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既往,我们礼请三宝来作加持,继续种性的现行作用这节课。
1、依佛传承发心串习,平等安心缘起方便
礼请三宝求加持,在我们学佛四众这个群体中,是日日时时的一个必行串习。有人说我有圣种性或者如来种性的作用,不需要念了——这个串习力,对我们运用如来种性是十分有意义的、主动的、积极的、可以操作与清晰化的选择。我们在四力中常常会忽略串习力对自身的作用。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认知了阿弥陀佛果地觉为因地心这个事实,有比丘、比丘尼受戒,认清了无漏戒体或者法性功德所在——真正认知于此,你去串习,运用串习力,就是积极主动地运用他,是不可思议的善巧与方便。
我们一谈到力、作用力,这个力量是十分有意思的效果,产生一个推动者。好比说有人生憎恨心,他要有一种力量去推动;有人生慈悲心,产生一个慈悲的作用,也要有力量去推动这个慈悲的作用力,产生一种效果;有人遇到一个事情就能觉悟,不隔时、不隔日、不隔念地明确运用种性或者果地觉为因地心的支持。
串习力有个特质,就是任何人都可以明确地运用。不管是觉者、未觉者还是有什么习惯,只要鼓励自身去作为,都能运用,就是反复作为。在念佛法门中,过去许多善知识提倡日诵十万等方法,来鼓励我们串习南无阿弥陀佛这样一个召唤九界众生同归安养、总持一切业、包容一切业、展示一切业本质清净之法义、实相义、美妙音声,如摩尼宝一样的音声,使听闻者能依此出生一切功德,究竟圆满功德。这个串习就十分有意义。
很多人说我念诵阿弥陀佛,若一万两万、若一年两年地念诵,还很烦恼。就是不了解自己串习的发心,心所依出现了障碍。这个障碍是自己嘴上念的实相功德,心里依止可能还是迷失——能不能往生?或者一心不乱、功夫成片之类名言。这些名言在一些相互听闻传递过程中没有实质内涵,造成空洞的说教或者空洞的传递。人在这个空洞传递中又设计了很多妄想或者假设的效果。因为是妄想与假设的效果,他不能达成。不能达成还年复一年地用大量的念佛数字填充,结果使妄想预设的不对称东西迅速膨胀,使人生诸烦恼,貌似在念佛,反而不得念佛利益。就是心智或者心愿中所依,所谓发心未明。起点出了问题,后面相续中出现一些障碍,或者说障碍从起点处就开始产生;走得越远,障碍越大。在常态下修持,这是一个易犯、易忽略的问题。
在这个地方怎么清晰地处理?念佛法门历代传承者给我们作了详尽提示。尤其三经一论或者五经一论中这一论,就是直接让我们串习的依止。你要串习,好比说持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串习果地觉为因地心,就要了解这个准确记载,他们是怎么实践的?就是有经典依据的实践方式,而不是自己预设的妄想的前景。那样你修来修去,妄想必然不会产生结果。因地不真,你果遭迂曲,这是必然的事实!这个事实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修行效果?你那个妄想预设就是妄想的种子!
在第一念门中:身业礼拜阿弥陀佛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他设置这个应正遍知,是念念往生的意思;应正遍知,念念摄化的意思,念念载负你。你每一念的回归都是如实的。过去说称念诸佛名即是菩提心,就是这样一个直接接纳。我们要依这个简单教诲来实践,阿弥陀佛应正遍知摄化十方,无所舍离——不舍离一切众生,不舍一切念,我们念念都是往生。像放箭射大地一样,你不管怎么射,它一定落在大地上,若远若近。因为大地之广袤不可思议,你怎么射都射不出去,都会落在大地上。
我们在阿弥陀佛应正遍知这无量无边功德的摄化下,或者法性功德的摄引下,这个称念,念念都在回归。彼国意,就是念念接纳、时时接纳。你再念南无阿弥陀佛,你一切造作心会休息,一切能生不能生在这地方会皈依。不依妄念而行了,就依应正遍知之回归、摄化,来得到安稳意、清净意,实际是往生意,就是无量光佛刹之皈依、依止。我们串习这个就是皈命礼,也是南无阿弥陀佛的真实意。念念归入实相,念念归入不生灭之真实,念念就是以果地觉来印现行作为,使我们每个现行作为没有空过。
你的烦恼或者妄想起来,它亦是自性清净,亦被应正遍知所摄化,亦是彼国意所含纳。因为九界同归,摄纳一切——一切意,一切愿,一切行。即是平等摄化,令心回归。我们再称念十万声南无阿弥陀佛,在这种心念、发心、认知中称念,若十万若几万,心能得到不可思议的安乐,就是往生彼国的安乐、即下回归的安乐。平等安心会成为事实,成为不可思议的事实。要是串习身业礼拜阿弥陀佛,就是皈命练习,不需要多也不需要少,你这念念中都有清晰投奔与回归,有印契之妙用。
第二念门、第三念门、第四念门都是一样,念念使我们有串习体验的主动实践机会。在普通心理中,若不运用串习力,你就会打妄想、生烦恼、看他人过患或者相互用习气交往。我们真正用这个皈命礼的心念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令心能平等安住,能平等安心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念南无阿弥陀佛能令我们平等安心,平等安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相互推动的力量称为串习力。
串习中得到了平等安心,平等安心又支持我们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平等安心;平等安心,南无阿弥陀佛……这样相互推动地串习中,会使我们了解净土教法这种礼拜串习的不可思议功德,就是皈命的功德。令我们那种起伏、变异、迷茫的心归到平等安心的事实上来。
平等安心就会在日常生活中,起到令我们所有作为有平等安心的依止。这个依止就变成我们的种性,变成起步的特质,言说、思维、作为的特质。这个特质就是安心、起行、作业——善导大师这么来列举程序,是我们在安心情况下去思维、言说、作为,就形成一个缘起方便。这个缘起方便是不可思议的,行持者会得到一个殊胜功德,所谓串习于此,身心安乐。这个修行就有意义。
许多人在寺庙里也上课,也做什么,但内心每个人有不同的愿望与种子。有人可能这样一个想法,有人可能那样一个想法。就是你许与不许我都这样做了,邪慢的继续邪慢,骄慢的继续骄慢,自卑的自卑,压抑的压抑,迷痴的迷倒……为什么?没有在法益上依这个教法法则去实践,而是依着自己妄想。经常看到人很“精进”地念佛、拜佛、诵经,但是烦恼比一般人还要大或者比一般人还要骄慢、比一般人还要压抑,猖狂起来也比一般人要猖狂、心理扭曲比一般人要扭曲……究竟为什么?没有依教奉行!
