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敬三宝是我们常作常行的一个必行法则。这节课我们还来谈种性于现行的作用。这也可能是觉悟与未觉悟的永恒话题,就是因果话题。
1、有为诸法未离因果,不依法行皆是轮回
出世入世的一切有为法则都没办法舍离因果二字。果地觉为因地心是大事因缘,像诸佛出世一样的大事因缘,此大事因缘能令缘果地觉者成就无上菩提。法不孤起是常说。释迦文佛在一个偈子中谈到“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这样的有为法现象或特质。我们的生命在有为状态下,要是不觉悟这个有为或者迷失于有为、固执于有为,生命在轮回中出离没有机会。所以世尊出世,悲悯世间一切有情,欲予无上道之教育。就是开示无上道,令一切有情咸有归向,咸有法的依止、教法的依止。我们缘此教法能悟入佛之知见,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诸佛所行,这种一如的功德。
作为一个学佛者,佛、法、僧是我们所顶戴。这个顶戴不是迷信,没有迷信成分。若是顶戴三宝,一切迷信一定不能建立。六道轮回可能是一个迷信,就是迷失。六道众生没有迷信吗?他有执著,执著一定有个理由,这个理由就是迷信。迷失了本性,把种种作为视为实有,造成种种六道的不同差别业的推动。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推动着自己的业、业相续,身口意三业在相续着;我们在这相续中遇到了佛法,就是一个随顺罢了。
许多人说我要理解佛法——这个理解是很大的问题!你用你的妄想、分别、所执或者说染识去理解,就在你阿赖耶识里不断地扒扒拣拣,寻找记忆中的东西。要是我们不顺性来开启这个随顺教法、深入教法、实践教法而得到的正解,所有染识全倒出来,也没办法与实相功德、法性功德对应。所以理解多产生曲解,所谓菩萨、声闻、辟支佛不能知佛智。这不是一个玩笑话,是真实的业相差别。法性无别,修德处处显现差异,形成了十法界。我们要在这里混淆,就会造成我有佛性、有法性的骄慢,这个骄慢就不对称。
佛陀这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修、性或者性、修完整地一如地展示出来,所以他没有骄慢。世尊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他这没有骄慢;称佛世尊,没有骄慢。因为他性修是不二的。其他凡夫有情乃至一些有证量、有一定量的人,认为自己怎么样怎么样,完全没有在性修不二的完成式中达成事实,一定会产生无端的骄慢,就是恶性膨胀,不对称果报会出现。
所以在佛教徒这个大的机制中、信仰中,佛不是给我们骄慢机会,是让我们真正惭愧,回向性修不二之事实上来——指明这样一个辉煌灿烂的路子,远离众生压抑、骄慢、徘徊的业分,或者这种业相的不断重复。我们要了解骄慢是无端的、压抑也是无端的、徘徊也是无端的,就能自觉,从自觉的路上真正开始觉他、觉行圆满的佛子行。这个佛子行是一切佛子正行,就是不走迂曲路,不枉受其苦,就是轮回的苦,使我们的行为在直心道场中回归本家本国,即是圆满菩提。
大部分人用分析方法,认为证圣果也好、修行也好,没啥味道。为什么?就在阿赖耶识的记忆的染识中,还是在自己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的对称业中寻找圣果的机、果、内容、善巧,没办法对称。许多人用分析去说,能不能出家,能不能修行,能不能全力以赴实践佛法?找不到对称!我们可以回顾自身——不是在某种强缘推动下,而是用自认为的理解方法去出家、修行,十分不易!
不管在什么因缘推动下,我们来到寺庙里出家、受戒或者守护寺院等等——有这个基础,我们就不行冤枉事、委屈事,行佛子行有殊胜方便,会给我们修行路上带来殊胜方便。就是真实心中做真实事,发真实心,行真实道。与世间虚伪应酬或者投机取巧完全不一样,这不过是正行罢了,恰如其分。
世尊最初于比丘、行法者说贤友,快于我法中游化自在,或者说娱乐于诸法之中,都是让我们真正离世间委屈之苦,行直心之道、正行之道。这是普遍施教。世尊不希望我们再受无益的轮回苦,轮回就是无量重复的苦,这个重复不可称计!要是我们重复一万遍就能出离,那也没啥;或者十亿遍能出离,也没啥——他主要是没办法,就是无始无终的轮回!
这个轮回,在每个人阿赖耶识中都储存了不可称计的内涵,所以我们对轮回业或者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业都有亲切感。在世间,你看只要恶性事件爆发,人会起哄,群起而攻之,大家都很努力。像战争,尤其在热兵器以后,就是有枪炮之后,一次世界大战、二次世界大战,包括现在一些局部战争,基本上一有这个场面,大家那个心就提起来了——屠杀,人类的次序、尊严、生命的珍贵付之东流了。
很多人看过萨达姆或者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被吊死、刺死的报道。他们生前是何等尊严,但是一有战争或者颠覆,人都兴奋不已。这种兴奋实际来自于压抑,心灵中说不清楚的压抑。像现在人仇富,也是一种压抑,这种压抑他有机会就迸发出来。这就是凡夫业,这样折腾来折腾去,可能很多人在做萨达姆的角色——做了,被吊死;又成为普通人,再来……大家在演这个节目,心灵深处都有这样东西。像历朝历代这种生生世世的反复、战争、权力、财富或者拥有什么、社会特质、特权等等,都是无量轮回。
你沉静五分钟,把整个人类史——有记载的、没有记载的、能涉足到的、能想象到的……你可以回忆一遍。单说人类,重复性都不可思议,不要说其他生命了。颠颠覆覆、颠颠覆覆、颠颠覆覆……这种无穷尽轮回就是苦!无穷尽的重复,它不苦吗?
