个业障就好了。人的包容心就会随着佛的功德、本性的功德,来做无量光寿的一个接纳,一个包容。

这就是第五门啊,“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为首,成就悲心”,这个悲心呢,是依佛的愿力而成熟的,是依性德而成熟的,是依着性空、无所得失、不为自求等等,这些方式方法,这些指引的角度,来缘这样的法,来抉择的这样一个无量光寿的耐心。

这一点呢,可以下去把五念门学一学,我们就不在自己的这个耐心、业力、习惯上去用功夫了。

要是提起自己的业力、耐心的习惯作为,多行忏悔,就会得到身心的安乐。要不然,我们纠结自己的业力状态的时候,很容易倒回到业习中,在业习中就会强化“我是对的,别人是错的,我总是有道理的”。这个“我”是以道理安立的,世间所有人这个“我”,不管他是什么人,他这个“我”都是以正义、正确,是对的,他才安立的,要不然他不安立这个“我”。所以所有人的这个“我”,都是虚伪的、标榜性的、偏激的、自爱性的一个建立。我们要看到这一点。

阿弥陀佛这个教法,就真正让一切众生能超越自我的纠结,去实践一个法则,让这个生命跟法则、跟弥陀信仰、跟本性、跟实相融汇在一起,这样一个弥陀念弥陀、弥陀印契弥陀、弥陀成就弥陀的教法,他是彻底的、究竟的,不残留任何业相的一个修法。

所以大家要真是各发无上心。念佛就是无上心嘛,过去蕅益大师讲,念佛就是无上菩提心嘛,愿往生就是无上菩提心嘛,印契自心就是无上菩提心嘛,印契众生心就是无上菩提心嘛。大家要多思惟,多思惟。

要是稍微有一个法则,去拿这个法则对应实践,一定要对应实践,深入实践,不断实践,就会成熟这个法则,那这个法则就会成为自己的习惯。人的习惯是个不得了不得了的力量。我们自己呢,知道修行是一个良好的习惯的培养,那就变得简单了,就有章可循了。

我这就是一种习惯罢了,你就知道,哦,原来人的业力相续是一种习惯。那我们有一个良好的修法习惯,也是个习惯;良好的觉悟的一个习惯,也是习惯;像佛陀一样,圆满、清净、无碍也是个习惯。这个习惯呢,产生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力,所以习惯超越了所谓的习惯的污染。

 

(二)勿落人后是回心一念的抉择

弟子:师父在讲法中经常提到“勿落人后”,大家在学习这个讲法的时候,有各种理解。有的认为,比如说会起得更早啊,睡得更晚,念得更多,拜得更多,也有一个大家在一起的时候互相比较的“勿落人后”嘛,但是这个呢,可能会带来心理上的一种逼迫感。很想请师父开示一下,从果地觉教法、佛的本意来讲,这个“勿落人后”的真实义。感恩师父!

师父:这是《无量寿经》的一句话。这个“勿落人后”,大概是讲的什么呢?“彼国易往而无人”,讲的这样一个后续的话题。

极乐世界是我们一切有情的本家本国,这肯定是很易往的一个事实啊,但是这么个事实,人认知它的很少,所以说就在六道中轮回,在种种法界中轮回,而没有归于究竟的这样一个极乐世界,这样一个极乐法界。所以他这个“勿落人后”的话题呢,是在“易往而无人”这样一个话题下来讲的。

因为净土教法本来不存在着这个“强”。好比这么说,我们早起晚睡也是为了让这个心是“同生安乐国”,这样的一个心念、正见在我们周边实施,不是说我比别人早。他只是说,我更早地来接受这样一个法则,不要让自己的生命再度轮回,沉沦于无休止的这样一个生死海中,种种烦恼所折磨、所侵害,我们去早早地出离,回归成就无上道业。这个“勿落人后”,有这样一个深刻的含义。因为净土教法没有好强的地方,你就是早起晚睡,要有好强的心,你实践不了净土这个教法,那还是落人后了。
 