每一个教法都很认真,一代一代地很认真地实践其教法机制,就有真正的不可思议的对生命的洗礼。我们得不到教法的洗礼、实践佛法的洗礼,就会把自己的业障不断坚固。所以要是认识不到法对我们生命的洗礼与滋润,所谓修行也不过是恶性膨胀、恶性打造,是强化自我的一种。你去做吧!久劫去做,总不相干。为什么?他不是来洗礼,他把一种业、名设置为自我,所有东西就围着“我”的业习来转。这个业习也可能是个名字我,也可能是杀盗妄淫、善恶是非——这就是“我”,紧紧地围着。
这个串习是不自觉的习惯。他串习什么?就是业力。骄慢不断的人,念着佛他还是串习骄慢心;压抑还是串习压抑心;自卑还是自卑的心;迷茫还是迷茫的心……念得再多,他那个心智不动摇。依教能洗礼我们的疑虑、迷茫,令这个心清晰起来。在这个无疑、清晰、条理的法则熏修与洗礼下,我们那个自性能彰显出来,本净本具的心能彰显出来。要不然我们贪嗔痴慢疑那个习惯垢障越来越深厚。深厚到什么程度?就是六道轮回的机不断地在推动。
有人一生能修行成就;有人闻法就能成就;有人在一段修持中能成就;有人越貌似修持,堕落越厉害。为什么?全在于心地认知与实践,你不能违背这个大原则!所以世尊说一切法没有离开一切心,是洗礼一切心、展示一切心性而达成的事实。
在我们平时串习法则中,一定把自己的发心主动运用。好比说念佛——你不要给别人看,别人不看我们,我们可以尝试着测试自心。好比说发个很小的心愿,我说我念佛令心能依止清净安心五分钟,令它相续。实际它永远在相续,你在感知上说我令它五分钟相续,你就可以称念清净光或者安稳光阿弥陀佛——去念他五分钟。有起伏,你知道习气来了;没有起伏,你就令这个清净地相续,你去操作它、运用它。
我们在主动运用法则的过程中,串习力是最好拿捏的一个地方——虽然最为粗糙,但最容易拿捏。这也是人最容易忽略的地方。往往我们容易好大喜功地做些什么,那不如在串习力上认真实践。五念门都是串习的很简单方法。口业称赞阿弥陀名,与彼光明智相相应。称念阿弥陀佛的无边光、无碍光、无等光、智慧光……不管是哪个光,你与他名号相应。怎么相应?心所依相应就好,你就在念佛赞佛;心所依不相应,你还在念你的业习,没有念佛。
这个串习参照,十分简洁、清晰。这种简单与清晰若不实践,你总是触摸不到,年复一年地在自己想像中修行。许多人修行就是依止想像去推动,年复一年老样子。为啥修行改变不了自己的身心世界?真要反思,就是起点问题。永远在自己的业习中用功夫,你就是熏修业习,把业习强化起来了。我们要是依法熏修与串习,的确能令心智畅明。像果地教,时时刻刻能看到我们举心动念的一个业习、一个业习、一个业习……
2、不隔念日勘验自心,烦恼造作消归无漏
今天听隆时师谈到他们比丘讨论的一个课题,说到串习问题。串习不隔念、不隔时、不隔日——出家人、学佛人最最粗犷的心,也要能不隔日地把一个心里的难受、心里的烦恼、心里的障碍处理掉。过去在任何一个传承体系中,你要是一个业习隔日地相续了,就一个烦恼,一天一天地你在推动它,就是在传承教法中这个法则你没有接受。你没有接受这个教法,你接受的还是你的业习。啥叫业习?就是烦恼相续。
我们来学习佛法,为了使烦恼不要相续,终止烦恼,觉悟烦恼。要不能终止、觉悟烦恼,你修行的意义是什么?穿这个衣服也好,学这个法则也好,住在寺庙里也好,是不是在自欺呢?不隔日产生不了效果,我们学的什么法?我们日日在听法或者读经、上殿,就是解决你那个相续的烦恼!