我们到寺庙里,开始是虔诚地来到寺庙,来到佛前,来到善知识面前,来到僧团面前,礼敬、求被摄受、求皈依。很多人热泪盈眶,的确感到佛法难得难闻,祈求出家等等。费了老大劲,达成事实了,又开始厌倦,产生藐视——我们内心的厌倦又出来了。地方还是这个地方,人还是这一群人,教法还是这个教法,怎么会发生这样巨变?人心变了。环境没变,盖了几间房也没啥变化,但是人心变了。怎么变的?由虔诚利益,到站稳脚跟,到藐视大众、藐视群体。怎么达成的?心在变,这就是凡夫心的轮回,一次一次的。在这地方是这样,到其他地方也都这样,在家是这样,到单位也这样,和朋友这样,到寺庙还是这样,没有新鲜东西。
这样下去怎么办?就是无穷无尽的轮回!每个人都在实践这套东西,没有觉悟之前都是这一套,没有依法行之前都是这一套。开始到一个新鲜地方,人都要虔诚的、调柔的,随顺这个地方的需要与说法。哪个不是?不是这样,你这个门槛都进不来;不是这样,你在父母那里投胎都投不了。或者学校门都进不了,单位都进不了,就这么简单。一旦到这个环境中或者到这个家庭、这个单位、这个处所,人开始藐视,稳定下来就开始藐视了。这来自轮回。像萨达姆做王了,一样被吊死。后人不断争夺这个位置,也可以做王,最后也可能被吊死;不被人吊死,也被权力吊死,一样会吊死。生命整个都在轮回着,轮回!
我们都可以回忆自己,到每一个新地方都是一样的心境。差不多,出入很小。轮回、轮回、轮回……很多人说社会上不好呆——你在社会上不好呆,到这个地方一样不好呆。因为没有依法而行,没有把恭敬心,就是有利于安心、安住的心持续下去。初发心所益——初发心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利益与善巧。我们到任何地方,若用初发心,就不得了了。真能保持初发心,是什么样人?这个轮回就有终止机会了,那种藐视环境、藐视他人的机会没有了。我们就在这种虔诚中使自身的道德、意识、教法不断深入实践,大家都能真正从心灵深处安顿下来。
人只要不依法行,基本上都是这一套。要是不警觉,你再换一个地方、再换一生,还是这样,可以观察。你说这是别人的事——你观察自身就行。每个人都观察自身,观察别人没有用,别人可以作你的镜子照一照。这是轮回的一个特质,成熟了就开始藐视,因为你有力量了。你开始来到这个地方很弱,需要这个环境,你强大了,就开始藐视养育你的环境、藐视父母了。这种轮回机制,在凡夫无量兆载永劫中就是这一套。不过这样说的浓缩了、简单了,或者有点强制了、一概而论了。肯定很多人是乘愿再来的菩萨,这么说他们没意思。不是乘愿再来的,乘业力来的人,很少不涉足这一套。
我经常听到出家师父说烦了!我说你来的时候烦不烦?他说来的时候不烦。我遇到一个司机,骂骂咧咧的。我说你开车挣钱骂什么街?他说真烦,天天蹲在这个铁壳子里。我说你第一次开车时怎么样?他说兴奋得不得了,爱不释手!我说那时候你拱在里面一天怎么样?他说不想下车!我们都差不多,心理通过喜悦、亲切,然后疲惫、厌倦。这一套什么时间终止?
终止了,我们就从平等缘起、具足缘起、圆满缘起上来做人了,无所得上来作为了。因为你那个不对称、好新鲜的心,以那种衰老的心、生老病死的心,实际是成住坏空的心。由谦下到成熟、到卑视、毁坏,基本都是这一套。我们说器世间是成、住、坏、空;事相上就是喜欢、黏着、疲惫、甩掉;对人来说就是生、老、病、死。这都是一套机制。
2、顺性歇心不为自求,缘起于此广行饶益
这个东西什么时间能终止?只能在缘起上。我们这个缘起要认不准、把握不清、拿不明白、做不准确,这个轮回真是没有尽头!人没有改观吗?有改观,稍许改观,表面上。可能过去一个巡回是三年,现在这个巡回是六年;过去六个月,现在变成三个月。可能会发生这些变化,但是内容相差无几。到一个新环境中,大家这个过程想一想都差不多。
我们来学佛,缘起改变了——果地觉为因地心是具足的缘起、圆满的缘起、无所得的缘起。无所得的缘起中,你疲惫没有支撑点,你黏着也没有支撑点,你贡高也没有支撑点,徘徊也没有啥可徘徊,压抑你压抑什么?在支撑点找不到的时间,他就放弃了骄慢、压抑、徘徊。这个业不相续,我们就能体会到无所得的寂灭为乐、平等安住、本来具足的喜悦。你能体会到性修不二的世尊功德,也会顺性起修,即是无所得性或者空性。我们也会顺性起修了,顺性作为了。顺性起修就不属于佛陀了,属于一切觉悟者。佛就想把这样方式方法给我们有个清晰阐述,让我们真正来实践、来了解、来悟入,成就清净道业。
我们人人都可以顺性起修——顺空性,顺觉悟性,顺它的无所得性,顺本具性、本净性,都可以。我们就可以让自己这颗轮回的心在这个地方得到回归,轮回习惯得到回归,轮回烦恼得到消融。顺性起修就不是一句高尚话,是很现实的、很切合于我们出离无始以来轮回的善巧、机会、教法、因缘。所谓行起解绝,就放下了你那些妄想或者这个想那个想。