 1  “佛告弥勒菩萨.诸天人等.我今语汝.世间之事.人用是故.坐不得道.当熟思计.远离众恶.择其善者.勤而行之.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遇佛在世.当勤精进.其有至愿生安乐国者.可得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亏负经戒.在人后也.倘有疑意.不解经者.可具问佛.当为说之.”——《佛说无量寿经》

他就是这个利益上的一个所指,我们怎么来完成古弥陀念今弥陀,或者今弥陀念古弥陀,或者弥陀念弥陀,这样一个心心相印,以心印心,这样以心知心的一个修行方法。

因为阿弥陀佛这个教法,他没有脱离任何众生,他于任何众生都是无间缘的一个接引,闻名往生啊,持名往生啊,持戒往生啊,发愿往生啊,他这个往生方法太多太多太多了。实际,你任何一个有情呢,无上的一个本位法则,他与一切众生都是无间的亲缘,无间的增上缘,无间的因因缘缘,无间的缘缘,他就是无间化的一个接引者。

所以说勿落人后,就是那一个回心一念的抉择。

净土教法,你再勤奋,你也是一切众生同生安乐国土。因为弥陀的心,就是一个法界心嘛,就是一个无量光佛刹的心,就是一切圆满、一切清净、一切无碍的这样一个心智的成熟,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这样一个无碍正觉、圆满正觉,安稳一切众生、平等一切众生的一个正觉。

说“正觉阿弥陀,法王善住持”,他住持着这个法界,所以他是“法界藏身阿弥陀佛”。我们大家都会读这些文字啊,所表述的东西就是周遍地接引着每一个有情。

那你闻法正行,必成无上道。

这个法呢,就是依无上心、顺性心、本质的心所展示的一个法则,不过是依弥陀报德,来完整地在这个身口意,在这个依正二报中、情器世间中展示出来罢了。

各个佛菩萨都有展示,但是弥陀这个展示,他是通过那么多的观察、那么多的思惟、那么多的抉择产生的:我怎么能普利十方一切有情,令一切十方有情认知本心的无量光寿,令一切有情来回归到一切有情与无量光寿无异无同的这样一个事实,就是法性的事实。这样一个教法。

所以这个“勿落人后”,不是让我们大家去像考试一样,你争个高分啊,争个第一名、第二名啊,不是这个。他最主要是从我们自心中,归于无上道的一个激励,令这些修法者归于无上道的这样一个心智,就是弥陀念弥陀,或者是说今弥陀念古弥陀,突然了解了自心与佛心无二无别,去印契一下,一看,真是的,我们心性的本质,原来也具足这些无量光无量寿,也具足这样的智慧、慈悲、方便,乃至三明四智,我们从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去印契这个心。

这是不落人后的一个实质内涵,不是争强好胜的东西。我们要用世俗的,像考试争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或者说就像我们中国科考的什么状元、什么榜眼、什么解元,去争那些,不是这样子的。因为净土教法没有这个,他所有的利益就是“愿共诸众生,同生安乐国”,他所有的利益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他所有的利益就是“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他所有的利益就是利益一切众生,他所有的利益就是看到了一切众生没有障碍,在幻化业中的迷失亦无所得,只是说迷失固执那一段,造成了一个固执的结果,一个轮回的习惯罢了。

这些习惯,从究竟意义上是不可得的,从这个业习固执的一个状态上、因果上,看似可得,就是一段一段的,它很琐碎,所以它是如梦如幻的。因为像我们在梦中,被人追赶啊,被人骂辱啊,给人战斗啊,一样会有恐惧心,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我们现实这个梦呢,从究竟意义上看得很清楚。要是你在这个梦中,你深陷其中,你说:说是梦,这是骗人的,这是一种洗脑的,那你就深陷其中,你就把它当真。因为啥呢?它真真切切地表达了因因果果,那你就深陷其中。因为你没有在究竟的智慧的眼光下,来看这样一个阶段性的因果,你就把这个阶段性的表现,你死死地抓着,你就令它相续,你就在因果中循环。

所以说,“勿落人后”,也是用老百姓的话来说诸佛菩萨的事,这比较亲切。实际,还是从自身弥陀念弥陀来成熟这样一个法则,而不是说我比别人强、比别人起来得早,你天天不睡觉也不见得是勿落人后啊。