比较利根的人,念一生起就能处理,不隔念就可以处理。这也没有什么高尚的东西,因为不堪于苦、不堪于烦恼。善根成熟的人,他恰恰是不堪于烦恼的!他能疾速解决烦恼对自己的伤害乃至烦恼的相续。他福德因缘成熟了,不会被烦恼的东西持续逼迫,染污自心,乃至伤害或染污环境。这个福德因缘就是不隔念中使一个业相能销融、烦恼能销融。
很多人拿念珠或者拿着法器、手鼓、铃等等,也有人搭上衣,实际都在提醒自己。像搭衣时候,搭七衣有七衣的说,搭缦衣有缦衣的说,祖衣有祖衣的说。说什么?都是提醒你不隔念地要处理烦恼!洗手时,或者过去那五十三小咒,都是让你不隔念地处理当下作为,不要烦恼,不要令烦恼相续,烦恼来了要觉悟它,那都是在修行。没有说个闲话让你负累,那没有意义,一点意义都没有。如果天天拿个念珠,还烦恼得不得了,今天跟人打架,明天骂人,后天找人麻烦,念珠的意义是啥?如果今天我搭衣了,端端正正地,但心里充满倒见、烦恼、迷失,这个衣的作用又是什么?我们都有念,有那些文字与偈颂。
不隔时是一个受法过程。过去说人没有慢疑之心,在不隔时中能于诸烦恼觉察了知,这样的人不失法、不失法益。不隔念的人是有善巧福德因缘的。不隔时——我遇到一个烦恼问题,不隔时地把它处理掉。因为啥?他有法的承接。我们知道在声闻法中说烦恼尽处即涅槃,是说我们出离烦恼就是法则的方便,就是它的利益所在、所指。它指什么?任何一个传法、法则,去除烦恼一定是现行方便。要不去烦恼,你说你修这个修那个,或者说往生也好、说成佛也好、说许多善巧也好,你烦恼重重,说那些话的意义是啥?
不隔时,过去说能有接受教法的一个根基、善缘。时是什么?过去一日分成六时、十二时,像现在二十四小时,你宽缓一点,四个小时算一时没问题;你紧迫一点,一个小时算一时也没问题。你能不能把自己的烦恼用一个法则处理?若不处理,没有方法,你要寻找方法,寻找同参道友,寻找师长,向他人求教,在一日之中把它处理掉。这样的人还有向法之心,向法善缘成熟。就是当时一个阶段我处理不掉,我还有处理它的愿望。我去善知识那求教,去经典中寻找,去同参道友中交流——这样的群体至少是学佛群体。大家在一起住,不会你哼哼我、我斜视你、你给我找麻烦、我给你找麻烦、你给我制造障碍、我给你制造障碍……不会做这个事情。
为什么?每天心理意识中想不开或者解决不掉的问题,大家就会有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运用经教的善巧。他清晰自己到寺庙是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这个团体是相互支持的。僧团历来称为六和敬,世尊建立僧团就是相互支持;同参道友称为道友,就是在教法上支持,不是伤害、找麻烦,更不是怨憎会、怨憎结聚,哪一天去动拳头、打仗,不是的!
不隔念、不隔时、不隔日——用不隔日这样一个最粗重的求法之心住在寺庙里,可以说做个僧人都不冤枉,做个居士也不冤枉,至少你有向法之心。要是有不隔日、不隔时的作为,你的确也是掌握了一定法则,能直接解决自身烦恼、自身心理的障碍。要不然你很困难!不如回家,到社会上闯一闯,苦到极处,有向法之心了,你说我忍受不了,我必须得解决它!再到寺庙里,这个寺庙就对你起作用了。要不然天天待在寺庙里,形同怨怼,不知道干啥来了。佛教你往西走,你往东走,你干啥来了?真是浪费了自己宝贵生命,也浪费了寺庙空间,不如给那些需要的人住着还有意义。
不隔时、不隔念、不隔日不是其他东西,是我们守护法则、没守护法则或者有没有法则、向不向法的一个最简单勘验。不用说其他的,你自己因为一个烦恼日日相承,你要相信自己肯定没有向法之心,你在习气上放纵自己了!你说我是个佛教徒——你可能有点夸耀自己了,你自己心中一定有恶性的守护、愚痴的守护、嗔恨的守护、知见的守护或者坚固业相的守护,你不是向法者。
我们可以勘验自己的心,尤其遇到事情了。如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积累,然后动手打架,你伤害我,我伤害你,那是屠宰场、战场、殴斗场、拳击场,来这个地方让人耻笑,也浪费自己生命。我们可以勘验自心,干什么来了?我相信很多人一进寺庙都是学佛的心。为什么来寺庙?有人说来解决烦恼,社会上烦恼;有人说要解脱,要了生死;有人说要护持道场……都是这样的。但我们相续住下来久了、熟悉了,还是不是保持这个初心?
要保持这个初心,你不隔日处理问题是一定的!因为有这么多同参道友,有这么多出家师父,有很多经典教法放在那儿,我们去查阅也好、相互参访也好、求教也好,都有机会。你此没有机会,彼还有机会。怎么会没有机会?我们能不能保持初发心在不隔日中对法有个向往,解决自身的烦恼?有这种向往,打架斗殴、找人麻烦都不成立。因为你是学佛来了,解决自身烦恼来了,不是刺激别人生烦恼或者找别人烦恼来了。你要是找别人的烦恼、刺激别人的烦恼,意义是啥?价值是啥?