所以歇心行持道业,歇心菩提。你这个菩提道业就展现出来,可以去做种种不为自求的作为了。因为一切有为、一切为自身得到的东西是无所得的本质——你看得到了,就不再为这个,你就依无所得性去认知,为自求无意义了。我们平时拼命为自身的作为,包括怪异惑众、膨胀、压抑、徘徊,包括很多痛苦的积累、计较,慢慢地就从心里真正阐述清晰了。我们可以依无所得性,来认知世尊教诲的不为自求的实质内涵。
不为自求是很真实的出离烦恼、出离生死、顺性起修的明确指示、明确教法,是去除我们徘徊心、尤其人类徘徊心的极大善巧。那时我们再说不为自求,像文殊菩萨一样自然了。现在说不为自求心里发慌,说不为自求天诛地灭——是不是这样?你看人都这么说,自己想想也是,不为自求你活着干啥?他找不到那个点。
我们顺性观察、顺性起修——顺性再发不为自求的愿,就好懂了,我们可以作文殊本尊、本尊文殊了。再念“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文殊就起座了。起座干什么?来跟你作伴。我们就行文殊事了,你的言说、意识、作为都与文殊无二无别。文殊、观音、势至、普贤不是哪一个人,不属于张三,不属于李四,也不属于哪个画像——你依这个愿行,你这个生命就依这个愿归类了!归什么类?文殊类、普贤类、观音类、势至类,你就归那个类了。
你说不行,我归他们类不如自己标个类——你可以标个类。你看阿弥陀佛就是这样,他说我要看看这些国土怎么样怎么样,然后我建立一个什么样超越十方的国土。你也可以,你说文殊普贤观音势至都不行,我要比他们更高尚——没问题,你顺性立愿好了。你要不立愿,这个法界不认取你、不支持你,你会被你的业力支持,被业力困着。
在我们汉地,最重要的是以般若为体的教法机制,所以把文殊放在前面。像我们读的很多经典中,都是文殊乘佛神力从座而起,来启教什么法,然后让大家来听闻。为什么文殊出来?因为文殊在我们震旦国五台山,给我们作伴来了,所以大家认为文殊和我们最亲近。五台山文殊住世,可不是中国人记载的,不是我们自己编的故事。在印度、尼泊尔乃至整个东方宗教机制中,五台山的确是圣地!不单单是佛教,很多印度教徒都了解五台山。因为文殊菩萨是不可思议的菩萨,过去说七佛之师,实际他是一切世尊之师,就是般若为母,能出生一切诸佛啊!
为什么把“我今发心,不为自求”放在功课中?实际告诉我们:我们人人都是文殊弟子,都从智慧中出生。你顺性就从智慧中出生——你要顺空性、法性、不可得性,你就是从文殊口中生,你从般若海中生。你说我习惯了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杀盗淫贪嗔痴慢疑是我的习惯,这个习惯丢不掉——那就从六道轮回中出生,没问题。现在学佛了,你不从文殊智慧中生,就还在六道轮回中。所以这个缘起很重要!
“我今发心,不为自求”实际是说缘起,作一个缘起。“南无阿弥陀佛”作了个缘起,“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作了个缘起,“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作了个缘起——南无就是缘起。顺着什么?“牟尼牟尼嘛哈牟尼耶梭哈”,就是把无量无边胜福德因缘回向众生——这是释迦佛的一大愿望,欲令一切众生成就无上道,把无上殊胜功德回向给众生。阿弥陀佛也有他的愿——光照十方,摄化十方,一时圆成。我们一念“嗡阿弥德瓦舍”,就是光明遍照,普摄一切,圆成菩提。你念他的誓愿去!他的誓愿就是他的威德,就是他的加持。心依止这个,你就与他无异呀!你说我念一句,心里还想着自己的烦恼业习。那么你口中可以生出莲花,心里还生出业力。
我们汉地人,能经常读诵经典的人不得了。但你要知道这个经典是从真实心中流出,你就住在真实心中一刹那,这一切经教都从你心中流出。你说这不又说我了吗?没问题,你不要害怕。你只要顺性,你这个“你”也好、“我”也好,都没有问题。要不顺性,你这个“你”也好、“我”也好,都是无明,无始以来无明业的推动。
我们来学阿弥陀佛也好,来学释迦文佛也好,来念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也好,都是为了使他们愿望在我们生命中展示出来美妙作用。你的业力怎么能展示作用?我们阿赖耶识那些记忆中充满了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你只要启用它,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又回到地藏王菩萨这个授记上了。地藏王菩萨给我们每个人都授记了: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业,无非是罪。你说我举心动念不是罪、不是业——你得顺性,要不顺性那就是业。你要是不依佛教法、佛功德,不以果地觉为因地心,无非是罪,无非是业,成为事实了。你说你能搞个独特,和别人不一样,那只能学佛。要不然你没路子,别无他途!