我们要有一个利益众生的心、圆满的心、清净的心,是不落人后;你要是一个争强好强的心,那是世俗心,一定落在人后了,不想落人后反落人后。

 

(三)为法住世,勤修种种业、种种行

弟子:在修学当中,我们一直强调一个长期熏修,它跟印心的这个勿落人后有没有什么关系呢,或者它应该是什么样的一种关系?请师父能不能给我们开示一下。

师父:有一种知见,就像我们知道妈妈是女人,还是这个例子最简单。你知道以后,你就不需要再念叨“妈妈是女人、妈妈是女人、妈妈是女人……”你不需要,因为你知道了。你这个“知道”是真知,真知道你妈妈是女人了,别人的妈妈也都是女人,我们真了解这一个了,就不会重复“妈妈是女人、妈妈是女人”。好比给一个孩子说:“你要天天念,你妈妈是女人,你要不念了,你妈妈就不是女人了”,永远都不会有这样愚痴的话。

但我们现在就在这么念,“妈妈是女人、妈妈是女人”,为什么呢?我们不知道这个法则的真正的内容。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寿,这是我们本性的一个圆满清净的表现,觉性的一个清净圆满的表现,我们认知了这一块,我们就不需要“妈妈是女人、妈妈是女人、妈妈是女人……”这样念叨了。这个精进呢,是正精进。我们说“妈妈是女人、妈妈是女人”,他又不解其意,这是等待机会的。

很多人念阿弥陀佛,嘴念阿弥陀佛,心中打着妄想,就像念着妈妈是女人,他也不知道他妈妈是女人的这个意思,他不了解这个意思,只是念这个句儿。就像一个说英文的、英语体系国家的人,我们用汉语说“妈妈是女人”,他也听不懂,他也念“妈妈是女人”,但是他不知道这里面究竟是什么意思,他要知道,早不念了。

我们很多人的念佛也好,念什么也好,不断地念,不断地熏修,因为他没有抉择,就是没有决定心生起的时间,他需要念。一旦抉择了,不需要念了,不需要念是真念。我们这个口上念、心不相应的时候,是在演习着,是在碰,是在准备着,准备着理解,准备着接受,或者有那么个缘。你起码说,妈妈是女人,别人说,哦,他知道他妈妈是女人。要是大家都知道妈妈是女人,谁还喊“妈妈是女人”,干什么呢?就变得太没有意义了。

我们对阿弥陀佛这样一个实相功德,对阿弥陀佛的报德、阿弥陀佛的誓愿的接引,我们没有当真的时候,我们没有抉择确认它的时候,或者说没有抉择我们心的本质就是无上心,这个本质心就是实相,就是弥陀的圆满报德,跟他这个完整地契合了,就能看到这个真心,认知这个真心。我们一旦认知这个真心效应了,认知这个实相了,那你天天念“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你不会这么念的,因为它的事实是这样子的。就像“妈妈是女人”是个事实一样的,他不需要再唠叨它了。他这是正念现前,这个正念是什么呢?就是自己的心念跟现实是契合的了。

那些一天要求念(多少数量),好比说蕅益大师、莲池大师,他们要求数量数字,是那个时代,大家在战争,政策特别不好的时期,宗教受到彻底地毁坏,他们是为了护持这个净土教法。

像莲池大师,我们都知道,他很大年龄的时间,一卷《阿弥陀经》,日课十万阿弥陀佛名号,他是在住持这个教法,在法界中,他是一个住持教法的人。他不是为了自己,哦,我要熏修啥,他不是,他在住持这个教法,住持这个阿弥陀佛名号传播十方、令听闻者咸得成就无上道业的一个法的守护者。所以说我们称为他是个祖师嘛。

什么叫祖师呢?就是一个法的守护者,在传播这个法,在守护这个法,他不实践这个法的,他那不是实践,他那不是为了我如何如何如何了。要是为了我如何如何,那还是熏修者。

这些祖师们都是在为了使这个法住世,他们勤修种种业、种种行,干什么呢?令世人正信。他们的勤奋是唤醒世人的正信罢了。你看,这个人、这个法师是这么讲,也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大家应该正信。