但是环境一成熟,自己的习气就会放大。因为站住脚跟了,你有一块坐的地方了,你可以表达自己的所以然了。还没有进这个门的时候,你合着掌说我要来学佛——要不然你怎么进?登记都不给你登记。熟悉了习气会放纵出来。但我们一定要勘验自己,要了解自己:来这儿干啥?你说我来学佛的——你要不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是一个笼统语言!
不隔日地解决自身烦恼,这是一个学佛者的基础心理。你说这是个标准?谁定的?不是为了定而定,要没有这个标准,你怎么知道自己状态?像没有镜子,怎么照见自我?那么佛法就是你说两句闲话,自心烦恼,还激励自己相续着烦恼、守护着烦恼。要是不反思自己、不警觉,不隔念、不隔时、不隔日的作用力我们也不会有辨识。
出家人不隔念应该是正常的。尤其是比丘、比丘尼们——从你名字上说,你受了具足戒。很多人不光学了戒,还学了应作不应作,学了一些经教,学了念佛法门,有人还走了般舟等等,也有人方法更多。要是还不能不隔念地处理,你问问自己受的什么戒?受的什么法?
不隔时——你学过法没有?你接受过教法没有?在这一个时辰中你还解决不了自己的烦恼,或者还迷失着、还狂妄着、还自大着,你还给人这样那样?你学的法从哪来的?是什么东西?我们可以问问自己。你学的什么法?跟谁学的?学法的意义是什么?有没有实际效果?比丘、比丘尼出家久了,如果还不能在不隔念、不隔时上处理问题,初发心到哪去了?你最早来寺庙的理由到哪儿去了?我们搭这个衣、受这个戒、登那个坛,理由从哪儿来?你当时登坛是什么理由?没有这些法则,你穿这个衣服干啥?你还挂这个名字干啥?你是欺辱自己还是欺辱别人呢?
很好思维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思考思考自己!在不隔念、不隔时、不隔日的串习中,沙弥、沙弥尼、居士或者式叉摩那等等有向学求学的愿望,在一日中能解决自己的烦恼。因为接触法则还少、实践法则还少,或者守护的法则、掌握的法则还少,去向善知识们求教、向比丘比丘尼们求教、向师长求教,解决自身烦恼,这是有意义的,寺庙就活活泼泼的。要是受了比丘、比丘尼戒,在自己的烦恼业障成熟时候或者表达时候,一点方法也没有,在不隔念、不隔时中没有解决它的愿望,在不隔日中也没有求法来解决的愿望,你这个出家师父身份应该问问自己了,应该反省自己了!至少你忘失或昧失初发心了。要不然你怎么搭上这个衣服?
许多人拿着戒本说我是比丘比丘尼了,我受具足戒了!什么叫具足?就是不隔念、不隔时地有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了。你要不受这个教,怎么堪称比丘比丘尼?怎么称?怎么来住持正法、实践正法?不隔念、不隔时、不隔日,可以勘验勘验自己!我们来到寺庙,是真正实践法则、于法有成熟的实践者,的确可以不隔念地处理问题。至少知道自己的烦恼,知道烦恼生起、生灭之相。因为有法则实践,掌握了一些法则善巧,不隔念一定会成立。
这样久久熏修,我们能住持正法,令正法在这个世间、在这个法界中得以相续,自利利他。所谓住持正法城,这是僧法或者僧人的重要守护。过去受具足戒,真要有这个责任、有这个成熟。没有这个成熟,披着这身衣服一天一天地熬日子,一天一天地把习气放过去,还挂这个名,真是不容易!
不隔念、不隔时、不隔日,提醒提醒大家,可以串习。我们每一个出家在家人都可以串习,勘验自己学佛的心理状态在哪个阶段。人不要自许,要自我反思、观察、了解。自许很麻烦!自许或者认为自己永远正确就掉到苦海里了,过去叫“小人常戚戚”。我永远是对的,就是常戚戚。别人是错的,我是对的——这样人很苦很苦,苦海无边。你要是真正学佛者,尤其是出家人或者比丘、比丘尼,应该谨慎这个地方!