我们在这个世间真要把自身缘起清晰。尤其是法界心、真实心在现行中的作为,最重要!可能大家已经对现行听厌了,实际就在每一个举心动念、每一个业果现前时尝试着运用他,开始我们都在尝试使用。一次就让你真正接受过来,说必须使用这个法则,比较难!像我们念“我今发心,不为自求”,要是没有说服过程,基本上这个话就是文殊的话,与我们任何人似乎都没关系。我们一旦了解了无一法可得,世尊所说法无我之事实,作这个教法随顺实践者,“我今发心,不为自求”就是自然从心里发出来的愿望了。
我们真正作为一个佛教徒,随顺了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法之时,世尊说无一法可得、法无我,我们就能发出这样不为自求的愿望。说无一法可得,就住断灭了?你要有作为的!什么作为?我今发心不为自求的作为!要是只有一个知见放在那个地方,人就容易出现顽空、断灭见。许多人学佛学在泛空的断灭见上,说无一法可得了,啥也不要干了——这与佛法一点关系没有,这是想象的无一法可得。所以世尊广行于利益一切世间的善法。为什么?不为自求。
3、入佛智愿观彼庄严,一如取用令心自在
为什么没有念阿弥陀佛的誓愿?为什么没有念其他誓愿?而是念文殊誓愿来作我们这节课的特质?实际都有。一会儿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我们欲学释迦牟尼佛;一会儿念阿弥陀佛,法界藏身阿弥陀佛;一会儿念八十八佛……我们念了很多,包括早课念十大愿王,谁都想学,结果不知学成谁了。我们学了多少佛,到底是哪个佛?是普光佛,还是普明佛,还是普净佛,还是旃檀香佛?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哪个佛,反正念念罢了。过去人是真实言、诚实语,过去人朴实,念哪个就随着哪个做去了;现在人念哪个不是哪个。所以功课越多有时烦恼越大,说念那么多功课什么意思?因为不合乎你的心性、不合乎你的需求。
你说我们现在不要念八十八佛了!有人就因为这个心理,说很多善知识说了,我们什么佛都不要念了!像莲池大师说老衲什么也不念了,看书眼花,干什么也累,就一句阿弥陀佛了。他这句话好说,大势至出来了!但是你不好做。你这一句阿弥陀佛,要是没有五念门修法,身业、口业、意业皆依的方便善巧,念阿弥陀佛真不好念。这一句话单单一一的你还不好念!所以很多人念这个也烦了,念那个也累了,说莲池大师就一句佛号,甚至南无也不念,就是“阿弥陀佛”,念“南无”咱还客气了,现在不客气了。(众笑)结果不客气他也念不下去。
我真遇到这样一个菩萨,以前念南无阿弥陀佛很累,现在念四字洪名可简单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半年以后他说我头痛。为什么?那个气顶到头门上,像盖子一样,头痛。我说你念的时候想想脚底板上有莲花就好了,要不然你老是脑袋瓜上顶个东西。那叫追顶念法,就是追顶: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结果念得头痛。他说我这是不是得病了?我说没得病,追顶追的。
修行方法有复杂的,有简单的。我们念阿弥陀佛,要是不把阿弥陀佛当成我们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的心、缘起、作为,不融入阿弥陀佛智愿海中,你念的不知道是个啥。念来念去,因为他是与你对立的,你不能融会贯通,不能融到一体心智中,很痛苦啊!要与阿弥陀佛一如,你念一句阿弥陀佛,你也安住在无量光寿中,就是启用自身的无量光寿——以阿弥陀佛的圆满觉来启用他,你念一句阿弥陀佛,感恩十方,照耀十方,利益十方,同成佛道。你也不用脑门胀了,没问题的,慢慢念。
或者用观察门念,我们来观察。一开章就说九十六句偈子,观察门讲: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我们念一句阿弥陀佛,观察一句,看看什么样?
要是真正善于观察,就是我念念佛,念一句佛号我丢了、不管了,我去观察观察,根据这个偈子的描写去观察。“观彼世界相”就是观察无量寿这个性德的事实、修德的事实、性修不二的事实。实际也是从我们自心的性德中流出这种光辉,也可以映射出这种光辉。什么光辉?“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能不能曜世间?后面每一个描述就是让我们了解心性庄严、修德庄严。
弥陀之修德庄严展示了众生自性庄严,自性庄严具足一切庄严,一切庄严皆由性德海中出生,无所得中才能出生种种功德。你有所得,一染污就成缠缚。像拴马桩把你拴起来,或者说把你制约起来、囚禁起来了,就是珍宝牢狱。所以无所得中行诸庄严,得庄严法界;有所得,我们就会被它缠缚、制约着。世尊在给阿逸多嘱累中说:阿逸多,如来所作应作已作,汝等应安住无疑,勿住珍宝成就牢狱。原话你们去读。经典上这些说法是说包括一生补处菩萨,佛若不予善巧威神加持、不开示佛之知见,他们也会有所住。有经典说无住即佛,楞严经中说无住外道——有人在无住上住,也成住了。在无住的相续作为中成就无上道业,那是世尊!
像我们在阿弥陀佛功德海中称念阿弥陀佛,若不依有所得心,以普利世间心、光明普照心、同生安乐国心、消除一切现行障碍地实践法则与作为,阿弥陀佛会分出毫光照注此人,令此人生命现行与佛无异。你说那不是化身了吗?哪个人不是化身?你吹啥牛啊?你说我们哪个人不是化身?你是金刚身吗?不像啊!你就是业障身你也是个化身,化身窑里一化把你烧了,不化也得化。我们每个人都在生死幻化中,幻幻化化的,六道轮回也都在化来化去。在这化来化去中我们依止着佛陀功德,顺性修持,有啥不可以?一定要在六道轮回中化吗?自己可以择取,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择取。
你说我习惯于六道轮回的幻化业相了……仔细想来我们真是习惯于六道了,其他东西感到没味道,因为是想来的。你实践试一试?佛法味道实践者知!不实践者不知道,你想象永远不知道。
我们通过种性现行作用的学习,慢慢能了解原来我们在这个地方可以择取,可以自动择取。当然也可以被动或者被迫地面对业报。我们可以主动作为,这个主动作为就是依法正行,令心明了。你要是随着业习就越来越浑浑噩噩,贪嗔痴把你包围了,慢疑把你包围了,邪见把你包围了,那些奴役着你。我们要是真正地顺性起修,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轻安,越来越喜悦,这是一定的。六祖大师那个心生光明、心生喜悦一定是法益的常态、正常的状态,给我们后人一个如法修行的心灵参照,就是觉受上参照。你也不要住那个地方,但他会启发你,会给你很好的启迪。
你要还在这个地方迷闷,或者还在挣扎、骄慢、压抑、迷闷之中,就要知道自己非法行了。你说此处是业、此处是业报相,当警觉,当觉悟于此,当于明相安住,当于善巧处安住,当于无住中安住,当于圆满缘起安住。我们就会念佛忆佛,就会发“我今发心,不为自求”的愿望,超越自己阿赖耶识所产生业相记忆对自己的制约、给自己造成的习惯或者所知障等等。我们就有择取方法、运用方法的清晰自主权了,自主地作为了,称为自在力。
读观世音菩萨那个心经,观自在菩萨那个心经,就是给我们一个自在力的使用。观自在菩萨行智慧之行,行深智慧之行,干什么?来观自在,观其自在,行其自在,灭一切苦厄,行诸多无畏,直趋涅槃。那里面的指导十分地细腻!文字很短,但是那个方法十分明确。有心人去念念心经,都可以依心经之修持而深入,能令心得自在,能令生命得自在,远离苦厄。这个苦厄困着我们了!你要在被动的情况下、随波逐流的情况下,它还会生生世世让你轮回,困着你。
我们现在得到了一个自主权,就是有法则学习了,有观自在的机会了,有行法自在的机会了。人只要有良知,都会让自己的心、身、环境趣于自在、解脱、究竟圆满的法则,或者说用圆满法则作为起步,现行圆满,直至无上菩提。在依正二报中随顺佛力而成就圆满,超越一切众生业力或者九界业力的制约,这是无上道的殊胜缘起。这个殊胜缘起我相信大家都会把握!把握机会是你良知成熟,不把握机会那个心还是有点问题。
4、圆明独畅诸佛报德,归元无二方便多门
男众代表:师父之前讲到我们凡夫众生离开阿弥陀佛报德,无以了知性德。唯此一路,别无他途。学人想问,其他大乘经典上讲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又讲到法界门中头头是道,有无量无边到家方便。师父说唯此一路,是不是就只有这一条路?还有没有其他路?净土法门是无二路的归元,还是多门中的一门?祈请和尚慈悲开示!