像我们这个时代,想用自己的行为令人正信,并不容易,要不是骄慢心,是住持佛法的,那太了不起了,那太了不起了!你不相信,我们去真正用这一个心,有一年的时间,你在全世界,你能震撼这个世界。坚持一年就行了,我不为自己的名,也不为自己的利,就是为了守护这个法则,令这个法则住世,也不给人表现什么,也不给人传递什么,你就能震撼这个世界。因为啥呢?历史上这样的典故挺多的。

 

(四)依愿而行,愿是生命生活的主题

熏修,是一声好,还是天天念多少声好,我感觉到根据自己的因缘,这都挺好的。

我们能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愿生彼国”,就像《无量寿经》下半卷讲的那个三辈往生:其下辈者1,不能做诸功德,也不能出家行作沙门,但是他们对无上道发无上心,行于世俗,临命终时,念佛一样能往生。什么临命终时念佛呢?他就忆念西方,就能往生。他这个念佛,不是说我持名啊,我有多大的功夫、有多大的禅定,不是,他就忆念西方有个极乐世界,有个阿弥陀佛,这么个忆念就能往生。

你们去读一读去,那几种原译本参照着读一读。平时他就日常生活呀,知道自己要舍报了,那就忆念彼方。我啥也没有修行,但是我在这一个分段死结束的时候,我就忆念西方过十万亿国土有个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我就能心有存念于此,发愿往生或者心愿往生,那就能往生。这个就不是长时间我要“嘟嘟嘟”唠叨什么,他不唠叨,他虽是下辈者,但他自身的利益会成熟的,自身角度的利益。

像我说莲池大师之类的,他们就是为了这个法的传播。像很多人都看过彻悟禅师的那个语录,彻悟禅师对他的信众、所有的出家人,说:你不要给我摆谱,你老老实实地念佛,不要搁那儿去什么参禅啊,修这修那,你老实念佛,莫要拿捏装怪。很多祖师都有这样的教诲,他们干什么呢?他们在住持净土,住持这个教法。

因为过去的那个特定的年份中,像彻悟禅师他们那些年,宗教可能还是有很多相续的,很多法门还都很强盛。他们这样做呢,就为了使这个时代最当机的法能广泛地传播于世间,而立这个弥陀法幢,使一切有情能清晰了知这个法幢对众生的庇护,各自投诚啊,大家都来了,都来实践这个法则了。这是一类。那他就是要不断地去实践,这跟熏修没关系了。说他熏修,有点儿勉强,因为他的内心发心就是为令弥陀教法广传于世故,他念佛,他诵经,他的作为。

 1  “佛告阿难.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佛说无量寿经》

我感觉到大家可以这样发个愿,我们试一试。以前我发那个愿,说:尽未来际弘扬阿弥陀佛。实际我吃饭、睡觉,什么什么的,但不管怎么地,我感觉到这个纲我是离不开的。吃饭、睡觉、穿衣、交往等等等等,就像一个一个河流的小溪一样,但它都要流到这样一个为了传播弥陀的教法,才活在这个世间。所有的思惟、所有的做法,最后一定归、归、归,都归到这样一个渠道上。一条河流有千万个小溪是一样的,千万个小溪都要回到这个河流上。

你说像发大水一样,河水太大了,把小溪都给漫了。我们所有的事,我们真是主题思想越来越清晰了,就像大水弥漫世界一样,把所有的因因果果都包容在弥陀的智愿海中了,把这个世界变成弥陀愿海了。

你可以试一试啊,我们都可以去试验、实践,就会去除这种疑惑,我是念一句不再念了,还是天天要不断地去熏修?

所以这个问题涉足到一个什么呢?我们的愿望是不是依愿而行的,你这个修行是不是依愿修行的?你那个愿是假设的,那没有办法了,哎,我念一句还是不再念了,还是我念很多句?那你的誓愿是什么?