自我勘验,别人勘验不容易。别人勘验你,你也受不了,你烦恼啊!不如自己勘验。我们遇到问题有没有不隔念处理它的善巧方法?如果没有,可以去寻找,寻找自己记忆中的方法、自己曾经实践过的方法,来把它解决掉。还不行,要相互地参学、求教、求依止,求有善巧者施教于汝。要不然就丢失你出家行了。你来寺院干什么?你就真迷失方向了。你要说其他的,或者说到寺院里找麻烦——找自己麻烦、他人麻烦,那不合适,划不来,丧失这个胜缘了。
串习力的提示,就在不隔日、不隔时、不隔念的串习,这是很好的串习参照,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心、生命、意识所依止是什么状态。这个状态你先不要管它好坏,不要在乎它好坏。因为世尊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个抉择说中,实际是让比丘比丘尼们回到本净本具之性德海中,就是无漏戒体全体授受,而不是让你装腔作势个什么。那样造作出来个什么东西,一点意义都没有!无外乎是尘劳,无外乎是你要在你行为上、状态上弄出来个样子;你腰酸腿痛白受苦,没有人关心,最后受罪的是自己!因为我们一切造作,若染著,皆是染污行;若一切行为回归于本净事实,回归于无漏戒体,皆是梵行根本所建立的依止。
所以过去在印度的沙门行中,就是梵行群体中,他们不是依自己造作业分作为守护,而是依本净作为守护依止。一旦离开本净依止,刹那间他们都会忏悔,就是刹那间行于梵行回归之忏悔。忏悔什么?染污于自己的对错行、他人的对错行、是非行,刹那间回归了。回归何处?无起无作的本净功德中来,即是梵行者所守护。所以过去四法印中有寂灭为乐的无漏的回归。
你装,再装你也是染著;你不装,你迷失还是染著。你怎么办?就有一个法的依止,就是体用的认知。用可有千万作,但是不染而即行方便。你就是行了一个方便,这个作为与你没啥关系的,但无漏之本质应该守护住。怎么守护?他周遍故!载负义、周遍义是为守护善巧,就是他一切时处都在起着作用,你令心安乐、令心寂静就好。他不是断灭,他在诸多作为中不染于是非、凡圣、善恶、大小,如此而已,所以令心安乐。
六祖大师给惠明禅师说汝不思善、不思恶——不是让你没有念头,是你在这个善恶上不著染,你那个心性就会袒露出来。要不然我们会装出个善的样子、修行样子、什么样子;或者干脆像一滩泥堆在那个地方,什么也不管,什么也不问。要么放逸,要么装,在远离造作的心地清净的如实守护上不用功夫,多是走弯路。
你造作久了会疲惫、厌倦;你得不到对应回馈——别人的恭敬供养,你一定会起嗔。因为你端那么久,就等那个供养、礼敬、赞美的。一旦赞美没来,你就受不了。真修行者不是,他是依修行方便、修行需求而作为,不会有这个等待,这个等待他不需要。他也就没有嗔恨,没有所谓爱染,现行方便必然成为事实。就是解脱行、寂静行,像僧法中作为,他就有这样的事实。
这节课提示大家在串习与串习参照中,可以看现行烦恼——现行出现了烦恼、迷失、业、业缘等等,能不能在不隔念、不隔时、不隔日中处理。至少能在不隔日中把它解决掉。实在不能解决,你至少有个心忏。过去人就说这个因缘不成熟或者这个交流不成熟、解决与他人的矛盾不成熟——你自己心地所依至少要有个明确认知,有个法的依止。要不然你会受你那个烦恼现行的折磨。
能不能运用?我们下去可以拿一点问题,或者心理问题,或者内在外在什么冲击浮现的时候,看能不能不隔念地处理?能不能不隔时地处理?能不能不隔日地处理?若不能,问问自己为什么?自己初发心是不是这样的?或者念佛时候果地觉这个如来种性为因地心我们是不是真正实践过、运用过?要实践过果地觉为因地心,不隔念一定能处理,不隔念处理一定是正常的方式方法!就是念佛——不管身业、口业、意业、智业、方便智业,去念佛忆佛都能解决知见所依、心念所依、行为所依,能解决!不能解决,你要问自己为什么不解决?大家可以自我勘验。
3、初心至佛三皈为基,住持皈依一体再现
女众代表:祈请师父开示三皈依之内皈依、外皈依、秘密皈依的含义?
师:在我们学佛群体中,皈依这个名词大家耳闻较多。说内外皈依、秘密皈依,这一般在藏传佛教或者密乘中有些提示。在我们汉传佛教中,有住持皈依、一体皈依这样的说法。教法的传播机制不太一样,因为现在这种学习环境、大家交流的模式、接触的材料比较复杂,所以各种名词都可能会学习、接触,甚至有人会有体验。
秘密皈依是从言词上讲,这个密真没有什么可密的。像我们汉地讲一体三宝,这个本质的揭示。只是我们因为贪嗔痴慢疑的蒙蔽,对一体三宝或者法性功德的直下认取,或者说直下作用力的取用,有一种隔阂、蒙蔽或者不成熟、不揭示的障碍,所以称为密。就是没能显用出来,密藏于一切众生业分之海。像大海中摩尼宝珠一样,沉在深深海底,你不能用它。
人人都具有佛性,但是在浩瀚的业海中沉没得太深太深,我们已经久久地把他忘记了。一切众生烦恼业海中无始以来无量无边的轮回,把佛性淹没在深深海底了。我们把他遗忘了,只知道业力、业力的激荡、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对自身的影响或者利使钝使对自身的驱役,身心不得自在。我们久久遗忘了这个人人本具的觉性,更没方法来取用他、认知他,称为秘密。这个秘密实在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就是蒙蔽太久了。
诸佛如来通过无量兆载永劫的修持,把性德之事实运用在一切时处,圆成正等正觉,正等一切世间现行。实际每一个人都可以运用,每一个生命都可以运用的。像佛陀的教诲、出世所展示的利生善巧,都是为了这个目的。说秘密,实际是破除秘密,破除我们对这种本来具有的蒙蔽,如贫人衣里明珠,让我们来得见、得知、得用。
说内皈依,像汉传佛教中三无差别的觉知,这种认知是见佛方便。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多处提到这种教诲。比如说“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来告诉我们三无差别的认知,佛心、众生心无差别,此处得见佛。得见什么?法身佛。这种佛陀之得见,与《金刚经》中讲“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是同一说法。这个说法我们能认取,一体皈依之事实会达成。就是内在会生起平等缘起、妙观察世间、法界体性的安住、圆满昭示的大圆镜智善巧运用——俱生智直下彰显出来,他会在一切现行中不空过,来启迪内心庄严。
这个内外之说实在是没办法的办法。我们凡夫有情,或者说大部分凡夫心智,就是外寻、外求,取相用心多一些。迷失于诸相就说内说外。见诸相非相这种心智的运用,可以说是内皈依的真正认知。
过去他有仪轨方便。像我们汉传,是通过住持三宝来做的外皈依。佛在世时候是以佛陀、佛所说教法、僧团为三宝。佛灭以后,这些彩绘、铜铸、泥塑的佛像或者其他方式佛像可以作为佛宝,因为遗像住世亦传递佛功德。他说的经典,通过结集的经教住世,是他说的法。现在依着释迦佛遗教守护戒律的僧众,来住持世间,称为住持三宝。说外皈依,就是个依止,称为住持三宝。这些名言本来没有啥,我们解决自身烦恼最重要。
皈依是学习佛法的殊胜缘起!这个殊胜缘起,从初发心开始一直到成佛,三皈依不能舍、舍不掉,或者说不能离开三皈依。如果离开三皈依,你从初发心到成佛这整个过程不成立。许多人可能认为皈依是个形式,不要这个形式行不行?没有这个形式能不能称为皈依?在这个仪式上你一定要做的!