师:这个问题是从角度上说了。因为阿弥陀佛代表十方诸佛出世之本怀,实际一切诸佛宣化一切教法皆是来自于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内证功德。这个内证功德就是他们性修不二的亲证,这个亲证我们称为佛果。佛果佛佛一如。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不管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世尊所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那一个大事因缘,展示出来他的出世本怀,就是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令众生成就清净道业。
一切诸佛就为这一个大事因缘来,没有二个,没有三个,也没有四个,设方便中可以说种种法。所以在天台说法中有权实二教的设置,权教有多门,实教只是一如说。
为何说离开阿弥陀佛报德别无途径?实际阿弥陀佛的报德代表一切诸佛的报德。过去对阿弥陀佛称为如来会——极乐世界是如来会,十方诸佛汇集之处,十方成佛之特质表达,阿弥陀佛把这个特质充分表达出来了。在《称赞净土佛摄受经》与《无量寿经》中,我们都能读到一切诸佛同一法身之事实。这个事实,他通过报德修持来展示法性一如、入一切众生心想中的善巧,即是周遍善巧。
要是没有诸佛修德威神加持,我们性德住于幽暗之中不起作用——在业力的幽暗海中,你没法作用了。哪一天突然听到这个名字,冒起念头认为自己可以了——那一定出现了恶性膨胀。自己认为自己有性德时就出问题了,就是认为有所得了。性德恰恰是无所得,恰恰是平常平等之事实。佛展示的修德是兆载永劫修持,佛佛一如。虽然有日面佛月面佛;有释迦文佛住世百岁就取灭的应化,也有无量寿佛久劫住世,住世劫数不可称谓——有这样的差异,但他所传递、所表达接引众生的善巧是一如的。
我们说权教,说起来的差异相真是多门——顺众生说、顺业力说、顺需求说,像观世音菩萨以什么身得度现什么身,就是方便多门。悲悯众生故,随众生羸弱的心、差别的心、不同诉求的心来表达不同接引模式,但究竟成就菩提。给予的果地内容一定是果地事实,这是佛佛一如。所以这里归元无二路他是真实的,是真实教中说,就是一如施教,不设方便。像我们现在学的很多方法都是设方便施教了。阿弥陀佛是不设方便,以佛本怀,普度众生。所谓畅佛本怀,他不畅众生业相,但畅佛本怀,普度众生。佛这种功德善巧,完整式的给予,他不作减损。
说以什么身得度现什么身,这有减损相。观世音菩萨,你以男人身、女人身、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或者天身、龙身、大地山河等等身得度,他就现什么身。现什么身是顺应你业相而表达,这是个接引过程。这个地方行有委屈,这个委屈是他要放下身架,以慈悲心随顺你的需求来显现种种身。他有这样一个过渡过程,这是权巧方便,是慈悲心所设立。
我们对观世音菩萨说千处祈求千处应。为什么千处祈求千处应?设种种因缘,不管是怖畏缘、是善缘、是凶恶缘、是违缘等等,皆是观世音菩萨的威神摄化。你称念观世音之时皆是悲心流露、悲心印契,就是启发你出离与成就菩提道业的。这个千处祈求一定千处应。他以法身功德周遍的事实,来应众生心分需求而展现不同的身。什么不同的身?你对照的身都是观世音!很多人遇到恐怖事件,念观世音菩萨,突然心里就得到安稳了。因为知道观世音菩萨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什么身?你感到怖畏了,你要得度,你念观世音心就安稳下来了。
很多人说念观世音菩萨特别有感应,念阿弥陀佛感应不多——念阿弥陀佛一定没有感应,因为阿弥陀佛一直给你身心一如地载负着你,不作丝毫分裂,就是完整地摄化着众生。观世音菩萨还变个相摄化你,干什么?根据你的需求,根据你那种现行状态,真是方便有多门了。这个多门是很多方法或者说法。
像大势至菩萨,就设一门。与五十二位菩萨一时从座起,顶礼佛足,干什么?说我等于往昔恒河沙劫前有佛出世,无量光佛等十二如来,最后佛名超日月光佛,最后佛教他念佛三昧。干什么?以念佛心入无生忍!这一个次第、一个次第……皆以这一法总持一切功德,即是总持一切次第。这是总持法门,就是无二路,就是一路。