我举我的例子,我感觉到我这人做个靶子吧,大家比较了解认知。我发那么个愿:“尽未来际”。尽未来际,从哪儿尽呢?从我发愿那一刻钟尽。之前我不知道咋说了,没法表。这个尽呢,是尽过去、现在、未来,“尽未来际”是一个表述罢了,是我未来才是一个什么样子。实际这个表述,实在是用自己听得懂的这种说法,别人听得懂的一种说法罢了。

这个尽是尽十方、尽三界、尽三世,尽一切来弘扬阿弥陀佛。但你要这么说呢,别人听了,就有点囫囵吞枣的一个样子。那我们说从于实相,尽于未来,大家比较听得懂。因为啥?我们三皈依说:从今以往称佛为师,再不会以天魔外道为什么了,从今以往称法为师,从今以往……有这么个,大家听得懂,又有个亲切,有个起步,有一个分水岭,这样的一个表述。

我不知道我这个话谈清楚了没有。依愿而行的人就很简单,愿是生命生活的主导、主题,一旦你把这个愿望搞清楚了,你日常生活还是在相续着,但是你的心理在导引着你的心、你的思惟、你的作为的主题,那你这个主线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了、越来越健全。那这个“我们是念一声,还是念十声,还是长熏修”,我感觉到都在其中了,大家都看得清楚了。我感觉到这个话我说清楚了。

 

(五)依佛愿念佛,不拘于形式

弟子:师父在以前的讲法中也说过,在这样一个时代,传递弥陀教法比我们自己要在这个当中去怎么样修更为地重要。那弟子想祈请师父开示一下这个传递,就像刚才师父讲的,您在一年当中,也不用去讲什么,也不用去好像传递什么法义,然后就自己去行持,还是说我们现在在这个果地觉教法当中去传递这个法义,怎么样来做?恳请师父开示。

师父:我感觉到每一个人的时代因缘都不一样,我们每一个人的因因缘缘不一样。修学要考虑时节因缘,不能说谁给我们定一个啥样的特质修行。因为净土教法反而不宜定法,就是我们怎么行持,去实践为要务。

修行要看自己的因缘,居住因缘、发心因缘、福德因缘,大的还要看政策、国度,所以说究竟怎么修行呢?净土教法就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依佛愿念佛,这就是我们依果地觉来念佛的一种方便,不拘于形式。

就像你们这个小团体一样,走到哪儿“阿弥陀佛”,在传播这个阿弥陀佛,不管怎么形式、怎么做,都很好的,不需要一个特定的。

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一样了,时代不一样了,因缘也不一样了,所以说现在传播佛法的形式,我们不必要泥于某一种方法,也不必要去一定学古人如何如何。

但是我们依佛愿念佛的选择,依果地觉为因地心,实践这个法则的心要清晰,不为自求、顺性,古弥陀念弥陀、今弥陀念弥陀、弥陀念弥陀的心不要颠倒,要清晰我现在在用什么心念佛,用实相心,还是无所得心,还是不为自求的心,还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的心,怎么样一个心来念佛,都是可以的。

没有必要去固化某种形式,这就是依佛愿念佛,在任何一个角度皆是方便。不违背这个大愿,不违背这个方法,不违背这个无上心,就是依佛愿,佛愿就是无上心嘛,依佛愿念佛,就是来运用佛念众生之念念佛,运用佛念众生之念念一切众生。

就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中讲啊:如母忆子,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不相离远,这个话一定听得清楚的。我们把阿弥陀佛这个愿,就比作母念幼儿、婴儿是一样的,他这个念是不会断的。你长大了,他因为有婴儿幼儿的这个抚育的过程,你走再远,千里之外还是母亲这个心里的牵挂的状态,他不会丧失的。

那我们了解这一点,阿弥陀佛,我们在任何一道、任何一业、任何因缘中,阿弥陀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誓愿是摄取不舍的!我们根据这个摄取不舍的愿,来忆佛念佛,来传递世间,那就是各发无上心,不拘泥于形式,不拘泥于身份,不拘泥于作为。在这样一个时代,你可以用宗教的形式,也可以用非宗教的形式,来利益一切有情,令弥陀教法广传世间、广利世间,令一切有情究竟无上道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