过去包括心印皈依。世尊一现前,有人就得到了依止,就是依止的决定、皈依的决定。但他要说因为见佛的安详、从容、光明、妙相、庄严等等,生起心地的决定依止;或者说得见自性庄严,无所迷失。这样的人也要说我某某自今日以佛为师、以法为师、以僧为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像南传最简单,我某某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要作一说、二说、三说。这个简洁表达就标志着始觉的殊胜因缘。
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徒,日日就要在三皈依中用功夫。早晚课中有体验。我们每天做早晚课,打三个耳罄“当当当”,大家三拜,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就要皈依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礼敬尽虚空遍法界一切尊法,礼敬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贤圣僧等。这是必须的!有人为什么不喜于礼敬与功课?因为他不了解这里面真正熏修的内容。这一天一开始,钟鼓一响,大家起床、洗漱、上殿等等,都是依三皈依来作缘起。要是没有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个基础,我们在迷失中过着一天又一天的日子。
很多人认为自己挺明确,实际要没有三皈依的支持——没有这种对自己的真正支持、心灵滋养,你想修行、想改变命运、想回归法性智海或者不隔念、时、日地成就实践佛法利益的现行,都没有来由、没有因,是孤起之法。在广泛行法中,三皈依是一切法的大地,是一切法的基础,是一切修行的基础。我们经常听到人说发无上菩提心,或者说发出离心、厌离心、菩提心等等,但学习了很多这样那样的教诲还是不容易。
你在三皈依上用功夫十分容易!因为人一旦皈依佛,就了解三无差别,于法能相应认取;再举心动念地运用心智,就了解念念没有离开法性,能达成事实的对法的皈依。一切法不可得,清净安住,缘生缘灭,你就能妙用无穷,在皈依法上得见种种善巧,能令法住世,就是自利利他。有自利利他的现行作为,我们就能成就这个现行作为——令法住世。僧法,皈依僧,皈依僧实际是佛法住世特质——以僧团令法住世的特质,就是自利利他的相续表达或者表现,有这样一个机制。
那么多名言讲起来挺繁琐,汉地的说法最简单,就是一体三宝与住持三宝,比较直接。说内皈依、外皈依、秘密皈依等等,有一大套他们体系的语言,十分繁琐。我们汉地就是住持皈依与一体皈依,这个语言比较成熟,体系也比较成熟。功课本上就有,人人都可以查阅与学习。问到这个话题,可能是对经教涉猎比较多了。要真有兴趣学习,可以去拜访求学。这一类机制在藏传佛教红教中提到比较多,莲花生大士在内、外、秘密皈依中有比较详细宣化的法本,可以读一读,或者找善知识求个灌顶。
在我们汉地,住持皈依与一体皈依,实际我们每天都在作为,通过对佛像、经教、僧众的尊重达成内心一体皈依之再现。住持无异于一体,一体由住持而展现于世,能生起妙用。若离一体别有住持三宝,此住持三宝不成立;若离住持三宝别有一体,一体不显作用,住世现象无以彰显。所以住持、一体原本不二。只是因为说教方便、实践方便,设立这个让我们有观察、实践、皈依的理念,这样一个机会,这样一个角度。尤其是我们作为佛教徒,在寺庙的宗教环境中。
4、末法万年宗教住世,佛恩普载法行无碍
当然现在也有人提出佛教非宗教的说法,这里面也有些社会作为或者因因缘缘。但佛教必然是以宗教形式——寺庙、佛像、经书、僧团,这样延续下来。我们不能否认宗教的住世——否认这个宗教的住世,你怎么皈依?你怎么听到这些教言?怎么听到这些名词?我们怎么有一个学习环境?一味地否认宗教住世,就是你想灭这个,你把这个都荡平就灭掉了。但是佛陀有授记,你再努力去灭,末法也得一万年;你再努力想延续长久,它还是一万年。为什么?共业如是!这个地方没有消极的东西,没有说我怎么样,是共业使然。像在内地气候中,到秋天了,树叶就要落了,庄稼就要熟了;到冬天了,寒风一吹,雪就要飘了。那就是共业,大气候造成的一个共业。