一切诸佛出世,一切众生皆以念佛的修德而成就。因为我们听到的法是佛的修德,我们学的戒律是佛的修德,我们所有涉足到的佛教理念都来自于佛的亲证,就是修德。阿弥陀佛不过是把修德圆明独畅出来,他不以其他方法,也不以应身。像阿弥陀佛教法,是以释迦佛的应身来传递阿弥陀佛的报身。很多人说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应化身,这有点附会说,你直接说释迦佛是阿弥陀佛应化身挺好。要说善导大师是他的应化身,那大家都是他的应化身。可能大家说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应化身,就是人人都能往生,是这样一个说法。因为阿弥陀佛不以应化方便施教,但以愿力施教摄化众生。应化什么?应化就根据你的需要来展示不同的教法,所谓方便有多门。
我们读《妙法莲华经》中说,三乘说实是佛悲心,诸佛出世只说一乘。为什么?就是佛不会保留,也不会吝啬。说我作佛,你们作菩萨、作声闻或者享受人天福报,我给你们作主——他那样没有意思,吝法,那样没有展示法性之平等,没有展示性具之真实。佛不吝法,所以只说一乘。三乘说不是委屈,是应诸贤圣菩萨等不可思议的应世的悲心来随顺说的。
归元无二路是真实说。所以一切诸佛修德展示了不同的教法,但是根源来自于诸佛修德。像在制戒中、在戒律学习中,尤为感到佛陀所宣化一切教法离不开佛的修德。以前学沙弥戒,有点疑惑,感到这很多了不起的菩萨,像文殊普贤之类太了不起了,舍利弗他们也都了不起,但他们从来不制三皈依、不制沙弥戒、不制五戒,这些戒都是世尊来制!为什么?舍利弗不能教授一个沙弥吗?他什么都要问世尊,是因为世尊儿子跟他学吗?根本不是因为这个因缘。他一教授,就说世尊怎么办?一遇到问题,就说罗睺罗怎么教授?世尊就给他施教,有一个沙弥戒、一个沙弥戒……有了沙弥十戒的出处。为什么来自世尊而不来自于其他?就是佛教,就是果地所施教,不过是细分了。
南无阿弥陀佛这个果地教回施,是以名号显报德真实,来印契众生;以音声佛事,令众生听闻者咸生彼刹,说闻其名号俱来彼刹。这样的功德。在这个世界,我们读四十八愿中说他方菩萨闻我名号即得三种忍;他方众生闻我名号,即得何等总持陀罗尼等等。很多人闻到这个名为什么总是得不到?这是教授问题或者教法问题了。要是闻而没有教授,你闻也不能理解。我们每天都听无量无边的音声,很多音声因为我们没受教,所以不了解;很多次声或超声波段的音声我们根本不知道。但我们通过学习,通过人的这种教育,能知道他们的作用力。
像阿弥陀佛这个名号音声,要是没有释迦文佛来给我们施教,没有这个施教传递,我们听到这个音声也可能产生某些作用,也可能产生不了作用。有人闻若未闻。有人念了十万声,划了十万个圈圈,他拿那个本子和我说没有得到钱!我说我可以给你一点钱,没问题,但又不能代表佛给人结帐。反正感觉不对称,他这个发心与念佛概念不对称。不对称,发心未明,他就以我要得钱来修持。这个人够愚痴,要有一点点智慧可能真有人给他钱了。有人给钱也不念,业报不可思议!
5、顺缘修持从明入明,先归佛国行化自在
阿弥陀佛胜愿力,名号传十方,这已经成为事实了;入一切众生心性中,这个名号功德已经成为事实了,接引众生往生彼国实际也成为事实了。只是说我们享受不享受、随顺不随顺这种事实?如此而已。果地教言你只要随顺就成就了,不随顺你还在业分中作为。
以前经常去东北,那里有很多煤矿,经常听到他们说一些煤矿事件,瓦斯爆炸、塌方、漏水等等。有人淹死在里面了,或者闷在里面了。有一次我想和他们下井,他们不让,说里面怎样怎样。他们天天待在里面怎么办?外面太阳很好、天气很热,但井里面仍是黑暗、潮湿、冰冷。像我们在业力的深渊里,即便是大光普照了,我们在自己的业力深井中还是一样潮湿、一样黑暗、一样无奈。除非你走出来,才能体会到大光普照,要不然体会不到。
很多人就在自己固执的深井中、自己业习的深井中、自己执著习惯的深井中,在那里面。外面人说太阳很好,你说一团漆黑;外面真是很暖,你说真是潮湿寒冷。为什么?你在自己业力的深井中待着,被这个东西困着了,坚固业力把你制约在你业力的特质环境中了。不是佛陀慈悲不周遍——他的慈悲像太阳,普照不择方所;他从东方升起,所有地方都照;他光线所及,你只要不挡不遮,都会照到。在业力遮盖的阴山后、在业力深渊中,你怪不得太阳!
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已经彻照十方,但我们这个坚固业力亦是不可思议。你说为什么不夺众生心智?干脆把它照破,像原子弹爆炸一样摧毁一切,行不行?要让阿弥陀佛光明像原子弹一样把什么东西都摧毁,把我们业力也收掉,你活着也没意思了,你修行次序也没有了,真没有味道。行不行?要真发那个心或者愿,也真有那样机会。这与心愿有关系。我们要是这一生发什么愿,随顺就很简单。
无量寿经中有几句话应该引起我们重视!下半卷中,世尊说五恶五痛五烧之时,讲到有的众生是从明入明、从乐入乐,有的众生是从暗入明、从苦入乐。就是我们心里择取的方法是什么?要是顺缘修持,世间是乐的,出世间也是乐的;你在世间是善缘、顺缘,你出世间也是善缘。像五戒十善、戒律等等,都使我们世间顺、出世间也顺利。我们读到弥勒世尊因地故事——好名菩萨,他就是求顺缘,不求违缘。他化缘时,谁家富贵往谁家去。因为富贵家托钵易得,还结善缘;贫穷家不易得,还易结恶缘,他就不去。
他这就是从乐入乐的择取。他不管,说我就择取善缘,称为好名菩萨。他到人寿八万四千岁成佛,人寿一百岁不来这里成佛度众生,受不了。你给他说好话、帮助他,他还骂你!调达还领人一会儿扔石头、一会儿射箭。所以他不来。他第一会就是九十多亿,第二会也是九十多亿,一度众生就是无量无边的。我们现在人类总数才七十二亿,不够他一会度的。他不给你设置这个东西,划不来,设置这个没意思。我就是走顺缘,就是从明入明、从乐入乐。他是这样行持的。
当然也有从苦入乐。像地藏王菩萨可能是在苦水中泡着。他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成佛道”,让众生成就是他的乐,但他的确在地狱中巡走。哪怕有一点一滴的善缘成熟,他就帮你;不成熟,他给你祝福,说反正我在这守着你。他是执行那样一个因果。从苦入乐、从暗入明,也有这样行持,就是违缘中行持。像调达、善星、六群比丘比丘尼等等,他们都是大权示现。示现什么?逆行者。但逆行者很多苦,别人的攻击、嫉妒、不安,很多现行的讥嫌、违背等等。也有从暗入明、从苦入乐的修行者,你可以读无量寿经中那个文字。
为什么有这样的因因果果?和愿力有关系!我们能不能学弥勒菩萨慈氏菩萨从乐入乐、从明入明?完全可以。净土教法就是让我们从明入明,从乐入乐。但你要坚守说我一定要从苦入乐、从暗入明,就是逆行来行佛法——也行,但你真要觉悟!假觉悟就惨了,你就真吃苦了。因为这是由苦去乐、由暗去明的清晰去向。从明去明是我们正行的传统修法。释迦文佛知道人寿百岁以里我们扛不住违缘——本来违缘就很盛,本来我们的业报已经苦大仇深,你再弄那么多违缘更不堪忍受了!所以鼓励我们受戒,从三皈、五戒、十善到比丘比丘尼戒、菩萨戒等等都是让我们从明入明的。
像菩萨戒中讲:菩萨当离种种难缘,远离恶知识——不希望我们有恶缘交织。为什么?怕你在不必要的苦中挣扎。比丘戒中也有很多要求,不让我们行于难处。好比说那儿在打仗或者有军队行走,不让你去,就是观军阵斗战不允许。为什么?让你避开难缘,从乐入乐,依法而行。比如诸讥嫌伤害,说非时入聚落不行,为什么?让你得安乐住。非时的时间,人心惶惶,人心污染,习惯炽盛,你去了容易惹麻烦。还是让你从明入明,从乐入乐,让你正行于法则,得以安乐住。
你违行呢?违行也能成就,主要是苦!一切业如幻,顺缘业如幻,恶业也如幻,但它毕竟给你带来了苦受。这个苦受你能不能不迷失,能不能觉悟它?若能觉悟,这个苦受不相续;若不觉悟,怨恨环境、怨恨教法、怨恨他人,完了!你这恶受相续,恶受增加恶受,不能终止。像我们现在一旦自己不能承受恶报、恶缘,就推脱责任,会责怪他人,推及于他人,恶业就炽盛了,恶业不断增长了。要是知道自作自受,你欣然领纳,感恩戴德,就终止了——你受的时候就终止了。
所以顺缘修持是特别重要的修持!释迦文佛给我们制这些应作不应作,皆是以报德实践过来的从乐入乐的善巧。你违背这也可以依法而行,但有一点你要明确:世尊出世,这些大权示现的圣贤们、犯戒的阿罗汉们,他们示现他们清晰得很!他们在配合,予末世众生制戒方便,他们设立的这个。你要真正是示现也没问题。要是不知道,犯戒本来可以忏悔,但你把它包裹起来,那很痛苦,就成为一个恶性种子了。
前天有一个比丘,在一个学戒的寺院,给我打电话。他要还俗,因为认为自己持戒不清净,天天心里受熬煎。他说我日日犯盗,日日贼住,贼住在佛法之中。为什么?因为没有忏悔啊!他又不敢忏悔,也不敢发露。给他一个同参讲,他的同参说你给慈法法师打个电话吧!可能他会给你提示点什么。我说我不提示。他那儿有和尚,不需要我提示。我说你找你和尚就行了。
他为何想舍戒?为何想回家?感到自己日日犯盗。什么叫犯盗?就是没有忏悔清净。没有忏悔,认为自己有覆藏,有覆藏就怎样怎样……反正越学越害怕,就哆嗦起来了。这个行不行?可能他和尚有方便。要是在声闻教与大乘教中,真有方便。你要是拿方便放纵自己,那是恶作,你就受苦了;要是拿着方便去利益世间,那是了不起的事情。这个差一点点都不行!所以从明入明、从乐入乐,是很正行的善巧。
我们作为一个出家师父或者学佛人,正行之路最为方便!逆行修持说起来易,要不是警策世人,万万不可行!真是警策世人,令法住世,你可以去作为。像善星、提婆达多,他们都是释迦佛生生世世的亲人,他们是来协商配合的。善星比丘也说十二部经,生堕地狱,调达也生堕地狱。他们都不是一生亲人——善星是世尊多世的亲子,就是他儿子。他们配合的什么?世尊圆成佛道,他们讲世尊那一套东西换取名利,然后堕地狱。他就谤世尊,没事就在后边嘀咕世尊。他给世尊做了二十二年侍者,天天就嘀咕,嘀咕得一直到堕地狱。但是人家清楚啊!生生世世他都清楚!干什么?现逆行。
你要去逆行,到哪儿去你要知道。你跟释迦佛商量了没有?没商量好你要小心!这个不敢随意,要商量好,自己知道自己在做啥。逆行者一定有深刻的约定,就是有不舍的善巧与不退的善巧。要不然很麻烦,真会造成很大伤害。你看很多戒律上写那么多,说犯这个罪犯那个罪堕地狱多少多少劫……一读很多人就哆嗦起来,因为那一念你就没边没际的。干什么?制止你,不要你去这么做!你这么做的确有无量无边的迷失的苦的果报。