我们在减劫中,释迦文佛在人寿百岁应化于世。他这个授记——正法一千岁、像法一千岁、末法一万岁等等,是一个事相,会相续下去。因为女众出家,正法灭五百岁;有头陀行,正法又相续五百岁,结果正法还是一千岁。像法一千岁,末法一万岁。在佛授记中,像在南传授记中,五千岁中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这四果总有人在成就。五千岁一尽,一切圣果圣人都湮没,不出生了。这是一个大气候。像北方冬天来了,草木涵养起来,树叶落了。它不落掉不行,因为寒冷来了,会把树冻死。它要把自己的身体涵养起来,把营养裹起来,面对这个寒冷,能活到第二年春天,它这个气候来了。
在我们共业中,像世尊于人寿百岁之时,立五百重誓来这个世界度化众生,还是取灭了。他住世一劫、两劫、三劫乃至多劫都没问题,但是大家不需要他了。我们众生有自我厌倦、自我轻贱、自我烦恼苦逼的习惯,会轻贱于环境或他人,因为你会轻贱自己!很多人用骄慢、自卑、压抑、烦恼,实际都在卑贱自我,就是苦难于自我。这种苦难会相互传递,就会传递给世尊,传递在世尊这个环境中,世尊不取灭就受不到足够的尊重、爱护、顶戴。
哪怕世尊现在在世,一样有骄慢比丘行非法事,一样有人去攻击他、伤害他。也可能美国人会派隐形飞机或者特遣队来劫持,把他当外星人看。时代因缘不允许了,不允许身带光明之人住世了。现在人嫉妒、仇恨,心地极端不平、无端骄慢,佛不易住世。就是大家不允许他住世。许多授记中说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刚强到什么程度?实际不需要授记说,每一个人看看自心,看看自己一天想些啥、表现些啥,就知道我们这个时代是啥样子。看别人不太容易理解,看自己容易理解。
一句老话,我们僧人要知道相互支持、爱护,知道到一起是相互帮助,这一念善心能生起来,你这一辈子得安乐,就是真正的好僧人。要不然天天满脑子是骄慢、嫉妒,给人这样麻烦、那样麻烦,跟这个较劲、跟那个较劲,这个顶着、那个顶着,那肯定丢失出家人的种性了。这个时代的出家师父善念能保持就好,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像四正勤所说,未生之恶不令它生,已生之恶能忏除掉,未生之善能再生起,已生之善令它相续、成熟圆满。这就真不错了,其他再说可能要求太高了。人与人之间常生善念。出家人不守这个真不容易,因为恶意相侵,会侵害于自身、伤害于他人。
我们的三皈依十分重要!像世尊这个授记——正法、像法、末法,这是人心使然,共业所产生作用。三宝是常住的,佛法僧是常住的——这个永远不毁坏,就是一体三宝永远常住。我们共业造成的特质,有人不服气地说什么末法时代,说怎样怎样……共业是这样的!你个人或者是乘愿再来,或者福德大,那另当别论。在共业中,佛授记末法万岁,就是佛教以宗教形式能相续一万岁的时间,都是以三皈依来作为依止。
许多人读过《佛说法灭尽经》,也读过佛的一些授记。尤其在《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中有讲,到末法后期袈裟变成白色。现在很多地方的出家人喜欢穿白色衣服,已经开始了,不穿坏色衣了。为什么?当成一种前卫形式。但大部分真正在法则上有一点熏修,基本东西他会守护着,这还是渊远流长的。再往后期、后期,僧众慢慢慢慢地于一些戒律守护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世尊在世时二百五十条戒大家不守也守着了,守也守着了,很容易。像法时代,因为大家的因缘、善巧、禅定之类,也很容易守大部分戒,主体的戒能守住。末法时代,能守一条戒、两条戒、三条戒,能守一篇、二篇、三篇等等。再后面是闻其文句,能把五篇七聚通达读诵者越来越少,因为人不愿意碰了。能读三篇、二篇、一篇,能读诵就行了。这一点一点地减弱、减弱、减弱,减到最后,法就灭尽。
像释迦佛授记:佛法万年灭,此经住百岁。就是净土教法还能延续一段时间,延续到弥勒世尊应世成佛。净土教法源远流长,其他教法不容易,因为这个宗教形式受一定局限。因为释迦文佛之余德、威神加持,能令僧众住世万年。就是宗教形式有一万年的机会。很多人急于灭这个,灭不掉,你再用力都灭不掉。因为这是不可思议,佛力不可思议!在一切力中,佛力、法力、功德力、僧众力不可思议,佛誓愿力最不可思议!很多人不管咋个想法,极力想把僧法怎样,的确没有用。这也是不可思议的载负力。
释迦文佛以二十年福德因缘赐予我们——在佛的功德海中,这二十年福德因缘是不可思议的!我们要是稍微有一点点宗教感情,像血缘关系一样,这个亲情,你就能体会到释迦文佛对我们末世出家众的悲悯,就是福慧赐予,使你衣食无缺,行法无碍。只要行法,只要依法则而行,你一定没有障碍!除非行非法事。你能体会到这样不可思议的加持。