我们谈论方便有多门,多门也来自于释迦佛细微的教法,或者说诸佛世尊细微教法,还是来自于修德。因为一切应化身不离报身,若离报身,别无应化方便。就像月亮,下面有一千个月亮,都离不开月亮本体。你把月亮一去,千江水中千江月,什么你也月不出来了。应化身是以报德身而彰显。报德身要没了你说你什么?所以我们还要感恩报德——诸佛之修德。你不感恩不行!你不感恩,得见不了这个支持,没有这个支持。
这一点大家应该了解。本来三身是一味方便,说法、报、化实是为了令我们得见诸佛施教传递。我们常说释迦文佛是应化身,说卢舍那佛是报身佛,毗卢遮那佛是法身。这样称谓,以使我们习法有清晰对象,有参照,有方便。阿弥陀佛实际是法报化一体之功德,他只是以报德身于西方放净光明,普照十方,摄化众生。像释迦文佛是以应化身特质,千处祈求也是千处应啊!于无量世界各显此身。很多人读过梵网经,所谓卢舍那佛千百亿化身各坐道场,转妙法轮,一一世界中皆显释迦。身是佛佛一如啊!阿弥陀佛是以报德。很多人读药师佛,药师佛也是以报德。过去也有细分推及,说释迦文佛是应化身,阿弥陀佛是以法身接纳一切众生,药师佛是以报身展现,也有这样说。
过去说三身所树,法报化所立。但后面都混了。在中国寺庙中,大雄宝殿中三圣像大家知道——中间这个应化身是释迦文佛,一面药师佛,一面阿弥陀佛。过去讲的是法报化。最初善知识设立的是法报化,但是东西方各设立、本土设立。为什么?告诉我们不以毗卢遮那、卢舍那、释迦牟尼——不以这样善巧来,而以东西方来展示十方诸佛同一法性、同一教化之事实,实际是以智慧门摄化众生。现在我们基本上分到东西方了。所以要修药师法,你就念药师佛;要修净土,你念阿弥陀佛。药师佛说你要是念我名字,你临命终没有拿准主意,我派八大菩萨给你送到西方。我们天天读药师经——你要定不下来,他说他送你过去。他说八大菩萨去送送他吧!这人还糊涂,路途还没找清楚,对不对?
实际这一切诸佛世尊都在演一台戏,怎么令大家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此而已。这个说那个说,都是设置方便。什么方便?大家唱一台戏。什么戏?如来会,最终是如来会。所以说阿弥陀佛是法身佛比较简单,他以报身而展示出来他的功德与利益。“四十八愿度众生”我们天天唱,一切众生必然归入如来会,就是西方极乐世界如来会。
我们去年学《大宝积经》中无量寿如来会这一品。实际我们读《妙法莲华经》中,也有如来寿量品,也讲无量光寿。哪个佛不无量光寿?不无量光寿怎么能称佛?我们同往西方实际同参与如来会。十方世界一切诸佛都演一个戏,就是如来会,最终大家也是如来会。如来会就是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就是大家都去,就是方便。人人通过不同的方法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这是一生成佛的一个标志罢了!像文殊普贤观音势至他们都是一说就是极乐世界。为什么?就是一生成佛的一个回归,也就是如来会的一个抉择。
菩萨不再念了,声闻不再念了,独觉也不再念了,一切世间善法不再念了,先成佛再说话!总持解决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再去作菩萨,像观音势至一样;再去作独觉,到他方世界没有佛果的地方显现觉悟;再去作种种善巧、种种世间事,化身无数,分身无数,你去分,随你缘了。但你现在做着做着迷失了,做着做着不知迷失到哪一道了。还在枝叶上斤斤计较之时,说不定你就迷到哪一道了。也可能是修罗道,也可能是什么道、什么道。
迷失了,你就会丢失了一个大的机会——先入总持功德,就是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可以去体会一切修德事实——这种广传的事实、广博的事实、广用的事实,得大自在。很多人不安心于此也没问题,二十二愿有讲,你好好去读;你可以行短自在,行你的业愿方便。你说我往生了先回娑婆世界——你现在就可以到娑婆世界来,你可以行化一方了,行普贤之德。念佛人就在行普贤之德嘛!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十大愿王你可以行啊!
我们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就是十大愿王的一个方法,就是行持十大愿王嘛!现前行普贤之德,超出常伦,就是以果地觉为因地心,现行我们可以做菩萨事。就是返向往生,以佛功德传递佛功德,令佛功德光耀十方,利益一切,完全可以。我们现在可以行普贤之德。但你说我往生极乐世界回来再说——也行!我们读过莲池大师那个文字,说往生彼国,佛摩顶授记,得不退转,得百千三昧,然后再到娑婆世界来度化人——可以,那样也是从明入明、从乐入乐的好方法。
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归元一定来自于一切世尊修德的教法。不管是以应化身还是法身、报身,一切施教是来自于佛修德,于此无减,此处是事实。
我们可以深入任何经藏、三藏十二部或者显密教典,你都可以查,没有离开诸佛修德,离不开!一定是归元无二路的。离开这个修德,别谈于佛法,真是没有意义的。这个地方不要走入死角!什么死角?就是认为自己有性德就可以了,我可以超越佛了,毗卢顶上行了——小心摔跤!要谨慎,一定要谨慎!你说我的功德利益到那个地方了——那个地方的人不说那个话了!行无踪影,坐无身份,那样的大德、不退转菩萨肯定不和你说那样话了,那种慢心肯定不立了。
这一点各位善思维善观察自心,了解自心缘起,我们现前这一念是每个人可以掌握、选择、实践的当机。这个机每个人都有自主权,都可以选择自在、修法自在、安住自在。
慈法法师讲授
岁次丙申夏安居日于鸡足山华首放光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