这个依止,我们在现在这个时代,在娑婆这个本土,依本师释迦牟尼佛,就是以他为佛,以他誓愿为根本依止。他提前二十年舍报之福慧,亦庇护着我们每一个现出家形象的人。哪怕你是破法者,所谓波旬弟子,所谓猎师僧人,他一样庇护着你,庇护着我们。就是波旬弟子,他也庇护着,庇护其广种善根,令其毕竟成就佛道。这是佛的悲心,就是他的真实悲心。
我们在世间都知道,要是你坏别人了或者给人找麻烦,别人不伤害你可以,但大家可能就不来往了。在佛的悲悯心中,你坏他的法、坏他的寺院、毁他的僧团等等,他一样以究竟的真诚的圆满的心摄化,令其成就。这在大乘授记中有广泛宣化。要是对佛陀有认知,不管是持戒、犯戒或者护法者、坏法者,从你心灵深处感激都会生起来。为什么?他给予我们真实利益。有人随顺他,真实利益即下现前;你破法坏法,久远利益也必然成熟。但这个久远是啥?我们怎么认知?当然在我们同修道友中,鼓励顺法而行,成就现生法益。
你说我要一定以坏法因缘给佛陀结个教法因缘,行不行?你就去读调达品[1]
,但你能不能到地狱里享受六欲天乐?这个地方真要自己认知法则的实践了。要不认知,佛对我们的利益自己会舍弃——我们自己舍了,佛不会舍众生。三皈依就是十方诸佛不舍的给予,通过释迦文佛教法因缘,在这个娑婆世界人寿百岁以里传递于我等。像弥陀教法,阿弥陀佛于彼净土中现本师相,就是他以他的净土、以他的大愿摄化十方众生,令其依愿得以往生,无有障碍。我们依止他的愿望而得生。我们在这个娑婆世界依止释迦佛愿望而得法的安住、实践、学习等等。
要没有这个依止,没有感恩心,法水不润于我们身体,你就会在法上枯竭,你会枯竭!尤其是我们这个时代僧众或者学佛者,多是骄慢自大、自许相承,感恩心甚少。少到啥程度?你自己知道!对佛法、对三宝住世、对教法体系之守护,这种“宁舍身命,不皈依自在天魔、不皈依外道典籍、不皈依外道诸众”誓愿的守护者十分稀少。我们要警觉自己了。不守护者,就是波旬后人,虽得究竟利益,但现世中多诸障碍。
我们或多或少地要在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上不认真,或多或少地在这儿不用功夫,就很容易堕在附佛外道、破法、贼住于僧众这样果报上。有的是明确的,有的不明确。明确的人不得了,可能是波旬摩过顶的人;不明确的人也稀里糊涂地做这个事,所以称为末法时代。末法就是住持法则而不向于法、不守护于法、不实践于法,不是其他东西。因为僧众为根!现在佛法住世,经书若是没人实践、没人读诵、没人宣化与传递,经书也没有意义,就放在那个地方了。佛像若没人礼敬供养,像鲜花供养、饮食供养,没有人礼赞,他的作用也没了——他唤起我们恭敬心的展示作用、感恩心的展示作用、皈依作用的机会没有了,就是一个空洞的像放在那里,没意义了。
所以佛灭后靠僧众令三宝住世。五比丘住世,即能令正法住世;或者说有僧团住世,就能令正法住世,这样一个机制。以前蕅益大师、见月律师、弘一法师他们在世时候,都想复兴或者中兴律宗,想选择五个比丘,建立一个清净僧团,然后给僧众清净地受戒。结果在禅定中查一个、两个、三个,到第四个就会取灭一个、到第四个又会消失一个,总是找不够五人。实际他们会把自己的因缘忘记,总是找到第四个人找不到第五个人,这么久久来一直建立不了。
我们现在人不知道自己了,很多人不知道自己被诸佛的法眼看着,被菩萨的法眼看着,被一切护法看着,不知道的。人各自地自以为是,自许者多,自己以为自己是什么样,自己认为自己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不是这样,真不是这样子。要是不相信佛菩萨住世、不相信龙天护法,你的信仰没有基础,会活在空泛妄想的意识法界中,即是模糊、自许、为非作歹的意识中,没有信仰。有信仰者他一定会在内心深处谨慎。因为他知道因果,知道因果是生命相续推动的动力、依正二报的动力,他会谨慎,不会肆无忌惮,肆无忌惮不可能成立。
没有信仰者住在寺庙里,搭上衣、挂上名字,你是什么?你可以给自己定义了。你在干啥?你可以给自己定义。我们现在出家师父在三皈依上要用功!以前一个有修行功夫的人给我说:在汉地,真正有三皈依戒体、法用三皈依善巧者,就能作和尚;在藏传佛教,有四皈依戒体、有法用四皈依善巧者,就能作上师,作仁波切,作喇嘛。我说为什么?他说此类人稀有难见。这是九十年代说的。因为我没有那样方便,所以不敢评价,只是听这么说,自己就感到十分警惕。
我们作为一个佛教徒,对自己负责任,应该怎样在三皈依上审视、认知?不管是内、外、一体的、住持的还是秘密的等等,怎么守护?每一个人的身心可以给自己一个认知,给自己一个许可,给自己一个反思。这一点人人可以作为。
像不隔念、不隔时、不隔日,今天给大家串习自我认知的提示,希望大家在三皈依中同样提示自己。至少我们常念三皈依,必然会受益于此。
发表评论